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專著:

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多篇。
發表論文:
1 小麥吸漿蟲幾種主要禾本科寄主的生物生態學特征調查 段云; 武予清; 吳仁海; 蔣月麗 河南農業科學 2010-02-15
2 成蟲期不同光照處理對甜菜夜蛾的影響 劉長營; 劉順通; 段愛菊; 張自啟; 武予清 安徽農業科學 2010-04-10
3 小麥紅吸漿蟲大尺度空間格局的初步分析 夏鵬亮; 武予清; 尚素琴; 魏永平; 劉順通; 段愛菊; 張自啟 河南農業科學 2010-04-15
4 獵物種類對東亞小花蝽生長發育繁殖的影響 楊淑斐; 武予清; 段云; 蔣月麗; 申小衛; 劉順通; 高新國 中國農業科學 2009-03-10
5 LED光照對棉鈴蟲成蟲明適應狀態和交尾的影響 段云; 武予清; 蔣月麗; 吳仁海; 趙明茜 生態學報 2009-09-15
6 害蟲的燈光防治研究與應用進展 武予清; 段云; 蔣月麗 河南農業科學 2009-09-15
7 小麥紅吸漿蟲成蟲的黃色粘板監測 武予清; 趙文新; 蔣月麗; 段云 植物保護學報 2009-08-15
8 不同顏色誘捕器對直紋稻弄蝶的誘集效果 蔣月麗; 武予清; 段云; 魏永平 河南農業科學 2009-12-15
9 東亞小花蝽對四種害蟲的捕食作用 武予清; 趙明茜; 楊淑斐; 段云; 蔣月麗 中國生物防治 2010-02-08
10 LED光照對小菜蛾成蟲生物學的影響 段云; 吳仁海; 武予清; 蔣月麗; 趙明茜 河南農業科學 2010-01-15
11 棉籽餅提取物對小麥白粉病和黃瓜霜霉病防治試驗 武予清; 李素娟; 韓松; 劉愛芝; 段鵬飛; 王偉 河南農業科學 2006-04-15
12 棉籽餅提取液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成分分析 武予清; 韓松; 李素娟; 劉愛芝; 常洪雷; 劉玉霞; 顧一民 華北農學報 2006-08-28
13 小麥與不同作物間作模式對麥蚜及主要捕食性天敵群落的影響 李素娟; 劉愛芝; 茹桃勤; 武予清; 韓松 華北農學報 2007-02-28
14 蠶豆葉正反面對朱砂葉螨生物學特性的影響 楊淑斐; 武予清; 段云; 徐靜; 張裕壘 河南農業科學 2007-09-15
15 黃色燈對小菜蛾成蟲生物學的影響 段云; 武予清; 楊淑斐; 吳仁海; 趙明茜 植物保護 2007-12-08
16 黃色燈對金紋細蛾的防治作用 段云; 劉順通; 段愛菊; 劉長營; 張自啟; 武予清 河南農業科學 2008-12-15
17 不同波長光對棉鈴蟲飛翔活動影響的初步研究 蔣月麗; 曹雅忠; 李克斌; 尹姣; 武予清; 段云 植物保護 2008-12-08
18 小麥吸漿蟲監測方法評價 武予清; 蔣月麗; 段云 河南農業科學 2008-08-15
19 三種不同波長綠-黃光對甜菜夜蛾產卵生物學的影響 蔣月麗; 段云; 武予清 植物保護學報 2008-10-15
20 吡蟲啉對小麥產量的影響及其防治麥蚜有效劑量的評價 劉愛芝; 王曉軍; 武予清; 李素娟; 李巧絲 河南農業科學 2003-01-15
21 河南省主要金龜子(蠐螬)種類分布、危害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一) 李素娟; 劉愛芝; 武予清; 羅金榮; 殷花娥 河南農業科學 2003-04-15
22 河南省主要金龜子(蠐螬)種類分布、危害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二) 李素娟; 劉愛芝; 武予清; 羅金榮; 殷花娥 河南農業科學 2003-05-15
23 河南省主要金龜子(蠐螬)種類分布、危害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三) 李素娟; 劉愛芝; 武予清; 薛太勤; 李鴻勝 河南農業科學 2003-06-15
24 河南省主要金龜子(蠐螬)種類分布、危害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四) 李素娟; 劉愛芝; 武予清; 李鴻勝; 薛太勤 河南農業科學 2003-07-15
25 麥蚜危害對優質面包小麥品質的影響 李巧絲; 武予清; 李素娟; 劉愛芝; 劉媛媛 植物保護 2003-02-08
26 幾種殺蟲劑防治甘藍菜青蟲藥效試驗 劉愛芝; 李素娟; 武予清; 俞國輝; 羅金榮 現代農藥 2003-08-10
