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從事林業治沙科研干作。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或者參加完成國家攻關、國家基金等國家各級各類研究項目40多項。
目前主持的項目:
● 祁連山水源涵養技術試驗示范(2007BAD46B07),國家科技支出課題,2007年月-2010年12月。
● 執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支撐技術研究與示范(20070817),國家科技支出課題,2007年10月-2010年12月。
● 半干旱區沙地喬木疏林配置機構與固沙機理的研究 ( 3066015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7年1月- 2009年12月。
● 庫姆塔格沙漠綜合科學考察,科技部基礎專項。
● 內蒙古京津風沙源治理區生態變化跟蹤評估體系研究,內蒙古發展計劃委員會。
● 干旱荒漠區行帶式梭梭林人工接種肉蓯蓉復合技術工程化,2008.11-2011.12。
● 半干旱區低覆蓋度行帶式固沙林促進帶間植被修復的機理( 4097128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0年1月- 2012年12月。
核心研究:
傳統研究認為:覆蓋度在40%以上才能完全固定流沙;經過近十多的研究,我們已經找到了覆蓋度在15-25%也能完全固定流沙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喬灌草復層結構,多樹種帶狀混交”的低覆蓋度治沙模式的一套基本原理,基本摸清了低覆蓋度行帶式固沙林模式的水分利用特征,水量平衡動態、防風固沙、生物生產、混交和人工植被與自然植被過渡等的優勢及其理論基礎。
把我國能夠完全固定流沙的植被覆蓋度降低了20%,治理成本降低40%,確保了治沙植被的穩定正常生長和治沙的可持續性。低覆蓋度行帶式治沙技術已經被應用在我國的防沙治沙工程中。必將帶來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科研成果:
在我國十大沙(漠)地進行過定位和半定位的研究,取得研究成果20余項,其中,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四項。
1. “半干旱區沙地綜合治理技術研究與推廣”項目:從水分入手,研究提出SPAC的水勢動態關系,植物抗旱的生理生態水分關系及其理論基礎,經濟水閾和生命水閾,適度治理,合理覆蓋度,邊行林木的水分利用特征,人工林水量平衡模擬模式等均有創新,特別是發現低覆蓋度行列式配置具有更加顯著的防風固沙效益,構建的行列式林分的土壤水分利用結構和喬、灌、草復層結構、多樹種帶狀配置的固沙林等方面有重大突破。獲得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本人排名第一。
2. “毛素沙地綜合治理試驗示范區綜合治沙技術研究與推廣”項目,研究提出了毛素沙地的生態林業體系和產業體系;鑒定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本人排名第一。
3. “內蒙古干旱、半干旱區主要灌木造林樹種生理生態特性研究”項目,對我國六大沙漠、沙地的30余種灌喬木的SPAC水分關系和耐旱性進行了系統的定位、半定位研究鑒定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有SCI收入論文,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本人排名第一。
4. “內蒙古典型草原區人工林水量平衡及其CEFM系統的研究”,鑒定結果達到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有SCI收入論文,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本人排名第一。
5. “科爾沁沙地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及其與農牧業結合方式的研究”項目,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其中行列式混農(牧)林業優化模式成為1996、1997和1998年內蒙古林業科技重點推廣的十項重要技術之一,本人排名子專題第一。
6. “內蒙古林業節水灌溉原理和優化灌溉制度的研究”項目,鑒定結果達到同類研究國際先進水平。發明“一種施肥裝置”,2001年獲得國家專利局一項實用新型專利的專利權,該項專利獲得2001年香港國際專利技術博覽會金牌獎,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本人排名第一。
