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六五”到“九五”和“十五”前兩年攻關計劃的實施,在農業技術領域、工業高新技術領域、社會發展領域和西部開發科技工作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科技攻關為我國糧食增產、穩產及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做出了突出貢獻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大力發展農業技術并不斷推廣應用一直是攻關計劃的重點工作。可喜的是攻關計劃自實施以來,為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以說,目前我國農業使用的種子品種 80%以上都是由攻關成果提供的。
“六五”攻關計劃在農畜育種方面,育成小麥新品種 30多個,區域實驗面積達4000萬畝,占全國小麥播種的10%。一般增產5~10%;育成水稻新品種達40個,推廣5000萬畝,平均每畝增產100斤左右;育成蔬菜品種46個,并進行了大面積推廣;馬鈴薯頸尖脫毒技術趨于完善,找到了防治馬鈴薯因病毒侵入導致退化減產的技術,平均畝產提高5成到1倍,基本解決了全國種薯繁育體系的技術問題;黃羽肉雞篩選出優質型雜交組合4個,快速生長型雜交組合5個,一般比地方品種增重達50%,飼料消耗降低1/3。
“七五”攻關計劃農作物的良種培育超過原定目標,共育成稻、麥、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等 14類新品種397個,累計推廣面積6.4億畝,增產糧食140億公斤,皮棉3.3億公斤。林業方面,建立了主要用材林樹種速生豐產栽培體系,使我國人工林集約栽培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其他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畜禽水產、食品和飼料工業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好成績。
“八五”攻關計劃緊緊圍繞糧食產量提高和農村經濟發展目標,以良種選育和區域農業綜合治理為重點開展攻關。在五年中共選育出糧食、經濟作物、蔬菜新品種 473個,普遍增產10%以上,其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栽農作物新品種累計推廣12.8億畝,新增糧食300多億公斤。以中低產田改造及綜合治理為重點的區域農業綜合治理工作,在“六五”、“七五”攻關的基礎上,選擇黃淮海平原、北方旱地、松嫩三江平原、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南方紅黃壤丘陵地產區五類生態脆弱而增產潛力大的區域,建立農業高產、高效試驗研究及示范樣板區50個,示范面積350畝,以點帶面,輻射推廣2億畝,累計新增糧食約60億斤,農民收入提高一倍以上。
“九五”攻關計劃,圍繞確保糧食等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農業產業化等,共安排 22個項目,800多個專題,近1.8萬人參加農業科技攻關,共培育農作物新品種664個,開發新產品988項,建立試驗基地1995個、示范點4807個。
農業增產技術的集成配套示范,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一批高產優質農作物新品種選育成功,實現了主要農作物品種 5年全面更新換代一次的目標,促進了我國糧油等農產品的全面增產,豐富了優質農產品的市場供給。五年累計良種良法示范推廣面積達到45億畝,累計新增糧食1500億公斤。
通過作物種質資源的收集、鑒定與保護,使我國國家庫長期儲存種質數量達到 33.3萬份,國家資源圃保存種質數達到3.8萬份,合計超過37萬份,作物種質資源保存數量躍居世界第二;育種材料創新和高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取得顯著進展,已篩選出241份主要農作物優異種質,為育種提供創新材料,如在國際上首次獲得小麥光溫敏不育系A31及其技術體系,首次將野生稻抗白葉枯病基因導入常規稻而獲得新的育種材料,大豆雜交育種在世界上率先實現了三系配套,使我國農作物雜種優勢研究保持國際先進地位。
農業產業化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通過科技攻關,培育瘦肉型豬新品種(系) 12個,優選出雜交組合21個,初步建立了良種肉牛、高產奶牛繁育和生產技術體系,篩選出肉牛優化雜交組合16個,形成了適合不同區域湖泊水庫、低洼鹽堿地和淺海灘涂的規模養殖技術體系和設施,使項目區漁業平均單產和效益分別比攻關前提高30.9%和50.8%,顯著提高了我國畜牧水產業總體技術水平;通過工廠化農業技術開發應用,研制了5種適應不同地區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溫室設施,建成24個示范區、12個工廠化育苗基地,開發了40多種蔬菜和花卉育苗、溫室栽培及加工技術體系,大大縮短了我國設施農業同發達國家的差距,顯著提高了我國設施農業主要技術裝備的市場競爭力;水稻育秧精量播種成套設備、棉花殘膜回收機及新型自走梳脫式稻麥聯合收割機等一批農業機械的研制成功,滿足了農業生產急需,加快了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步伐;一批新型烘干、清理、制粉新工藝及設備的開發,促進了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節水農業、生態農業等技術的研究開發,增強了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19種節水灌溉新設備已在全國17個省區推廣應用,5大類節水灌溉成套技術已在11個省區推廣應用,面積超過100萬畝;引黃滴灌成套技術、田間節水灌溉技術、人工匯集雨水技術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發了優質高產人工飼草技術、退化草地復壯改良技術等,初步形成了草業技術體系,為遏制草地生態環境惡化態勢提供了技術支持,解決了困難立地造林與植被恢復技+術和植物材料選育及快繁技術重大技術難題,在不同區域建立了65個國家級農業技術綜合試驗示范基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農業發展模式;培育出了一大批優質多抗的生態建設和工業用林木新品種,開發了高效造林技術體系和林產品加工技術,生態林業工程技術已推廣應用到22個省、市、自治區,推廣面積達96萬公頃,為國家生態林業工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此外,在中央和地方共同支持下,已建成南北兩個農藥創制基地,并獲得一批自主開發的農藥專利,使我國農藥工業開始由仿制向自主創新轉變;在作物、畜牧水產、森林病蟲害防治、監測、生物防治等方面也取得較大突破,極大地緩解了我國動植物重大病蟲嚴重危害的不利局面。
