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新人物百科 > 農林科技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李傳國,男, 1957年2月生,江蘇省連云港市人。中共黨員。研究員。現任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三系雜交稻育種研究室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2年1月于江蘇農學院農學系本科畢業。

1982年在江蘇省糧食作物研究所從事水稻育種研究。

1986年至1987年12月赴英國佰明翰大學植物生物系進修,獲碩士學位。

1996年9月調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研究。

社會兼職:

1.水稻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2.廣東省金稻種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3.國家、省農業綜合開發以及國家、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議人。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從事水稻雜種優勢利用育種研究。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紅蓮型胞質CMS水稻在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中的初步利用”(1992-1994)。

2.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廣親和水稻02428不育細胞質源的評價和利用”(1993-1995)。

3.江蘇省重大育種攻關項目“優質秈稻新品種新組合選育研究”(1996-2000)等研究課題。

4.廣東省重點育種攻關項目“三系雜交稻高產、優質、抗病新組合選育及其配套繁制種技術”(1996-2000)。

5.廣東省科技創新百項工程項目“雜交稻優質化工程技術研究”(1999-2000)。

6.國家863計劃“華南優質秈稻新品種(組合)選育技術研究”(2001-2003)。

7.廣東省重大專項項目“優質新質源不育系及其三系法超級雜交稻選育與應用研究”。

8.國家科技部農業成果資金轉化項目“優質超級雜交稻天優998良種繁育及生產配套技術示范”(2005-2007)。

9.農業部農業科技跨越計劃項目“早晚兼用型優質超級稻天優998及桂農占綠色栽培及示范推廣技術集成”(2007-2009)。

10.“國際水稻試驗圃在中國的評價與利用”, 江蘇省主要完成人。

11.“系列出口優質米的研制”,主要完成人。

12.“華南早熟高產優質抗病雜交稻新組合汕優96和汕優4480等的選育及其應用”,主要完成人。

13.“高產優質抗病雜交稻II優128和優優128的選育與應用”,主要完成人。

科研成果:

1.2001年以來主持育成通過廣東省品種審定雜交稻組合9個(豐優128、豐優絲苗、豐優428、博優998、秋優998、汕優998、天優998、五豐優998、優優998、)和通過國家品種審定雜交稻組合4個(優優998、優優122、博優998、豐優香占)。

2.主持育成的“野敗型優質秈稻不育系粵豐A”于2000年10月通過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技術鑒定。該不育系是國內育成的第一個具有外觀無堊白、細長粒形、低直鏈淀粉含量、軟膠稠度、低糊化溫度和香味濃的優質不育系。其綜合技術達國內外領先水平。

3.主持育成的“野敗型高異交性優質秈稻不育系天豐A和五豐A”于2003年10月通過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技術鑒定。其綜合技術達國內先進水平。

4、主持育成“互補弱感光秈稻不育系金稻13A”于2006年10月8日通過廣東省農業廳組織的專家技術鑒定。

5、主持育成“優質抗病三系秈稻不育系廣8A和盛世A”及“低溫敏型核不育秈稻不育系廣3S”于2010年7月1日通過廣東省農業廳組織的專家技術鑒定。

6、主持育成“低溫敏型核不育秈稻不育系廣富S”于2010年1016日通過廣東省農業廳組織的專家技術鑒定。

7、“優質超級雜交稻天優998的選育與示范推廣”,獲得2010年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第1完成人。

發明專利:

1 一種改進的水稻化學殺雄法育種方法 李曙光;李傳國;王豐;吳東輝;梁世胡;涂從勇;陳國榮;顧海永;王福軍;張其文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17-03-01 2017-06-23

2 重組核酸片段RecCR020120及其檢測方法 周發松;喻輝輝;張學堂;邱樹青;孔會利;雷昉;姚玥;馮芳;李菁;韋懿;陳光;何予卿;李傳國;田冰川;張啟發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專利 2015-10-22 2017-05-03

3 重組核酸片段RecCR020127及其檢測方法 喻輝輝;周發松;張學堂;邱樹青;何宗順;雷昉;姚玥;馮芳;李菁;韋懿;陳光;何予卿;李傳國;田冰川;張啟發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專利 2015-10-22 2017-05-03

4 重組核酸片段RecCR010066及其檢測方法 周發松;喻輝輝;張學堂;邱樹青;何宗順;雷昉;姚玥;潘麗;李旭;李菁;韋懿;陳光;何予卿;李傳國;田冰川;張啟發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專利 2015-10-22 2017-05-03

5 重組核酸片段RecCR010065及其檢測方法 喻輝輝;周發松;張學堂;邱樹青;張龍雨;雷昉;姚玥;李旭;潘麗;李菁;韋懿;陳光;何予卿;李傳國;田冰川;張啟發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專利 2015-10-22 2017-05-03

