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部署,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振興老工業基地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進一步提高我市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自主創新是我市率先實現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必由之路 1.深刻認識自主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科技進步和創新愈益成為增強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的主要途徑和方式。當前,我市已經進入必須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城市競爭日趨激烈和資源環境壓力日漸緊張的局面,要率先實現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必須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有利于發揮科技對經濟增長的先導作用,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增強發展后勁;有利于破解資源和環境的制約,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有利于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步伐;有利于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充分認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重要意義,統一思想、堅定信心、銳意進取,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努力把這個關系全局的大事抓緊抓好。 2.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總體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我市對外開放優勢,緊緊圍繞率先實現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和建設東北亞重要的國際城市的奮斗目標,堅持“創新驅動、需求導向、集群發展、重點突破”,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核心內容;以自主創新為主線,全面推動觀念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和管理等各個方面的創新,使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充分迸發、創新源泉充分涌流,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注入不竭動力和活力。 3.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原則。建設創新型城市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必須堅持以擴大開放促進自主創新。充分發揮我市對外開放優勢,把進一步擴大開放與自主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在進一步擴大開放中不斷強化自主創新,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中積極推動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繼續加大國內外科技資源和先進技術的引進力度,重點推進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積極推動優勢產業領域的集成創新,鼓勵和支持各類創新主體開展原始創新。 必須突出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深化改革,優化環境,進一步增強企業開展自主創新的緊迫感和吸納創新要素、創新成果的主動性。引導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決策主體和投資主體、產品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承擔風險和獲得利益的主體。 必須立足于提升優勢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有一定基礎的優勢產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扶持、集中攻關,努力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力爭新型產業基地、國際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盡快取得突破性進展,帶動全市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的全面提高。 必須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把發展教育和提高全社會勞動者素質作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性工程,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蓬勃創新精神的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型企業家和企業高技能人才,夯實建設創新型城市的人才基礎。采取切實措施,充分調動全市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營造鼓勵和支持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 4.建設創新型城市的主要目標。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城市創新體系,形成國內一流的創新、創業環境;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工業、服務業技術水平得到整體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大幅度增長,農業和科教文衛等社會領域科技進步水平明顯提高。 ——全社會研究和開發(R&D,下同)經費投入占GDP的比例達到2.5%以上; ——科技進步貢獻率“十一五”期末達到55%以上;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 ——專利年度申請量年均增長20%。 到2020年,建成自主創新優勢明顯、產業國際競爭力較強、經濟社會與環境和諧發展、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創新型城市。 二、切實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5.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引導企業自覺根據市場需求變化不斷強化技術研發和技術創新。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步伐,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創新管理體制和分配機制,形成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機制,增強企業活力和市場競爭力。要把研發機構建設、研發經費投入、自主知識產權創造等情況以及產品創新成果作為考核企業的重要指標和支持企業發展的重要依據。 6.培育自主創新的產業集群。加快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步伐。抓住國家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的有利契機,對國家重點支持、關系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關鍵領域和重點項目,加大政策和專項資金的扶持力度。