“十五”攻關計劃經兩年實施,農業攻關項目進展順利,取得了一批階段成果。
農產品深加工部分共性關鍵技術實現了突破性進展,近 40項關鍵技術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20余項通過了小試和中試。新建1套年產4萬噸燃料酒精脫水生產裝置;50噸/時處理能力的蘋果濃縮汁生產線已正式投產;建成年處理20萬噸小麥的生產線。建立了相應的原料生產基地20多萬畝。
創造了一批多基因聚合的農作物優異新種質。在基因水平上對 30多份優異種質資源進行了遺傳和生理、生化特性及其在育種和生產中的利用價值分析。實現了種質資源鑒定從單一的表型鑒定到基因型鑒定的飛躍。初步建立與保存10個喬灌木樹種核心群體40多個,構建與示范散生樹種群體10多個,使林木種質資源保存技術的研究水平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共建成農作物核心示范區 45.8萬畝、大面積示范區3560萬畝,且示范區作物產量較大田提高10%以上,兩年累計新增經濟效益50.45億元。篩選出一批優質、高效、專用農作物新品種,項目區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篩選出適合相應地區種植的優質、高產、專用農作物新品種92個,提出了8大農作物優質高效栽培模式。
研究出了適合我國海域特點的四種類型深水抗風浪網,建成了了網箱生產線 3條;研制成功了封閉式海水工廠化養魚系統工程,建成養魚車間25000多平方米,研制成功一批新型儀器設備;研制出了鱖魚病毒組織疫苗和一批水質改良劑;選育出了中國對蝦、扇貝、羅非魚、易捕鯉等新品種;研究測定了草魚、鯽魚、鱸魚、大黃魚和石斑魚等五個代表種的主要營養需求參數,開發出高效配合飼料,飼料系數低于1.6。
初步選育出黑楊、毛白楊和泡桐優良品系 10多個。完成了7個果樹品種的省級審定(鑒定)和2個果樹品種的國家審定。對優良竹種和棕櫚藤種質資源進行了收集,建立種質資源保存圃和優良種苗產業化基地8處,竹林專用生物肥生產基地1處。完成了竹單板的旋切工藝、8種不同燒制工藝竹炭的基本特性研究。初步篩選、繁育出蜂膠高產種蜂群52群;抗螨種蜂群84群。建立梅花鹿、馬鹿、水貂中試實驗基地9個。研制出了鹿腐蹄病節瘤擬桿菌纖毛蛋白與IL-2融合基因工程疫苗,疫苗保護率達到85%以上,免疫期5個月以上,完成了“四平梅花鹿”新品種的國家審定工作,得到了新品種證書。
提出稻瘟病、稻飛虱、小麥條銹病、松材線蟲病災變監測和災害預警新技術,建立了我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地理信息系統及數據庫系統;初步篩選出農林作物新品種(系) 120多個,獲得新抗源200多份;研制出農藥新產品20多種,獲得一項發明專利。
完成全國 16個不同食糖生態區域糧食儲備示范區的基礎數據資料調研收集工作;開發出5種設備樣機,其中檢驗用的礱谷機、碾米機部分已開始小批量生產并投放市場。完成了水稻、玉米、牧草種子、林木種子等機械裝備第一輪樣機的試制,部分關鍵部件已經定型;梳脫式禾本科牧草種子采集機和牧草種子加工成套設備已做出第一代樣機。并通過了萬畝采收試驗。
研制和開發出了化的農業信息網絡開發平臺和應用平臺,建立和完善了農業宏觀決策支持系統并在互聯網上運行,并能實現農業信息的智能檢索。開發出了區域農業管理決策信息系統。建成 AVHRR、VGT數據定量處理系統,建立了標準化的處理技術流程。在北京、山東、四川、湖北和江西5省市建立面向農村、農戶應用農業信息技術的示范樣板。研究成功了適于溫室環境監測的(基質)土壤水分傳感器、智能化溫度濕度和光照傳感器以及溫室計算機分布式網絡控制系統。建立了番茄、黃瓜生長模型。研制成功溫室灌溉施肥過濾一體化機。篩選出優良品種有番茄19個、甜辣椒11個、黃瓜11個、花卉品種30多個。明確提出了我國熊蜂工廠化繁育的技術要點及實用化的配套技術,提出1套較成熟的熊蜂工廠化繁育技術,熊蜂蜂王的筑巢產卵率可以達到90%以上;制定出黃瓜、番茄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分別在不同生態環境、氣候和生產條件地區建立了高科技術含量的工廠化農業高效生產示范區。 二、科技攻關解決了一批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大關鍵技術,為 21世紀我國經濟的騰飛鋪平了道路
關鍵技術往往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瓶頸,是我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關口,攻關計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解決了一大批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從而為 21世紀我國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六五”期間,年產 1.5萬噸滌綸短纖維紡絲及后處理成套設備攻關獲得成功,已用于生產建設,該項技術當時只為少數國家所掌握;鐵路重載列車成套技術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地應用于大同––秦皇島運煤干線鐵路建設工程,為晉煤外運提供了先進的運輸手段。
“七五”期間,石油工業中的定向井和從式井鉆井技術配套研究獲得重大進展,產生了巨大效益;開發的大馬力電力和內燃機車系列提高了機車的牽引能力,在全鐵路新增營業里程僅 1.05%的情況下,客貨周轉量增加了47.52%,獲巨大效益;研制成功了30萬千瓦和60萬千瓦火電機組成套設備,顯著提高了我國電力設備和電站建設的自主開發能力。