7. “沙地雨養植物區試”項目,國家林業局重點研究項目,分別在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和庫布齊沙漠建立示范區,發表提出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和庫布齊沙漠的生態林業體系。
8. “荒漠化區能源基地水土保持林構建技術研究”項目,研究提出了荒漠化區能源基地水土保持林建設模式,引進20多個樹木品種,專家鑒定結果:認定三項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9. 綠色名優農產品產業化配套技術研究—綠色食品枸杞開發研究,2009年度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本人排名第一。
發明專利:
1、發明“一種施肥裝置”,2001年獲得國家專利局一項實用新型專利的專利權,專利號:ZL 00 2041463.5;專利證書號:第431889號;已經與山東萊蕪塑料場合作,形成產品。
2、 沙棘果采摘裝置 梁建平; 陶金元; 楊文斌; 浩仁塔本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 2008-09-17。
3、風速風向數據自動采集儀 趙愛國; 盧琦; 董治寶; 楊文斌; 張正偲; 李宏; 趙晶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 2009-05-06。
4、低覆蓋度固沙方法 楊文斌; 盧琦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新技術研究所 2010-05-12。
5、一種新型接種器 王玉華; 盧琦; 杜敏; 楊文斌; 張寶珠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新技術研究所; 呼倫貝爾市林業科學研究所 2010-09-15。
論文專著:

出版的著作(共12部);其中有:
1. 楊文斌,王林和,馬玉明,姚洪林 主編,沙漠資源學,遠方出版社, 06年12月。
2. 楊文斌,張團員,閻德仁 主編。庫布齊沙漠自然環境與綜合治理,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5。
3. 楊文斌,李愛萍,等防治荒漠化優良樹種及其利用,遠方出版社,2005年。
4. 韓德如、楊文斌, 等,干旱半干旱區沙地灌(喬)木種水分動態關系及其應用,中國科學出版社,1996。
參加部分章節編寫的圖書8部.
發表論文(共計發表論文130余篇,第一作者70篇,部分論文的名單如下):
58、王玉魁,楊文斌,盧琦,等. 半干旱典型草原區白榆防護林的密度與生物量試驗[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24(11):144-150.
57、崔利強,吳波,楊文斌,等. 毛烏素沙地東南緣不同植被蓋度下土壤水分特征分析[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J]. 2010,24(2):177-182.
56、李禾,吳波,楊文斌,等. 毛烏素沙地飛播區植被動態變化研究[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J]. 2010,24(30):190-194.
55、梁海榮,王晶瑩,楊文斌,等. 低覆蓋度下兩種行帶式固沙林內風速流場和防風效果[J]. 生態學報[J]. 2010,30(3):568-578.
54、趙成章,董小剛,達光文,楊文斌. 高寒山區紫花苜蓿人工草地退化過程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待審.
53、趙成章,肖洪浪,楊文斌.石羊河上游毒雜草型退化草地植被恢復過程與機理研究[J].中國沙漠, 2010, 待審.
52、趙成章,石福習,董小剛,盛亞萍,楊文斌. 祁連山北坡退化林地植被恢復過程及其生態水文效應[J]. 生態學報, 2010, 待審.
51、 李得祿,趙明,楊文斌*,康才周,左合君,阿利.阿布塔里普.庫姆塔格沙漠周邊土地荒漠化成因及其治理對策--以敦煌市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23(7):71-76
50、董慧龍, 楊文斌*,王林和, 盧琦,王晶瑩,梁海榮, 趙愛國. 單一行帶式喬木固沙林內風速流場和防風效果風洞實驗[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23(7):110-116
49、姜麗娜, 楊文斌*, 盧琦, 汪季, 樂林. 低覆蓋度檸條固沙林不同配置對植被修復的影響[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23(2):180-185
48、王晶瑩, 楊文斌*, 董慧龍,馬海波.低郁閉度喬灌混交林防風效果風洞試驗研究[J]. 內蒙古林業科技, 2009,35(3):13-17