27 小麥中黃酮類化合物對麥長管蚜生長發育的影響 劉保川; 陳巨蓮; 倪漢祥; 孫京瑞; 武予清 植物保護學報 2003-02-15
28 農副產品粗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研究 劉愛芝; 李素娟; 武予清; 常紅雷; 焦朝宗; 韓松; 祝小莉 河南農業科學 2004-12-15
29 麥蚜對吡蟲啉的敏感性及吡蟲啉有效用量的評價 劉愛芝; 王曉軍; 李素娟; 武予清; 李巧絲 植物保護 2002-06-08
30 朱砂葉螨久效磷抗性的室內選擇及交互抗性 武予清; 李世功; 李素娟; 劉愛芝; 趙明茜; 楊俊峰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1999-12-30
31 棉花單寧和黃酮類化合物研究概況 武予清; 郭予元 中國棉花 2000-08-30
32 幾種新型殺蟲劑防治煙蚜效果比較 劉愛芝; 李素娟; 武予清; 李世功 植物保護 2000-08-08
33 轉Bt基因棉單寧及總酚含量的初步測定 武予清; 郭予元; 曾慶齡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0-06-20
34 不同性質的殺蟲劑對麥田天敵的影響 劉愛芝; 李素娟; 武予清; 李世功; 白懷瑾 華北農學報 2001-12-15
35 應重視小麥抗病蟲基因的開發研究 劉紅彥; 武予清; 宋玉立 河南農業科學 2001-01-22
36 河南省蠐螬暴發原因淺析及防治對策 劉愛芝; 李素娟; 武予清; 李世功; 羅金榮 河南農業科學 2001-04-22
37 20%甲氰菊酯乳油防治山楂葉螨藥效試驗 李巧絲; 李世功; 武予清; 李素娟; 劉愛芝 河南農業科學 2001-12-22
38 棉花單寧-黃酮類化合物對棉鈴蟲的抗性潛力 武予清; 郭予元 生態學報 2001-02-25
39 不同小麥品種(系)對小麥吸漿蟲田間抗性鑒定 李素娟; 劉愛芝; 武予清; 李世功; 馬新麗; 丁征宇 植物保護 2001-06-08
40 小麥灌漿期抗禾谷縊管蚜的生化機制 李素娟; 武予清; 劉愛芝; 李世功; 韓世平 植物保護學報 2001-11-15
41 花生田蠐螬藥劑防治技術研究 劉愛芝; 李素娟; 武予清; 李巧絲; 羅金榮 華北農學報 2002-06-15
42 小麥抗蚜育種研究進展 武予清; 李素娟; 劉愛芝; 李世功 河南農業科學 2002-02-22
43 煙粉虱無公害治理有效藥劑的研究 劉愛芝; 李素娟; 武予清; 李世功; 李惠軍; 沈云亭 河南農業科學 2002-11-22
44 植食葉螨抗藥性遺傳學研究的進展 劉芹軒; 武予清 遺傳 1994-09-28
45 棉花品種的抗螨機制研究 武予清; 劉芹軒; 高宗仁; 鐘昌珍 中國農業科學 1996-06-20
46 愛比菌素對朱砂葉螨的室內毒力及生物學影響 武予清; 劉孝純 華北農學報 1997-03-20
47 幾種農藥增效劑的殺蟲增效效果研究 楊青云; 武予清; 陳云堂; 張建偉; 陳連玉; 曹杰 河南農業科學 1997-09-15
48 不同棉花品種苗期對朱砂葉螨抗性的篩選鑒定 武予清; 劉芹軒; 鐘昌珍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1997-09-20
49 小麥吸漿蟲幾種主要禾本科寄主各生育期所需積溫和日照時數的比較分析 段云; 武予清; 吳仁海; 蔣月麗 糧食安全與植保科技創新 2009-10-27
50 昆蟲天敵產品的開發與展望 武予清; 李素娟; 劉愛芝; 韓松; 張玉亭 河南省植保學會第八次、河南省昆蟲學會第七次、河南省植病學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2005-10-01
51 異色瓢蟲的人工飼養與應用 段云; 武予清; 楊淑斐 華中三省(河南、湖北、湖南)昆蟲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2006-10-01
媒體報道:
武予清:守望麥花飄香
2007年以來,世界糧食市場動蕩不安。“民以食為天”,中國領導人對于中國13億人口的糧食安全問題高度關注,出臺一系列惠農支農政策,其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建設就是其中的重要舉措。
武予清博士作為該體系首批被聘任的功能科學家,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長期以來他主要負責黃淮海麥區的病蟲害防控工作和小麥吸漿蟲的課題研究。
