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和諧 > 文章正文

  “貴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也是我國傳統道德的重要規范。“貴和”的文化傳統深深植根于我國人民的實際生活之中,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在新形勢下弘揚中華民族的“貴和”傳統,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貴和”思想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貴和”思想具有豐富的內涵,它貫穿于人們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以及民族、國家之間關系的認識中。

  “貴和”是自然法則。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們一般把自然稱為天或天地,并將其視為一個和諧的整體。早在春秋時期,中國人就有“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的觀點。在這里,“同”指的是無差別的絕對同一,“和”則意味著有差別的統一。這一看法在以后的中國哲學中一再得到確認:從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管子的“和乃生,不和不生”(《管子·內業》),莊子的陰陽“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莊子·田子方》),荀子的“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論》),到董仲舒的“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張載的“太和所謂道”(《正蒙·太和》)等等,都蘊含著“和實生物”的觀點。

  “貴和”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法則。“和”乃天道。自然有其自身的秩序,是和諧的整體。“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人“不與天爭職”(《荀子·天論》),“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正蒙·乾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國古代哲人主張“天人合一”,將人與萬物一視同仁,視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各種關系和諧的基礎。對自然和諧的破壞,都是由于人沒有順應自然、尊重自然。

  “貴和”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法則。中國傳統道德提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在孔子看來,人與人之間可以有矛盾,但能夠在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下達到統一與和諧。也就是說,“和而不同”的實質乃是強調矛盾的統一和均衡,強調通過對“度”的把握以獲得人際關系的和諧。儒家積極宣揚“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均無貧,和無寡”(《論語·季氏》)。“和”不僅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個基本準則,而且是調解人們之間利益沖突的一種處世方式和治國之術。

  “貴和”是處理民族、國家關系的法則。中國人一直認為“和”是解決國與國之間沖突的原則,主張“協和萬邦”。“協和萬邦”的說法最早出現于《尚書·堯典》中,隨著《尚書》被尊為儒家經典,其所主張的處理邦國、族群關系的準則也就逐步成為封建統治者處理民族、國家關系的法則。“協和萬邦”,表現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優良傳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貴和”思想在民族、國家、文化層面上的重要體現。“協和萬邦”,不僅體現著古代先賢的政治理念、道德準則,也是一種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它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大一統國家的建立。

  弘揚“貴和”思想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就需要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尤其是熱愛和平、以和為貴的精神。

  “和”能生財,“和”能致祥,“和”能聚力。在觀念層面,“和”意味著對不同意見的承認和寬容;在社會結構層面,“和”則是指不同的個體、集團之間建立協調的社會交往關系。所以說,“貴和”就是在承認事物本來矛盾和必要斗爭的前提下,在諸多因素的對立統一、相互依存中求同存異、化解矛盾,從而在“存異”的基礎上“求同”而不“茍同”,達到總體上的平衡、和諧狀態,進而擇優汰劣,促進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周易·系辭下》)與“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荀子·王制》)的思想。這里的“和”,就意味著團結一致、萬眾一心,從而力量倍增、強盛不衰。中國人自古就認為,只有“志同道合”、“同心同德”、“萬眾一心”、“和衷共濟”,才能不斷發展進步,才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講的就是要形成一種對民族和國家的強大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全國各族人民做到同心同德、精誠團結。這種和合觀念、合群意識、團結精神必然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大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

  “和”不排異,“和”不茍同,“和”不畏惡。強調“和”,并不意味著怯懦和無原則的退讓、妥協。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在艱苦的自然條件和嚴酷的社會斗爭中,還鍛煉和培育出一種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即不畏強暴、不懼邪惡、見義勇為,敢同惡鬼爭高下,不向霸王讓寸分的英勇斗爭精神。“大禹治水”、“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除暴安良、抵御外敵,就是這一精神的體現。中國人認為,只有“見義勇為”、“敢做敢當”、“威武不能屈”,才稱得上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弘揚“貴和”傳統,有利于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妥善處理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增強妥善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本領;有利于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調解等方法,進一步健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工作機制和社會利益協調機制,依法及時合理地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需求,解決利益矛盾,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當然,在弘揚“貴和”傳統的同時,還應堅決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和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