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新人物百科 > 資源環境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學術成就 論文專著 咨詢報告 榮譽獎勵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方創琳,男,1966年9月生,甘肅慶城縣人, 漢族,中共黨員。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基地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城市地理與城市發展研究室主任,區域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3年考上了西北師范大學。

1987年被保送上了西北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專業碩士研究生。

1992年4月破格晉升為講師。

1995年5月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1995年6月考入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劃委員會地理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持續發展與規劃。

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后,到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后,主要從事經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

2000年5月通過公開招聘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知識創新基地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0年6月從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博士后流動站出站。

2005年8月,被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人才強校計劃工程選聘為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學術兼職:

1. 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

2. 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學術工作者委員會委員。

3.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城市地理與城市發展研究室主任,所學位委員會委員,所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

4.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區域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5.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

6.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

7. 北京市城市規劃學會理事。

8. 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規劃專家小組成員。

9. 國務院玉樹地震災后重建規劃專家小組成員。

10. 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推進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11. 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

12. 國家開發銀行專家委員會規劃專家。

13.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空間布局規劃專家。

14. 國家科技部國際經濟合作項目評估專家。

15. 歐盟區域政策對話項目中方咨詢專家。

16. 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態工業園管理委員會專家顧問。

17. 《中國21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專家組組長。

18.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委員。

19. 北京市人才強校計劃首都師范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20. 北京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兼郊區城市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21.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專家顧問。

22. 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顧問。

23. 北京市海淀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專家顧問。

24. 濮陽市人民政府經濟顧問。

25. 慶陽市西峰區人民政府科技顧問。

26. 北京中社科城市與環境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副總規劃師。

27. 北京市“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28. 北京中關村健翔科技園區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29. 北京市海淀區“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30. 南京市“十二五”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

31. 鄭州市“十二五”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

32. 甘肅省慶城縣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

33. 《人文地理》副主編。

34. 《Journal of Arid Land》編委。

35. 《應用生態學報》編委。

36. 《地理研究》編委。

37. 《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編委。

38. 《城鄉規劃》編委。

39. 《中國博士后》編委。

40. 《干旱區地理》編委。

41. 《地域研究與開發》編委。

42. 《地理科學進展》編委。

43. 《生態經濟學報》編委。

44.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等40多家刊物審稿人。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城市地理與城市發展及規劃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在城市規劃,區域規劃與城市經濟發展、高科技產業園區規劃設計等方面有較深入的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2000年以來,共主持或參與完成各類國家及地方科研項目30余項,其中主持完成20余項。包括國家973項目課題、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十一五”規劃招標項目、國家環保部“十二五”規劃前期研究招標項目、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重大項目、歐盟區域政策項目、亞洲開發銀行項目、國家開發銀行培訓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環保局“八五”科研項目、林業部“七五”科研項目以及地方政府委托項目等。

先后主持完成國家及地方政府委托或招標的重大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市域總體規劃、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城市產業發展與布局規劃、城市產業集聚區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等不同空間尺度的規劃共約60多項,其中武漢城市群總體規劃、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核心區總體規劃、江蘇東海硅產業規劃、焦作市城市總體規劃等不少規劃成果得到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和中國科學院辦公廳采納,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得到總理、副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筆批示。

1, 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課題2006BAJ05A06,小城鎮產業布局分析系統開發, 課題組長, 2006-2010

2, 國家973項目2007CB210306, 非并網風電系統的基礎研究第6課題 非并網風電系統的運行規律與空間模型研究, 課題組長, 2007-2011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0335049, 水資源約束下西北干旱區城市化過程及生態效應研究 , 項目組長, 2004-2007

4, 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2006BAJ14B03-01, 城市群空間發展的關鍵技術研究, 專題組長, 2006-2010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0971101, 城市群空間擴展的生態影響機理及緊湊度調控的計算實驗系統, 項目組長, 2010-2012

6,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十一五”規劃中標項目, 中國區域規劃與空間管治重點與模式研究, 項目組長, 2004-2005

7,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項目, 中國區域規劃編制辦法, 主筆人, 2005-2006

8, 國家環保部十二五規劃招標項目, 城市環境保護規劃編制技術指南, 項目組長, 2010-2011

9, 中國科學院委托項目, 中國建設國際大都市的思路與建議研究報告, 項目組長, 2010-2010

10,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KZCX2-YW-307-02), 新疆與中亞鄰國水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機理研究, 課題組長, 2007-2009

11,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KZCX2-YW-321-05), 典型都市密集區產業集聚與空間協調發展研究, 課題組長, 2007-2009

12,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KZCX2-SW-318), 汶川地震災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估與恢復重建規劃中的“人口與居民點評估”專題, 專題組長, 2008

13,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KZCX2-SW-318), 玉樹地震災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估與恢復重建規劃中的“城鄉居民點與經濟條件評估”課題, 課題組長, 2010

14,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2009年度自主部署創新項目, 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 項目組長, 2009-2010

15, 中國-歐盟區域政策對話項目, 中國進城務工人員的本土化問題, 中方高級咨詢專家, 2008-2009

1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9871035, 西北干旱區生態重建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 項目組長, 1999-2001

1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0971079, 環境倫理與可持續發展, 項目副組長, 2004-2006

18, 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重大項目, 三峽庫區移民開發與可持續發展式研究, 課題組長, 1999-2001

19,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KZCX1-09), 黑河流域水-生態-經濟發展與管理實驗示范研究, 專題組長, 2001-2004

20,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知識創新工程引進人才專項基金項目, 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人地系統和諧優化的調控示范研究, 項目組長, 2000-2001

21,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 區域持續發展規劃實施全程交互追蹤行為研究, 項目組長, 1998-1999

22, 國家計委、國家科技部委托項目, 《中國21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 專家組組長, 2001-2002

23, 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96-911-04--01), 面向21世紀中國環境技術政策研究, 主要參加人, 1997-1999

24, 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96-912--04--01), 西北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 主要參加人, 1997-1998

25,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重點項目, 我國經濟發展戰略重點區域研究, 主要參加人, 1998-1999

26,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第三批特別支持項目, 中國西部地區產業轉移類型及綜合研究, 主要參加人, 1998-1999

27,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第二批特別支持項目, 蘇魯豫皖接壤地區資源開發、產業布局與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主要參加人, 1996-1998

28, 國家環保局“八五”科研項目, 中國沿海地區21世紀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戰略, 主要參加人, 1995-1996

29, 林業部“七五”項目, 祁連山水源涵養林效應研究1991年11月通過林業部鑒定,林科技鑒字026號, 參加人, 1990-1991

30, 世界銀行貸款項目, 中國甘肅省疏勒河流域移民可行性研究,鑒定證書號為92甘科鑒字045號, 主要參加人, 1991-1992

31, 甘肅省土地管理局項目, 蘭州市七里河區土地利用詳查報告,鑒定,文件號為92字第12號, 主要參加人, 1992-1993

32,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十一五”規劃中標項目, 中國區域規劃與空間管治重點與模式研究, 項目組長, 2004-2005

33,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項目, 中國區域規劃編制辦法, 主筆人, 2005-2006

34, 國家環保部十二五規劃招標項目, 城市環境保護規劃編制技術指南, 項目組長, 2010-2011

35, 中國科學院委托項目, 中國建設國際大都市的思路與建議研究報告, 項目組長, 2010-2010

36, 中國科學院與南京市政府合作項目, 南京城市發展定位與未來發展戰略研究, 項目組長, 2008-2009

37, 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委托項目, 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核心區戰略規劃, 項目組長, 2008-2009

38, 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委托項目, 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核心區總體規劃, 項目組長, 2008-2009

39, 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委托項目, 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核心區日韓港工業園控制性詳細規劃, 項目組長, 2008-2009

40, 鄭州市人民政府委托項目, 鄭州市建設國家級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戰略規劃, 項目組長, 2008-2009

41, 國家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編制領導小組辦公室, 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估中的“人口與居民點評估”)專題, 專題組長, 2008

42, 國家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編制領導小組辦公室, 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估中的 “城鄉居民點與經濟條件評估”)專題課題, 專題組長, 2010

43, 湖北省人民政府委托項目, 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 項目副組長, 2005-2006

