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1. 中國真菌志(第十三卷 蟲霉目) 主編: 李增智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2000
2. 昆蟲真菌學 主編: 蒲蟄龍、李增智 出版社: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
3. 現代農業理論與實踐 主編:李增智 姚佐文 出版社:安徽大學 2007
4. 食品安全的理論與實踐 主編:李增智 花日茂 出版社: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5
5. 生物農藥 主編 洪華珠、喻子牛、李增智 出版社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 害蟲生物防治 主編 林乃詮 副主編:李增智等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2010
7. 有害生物的微生物防治原理和技術 主編:陳濤 副主編:李增智等 出版社: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5
8. Safety Of Microbial Insceticides 主編:C.Vincent M.Goettel G.Lazarovits 出版社:CRC Press 1989
10. BIOLOGICAL CONTROL, A Global Perspective 主編: C.Vincent M.Goettel G.Lazarovits 出版社: CAB International 2007
11. Use and Regulation of Microbial Pesticides in Representative Jurisdictions Worldwide 主編:J.T.Kabaluk A.M.Svircev M.S.Goettel S.G.Woo 出版社:IOBC Global 2010
12.白僵菌生產與使用 李增智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1976
13.昆蟲病原微生物(安徽森林病蟲圖冊)79-89頁 主編:劉世騏 參編:李增智 出版社:安徽科技出版社 1988
14.白僵菌的利用(松毛蟲綜合治理)214-273頁 主編:陳昌潔 參編:李增智 出版社: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0
15.牯牛降的昆蟲(牯牛降科學考察集)307-316頁 主編:韓也良 參編:丁玉洲、李增智、徐亞君、汪林 出版社:中國展望出版社,北京 1990
16.牯牛降昆蟲名錄(牯牛降科學 考察集)439-447頁,主編:韓也良 參編:丁玉洲、李增智、徐亞君、汪林 出版社:中國展望出版社,北京 1990
17. A survery of the National Conservation of Guniujiang. 牯牛降科學考察集11-24頁 主編:韓也良 參編:李增智 出版社:中國展望出版社, 北京 1990
18.寄生昆蟲的菌物(菌物學大全)837-998頁。主編:裘維蕃 參編:李增智、樊美珍,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1998
19.白僵菌油劑的研制(中國主要森林病蟲害防治研究進展)53-60頁 主編:陳昌潔 參編:李農昌、王成樹、李增智、黃長春、丁珊、湯堅,出版社: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
20.真菌生物技術與真菌殺蟲劑的發展(微生物農藥及其產業化)115-121頁 主編:喻子牛 參編:李增智、樊美珍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2000
發表英文文章:
1. Li, Z. Z. & A. R. Humber, 1984. Erynia pieris, a new pathogen of Pieris rapae: Description, host range, and notes on Erynia virescens.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 62 (4):653-663.
2. Li, Z. Z., R. S. Soper & A. E. Hajek, 1988. A method for recovering resting spores of Entomophthorales from soil. 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 52 (1):18-26.
3. Li, Z. Z., Z.A. Chen & Y. W. Xu, 1990. Erynia gigantea, a new pathogen of spittle bug, Aphrophora sp., Acta Mycologica Sinica 9(4):263-265.
4. Li, Z. Z., Y. Pang, 1990. Microbial pest control in China. Integrated Pest Mangement Practitoner 7(7): 1-7.
5. Huang, Y. J., B. N. Zhen & Z. Z. Li, 1992. Natural and induced epizootics of Erynia ithacensis in mushroom hothouse populations of yellow-legged fungus gnat. 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 60:254 -258.
6. Li, Z. Z., T. M. Butt, A. Beckett & N. Wilding, 1993. The structure of dry mycelia of the entomophthoralean fungi Zoophthora radicans and Erynia neoaphidis following different preparatory treatments. Mycological Research 11:1315-1322.
7. Tang, X. Q., Z. Z. Li, & M. Z. Fan, 1996. Strain variation of Beauveria bassiana in subculturing. Mycosystema 8-9:137-151.
8. Wang, W. M., W. H. Lu & Z. Z. Li, 1994. Furia shandongensis, a new pathogen of earwings. Mycotaxon 50:301-306.
9. Fan, M. Z. & Z. Z. Li, 1994. Two new pathogen of Dipteran insects. Mycotaxon. 50:307-314.
10. Fan, M. Z. & Z. Z. Li, 1995. Erynia chironmis, comb. nov. (Zygomycetes: Entomophthorales). Mycotaxon 50:369.
11. Li, Z. Z., C. R. Li, B. Huang, M. Z. Fan & M. W. Lee, 1999. New Variety of Cordyceps gunnii (Berk.) Berk. and its Paecilomyces anamorph. The Korean Journal of Mycology 26(1):15-21.