“八五”期間的鐵路運輸重載技術、光纖通訊技術、 50萬伏交流輸變電、200兆瓦低溫核共熱堆設計核示范工作、石油鉆采、蒸汽裂解制乙烯技術、重油催化裂化技術、煤礦綜采綜掘設備、氧煤強化煉鐵技術等攻關成果使我國產業部門的生產技術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在石油生產技術研究中,三次采油技術使得用傳統技術基本不能采出的油層恢復了生產,采油率提高一倍,大慶等油田已將該技術納入生產計劃中,“九五”末將年增原油 700~1000萬噸。冶金行業以節能降耗為主攻方向,開展的高爐氧煤強化煉鐵新工藝研究,形成了以九項關鍵技術為主組成的成套技術。用此項技術,鞍鋼煉鐵廠完成了生產系統改造,保證了200公斤/年的大噴煤量工業試驗勝利完成,標志著我國高爐氧強化煉鐵技術的總體水平已躍居世界先進水平。此項成果促進了全行業噴煤量的提高,“八五”末全國煉鐵企業噴煤總量達450萬噸/年,比“八五”初期增長一倍,降低成本4.8億元/年。目前我國的噴煤量僅次于日本而列居世界第二位。氧煤煉鐵技術帶動了煉焦、燒結等工序技術發展與提高,對冶金行業提高競爭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九五”期間,攻關計劃共安排 50多項直接與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相配套的項目,一批技術難題的攻克和一批關鍵設備的研制開發,為國家重大工程的順利建設起到了關鍵作用。如圍繞三峽電站建設,開展了三峽工程技術關鍵設備、高壩工程技術、碾壓混凝土高壩筑壩技術以及三峽庫區生態重建技術等研究,500千伏緊湊型輸電線路關鍵技術及試驗工程,為三峽輸電和西電東送等工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結合李家峽水電站建設,在世界上首次將高效、安全、可靠的蒸發冷卻技術應用于電機領域,研制開發成功400兆瓦蒸發冷卻水輪發電機組已并網運行,奠定了我國在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高速鐵路關鍵技術開發”、“高速鐵路工程建設前期研究”和“200公里/小時電動列車組”等項目的實施,為鐵路全線提速和高速安全運行提供了技術和裝備;大型化蒸汽裂解制乙烯技術開發取得重大突破,成功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先進水平的6萬噸/年乙烯裂解爐和相關技術,為我國“十五”大型化乙烯工程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十五”期間,“散糧儲運裝備技術與應用”項目已完成出倉機構及行走機構的樣機試制、試驗和測試,已建立 2個試驗應用點。研制出了糧倉專用氣密閘閥和氣密檢測裝置。進行了磷化氫發生器-環流分配裝置二合一的創新嘗試,研制出兩套試驗樣機。開發了“國家糧庫建設智能決策系統”集成軟件。
“精密制造與數控技術研究和應用示范”項目已完成基于 DSP+FPGA+IPM硬件體系結構的全數字交流伺服系統硬件平臺的開發和一系列關鍵技術的研究、分析和設計,建立了模塊化模具設計數據庫和模具設計專家系統。
“工業過程控制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已完成先進控制與優化軟件應用和綜合自動化軟件平臺應用;完成了大部分功能模塊的開發和子系統原型框架的構建;完成了設備遠程監測與故障診斷系統的三個層次結構框架的構建、基于 VXI總線和DSP的數據采集裝置的開發、基于SQL SERVER的數據庫設計。
“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技術研究、開發及示范工程”項目已完成了集成化物流規劃設計、仿真、評價技術研究與開發,網絡化分布式倉儲管理及庫存技術研究與開發;實現了依托首都公用信息平臺和北京市社區服務信息網絡等 12省市電子商務應用服務系統。
“精準農業機械裝備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研制成谷物測產裝置模擬試驗臺、多探頭式土壤水分快速測定儀和多探頭式土壤水分快速測定儀。
“先進制造基礎件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項目已建立了電液比例變轉速容積調速液壓電梯的綜合平臺和限速切斷閥專用測試平臺;完成了純水液壓元件新產品和高壓細水霧滅火系統新裝置的樣機研制及性能實驗。
“大型乙烯工程關鍵技術開發”項目已建成 20萬噸/年第二代環管法聚丙烯裝置。
“油田化學品的產業化開發及應用示范”項目建成了高效殺菌劑中試試驗裝置、低毒高效阻垢分散劑中試試驗裝置和高效反相破乳劑中試裝置一套;研制開發了新型調剖堵水劑和防垢劑;完成了疏水單體的室內合成和聚合物的室內合成開發。
“清潔能源”項目完成了哈鍋引進 EVT技術的吸收工作,形成的135MW國產化CFB技術方案。完成了130t/h鍋爐煙氣循環流化床脫硫工業示范工程裝置的設計、制造、安裝。
“高附加值船型開發”項目首制船已于 2002年10月順利出塢。
“可再生能源產業化開發”項目完成示范工程厭氧裝置 10800m 3 的技術改造與啟動調試,技改后示范工程日產沼氣總量5000m 3 ,裝置容積產氣率4m 3 /m.d以上。
“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開發和示范工程”項目,杭州市完成市區 52個SCATS控制路口和中心的建設,115個電子警察已投入使用。北京西單地區停車誘導系統已完成一期工程的建設。
“新農藥創制研究與產業化關鍵技術開發”項目, 8個具自主知識產權的創制品種獲得農業部臨時登記,進行了中試工藝的優化研究和產業化裝置的建設;完成1200個新化合物的合成和數據庫的建立;完成了三類不同結構的除草劑的設計模型評估,合成近40個新化合物;完成了500噸/年新工藝中試,建立了原料、中間體及產品的企業分析標準;建成了總量達1350噸/年的菊酯類農藥生產線和廢水生化治理裝置、廢渣焚燒裝置。已建成年產2400Nm 3 H 2 的甲醇裂解制氫裝置和年產500噸農藥中間體的催化加氫產業化裝置;完成手性催化劑合成裝置和偶聯催化劑生產裝置的建設,已完成甲苯的對位定位硝化高效催化劑的篩選和甲苯以NO 2 為硝化劑的新工藝。已建成2000噸/年的水基性制劑多功能生產裝置,完成3個制劑的配方篩選,30%毒死蜱微乳劑中試裝置已投入試運行。完成20%芐磺隆泡騰片劑、20%吡嘧磺隆泡騰劑和25%苯噻·芐泡騰片劑的優化配方工作。 三、科技攻關開發了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并使之得到應用,大大提高了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攻關計劃按照我國的產業政策,攻克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扶持和發展工程技術、大生產技術,從而提高了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支柱產業的科技水平,加快了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六五”期間,金川、攀枝花、包頭三大共生資源綜合利用科技攻關,為依靠技術進步改造老企業提供了經驗。金川有色金屬公司通過聯合攻關,幾年內使產品成本下降了 30%,增收利潤2.4億元,占同期利潤總額的40%;新材料的開發研究,為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國家十大工程提供了新材料1900多種。
