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楊悅乾,1967年出生于遼寧省黑山縣,1970年定居黑龍江省訥河縣。1990年畢業于原東北農學院農業機械化專業,工學學士。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教授。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農業系統工程。
承擔的科研情況:
2003年得到了國家863項目和黑龍江省攻關項目的支持,以后又陸續得到國家的十五科技攻關、十一五科技支撐等多個項目的支持。
1、1995年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糧食水分在線測量及節能干燥系統控制管理一體化研究,于1996年結題;
2、1996年參加黑龍江省科技攻關項目:低濕地“高壟平臺”耕作體系配套機械的研究,于1999年鑒定,國內領先;
3、1999年參加黑龍江省科技攻關項目:低濕地大豆機械化高產新技術集成及其產業化,于2002年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2002年參加黑龍江省科技攻關項目:大豆窄行精密平播機改進與推廣的應用研究,2005年鑒定,國內領先水平;
5、2003年參加黑龍江省科技攻關項目:松嫩平原干旱、半干旱區節水旱作農業綜合技術研究與示范,主持其中的專題:保護性耕作配套機器選型與組裝;
6、2003年參加黑龍江省科技攻關項目:大型電子監控氣吸式大豆精密平播機的研制;
7、2004年參加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糧食主產區主要經濟作物增效技術研究》專題“大豆增效技術研究與示范”,并主持其中的子專題“免耕播種機的研制與開發”和 “大豆中耕追肥機的研制”。
8、2008年參加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農田循環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的課題,三江平原機械化秸稈還田循環利用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科研成果:
1 東北半干旱抗旱灌溉區節水農業綜合技術體系集成與示范 張忠學;曾賽星;司振江;李芳花;魏永霞;劉慶華;龔振平;付強;羅盛國;曲祥民;楊悅乾 東北農業大學 2005
2 牧草干燥機理及加工設備研究 鄭先哲;韓豹;賈富國;趙艷忠;周福軍;夏吉慶;王德福;周修理;楊悅乾;王忠江 東北農業大學 2004
3 大豆窄行精密平播機改進與推廣的應用研究 楊廣林;楊悅乾;劉宏新;紀文義;周福君;喬金友;陳海濤;孫嘉燕;馬占峰 東北農業大學 2006
發明專利:
目前已經獲得九項實用新型專利,包括免耕播種機、苗期深松機以及主要的工作零部件。
1 高壟平臺聯合作業機 祖偉;陳立;楊悅乾 東北農業大學 2003-02-12
2 畜禽血粉擠壓膨化加工方法 陳立;何君;楊悅乾;馬稚昱 東北農業大學 2004-10-20
3 免耕播種機 楊悅乾;龔振平;紀文義;馬春梅;趙淑紅;趙艷忠 東北農業大學 2006-02-08
4 雙輪排肥器 李杞超;馬力;楊悅乾;紀文義;陳立 東北農業大學 2007-12-05
5 高壟平臺聯合作業機 祖偉;陳立;楊悅乾;馬秀峰 東北農業大學 2003-07-23
6 苗期深松機 楊悅乾;趙艷忠;趙淑紅;紀文義;龔振平 東北農業大學 2006-05-17
7 自位式垂直圓盤刀破茬總成 楊悅乾;龔振平;紀文義;趙艷忠;趙淑紅;馬春梅 東北農業大學 2006-09-06
8 立刀式注水施肥總成 楊悅乾;趙艷忠;紀文義;龔振平;趙淑紅;馬春梅 東北農業大學 2006-09-06
9 中耕深松機 楊悅乾;趙淑紅;趙艷忠;紀文義;龔振平;馬春梅 東北農業大學 2006-09-20
10 免耕播種機 楊悅乾;龔振平;紀文義;馬春梅;趙淑紅;趙艷忠 東北農業大學 2006-09-20
11 具有雙向仿形功能的壟間套種播種單體 楊悅乾;趙淑紅;王奕嬌;李杞超;紀文義;楊秀章 東北農業大學 2008-08-27
12 具有雙向仿形功能的壟間套種播種單體 楊悅乾;趙淑紅;王奕嬌;李杞超;紀文義;楊秀章 東北農業大學 2008-12-03
13 側深施肥免耕播種機 楊悅乾;龔振平;紀文義;馬春梅;趙淑紅;趙艷忠 東北農業大學 2008-12-03
14 開溝施肥一體式施肥器 楊悅乾;趙淑紅 東北農業大學 2009-01-14
15 桿條式驅動地輪 楊悅乾;趙淑紅 東北農業大學 2009-01-14
論文專著:

發表論文:
1 東北地區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溫度的動態變化 馬春梅; 邸偉; 趙澤松; 宋秋來; 刁曉林; 曾祥亮; 楊悅乾; 龔振平; 農機化研究 2009-10-01
2 保護性耕作體系及配套機械系統的研究 楊悅乾; 龔振平; 紀文義; 馬春梅; 趙淑紅; 趙艷忠; 農機化研究 2006-01-01