47、梁海榮,王晶瑩,董慧龍,楊文斌*,盧琦,趙愛國. 低覆蓋度喬木兩種分布格局內風速流場和防風效果風洞實驗 [J]. 中國沙漠.2009 29(6)
46、 楊紅艷,戴晟懋,樂林,王林和,楊文斌, 王晶瑩,胡小龍.不同分布格局低覆蓋度油蒿群叢防風效果[J]. 林業科學,2008,44(5):11-16
45、楊洪曉,王學全, 楊文斌,盧琦.人工榆樹林對溫帶草原植物多樣性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8,19(6):1197-1203
44、屈志強,張莉,丁國棟,楊文斌.不同配置方式沙蒿灌叢對土壤風蝕影響的對比分析[J].水土保持學報,2008,22(3):1-4
43、屈志強,張莉,丁國棟, 楊文斌,郭建英,趙名彥.毛烏素沙地常見灌木單株對土壤風蝕的影響[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8,6(4)66-70
42、李永華,楊文斌,盧琦,王利兵,王學全.草牧場防護林對草地地上生產力和地下生物量的影響[J].中國草地學報,2008,30(9):85-88
41、楊文斌,楊紅艷,盧奇,等,低覆蓋度灌木群叢的水平配置格局與固沙效果的風洞實驗,生態學報,2008.28(7):2998-3007
40、YANG Wen-bin The research of SPAC Moisture Relationship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the Desert Plant in Arid Area in Mid Asia,Bisic and appli,2008,.43(8),350-359
39、楊文斌,盧琦. 沙漠里的“陽光產業”. 環境經濟,2007, (11):53-58
38、楊文斌等,楊樹固沙林密度、配置與林木生長的關系 [J],林業科學.2007.43(8),54-59
37、楊文斌等,低覆蓋度不同水平格局的灌叢內風流結構與防風效果的風洞實驗;中國沙漠,2007,27(5),791-796
36、楊文斌等,行帶式檸條固沙林防風效果的研究,生態學報2006,26(12),4012-4018
35、楊文斌等,低覆蓋度沙蒿群叢的水平配置結構與防風固沙效果研,中國沙漠,2006,26(1)
34、楊文斌等,科爾沁沙地楊樹林密度、配置與林分生長過程初步研究,北林大學報.2005.27(4)
33、楊文斌等,干旱半干旱區人工林水分利用特征與優化配置結構研究[J],林業科學.2004.40(5)
32、楊文斌、白玉英等,內蒙古大青山人工生態林林分生長調查及效益研究;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3年,Vol.17,No.5
31、楊文斌、強化科技支撐,推進生態產業,促進生態環境建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西部地區林業生態建設理論與實踐》;2001年4月,402-408頁
30、楊文斌、任建民等,檸條抗旱的生理生態與土壤水分關系研究.〈生態學報〉.1998.2
29、楊文斌,任居平,農牧林復合輪作系統治沙模式和效益分析,〈中國沙漠〉1998年,Vol.18,Supp.1
28、楊文斌,任居平,農牧林復合輪作系統治沙模式的原理和效益初探,〈內蒙古林業科技〉,1997年,No.1
27、楊文斌、潘寶柱,“兩行一帶式”楊樹豐產林的優勢及效益分析,〈內蒙古林業科技〉.1997年,No.3.
26、楊文斌,梭梭、檸條葉水勢特征與沙土含水量的關系分析,《內蒙古跨世紀青年林業研究文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28-34頁
25、楊文斌,人工檸條林土壤水分收支狀況及其合理密度的初步研究。〈干旱區資源與環境〉.1995.1
24、楊文斌等,不同立地梭梭林生長狀況,蒸騰速率及其影響因素初探.〈內蒙古林業科技〉.1994年,No.2.
23、楊文斌、楊明、董懷軍、等,四種沙生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態特征及其在固沙造林中的意義,〈內蒙古林業科技〉.1994年,No.2.
22、楊文斌,檸條、沙柳人工林蒸騰速率的水分關系;《內蒙古林業科技》,1993年;No. 2
21、楊文斌、任建民,達拉特旗南部沙母花作業區人工檸條林下土壤水分狀況及規律.〈內蒙古林業科技〉.1993.2.
20、楊文斌等,樟子松等人工林土壤水分收支狀況及其合理密度的初步研究.干旱區資源與環境.1992年,No.4
19、Yang Wen-bin(楊文斌),Numerical 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eversing thi process Desertification,《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Vol. 2, No. 2,1992
18、楊文斌、楊茂仁等,梭梭抗旱的生理生態水分關系研究.〈生態學報〉.1991.4.