6 重組核酸片段RecCR020142及其檢測方法 周發松;喻輝輝;張學堂;邱樹青;何宗順;雷昉;姚玥;馮芳;李菁;韋懿;陳光;何予卿;李傳國;田冰川;張啟發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專利 2015-10-22 2017-05-03

7 重組核酸片段RecCR020141及其檢測方法 喻輝輝;周發松;張學堂;邱樹青;張龍雨;雷昉;姚玥;馮芳;李菁;韋懿;陳光;何予卿;李傳國;田冰川;張啟發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專利 2015-10-22 2017-05-03

8 重組核酸片段RecCR010117及其檢測方法 周發松;喻輝輝;張學堂;邱樹青;孔會利;雷昉;律文堂;姚玥;潘麗;李旭;李菁;韋懿;陳光;何予卿;李傳國;田冰川;張啟發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專利 2015-08-24 2017-03-08

9 重組核酸片段RecCR010113及其檢測方法 周發松;喻輝輝;張學堂;邱樹青;孔會利;雷昉;律文堂;姚玥;潘麗;李旭;李菁;韋懿;陳光;何予卿;李傳國;田冰川;張啟發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專利 2015-08-24 2017-03-08

10 一種光溫敏感型雄性核不育水稻的培育方法 李傳國;梁世胡;宋進昌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05-07-28 2007-01-31

11 一種改良雜交稻直鏈淀粉含量的育種方法 李傳國;梁世胡;陳志遠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05-07-28 2007-01-31

12 紅蓮型不育系親本的提純保純方法 繆炳良;李傳國 繆炳良;李傳國 中國專利 2005-04-08 2005-09-21

13 一種水稻三系雜交制種方法 李傳國;梁世胡;符福鴻;伍應運;黃健文;吳玉坤;黃慧君;王豐;陳國榮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04-02-27 2005-08-31

14 一種含互作型弱感光基因三系水稻不育系的選育方法 王豐;柳武革;劉振榮;李曙光;廖亦龍;黃德娟;李傳國;黃慧君;梁世胡;朱滿山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04-05-12 2005-01-26

15 一種紅蓮型三系雜交稻種子的生產方法 李傳國;繆炳良;伍應運 李傳國;繆炳良;伍應運 中國專利 2004-04-27 2005-01-26

16 一種條件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的選育方法 李傳國;梁世胡;王豐;李曙光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02-01-24 2003-08-06

17 一種超級雜交稻的育種方法 王豐;李曙光;廖亦龍;柳武革;彭惠普;李傳國;黃德娟;梁世胡;黃慧君;劉振榮;符福鴻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01-12-05 2002-08-28

18 一種三系雜交稻種子的生產方法及其應用 李傳國;伍應運;梁世胡;王豐;符福鴻;彭惠普;李曙光;陳友訂;黃德娟;廖亦龍;劉振榮;柳武革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中國專利 2000-09-26 2002-04-24

19 秈粳亞種間雜交稻-亞優二號的育種方法 鄒江石;谷福林;王才林;潘啟民;呂川根;李傳國;許恒道;王子明;李和標;王君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中國專利 1990-03-09 1990-08-01

 

論文專著:


發表論文:

1 弱感光型雜交水稻組合廣8優165的選育與應用 顧海永;梁世胡;李曙光;王福軍;李傳國 雜交水稻 2017-07-15

2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廣越S的選育 梁世胡; 李傳國; 顧海永; 李曙光; 張其文 雜交水稻 2017-01-15

3 優質雜交稻新組合廣8優2168高產制種技術 李曙光;梁世胡;吳可玉;顧海永;陳國榮 中國種業 2016-10-15

4 優質雜交稻新組合廣8優188 顧海永; 李傳國; 梁世胡; 李曙光; 張其文 雜交水稻 2016-07-15

5 高產三系雜交早稻新組合天優103 祝雙喜; 李成業; 李傳國; 吳曉峰 雜交水稻 2014-11-15

6 增城絲苗型優質雜交稻廣8優2168的種植表現及栽培技術 李作偉; 李傳國; 何高; 梁世胡 農業科技通訊 2013-09-17

7 優質雜交稻新組合廣兩優931的選育 梁世胡; 李傳國; 李曙光; 顧海永; 張其文 廣東農業科學 2013-02-10

8 兩系雜交稻新組合富兩優236 顧海永; 李傳國; 梁世胡; 李曙光; 張其文 雜交水稻 2013-01-15

9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廣富S的選育 梁世胡; 李傳國; 李曙光; 顧海永; 張其文 雜交水稻 2012-11-15