“七五”期間,以電子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興技術,在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方面有了良好的開端。在發展大規模集成電路方面,研制成功了 10萬個晶體管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成功開發了487種各類CMOS專用集成電路;經過5年的努力,已開發出500多種新材料,用于集成電路、計算機、新型元器件的生產;研制了鐵道、汽車、建筑、工程機械、能源和石化等行業的專用鋼種180個。
“八五”攻關在交通、紡織、化工、冶金等領域安排了一系列高新技術應用于生產和工藝上的項目,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對我國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產業結構現代化作出了貢獻。
運用新材料和自動化等技術,研制完成的 5000噸級貨物重載列車已在京滬、京廣線上開行,增加年運輸能力1300萬噸,相當于新建一條單行線鐵路。時速160公里的準高速列車在廣深線上正式運營3個月后,現延至香港九龍;利用部分準高速技術,在京滬、京秦線上進行的客車提速試驗也取得了圓滿成功,這一成果為“九五”期間繁忙干線提速改造積累了經驗。
紡織業中,將電子技術應用于絲綢印花、提花工藝上,開發成功電子多臂機和高速電子提花機,改變了我國絲綢沿用的機械式多臂、提花裝置的效率低、精度差的落后狀況。印花圖案自動分色描稿處理系統、印花回頭樣及前處理系統、高精度印花制片新技術等三項成果使真絲綢印花前處理工藝及設備向自動化和智能化跨出一大步,生產效率比原來提高 15~20倍,生產周期由原來的十幾天甚至幾十天縮短至幾天,為真絲綢印花產品的多花色、快交化、高精度創造了條件。
在化肥的生產中,合成氨與尿素裝置優化控制和調度,把傳統的化工技術和電子技術、現代控制技術相結合,在國內第一次實現了控制—優化—調度—管理一體化,技術水平達到了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在滄州化肥廠投運后,噸氨能耗從 44.1GJ下降到30.05GJ,停車天數從9.34降至0.35,年增經濟效益約1200萬元,目前擬在各大化肥生產裝置上進行推廣。
天津大沽化工廠承擔的“氯堿生產過程優化控制系統”,主要完成了電解、燒堿、農藥、聚氯乙烯 4個分廠全流程的控制與管理,實現了全廠氯氣平衡優化控制、蒸氣平衡優化分配及全廠工藝故障診斷和預報,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推廣到17個省市33個廠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九五”期間,針對冶金行業主要技術和重大裝備依賴進口、效率不高的狀況,開發了一系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產化的高效連鑄技術關鍵裝備和工藝技術,其成果的推廣應用推進了冶金行業連鑄比由 47%提高到82%,企業生產效率提高40%左右,僅鑄機改造一項年新增直接經濟效益5億元以上;針對我國長期以來設計技術和制造技術落后的狀況,通過廣泛推廣應用CAD技術,使重點行業的骨干企業CAD的普及率超過70%,產品設計應用CAD的覆蓋率達92.8%,建立了我國的CAD技術標準,培育了國產自主版權CAD軟件產業;造船工業通過攻關,實現了自己設計、自己制造16500立方米液化氣船、46000噸化學品船、超大型油輪和大型集裝箱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使我國大型特種船舶的設計和建造水平達到20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針對我國鐵路客運系統覆蓋面廣、交易量大、實時性強、席位精確管理復雜等難點,研究開發的“鐵路計算機售票系統”,已實現鐵道部客票中心和全國700多個車站聯網運行,發售的客票占全路票額的85%以上,運營收入占全路客票收入的90%以上,促進了鐵路客運體制的改革,推動了鐵路傳統產業的行業技術進步。
“十五”期間,“紡織印染后整理新技術”項目解決了“彩虹 CRB-2000印染花樣設計與分色描稿自動化系統”、“高精真彩熱轉移印花技術與產品”、“電子噴蠟制版技術”、“激光電鑄花網技術”等關鍵技術,完成平幅噴霧染色設備的設計方案優化;基本確定高色牢度染色和印花的工藝條件;開發了有利于環保的活性染料中性低鹽染色新技術等;等離子體處理新技術已完成小試。
“特殊鋼生產工藝與裝備引進技術消化” 項目,解決了 50噸以上電爐生產系統配套的強化冶煉工藝軟件和設備技術以及特殊鋼大方坯連鑄機完整的工藝軟件和裝備技術,使連鑄坯無缺陷率≥95%;鑄機作業率≥75%;連燒爐數≥5爐;開展了以軸承鋼、齒輪鋼為代表鋼種的精煉工藝及軟件技術;實現特殊鋼連鑄坯熱送熱裝生產,典型鋼種軸承鋼、齒輪鋼的綜合熱送熱裝比分別達到85%和65%。
“沈陽市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裝備制造業示范工程”項目基本完成了裝備制造業中介服務體系的定位研究、核心業務研究、中介服務體系結構研究工作,完成了評價要素、評價準則、評價方法及評價指標體系的確立工作。 四、科技攻關促進了我國在電子信息、生物和新材料等領域的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培育了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提高了我國科技在國際上的地位
自“六五”以來,我國及時把握了世界高技術發展的趨向,在科技攻關計劃中重點開發了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高新技術。在計劃的實施過程中,注意高新技術攻關同現實國民經濟的密切結合,培育了新的國民經濟增長點,逐步提高了我國科技在國際上的地位。