12. Li Zengzhi, Li Chunru, Huang Bo, Fan Meizhen, 2001. Discovery and demonstration of the teleomorph of Beauveria bassiana, an important entomogenous fungu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6(9):751-753.
13. Huang B., C. R. Li, M. Z. Fan & Z. Z. Li, 2002. Moleculer identification of the teleomorph of Beauveria bassiana. Mycotaxon 81:229-236.
14. Wang, C. S., Z. Z. Li, and T. M. Butt. 2002. Molecular studies of co-formulated strains of the entomopathogenic fungus, Beauveria bassiana. 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 80(1): 29-34.
15. Hu, F. L., K. Schmidt, S. Stoyanova, Z. Z. Li, M. Hamburger, 2002. Radical scavengers from the entomogenous deuteromycete Beauveria amorpha. Planta Medica 68(1): 64-65.
16. Schmidt, K., Gunther, W., Stoyanova, S., Schubert, B., Li, Z. Z., Hamburger, M. 2002. Militarinone A, a neurotrophic pyridone alkaloid from Paecilomyces militaris. Organic Letters 4(2):197-199.
17. Wang, C. S., F. A.Shah, N. Patel, Z. Z. Li And T. Butt, 2003. Molecular investigation on strain genetic relatedness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Beauveria bassiana.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5(10):908-925.
18. Wang, C. S., Z. Z. Li, M. A. Typas and T. M. Butt. 2003. Nuclear large subunit rDNA group I intron distribution in a population of Beauveria bassiana strains: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s. Mycological Research, 107(10): 1189-1200.
19. Schmidt, K., U. Riese, Z.Z. Li & M. Hamburger, 2003. Novel tetramic acids and pyridone alkaloids, militarinone B, C, and D, from the entomopathogenic fungus Paecilomyces militaris.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66(2):378-383.
20. Schmidt, K., Z.Z.Li, B. Schubert, B. Huang, S. Stoyanova, M. Hamburger, 2003. Screening of entomopathogenic deuteromycetes for activities on targets involved in degenerative disease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89(2-3):251-260.
21. Wang, C. S., M. Z. Fan, Z. Z. Li & T. M. Butt, 2004. Molecular monitering and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 of entomopathogenic fungus Beauveria bassiana in Southeast China. J. Appl. Microbiol. 96:861-870.
22. Dubois, T., A. Hajek, J. Hu & Z. Z. Li, 2004. Evaluating the efficiency of entomopathogenic fungi against the Asian longorned beetle, Aplonophora glabripennis, by using cages in the field.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3(1):62—74.
23. Dubois, T., Z. Z. Li, J. F. Hu & A. E. Hajek, 2004. Efficacy of fiber bands impregnated with Beauveria brongniartii cultures against the Asian longhorned beetle, Anoplophora glabrippenis. Biological Control 31:320-328.
24. Cheng, Y. X., B. Schneider, U. Riese, B. Schubert, Z. Z. Li & M. Hamburger, 2004. Farinosones A-C, neurotrophic alkaloidal metabolite from the entomogenous deuteromycete Paecilomyces farinosus. J. Nat. Prod. 67:1854-1858.
25. Huang Bo, Chunru Li, Richard A. Humber, Kathie T. Hodge, Meizhen Fan & Zengzhi Li, 2005. Molecular evidence for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Metarhizium taii and its teleomorph, Cordyceps taii (Hypocreales, Clavicipitaceae) . Mycotaxon 94: 137–147.
26. Huang B., R. A. Humber, S.G. Li, Z.Z. Li & K. T. Hodge, 2005. Further notes on the molecular taxonomy of Metarhizium. Mycotaxon 94:181–187.
27. Wang S. B., X. X. Miao, W. G. Zhao, B. Huang, M. Z. Fan, Z. Z. Li, 2005.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among strains of entomopathogenic fungus, Beauveria bassiana, as revealed by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Mycological Research 109:1364-1372.
28. Li, C.R., Z. Z. Li, M. Z. Fan, W. M. Cheng, Y. H. Long, T. Ding, L. Ming, 2006. The composition of Hirsutella sinensis, anamorph of Cordyceps sinensis. 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19:800-805.