17、楊文斌,沙漠化土地逆轉過程中生態環境變化的數量分析,《中國環境科學》,1991年,Vol. 11,No.3
16、楊文斌、蔣士梅,半干旱區四種針葉林蒸騰作用的研究.,《生態學雜志》.1991.3.
15、楊文斌、楊茂仁,蒸騰速率,阻力與順內外水勢差和光強關系的研究.〈林業科學〉.1991.5.(11)
14、楊文斌,馬爾科夫鏈在研究沙漠化趨勢和防治對策中的應用,《內蒙古林學院學報》,1988,No.1
13、楊文斌,沙漠化土地逆轉過程中生態變化剖析,《甘肅林業科技》.1991年,No3.
12、楊文斌,干旱區幾種樹木的蒸騰速率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系.《干旱區研究》.1988.4.
11、楊文斌、王玉魁,19種植物水分生態生理群和抗旱性排序的數量分析.內蒙古林業科技.,1988.4.
10、楊文斌、額爾敦等,半干旱區草原地帶優若黎和小葉錦雞兒水分關系研究,〈內蒙古林業科技〉.1994年,No.2.
9、楊文斌、賈翠萍等,榆樹和檸條的水分生理生態特征研究.〈內蒙古林業科技〉.1994.2.
8、楊文斌,任居平,農牧林復合輪作系統治沙模式的原理和效益初探,〈內蒙古林業科技〉,1997年,No.1.
7、楊文斌、潘寶柱,“兩行一帶式”楊樹豐產林的優勢及效益分析,〈內蒙古林業科技〉.1997年,No.3.
6、楊文斌,臨澤北部沙地治理狀況分析.《新疆林業科技》.1987.2.
5、楊文斌、高旭彪、等,荒漠化區能源基地水土保持林體系構建技術研究,〈內蒙古林業科技〉,2000年,No4
4、楊文斌,內蒙古生態建設中科技支撐的重要性和總體思路商榷,《內蒙古林業科技》,2002年,No.3.
3、楊文斌,檸條固沙林適宜的平茬年限和密度的研究,《內蒙古林業科技》,1988;No. 2
2、楊文斌,馬爾科夫鏈在研究沙漠化趨勢和防治對策中的應用,《內蒙古林學院學報》,1988,No.1
1、楊文斌,臨澤北部梭梭林下沙丘水分變化規律的觀察.《甘肅林業科技》.1987.2.
媒體報道:
1、我區沙地綜合治理技術取得新突破 ,內蒙古日報,2005年5月14日(1版)。
2、楊文斌:創新染得黃沙綠 內蒙古林業,2006年第一期。
3、楊文斌 用科學染綠沙海 內蒙古日報,2005年6月28日(2版)。
4、 內蒙古沙地綜合治理技術取得新突破 ,中國綠色時報,2005年6月14日。
5、沙海染綠會有時 內蒙古日報,2005年6月22日(7版)。
6、楊文斌:用科學方法染綠沙漠的學者,內蒙古經濟報,2004年。
7、楊文斌:用創新技術染綠沙漠戈壁荒漠,內蒙古經濟報,2005年12月13日。
8、大禹治水,我治沙 西部時報,2005年8月12日。
用科學方法染綠沙漠的學者
——記內蒙古林科院副院長楊文斌
選擇“綠色”事業,他無怨無悔。 ——題記

楊文斌近照
楊文斌是內蒙古林科院副院長、研究員,他情系邊疆沙漠、研究林業治沙20年,發明了一系列綠化沙漠的科學方法。2004年,楊文斌領頭完成的一項科研成果被中國科技部推薦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科技部網站2004年9月10日公布),這是內蒙古林業沙漠治理方面的科技成果有史以來被推薦的最高獎勵。這項名為“半干旱區沙地綜合治理技術研究與推廣”的科研成果,基于科學儀器對土壤、植物水分、光合特性、年降雨量、風沙運動規律與配置形式等因素的觀測,以及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人工固沙林種植理論,通過合理配置樹、灌、草的密度,推動內蒙古干旱半干旱區林業治沙走出了“高密度”和“小老樹、不成材”狀況,開始進入一個低密度(稀疏的)喬灌草復層結構,多樹種帶狀混交,顯著提高生態和經濟效益的行列式林業時代。自1988年以來,在自治區有關方面、林業廳和各盟市的共同努力下,已累計推廣行列式人工造林2千萬畝以上,新增經濟效益超過20億元,新增的生態效益超過100億元,獲得了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其未來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情系沙漠
楊文斌出生在農村家庭,學生時期他就對沙漠情有獨鐘,練就一身強壯的體魄和頑強的吃苦能力。1978年高考,他毅然選擇了治沙事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內蒙古林學院治沙專業。198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成為我國最著名的沙漠學研究專家朱震達先生的碩士研究生。1985年研究生畢業后,他懷著研究沙漠治理,造福家鄉百姓的宏大志愿,放棄了留在北京等大城市的機會,回到內蒙古林科院工作,成為內蒙古林業廳系統的第一位碩士研究生。