10 增城絲苗型優質雜交水稻新組合廣8優2168 梁世胡; 李傳國; 李曙光; 顧海永; 張其文 雜交水稻 2012-09-15

11 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新組合天優2180 彭應財; 甘朝洪; 李傳國; 梁世胡 雜交水稻 2012-07-15

12 野敗型優質早秈不育系盛世A的特征特性及優質繁殖技術 李曙光;李傳國;梁世胡;吳玉坤;顧海永 廣東農業科學 2012-07-10

13 優質早秈不育系盛世A的選育及其組合表現 梁世胡;李傳國;李曙光;顧海永;張其文 雜交水稻 2011-11-15

14 中遲熟雜交稻組合五豐優2168高產制種技術 李曙光;李傳國;梁世胡;吳玉坤;肖華偉 廣東農業科學 2011-09-25

15 優質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廣3S的選育 梁世胡;李傳國;李銳;李曙光;顧海永 雜交水稻 2011-09-15

16 高產優質三系雜交稻天優199的選育與利用 李曙光;梁世胡;顧海永;吳玉坤;陳國榮 廣東農業科學 2011-05-25

17 雜交水稻新組合天優578 顧海永; 李傳國; 梁世胡; 李曙光; 張其文 雜交水稻 2011-03-15

18 具互作型弱感光特性的秈稻不育系金稻13A的選育 梁世胡;李傳國;黃慧君;李曙光;顧海永 雜交水稻 2011-01-15

19 高產抗病雜交水稻‘天優673’的選育 楊東;王志賦;李傳國;涂詩航;黃達彪 中國農學通報 2011-01-05

20 溫敏型雄性核不育水稻新種質粵光S的發現與育性鑒定 李傳國;梁世胡;李曙光;李銳;顧海永 雜交水稻 2010-11-15

21 增城絲苗型水稻優質不育系廣8A的選育 梁世胡;李傳國;李銳;李曙光;顧海永 雜交水稻 2010-11-15

22 空間誘變與雜交育種相結合育成高產雜交水稻新組合天優673 楊東;李傳國;黃達彪;王志賦;梁世胡 雜交水稻 2010-09-15

23 雜交稻晚秈組合天豐優3550的特征特性及高產制種技術 李曙光;李傳國;吳玉坤;鐘世鋒;鐘汝國 廣東農業科學 2010-06-10

24 內2優6號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李傳國; 田坤發; 李永賓 現代農業科技 2010-02-10

