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1、《城市設計》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
2、《信息化城市:信息技術發展與城市空間結構的互動》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7
發表論文:
1 城市高密地區的理性高密增長——福州八一七路多重制約背景下的規劃探討 劉博敏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2008-08-15
2 論現代城市更新與其發展趨勢 劉博敏 東南大學建筑系 1996-11-20
3 城市道路交叉口地區公共空間活力研究——以南京珠江路與太平北路交叉口為例 譚偉; 劉博敏 2010-10-15
4 地方園區空間規劃策略初探——對地方園區空間規劃的適宜性解析 段坤; 劉博敏 2010-10-15
5 現代城市商業空間形態發展的多維性——以南京商業空間系統演進為例 劉博敏 2009-09-12
6 規劃功效性:城市復興中規劃實踐的價值——對鎮江老城區32項相關規劃的功效性解析 段坤; 劉博敏 2009-09-12
7 從城市走向農村的規劃模式——以南京和鳳鎮張家村為例 劉博敏; 倪冶 2009-09-12
8 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規劃與產業規劃的互動關系 達婷; 劉博敏; 胡漢輝 2004-06-30
9 論“比特之城”存在的可能性——信息化時代下的CBD發展態勢探究 戴德勝; 劉博敏 2004-06-30
10 城市中心理性高密增長:福州市中心規劃探討 劉博敏 2007-09-01
11 層次性與多元化——中國CBD發展的建構特征 戴德勝; 姚迪; 劉博敏 南京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南京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2006-02-28
12 市場經濟下城市住區公共設施配套的新思路——以鎮江南徐新城中心區規劃為例 李江; 劉博敏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南京 2006-08-30
13 福州八一七路茶亭街段規劃的啟示 陳儀; 劉博敏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2006-12-30
14 特定條件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在城市規劃中的運用——福州八一七路茶亭街段規劃的啟示 陳儀; 劉博敏 南京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南京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2007-01-28
15 基于城市復興的城市濱水區發展規劃——以鎮江北湖濱水地區規劃研究為例 王根生; 劉博敏 鎮江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院長高級建筑師; 一級注冊建筑師; 注冊規劃師 2005-04-20
16 公司總部辦公選址因子分析——以北京市總部辦公分布為例 戴德勝; 姚迪; 劉博敏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研究生; 城市規劃系系主任 2005-05-20
17 回歸自然 發展城市 弘揚文化 創造生活——揚州古運河東岸風光帶規劃設計 陳薇; 劉博敏; 劉捷 東南大學建筑系; 東南大學建筑系; 東南大學建筑系 教授; 博士生導師 2003-07-30
18 打造城市喧囂中的“后花苑”——上虞市曹娥老區改造及曹娥景區的修建性詳細規劃 吳明偉; 吳曉; 劉博敏; 雒建利 東南大學建筑系; 東南大學建筑系; 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2004-01-09
19 城市規劃教育改革:從知識型轉向能力型 劉博敏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江蘇南京 2004-04-25
20 中關村信息產業專門化街區的建構 達婷; 劉博敏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系;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系 2004-04-30
21 “比特之城”會到來嗎?——信息化時代下的CBD發展態勢探究 戴德勝; 劉博敏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2004-11-05
22 城市發展中的潛在危機 劉博敏 東南大學建筑系城市規劃教研室 2002-02-15
23 城市系統發展的網絡化──對我國現行城市規劃基礎理念的思考 劉博敏 東南大學建筑系 2001-10-25
24 量與質,城市經營理念的核心 劉博敏 東南大學建筑系 2002-08-09
媒體報道:
做好“集聚”文章 打造“中心”城市
——訪東南大學教授劉博敏
“淮安已經具備了發展起來的交通優勢、人文優勢和生態優勢,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較好,區位優勢明顯,從蘇北振興的大局來看,淮安的發展負有使命。” 東南大學教授劉博敏教授在總規成果論證會上如是說。
劉博敏教授是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在城市規劃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淮安是周恩來總理的故鄉,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這種優勢是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說到對淮安的認識,劉教授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他認為,淮安作為總理故鄉,這種優勢可以“放大”,更加注重挖掘“周恩來總理家鄉”品牌,形成城市亮點。
“目前淮安的問題是分散,工業分散,農業分散,服務業分散,缺少主導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搞城市遠景規劃,就一定要研究如何集聚產業的發展,將淮安現有的優勢集聚起來。”采訪中,劉教授多次提到“集聚”的概念,他認為,聚沙成塔,匯流成河,只有集聚力量,才能形成真正的“中心”和“樞紐”。淮安的交通優勢明顯,可以集聚力量搞物流,依托物流服務形成輻射周邊城市的“中心”;淮海廣場的商業優勢明顯,可以繼續進行品牌的提升和商場改造,打造輻射范圍更大更廣的商業“中心”。淮安要成為長三角北部中心城市,就必須形成輻射周邊的優勢產業。
劉教授認為,依靠“集聚”的力量,淮安有一個功能起來,都可能形成主導發展的優勢:興辦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可以吸引四面八方的學生,為發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撐,為商貿繁榮提供消費支撐;打造旅游亮點,依托楚州區優越的人文條件和淮安運河之都的深厚歷史,打造與旅游相對應的娛樂、休閑服務設施,提高淮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會吸引八方來賓。“淮安的運河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水系豐富,餐飲業發達,應更多地著眼于運河文化,發展旅游,形成自己的亮點。”劉教授如是說。
劉教授認為,規劃的核心目標就是如何把經濟搞上去,淮安搞城市規劃,就必須回答,這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發展的方式、結構是什么。淮安的發展必須依托公共功能的整合,搞“緊湊”發展,分散了就無法形成產業優勢,不能形成區域特色。“這樣也符合節約的原則,將有限的資源匯集在一起,形成優勢、強勢,才能更有利于發展。” (陳良玉 張馨允)
來源:《淮安日報》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