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和諧 > 文章正文

  2500年前,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告別都城喧嚷,騎青牛、出函谷,留下了千古傳誦的不朽名篇《道德經》。“紫氣東來”的傳說、《史記》“老子修道德”的記載、周至樓觀臺的景觀……都印證著古老的歲月和智者的足跡。物換星移,滄海桑田,先人的思想卻依然閃爍智慧的光芒。在21世紀的今天,古老的《道德經》所蘊含的理念與主張,對于我們探求和諧之道、共建和諧世界,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道德經》不僅僅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一塊絢麗奪目的瑰寶,而且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道德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經典,思想深邃,言簡意賅,短短五千言,涵攝宇宙、自然、社會、人生各方面,闡釋萬物之源、治國之術、為政之道、為人之本、立世之則,通篇貫穿著“道法自然”、“大道和諧”和樸素的辯證思想,折射了中華民族祈盼和順、崇尚和美、追求和諧的美好愿望,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獨具特色的無窮魅力。

  《道德經》認為“道生萬物”,闡釋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強調天、地、人等宇宙萬物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人類與自然萬物之間有著共同的本源和法則。只有順應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才能達到天人和諧的狀態。這些思想反映了中國古代先賢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深刻洞察力,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圓融無間、共生共榮,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道德經》主張“無為而治”,闡釋了愛民治國的重要理念。強調“以百姓之心為心”,不恣意妄為,不逆道而為,達到“無為而無不為”。這些思想體現了中國古代先賢真摯深沉的“民本”情懷,成為中國政治思想的重要淵源,對后世的治國安邦產生了重要影響。

  《道德經》主張“為而不爭”,闡釋了和以處眾的重要原則。強調作為個人要“謙下”、“德信”、“上善若水”,作為國家要“不武”、“不怒”、“不以兵強天下”。這些思想對于中華民族形成與人為善、推己及人、合群濟眾的傳統美德,培育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愛好和平的民族品格,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道德經》主張致虛守靜,闡釋了立德修身的樸素哲理。強調把“德”作為操行的標準、人生的原則,倡導“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態度和知足常樂、“清靜無為”的境界。這些思想體現了中國古代先賢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滲透在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中,成為滋養人們精神家園的重要源泉。

  《道德經》睿智的思想穿越時間和空間、跨越信仰和國度,經世而長存,歷久而彌新。從敦煌卷子、馬王堆帛書、郭店竹簡等出土文獻的記載,到遍布全球30多種語言的400多種外文譯本;從孔子問禮于老子的傳說,到歷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悉心研究;從“東方智慧的結晶”、“永不枯竭的井泉”的贊譽,到老子被譽為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無不說明了《道德經》的深遠影響,無不體現了《道德經》的重要價值。《道德經》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影響了不同國度、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人們,不僅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一塊絢麗奪目的瑰寶,而且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21世紀的今天,古老的《道德經》所蘊含的理念與主張,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和諧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價值觀念,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

  在人類社會不斷實現自身美好理想、邁向光明和進步的21世紀,國家的興旺發達,越來越需要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世界的繁榮發展,越來越需要和諧共存的國際環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深受“和諧”文化潤澤和滋養的禮儀之邦,中國的發展將為世界帶來更多的機遇,中國永遠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堅定力量。

  當前,中國政府對內致力于加快構建和諧社會,對外致力于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共建和諧已經成為億萬中國人民的共同追求。這種和諧應是以人為本的和諧,即堅持尊重人的尊嚴,關注人的價值,保障人的權益,重視人的生活質量和發展潛能,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種和諧應是包容多樣的和諧,即堅持尊重差異,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維護文明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實現各美其美而又美美與共的良好狀態。這種和諧應是公平正義的和諧,即堅持扶正揚善,注重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確保各方面的利益和訴求得到全面兼顧。這種和諧應是誠信友愛的和諧,即堅持以誠相待,坦誠相商,誠實守信,更加關愛彼此,更加珍視情誼,更加融洽相處。這種和諧應是共同發展的和諧,即堅持平等合作、互利雙贏,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使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惠及各國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屬于全人類的美好未來。

  深入研究和挖掘《道德經》的豐富內涵,使之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推進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需要和諧的理念、和諧的文化。面對日益加快的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我們要始終堅持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研究和挖掘《道德經》的豐富內涵,宣傳和弘揚《道德經》的時代意義,遵循客觀規律、倡導和合友善、注重律己修身,使這一超越歷史、超越宗教、超越國界的文化寶藏,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遵循客觀規律,就是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最基礎的關系。從工業化開始的現代經濟,極大地增強了人改變自然的力量,但是也帶來了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世界性難題。我們要通過研究和弘揚《道德經》,引導人們樹立人與自然辯證和諧的發展觀,合理而有節制地開發、利用自然,與自然建立一種和諧共處、同存共生的關系,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倡導和合友善,就是要弘揚慈愛和同、為善尚義的傳統美德,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一個古老而又永恒的話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趨于融洽,但社會上依然存在物欲膨脹、損人利己、信用危機等問題,國際上依然存在以強凌弱、以富壓貧、對抗沖突等現象。我們要通過研究和弘揚《道德經》,推動人們堅持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榮辱觀,以慈善謙讓的態度待人處世,多行善舉,濟困助人,努力形成有利于社會和諧的社會風尚和行為規范。要通過研究和弘揚《道德經》,推動人們認識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特征,不同文明之間應當相互包容、積極對話、兼收并蓄,不同國度之間應當講信修睦、互惠合作,摒棄排斥、歧見和隔閡,使世界各國在互信協作中謀求共同發展,使人類文明在和諧共存中更加豐富多彩。

  注重律己修身,就是要培養淡泊寧靜、貴德守真的品格,促進人的內心和諧。追求內心和諧,是人生的重大課題,也是人際和諧與社會和諧的基本要求。在社會發展和轉型中,一些人出現了虛華浮躁、精神空虛、信仰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問題,人們的精神生活面臨著新的考驗。我們要通過研究和弘揚《道德經》,引導人們從古人修身思想中得到啟發,凈化和升華思想境界,從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出發,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義利觀,崇儉抑奢,培功建德,不為物欲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所侵蝕;要理性認識和對待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利益和差距,把個人發展的目標和社會的大目標統一起來,合理表達情緒和訴求,采取積極的人生態度,以平衡樂觀的心態迎對挑戰、戰勝困難,去實現人生的和諧、安寧與幸福。(作者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