29. Hajek, A. E., B. Huang, T. Dubois, M. T. Smith & Z. Li, 2006, Field studies of control of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using fiber bands containing the entomopathogenic fungi Metarhizium anisopliae and Beauveria brongniartii. Biocontrol Science & Technology 16(4):329-343
30. Cheng, Y. X., B. Schneider, U. Riese, B. Schubert, Z. Z. Li & M. Hamburger, 2006. (+)-N-Deoxymilitarinone A, a neuritogenic pyridone alkaloid from the insect pathogenic fungus Paecilomyces farinosus.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69 (3):436 -438, 2006.
31. Nam S. H., C. R. Li, I. P. Hong, K. B. Sung, S. W. Kang, M. Z. Fan, Z. Z. Li, 2006. 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entomopathogenic fungus, Cordyceps sphecocephal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tomology. 13(2):57-61.
32. Lu D, Pava-Ripoll M, Li Z, Wang C, 2008. Insecticidal evaluation of Beauveria bassiana engineered to express a scorpion neurotoxin and a cuticle degrading protease. Applied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 81(3):515-22
33. Hu FL, He YQ, Huang B, Li CR, Fan MZ, Li ZZ, 2009.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a soybean fermentation broth of Paecilomyces militaris. Food Chemistry 116:198—201.
34. Li Z, Alvesb SB, Roberts DW, Fan M, Delalibera I, Tang T, Lopes RB, Fariae M, Drauzio ENR, 2010. Biological control of insects in Brazil and China_history, current programs and reasons for their successes using entomopathogenic fungi. Bio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17—136.
35. Li CR, Huang B, Fan MZ, Lin YR, Li ZZ, 2010. Metacordyceps guniujiangensis and its Metarhizium anamorph: a new pathogen on cicada nymphs. Mycotaxon 111(1):221—231.
發表中文文章:
1. 李增智, 1975。黃僵菌。安徽林業科技 (4):24。
2. 李增智, 1976。應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蟲。安徽林業科技 (1):21-23。
3. 李增智, 1976。榆綠金花蟲白僵菌病流行情況初步觀察。安徽林業科技 (1):28。
4. 李增智, 1976。榆綠金花蟲白僵菌病流行情況初步調查。林業科技通訊 (11/12):42。
5. 李增智, 1977。西山林場白僵菌病流行情況初步調查。安徽林業科技 (1) :8-13。
6. 李增智, 1977。西山林場白僵菌擴散情況。森林病蟲防治實驗 (1):5-10。
7. 李增智, 1978。白僵菌激光誘變菌株殺蟲試驗簡報。森林病蟲防治實驗 (1):2-3。
8. 李增智, 1978。白僵菌擴散機制初探。森林病蟲防治實驗 (專輯):1-6。
9. 李增智, 1979。當前國外白僵菌研究現狀。森林病蟲防治實驗 (2):1-5。
10. 李增智,1984。蟲霉在害蟲生物防治中的地位。真菌學報 3(3):129-140。
11. 李增智,1984。有害生物綜合治理中經濟閾值的估算方法(I),森林病蟲通訊(4):39-42。
12. 李增智,1984。經濟閾值理論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安徽農學院學報 11(2):79-87。
13. 李增智,1985。有害生物綜合治理中經濟閾值的估算方法(II),森林病蟲通訊(1):35-36。
14. 李增智、程雙龍、魯緒祥, 1985。綠僵菌、黃僵菌對松毛蟲的室內殺蟲及固體生產試驗初報。安徽農學院學報 12(2):85-90。
15. 李增智,1985。生物防治的重要材料—蟲霉。安徽植保 1(1):38—46。
16. 李增智,1986。蚜蟲的病原真菌新種—安徽蟲疫霉。真菌學報 5(1):1-6。
17. 李增智,1986。蚜蟲上的蟲霉。微生物學通報 13(5):193—198。
18. 李增智,1987。蟲生真菌在害蟲治理中的應用現狀。安徽農學院學報 14(2):59—66。
19. 李增智,1987。蟲生真菌研究展望。安徽農學院學報 14 (3):61—72。
20. 李增智,1987。蚜蟲上蟲霉的鑒定。昆蟲天敵 9(4):231-241。
21. 李增智、魯緒祥、王文耀, 1988。加拿大蟲疫霉在松大蚜中的流行。森林病蟲通訊 (2):14-15。
22. 李增智、楊健平、魯緒祥, 1988。圓孢蟲疫霉在茶尺蠖中的流行。茶業通報 (2):10-12。
23. 李增智, 1988。蟲生真菌的應用面臨的新挑戰。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一卷,18-25頁。學術期刊出版社,北京。
24. 李增智, 1988。蟲霉形態觀察方法。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一卷,172-178頁。學術期刊出版社,北京。
25. 李增智, 1988。球孢白僵菌昆蟲寄主名錄。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一卷, 241-255頁。學術期刊出版社,北京。
26. 王德祥、李增智, 1988。噬蟲霉屬的新記錄。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10(增刊):54-57。
27. 李增智、王建林、魯緒祥,1989。引起害蟲大規模流行病的兩種蟲霉。真菌學報 8 (2):81—85。
28. 李增智,1989。蟲霉在有害生物綜合治理中的應用策略。殺蟲微生物, 第二卷。36—42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29. 李增智、陳祝安、許益偉,1990. 沫蟬的病原真菌新種大孢蟲疫霉(英文)。真菌學報 9(4):263-265.