“六五”期間開發出的 1900多種新材料為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國家十大工程的進展提供了必備的條件。
“七五”期間在 CMOS專用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用于集成電路、計算機、新型元器件等生產的新材料開發等方面都得到了重要進展。
“八五”期間解決了五英寸、六英寸單晶硅拋光片的成套技術,產品已出口;自主開發的五次群同步數字系列光纖通訊技術已得到應用;約有 20多種基因工程藥物和酶工程、發酵工程產品及新技術、新工藝開發成功,并已進入工業規模生產;電子數據交換(EDI)技術在國際貿易系統中得到推廣應用,為擴大改革開放提供了先進適用的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軟件開發環境——青鳥系統,作為設計軟件的軟件,為發展我國的軟件平臺和工業化生產手段,已在國產軟件開發、金融、證券、制造業及商業自動化等領域得到推廣應用;開發出的四種具有自主版權的數控基本系統,使我國的數字控制設備及技術,開始擺脫國外長期制約我國的局面,為我國數控機床等裝備的自主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國首創的離子束誘變生物技術,為生物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技術手段。
“九五”期間,在微電子領域,已開發出適應亞微米、深亞微米工藝的、具有萬門級電路處理能力的新一代集成電路 CAD系統一熊貓200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0.35微米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工藝制造技術、電路設計技術、微型微器件及專用集成電路產品開發方面取得了突破,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為我國微電子產業的發展探索了一條成功之路;在高性能計算機領域,打破了國外大公司對我國的壟斷,為我國關鍵部門的網絡安全可靠運行提供了保障;農業專家系統、青鳥Ⅲ型軟件系統、地理信息系統、中文信息平臺等在農業、國防、電力、航空航天、商業等領域的推廣應用,促進了我國軟件產業的健康發展;在數字電視關鍵技術方面實現全面突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共26項,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數字電視系統技術的國家,并在國慶五十周年慶典上成功進行高清晰度電視實況轉播,為我國新一代數字電視的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利用微生物催化法生產的聚丙烯酰胺,廣泛應用于三次采油,可提高采收率 10%,開創了在我國利用生物技術改造傳統大宗化工原料生產的先例,其生產規模和產品水平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千噸級非晶帶材及制品開發與產業化取得新的進展,建立的千噸級非晶鐵基帶材生產線和300噸非晶配電變壓器鐵芯生產線已達到年產2000噸生產規模,在產業化生產工藝、裝備及應用開發方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技術,使我國成為在非晶材料領域唯一能夠與美國抗衡的國家。
此外,通過電動汽車重大科技產業工程的實施,完成了電動轎車概念車設計和制造,各項性能技術指標已達到國外 20世紀90年代水平;30kW燃料電池電動中巴車試車實驗成功;汕頭—南澳國家電動汽車運行試驗示范區建設初具規模,為我國電動汽車產業化和汽車工業的跨越式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針對燃油汽車對環境污染局面的加劇,清潔汽車工程以發展我國燃氣汽車目標,從整車、發動機、燃氣汽車專用催化器、加氣站成套設備開發等系統應用技術為重點,完成了采用電子閉環控制燃氣供給加三元催化轉化的燃氣汽車開發并批量投放市場,組織了12個城市的清潔汽車試點示范,為降低城市道路交通污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十五”期間,“網絡教育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示范”項目已全部完成方案設計,并進行部分模塊開發。
“國家信息安全應用示范工程”項目已完成“安全隔離與信息交換系統”的研制與應用,并通過了鑒定,完成了“電子文件密級標識的應用研究”。
“高性能對地觀測微小衛星技術與應用研究”項目基礎主體工程已完成。
“電子政務試點示范工程”項目,《安全支撐平臺和應用支撐平臺技術規范》已進入實施,其中國辦、南海、青島工程已完成40%。
“40Gb/sSDH(STM-256)光纖通訊設備與系統”項目完成了高速PCB的設計開發平臺的建立和高頻傳輸線仿真電路建模和器件仿真模型驗證。
“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與服務的數字化工程”項目現已完成系統用戶需求分析報告總體設計,并進入實施階段。
“離子束技術應用”項目已突破單離子束細胞定位照射系統關鍵技術,細胞尋址效率達到國際上最好水平;已建立小型化離子束生物技術裝置加工中試線。三個新品種通過安徽省審定,其中一個通過國家審定;取得一批特殊突變材料。
“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及其耐久性的研究“項目建立了年產 10萬噸高貝利特水泥的生產示范線。
“光纖預制棒產業化技術開發”項目開發出獨創的 MCVD+OVD光纖預制棒制造工藝技術,提出G.652單模通信光纖預制棒企業標準。
“納米材料技術及應用開發”項目突破了納米級粉末橡膠及其改性聚合物材料產業化關鍵技術,建立了年產 500噸的納米級粉末橡膠生產線和年產4000噸聚合物納米粉末橡膠復合材料示范生產線,開發出8種納米級粉末橡膠產品和各種全硫化熱塑性彈性體等產品;建成700噸/年納米碳酸鈣增韌母料生產線一條;突破了納米晶軟磁合金產業化關鍵技術,建立了納米晶帶材中試線;研制出飽和磁感達到1.32T的鐵基納米晶合金,完成了超雙親自清潔母液的中試,并已開始規模生產,年產量為150噸左右;完成了納米磷灰石晶體中試放大的裝置設計、合成反應溫度、壓力、攪拌速度和PH值等工藝研究并建立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生產線。