3 大豆窄行精密平播機改進與推廣的應用 紀文義; 楊悅乾; 賈富國; 劉宏新; 楊廣林; 農機化研究 2006-01-01
4 保護性耕作治理鹽堿地的可行性分析 李文峰; 谷繼鳳; 楊悅乾; 農機化研究 2006-07-01
5 2BM-2免耕播種機的設計及試驗研究 楊悅乾; 紀文義; 趙艷忠; 趙淑紅; 龔振平; 馬春梅; 農機化研究 2007-03-01
6 淺談聯合收割機的安全技術要求和安全標志 李曉東; 楊悅乾; 孫仕明; 北京農業 2007-03-25
7 整體式分層分量施肥裝置設計 李杞超; 陳立; 紀文義; 楊悅乾; 劉海慶;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2007-04-25
8 大豆窄行平播配套機具技術研究 劉宏新; 楊廣林; 周福君; 紀文義; 楊悅乾 農機化研究 2003-05-20
9 大豆窄行平播密植栽培模式及配套機器系統的研究 丁喬; 楊廣林; 楊悅乾; 紀文義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2005-04-30
10 壟作耕法的抗旱環節分析及改進對策 魏勤芳; 紀春武; 劉艷; 馬春梅; 楊悅乾 農機化研究 2005-08-30
11 擠壓膨化技術在動物蛋白飼料中的應用 陳立; 何君; 楊悅乾; 馬稚昱 農機化研究 2004-04-30
12 料倉卸料口形狀對使用性能與流型的影響 王德福; 楊悅乾 農機化研究 2004-06-30
13 高壟平臺聯合作業機的研究設計 楊悅乾; 李翼; 陳立; 何君; 喬金友; 周福君 農機化研究 2005-04-30
14 “高臺大豆”與“壟作大豆”機器系統比較研究 喬金友; 陳立; 何君; 楊悅乾; 楊廣林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2002-09-30
15 稻谷爆腰的研究現狀及解決措施 楊悅乾; 何君; 李漫江 農機化研究 2000-05-20
16 飼料混合機的原理及使用維護 王民; 楊悅乾; 李漫江 農機化研究 2000-05-20
17 增濕加熱稻谷干燥工藝的試驗研究 鄭先哲; 夏吉慶; 楊悅乾 農業工程學報 2000-05-30
18 谷物含水率中子法在線測量的可行性研究 楊悅乾; 王劍平; 王成芝 農業工程學報 2000-09-30
19 應用中子測定玉米籽粒含水量試驗初報 劉大森; 王成芝; 王劍平; 歐陽斌林; 余立; 顧松; 楊悅乾; 王宗明; 佟俊哲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1995-09-25
20 中子式谷物水分測定原理及其測定裝置 劉大森; 王劍平; 歐陽斌; 林辜松; 楊悅乾; 王成芝 農村實用工程技術 1998-01-20
21 2BM-2免耕播種機的設計及試驗研究 楊悅乾; 趙淑紅; 趙艷忠; 中國農作制度研究進展2008 2008-10-10
22 2BM—2免耕播種機的設計及試驗研究 楊悅乾; 紀文義; 趙艷忠; 趙淑紅; 龔振平; 馬春梅; 農業工程科技創新與建設現代農業——2005年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第一分冊 2005-12-01
23 2BM-2免耕播種機的改進及試驗研究 楊悅乾; 趙淑紅; 趙艷忠; 紀文義; 李杞超; 楊秀章; 2007年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7-08-01
媒體報道:
以科技促進農業發展
——東北農業大學楊悅乾教授訪談
楊悅乾 1967年出生于遼寧省黑山縣,1970年定居黑龍江省訥河縣。1990年畢業于原東北農學院農業機械化專業,工學學士。
主要科研經歷:1995年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糧食水分在線測量及節能干燥系統控制管理一體化研究,于1996年結題;1996年參加黑龍江省科技攻關項目:低濕地“高壟平臺”耕作體系配套機械的研究,于1999年鑒定,國內領先;1999年參加黑龍江省科技攻關項目:低濕地大豆機械化高產新技術集成及其產業化,于2002年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2年參加黑龍江省科技攻關項目:大豆窄行精密平播機改進與推廣的應用研究,2005年鑒定,國內領先水平;2003年參加黑龍江省科技攻關項目:松嫩平原干旱、半干旱區節水旱作農業綜合技術研究與示范,主持其中的專題:保護性耕作配套機器選型與組裝;2003年參加黑龍江省科技攻關項目:大型電子監控氣吸式大豆精密平播機的研制;2004年參加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糧食主產區主要經濟作物增效技術研究》專題“大豆增效技術研究與示范”,并主持其中的子專題“免耕播種機的研制與開發”和 “大豆中耕追肥機的研制”。
