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新人物百科 > 土木建筑工程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鮑廣鑒,男,安徽壽縣人,1940年12月5日生于上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重慶大學兼職教授,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全國勞動模范,深圳建升和鋼結構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1997.5.9《深星時報》及1997.8.12《人民日報》分別稱之為“中國鋼廈第一人”、“鋼結構之王”,并榮登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56-1958年就讀于上海焊接技術學校;

1958-1992年在中建三局一公司工作,歷任班長、技術員、車間主任、項目經理;

1985年在日本川崎制鐵株式會社進修;

1992-1994年任中建三局泰國經理部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1994-1996年任中建三局一公司副總經理;

1996年任深圳建升和鋼結構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9年參加CIOB培訓。

學術兼職:

1、1986.06-至今 中國鋼結構協會常務理事、專家組成員

2、1986.06-至今 中國鋼結構協會焊接、房屋鋼結構協會副理事長

3、1998.07-至今 第二屆國際鋼結構協會委員

4、2000.06-至今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5、2000.06-至今 深圳市專家委員會化工、建筑分會會長

6、2001.06-至今 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

7、2002.06-至今 廣東省空間結構協會副理事長

8、2002.04-至今 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9、2002.12-至今 中國咨詢協會國家注冊咨詢工程師

10、2004.06-至今 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協會資深會員

11、2005.01-至今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兼職教授

12、2005.11-至今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結構焊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鋼結構施工。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承建了我國第一幢超高層鋼結構建筑——深圳發展中心大廈、我國第一幢全鋼結構超高層建筑——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當年亞洲第一高樓暨我國第一幢300米以上建筑——深圳地王商業大廈等超高層建筑鋼結構主體工程;主持承建了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二期、一期(改擴建)航站樓、沈陽桃仙國際機場二期航站樓、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航站樓、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深圳會展中心(B標段)、沈陽博覽中心、廣州新體育館等大跨度鋼結構工程;主持承建了深圳市少年宮、深圳市文化中心等復雜異型鋼結構工程。

科研成果: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共3項(深圳發展中心施工技術、深圳地王施工技術、復雜空間鋼結構綜合施工技術),國家級工法成果3項(超厚鋼板現場焊接工法、大跨度曲線空間結構滑移工法、大跨度屋蓋鋼結構胎架滑移工法),國家發明專利1項(二氧化碳立焊、斜立焊工藝),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深圳發展、深圳地王、深圳機場A航站樓、廣州機庫、廈門會展、廣州體育館、廣州新機場航站樓、深圳文化中心,其中1等獎4項)。

1 深圳發展中心大廈超高層鋼結構施工安裝及工藝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2 深圳地王商業大廈綜合施工技術 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3 深圳機場二期擴建航站樓鋼屋蓋綜合施工技術 1998年獲中建總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4 廈門國際會展中心鋼結構綜合施工技術 2000年獲中建總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5 廣州體育館大跨度空間桁架鋼屋蓋綜合施工技術 2002年獲中建總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6 廣州機庫大面積鋼屋蓋多吊點非對稱整體提升安裝技術 2004年獲中建總公司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7 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旅客航站樓工程大跨度雙曲面鋼屋蓋曲線滑移綜合施工技術 2004年獲中建總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8 深圳文化中心鋼結構工程鑄鋼節點枝狀空間鋼結構的研究與應用 2004年獲中建總公司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9 復雜空間鋼結構曲線滑移、非對稱整體提升等施工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2004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0 深圳文化中心鋼結構工程鑄鋼節點枝狀空間鋼結構的研究與應用 2004年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11 大跨度雙面鋼屋蓋曲線滑移綜合施工技術 2004年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發明專利:

1 CO2氣體保護半自動立焊和/或斜立焊焊接工藝 鮑廣鑒; 劉家華; 魏大年; 吳洪濤; 蔡榮根 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鋼結構建筑安裝工程公司 1998-01-28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參與編寫了《鋼結構連接節點設計手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99-98)、《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5-2001)、《建筑鋼結構焊接規程》JGJ81-91(修訂),在國際國內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若干論文。

出版專著:

1、《鋼結構連接節點設計手冊》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 1992

2、《鋼鐵鑄就輝煌》 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 1997

3、《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 1998

4、《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2002

5、《鋼結構工程施工工藝標準》(ZJQ00-SG-005-2003)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3