30. 李增智, 1990。應用真菌殺蟲劑防治害蟲。森林病蟲防治通訊 (3):42—44。
31. 李增智、陳祝安、呂昌仁、洪華珠,1990。神農架的幾種蟲霉。神農架真菌與地衣(中國科學院神農架真菌地衣考察隊編),79—83頁。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
32. 王未名、陸文華、李增智,1990。乳突耳霉的分離和鑒定。真菌學報 9(3):239—241。
33. 李增智、韓寶瑜、樊美珍,1991。中國蟲生真菌新記錄屬。真菌學報 10(2):177-179。
34. 李增智,1991。蘇聯及東歐國家微生物殺蟲劑進展情況。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二卷,1-4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35. 李增智,1991。白僵菌的分類和鑒定。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二卷,89-95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36. 李增智,1991。引種真菌防治松毛蟲的研究。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二卷,138-139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37. 李增智, 1991。真菌殺蟲劑的發展。殺蟲微生物,第三卷,1-6頁。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武漢。
38. 樊美珍、郭超、李增智,1991。蟲疫霉屬新種和中國新記錄。真菌學報 10 (2):97—102。
39. 黃耀堅、鄭本暖、李增智,1991。伊薩蟲疫霉在菇蚊群體中的流行及誘發。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二卷,228-229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40. 王未名、陸文華、李增智,1991。伊蚊寄生真菌乳突耳霉。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二卷,48-51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41. 李增智、樊美珍、秦才富,1992。蟲霉目新種和新記錄。真菌學報 11(3):182—187。
42. 韓寶瑜、李增智,1992。蚧側鏈孢對黑刺粉虱的致病力的研究。安徽農學院學報 19:303-307。
43. 李增智,1993。森林害蟲的微生物防治。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三卷。1-7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44. 李增智、劉玉珍、韓寶瑜、湯堅,1993。蟲生真菌干菌絲的制備,Ⅰ .干燥、粉碎和貯藏對新蚜蟲癘霉干菌絲活力的影響。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三卷。54-59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45. 李增智、劉玉珍、韓寶瑜、湯堅,1993。蟲生真菌干菌絲的制備,Ⅱ.干燥、粉碎和貯藏對根蟲瘟霉干菌絲活力的影響。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三卷。60-65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46. 李增智、劉玉珍、韓寶瑜、湯堅,1993。蟲生真菌干菌絲的制備, Ⅲ.殺菌劑對蟲霉干菌絲活力的影響。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三卷。 66-70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47. 黃耀堅、李增智,1993。塵白燈蛾的病原真菌新種——¬福建蟲瘴霉。真菌學報 12(1):1-4。
48. 韓寶瑜、李增智,1993。蟲生真菌和寄生蜂對黑刺粉虱的聯合控制效應。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三卷。 226-221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49. 樊美珍、李增智, 1994。營養物和培養條件對蟲生真菌附著孢形成的影響。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1(2):123-130.