44, 廣西自治區黨委及人民政府重大項目, 北部灣開發合作與廣西發展規劃, 項目組長, 2006-2007

45, 西部資源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招標項目, 甘肅省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 項目組長, 2001-2002

46, 焦作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委托項目, 河南省焦作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 項目組長, 2005-2008

47, 咸寧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委托項目, 湖北省咸寧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 項目組長, 2005-2006

48,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政府委托項目, 新余市建設國家綜合新能源基地戰略規劃, 項目組長, 2010-2011

49, 江蘇省濱海縣人民政府項目, 江蘇省濱海港城總體規劃(2010-2030), 項目組長, 2010-2011

50, 北京市西城區功能街區管委會招標項目, 北京市西城區阜景文化街發展規劃, 項目組長, 2008-2009

51, 天津團泊新城開發管理委員會招標項目, 天津團泊新城生態新區概念規劃, 項目組長, 2007-2008

52, 江蘇省鹽城市人民政府國際招標項目, 江蘇省鹽城市沿海開發戰略規劃, 項目組長, 2006-2007

53, 山東省菏澤市人民政府委托項目, 山東省菏澤市市域總體規劃, 項目組長, 2004-2005

54,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政府委托項目, 焦作市產業集聚區總體規劃(2006-2020), 項目組長, 2006-2007

55, 深圳市龍崗大工業區管委會委托項目, 深圳硅峰生態軟件園總體規劃, 項目組長, 2001-2002

56, 深圳市龍崗大工業區管委會委托項目, 深圳硅峰生態軟件園控制性詳細規劃, 項目組長, 2001-2002

57, 江蘇省東海縣人民政府招標項目, 江蘇省東海硅產業發展規劃, 項目組長, 2007-2008

58, 克拉瑪依市人民政府委托項目, 新疆克拉瑪依市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 項目組長, 2005-2006

59, 江蘇省濱海縣人民政府項目, 江蘇省濱海港區域總體規劃(2006-2020), 項目組長, 2006-2007

60, 江蘇省濱海縣人民政府項目, 江蘇省濱海節點總體規劃(2010-2030), 項目組長, 2010-2011

61, 焦作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委托項目, 河南省焦作市近期建設規劃(2006-2010), 項目副組長, 2006-2007

62, 焦作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委托項目, 河南省焦作市市域總體規劃, 項目組長, 2003-2004

63, 河南省清豐縣人民政府, 河南省清豐縣產業發展與布局規劃, 項目組長, 2009-2010

64, 河南省清豐縣人民政府, 河南省清豐縣產業集聚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項目組長, 2009-2010

65, 北京市海淀區發改委項目, 北京市海淀區土地集約利用與轉變增長方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項目組長, 2006-2007

66, 湖南省古丈縣人民政府委托項目, 湖南省古丈猛洞河生態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 項目組長, 2002-2003

67, 湖南省古丈縣人民政府委托項目, 湖南省古丈猛洞河生態經濟開發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項目組長, 2002-2003

68, 湖南省發展計劃委員會委托項目, 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區域管治專題), 專題組長, 2002-2003

69, 東營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委托項目, 東營港城市發展概念規劃, 項目組長, 2003

70, 北京市朝陽區政府委托項目, 中國綠色生態旅游文化博覽圓總體規劃, 項目組長, 2002-2003

71, 長白山旅游經濟開發區委托項目, 長白山二道白河生態旅游城總體規劃, 項目組長, 2002-2003

72, 克拉瑪依市人民政府委托項目, 新疆克拉瑪依市“十二五”低碳經濟發展規劃, 項目組長, 2010-2011

73, 慶城縣人民政府委托項目, 慶城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 項目組長, 2010-2011

74, 琿春邊境經濟合作區委托項目, 琿春市邊境經濟合作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 項目組長, 2010-2011

75, 赫章縣人民政府委托項目, 赫章縣夜郎城發展戰略研究, 項目組長, 2010-2011

76, 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委托項目, 西部開發重點區域規劃研究(城市專題), 專題組長, 2002-2003

77, 廈門市人民政府委托項目, 廈門市東部片區發展規劃, 項目副組長, 2003-2004

78, 廈門市人民政府委托項目, 廈門市杏林片區發展規劃, 項目副組長, 2003-2004

79, 北京市朝陽區政府委托項目, 北京市朝陽區金盞鄉可持續發展規劃, 項目副組長, 2003-2004

80, 中國科學院橫向協作項目, 廣東河源市高埔崗溫泉度假區詳細規劃, 項目組長, 2001-2002

81, 中國科學院橫向協作項目, 云南省沾益縣新世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戰略規劃, 項目組長, 2000-2001

82, 中國科學院橫向協作項目, 河南輝縣市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 副組長, 1999-2000

83,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協作項目, 石家莊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 主要參加人, 2003

84,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項目, 天津濱海新區臨港新城發展規劃, 主要參加人, 2006-2007

85, 中國科學院橫向協作項目, 唐山市跨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研究, 主要參加人, 1998-1999

86, 中國科學院橫向協作項目, 淮海經濟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主要參加人, 1996-1997

87, 中國科學院協作項目, 河南省新鄉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主要參加人, 1996-1997

科研成果:

1 鹽城市沿海開發戰略規劃 方創琳;毛漢英;黃金川;班茂盛;鮑超;張薔;藺雪芹;李銘;王煒;祁巍峰;劉海燕;劉曉麗;喬標;宋吉濤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007

2 焦作市工業集聚區(西部)總體規劃 方創琳;藺雪芹;黃金川;毛漢英;張薔;王煒;祁巍鋒;李銘;劉曉麗;班茂盛;劉海燕;郜吉靈;李秀麗;周敏;胡文生;劉偉;葉得富;焦青松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007

3 湖北省咸寧市城市總體規劃 方創琳;柯雄斌;黃金川;毛漢英;張薔;黃心煒;饒浩宇;蔡光輝;鮑超;班茂盛;喬標;李銘;劉海燕;何謙;陳健;姜蕾;張偉存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007

4 北部灣開發合作框架與廣西發展研究 方創琳;毛漢英;黃金川;張薔;班茂盛;鮑超;喬標;劉海燕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006

5 云南省沾益縣新世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戰略規劃 方創琳;毛漢英;王留和;張豪禧;杜立華;高群;史篤;童應庭;付金龍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000

6 深圳硅峰生態軟件園規劃 方創琳;毛漢英;呂斌;王育民;劉立軍;黃金川;李軍;石培華;陳耀華;劉曉明;南凌;王崇烈;王海軍;袁凌;趙彩君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001

資料更新中……

學術成就:


1, 方創琳, 中國城鎮主導產業優選系統V1.0, 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08SR14226, 2008年6月

2, 方創琳,藺雪芹, 中國城鎮產業布局空間優化分析系統V1.0, 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08SR23451, 2008年10月

3, 方創琳,邱靈, 中國城鎮產業結構合理化診斷系統V1.0, 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09SR040009, 2009年9月

4, 方創琳,王德利, 中國城鎮產業鏈合路徑選擇系統V1.0, 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09SR040020, 2009年9月

5, 方創琳,李茂勛, 基于GIS的中國風電產業數據庫系統V1.0, 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09SR026770, 2009年4月

6, 方創琳,李茂勛, 中國城鎮產業布局決策支持系統V1.0, 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10SR005002, 2010年1月

7, 方創琳,李茂勛, 中國城市群可持續發展仿真模擬系統V1.0, 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10SR056704, 2010年10月

8, 方創琳,宋吉濤, 中國城市群空間擴展的生態功能區劃系統V1.0, 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10SR056706, 2010年10月

9, 方創琳,李茂勛, 中國城市群空間擴展的計算實驗系統V1.0, 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10SR059419, 2010年11月

10, 黃金川,方創琳, 中國城鎮產業集聚過程情景模擬系統V1.0, 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09SR051523, 2009年9月

11, 黃金川,方創琳, 中國城鎮化研究數據庫系統V1.0, 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09SR054134, 2009年10月

12, 杜鴻儒,方創琳, 新疆鄯善城鎮產業布局決策支持系統V1.0, 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號2010SR000820, 2010年1月

論文專著:


先后主編出版學術著作12部,副主編7部,參編出版11部,在《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Ecological Economics》、《Cites》、《地理學報》等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約210篇,其中SCI/SSCI收錄15余篇, EI收錄20余篇。