6、《鋼結構施工技術及實例》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

7、《建筑鋼結構焊接規程》

8、《預應力鋼結構技術規程》

9、《鋼管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

資料更新中……

發表論文:

1 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航站樓鋼結構安裝技術 鮑廣鑑; 于宏才; 王煦 施工技術 2003-11-30

2 大面積鋼屋蓋多吊點非對稱整體提升技術 鮑廣鑑; 王宏; 孫大軍; 徐重良 施工技術 2004-05-30

3 大跨度巨型箱梁安裝技術 鮑廣鑑; 姚剛; 陳紹游; 陳柏全 施工技術 2004-11-30

4 鑄鋼節點枝狀空間鋼結構的研究與應用 鮑廣鑑; 王宏; 孫大軍; 徐重良 施工技術 2004-11-30

5 預埋預應力錨栓的大直徑銷軸鉸支座安裝技術 鮑廣鑑; 姚剛; 陳紹游; 陳柏全 施工技術 2004-11-30

6 倒三角形張拉弦桁架結構特點及施工方法 周敬; 姚剛; 鮑廣鑑 建筑技術 2005-02-15

7 深圳文化中心黃金樹鑄鋼節點焊接技術 鮑廣鑑; 周忠明 施工技術 2002-11-30

8 雙懸挑屋蓋結構雙塔機退吊施工工藝 鮑廣鑑; 王煦 施工技術 2000-08-30

9 廈門國際會展中心鋼結構綜合施工技術 鮑廣鑑; 李國榮; 王煦 鋼結構 2000-06-22

10 深圳機場二期擴建航站樓屋蓋鋼結構綜合施工技術 鮑廣鑑; 崔紹先; 王世忠; 鄧宏安 鋼結構 2000-06-22

11 沈陽博覽中心鋼結構施工技術 鮑廣鑑; 李國榮; 黃建川; 楊正軍; 陳貽厚; 綦有名 施工技術 2001-03-30

12 深圳市少年宮橢球形鋼骨架制作安裝 鮑廣鑑; 張希黔; 王宏; 虎秉銀 施工技術 2001-11-30

13 基于復雜因素影響的超高層結構施工力學對比分析 曾強; 黃川; 齊秀芝; 鮑廣鑒 施工技術 2010-07-18

14 巨型桁架體系次結構施工過程力學分析 曾強; 黃川; 程睿; 鮑廣鑒 施工技術 2010-07-18

15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鋼結構綜合施工技術 曾強; 陳放; 臺登紅; 鮑廣鑒 施工技術 2009-06-18

16 巨型鋼柱施工自升式操作架施工工藝 居虎; 姚剛; 鮑廣鑒; 黃建川; 謝巍; 錢君 施工技術 2008-02-18

17 大跨度空間鋼結構滑移施工技術 鮑廣鑒; 曾強; 陳柏全 施工技術 2005-10-30

18 空間鋼結構計算機控制液壓整體提升技術 鮑廣鑒; 陳柏全; 曾強 施工技術 2005-10-30

19 復雜空間鋼結構焊接技術 鮑廣鑒; 曾強; 陳柏全 施工技術 2005-10-30

20 復雜空間鋼結構測控技術 鮑廣鑒; 陸建新; 陳柏全; 曾強 施工技術 2005-10-30

21 復雜空間鋼結構施工過程的計算機仿真技術 鮑廣鑒; 曾強; 陳柏全 施工技術 2005-10-30

22 現代大跨度空間鋼結構施工技術 鮑廣鑒; 李國榮; 王宏; 羅軍; 曾強; 陳柏全 鋼結構 2005-02-22

23 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航站樓鋼結構整體曲線滑移施工技術 鮑廣鑒; 郭彥林; 李國榮; 王煦; 陳國棟; 劉濤 建筑結構學報 2002-09-30

24 深圳地王大廈主樓超高層鋼結構安裝施工 鮑廣鑒; 王宏 施工技術 1996-02-29

25 深圳地王大廈工程鋼結構施工技術 鮑廣鑒 建筑施工 1996-01-30

26 地王大廈在深圳崛起 鮑廣鑒 ; 王宏 ; 劉家華 深圳特區科技 1996-08-15

27 超高層鋼結構施工技術與管理 鮑廣鑒 慶賀劉錫良教授執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屆全國現代結構工程學術報告會論文集 2001-07-01