25 弱感光型高產雜交水稻新組合金稻優122的選育及應用 顧海永; 李傳國; 梁世胡; 李曙光; 張其文 雜交水稻 2009-09-15

26 五優308高產優質制種技術探討 朱壽云; 劉入伍; 李傳國 作物研究 2009-09-15

27 優質秈型不育系五豐A的特征特性及高產優質繁殖技術 李曙光;梁世胡;李傳國;程俊彪;顧海永 廣東農業科學 2009-08-10

28 優質高產抗病雜交秈稻五豐優2168的選育 梁世胡; 李傳國; 李曙光; 顧海永; 張其文 農業科技通訊 2009-07-17

29 抗病、早熟三系雜交稻新組合天優103特征特性及其制種技術 孫瑩; 李傳國; 陳國榮; 王家生 廣東農業科學 2009-07-10

30 弱感光型高產雜交水稻新組合金稻優122的選育及應用 顧海永; 李傳國; 梁世胡; 李曙光; 張其文 雜交水稻 2009-09-15

31 五優308高產優質制種技術探討 朱壽云; 劉入伍; 李傳國 作物研究 2009-09-15

32 優質雜交秈稻新組合天優196高產制種技術 孫瑩; 宋進昌; 李傳國; 陳國榮; 王家生 雜交水稻 2009-05-15

33 弱感光三系雜交稻新組合振優290制種技術 王家生; 黃建文; 吳玉坤; 李傳國; 陳國榮 廣東農業科學 2008-04-10

34 高產優質抗病雜交稻新組合天優128 梁世胡; 李傳國; 程俊彪; 符福鴻; 張其文 廣東農業科學 2008-05-10

35 高產優質抗病雜交秈稻天優688的選育 梁世胡; 李傳國; 李曙光; 符福鴻; 張其文 農業科技通訊 2008-07-17

36 高產優質雜交稻新組合天豐優3550的選育 梁世胡; 李傳國; 符福鴻; 黃慧君; 朱滿山 廣東農業科學 2007-04-15

37 高產優質雜交秈稻天優428的選育與應用 梁世胡; 李傳國; 符福鴻; 黃慧君; 朱滿山 中國農村小康科技 2007-05-10

38 雜交秈稻新組合天優290高產制種技術 陳國榮;溫文盛;黃健文;李傳國;程俊彪 雜交水稻 2007-07-15

39 廣譜性恢復系廣恢998的特征特性及制種技術 李曙光;符福鴻;黃健文;吳玉坤;李傳國 廣東農業科學 2006-02-10

40 早春地膜花生高產栽培技術 張開鋒; 魏蘭發; 李傳國 現代農業科技 2006-02-28

41 高產優質抗病雜交秈稻新組合天優122的選育與應用 梁世胡; 李傳國; 符福鴻; 黃慧君; 朱滿山 雜交水稻 2006-07-30

42 優質超級稻天優998試驗示范及高產栽培技術 涂從勇; 李傳國; 陳榮彬; 黃慶 廣東農業科學 2006-08-10

43 秈稻不育系天豐A的特征特性及其利用 陳志遠; 李傳國; 孫瑩; 陳坤朝; 李曙光 廣東農業科學 2006-09-10

44 水稻分蘗成穗率遺傳育種研究進展與展望 朱滿山;符福鴻;黃慧君;梁世胡;劉振榮 廣東農業科學 2006-09-10

45 優質雜交水稻新組合Ⅱ優290 朱滿山;符福鴻;黃慧君;梁世胡;李傳國 雜交水稻 2006-11-30

46 雜交秈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中親優勢研究 朱滿山;符福鴻;黃慧君;李傳國;梁世胡 廣東農業科學 2005-06-25

47 優質雜交中秈新組合豐優559 姚立生;李傳國;孫明法;嚴國紅;唐紅生 雜交水稻 2005-05-30

48 弱感光型雜交水稻新組合博優368 朱滿山;符福鴻;黃慧君;梁世胡;李傳國 雜交水稻 2005-07-30

49 優質高產抗病雜交稻天優290的選育 黃慧君;符福鴻;李傳國;梁世胡;黃德娟 廣東農業科學 2005-10-25

50 雜交稻高產優質制種技術 李曙光;余明云;李傳國;黃健文;吳玉坤 廣東農業科學 2005-12-25

51 優質高產雜交稻新組合天優998制種技術 吳玉坤; 陳國榮; 黃健文; 李傳國; 鄭海波 雜交水稻 2005-01-30

52 秈型三系雜交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分析 朱滿山;符福鴻;黃慧君;李傳國;梁世胡 中國農學通報 2005-01-30