50. 李增智、樊美珍、湯堅,1996。林用真菌殺蟲劑的生產工藝及應用技術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233-238。
51. 李增智、宣言、劉玉珍,1996。幾種表面活性劑及營養物對蟲生真菌孢子萌發的影響。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355-359。
52. 李增智、楊震、湯堅,1996。12種化學殺蟲劑對3種蟲生真菌孢子萌發影響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360-365。
53. 李增智、劉令峰、劉玉珍,1996。蟲生真菌的侵染與馬尾松毛蟲營養生理及生殖的關系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381-391。
54. 李增智、廖應福、韓寶瑜、劉玉珍,1996。蟲生真菌侵染和寄生蠅、寄生蜂寄生馬尾松毛蟲的關系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397-403。
55. 樊美珍、李增智,1996。綠僵菌在土壤中的延續及控制桃小食心蟲的潛力。應用生態學報 7(1):49-55。
56. 唐曉慶、李增智、樊美珍,1996。球孢白僵菌繼代培養中菌落局變現象及環境因素的研究。真菌學報 15(3):188-196。
57. 唐曉慶、黃勃、李增智,1996。繼代培養對球孢白僵菌抗旱力的影響。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289-292。
58. 唐曉慶、李增智,1996。球孢白僵菌胞外蛋白酶產生水平及其與毒力關系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279-284。
59. 唐曉慶、唐燕平、李增智,1996。球孢白僵菌菌種退化及其對馬尾松毛蟲防治的影響。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246-253。
60. 唐曉慶、黃勃、樊美珍、李增智、李華,1996。球孢白僵菌菌落局變分離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267-272。
61. 唐曉慶、陳東來、黃勃、李增智,1996。球孢白僵菌草酸鈣 結晶體的提取及其與毒力的關系。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293-296。
62. 樊美珍、李增智、唐曉慶,1996。白僵菌菌種退化及其控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239-245。
63. 樊美珍、李增智、王成樹、湯堅、黃長春,1996。感染球孢白僵菌的馬尾松毛蟲僵蟲產孢量的測定。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392-396。
64. 韓寶瑜、李增智、魯緒祥、馬盛安、湯堅、王成樹,1996。淹沒式交替施用白僵菌和農藥的馬尾松林動物和蟲生真菌群落的結構及時空動態。生物數學學報 11(3):82-93。
65. 韓寶瑜、李增智,1996。皖南冬季馬尾松林昆蟲、蜘蛛和蟲生真菌群落結構和動態研究。林業科學研究 9(4):338-343。
66. 韓寶瑜、李增智、陳國平、王成樹、虞六安、查光濟、張東流,1996。球孢白僵菌對非目標無脊椎動物致病性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401-410。
67. 韓寶瑜、李增智,1996。皖南茶園群落主要蟲生真菌的致病譜及致病鏈。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 (4):480-483。
68. 姚劍、李增智、樊美珍,1996。蟲生真菌入侵過程中酶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303-308。
69. 殷鳳鳴、潘務耀、李增智,1996。白僵菌生產企業標準。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 (3):321-325。
70. 黃長春、湯堅、王成樹、李增智,1996。紫外輻射對球孢白僵菌的影響及適宜保護劑的選擇。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346-350。
71. 李農昌、王成樹、唐燕平、李增智、湯堅、黃長春、丁珊,1996。白僵菌油劑劑型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329-335。
72. 李農昌、王成樹、李增智、湯堅、黃長春、丁珊,1996。白僵菌油劑中孢子萌發的測定。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336-339。
73. 李農昌、王成樹、李增智、黃長春、湯堅,1996。白僵菌油劑質量檢測方法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340-343。
74. 李農昌、李增智、湯堅,1996。“951”白僵菌油劑企業標準。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344-345。
75. 李農昌、王成樹、唐燕平、李增智、黃長春、湯堅,1996。白僵菌油劑配套應用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371-374。
76. 丁珊、湯堅、王成樹、李增智,1996。滅幼脲與白僵菌的相容性及增效作用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366-370。
77. 湯堅、黃長春、丁珊、王成樹、李增智,1996。球孢白僵菌制劑載體的篩選。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351-354。
78. 林華峰、李增智、樊美珍,1996。白僵菌菌株特征的研究及宣州林區菌株類型。安徽農業科學 24(增刊):49-52。
79. 林華峰、李增智,1996。皖南松林使用白僵菌“帶菌越冬”防治馬尾松毛蟲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3(3):411-417。
80. 李增智、黃勃、樊美珍, 1997。侵染雙翅目昆蟲的蟲霉新種、新記錄、新組合及新修訂,菌物系統 16(2):76-82。
81. 李增智,1997。昆蟲真菌學的發展。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四卷。1-5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82. 黃勃、李農昌、樊美珍、李增智、劉清浪,1997。棉蝗的病原真菌新種──棉蝗簇孢霉(英文)。菌物系統16(2):88-90.
