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到19世紀的三百年間,世界文明經歷了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的轉變。推動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即社會經濟由家庭農業、手工業轉變為大工業、大農業,由機器作業代替了手工作業。
隨著這些重大歷史變革的逐步衍進,人們的社會地位、財富的集中程度、國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國際社會的各種沖突特點、人類的各種社會倫理都相應發生了很多變化,尤其是在歐洲主要國家。如何認識和駕馭這些變化,成為社會精英特別是統治者思索的問題,于是就涌現了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等人,他們從不同側面解讀了當時社會各種經濟、社會現象產生和存在的理由及其發展規律,為資本主義的存在和發展找到了理論依據和現實合理性。
而馬克思則從相反的角度尖銳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工人剩余價值的不合理性,分析了其走向滅亡的必然性,為無產者與資本家斗爭提供了理論武器。在西方社會,再也沒有出現17、18世紀時期,理論群星燦爛的局面。由推翻資本主義而進入社會主義的東歐國家幾十年之后又回到了資本主義,而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經過國內革命戰爭建立起來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依然存在。尤其是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發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有很多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不合理體制因素。因此,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同時又大膽打破禁區,向資本主義學習先進的東西,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成為廣泛吸取人類文明成果、兼容并蓄的一個特殊階段,這就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社會。這一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偉大成果,是現時代的科學真理,因而能夠指導中國快速強大,人民快速富裕。單從發展的速度講,這十幾年中國明顯要比歐盟國家發展得快。
站到21世紀的地平線上,中國的情形更為特殊,F在,不論是西方社會還是東方社會,社會的實踐已經給我們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問題,這些新問題運用陳舊的理論是很難解釋的。比如,一些官員的腐敗問題;財富的集中程度與財富擁有者的勞動付出關系;國家資源與個人少量資本的結合使少數人一夜暴富,造成一部分的相對貧困和暴發戶的畸形消費現象;成功的企業經營者大多學歷較低與教育體制模式需要加快改革的關系;大學生就業難與人才短缺的問題等等。現象后面的本質是什么?這些問題存在的合理性和歷史階段性如何?這些現象的產生是因理論定義出了問題讓人們庸人自擾,還是實踐出了問題,需要找到指導實踐的真理,或是社會需要一場更大的變革來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F實世界困惑和感動的東西很多,理論需要不斷在實踐中產生,理念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更新。只有這樣,和諧社會的構建才會在正確的科學理論指導下逐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