53 高產優質雜交秈稻新組合五豐優998 梁世胡;李傳國;符福鴻;黃慧君;黃德娟 雜交水稻 2005-03-30

54 雜交晚秈秋優998的選育與應用 符福鴻; 黃慧君; 李傳國; 梁世湖; 朱滿山 中國稻米 2004-02-29

55 弱感光秈稻不育系振豐A的特征特性及繁殖技術 李曙光;王豐;劉振榮;李桂強;廖亦龍 雜交水稻 2004-03-30

56 廣東省三系雜交稻新組合米質分析 朱滿山;符福鴻;黃慧君;李傳國;梁世胡 廣東農業科學 2004-02-25

57 兩系雜交稻新組合粵雜122高產制種技術 王家生;黃建文;李傳國;吳玉坤;鄭海波 雜交水稻 2004-05-30

58 一批品質達國標優質米的雜交稻新組合 黃慧君;符福鴻;李傳國;梁世胡;黃德娟 廣東農業科學 2004-10-25

59 優質雜交稻天優998的豐產穩產性分析及高產途徑 陳友訂; 李傳國 廣東農業科學 2004-12-25

60 高產優質雜交秈稻新組合天優998 梁世胡; 李傳國; 符福鴻; 黃慧君; 朱滿山 雜交水稻 2004-11-30

61 幾個水稻早熟兩用核不育系的選育及利用評價 廖亦龍;王豐;李傳國;李曙光;劉振榮 江蘇農業科學 2003-01-30

62 秈稻恢復系廣恢122及其系列組合的選育與應用 符福鴻;李傳國;黃慧君;梁世胡;王豐 雜交水稻 2003-01-30

63 優質秈稻不育系粵豐A在改良三系雜交稻品質中的作用 李傳國;梁世胡;符福鴻;黃健文;吳玉坤 雜交水稻 2003-07-30

64 高產優質軟香型雜交秈稻豐優絲苗的選育與應用 梁世胡; 李傳國; 符福鴻; 黃慧君; 伍應運 雜交水稻 2003-07-30

65 高產穩產雜交水稻新組合汕優998 符福鴻; 李傳國; 黃慧君; 梁世胡; 朱滿山 雜交水稻 2003-09-30

66 優質弱感光型雜交晚秈新組合秋優998 黃慧君;符福鴻;李傳國;梁世胡;黃德娟 雜交水稻 2003-09-30

67 廣東省優質雜交稻品種選育進展 陳建偉; 李傳國; 王豐; 吳東輝; 陳文豐 廣東農業科學 2003-02-25

68 高產優質高抗雜交稻新組合豐優428的選育 劉振榮; 廖亦龍; 李傳國; 梁世胡; 符福鴻 廣東農業科學 2003-06-25

69 中熟雜交稻新組合優優998的選育 黃慧君; 符福鴻; 李傳國; 梁世胡; 黃德娟 廣東農業科學 2003-12-25

70 弱感光型雜交稻新組合博優998的選育與應用 黃慧君;符福鴻;李傳國;黃健文;吳玉坤 雜交水稻 2002-01-30

71 廣東省雜交水稻育種利用的現狀與展望 李傳國; 陳坤朝; 符福鴻; 梁世胡; 黃慧君 雜交水稻 2002-09-30

72 雜交中秈稻粵優938 陳志德; 仲維功; 李傳國; 楊杰; 繆炳良 中國種業 2002-01-25

73 軟香優質秈型水稻不育系粵豐A的特征特性及利用 程俊彪; 李傳國; 吳玉坤; 鄭海波; 梁世胡 廣東農業科學 2002-08-25

74 兩用核不育水稻的選育與利用研究進展 廖亦龍;王豐;李傳國;李曙光;柳武革 作物研究 2002-12-30

75 廣東育成無堊白軟型優質秈稻不育系粵豐A 李傳國 雜交水稻 2001-01-30

76 優質雜交秈稻新組合粵優938的選育與利用 李傳國; 仲維功; 繆炳良 雜交水稻 2001-05-30

77 高產穩產雜交秈稻新組合汕優122 符福鴻; 黃慧君; 黃德娟; 李傳國; 梁世胡 雜交水稻 2001-09-30

78 廣東優質兩用核不育系的選育策略及利用評價 廖亦龍;王豐;李傳國;李曙光;劉振榮 雜交水稻 2001-11-30

79 雜交稻新組合Ⅱ優128的選育與利用 李傳國; 符福鴻; 梁世胡 雜交水稻 2000-05-30

80 雜交稻新組合優優128的選育及其應用 李傳國; 符福鴻; 伍應運; 梁世胡 中國種業 2000-01-20

81 水稻不育系對其雜種品質性狀的影響 梁世胡;李傳國;伍應運;符福鴻;黃慧君 福建稻麥科技 2000-12-30

82 弱感光型雜交稻新組合博優122的評價和利用 李傳國;符福鴻;陳坤朝;肖植雄;梁世胡 廣東農業科學 2000-02-10

83 弱感光型雜交稻新組合博優998的產量等性狀評價 陳友訂; 李傳國 廣東農業科學 2000-06-10

84 雜交稻稻米品質的遺傳研究 梁世胡;李傳國;吳東輝;伍應運;符福鴻 廣東農業科學 2000-10-10

85 雜交稻種子產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陳友訂; 李傳國 廣東農業科學 2000-12-10

86 雜交稻優優122的豐產性穩定性適應性分析 梁世胡; 符福鴻; 李傳國; 伍應運; 黃德娟 作物研究 2000-09-30

87 中秈南京15號的選育及其主要特征特性 仲維功; 陳志德; 李傳國 江蘇農業科學 1998-07-20

88 水稻紅蓮型不育系粵泰A在雜交稻育種中的利用特性 李傳國; 伍應運; 梁世湖; 符福鴻; 黃德娟 雜交水稻 1998-07-15

89 紅蓮型雄性不育系粵泰A的特性鑒定與評價 梁世胡; 李傳國; 伍應運; 宋進昌 作物品種資源 1998-10-21

90 紅蓮型優質不育系粵泰A的選育及其主要特征特性 梁世湖; 李傳國; 伍應運 福建稻麥科技 1998-02-15

91 華南早秈組區試品種的豐產性和穩產性分析 梁世胡; 符福鴻; 伍應運; 李傳國; 黃德娟 廣東農業科學 1998-04-10

92 高產穩產高抗遲熟雜交稻組合Ⅱ優128 黃德娟; 符福鴻; 伍應運; 李傳國; 梁世胡 廣東農業科學 1998-06-10

93 中熟高產抗病優質雜交稻新組合優優122 梁世胡; 符福鴻; 伍應運; 李傳國; 黃德娟 廣東農業科學 1998-08-10

94 優質米水稻品種的選育與特點 仲維功;陳志德;朱述鈞;尹晴紅;宋小祿 江蘇農業科學 1999-01-30

95 優質高產雜秈新組合粵優938的評價與應用 繆炳良; 黃寶才; 張支明; 李傳國 江蘇農業科學 1999-07-30

96 高產水稻移栽后葉、鞘生長動態的差異 張旭;黃秋妹;黃農榮;劉彥卓;邱潤恒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999-12-30