83. 樊美珍、李增智,1997。蟲生菌附著胞的研究。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四卷。224-229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84. 林華峰、李連德、李增智, 1997。白僵菌胞外蛋白酶的測定及其與酯酶型的關系,中國生物防治 13(1):32-36。
85. 林華峰、程文明、李增智、樊美珍,1997。白僵菌酯酶同工酶譜的株間異型及蟲體復壯后的變化。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四卷。161-165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86. 丁珊、王成樹、樊美珍、李增智,1997。白僵菌混合粉劑的工業化生產設計。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四卷。150-153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87. 韓寶瑜、李增智, 1997。合理化防的馬尾松林動物和蟲生真菌群落的數量時空格局, 應用生態學報 8(1):65-69。
88. 韓寶瑜、李增智, 1997。茶袋蛾在馬尾松林中的空間格局, 茶葉 23(1):36-38。
89. 姚劍、李增智、樊美珍,1997。球孢白僵菌菌株寄主;缘难芯俊V袊x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四卷。113-119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90. 李農昌、李增智、王成樹、湯堅,1997。白僵菌混合粉劑的企業標準。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四卷。145-149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91. 王成樹、李增智、黃長春、湯堅,1997。球孢白僵菌混合粉劑包裝條件的研究。森林病蟲通訊 (4):15-16。
92. 王成樹、李農昌、李增智,1997。白僵菌孢子粉萌發率及含水量的測定。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四卷。137-140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93. 湯堅、王成樹、李農昌、李增智、樊美珍,1997。白僵菌混合粉劑的研究。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四卷。1311-136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94. 黃勃、李春如、丁德貴、樊美珍、李增智, 1997。白僵菌屬一新記錄種。菌物系統16 (4):317。
95. 黃勃、樊美珍、李增智,1997。三種蟲霉目真菌可溶性蛋白質的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4(3):217-219。
96. 黃勃、樊美珍、李增智,1997。廣義蟲疫霉屬的分類沿革。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四卷。28-31頁。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
97. 李增智、黃勃、樊美珍、唐曉慶,1998。利用RAPD-PCR檢測三種白僵菌及球孢白僵菌種內變異。菌物系統 17(2):185-189。
98. 李增智、韓寶瑜、樊美珍、湯堅,1998。應用白僵菌防治馬尾松毛蟲的策略及其生物多樣性基礎的研究。應用生態學報 9(3):503-510。
99. 李增智、樊美珍、黃勃,1998。原屬蟲疫霉屬的幾種蟲霉的新組合(英)。菌物系統17(1):91-94.
100. 黃勃、丁德貴、樊美珍、李增智,1998。蜘蛛病原真菌一新種,菌物系統 17(2):109-113。
101. 黃勃、樊美珍、李增智,1998。層束梗孢屬一新種,菌物系統 17(3):193-194.
102. 黃勃、王成樹、王未名、樊美珍、李增智,1998。蜘蛛病原真菌二新記錄,菌物系統 17(4):374-375。
103. 王成樹、王四寶、李增智,1998。球孢白僵菌高毒菌株篩選模型的研究。農業生物技術學報 6(3):245-249。
104. 王成樹、李增智、樊美珍、韓寶瑜,1998。寄主和分布區不同的球孢白僵菌菌株近緣關系的研究。應用生態學報 9(2):189-194。
105. 王成樹、李增智、樊美珍,1998。球孢白僵菌孢子紫外照射后的光復活現象。菌物系統17(4):380-382。
106. 王成樹、李農昌、湯堅、李增智,1998。 球孢白僵菌混合粉劑的加工研究。植物保護 24(3):5-8。
107. 王成樹、李農昌、李增智,1998。真菌殺蟲劑標準化問題的探討。中國生物防治 14(3):134-138。
108. 王成樹、黃勃、樊美珍、李增智,1998。分光光度法測定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的含量。微生物學通報 25(3):179-181。
109. 王成樹、黃勃、樊美珍、李增智,1998。球孢白僵菌對馬尾松毛蟲的毒力與孢子萌發行為的關系。森林病蟲通訊 (3):12-14。
110. 林華峰、黃勃、李增智、胡萃,1998。白僵菌在松毛蟲體上宿存侵染的電鏡掃描觀察。菌物系統 17(4):344-348。
111. 林華峰,樊美珍。李增智,1998。不同溫濕度下白僵菌對松毛蟲的侵染致病效應。應用生態學報 9:195-200。
112. 林華峰、李增智、胡萃,1998。不同環境中松毛蟲感染白僵菌過程的組織病理變化。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5(4):342-347。
113. 林華峰、李增智、李小平,1998。用白僵菌防治馬尾松毛蟲的影響因素與用藥時機。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5(4):342-347。
114. 李增智、樊美珍、王濱、黃勃,1999。中國的蟲霉目真菌(英文)。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6(3):286-291.