出版專著:

1, 專著, 《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 科學出版社, 2011年3月

2, 專著, 《中國城鎮產業布局分析與決策支持系統》, 科學出版社, 2011年4月

3, 專著, 《中國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 科學出版社, 2010年4月

4, 專著, 《中國城市化進程及資源環境保障報告》, 科學出版社, 2009年2月

5, 專著, 《城市化過程與生態環境效應》, 科學出版社, 2008年1月

6, 專著, 《東海城鎮硅產業發展與布局規劃研究》,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8年6月

7, 專著, 《區域規劃與空間管治論》, 商務印書館, 2007年1月

8, 專著, 《區域發展規劃論》, 科學出版社, 2000年1月

9, 專著, 《區域發展戰略論》, 科學出版社, 2002年4月

10, 專著, 《中國西部生態經濟走廊》, 商務印書館, 2004年4月

11, 主編, 《深圳硅峰生態軟件園規劃設計研究》,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2年3月

12, 主編, 《珠江源地區可持續發展規劃研究》,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2年3月

13, 主編, 《甘肅鄉土地理》, 甘肅教育出版社, 1994年7月

14, 主編, 《彭家坪鄉志》, 甘肅教育出版社, 1995年12月

15, 副主編, 《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地理學學科綜合水平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及指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4月

16, 副主編, 《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7年9月

17, 第二副主編, 《中國可持續發展新論》,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

18, 副主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卷,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年8月

19, 副主編, 《遙感分析方法與GIS技術》, 甘肅科技出版社, 1995年9月

20, 第三副主編, 《蘇魯豫皖接壤地區資源開發、產業布局與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氣象出版社, 1998年3月

21, 第四著者, 《中國沿海地區21世紀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戰略》, 科學出版社, 1996年9月

22, 參 編, 《中國環境技術政策設計》,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0年1月

23, 參 編, 《中國資源科學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0年7月

24, 參 編, 《中國區域持續發展研究》, 氣象出版社, 1997年9月

25, 參 編, 《21世紀初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中國計劃出版社, 2001年6月

26, 參 編,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科學出版社, 2001年8月

27, 參 編, 《中國中西部地區開發年鑒》,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1年8月

28, 參 編, 《西部開發重點區域規劃研究》, 商務印書館, 2003年8月

29, 參 編, 《中國西部開發》(英文),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4年6月

30, 參 編, 《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 氣象出版社, 2005年7月

31, 參 編, 《中國地理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 科學出版社, 2006年12月

32, 參 編, 《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4年3月

33, 參 編, 《“十一五”規劃戰略研究》 ,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年

34, 參 編, 《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規劃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 科學出版社, 2008年12月

35, 參 編, 《2050年中國區域科技發展路線圖》, 科學出版社, 2009年10月

36, 參 編, 《2050年中國的區域發展》, 科學出版社, 2009年11月

37, 參 編, 資源型城市轉型與焦作山水園林城市建設,《走向世界的焦作旅游---焦作現象國際論壇論文集》, 中國旅游出版社, 2008年,94-106

發表論文:

1, C.L.Fang,Y. Xi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Water-constrained Western China: A Case Study along the Mid-Section of Silk Road – He-Xi Corridor,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SCI), 2010,74:140-148

2, Fang Chuang-lin, Bao Chao, Huang Jin-chuan,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to 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 force on socio-economic system in rapid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Hexi Corridor, NW China.,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SCI), 2007,21:1613-1633

3, Fang Chuang-lin, Xie Yichun, Planning and designing hi-tech parks: Chinese practices in the reform er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SSCI), 2008,35:100-112

4, FANG Chuanglin,LIU Xiaoli, Temporal change of regional disparity and imbalance of urbanization level in China1950-2006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09.19:643-659

5, FANG Chuanglin, LIN Xueqin, The Eco-environmental Guarantee for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09.19:95-106

6, FANG Chuanglin, SONG Jitao, SONG Dunjiang, Stability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entral Place Theory,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07,17(3): 193–202

7, Fangchaunglin,Huangjinchuan,Liuyansui, Thoughts on Constructing the demonstrating areas of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exi regio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02,12(2): 14–22

8, FANG Chuanglin,LIU Xiaoli, 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 of carrying degree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clusters located in central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10,20(3): 281–288

9, FANG Chuanglin, WU Fenglin, LI Maoxun,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and Settlements Spatial Allocation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11.21(3):000-000

10, Jiawen Yang,Chuanglin Fang,Catherine Ross, Assessing China’s Megaregion Mobility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SCI), 2010年12月接受待發

11, WANG Deli, FANG Chuanglin(通訊作者),GAO Boyang, Measurement a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Qualit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11,21(2):000–000

12, Wang zhenbo,Xu jiangang,FANG Chuanglin, The study on county accessibility in China: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n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CI), 2011,21(1): 18–34

13, Gao Yanchun, Fang Chuang-lin,Heqing Huang, Impacts of Groundwater Over-exploitation on Vulnerable Ecosystems: Lessons from the Drying-up of Minqin Oasis ,Arid Area of Nor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SCI), 2009,已修改:

14, Qiweifen,FANG Chuanglin , Measure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dustrial Compactness in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08,18(4):291-299

15, Bao Chao, Fang Chuang-lin, 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 force on urbanization in water deficient reg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Hexi Corridor, arid area of NW China., Ecological Economics.(SCI), 2007,62:508-517

16, BAO Chao, FANG Chuanglin,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of 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 intensity on urbanization in arid are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CI), 2009.19:1-15

17, Yichun Xie, Chuanglin Fang, George C.S. Lin, Hongmian Gong and Biao Qiao, Tempo-Spatial Patterns of Land Use Changes and Urban,Development in Globalizing China: A Study of Beijing, sensors(SCI), 2007, 7:2881-2907

18, Xie Yichun, FANG Chuanglin, Robert Ward, and Biao Qiao, The urban system in West China: A case study along the mid-section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 He-Xi Corridor, Cities(通訊作者).(SSCI), 2007,24(1):60-73

19, Wei YD, FANG Chuanglin., Geographical and structural constraint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 A study of Gansu Province, ISSUES & STUDIES(SSCI), 2006, 42 (2): 131-170

20, Chuang-Lin FANG, Biao QIAO, Study on the Urban Expansion and Urban Land Changes in Beijing, China ,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 (EI), 2006, 3093-3098

21, FANG Chuanglin, Practical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Wind Power Industry to be solved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2009. 46-50

22, FANG Chuanglin Deli WANG, Predictive Analysis and Basic Judgment of Development Targets in China's Wind Power Industry,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2009. 91-94

23, Chuanglin Fang, Chao Bao, Weifeng Qi, The Construction Goals and Spatial Layout Project of the Offshore Three Green Gorge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 2009. 412-415

24, Qiao Biao, FANG Chuanglin,Ban Maosheng.,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Intimidating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 Based on Grey System Theory, China Univ. of Mining & Tech. (EI)), 2006,16(4):452-456

25, Limaoxun,FANG Chuanglin,, A Study on the Design of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in Town , WCSE 2009(2009年國際軟件工程會議 )IEEE (EI), 2009,157-162

26, LIN Xue-qin,Fang Chuang-lin, Study on the Non-coal High-energy-consumption Chlor-alkali Industry Layout in China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Industry ,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2009. 501-506

27, WU Feng-lin,Fang Chuang-lin, The Estimation of Wind Power Resource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 2009. 231-234

28, Li Maoxun,FANG Chuanglin, Information System of On-Grid an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Industry based on SuperMap,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 2009. 364-368

29, WU Feng-lin,Fang Chuang-lin, The researc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s in Bohai-Rim Region based on GIS。,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2009. 58-61

30, LIU Hai-yan,Fang Chuang-lin,Kuai Yan-li,LI Mao-xun, Wind Energy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Large-scale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Industrial Bases Construction in China Northwest Territories。,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 2009. 24-29

31, Liu Xiaoli,FANG Chuanglin, Study on Link Distribution of Large-Scale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Industry and Lower Carbon Colored Metallurgy Industry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2009. .497-500

32, Bao Chao,FANG Chuanglin, Development of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Industry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 2009. 37-41