資料更新中……

榮譽獎勵:


1、1990年11月,被建設部評為全國施工技術進步先進個人;

2、1992年10月,國務院發給政府特殊津貼;

3、1995年10月,被建設部評為全國建筑施工企業優秀項目經理;

4、1996年4月,廣東省總工會授予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

5、1996年6月,中共深圳市委授予深圳市模范共產黨員稱號;

6、1997年9月,被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評為廣東省勞動模范;

7、1998年4月,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

8、2000年4月,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9、2000年4月,中施企協授予全國優秀施工企業家稱號;

10、2004年7月,中國建筑總公司授予2004年度(第二屆)中建總公司科學技術獎總經理特別獎。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


訪談深圳建升和鋼結構有限公司前董事長鮑廣鑒

中建三局深圳建升和鋼結構有限公司前董事長兼總經理鮑廣鑒接受《建造師》雜志專訪。鮑廣鑒從事鋼結構施工工作整整48年,經歷了中國此行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全過程。在深圳、廣州、上海、北京,許多標志性工程都留下了他的名字鮑廣鑒的一生與中國的鋼結構發展緊密相聯。

從深圳發展中心大廈到上海國貿大廈,從深圳地王大廈到澳門文化中心,從北京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二期工程到廈門國際會展中心,從深圳會展中心到廣州新白云國際機場航站樓,從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到奧運鳥巢再到央視大廈,這一幢幢超高層、大跨度鋼廈,都凝聚著鮑廣鑒的汗水與智慧。

多年來,他既當施工專家,又當技術人員,在中國鋼結構領域實現多個“零”的突破,被譽為“中國鋼廈第一人”、“鋼結構之王”。其焊接技術堪稱世界一流,獲得了“焊接大王”的稱號。

中國的鋼結構工程起步較晚。但很多人不會忘記,1985年,當中國第一幢超高層鋼結構工程——深圳發展中心大廈在建設時,需要焊接130毫米厚的鋼板,這不僅在中國沒有先例,在世界上也屬罕見。但鮑廣鑒帶領技術人員不僅最后攻克了130毫米厚鋼板焊接難關,其施工技術還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讓中國鋼結構建筑水平向國際先進水平追趕了幾十年。

1994年,鮑廣鑒擔任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四高樓的深圳地王大廈主樓鋼結構工程項目經理。該大廈鋼結構裝總量達2.45萬噸,僅螺栓、栓釘就達100萬顆。鮑廣鑒打破了傳統的管理模式,創造了兩天半一個結構層的“新深圳速度”。該工程施工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二氧化碳立焊、斜立焊技術經國家權威技術中心檢驗確定為國際首創。

今天,鮑廣鑒依然戰斗在中國鋼結構工程前線,目前正在建設的超大工程中,都能發現他的身影。

光榮的荊棘路

《建造師》:你被外界稱為“中國鋼廈第一人”、“鋼結構之王”,在你看來,做個優秀的焊工與做好的工程師哪個更難,為什么?

鮑廣鑒:這些提法最先是由《人民日報》出來的,接著其他媒體也就跟著這么叫了。當時我有點不同意這個說法,但他們解釋說,我從1958年畢業到現在已經干了整整48年,如果把在校學習鋼結構技術的兩年時間也算上,就是半個世紀了。沒有人像我一樣做過這么多的工作,也沒有人像我一樣得過這么多的獎,這樣叫并不為過,我也就不好再堅持什么。

不過,做個優秀的焊工比做個好工程師難多了,因為工程師按照前人積累的先進經驗去工作,而一個優秀的焊工要面對多種多樣鋼材的焊接,涉及的學問很深。焊工必須要懂金屬材料、化學成分、焊接工藝,對每一鋼種都要熟悉。如含碳量高的強度高,但是韌性差,含碳量低的,強度低,韌性也低。有的焊工焊的東西會開裂,而有的就不會,有的焊工能焊接很尖端的東西,而有的就不能,都說明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焊工、技師是很不容易的。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國內藍領人才比白領人才更緊缺更緊俏的原因之一。

《建造師》:很多人稱你為“焊接大王”,不過,稍稍留意一下不難發現,中國被稱為“焊接大王”的有將近10人之多,你怎么看這個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狀?