115. 李增智,1999。菌物在害蟲、植病和雜草治理中的現狀和未來。中國生物防治 14(1):35-40。
116. 王成樹、黃勃、樊美珍、李增智,1999。球孢白僵菌數量性狀的典型相關分析。菌物系統18(4):385—391。
117. 王成樹,樊美珍、李增智,1999。時間-溫度、時間-濕度對球孢白僵菌孢子的互作效應。應用生態學報10(4):475-477。
118. 王成樹、李農昌、李增智,1999。球孢白僵菌不同劑型對馬尾松毛蟲控制效果的灰色評判。中國生物防治 14(1):16-18。
119. 王成樹、王四寶、樊美珍、李增智,1999。球孢白僵菌菌株耐熱力與儲藏穩定性的關系。中國生物防治15(4):162-165。
120. 王成樹、開秀蘭、王林、李增智,1999。數值分類法篩選球孢白僵菌中心菌株。森林病蟲通訊18(2):7-9。
121. 王成樹、樊美珍、李增智,1999。球孢白僵菌標準菌株的篩選及毒力效價的評定。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6(2):130-134。
122. 王成樹、李增智、李季倫,1999。蟲生真菌遺傳多樣性研究技術及進展。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6(增刊):131-138。
123. 林英任、李增智、項存悌、梁師文、余盛明,1999。盤菌綱一新屬——新齒裂菌屬。菌物系統18(4):357—360。
124. 林英任、李增智、陳蕓,1999。斑痣盤菌目一新種隱齒裂菌。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6(1):37-39。
125. 湯堅,王成樹,黃長春,丁珊,李增智,1999。不同含水量的球孢白僵菌孢子抗逆性研究。林業科學研究 12:218-221。
126. 湯堅、丁德貴、李增智,1999。以不同量和頻度接種式施放白僵菌的松林群落的生物多樣性。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6(2):124-129。
127. 林華峰、黃勃、李增智、胡萃,1999。白僵菌不同菌株DNA擴增圖譜與其來源的相關性分析。菌物系統18(1):73-78。
128. 林華峰、胡萃、李增智,1999。白僵菌的生物學特性及其林間應用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6(2):54-58。
129. 林華峰、李增智、胡萃,1999。施菌方式和寄主狀態對白僵菌萌發侵染的影響。應用生態學報 10:523-527。
130. 樊美珍、黃勃、李春如、李增智,1999。枝頂孢屬一新記錄種。菌物系統 18(4):449—450。
131. 李連德、樊美珍、李增智,1999。地生枝頂孢(AT01)多糖提取工藝的研究。生物學雜志16(6):22-23。
132. 黃勃、王四寶、樊美珍、李增智1999。蜘蛛的五種病原真菌(英文)。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6(3):361-363.
133. 李春如、黃勃、樊美珍、李增智,1999。長孢蟲草及其被毛報無性型.(英文)。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6(3):374-377.
134. 李春如、黃勃、樊美珍、李增智,1999。安徽幾種蟲草無性型的分離和鑒定。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6(增刊):249-250。
135. 王濱、樊美珍、李增智,1999。球孢白僵菌在森林生態系中宿存的研究(英文)。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6(3):386-387.
136. 王濱、樊美珍、李增智,1999。球孢白僵菌在土壤中的宿存對其毒力的影響。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6(增刊):177-179。
137. 丁德貴、李增智、樊美珍,1999。.利用球孢白僵菌持續控制馬尾松毛蟲(英文)。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6(3):388-389.