33, QI Wei-Feng,Fang Chuang-lin, Researches on construction of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electricity industrial bases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2009 World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and Energy Conference. IEEE Press. (EI), 2009. 54-57

34, QIU Ling, FANG Chuangli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Urban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EI), 2010,

35, GUAN X L, FANG C L, DONG C W. , Application of Fuzzy Comprehensive Clustering in Urban Land Gradation Based on Data Field., Youth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put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EI), 2010

36, Fang Chuang-lin, LIN Xueqin, Orientation of Nanjing Metropoli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Nanjing-Hefei Metropolitan Area,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in Transitional China and the 3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Conference(ISTP),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09, 50-66

37, Lin Xueqin,,FANG Chuanglin, Coupling Measure and Law Discrimination between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Eco-environment in Wuhan City Group,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in Transitional China and the 3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Conference(ISTP),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09, 169-184

38, BAO Chao,Fang Chuang-lin, Geographical Integrated View to the Compilation of Regional Planning in the New Period in China,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in Transitional China and the 3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Conference(ISTP),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09, 16-22

39, FANG Chuanglin, Huang Jinchuan, Zhang Qiang, Lin Xueqin, Liu Xiaoli,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trategy of the Wind Power Industry in China,《PROCEEDINGS OF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SYSTEMS》, The American Scholars Press,(ISTP), 2007,12. 170-181

40, LIN Xue-qin, , Fang Chuang-lin,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s of Wind Power Industry in the Bohai-Rim Region,PROCEEDINGS OF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SYSTEMS》, The American Scholars Press,(ISTP), 2007,12. 217-231

41, Liu Xiaoli,FANG Chuanglin, Wind Energy Resources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of Wind Power Industry in China,《PROCEEDINGS OF NON-GRID-CONNECTED WIND POWER SYSTEMS》, The American Scholars Press,(ISTP), 2007,12. 182-191

42, Fang Chuang-lin, Bao Chao, The Coupling Model of Water-Ecology-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2(2):272-282 Science Press, Science Press USA Inc.

43, Bao Chao, Fang Chuang-lin, Mutual optimization of water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rid inland river basins of northwest, China.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6,(1):87-98.

44, Chuang-Lin FANG, Yichun XIE, Jinchuan HUANG, Urban System Evolution in Water-resource Constrained West China: A Case Study along the Ancient Silk Road。CUPUM Coference Landon,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Management》, 2005-06-28

45, Fang Chuang-lin, Liu Hai-yan, The Eco-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demonstrating district construction in Sanjiangyuan.. ,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6,24(6): 745-761.

46, FANG Chuanglin, Theoretical Methods And Practi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New Times, 《29th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ee》, 2000,08,13

47, 方創琳,宋吉濤等, 中國城市群結構體系的組成與空間分異格局, 《地理學報》, 2005,60(5),827-840

48, 方創琳,宋吉濤,宋敦江, 基于DEA模型的中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 《地理學報》, 2007年第2期

49, 方創琳, 祁巍鋒,宋吉濤, 中國城市群緊湊度的綜合測度及空間分異分析, 《地理學報》, 2008,63 (10):1011-1021

50, 宋吉濤,方創琳,宋敦江, 中國城市群空間結構的穩定性分析 , 《地理學報》, 2006,61 (12):1311-1326

51, 方創琳,劉海燕, 中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區域剝奪行為與協控路徑, 《地理學報》, 2007,62 (8):849-860

52, 班茂盛,方創琳, 劉曉麗, 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區土地利用績效綜合評價, 《地理學報》, 2008,63 (2):175-184

53, 鮑超,方創琳, 干旱區水資源對城市化約束強度的時空變化分析, 《地理學報》, 2008,63 (11):1140-1150

54, 方創琳、毛漢英, 區域發展規劃指標體系的探討, 《地理學報》, 1999年第5期

55, 方創琳,黃金川, 高科技園區與城市協調發展的生態調控, 《地理學報》, 2003年第4期

56, 方創琳,鮑超, 黑河流域水-生態-經濟協調發展耦合模型及應用 , 《地理學報》, 2004,59(5):781-790

57, 方創琳、毛漢英, 兗滕兩淮地區采煤塌陷地的動態演變規律與綜合整治, 《地理學報》, 1998年第1期

58, 方創琳,魏燁華, 河西地區可持續能力評價與地域分異規律, 《地理學報》, 2001年第5期

59, 方創琳, 中國人地關系研究的新進展與展望, 《地理學報》, 2004,59(人文地理專刊):21-29

60, 毛漢英、方創琳, 新時期區域發展規劃的基本思路與完善途徑, 《地理學報》, 1997年第1期

61, 班茂盛,方創琳,劉曉麗等, 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區土地利用績效綜合評價, 《地理學報》, 2008,63(2),175-184

62, 方創琳,喬標, 水資源約束下西北干旱區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閾值, 《生態學報》, 2005,25(9),2413-2423

63, 方創琳、余丹林, 區域可持續發展的SD規劃模型及實驗調控------以柴達木盆地為例, 《生態學報》, 1999年第6期

64, 方創琳, 河西走廊綠洲生態系統的動態模擬研究, 《生態學報》, 1996年第4期

65, 方創琳,張小雷, 90年代以來干旱區生態重建與經濟發展國際進展, 《生態學報》, 2001年第7期

66, 方創琳, 黑河流域生態經濟帶分異協調規律與耦合發展模式, 《生態學報》, 2002年第5期

67, 方創琳,鮑 超,張傳國, 干旱地區生態-生產-生活承載力變化情勢與演變情景分析 , 《生態學報》, 2003年第9期

68, 毛漢英、方創琳, 兗滕兩淮地區采煤塌陷地的類型與綜合開發生態模式, 《生態學報》, 1998年第4期

69, 方創琳,步偉娜,鮑超, 黑河流域水-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方案及用水效益, 《生態學報》, 2004,24(8):1701-1709

70, 徐建華,方創琳等, 基于GIS的城市生態景觀鑲嵌結構分異特征分析 , 《生態學報》, 2003年第1期

71, 喬標,方創琳, 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動態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區的應用, 《生態學報》, 2005,25(11),3003-3010

72, 喬標,方創琳, 干旱區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交互耦合的規律性及其驗證, 《生態學報》, 2006, 26(7):2183-2190

73, 藺雪芹,方創琳, 基于生態導向的城市空間優化與功能組織研究-以天津濱海新區臨海新城為例, 《生態學報》, 2008,28(11):1105-1112

74, 方創琳, 甘肅省金昌市礦產資源綜合開發研究, 《自然資源學報》, 1994年第1期

75, 方創琳, 中國垃圾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自然資源學報》, 1996年第4期

76, 方創琳, 區域可持續發展與水資源優化配置研究, 《自然資源學報》, 2001年第4期

77, 方創琳,黃金川, 三峽庫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方向與重點研究, 《自然資源學報》, 2002年第4期

78, 張傳國、方創琳, 干旱區綠洲系統生態—生產—生活承載力相互作用的驅動機制分析, 《自然資源學報》, 2002年第2期

79, 方創琳,馮仁國等, 三峽庫區不同類型地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與效益分析, 《自然資源學報》, 2003年第2期

80, 方創琳、鮑超、申玉銘, 資源約束下西北干旱區城市擴張特征與變動趨勢分析, 《自然資源學報》, 2004,19(2):248-257

81, 鮑超,方創琳, 河西走廊城市化與水資源利用關系的量化研究 , 《自然資源學報》, 2006, 21(2):301-310

82, 鮑超,方創琳, 水資源約束力的內涵、研究意義與戰略框架, 《自然資源學報》, 2006, 21(5) :844-852

83, 鮑超,方創琳, 我國礦業城市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戰略思路與模式., 《自然資源學報》, 2006, 21(6):900-909

84, 劉彥隨、方創琳, 區域土地利用類型的脅迫轉換與優化配置, 《自然資源學報》, 2001年第4期

85, 步偉娜,方創琳, 黃河三角洲二元結構與可持續發展初探, 《自然資源學報》, 2005,20(2):242-250

86, 王煒,方創琳,李宏偉, 資源型城市生態功能區劃研究, 《自然資源學報》, 2005,20(1):78-85

87, 吳豐林,方創琳, 中國風能資源價值評估與開發階段劃分研究, 自然資源學報, 2009,24(8),1412-1421

88, 鮑超,方創琳,柳文華, 生態環境約束下的干旱區城鄉用水聯動模式——以河西走廊張掖市為例, 自然資源學報, 2010,25(11):1-11

89, 關興良,方創琳,魯莎莎., 中國耕地變化的空間格局與重心曲線動態分析., 自然資源學報, 2010,25(11),344-353.