“鎂合金開發應用及產業化”項目解決了“先進皮江法煉鎂關鍵技術”,已開發五種新型鎂合金,并正在進行萬噸級鎂合金生產線的建設;解決了“鎂合金通用管材、型材”的工藝試驗,已生產出管材和型材產品;完成了 8種鎂合金冷、熱壓鑄機的開發和開發出變速箱上蓋、腳踏板、方向盤支架等零件;開發出8種列車制動機用鎂合金零件、5種石油機械零件、6種摩托車零件和3種汽車輪轂;已生產8種3C類產品用鎂合金零件200萬件,新增產值3000萬元。
“工業節水及膜法海水淡化技術開發”項目完成 PESA催化劑中試流程;建立了10升聚合反應器,進行了天門冬氨酸聚合試驗,研制成功了具有遠程監控功能的全自動加藥裝置,完成循環冷卻水高濃縮倍數運行處理的技術方案。
“清潔汽車材料及油品技術開發”項目完成多產異構烴的催化劑和第二代 MCI技術的催化劑應用工藝研究及工業裝置改造、工業試生產;完成電直熱催化凈化器研制和EU-Ⅲ規定的Ⅰ型及Ⅴ型評價試驗,達到EU-Ⅲ標準;研制了小型擠壓機和燒結爐。
“核技術產業化應用”項目研制出了Φ 180mm大口徑加速管;集裝箱(大型客體)CT檢測系統已獲得航空集裝箱DR投影及CT斷層圖像,DR檢測性能指標已經達到了攻關任務書的要求。用輻射誘變遺傳操作技術獲得通過國家認定的突變品種1個(龍輻208玉米),通過省級審定的突變品種8個(其中水稻2個、小麥3個、玉米2個、大豆1個),正在參加生產試驗或區域試驗、表現優異的新品系34個。完成4種體內顯像診斷和治療放射性藥物的研制藥物前體的合成、超純 90 Y核素和腎保護劑的制備及動物實驗等。
“發酵工程關鍵技術研究與重大產品開發”項目分別完成了生物化工材料、氨基酸、酶制劑、寡糖食品與飼料添加劑、生物農藥及抗生素等重要產品發酵小試、中試或工業化生產試驗,建設了一批中試基地。 五、科技攻關為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等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進步,為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強的科技基礎
“六五”期間在三大共生礦綜合利用方面,金川有色金屬公司研究開發出了一整套從礦山、選礦、冶煉到三廢治理的新技術;包頭開發出稀土精礦放電冶煉生產氯化稀土的新技術,這是我國獨創的一項新技術;攀枝花成功地實驗還原—蒸餾聯合法制海綿鈦。
“七五”期間在資源勘探理論和方法上實現了重要突破,實現了天然氣新增探明儲量 2993.9億立方米,比“六五”平均年增長率提高48.7%,發現或擴大大中型規模的金、銀、銅、鉛、鋅等礦床51個;大氣污染防治技術使工業型煤有了較好的發展,煙塵量比燒原煤減少60%~80%。
“八五”期間我國在銅、金等緊缺礦產資源成礦規律、成礦理論和綜合勘查技術方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海島資源與開發、大陸架資源調查、南沙群島資源調查等領域獲得長足進步;在污水處理、固體廢氣物的處理和處置、脆弱地區生態環境恢復、酸雨形成機理的認識和防治、全球氣候變化等領域得到長足的發展,縮小了與國際的差距,部分領域達到甚至超過國外的發展水平;我國的乙型肝炎及其它一些傳染病得到控制;惡性腫瘤和心腦血管病等一些重大疾病的防治和治療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短期氣候預報工作已初步形成了一個新的臺風暴雨監測、預報、服務體系;開發了數字地震觀測技術裝備和地震預報新方法。
據不完全統計,“九五”科技攻關計劃社會發展領域取得科技成果 14000項,獲專利540項,發表論文8276篇,建立試驗基地750個,中試基地和中試線330個(條),生產線260條,獲直接經濟效益200億元。在下列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一)醫藥、環保和住宅技術的開發應用,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的質量
在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成果,如乙肝疫苗在預防肝癌上的保護率達到 77%;在新藥創制方面,已有200多個處于臨床前期研究階段,10余個進入臨床研究的一類國家新藥,獲得專利230項,使我國新藥開發已由完全仿制進入自主創新的新階段;中藥現代化研究從藥材質量標準規范入手,建立了70種中藥材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為我國藥典采用國際通用方法奠定基礎,研制了一批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新藥,如復方丹參滴丸、銀杏靈顆粒等,建立了一批中藥藥理、安全評價、臨床研究、標準品等中心和產業化基地:醫療設備研制開發中,高強度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首創性地解決了超聲束在體內高強度動態聚能和治療計量問題,進入國際無創性治療新技術前列,打破了我國大型醫療設備長期依靠進口的局面。
在環保技術開發方面,重點開展了城市污水、受污染飲用水源、難降解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潔凈煤技術,垃圾焚燒設備國產化等研究,為大氣污染防治、城市污水及固體廢棄物處理等方面提供了一批關鍵技術和裝備。其中,脈沖電暈法離子體煙氣脫硫技術取得重要進展,完成了 20000NM 3 /h中試線建設與試驗,脫硫率大于80%,使我國成為掌握這項技術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旋流微泡浮選柱技術和大型跳汰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燃煤鍋爐燃燒脫硫技術改造200-800MW機組30余臺,低負荷運行能力最低可達50%,大幅度地降低了NOx的排放。
在人居環境建設方面,通過小康住宅科技產業工程的實施,科學引導住宅產業的發展,提高住宅建設的科技含量,建立了較系統的小康住宅技術標準體系,開發了一批居住區質量保障技術、住宅產品和生產應用技術,推動建立了 40個示范小區,為未來我國住宅產業發展提供了規劃、技術和管理模式,有力地促進了我國住宅產業發展。
(二)為國家經濟、社會安全提供了技術保障