2008年參加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農田循環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的課題,三江平原機械化秸稈還田循環利用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從進入文明時代開始,人類就不斷的認識自己,認識周圍的事物,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大地的奧秘不斷被揭示出來。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擁有人類歷史上不可替代的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縱觀歷史,中國農業的發展史見證了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我國農業一直在不斷的探索中前進,保護性耕作是人類由不耕作到刀耕火種,由刀耕火種到漢代發明鏵式犁進入傳統人畜力耕作,由傳統人畜力耕作到傳統機械化耕作后的又一次革命。
近幾十年來,我國機械耕作活動增強,農作物產量大幅度上升,但河流泛濫、沙塵暴猖獗、土壤退化、作業成本上升也是不爭的事實。保護性耕作取消鏵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蓋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種,以保留土壤自我保護機能和營造機能,是機械化耕作由單純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進而與自然協調發展農業生產的革命性變化。
通過對我國農業生產現狀及生產方式進行綜合調研,東北農業大學楊悅乾教授帶領課題組在保護性耕作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幾十年扎根泥土,就像一粒種子,奉獻社會、造福人類、無怨無悔。
記者:楊教授,作為業內的專家,請您談談保護性耕作起源好嗎?
楊悅乾教授:現代保護性耕作起源于美國,由于其具有節約成本、保護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增加作物產量等一系列的優點,目前,已逐漸得到世界各國的公認。我國政府對此也非常重視,溫家寶總理就曾批示:“改革傳統耕作方法,發展保護性耕作技術,對于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農業部要制定規劃和措施,積極推進這項工作。”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自然環境的問題也越來越凸顯,盡管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如工業污染、人為破壞等,但是農業生產方式對其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裸露的休閑農田不僅是沙塵暴的重要沙塵來源,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而且,在這種狀況下,農田內的肥沃土壤很容易被沖到河流、水庫、湖泊中去,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采用保護性耕作的方式,無疑是解決這些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它可以免去傳統的耕翻作業,使農田在休閑期內,表面有秸稈殘茬覆蓋。
由于自然環境的破壞不斷加劇,人類的生存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農業生產具有范圍廣、面積大等特點,所以是影響環境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經過研究裸露的休閑農田是沙塵暴的重要沙塵來源,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威脅。農田內的肥沃土壤被沖到河流、水庫、湖泊等,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
經過研究,保護性耕作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有效的辦法,越來越受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并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就是免去傳統的耕翻作業,使農田在休閑期內,表面有秸稈殘茬覆蓋,播種是在有秸稈殘茬覆蓋的條件下直接進行,傳統的播種機無法正常作業。只有研究適應在有秸稈殘茬條件下實現高質量播種的免耕播種機,才能大面積推廣保護性耕作。也就是說免耕播種機是保護性耕作能否推廣的最為關鍵的條件。
記者:東北農業大學保護性耕作課題組從2003年開始進行保護性耕作及其配套機械的研究工作。請您詳細談談這方面情況好嗎?