90, Fang Chuanglin,Bao chao, A Study On Water Resources Optim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ornment Protection Of Qidam Basin In China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1,11(2): 99-109

91, Fang Chuang-lin, Liu Hai-yan, The Eco-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demonstrating district construction in Sanjiangyuan.. ,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6(6): 745-761

92, Yehua dennis wei,FANG Chuanglin, Urban Expansion And Land Use Restructuring In Hangzhou China, Asian geographer, 2003,22(1-2):61-75

93, Qiao Biao, FANG Chuanglin, The Dynamic Coupling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Hexi Corridor,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5,4

94, Li Ming,Fang Chuang-lin, Research on Jiuquan-Jiayuguan-Yumen Region's Dynamic evolvement of Urbaniz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3

95, Bao Chao, Fang Chuang-lin, Mutual optimization of water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rid inland river basins of northwest China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2006,(1):87-98

96, Qiao Biao, FANG Chuanglin,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Water-resource Constrained West China: A Case Study on Hexi Corridor,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ry Land Development, 2006-2-26

97, FANG Chuanglin.Dong suochen, An Primary Approach to China's Industrial System,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996,3

98, Mao Hanying, FANG Chuangl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ing in the new Period, Mak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ustainable, UNCRD Proceeding serieseno:38,Japan,1998

99, Bao Chao, Fang Chuang-lin, . Who is in the Lower Reaches, Who Suffers Disasters?——Take Minqin County, a Disappearing Oasis as a Case., ,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 4(3):74-79.

100, 步偉娜,方創琳, 西北干旱區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定量測度方法及應用 , 《生態經濟學報》, 2005年第1期

101, 方創琳,藺雪芹, 武漢城市群產業集聚與空間合理化組織, 《地理研究》, 2008,27(2):397-408.

102, 方創琳,張小雷, 西隴海蘭新經濟帶城市發展方向與產業分工 , 《地理研究》, 2003年第3期

103, 方創琳, 水資源約束下西北干旱區城市化過程及生態效應研究進展 , 《地理研究》, 2005年第5期

104, 方創琳,楊潔, 區域發展規劃的風險生成與經營理論及應用, 《地理研究》, 2002年第1期

105, 方創琳、董鎖成, 沿海地區礦產資源態勢與21世紀發展戰略, 《地理研究》, 1997年第1期

106, 方創琳, 國外區域發展規劃的全新審視及對中國的借鑒, 《地理研究》, 1999年第1期

107, 方創琳,李銘, 水資源約束下西北干旱區河西走廊城市化發展模式, 《地理研究》, 2004,23(6):825-833

108, 黃金川,方創琳, 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交互耦合的機制與規律性分析, 《地理研究》, 2003年第2期

109, 毛漢英,方創琳, 編制新一輪國土規劃的構想, 《地理研究》, 2002年第3期

110, 李銘,方創琳, 基于自組織模型的酒嘉玉地區城市化動態演變研究, 《地理研究》, 2006, 25(3):551-559

111, 劉曉麗,方創琳, 中原城市群的空間組合特征與整合模式, 《地理研究》, 2008,27(2):409-420

112, 王德利,方創琳., 中國跨區域產業分工與聯動特征, 地理研究, 2010,29(8): 1392-1406

113, 藺雪芹,方創琳, 城市群工業發展的生態環境效應分析, 地理研究, 2010,29(12): 2233-2243

114, 邱靈,方創琳 , 城市產業結構優化的縱向測度與橫向診斷模型及應用——以北京市為例, 地理研究, 2010,29(2):327-337

115, 方創琳, 中國工業戰略產業系統發展研究, 《地理科學》, 1995年第2期

116, 方創琳,步偉娜, 水資源約束下河西走廊的城市競爭能力與擴張幅度研究, 《地理科學》, 2004,24(5):513-522

117, 方創琳, 我國新世紀區域發展規劃的基本發展趨向, 《地理科學》, 2000年第1期

118, 方創琳, 中國區域發展規劃編制與實施病理分析及根治途徑, 《地理科學》, 2001年第2期

119, 王德利,方創琳,楊青山, 基于城市化質量的中國城市化發展速度判定分析, 地理科學, 2010,30(4): 000-000

120, 李曉文,方創琳等, 西北干旱區城市土地擴展及其生態環境效應---以河西走廊地區為例, 《第四紀研究》, 2003年第3期

121, 方創琳, 蘇魯豫皖接壤地區能源工業發展基本思路, 《資源科學》, 1997年第6期

122, 方創琳,孫心亮, 河西走廊水資源變化與城市化過程的耦合效應分析 , 《資源科學》, 2005,27(2),2-8

123, 方創琳,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風能資源開發與非并網風電產業基地空間布局模式, 《資源科學》, 2008,30(11),1601-1611

124, 藺雪芹,方創琳, 中國大規模非并網風電與無碳型高耗能氯堿化工產業基地布局研究, 《資源科學》, 2008,30(11),1612-1622

125, 吳豐林,方創琳,藺雪芹, 環渤海地區風能資源開發與大規模非并網風電產業基地建設, 《資源科學》, 2008,30(11),1640-1648

126, 鮑 超,方創琳, 珠江三角洲地區大規模并網與非并網風電產業基地建設, 《資源科學》, 2008,30(11),1658-1667

127, 劉海燕,方創琳,藺雪芹, 西北地區風能資源開發與大規模并網及非并網風電產業基地建設, 《資源科學》, 2008,30(11),1667-1676

128, 宋吉濤,方創琳,班茂盛, 大都市邊緣區土地利用與轉變增長方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資源科學》, 2007,29(4):170-178

129, 方創琳、余丹林, 柴達木盆地經濟持續發展戰略的理性思考, 《資源科學》, 2000年第1期

130, 張傳國、方創琳, 干旱區綠洲承載力研究的全新審視與展望, 《資源科學》, 2002年第2 期

131, 方創琳, 經濟發展戰略重點區域發展的基本模式與思路, 《北京大學學報》, 1999年第3期

132, 方創琳, 區域發展規劃決策支持系統集成擴展模式與功能初探, 《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 1999年第3期

133, 劉彥隨,方創琳, 陜西秦巴山地生態格局與農業資源持續利用模式研究, 山地農業生物學報, 2001年第1期

134, 方創琳, 區域持續圈與發展圈相互作用理論, 《自然辯證法研究》, 1999年第2期

135, 方創琳, 中國風電產業發展目標分析與展望, 《中國能源》, 2007,29(12),30-34

136, 方創琳, 區域發展規劃系統集成方法論, 《中國軟科學》, 1999年第4期

137, 方創琳,高群, 珠江流域經濟帶源頭地區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山地學報》, 2002年第2期

138, 方創琳,李茂勛,吳豐林, 汶川地震災區城鎮化與進城務工人員的空間分異及流向分析, 山地學報, 2009,17(4):39-45

139, 方創琳,藺雪芹, 武漢城市群空間擴展的生態狀況診斷,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0,19(10):1211-1218

140, 黃金川,方創琳, 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模型的定量分析,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4年第3期

141, 班茂盛 方創琳, 長三角大都市帶人口容量與資源環境支撐能力建設,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8,17(1):501-505

142, 方創琳, 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綜合戰略決策研究, 《地球科學進展》, 2000年第6期

143, 方創琳,劉彥隨, 河西地區生態重建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地球科學進展》, 2001年第2期

144, 方創琳, 論區域與城市發展規劃編制與實施一體化 , 《城市規劃》, 2002年第4期

145, 方創琳,祁巍鋒, 緊湊城市理念與測度研究進展與思考, 《城市規劃學刊》, 2007,169(4):65-73

146, 方創琳, 城市群空間范圍識別標準的研究進展與基本判斷, 《城市規劃學刊》, 2009,171(3):1-5

147, 方創琳, 中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資源環境保障問題與對策建議,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9,24(5):468-474

