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網(wǎng) > 文章中心 > 創(chuàng)新載體 > 重點實驗室 > 文章正文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1991年經(jīng)國家計劃委員會撥款開始建設,1994年通過國家教育委員會組織驗收通過并正式對外開放,依托單位為北京大學。實驗室主任為龔旗煌教授,副主任為張酣教授和王福仁教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為甘子釗院士,副主任為楊國楨院士和戴遠東教授。

實驗室主要學術方向和研究內容:開展與納米材料以及光電子學相聯(lián)系的材料和材料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與微結構制備有關的實驗技術及物理問題;發(fā)展高空間分辨率探測技術(掃描隧道顯微術,近場光學和原子力顯微術)和高時間分辨率光學探測技術(飛秒和相關技術);開展量子輸運過程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包括氧化物高溫超導電性問題的研究;推動上述這些方向與化學和生命科學的可能聯(lián)系以及應用的可能性。

近年來,實驗室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1)表面與界面原子結構的LEED(低能電子衍射)及ELS(電子能量損失譜)研究了諸如Si(001)2X1, Si(001)C(4X2), Pb/Si,Pb/Ge等表面與界面的原子結構,發(fā)展了新的實驗方法,1997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2)光纖光柵布拉格發(fā)射濾波器(FBR)及單頻窄現(xiàn)寬FBR半導體激光器的研制。用側面磨拋光法在單模通信光纖中形成折射率周期性調制的相位光柵,成功研制出窄帶高反射的光纖光柵器件,達到國際水平,1996年獲八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3)GaN為基的藍光發(fā)光二極管(LED)的研制與開發(fā)。以MOCVD技術為基礎,在863支持下,在氮化物研究及相關高科技產(chǎn)品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獲國家發(fā)明專利2項。(4)有機及聚合物分子光學非線性研究。在國際上首先研究三維p電子共軛分子足球烯分子簇C60,C70系列三階非線性光學性質,開創(chuàng)了新型光功能材料研究的新領域;開展聚合物光折變研究,論文被大量引用。1997年獲北京市科技二等獎,2001年獲高校科技二等獎。(5)超高真空(UHV)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掃描隧道顯微鏡聯(lián)合系統(tǒng)的研制。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最大的優(yōu)點是其原子分辨能力。但是,與此相聯(lián)系的視野狹窄卻又成了它的致命弱點。為充分發(fā)揮STM的威力,研制成功了超高真空(UHV)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掃描隧道顯微鏡聯(lián)合系統(tǒng)。在此系統(tǒng)中,STM的針尖可以在SEM的幫助下找到一個宏觀樣品上任意一個感興趣的納米結構,對它進行直至原子分辨的觀察。(6)螺旋波失穩(wěn)及缺陷混沌產(chǎn)生的實驗研究。對螺旋波失穩(wěn)及缺陷混沌產(chǎn)生機理的實驗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發(fā)現(xiàn)。先后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三類不同的螺旋波失穩(wěn)機制:長波失穩(wěn),多普勒失穩(wěn)及退偶失穩(wěn)。此結果已引起了國際非線性物理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多普勒失穩(wěn),它的產(chǎn)生機制很可能與心臟病中心顫致死現(xiàn)象有密切聯(lián)系。下一個目標是在實驗中對缺陷混沌進行控制。理論計算顯示,5毫伏左右的電壓就可以將心臟中的螺旋波引出心臟。這將對開發(fā)新的治療心顫的方法提供理論與實驗根據(jù)。(7)新型非線性光限幅材料研究。當材料的透過率隨入射光增強而減小時,稱之為非線性光學限幅效應,簡稱光限幅效應。它在人眼和探測器的激光防護及光通訊等領域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目前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研制性能優(yōu)良的新型光限幅材料。我們以YAG激光器為光源建立了納秒非線性光限幅實驗系統(tǒng)。先后對富勒烯衍生物、酞菁類化合物、過渡金屬團簇、有機染料及有機金屬化合物等多種非線性光限幅材料進行了系統(tǒng)的理論與實驗研究。(8)飛秒光聲光譜實驗及應用研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結合了飛秒激光技術和光偏轉精確測量方法的測厚系統(tǒng)。使用飛秒激光脈沖我們首次探測到了單晶鍺薄片內超快的相干聲子激發(fā)和傳播過程。這種全新的精確測厚技術,克服了傳統(tǒng)的單面反射測厚技術所不能夠解決的問題。這種方法很簡單,容易實施,測量是無接觸式和無損傷的,測量的精度高于亞微米。(9)納米材料制備研究。采用等離子體增強CVD方法,在不同襯底上制備成功大面積、高度取向的納米碳管薄膜。這種納米碳管薄膜具有制備簡單、品質好(石墨化程度高)等優(yōu)點,為進一步研究場發(fā)射圖象顯示技術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10)用電子束誘導沉積納米碳研制光子晶體。光子晶體(PC)已成為新型光子器件和未來全光集成回路的物理基礎。提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技術來克服深亞微米加工的難點,從而發(fā)展了一種制備光子晶體的新技術。在無需光刻膠和外加掩膜的條件下,通過“直寫”直接刻蝕,形成一維和二維亞微米周期性光子晶體結構,典型的大小約100-150納米、周期約300-350納米。利用這一技術,在可見光波段的半導體InGaAlP MQW上成功地研制出二維光子晶體的六重對稱晶體和八重準晶等。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qū)北京大學物理大樓

郵政編碼:100871

電 話:010-62751757

實驗室編號:  1990DA105012  建設年份:  1990
           實驗室名稱: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驗收年份:  1993 
           實驗室曾用名:  人工微結構與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依托單位:  北京大學 
           主 管部 門:  教育部  所在地區(qū):  北京 
           學 科領 域:  數(shù)理  網(wǎng) 址:  http://www.phy.pku.edu.cn/slammp/index.html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chuàng)新網(wǎng)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