97 秈稻根系活力與地上部分的關系 黃農榮;張旭;黃秋妹;劉彥卓;邱潤恒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999-12-30

98 高產水稻光合速率的變化 劉彥卓;黃農榮;陳釗明;劉斌;黃秋妹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999-12-30

99 培矮64s/E32在廣州早季種植的生育特性初探 黃秋妹;黃農榮;張旭;劉彥卓;邱潤恒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999-12-30

100 優質高產兩系法雜交稻新組合粵雜122的某些形態生理特性 黃農榮;張旭;黃秋妹;劉彥卓;邱潤恒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999-12-30

101 雜交稻汕優122的生產性能分析 梁世胡; 符福鴻; 李傳國; 伍應運; 黃德娟 廣東農業科學 1999-06-10

102 晚秈弱感光型雜交稻遺傳型的適應性及其穩定性分析 廖亦龍;符福鴻;王豐;李傳國;李曙光 廣東農業科學 1999-10-10

103 雜交水稻產量構成因素的通徑分析 梁世胡; 李傳國; 伍應運; 王豐; 符福鴻 廣東農業科學 1999-12-10

104 雜交稻優優128的豐產性穩定性適應性分析 梁世胡; 符福鴻; 李傳國; 伍應運; 黃德娟 中國農學通報 1999-10-30

105 粵泰A(HL)與珍汕97A(WA)育種特性評價 李傳國; 伍應運; 仲維功; 陳志德 江蘇農業科學 1996-09-30

106 幾個優質高產秈稻新品系(組合)的評價和利用 仲維功; 李傳國; 陳志德 江蘇農業科學 1997-01-30

107 化學殺雄劑引3對水稻的殺雄效果研究 仲維功; 李傳國; 陳志德; 楊安南 江蘇農業學報 1997-08-30

108 秈粳稻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特性及在正反交F1雜種中的表現 季本華; 李傳國; 葛明治; 童紅玉; 焦德茂 植物生理學報 1994-02-20

109 水稻秈粳亞種雜交1代的光合光抑制特性 焦德茂; 季本華; 童紅玉; 李傳國 植物學報 1994-03-01

110 矮稈廣親和水稻種質428dm的特性鑒定 李傳國; 李和標; 仲維功; 陳忠明; 鄒江石 江蘇農業學報 1994-02-28

111 江蘇省秈稻品質現狀及其改良策略 仲維功; 李傳國; 查元淵 江蘇農業科學 1995-03-30

112 分期播種和不同光照處理對培矮64S雌雄配子育性的影響 李傳國; 李和標; 陳忠明; 羅孝和 江蘇農業學報 1995-05-30

113 秈粳雜種F1結實率穩定性研究 李和標; 李傳國; 陳忠明; 鄒江石 江蘇農業學報 1995-08-30

114 不同類型水稻品種花時特性的研究 仲維功; 李傳國; 蘇自強 江蘇農業科學 1990-01-31

115 02428和秈粳品種雜交雜種的育性與酯酶同工酶譜型的關系 傅春霞; 譚秀云; 李傳國 江蘇農業科學 1991-01-31

116 美國稻品種研究 仲維功; 查元淵; 李傳國; 蘇自強 江蘇農業科學 1991-04-01

117 “02428選”的廣親和性及其雜種優勢 王才林; 鄒江石; 王子明; 李傳國; 李和標 中國水稻科學 1991-04-02

118 水稻隱性高稈廣親和種質02428h的鑒定與研究 李和標; 鄒江石; 李傳國; 陳忠明; 孫立華 江蘇農業學報 1992-09-30

119 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的光溫反應分析 李和標;李傳國;陳忠明;鄒江石;王才林 江蘇農業學報 1993-07-02

120 秈稻的稻米品質及其改良 疏仁山; 查元淵; 仲維功; 李傳國; 董敏玉 江蘇農業科學 1986-05-01

會議論文:

1 紅蓮型優質秈稻不育系粵泰A及其雜交稻組合粵優938的選育與利用 李傳國; 梁世胡; 伍應運; 張其文 2007中國科協年會專題論壇“紅蓮型雜交水稻學術專題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7-09

榮譽獎勵:


1.1991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2.1993年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3.1994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4.1998年獲外經貿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5.2000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6.2003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7、2008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