148, 班茂盛 方創琳, 國內城市邊緣區研究進展與未來研究方向, 《城市規劃學刊》, 2007,169(3):51-54

149, 方創琳,吳豐林,李茂勛, 汶川地震災后重建人口與居民點配置適宜性研究, 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 2010,3(1):63-78

150, 班茂盛,方創琳,宋吉濤, 國內外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的經驗及啟示, 《世界地理研究》, 2007,16(3):45-50

151, 鮑超,方創琳, 城市化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互動機理及調控模式, 城市發展研究, 2010,9:1-6

152, 方創琳, 唐山市新世紀發展定位與經濟發展戰略優勢機遇, 《經濟地理》, 1999年第6期

153, 方創琳, 區域發展規劃的理論基礎, 《經濟地理》, 1999年第4期

154, 方創琳,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城市化與城鎮發展, 《經濟地理》, 2009,29(1):19-26

155, 劉海燕,方創琳, 北京市海淀高科技園區土地集約利用績效評價, 《經濟地理》, 2008,28(2):291-296

156, 鮑超,方創琳, 從地理學的綜合視角看新時期區域規劃的編制, 《經濟地理》, 2006, (2):177-180

157, 邱靈,方創琳,申玉銘,任旺兵., 城市經濟轉型期合肥市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供需特征與功能區建設., 經濟地理,, 2010,30(2):256-262.

158, 方創琳,徐建華 , 西北干旱區生態重建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宏觀背景與理論基礎, 《地理科學進展》, 2001年第1期

159, 喬標,方創琳,李銘, 干旱區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交互脅迫過程研究進展及展望, 《地理科學進展》, 2005,24(6):31-41

160, 劉曉麗,方創琳, 城市群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進展及展望, 《地理科學進展》, 2008,26(5):1-7

161, 鮑超,方創琳, 干旱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進展與展望, 《地理科學進展》, 2008,26(6):38-46

162, 藺雪芹,方創琳, 城市群地區產業集聚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進展, 《地理科學進展》, 2008,26(6):110-118

163, 王德利,方創琳,高璇, 基于投入產出的中日美產業關聯結構演進比較., 地理科學進展, 2010,29(5): 609-618.

164, 吳豐林,方創琳,趙雅萍, 城市產業集聚動力機制與模式進展綜述與研究思路., 地理科學進展., 2010,29(10),1201-1208

165, 方創琳、石培華等, 區域可持續發展與區域發展規劃, 《地理科學進展》, 1997年第3期

166, 方創琳, 西北干旱區生態-生產-生活三重貧困的根源與調控優化手段, 〈技術跨越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11月

167, 方創琳,劉彥隨, 河西地區生態重建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示范園區建設, 《中國可持續發展》(香港), 2001年第1期

168, 方創琳, 西北干旱區生態安全系統結構與功能監控思路研究, 《中國沙漠》, 2000年第3期

169, 方創琳, 河西地區新世紀人地系統優化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重點, 《中國沙漠》, 2002年第1期

170, 方創琳, 河西走廊:綠洲支撐著城市化!, 《中國沙漠》, 2003年第1期

171, 方創琳,曹光中, 慶陽市新世紀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中國沙漠》, 2004年第1期

172, 方創琳,孫心亮, 基于水資源約束的西北干旱區城鎮體系形成機制及空間組織――以河西走廊為例, 《中國沙漠》, 2006,26(5):860-867

173, 鮑超,方創琳, 內陸河流域用水結構與產業結構雙向優化仿真模型 , 《中國沙漠》, 2006年第5期

174, 鮑超,方創琳, 西北干旱區水資源約束城市化進程的定量辨識, 《中國沙漠》, 2007,27(4),45-48

175, 方創琳,張文忠,鮑超, 中國西部地區城市競爭力的綜合評價與競爭等級的選擇,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理工版), 2003年第4期

176, 方創琳, 區域人地系統優化調控與可持續發展, 《地學前緣》, 2003年第4期

177, 方創琳, 區域發展規劃的人地系統動力學基礎, 《地學前緣》, 2000年專輯

178, 方創琳, 區域發展規劃的重要地位與基本職能,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 1999年第3期

179, 方創琳, 區域發展規劃的公效兼容行為分析, 《人文地理》, 1999年第4期

180, 方創琳, 城市亞健康之憂, 人民論壇, 2010,6,7-8

181, 方創琳, 區域發展規劃的基本內涵與類型體系, 《規劃師》, 1998年第3期

182, 董鎖成,張文忠,方創琳, 資源環境與經濟作用機制和規律研究, 《資源科學》, 1999年第5期

183, 毛漢英、賈紹風、方創琳等, 柴達木盆地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1998年第4期

184, 藺雪芹,方創琳, 水資源硬約束下的武威城市化過程與節水型城市建設,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9,23(1):118-124

185, 方創琳、毛漢英, 跨省毗鄰經濟協作區聯合協作發展重點與對策建議, 《國土與區域經濟》, 1998年第4期

186, 方創琳, 采煤塌陷地綜合開發與工農業的協調發展,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1997年第2期

187, 鮑超,方創琳, 長江流域耕地-糧食-人口復合系統調控途徑 ,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7年第4期

188, Qiu Ling, FANG Chuanglin ,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Promotion Policy of Producer Services’ Competitiveness in Beijing City:A Comparative Analysis among Beijing, Tianjin, Shanghai, Guangzhou and Shenzhen ,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2010,8(2):

189, Wu Fenglin,FANG Chuanglin, Discussion on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China’s Wind Power,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2010,8(4):37-40

190, 方創琳, 西北地區跨世紀經濟持續發展的戰略模式, 《中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測繪出版社,1996年11月

191, 方創琳, 中國西部地區城市群形成發育現狀與建設重點, 《干旱區地理》, 2010,33(5):667-675

192, 方創琳、申玉銘, 河西走廊綠洲生態前景和承載能力的分析與生態對策, 《干旱區地理》, 1997年第1期

193, 方創琳,黃金川,步偉娜, 西北干旱區水資源約束下城市化過程及生態效應研究的理論探討, 《干旱區地理》, 2004,27(1):1-7

194, 方創琳,步偉娜, 中國西部生態經濟走廊綜合開發的戰略轉變, 《干旱區地理》, 2004,27(4):455-465

195, 方創琳,楊玉梅, 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交互耦合系統的基本定律, 《干旱區地理》, 2006,29(1):1-8

196, 鮑超,方創琳, 基于物元模型的西北干旱區城市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干旱區地理》, 2005,28(5):2-6

197, 孫心亮,方創琳, 干旱區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風險評價模型及應用, 《干旱區地理》, 2006,29(5):668-674

198, 方創琳,劉曉麗, 中國城市化發展階段的修正及地域分異規律分析, 《干旱區地理》, 2008,31(4):512-523

199, 謝強,方創琳, 河西地區生態重建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情勢分析, 《干旱區地理》, 2001年第1期

200, 石培華、方創琳等, 中國糧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對策,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1998年第2期

201, 方創琳, 淮海經濟區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研究, 《經濟地理》, 1996年第2期

202, 方創琳, 淮海經濟區金融業發展形勢與發展思路, 《開發研究》, 1997年第3期

203, 方創琳, 河南輝縣市新世紀發展經濟發展定位與發展環境分析, 《經濟地理》, 2002年第1期

204, 方創琳, 淮海經濟區房地產業開發投資現狀與對策, 《地理譯報》, 1996年第4期

205, 方創琳, 淮海經濟區商業發展與市場建設布局研究, 《淮海經濟開發》, 1998年第5期

206, 毛漢英、方創琳, 新時期區域發展規劃的基本思路與完善途徑, 《國土與區域經濟》, 1996年第2期

207, 方創琳, 國外區域發展規劃的全新審視及對中國的借鑒, 《國土與區域經濟》, 1997年第4期

208, 武偉、方創琳等, 京九鐵路沿線地區工業結構的調整, 《香港與京九鐵路沿線開放與區域發展》, 科學出版社,1997/10月

209, 方創琳, 全球變化與地理學, 《地理譯報》, 1996年第3期

210, 申玉銘、方創琳, 區域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 《地域研究與開發》, 1996年第4期