力爭在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大型船用曲軸、大型乙烯和大型煤化工關鍵設備、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和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大功率機車和城市軌道交通裝備、大型薄板冷熱連軋成套設備、大型環保裝備和海水淡化、大型數控裝備和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重大自動化控制系統和關鍵精密測試儀器等方面實現突破,成為國家重要的裝備制造集中地。以骨干企業為龍頭,構建技術鏈、完善產業鏈,發展協作關系緊密的配套企業,壯大產業集群,提高產業規模競爭力。 有重點地發展高新技術,培育面向未來的戰略產業。實施中高檔數控機床研發、光電子技術開發與產業化、高附加值功能材料開發、清潔能源技術開發與應用、嵌入式軟件開發與應用、創新藥物研究與開發、海珍品增養殖與精深加工工程、農產品精深加工工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工程等重大科技專項,組織一批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和競爭力強的優勢企業,著力構建電子信息與軟件、光電子、新材料、海洋與生物等自主創新產業集群。積極發展創意產業,逐步形成新的產業發展亮點。 7.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優化中小企業成長環境,完善綜合服務體系,促進創新型企業健康成長,分梯次培育一批自主創新的企業群體。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有針對性地解決企業創新過程中的實際困難,激發其原始創新活力。建立和完善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貸款擔保體系、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創業服務體系,形成良好的企業生態環境,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盡快成長壯大。 8.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制定落實國家、省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稅收優惠政策的具體辦法,引導企業用好、用足、用活政策。建立政府采購審核制度,積極運用政府采購支持企業自主創新。支持本地企業自主創新產品優先在本地應用。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對面向我市重點產業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的各類企業技術中心,對關鍵技術、重大裝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市政府通過專項資金給予資助。建立企業創新獎勵制度,市政府每年對自主創新業績突出的企業給予重獎。 9.支持企業做好專利申請、品牌創建和標準化建設工作。加大對企業專利申請的扶持力度。支持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與品牌建設有機結合。對獲得市級以上著名商標、名牌產品的企業,其產品優先列入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計劃。引導企業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制定,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標準。 三、努力提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能力 10.建設高水平的知識創新平臺。支持在我市高校和科研院所進一步提升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原創能力。加快七賢嶺大學科技城建設步伐,充分發揮大連理工大學、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在大學科技城的龍頭作用。加大對我市現有國家、省、市級工程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的扶持力度,夯實基礎,提高水平,充分發揮其引領自主創新的骨干作用。支持在我市高等院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優勢學科進入國家級重點學科,建成我市社會科學創新基地。 11.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資源優勢。建立資源共享、協同配合的科技創新運行機制,促進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地方發展釋放創新活力。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在自主創新中的源頭作用,組織推動高校、科研院所面向我市優勢和特色產業開展關鍵和共性技術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應用研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設面向社會開放的資源共享技術平臺和信息網絡體系,實現共性技術和信息資源高效利用。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創新和科技產業化方面的服務。加快轉變科研院所的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加大對公益類及農業科研機構的投入,進一步增強科研機構的活力。 四、大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重點地區的創新功能 12.發揮高新園區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大力推進高新園區“二次創業”,加快提升技術、產業、人才和綜合服務創新功能,使之成為我市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帶動全市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參與國內外高新技術產業競爭與合作的前沿陣地。發揮大連軟件園的示范帶動作用,建設好軟件園騰飛園區。加快“雙 D港”數字化制造園和生物醫藥研發區的發展,使其成為帶動我市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到2010年,高新園區主要創新指標進入國內先進行列;到2020年,建成我國重要的軟件、生物醫藥和動漫游產業基地。 13.拓展高新園區發展空間。以旅順南路軟件產業帶為基礎,規劃建設大連高新技術產業走廊。堅持高技術、高效益、環境友好、和諧發展原則,把旅順南路沿線建成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支持高新園區以“行政托管”和“共建分園”等多種形式與周邊地區合作,拓展發展空間。把大連高新技術產業走廊納入大連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市政管理范圍。 14.加大對高新園區的扶持力度。加強高新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為高新園區快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修訂《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條例》,賦予高新園區更大的經濟管理權限,增強其統籌區域發展和整體創新的能力。建立高新園區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支持園區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公共平臺建設、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科技企業、研發機構、金融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到高新園區發展,爭取國家、地方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在高新園區實施,加快創新資源在高新園區的集聚。 15.推進開發區、保稅區及各類工業園區、農業園區自主創新。