鮑廣鑒:這個稱呼有點過了,但當時這么說也有那么一點道理。1985年,我任深圳發展中心大廈項目經理,主持鋼結構工程施工。這是中國第一幢超高層鋼結構建筑,高165米,總建筑面積75120平方米,鋼結構總重11049噸。最后,工程130毫米厚鋼板現場焊接填補了中國超厚鋼板焊接的空白,被評為國家級工法。

為保證工程質量,在開工之前,我帶領其他9名技術人員到日本學習,別人學習都需要四個月的課程,因為我們挑的都是很優秀的人才,只用一個月就學完了,而且是日本川崎制鐵那個培訓中心第一個百分之百通過的團隊。所以在深圳發展中心封頂的時候,他們那個70多歲的社長在會上使勁夸獎我們,說很優秀。其實因為我們文化程度都比較低,要學碳鋼、二氧化氮,要學理論,還要考試,在此之前他是很擔心的。沒想到我們后來卻是讓他最興奮的。

鋼有很多種,而每一種鋼都有不同的焊接技術,因此“焊接大王”雖多,但一般都是各有所專的。想要得到“焊接大王”這個頭銜很不容易,像合金鋼、低碳鋼幾種鋼材的厚板焊接,高強度焊接,都很難。而新的“焊接大王”比過去的“焊接大王”還要厲害。

《建造師》:你參與過很多標志性工程的建設施工,如深圳發展中心大廈、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大廈、廣州新白云機場等,在這些工程中,哪一個是你最為得意的,為什么?

鮑廣鑒:深圳發展中心算是我的處女作,即使在現在看來,難度也很大。由于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這樣的工程一般都是外國人做的。此工程也有好幾個國外的公司來競標,我們能中標很不容易。國外公司因此也很不服氣,在我們中標了后,他們還來找我們做他們的分包,甚至取笑我們說不要搞成了第二個比薩斜塔。當時我也有些年輕氣盛,想做出點東西讓他們看看,因此從信息采集到跟蹤、答辯、培訓以及最后到施工都一手操作。而且當時雖然各方面比較落后,但各級領導對我的工作都非常支持,提出要買什么設備都會批準。

我最得意的應該是深圳帝王大廈。當時我在中建三局泰國分公司任副總經理,后公司經過考慮要我回來負責這個工程。這樣,我就做了帝王大廈的項目經理。

雖然此前我大小已經算是公司的頭頭了,去當項目經理好像有點不應該。但我還是把自己定位在項目經理上,每天早上7點上班,晚上10點多鐘才下班,很少到公司辦公室去,一般都呆在工地了。因為此工程當時是亞洲最高,難度也很大。按照美國的標準,局部以及整個向內可以傾斜76毫米,向外可以傾斜50毫米,不過工程完工后,經過測算,我們向外傾斜只有17毫米,向內傾斜也只有20毫米,垂直度是美國規范誤差的三分之一。建設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檢索了中外1471萬篇文獻,未見垂直度偏差如此之小的報道,也未見二氧化碳半自動保護焊在超高層建筑施工中用于立焊、斜立焊的記錄。而且60萬米的焊傷、焊縫全部都符合美國標準,在施工過程當中,沒有發生過一次重大的傷亡事故。

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在市中心,晚上十一二點后,我們雖然繼續干活,但那些敲打的活就不做了,因此也沒有收到一次擾民的投訴。可以說,這個工程,在管理、進度、質量上都是很完美的。工程建筑面積149700平方米,僅用12個半月即實現封頂,施工速度最快達到兩天半完成一個結構層,被新聞媒介譽為“新深圳速度”,而世界發達國家同等規模工程施工最快也要18個月。

《建造師》:深圳建升和鋼結構安裝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11月,雖然只有10年的發展歷史,卻先后承攬了數十項超高層、大跨度和復雜異型鋼結構工程,如澳門文化中心、長春光大大廈、沈陽桃仙機場航站樓等,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這個公司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成立的?為什么這么短時間內能夠取得如此成就?