211, 張志良、張勃、方創琳, 甘肅疏勒河流域移民安置與社區布局研究, 《中國人口科學》, 1997年第5期

212, 方創琳, 垃圾資源持續開發利用的經濟成分及分異, 《中國地理》, 1996年第2期

213, 方創琳, 自然資源與垃圾資源消長轉換論, 《中國地理》, 1997年第1期

214, 方創琳, 垃圾災害發生的特點及發展災情分析, 《災害學》, 1995年第3期

215, 方創琳, 城市中的垃圾困擾癥與城市美容問題, 《城市問題》, 1996年第1期

216, 方創琳, 蘭州城市垃圾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若干問題,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 1997年第1期

217, 方創琳, 垃圾災害及其治理對策研究,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 1997年第3期

218, 方創琳、楊玉梅, 蘭州城市垃圾資源綜合開發整治研究, 《蘭州學刊》, 1996年第6期

219, 方創琳, 資源垃圾化—技術進步—垃圾資源化, 《環境導報》, 1996年第6期

220, 方創琳, 中國垃圾資源的基本特征, 《環境導報》, 1997年第1期

221, 方創琳, 構筑海上中國—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思路, 《中國國情國力》, 1997年第9期

222, 方創琳, 警惕洋垃圾入境, 《中國進出境動植檢》, 1996年第3期

223, 方創琳, 荒漠綠洲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及退化監控系統, 《生態學雜志》, 1994年第5期

224, 方創琳, 垃圾資源化—世界垃圾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整治對策, 《科技導報》, 1993年第4期

225, 方創琳, 全球垃圾資源地域分異規律研究, 《科技導報》, 1994年第8期

226, 方創琳, 論生態教育, 《中國教育學刊》, 1993年第5期

227, 方創琳, 黑河中游綠洲空間結構多目標方案決策的密切值分析研究, 《干旱區地理》, 1992年第3期

228, 方創琳, 耗散結構理論與地理系統論, 《干旱區地理》, 1989年第6期

229, 方創琳, 黑河中游綠洲空間結構的演替, 《干旱區地理》,, 1990年第3期

230, 方創琳, 甘肅綠洲型城鎮體系形成機制研究, 《干旱區地理》, 1991年第4期

231, 方創琳, 黑河中游綠洲用水系統與空間結構調整建議, 《干旱區研究》, 1990年第3期

232, 方創琳, 黑河中游綠洲空間結構的系統分析, 《青年地理學家》, 1991年第1期

233, 方創琳, 甘肅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經濟地理》, 1990年第4期

234, 方創琳、劉妍森, 黃土高原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對策研究, 《經濟地理》, 第12卷學術論文集,1993年5月

235, 方創琳, 甘肅少數民族地區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初步研究, 《資源環境與農業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4月

236, 方創琳, 干旱地區綠洲生態農業的節水研究, 《地理學與農業持續發展》, 氣象出版社,1994年11月

237, 方創琳, 河西綠洲空間結構淺析, 《開發研究》, 1990年第1期

238, 方創琳, 中國綠洲開發與第二亞歐大陸橋協調發展研究, 《開發研究》, 1994年第6期

239, 方創琳, 自然資源垃圾化與垃圾資源化初論,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 1994年第2期

240, 方創琳, 垃圾資源類別分析研究,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 1994年4期

241, 方創琳, 區域產業結構最優協調比例的量化研究, 《西北師大學報》, 1991年第3期

242, 方創琳, 甘肅工業主導產業優選指標體系與發展研究, 《西北師大學報》, 1994年第4期

243, 方創琳, 黑河中游綠洲空間結構系統優化經濟計量模型, 《西北師大學報》, 1992年第1期

244, 方創琳、張勃, 甘肅綠洲型城鎮體系發展與布局研究, 《西北師大學報》, 1993年第1期

245, 方創琳、薛彥嶸, 中國工業綠洲芻論, 《西北師大學報》, 1995年第3期

246, 方創琳、吳玉鳴, 干旱地區社區經濟發展的推拉效應與對策,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 1994年第2期

247, 方創琳、王宏, 蘭州城市空間結構與國土經濟開發, 《西北史地》, 1991年第3期

248, 方創琳, 全球垃圾資源綜述, 《甘肅環境研究監測》, 1994年第2期

249, 方創琳, 垃圾資源開發利用模式研究, 《甘肅環境研究監測》, 1995年第2期

250, 喬標,方創琳, 河西地區城市競爭力分析, 《甘肅社會科學》, 2003年第6期

251, 方創琳, 旅游垃圾的資源化開發利用, 《甘肅旅游》, 1994年第2期

252, 方創琳, 蘭州在黃河上游多民族經濟開發區優位功能, 《中國地理》, 1989年6期

253, 方創琳、楊玉梅, 黃河上游多民族經濟開發區國土開發整治, 《科學經濟社會》, 1989年第6期

咨詢報告:


2003年以來,先后向國務院提交20份被采用的重要咨詢報告或重大規劃,其中13篇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親筆批示。

1, 方創琳主筆,編寫專家組組長, 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 國務院常委會議批準(國務院2003年第3號文件), 國務院常委會, 2003年1月14日

2, 方創琳, 紅崖山水庫首次干涸及甘肅民勤嚴重缺水應急解決方案, 總理批示, 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國科學院辦公廳2004(151)采納, 2004年8月9日

3, 方創琳, 關于整合發展連云港市(東海)硅產業,提升硅產業國家競爭力的建議, 總理批示, 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專報信息》2007(117)采納, 2007年10月27日

4, 方創琳, 關于整合湖南省湘西州酉水河兩岸兩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的建議, 總理批示, 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國家信訪局2003第124期采納, 2004年1月18日

5, 陸大道,方創琳, 中科院專家關于警惕借各類“新區”建設規劃之名實施大規模“造城”的建議, 總書記、總理、副總理批示, 中共中央辦公廳《專報》、國務院辦公廳《送閱》、《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專報信息》2009年第148期采納, 2009年8月28日

6, 毛漢英,方創琳, 三峽庫區發展天然氣化工必須慎之有慎, 副總理批示, 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專報信息2002(76采納), 2002年5月14日

7, 方創琳, 甘肅隴東油田開發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副總理批示, 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秘書一局2003(144)、中國科學院辦公廳采納, 2003年4月17日

8, 方創琳,毛漢英,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流經焦作市區段的若干建議, 副總理批示, 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國科學院辦公廳2004(192)采納, 2004年9月9日

9, 方創琳, 以流域為主線進行中國經濟區域劃分及規劃的建議, 副總理批示, 國務院辦公廳、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專報信息》2004(132)采納, 2004年8月6日

10, 方創琳, 北部灣開發合作亟待解決的戰略問題與建議, 國務委員批示, 國務院辦公廳《專報信息》、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專報信息》2007(15)中國科學院辦公廳《領導參閱材料》采納, 2007年3月4日

11, 方創琳, 中科院專家關于“十二五”期間國家應特別關注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資源環境保障問題的建議, 國務委員批示, 中共中央辦公廳《專報》、國務院辦公廳《送閱》、《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專報信息》2009年第150期采用, 2009年9月1日

12,方創琳參與, 中科院專家關于青海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和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副總理批示, 國務院辦公廳《專報信息》、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專報信息》2010(75)采用, 2010年4月26日

13, 方創琳、蔡建明、劉盛和等, 中科院專家關于我國建設國際大都市的理性思考與科學建議, 國家領導人批示, 2010年12月15日

14, 方創琳, “十一五”期間加大我國三類空間規劃協調力度的建議, 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專報信息》、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專報信息》2005(177)采用, 2005年12月12日

15, 方創琳, 汶川地震重災區外出打工人員核算及就地安家落戶的建議, 國家發改委, 汶川地震《簡報》, 2008年7月26日

16, 方創琳, 關于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調整我國風電發展目標的建議, 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每日匯報》、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專報信息》2008(292)期采用, 2008年9月18日

17, 方創琳, 中科院專家關于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的手臂聯動戰略與建議, 中共中央辦公廳, 中共中央辦公廳《專報》、《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專報信息》2009年第38期采用, 2009年3月9日

18, 方創琳,張小雷、朱光輝, 中科院專家關于建設出疆進藏戰略通道的建議, 中共中央辦公廳, 中共中央辦公廳《專報》、《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專報信息》2010年第123期采用, 2010年5月27日