根據我市產業布局、產業創新的總體規劃,明確開放先導區和新建工業園區的功能定位,研究制定支持其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加快開放先導區管理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環境。支持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發揮現有優勢,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產業集群化方面更好地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建設高水平的國家級光電子產業區和金石信息技術產業區,形成以電子信息制造業、光電子產業和傳統產業再創新為特色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充分發揮大連保稅區的政策和功能優勢,鼓勵其積極搶占體制創新制高點,深入推進區港聯動發展,加快申辦建設保稅港。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大連保稅區提升保稅服務功能,發展東北保稅物流網絡,構建國際化市場集群,打造東北亞資源性商品集散地,逐步把大孤山半島建設成為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功能區。各新建工業園區要實行差異性發展,優先引進有助于提高我市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和項目,走各具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農業科技園區要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建成現代農業的示范基地。 五、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 16.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充分調動廣大科研人員和全社會的積極性、創造性為出發點,以促進全市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為目標,加大科技體制改革力度,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形成科技不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社會不斷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和自主創新要求的科技管理體制,切實解決各領域科技項目多頭管理等問題,在投融資、科技人才、對外合作、政府采購、財政資助等方面形成統一協調的創新激勵政策,提高政府科技政策的透明度和執行力。完善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相結合的科技管理制度,推進重大科技和創新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堅持把創造社會財富、獲得經濟效益、促進社會進步作為科技評價的基本標準,根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面向市場的開發研究的不同特點,建立科學合理的科技評價和評估管理體系。按照不同類型科技創新工作的評價標準,進一步完善科技獎勵辦法。 17.加緊完善城市自主創新體系。堅持政府抓環境、企業抓動力、高校和科研院所抓實力,努力形成政府主導作用良好、市場基礎功能強大、企業主體地位突出、科技中介體系健全、各類創新主體密切聯系的城市自主創新體系。努力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審批程序簡化、管理服務高效、政策法規完備的創新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18.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以實現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有效對接、互動雙贏為目標,探索建立產學研合作的投入機制、人才流動和培養機制、利益分配機制,促進產學研之間的技術合作、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鼓勵企業在高校、科研院所設立實驗室或研發機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建設研究院、研發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使產學研結合點前移,逐步推動產學研合作從成果型松散模式向實體性緊密模式轉變。政府各類計劃、風險投資資金和貸款擔保資金對產學研合作項目予以優先支持。實行科技成果轉化認定制,對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市政府通過專項資金予以資助。健全激勵機制,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使有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和科研成果得到應有的報酬。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兼職從事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作。 六、加快發展自主創新的市場服務體系 19.建立健全自主創新的融資體系。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科技創新工作。改善科技型企業的信貸服務和融資環境。鼓勵銀行提高對科技型企業貸款的比重,對市級以上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給予優惠貸款,市政府對優惠貸款給予貼息。加快擔保市場發展。完善擔保代償評估體系,建立貸款風險由企業、銀行、擔保機構、政府逐級分擔和適當補償機制,鼓勵各類擔保機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切實降低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門檻。改善創業投資業發展環境,積極引進國內外創業投資機構。支持和推進競爭力強、成長性好的高科技企業在海內外上市融資。積極為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提供輔導和配套服務。制定扶持改制上市企業的專項政策,降低企業改制上市成本。 20.加強科技孵化體系建設。以科技企業孵化器為主體,以大學、科研機構組成的知識創新體系為支撐,加快推進我市科技孵化體系建設。重點支持光電子技術、數控技術、精細化工、新材料、節能環保等專業孵化器建設。創新孵化器發展模式,形成由點向面輻射的集群式孵化、創業與產業化相銜接的鏈條式孵化格局。加快推進中科院大連科技創新園建設,努力使其成為國內一流的清潔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工程、裝備制造等領域高端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基地。 21.健全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和中介服務體系。整合科技資源,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建設一批科技公共服務平臺。重點建設以提供檢測、實驗條件為主的公共檢測實驗平臺和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以提供科技文獻、標準、情報等信息服務為主的科技信息平臺等。加快大連技術產權交易網建設,形成交易主體與形式多元化的技術市場網絡。大力培育專利代理、項目招標、知識產權評估、科技信息咨詢、技術轉讓、檢測監測、資格認證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強各類行業協會建設。 22.加強科技國際合作和區域合作。堅持引進改造、消化吸收和創新發展并舉,把擴大開放、加強合作作為促進創新的重要手段。擴大與日本、韓國的交流合作,拓展與歐美和俄羅斯的合作空間,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合作。通過外商代理式招商、科技合作伙伴代理招商、國外飛地式技術研發合作等多種模式,爭取更多的國際合作機會。吸引國際知名企業來我市設立研發中心,推進海外科技園、中外聯合研究室、科研中心等建設,參與和組織重大國際和政府間科技合作計劃。