通過資源勘探及綜合利用技術攻關,為我國戰略性資源開采及利用提供理論與重大技術支持,促成了一批大型油氣與緊缺礦產資源的發現,提高了經濟安全保障能力。運用石油物探復雜斷塊高分辨率三維地震技術等,新發現塔中 4號、塔河、克拉2號等一大批大中型油氣田;應用三次采油技術,使大慶、勝利油田單井提高產量3~7倍,成本下降1~3倍;在新疆、云南、秦嶺等成礦帶發現并提交大型成礦靶區15處,可開發大型礦產基地5個,其中銅鎳資源量近600萬噸、鉛鋅資源量500萬噸以上;支持建立了攀枝花礬鈦礦、大廠錫多金屬礦、包頭鈮稀土礦、金川銅鎳礦、柿竹園鎢鉬鉍多金屬礦等一批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使我國鋅、鉛、鎢、鈦等資源利用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應用于海關的多種集裝箱檢測系統開發,已取得國內外專利 25項及一批自有核心技術,自1999年下半年投入運行以來,查獲走私大案23起,發揮了高技術反走私的強大威懾作用,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運用于刑事偵察的多道心理測試設備,在總體性能上與美國的設備相當,形成的系列產品已在全國100多個城市的公安機關試用;自主研制的X射線爆炸物自動探測設備已在上海浦東機場和北京首都機場中使用;DNA分析技術及系統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在我國刑事偵查和“打拐”專項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改善煤礦安全綜合配套技術取得成果45項,在平頂山礦區應用示范,極大地提高了該礦區瓦斯治理水平,1997年以來基本杜絕了重大瓦斯事故;粉塵危害程度評價技術,將應用于我國工傷保險管理中;通過地下空間的火災基礎特性研究,積累了大量基礎數據,為制定和完善防火安全規范打下基礎。
(三)為維護國家權益、促進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通過攻關,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有關科學問題進行定量化的研究,提出的我國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行動的方案、政策和原則立場,為在參與全球氣候變化事務中,積極有效地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提供據理力爭的科學依據;通過南極科學考察研究,了解了南極的自然資源情況,為我國制定長遠的開發利用南極規劃以及開展相關學科的科學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通過南沙區域綜合考察與研究,初步搞清了南沙地塊的基底和地殼結構類型,提出了現階段的南沙海區油氣資源勘探重點,指出了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跡象,為國家制定南沙區域整體政策提供參考意見。
短期氣候預測技術系統取得重大突破,動力延伸預報模式、海氣耦合嵌套的全球預報模式、高分辨率區域氣候模式、厄爾尼諾預測模式以及多種影響評估與應用模式,在防災減災特別是對我國每年汛期的旱澇預報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強地震中短期預報技術在地震前兆信號采集、傳輸、聯網和處理等方面建立了成套的技術體系,形成了一整套前兆識別和綜合預報方法,成功地實現了新疆伽師等 18次具有減災實效的地震短臨預報。
通過組織“夏商周斷代工程”攻關研究,解決一批我國歷史紀年中長期未定的疑難問題,填補了我國古代紀年中的一段空白,制定了我國迄今為止最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周年代表,使中國古代文明的年代史向前推進了 1000多年,為繼續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打下基礎。
(四)為西部大開發進行了技術準備
“九五”期間,攻關計劃重視了對西部地區科技項目和經費的支持。據統計,在西部地區水資源評價、區域農業綜合發展、生態環境建設、油氣資源勘探開發、主要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共實施攻關項目 30多個,中央財政支持經費逾5億元,取得了一批突出成績。如開展了西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一社會經濟發展一生態環境保護的綜合研究,基本摸清了我國西北地區水資源時空分布及承載力狀況,提出了西北地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總體戰略和生態、生產、生活用水的科學方案;通過對塔里木、柴達木、準噶爾盆地等一批在我國具有重要地位的大中型油氣田的勘探與評價,基本摸清了我國西部能源儲備的“家底”,為實施“西氣東輸”重大工程奠定了技術基礎。
中央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后,科技部按照國務院領導關于“西部大開發,科教需先行”的重要指示,很快研究提出了《關于加強西部大開發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見》,并在經費增量不多的情況下,商財政部調整安排 5300萬元,于2000年在攻關計劃中啟動實施了“西部大開發科技專項”,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科技發展的傾斜支持。一是支持西部省區開展不同類型的科技規劃研究;二是加強西部科技能力建設;三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四是推動東西部技術、人才、信息等的對接,五是加強西部地區的科技人才培訓。一年多來,西部開發科技工作為“十五”期間“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十五”期間,“生物資源與生物安全技術研究開發”項目收集扁桃材料 200多份和地方羊草種質480份,發現了抗銹病的羊草種質1份,獲得卡瓦胡椒外植體愈傷組織和莖尖芽分化植株;獲得脫硫、脫氮、除油、石油降解等特殊生物菌株300多株和PLC菌4株。研制了Bt蛋白Cry1Ac放射免疫檢測試劑盒和快速檢測試紙條。完成了1種轉基因產品DNA檢測技術,研制了1種轉基因產品(大豆)DNA提取試劑盒。
“中醫藥現代化研究與產業化開發”項目開發了“中藥指紋圖譜相似度計算軟件”和中藥復方提取計算機自控與在線監測中試裝置及山茱萸脫皮機 2項新裝置;建立了冬蟲夏草等瀕危中藥材繁育基地;初步建立了蔓荊子等47種中藥材相應的種植規范;康萊特注射液在美國完成了Ⅰ期臨床試驗;建立了銀杏葉凍干粉針試生產線及通絡救腦注射液中試生產線2條。