武予清,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學家。中國昆蟲學會理事、河南省昆蟲學會副理事長、華中農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國農工民主黨第四、五屆河南省委員會委員。
深入田間深入農民,解決小麥病蟲害防治中的問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一直是武予清博士的主要職責。1984年,剛滿19歲的武予清從河南農學院植保系畢業,進入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從事農業害蟲防治工作。1986年“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的國家七五科技攻關任務下達后,包括郭予元院士等國家級科研單位的大批專家來到開展小麥害蟲防治技術研究。郭院士學識淵博、不畏艱苦、平易近人的作風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期間,武予清開始認識到自己的學術功底不扎實,如果想在害蟲防治學科有所作為,有必要進一步深造。
1995年獲得華中農業大學昆蟲學碩士學位后,武予清考入中國農業科學院師從郭予元院士攻讀博士學位。他在棉花抗蟲性研究中發現我國沿用水解單寧作為棉花抗蟲物質是一個錯誤概念,棉花中幾乎測定不出這個物質。1996-1997年在四川大學皮革工程實驗室石碧院士指導下,完成了棉花縮合單寧和黃酮類化合物的分離、鑒定和監測方法。他從兩位導師身上學到了“求真”的科學研究真諦。
由于在植物抗蟲性研究方面的成就,2002年受到日本學術振興會的邀請,在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生命農學研究科宮田正教授實驗室繼續從事植物抗蟲性博士后研究。宮田正教授是中日昆蟲科學研究交流的友好使者,在日本期間除了課題研究以外,協助武予清博士考察了許多地區先進的農作物害蟲無農藥和減農藥防治。這對武予清博士在回國后對中國農作物害蟲防治的研究課題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日本期間,河南省農業科學院馬萬杰院長親赴名古屋大學看望他的工作生活情況,希望他早日學成歸來,用所學的知識為害蟲防治學科的發展和解決農業生產重大問題服務。
自2005年回國后武予清博士獲得了人事部歸國留學人員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基金等項目的資助,發明了“新概念防蛾燈”等國家專利,并發表了無害化害蟲防治機理和應用方面的學術論文10多篇,“黃光干擾防治蛾類害蟲技術的研究應用”的科技成果目前已經通過河南省科技廳的鑒定。
近年來武予清團隊的足跡踏遍黃淮海麥區的6個省市,考察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培訓農民指導防治。對迅速擴展蔓延的一種小麥檢疫性根部病害的發生情況調查和防治建議、辛硫磷三唑酮農藥拌種導致大面積小麥藥害等考察報告都引起了小麥體系首席肖世和博士、農業部相關領導和媒體的高度重視。在小麥吸漿蟲防治方面率先實施“黃色粘板監測成蟲出土,穗期噴藥保護統一防治”的輕簡化技術措施,并開始在黃淮海麥區示范推廣,效果十分顯著,深受示范區群眾的好評。
不斷發現、創新是武予清團隊的使命。他的團隊在2008年春天率先用高空系留氣球在100米高空捕捉到了麥蚜,采用沙礫氣流模型描述了麥蚜4月下旬到5月份由黃淮海南部向我國北方麥區遷飛過程,找到了麥蚜遷飛的直接證據,為麥蚜的區域治理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他的團隊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喬格俠研究員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曹雅忠研究員的協助下,2008年3月設立我國第一臺吸蟲塔用于監測小麥蚜蟲的遷飛。
堅持害蟲無害化防治方向一直是武予清博士的堅定目標。目前在大田作物中,寄生蜂釋放防治害蟲是最成功的生物防治技術之一,他的團隊正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小麥吸漿蟲寄生蜂資源的調查,以期能為小麥吸漿蟲的可持續和無害化防治提供有效的技術措施。
來源:《科學中國人》201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