從踏進林科院大門開始,他就一頭扎在了沙漠治理研究中,一干就是20年。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有著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敬業精神,工作上兢兢業業、嚴謹扎實、一絲不茍。他每年從春天到冬天,大半年時間都在沙漠監測點蹲點,早晨太陽沒出就開始工作,晚上太陽落山后才收工。在吃不上蔬菜的季節,常以咸菜和咸鹽下飯,克服了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經受了許多自然和人為的磨難。
在20世紀80年代剛開始研究工作時,他常常坐著毛驢車,啃著饅頭咸菜,白天走在溫度高達50℃的沙子里,晚上睡在沙窩里。為了測試取得準確的研究資料,無論條件多艱苦,他都帶領課題研究小組堅持觀測記錄從不中斷。在20世紀90年代,為了準確監測全區沙漠化情況,他帶領項目組主動與中國科學院沙漠所合作,利用遙感技術監測,到實地考察,他們的足跡走遍了內蒙古5大沙漠和5大沙地。有一次由于風沙大,埋沒了沙路,返回監測點已是深夜3點多鐘。從開展沙地水量平衡研究以來,他們在內蒙古的各個沙漠、沙地中分別進行日動態和季節動態監測,測土壤含水量、植物的水勢、蒸騰等,收集數據,為此,他們經常在野外露宿,遇上風沙天氣,有時候一天吃不上一頓飯。他們的測試取得了幾千萬個第一手數據資料,通過大量的計算,摸清了土壤—植物—大氣系統中水分動態的許多規律。
楊文斌一心埋頭干事業,從不計較個人的名利和榮譽。他的格言是:科學研究必須細而又細,攻關能力必須強而又強,研究思路必須新而又新。他把導師朱震達的一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永遠做沙漠研究和治理道路上的一粒有用的石子”。他用辛勤和汗水,不僅換來了輝煌的業績,也為內蒙古林業系統的科技人員樹立了楷模。
功在沙漠
楊文斌從事林業治沙科研工作20年,取得了大量重要的科研成果。他主持(排名第一)完成的研究成果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三等獎二項,內蒙古林業廳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他發明的“一種施肥裝置”2001年獲國家專利局實用新型專利專利權,該項專利還獲得了2001年香港國際專利技術博覽會金牌獎。
楊文斌先后在《中國環境科學》、《林業科學》、《生態學報》等國家正式刊物上發表有學術價值的論文60余篇,其中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5篇,SCI收入1篇,8篇論文獲獎;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干旱半干旱區沙地灌(喬)木種水分動態關系及其應用》專著一部;與他人合作編寫圖書5部;著作和論文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廣泛被引用,還收到許多國外來函索取論文。他的研究成果被北京林業大學的教授在研究生課上傳授;他被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研究所聘任為博士生導師。
楊文斌主要研究成果是:從土壤—植物—大氣的水分動態角度,提出植物抗旱的生理生態水分關系模式;從水量平衡角度,研究提出干旱、半干旱區主要造林樹種的合理密度;從干旱、半干旱區土壤水分動態特征,提出固沙林合理的土壤水分利用機構及其相應的林分配置結構;解決了低密度或低覆蓋度固沙林或灌叢不能完全固定流沙的問題;論證了“行列式”固沙林或灌叢具有水分利用、防風固沙、生物生產力和形成混交復層結構等四大優勢。

敖漢旗兩行一帶式楊樹林
楊文斌的研究成果早在數年前就引起了國外同行的高度關注。1998年以來,他先后7次出國進行學術交流,在國內接待國外專家12次。目前,他正在與以色列、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科研機構、企業和研究人員進行有關合作。
甘當人梯
楊文斌熱愛沙漠治理研究事業,也熱愛與他一同奉獻于沙漠治理研究事業的同事們。他在生活上對待同事理解多、關心多,在工作中對待同事支持多、幫助多,在面臨困難的時候,他常常把艱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他人,受到全院職工的高度信賴和支持。