老年疾病(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肝癌、乳腺癌、胃癌、肺癌等)、重大傳染病(艾滋病、結核病、肝炎、血吸蟲病等)等疾病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階段成果,建立了相應的疾病評估、預警、治療、康復等數據庫,在病因和疾病檢測、診斷等方面取得不少進展,建立了一批疾病監控中心、干預基地,使我國防治這些重大疾病的水平有較大提高。
“醫療器械關鍵技術研究及重大產品開發”項目研制了最高場強 0.35T的C型永磁型磁體、寬頻帶探頭等整機關鍵部件及關鍵模塊;完成了0.35T型開放式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統、數字化彩色超聲成像系統、多層螺旋CT、普及型低劑量直接數字化X線機、無創人體血糖濃度檢測儀、新型多功能呼吸機等樣機的開發;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動脈導管未閉堵閉器已獲試產證書,正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應用。
“計劃生育與優生優育關鍵技術的研究”項目建立了育齡婦女相關生殖健康問題基礎數據庫;長效皮下避孕埋植劑已向 SDA申報臨床研究;開發了唐氏綜合征產前篩查(早、中期)定量檢測試劑盒及唐氏綜合征產前篩查風險綜合計算軟件。
“礦產資源勘探與開發”項目發現了蘇里格氣田,在勝利油田發現億噸級稠油油田。三元復合驅油技術進入工業化階段,發現了一批新的銅、金、鈾勘查新基地;氧化鐵礦石選礦技術與裝備研制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難處理礦開發成果;砂狀氧化鋁生產技術已全面進入工業試驗階段;羅布泊鹵水制取硫酸鉀技術取得突破。
“水安全保障與生態綜合治理”項目開發了7種城市污水回用技術,建立了相應的5項示范工程;研制了非靜力人工增雨模式和新的人工增雨催化劑,成核率有較大的提高,研制了人工增雨無人駕駛飛機及飛機液氮和液態二氧化碳播撒裝置;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取得重要突破,日產3000噸海水淡化裝置開工建設;80萬平方米海水沖廁示范工作已開工建設。建立了西部地區數據庫和生態系統評估的技術方法。
“防災減災”項目自主研制了氣象資料三維變分同化系統與衛星觀測的直接同化技術,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氣多尺度通用動力模式。建立了強地震短期預測判據和短期預測指標,提出了幾種有特色的短期預測方法;研制了8種新型地震前兆傳感器,建立了國家級抗震救災指揮部建設技術規范和基礎數據庫建設規范。研制了海浪、厄爾尼諾和高分辨率風暴潮-近岸浪耦合數值預報模式。建立了西北太平洋全球網格環流數值模式。
“全球環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信息共享”項目建立了我國50年和100年的氣候序列;得到氣候極端事件方面的新結果;給出未來可能氣候變化的趨勢;得出我國陸地1993年以來整體處于碳吸收狀態的結論。研制成全文檢索等數據共享關鍵技術,建成全國1∶100萬公共基礎地理信息共享平臺;建立了實時水信息共享發布系統。
“食品安全重大科技專項”研制出熒光 RT-PCR快速檢測禽及禽產品新城疫、禽流感病毒的方法,使檢測周期縮短為4小時左右,檢測設備正由企業組織生產,可望在系統內全面推廣。
已完成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現場檢測用的酶抑制法檢測儀和固體酶的研制。建立了二惡英的高分辨質譜分析方法。完成了發酵食品中真菌毒素赭曲霉素 A、三硝基丙酸、桔青霉素的檢測方法。在全國十一個省(市)建立食品污染物監測網,監測數據在全國食品衛生標準修訂中被采納。通過 “食品企業中HACCP實施指南”研究。衛生部已發文發布了《食品企業HACCP實施指南》。通過“國際食品安全技術法規對我國的影響和對策研究”對我國474個現行食品衛生標準及其檢驗方法進行了修訂,并已由衛生部公告社會征求意見。通過西部開發科技專項的實施,以特色資源開發作為重點,開展一系列的特色資源開發項目,有力地促進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及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開展了一批相關的研究和開發項目,加快了西部工業化和信息化步伐,為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開展了一批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的技術攻關和示范建設,進一步加快了西部地區生態建設科技步伐,把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發展了地方經濟,增加了收入,同時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
在西部地區設立的一批研究開發基地、工程化基地和孵化器進展順利,有力地提高了西部地區的科技軟硬件平臺,形成了一大批高新技術開發區、專業孵化器及高精技術研究攻關項目體系,初步構筑起了西部開發科技工作的基本框架。同時,還根據西部地區的發展特點,制定了行業科技規劃,并建立與完善相應體制、規范、制度等。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啟動了人才培訓工程,對各行各業的各級人才進行了培訓,使西部大開發的人才隊伍在知識更新、管理培訓等方面有了新的提高,保障了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順利實施。在東西合作與交流方面取得的一定進展,初步拉開了西部開發科技工作開放性局面。 六、科技攻關培育和鍛煉了一批科技人才,造就了一支科技攻關隊伍
通過“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二年攻關計劃的實施,先后有 10多萬科技工作者參加了科技攻關工作,為我國造就了一批專業知識扎實、工程設計能力強的開發型人才和一批既掌握專業知識又兼有多領域知識的復合型科技人才,還培養了一批善經營的科技管理人才,他們是攻關計劃為國家積累的寶貴財富,是我國實現未來經濟與科技發展目標的一支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