鮑廣鑒:建升和公司是在1996年5月帝王大廈封頂后成立的。當時做工程的人陸陸續續都走完了,上層領導讓我成立一個公司,想想自己畢竟也是個頭兒,讓成立一個公司我也只能答應。在此前,中建三局內部本來有一個鋼結構公司,但可能發展得不太順利,垮掉了。

然而,由于當時深圳政府批示,不批成立新的鋼結構公司,所以我們的處境非常困難。沒有現成的辦公樓,設備也都折舊了,除了帝王大廈退下來的七七八八的幾個人外,再沒有其他人,甚至注冊資金都到不了位。不過,幸好還有中建三局這個大牌子,還有深圳發展中心和帝王大廈這兩個很好的作品。在以后的公司管理中,我們十分看重品牌,每接到一個工程,都努力的做好,而且不分包給別人,培養了自己的人才。慢慢地,有了資質,也在國內也打出了品牌。到公司成立8周年時,共獲得建設部金獎9個,省部級的科技進步獎9個。因為我們用了一項曲線滑移技術,廣州新白云機場工程還被評定具有國際領先水平。2005年3月28日,我還代表建升和在人民大會堂領取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獎杯,這對建筑業來講是非常難的。

《建造師》:中國的鋼結構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怎樣的差距?中國還應在哪些方面繼續努力?

鮑廣鑒:在施工這一塊,我們已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特別是世界先進大企業的水平,已經可以和它們相媲美了。如果非要說有什么差距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市場還不是十分規范。名牌公司和一般公司在一起,降低了中國企業的整體水平。同樣是低價中標,有些工程的質量就不能保證,沒有達到名牌公司名牌價錢這樣一個局面。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業主明智,在招標過程中,設定一些要求去保護那些工程質量有保障的大企業,如要求項目經理必須曾經干過大的、有影響的工程等,可能就會好一些。

另外,管理上的差距很大。中國綱結構發展歷史比較短,美國上個世紀30年代的時候就開始有了鋼結構工程,而我們實際上是改革開放后這幾年才突飛猛進的。所以即使是中國大型的正規公司和人家比,也還有差距。想實現大跨越,在短時間趕上他們,比較有難度。

《建造師》:以你的判斷,你認為中國的鋼結構行業將面臨哪些機會和挑戰?在這個過程中,建升和積累了哪些值得業界和同仁學習的經驗?

鮑廣鑒:鋼結構行業面臨的挑戰和機會一樣多。現在的建筑都講造型,跨度越來越大,層次越來越高,如中央電視臺、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工程,這在中國的建筑史上都是沒有的,如何做好這些工程,如何在以后的工程中有更好的表現,克服更多的困難,創造更多的“奇跡”,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更小,都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建升和創造的在鑄頂滑移、臺架滑移、高低塊滑移工法,都是在困難的時候,動腦筋想出來的。如深圳機場二期航站樓鋼屋蓋在國內首次采用多點承曲線鋼管直接匯交點空間桁架結構,跨度大,有135米,結構形式獨特,安裝施工難度很大。我會同其他技術人員刻苦攻關,最后采用了“大跨度曲線連續桁架高空分榀組裝、單元整體滑移”的施工工藝,僅用一臺塔吊就把16榀桁架順利吊裝到長190米、寬135米的平面上,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如果只按節省機械臺班費計算,就可節約開支128萬元。

還有,在地王大廈施工中,我們一改傳統的塔吊互吊的爬升方案,采用了一套“卷揚機+扁擔”輔助系統,較好地解決了二部塔吊的爬升難題,大大提高了塔吊的使用效率,加快了提升速度,為工期提前起了決定性作用。而大型內爬塔吊的拆除也是一項技術復雜、施工難度大的工作,我們采用了“以大化小、化整為零”的方法,較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為國內同類工程的開展提供了范例。

無法停止的腳步

《建造師》:2005年獲中國工程院院士提名,你對院士頭銜怎么看?

鮑廣鑒:2005年我被提名為院士候選人,但是這一輪已經選不上了。在申報時,由于沒有經驗,中建三局在職位一欄把我填了一個董事長,評審組最后討論了好長時間,不知道這個董事長是干什么的。如果是寫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的話,希望可能還大些。也有很多人認為我還年輕,還有機會。因為要講業績的話,我確實是有很多的。3個國家科技進步獎,9個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也發表個很多論文,出過書,帶博士和博士后。在國外,特別是日本,我的聲譽很好。其實我也沒有太大的欲望,而且我的最初學歷只是中專,都是因為公司對我的厚愛,把我報上去了。

不過,施工企業里能有一個院士確實很難,大量的院士都是學院派。到目前為止,只有上海一家公司里有一個。

《建造師》:你是中國一級建造師,并且是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協會資深會員,你認為,作為一名建造師,應該具有怎樣的品質和能力?