制定政策措施,吸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更多投向我市,爭取國家、省重大科技項目到我市落戶和產業化。加強與國家大院大所、重點高校、兄弟省市的科技合作。辦好各種形式的科技展會、國際學術會議,促進科技招商、科技興貿。 七、構筑自主創新人才高地 23.支持和保護創新型企業家。進一步營造崇尚優秀企業家的社會氛圍。建立支持企業家創業發展的服務體系和“援助機制”,為企業家在遭遇重大突發性經營危機時提供必要的服務。實施企業家輔助成長工程,選派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到國外高等學府、跨國公司接受創新能力培訓。制定專項配套政策,鼓勵企業家的創新活動,發揮企業家在企業自主創新中的核心作用,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 24.培養和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根據率先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人才需求,制定和實施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規劃,結合我市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的實施,在科技領域造就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實施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工程,加強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資助高層次青年學術帶頭人開展科學研究、應用開發和成果轉化。實行創新人才柔性引進政策,鼓勵國內外各類創新人才采取兼職聘任、合作研究、聯合培養、授課講學等多種形式來我市工作或提供服務。引進獲得國家級學科帶頭人稱號的高層次人才,要在子女就學、住房等方面給予優先安排或資助,并提供較好的科研條件和便利的生活條件。建設好大連海外學子創業園和產業園,積極為來我市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海內外科技人員提供周到服務。 25.壯大專業技能人才隊伍。加強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造就一支素質較高、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工程技術人才隊伍。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做大做強一批品牌職業培訓院校和企業培訓基地,著力培養一大批適應我市產業特點和企業自主創新要求的高技能人才。鼓勵各類社會培訓機構參與政府主導的專業技能人才培訓。以農村職業教育中心為重點,加快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培訓農業技術骨干和經紀人,造就一大批能帶領廣大農民致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鄉土實用技術人才。大力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 八、營造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 26.加大各級財政的科技投入力度。2006年,市、區市縣兩級財政科技投入要實現大幅度增長。在此基礎上,“十一五”期間財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要建立面向結果的政府科技投入追蹤問效機制,強化績效監管,提高使用效益,充分發揮好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導作用。市財政設立自主創新專項資金,按照“統籌配置、突出重點”原則,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平臺建設、科技型企業創新以及重大核心技術、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等。改革政府創新資金配置方式,在加強總體規劃、預算管理和績效評估的基礎上,實行科技經費“企業申請、專家評審、社會公示、政府決策”的管理模式。 27.優化科技進步與創新的法制環境。健全與國家法律法規和省有關政策相配套的科技進步與創新政府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修訂《大連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制定《大連市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大連市促進科技中介服務發展條例》、《大連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為自主創新提供完備的法律保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宣傳,增強企業、科研機構、市民和全社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強知識產權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執法力度,保護創新者的合法權益。 28.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完善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的長效工作機制,大幅度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建設創新型城市打下雄厚的人力資源基礎。加大科普投入,確保科普經費財政預算逐年增加。建設大連市科技館,提升自然博物館等科普基地功能。實施全民學習計劃,加快學習型城市建設,形成多渠道、社會化的教育格局。創設多種載體,分層次、分類別開展創新教育和培訓,提高全民創新能力。完善國民教育體系,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注重培養青少年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切實把推進技術創新與提高勞動者素質緊密結合起來。“十一五”期間,新增就業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要達到13.5年以上。 29.培育城市創新文化。堅持把觀念創新放在首位,提倡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破除各種安于現狀、墨守成規的保守思想,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全市人民群眾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強輿論引導,提高全民創新意識。大力培育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倡導敢于冒險、勇于創新,寬容失敗、開放包容,誠信合作、崇尚競爭,敬業務實、追求卓越的城市創新文化。總結推廣自主創新的典型經驗,表彰先進單位和個人,努力在全社會形成鼓勵創新的社會風尚。 30.加強對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組織領導。成立建設創新型城市領導小組,統籌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規劃、政策制定及工作協調等重大事項。各級黨委、政府在建設創新型城市中要發揮好主導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及時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建立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指標考核體系,把科技投入、高新技術產業增長速度等科技進步和創新指標作為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點內容。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明確職責任務,抓緊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切實保證各項工作的落實,扎實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