19, 方創琳參與, 國家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總體規劃, 國務院, 國家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規劃專家組成員, 2008年8月12日

20, 方創琳參與, 四川青川與甘肅隴南行政中心遷建報告, 國務院, 國家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規劃專家組成員, 2008年11月15日

21, 方創琳參與,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 國務院,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專家組成員, 2008年4月15日

22, 方創琳任規劃組長, 焦作市城市總體規劃, 國家建設部, , 2008年11月14日

榮譽獎勵:


先后獲全國優秀地理科技工作者、中國城鄉發展進步獎,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集體)、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獎、中國科學院朱利月華優秀教師獎、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國家環保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以及多項省部級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等。

1, 中國青年地理科技獎, 第一, 中國地理學會, 1999年。

2, 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第四, 國家環保總局, 1997年。

3, 第29屆國際地理大會優秀青年科技獎, 第一, 國際地理聯合會, 2000年。

4, 甘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最高獎二等獎, 第一, 甘肅省委省政府, 1995年。

5, 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 第一, 中國科學院, 1998年。

6, 甘肅省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第一, 甘肅省教育委員會, 1996年。

7, 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 第一, 中國科學院, 2008年。

8, 全國首屆優秀地理科技工作者, 第一, 中國地理學會, 2009年。

9, 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 第一, 中國科學院, 2009年。

10 中國城鄉發展進步獎, 第一, 中國城鄉發展國際交流協會, 2009年。

11, 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集體獎), 第七, 中國科學院, 2009年。

12,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編撰重要貢獻獎, 第一, 中國中央組織部,國家新聞出版署, 2009年。

13, 世界華人重大學術成果獎, 第一, 國際經濟評價香港中心, 1999年。

14, 《經濟地理》創刊20周年優秀論文一等獎, 第一, 中國地理學會, 2000年。

15,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一等所長獎學金, 第一, 中國科學院地理所, 1996年。

16, 優秀教師, 第一, 西北師范大學, 1995年。

17, 首屆享受特殊津貼的優秀中青年教學科研骨干, 第一, 西北師范大學, 1993年。

18, 第二屆享受特殊津貼的優秀中青年教學科研雙骨干, 第一, 西北師范大學, 1995年。

19, 第三屆享受特殊津貼的優秀中青年教學科研雙骨干, 第一, 西北師范大學, 1997年。

20, 教學新秀、講課比賽二等獎, , 西北師范大學, 1994年。

21,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優秀論文獎二等獎, 第一,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 1990年。

22, 實現甘肅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征文獲優秀論文獎, 第一, 甘肅省委省政府, 1990年。

23, 優秀共產黨員, , 北京大學城市環境學系, 2000年。

24, 《西北大開發-甘肅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論文 二等獎, 第一, 甘肅省科學技術協會, 2001年。

25, 《西北大開發-甘肅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論文 三等獎, 第一, 甘肅省科學技術協會, 2001年。

26, 《西北大開發-甘肅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論文 優秀獎, 第一, 甘肅省科學技術協會, 2001年。

27, 全國水利水電科技成果一等獎(2004-08-1024/Y-1.3), 第一, 全國水利水電科技成果評審委員會, 2004年。

28, 中國科學院先進個人人, 第一, 中國科學院辦公廳, 2005年。

29, 吳傳鈞人文地理優秀論文一等獎, 第一, 中國地理學會, 2008年。

30,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汶川抗震救災優秀共產黨員, 第一,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黨委會, 2008年。

31, 青海玉樹抗震科技救災優秀共產黨員, 第一,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黨委會, 2010年。

媒體報道:


簡歷被《科學驕子》、《祖國》、《當代中國科學家與發明家大辭典》(第四卷)(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8月)、《中國當代名家大詞典》、《中華當代學者大詞典》、《中華人物辭海.當代文化卷》(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年12月)、《世界文化名人辭海》(世界學術文庫出版社,1999年10月)、《中國人才世紀獻辭》(改革出版社)等入編,國家人事部主辦的《跨世紀人才》雜志1999年第10期報道,科學時報2009年6月24日、科技日報2009年7月29日(方創琳:用知識改變城市命運)、有關學術報告和科研活動先后被中央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甘肅電視臺、云南電視臺、山西電視臺、河南電視臺、吉林電視臺、福建電視臺、廣西電視臺、深圳電視臺、香港衛視、慶陽電視臺、紹興電視臺、晉江電視臺、鹽城電視臺、焦作電視臺、人民網、新華網、搜狐網、人民論壇以及多家報紙等報道。

找準定位 放手發展

——訪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方創琳

2000年5月,通過了公開招聘成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知識創新基地研究院、教授的方創琳,1966年出生在慶城縣驛馬鎮。1983年考上了西北師范大學,1987年被保送上了西北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專業碩士研究生,1995年考入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劃委員會地理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后,到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后,主要從事經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在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區域發展規劃、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方面有較深的研究,曾獲國際地理聯合會優秀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地理科技獎和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

在學業上獲得巨大成績的方創琳,時刻關注著家鄉的發展變化,為家鄉的經濟建設獻計獻策。2000年,在他熱心組織下,中科院一些科學家到慶城縣進行考察,并為慶城縣制定了區域發展規劃。對于慶陽市,方創琳也作了全盤分析,日前記者在北京采訪他時,它毫不保留地談了自己的一些認識。

在與我國中東部地區、我省河西地區相比較之后,方創琳說,我市經濟落后的原因可歸納為五點。一是自然條件不足,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地方經濟優勢。我市地處黃土高原溝壑地帶,靠天吃飯;自然資源總體上歸納為“一黑(石油天然氣資源)一綠(農副產品資源)”,但資源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資源加工能力低下,滾動增值效益不高,并為因富得福。二是區位條件后天不優,交通相對閉塞。整體上處在貧困落后地區的夾縫之中,得不到周圍地區的經濟輻射和帶動,交通瓶頸嚴重的制約著老區經濟的發展。三是經濟發展尚處工業化初期階段。農業經濟比重大,地方工業規模小,生產工藝落后,虧損面大,產品技術含量低,第三產業相對蕭條。因此,全市迄今為止,經濟發展比較緩慢,成為典型的農業大區、工業小區、財政窮區。四是產業結構是一種資源密集型的投入漏出型產業結構。這種結構導致老區價值得雙重流失。五是觀念陳舊,市場經濟意識淡漠。勞動力資源雖然豐富,但面臨著輸有輸不出,金由進不來的“兩難”局面。

面對如此現狀,方創琳說,目前我市要求的發展,必須在以下四個方面有所作為。一是要認清形勢,找準定位,抓住機遇,開拓進取,放手發展市場經濟。要按照“農業穩區、工業強區、商貿治區、科教興區”的發展思路,找準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和新亮點,最終把慶陽市建設成為具有黃土高原特色的優質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石油天然氣化工及服務基地和綠色農副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基地。二是練好內功,主動掛靠,甘當配角,借雞下蛋,大力發展配角經濟。鑒于目前我市的現狀,只能主動出擊,掛靠名牌企業,甘當名牌企業、名牌產品生產的“配套車間”,要樹立“你發財,我發展”、“你高級,我升級”的聯合協作發展意識。三是優化結構,突出重點,多輪驅動,體制創新,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四是轉變觀念,借助外腦,不求所有,但求所為,建立內外聯動的人才流動新機制。

在采訪中,方創琳深情地說,盼著我們工作在外的慶陽籍專家時時都在密切關注著家鄉的變化,年年都在期盼著家鄉興旺發達,尋找各種機會為家鄉的經濟建設盡微薄之力是我們的共同目標,為此他呼吁:一是建議成立“隴東地區經濟發展促進會”,吸收全國各地的慶陽籍專家學者、企業家、政府領導共同參加,每年召開年會,共商家鄉發展大計,用情、用心、用知識、用關系、用技術服務家鄉,建設家鄉。二是建議編制《慶陽市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對重大建設項目進行論證,最終形成一份建議報告,上報國家有關部委。三是建議給工作在外的每位慶陽人訂閱或者贈閱《隴東報》,使慶陽人能及時了解家鄉經濟建設動態和變化。

來源:《隴東報》2008年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