鮑廣鑒:建造師的含義很廣,包括工程管理、項目管理、項目造價等。作為建造師,首先要有在這個行業內有所建樹的想法,并且在為人等方面口碑要好,每干一個工程都要給人留下好印象。而且作為建造師,盡管個人的組織能力很重要,但一個大的工程是靠集體智慧完成的,所以要團結周圍方方面面的人。勾心斗角、互相指責的現象都不應該有,應該有寬容心。

一個好的建造師,要能讓其他人領會自己的意圖,能發現過程中的錯誤,也能提出好的建議。在深圳發展中心施工時,日本的鋼鑄設計高度最初在一米左右,圖紙拿到以后,我想,在一米的位置,焊工操作很困難,建議他們改到一米三。那些日本人找到我說,這在日本,是要得獎的,因為一米三的位置正是工人站立工位的最佳高度,改成一米三,焊工的工作條件好了很多,質量也有了更多保證。現在,中國的鋼鑄設計高度都在一米二到一米三之間。

《建造師》:據了解,你一次又一次地抵擋住了金錢和物質的誘惑,抵擋住了國外獵頭公司的捕捉,而甘心情愿地拿著并不多的國企工資?為什么?你怎看報酬問題?怎么理解“舍得”二字?

鮑廣鑒:最初的“誘惑”是在深圳發展中心工程完成后,中建三局派我到香港一家合資公司當經理。但那時我接待了上海國貿大廈來深圳考察的業主,他們說上海國貿這個項目想讓我們來做,我只好放棄了去香港的這個機會。當時能去香港是能讓很多人羨慕不已的。不過后來到上海去做國貿,做得也很好,獲得了上海市白玉蘭獎和國家魯班獎。

雖然拿獎不是目的,但當時我覺得,作為一名工程師,一名專家,既然接下了這個項目,就必須負責到底,不然就算是欺騙業主。以至于92800平方米、11000噸的鋼結構,我們7個月就做完了,在上海也給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在找我,想讓我去,開出的年薪有120萬的,也有150萬的。關于這個問題,一些新聞也報道過。有的人甚至給我一個公司,讓我去做,但我一直沒有離開。因為如果我去別處的話,肯定要和中建總公司發生利益上的沖突,我在中建工作了近半個世紀了,對我來說,情很難舍,而且中建也給了我很多榮譽,我當然不可能去和她對著干。

在中建三局,以前工資是一年六七萬元,現在高了很多,而且我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每月有100塊。夠用了。在廣州電視塔做顧問總工,我也是請示了上級后才決定去做的。

《建造師》:如今,你年過花甲,按常人的說法,是可以享清福的年齡了。你準備還要干多久?對于未來,你有怎樣的打算和計劃?

鮑廣鑒:我今年66歲了,確實可以享享福了,但現在卻停不下來,工作讓我沒有退路。現在,除了廣州的電視塔顧問總工外,我還擔任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工程的副經理兼任項目指揮、央視工程的副總經理兼專家組組長,鳥巢首席專家等職務,責任還很大,也不敢懈怠。2005年,為了這些工程,我共坐飛機109次。

如果不出意外情況,現在的打算是把手頭參與的這幾個大工程先認認真真地做完,然后開始好好休息。但最起碼是兩三年之后的事情了。很多的時候,計劃趕不上變化,說不定到時,又會有什么推脫不了的事情出現,所以,那時也不一定就能清閑下來。如果真能閑下來,我準備對自己的人生總結總結,寫點東西,帶著老伴到處走走。這些年一直在為工作忙碌,欠家人很多。

文•本刊記者 張春霞

反饋:zcx@cmag.net.cn

鮑廣鑒簡歷

1940年12月出生于上海,中國鋼結構、房屋、焊接副理事長、中國一級建造師,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國家級專家。1958年參加工作,任建工部四局四公司(中建三局一公司)(廣東)技術員。后歷任國家建工總局三局一公司北也門部車間主任、中建三局一公司總工辦(深圳)主辦科員、中建三局一公司(深圳、上海)經理助理、項目經理、中建三局泰國經理部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中建三局一公司(深圳)副總經理、中建三局鋼結構公司總經理。

1996年深圳建升和鋼結構公司成立后,一直任董事長兼總經理至2005年,成為2005年度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來源:《建造師》2006年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