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文化發展受到巨大沖擊,面臨西方文化侵略,俄清楚地意識到民族文化的危險處境。為振興和發展民族文化傳統,俄政府于2005年12月16日正式批準了2006—2010年俄羅斯文化發展整體計劃,主要目的是保護俄羅斯的文化遺產。11月28日,記者采訪了俄聯邦文化與電影署署長什維德科伊。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俄羅斯文化事業的現狀。
什維德科伊(下稱什):近8年來,在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危機后,俄的文化事業獲得了很大發展。國家政治、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資空前提高,2000年國家對整個文化事業的撥款是30億盧布。近年來,國內建成了一系列文化設施。今天,我們已經開始考慮制定國家發展文化事業2020年發展綱要。
記者:俄羅斯文化事業在國家發展綱要中處于什么地位?
什:作為世界性大國,俄始終把文化事業放在優先發展地位。如何使俄民族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發揚,如何滿足廣大國民對文化的需求,這是我們經常考慮的問題。西方國家的現實充分證明,消費型社會是不能造就大批富有創造性的文化和藝術人才的。而文化的命運又決定著國家的命運。人可以受到教育,可以掌握許多信息,但不一定能成為文化事業的創造者。正在制定中的2020年俄文化發展綱要指出,文化在俄社會中的歷史和現實地位是穩固的,所有俄公民都應接受文化和藝術教育。
記者:俄羅斯在發展文化事業中遇到過哪些問題?
什:在當代的俄羅斯,一個中等階層的富裕家庭每年對文化事業的消費只有500美元。普通家庭的消費就更少了。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雖然俄文化業正處于上升階段,但仍存在不少突出問題:一是文化工作者的工資過低,只占社會其他行業的60%。二是文化專業人才隊伍嚴重匱乏。原因很簡單,在俄羅斯,5歲的孩子就開始接觸文化和藝術,但藝術學校的高昂學費讓許多有天賦的孩子望而卻步。藝術和文化教師的工資與其他學科相同。三是文化設施嚴重短缺。情況遠不如奧地利,奧每一百萬人口有24座劇院,而俄三百萬人才有24座劇院。
記者:貴國是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什:2006年12月召開的國務委員會會議專門討論了如何保護民間傳統文化和藝術問題。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更顯突出。一年來,國家加大了投資力度,民間傳統藝術團體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迄今為止,各類民間群眾性演出團體已有兩萬多個。
記者:11月27日,中國政府向俄友人頒發中俄“國家年”杰出貢獻獎儀式,您是獲獎者之一。請您談談“國家年”的主要成果和今后中俄文化合作的前景。
什:我們和中國同行對“國家年”取得的豐碩成果十分滿意。雙方在文化領域中一共舉辦了500多場活動,這些活動質量高,影響大。特別應該指出的是,中國藝術家近一個月的“伏爾加河藝術之旅”給俄人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種形式甚至在蘇中兩國友好時期都沒有過。我們商定,將“國家年”的最佳合作形式繼續下去,兩國每年都將舉辦文化月活動。2008年,在奧運會框架內,將舉行俄羅斯文化月,俄藝術家將向中國觀眾獻上許多經過精心篩選的精彩節目。今年12月22日,作為中國國家大劇院的首場演出,圣彼得堡市馬林斯基劇院將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戰爭與和平》。2009年,中國也將在俄舉辦中國藝術月。這種文化交流活動將長期化、機制化,永遠搞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