楊文斌歷來重視人才的培養工作,他積極指導幫助科技人員選題,設計研究,大膽給科技人員壓擔子,鼓勵科技人員開闊思路、積極探索;他對年輕同志熱情幫助,從科研文本的編寫、圖表的編制,到論文重要章節文字的逐字逐句嚴格把關,處處言傳身教,并隨時為科技人員提供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材料。同時,他積極拓寬渠道,開展培訓工作,在他的努力和培養下,先后有20多人次到國外進修和培訓;目前全院在職的11個研究員和40多個副研究員中,有一半的研究員和副研究員得到過他的培養支持。
1999年,楊文斌研究員被任命為內蒙古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在領導崗位上,一直分管業務工作。他積極與有關部門和單位聯系,想方設法爭取項目,引進資金,發揮其強有力的組織能力和公關協調能力,積極拓寬科研立項渠道,強化科技的支撐和技術服務功能,廣泛開拓國內外合作領域,經過其卓有成效的努力,使林科院的科研業務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科研項目和經費顯著增加,國際合作和出國培訓次數和人數之多前所未有,并使內蒙古林科院建院50多年首次實現擁有自有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踏進了省部級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門檻。與此同時,也為林科院增加了經濟效益,為科研項目配置了汽車、微機、筆記本電腦等設備和多點電子風速儀、積沙儀等試驗儀器,顯著改善了科技人員的工作與生活環境,開創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局面。他擔任副院長5年來的工作,得到林業系統多數領導的好評和林科院廣大職工的充分肯定,在林業廳連續5年對林科院院領導班子進行考核中均名列在前。
開拓未來
在近20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下,楊文斌研究員不僅從一名大學生成長為林科院副院長,而且創造了內蒙古林業廳系統多項第一:成為第一個在國家級高級刊物《生態學報》、《林業科學》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的研究人員,第一個研究論文被收錄SCI,第一個主持研究項目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個主持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個在內蒙古林業廳系統工作的博士,第一個博士生導師。他現已成為我國和自治區林業、治沙方面的主要學術技術帶頭人之一,是內蒙古科技廳、內蒙古外專局、內蒙古人事廳和國家基金委專家庫專家,兼任中國地理學會沙漠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沙漠》編委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寒區研究所旱區博士生導師。
談起過去,楊文斌淡然一笑。面向未來,以他作為學術帶頭人的內蒙古林科院科研隊伍腳步更加堅實,在林業、治沙科研中孜孜不倦地探索的精神更加旺盛,勇于開拓、善于創新已成為林科院科研隊伍的靈魂。楊文斌正承擔著國家科技部重大專項、863、948、973、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林業局和內蒙古科技廳等十余項研究項目,帶領他的項目組擬在荒漠化區能源基地的林業生態建設技術、灌木治沙技術研究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并結合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大力推廣綜合治沙技術、人工林的行列式配置技術,整地蓄水保墑造林技術、節水灌溉設備和優化灌溉技術等。目前,內蒙古林科院的科研工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良好勢頭有條不紊的發展,必將為內蒙古的沙漠綠化和林業生態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來自:《內蒙古經濟報》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