楊悅乾教授:東北農業大學保護性耕作課題組,結合農機和農藝耕作兩方面的人才優勢,從2003年開始進行保護性耕作及其配套機械的研究工作。2003年得到了國家863項目和黑龍江省攻關項目的支持,以后又陸續得到國家的十五科技攻關、十一五科技支撐等多個項目的支持,目前已經獲得九項實用新型專利,包括免耕播種機、苗期深松機以及主要的工作零部件。
研究的免耕播種機具有配套動力小,重量輕,結構簡單,工作穩定可靠,制造成本低價格便宜等優點。得到農民的認可,2005年以來已經在黑龍江省的甘南縣、龍江縣、泰來縣、訥河縣,哈爾濱市,綏化市北林區等地作試驗示范推廣工作,2008年在齊齊哈爾市推廣免耕播種機近百臺。經過課題組的多年努力,2BM-2免耕播種機的性能近于完美。施肥深度可以達到15厘米,可以實現種側施肥,采用開窄溝的開溝器,保證干土不能進入種溝內。垂直配置的圓盤刀可以切斷覆蓋地表的秸稈,切開殘茬,使播種機工作順暢,不堵塞。
經過試驗,可以在玉米秸稈100%還田的情況下進行播種作業,玉米秸稈長度30厘米以下沒有堵塞現象。
為推廣保護性耕作,使2BM-2免耕播種機盡快產業化,曾經在第十七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上榮獲銀獎,2007年在黑龍江省高校、科研院所與大慶市企業科技合作項目對接會,引起多家企業的興趣;2008年齊齊哈爾市舉辦的綠色食品博覽會,引起了參會的農民的注意。2009年有黑龍江省明水縣農民,和鐵力市農民來購買此播種機,并進行了近千畝的播種作業。
2007年在東北農業大學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的支持下,研究出“具有雙向仿形功能的壟間套種播種機”,并進行田間試驗,目前已獲發明專利(專利號:ZL2008100640163)。
在大豆收獲前,在壟溝內進行冬小麥的播種、施肥作業。該機采用雙向仿形結構,可以實現沿壟溝的橫向仿形,來確保不損傷壟臺上正生長的作物,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壟溝高低進行上下仿形,保證播種、施肥深度一致,使冬小麥出苗一致,能夠安全越冬。由于已經在大豆收獲前播種冬小麥,實現免耕播種作業。大豆收獲后的落葉、秸稈留在壟溝內起到保溫的作用,壟臺和長在壟臺上的殘茬起到擋風和積雪的作用,有利于冬小麥安全越冬。經過試驗證明此播種機工作可靠,仿形效果好,不傷大豆,2009年已經生產30臺,分別在黑龍江省26個試驗點進行試驗,效果良好。播種深度5cm,施肥深度8cm,種肥分施,肥料施在正壟溝內,種子種在壟幫,兩行種子之間的距離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后記: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東北農業大學保護性耕作課題組的創新實踐,為東北農業發展找到了希望,也給全國農業科技發展做出了榜樣。農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只有求真務實、立足創新,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走向新的輝煌。
“東三省”這塊土地獨特的地域色彩顯然對生長在這里的人們有重要的影響,它的寒冷與溫暖、堅硬與柔韌、豪放與細膩—都融注到這土地上人的性格中。成功的背后是楊悅乾和他的團隊一如農民般的辛勤耕耘,他們的心永遠深深地寄托于這片土地,關注著它的發展與輝煌。就像成熟的麥穗,扎根在土地,腰彎向土地。
來源:《科學中國人》2010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