8、2009年獲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1項。

9、2010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

媒體報道:


不坐辦公室的田野專家

——記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主任、第十一屆丁穎科技獎得主李傳國

文/本報記者 馬凌霜 見習記者 張建列 圖/本報記者 劉雷   

  

李傳國,植物遺傳資源學碩士,研究員。現任職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三系雜交稻育種研究室主任,兼任廣東省金稻種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廣東省金稻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國家、廣東省農業綜合開發以及國家、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議人。  

從事水稻科研和推廣研究工作30多年,先后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國家植物新品種權9項;作為成果主要完成人,先后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4項;主持育成7個通過省級技術鑒定的水稻不育系;主持育成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的雜交稻組合48個;作為第一完成人育成三系秈稻不育系“天豐A”和“五豐A”,已被國內同行廣泛應用于雜交稻育種與生產。1994年在江蘇省育成了首個稻米品質達國標優質2級紅蓮型雜交稻組合“粵優938”,累計推廣面積2000萬畝以上;2004年在廣東省育成華南稻區首個優質超級雜交稻“天優998”,累計推廣面積2500萬畝以上,實現稻谷增產4.09億公斤,累計增加社會經濟效益35億元。  

先后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獲記功獎勵2次、授予先進共產黨員3次;2011年12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榮譽稱號。

李傳國(中)與團隊成員一起查看水稻生長情況。 

他不是農民,但是他的皮膚比農民更黝黑,比農民更緊張水稻的長勢。他彎著腰面朝黃土,撒下汗水,只為了能夠讓糧食儲備更充足,讓米粒的營養更好、口味更佳。他是全心全意研究水稻的人,他是黝黑得最可愛的人。他,就是李傳國,第十一屆丁穎科技獎的得主之一。今天,記者來到鐘落潭的試驗田里,帶讀者了解李傳國的點點滴滴。  

扎根農田,致力育種  

記者來到鐘落潭的實驗基地,在望不到頭的田間走著,希望找到一棟辦公樓。按經驗,作為一個研究室的主任,李傳國應該會在辦公室里等待我們到訪。在放眼看去尋不見類似辦公樓的建筑物后,記者向一位扛著鋤頭、農民模樣的人打聽“李主任”在哪里,他信手向身后一指,順著他的手,記者看見了一座毫不起眼的小樓。當他快步走下樓,來到記者的眼前時,記者著實被李傳國脖子前后兩截黑白明顯的皮膚感動到了。面前的人,哪里像一個主任,哪里像一個做研究的學者,哪里像一個背負著眾多名銜的得獎者?可以想象李傳國在田里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換來眾多的榮譽。這個辛勤的“黑人”到底有多熱愛自己的工作才會把自己曬成“非洲樣”?  

“其實我在高考時填報的志愿并不是農學院,而是工學院。”當記者問起從事育種的初衷時,李傳國笑言,他的初衷是成為一名工程師,而不是水稻育種專家。然而他為何又會在育種領域堅持工作了三十余年呢?他簡單地回答道,“干一行就要愛一行,不然干不好工作。”即使非出于本意,李傳國與農業的淵源也還是很深。“我的父親是連云港農科所所長,他是一個很執著的人,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農田。”此外,早在高中畢業后,李傳國就和許多同齡人一樣,加入了知青下鄉的隊伍,在農村勞作了兩年半的時間。而此間,農民整日在田間辛苦勞作卻無法豐產的現象也在李傳國的心里埋下了伏筆。在1977年參加高考時,李傳國因服從分配而就讀于江蘇農學院,“我們這一屆學生多又雜,從新三屆到老三屆都有,年齡從15歲到30歲的也都有。以前大家讀書的時候都很用功,既然念的是這個專業,便逐漸就愛上這一行了。”李傳國一面向水稻田的方向走去,一面對記者說道。  

育種工作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待在實驗室里,盯著顯微鏡就能完成的,只有堅持下田,才能了解水稻生長情況。“特別是在后期的抽穗揚花階段,幾乎每天都要看,才可能有新發現,就像照顧剛出生的小孩一樣,甚至比這更勞心勞力。”李傳國打趣道。他深信,沒有付出九分汗水,就連一分的收獲都是很難獲得的。每年的5-7月,是水稻雜交育種最繁忙的時間段。“這個時間段是沒有假期的,每一天都很重要,最多是周末給他們(團隊)放一天假,更多的時候大家吃住都在基地。”李傳國感嘆,工作時間多數是要頂著烈日進行的,“溫度高,工作條件艱苦,我們的技術工人也很辛苦。”   

李傳國表示,我國的農民是最弱勢的一大群人,國家的發展,農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農民收入增長非常的不容易。作為農業科研人員,為他們增產增收提供服務和幫助,李傳國認為是自己的本分。“如果因為我們的不負責任或者是急功近利,讓農民受損失,我們都不會原諒自己的。所以,我們科研的品種被農民接受,在田間大面積的推廣生產,發揮實際的作用,是我從事這個行業的精神支柱。”   

當記者要求李傳國帶我們下田看望一下“孩子們”時,他爽快地答應了。當腳踩到農田上的一刻,李傳國就開始查看水稻的葉片,正在接受采訪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過去了。  

轉戰廣東,碩果累累  

李傳國從事水稻科研和推廣研究工作30多年,1996年之前在江蘇農科院工作15年,之后調到廣東農科院,至今在廣東工作已有16個年頭。李傳國回憶說,他剛來廣東的時候,雜交水稻十分不受農民的歡迎,主要原因是其米質差、外觀不好看、飯粒較硬,老百姓不喜歡。現在,因為大家的努力,雜交水稻的品質不斷得到改良,不管是適口性、理化分析數據、營養性都可與常規水稻媲美。當問起李傳國為什么會從江蘇來到廣東農科院工作,他坦言,想要做事,“機遇很重要,平臺也很重要。”他在江蘇農科院工作時,曾見過一位老專家,遺憾于到退休為止,都還沒有以自己作為第一培育人所完成的品種。而來到廣東后,李傳國面向的多是早晚二季稻,節奏變快,加上廣東生態環境復雜,品種類型多,出成果的概率也會相應多一些。“就跟炒菜做飯一樣,有沒有材料很重要。這里的材料多,便能搭配出很多花式的菜。”李傳國向記者比喻道。  

來到廣東后,李傳國的科研成果呈現出火山爆發的狀態。1996年以來他共主持育成通過國家品種審定新組合8個,通過省級品種審定雜交稻組合38個,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育成通過審定的雜交稻組合為17個;主持完成鑒定成果8項,獲得或申報國家發明專利6項、國家植物新品種權9項。其中包括2000年培育出的優質秈稻不育系“粵豐A”外觀透明,無堊白,口感好,被國內多家育種單位廣泛應用。后面又推出了豐優系列優質雜交稻組合,其中與江蘇省揚州農科所合作培育的“豐優香占”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其口味可與泰國米媲美,市場上很搶手,在長江流域,其種子也是供不應求。  

而當記者問到李傳國眾多科研成果中最讓他滿意的一個時,他表示“成果是過去式,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新品種出來之后,都會發現它有一些不足,有一些缺陷,需要進一步改良。針對“天豐A”的一些缺點,李傳國率領團隊差不多用了十年的時間對其進行改良。在“天豐A”不育系的基礎上,他們很快推出豐產性、抗病性取得明顯進步的品種。但由于現在的雜交水稻,想要走高檔市場路線還有一定的難度,李傳國對記者說,他下一步的目標就是生產“高檔米”。

歡樂團隊 趣事多多

當記者來到李傳國工作、休息的地方時,他便向二樓喊了一嗓子:“記者來了,你們不能太放肆啊。”一進門,便是一陣歡聲笑語。李傳國帶領的團隊清一色是男性,同樣皮膚黝黑。農科院長曾經打算安排一個女同志到他們團隊,但是被李傳國拒絕了。“那個女同志也很想加入,但我主要是考慮到我們工作的是從化、英德、海南三個育種基地輪流駐地,生活工作的條件艱苦,女同志不僅生活不方便,安全性也不高。”李傳國表示自己帶團隊并沒有特別的秘訣,關心下屬,以身作則在他看來都是一些很基本的東西。   

團隊里的助理研究員顧海永感嘆道:“我到李老師的團隊已經四年了,最讓我佩服的一點是,李主任很謙虛務實,像他那樣高級別的專家,有些就會認為在田間那么辛苦的工作我何必參加呢?可李老師經常下田看。在生活上,我們就戲稱李老師為我們的‘老板’,他平時跟我們吃住都在一起,跟我們的技術工人都打成一片,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的平臺,很多學習的機會。”這讓記者回想起,在跟隨李傳國從田間回到小樓的路上,不時遇見的戴草帽、抗鋤頭的工人都會和他熱絡地打招呼。  

“我們的工作其實就是看好一個故事素材,預想好結局,再把情節設計好,保證故事走向。”李傳國生動地向記者進一步解釋道。在外人看來,戶外育種的工作很辛苦,忙時甚至周末無休。但他們的開心卻很純粹,像是在田間發現好的育種材料,就會樂上一陣。“‘老板’會叫上我們圍觀這個素材,像編故事一樣,討論以后怎么使用這個素材。”另一個團隊成員補充道。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