138. 李增智、黃勃、李春如、樊美珍,2000。確證冬蟲夏草無性型的分子生物學證據。菌物系統 19(1):60-64。
139. 黃勃、王四寶、樊美珍、李增智,2000。大別山的兩種刺束梗孢。菌物系統19(2):172-174。
140. 黃勃、樊美珍、李增智、徐連喜,2000。中國的蟲癘霉。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7(1):9-12。
141. 黃勃、李春如、王四寶、樊美珍、李增智,2000。大別山區三種白僵菌的分離和鑒定。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7(2):116-118。
142. 樊美珍、李春如、李增智,2000!八級选毕x草體膠囊免疫功能評價。微生物學通報27(1):19-22。
143. 李春如、嚴景華、樊美珍、李增智,2000。“思壯”蟲草膠囊毒理學安全評價。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6(1):18-22。
144. 王濱、樊美珍、李增智,2000。球孢白僵菌選擇性培養基的篩選。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6(1):23-28。
145. 林英任、李增智、劉和云、項存悌,2000。中國齒裂菌屬研究,I.菌物系統 19(2):157-163。
146. 林英任、李增智、黃成林,項存悌,2000。中國齒裂菌屬研究 II. 菌物系統19(3):297-301。
147. 林英任、李增智、黃成林,項存悌,2000。中國齒裂菌屬研究 III. 菌物系統19(4):449-456。
148. 王成樹、高松、李增智、李季倫,2000。球孢白僵菌營養親和型多樣性與生態背景的關系。菌物系統19(2):230-235。
149. 王成樹、丁德貴、王四寶、李增智,2000。球孢白僵菌混菌培養的遺傳學分析,微生物學報40(5):5455-550。
150. 王成樹、許成林、李增智,2000。馬尾松毛蟲天敵的發生動態及空間分布,林業科學研究 13(5):547-550。
151. 胡豐林、樊美珍、李增智,Hamburger Mathias, Schmidt Karen, Schubert Barbara, 2000。一種白僵菌代謝產物中生物活性物質的研究—Ⅰ.具有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物質的分離和制備,菌物系統19(4):479-485。
152. 李連德、樊美珍、李增智,2000。蟲草多糖研究進展。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7(4):413-416。
153. 李增智、李春如、黃勃、樊美珍,2001。重要蟲生真菌球孢白僵菌有性型的發現和證實?茖W通報46(6):470-473。
154. 李春如、樊美珍、黃勃、李增智,2001。被毛孢屬一新種-長座蟲草的無性型。菌物系統20(1):29-35。
155. 黃勃、李振剛、樊美珍、李增智,2001。粉擬青霉種內RAPD多態性分析。菌物系統20(1):62-67。
156. 樊美珍、李春如、陳遠友、李增智,2001。蟲草屬一新紀錄種——擬細蟲草(英文)。菌物系統20(2):273-274.
157. 黃勃、李振剛、樊美珍、李增智,2001。近藤蟲癘霉分類地位的分子證據。菌物系統20(3):373-377。
158. 王成樹、王四寶、李增智、T.M.Butt,2001。球孢白僵菌種群野生菌株異核現象的分子驗證。菌物系統20(4):475-481。
159. 王濱,李增智,樊美珍,黃勃,2001。昆蟲病原真菌基因研究進展。菌物系統 20:430-434。
160. 王成樹、李增智,2001。蟲生真菌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微生物學通報28(3):88-92。
161. 韓寶瑜、李增智,2001。黑刺粉虱8種蟲生真菌培養性狀及其侵染率。華東昆蟲學報10(1):39-43。
162. 李春如,耿德桂,樊美珍,李增智,2001。幾種菌種保藏方法對地生枝頂孢活力的影響。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8:144-146。
163. 李春如、樊美珍、黃勃、王四寶、李增智,2002。安徽的蟲草及其相關真菌I. (英文) 2002. 菌物系統 21 (2):167-171.
164. 黃勃、于春秀、陳曉玲、樊美珍、李增智,2002。利用RAPD技術對擬青霉進行分類鑒定。菌物系統21(1):33-38。
165. 王成樹、黃勃、王四寶、樊美珍、李增智,2002。球孢白僵菌培養特征多樣性與寄主及地理來源的相關性分析。生物多樣性10(2):196-201。
166. 王濱、樊美珍、李增智,2002。馬尾松生態系統中球孢白僵菌種群動態研究。應用生態學報13(11):1368-1372。
167. 邵陸壽、 李增智、 李龍昌、 湯堅、 梅申信,2002。白僵菌混合劑的自動噴撒裝置。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6(4):85-87。
168. 王四寶,劉競男,吳剛,李增智,樊美珍,2002。兩種蟲生真菌酯酶同工酶酶譜多樣性研究。生物學雜志 19(2):23-25。
169. 陳曉玲、樊美珍、李增智,2002。一種蟲草無性型營養缺陷型的誘變篩選。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9(2):166-168。
170. 黃勃、樊美珍、李增智,2002。兩種常見擬青霉的rRNA基因ITS區及5.8S rRNA基因的克隆測序。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9(1):8-11.
171. 黃勃、樊美珍、李增智,2002。綠僵菌屬系統分類的研究進展。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9(2):169-172。
172. 王成樹、李增智,2002。分子數據的遺傳多樣性分析方法。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9(1):90-94。
173. 黃勃、王成樹、王濱、樊美珍、李增智,2003。粉擬青霉種內nrDNA ITS分析。生物多樣性11(6):480-485。
174. 王四寶、黃勇平、樊美珍、李增智,2003。安徽大別山區蟲生真菌區系的物種多樣性研究。生物多樣性11(6):475-479。
175. 徐金柱、樊美珍、李增智,2003。放菌方式對白僵菌防治光肩星天牛效果的影響。中國生物防治19(1):27-30。
176. 王濱、樊美珍、李增智,2003。白僵菌無紡布結合引誘劑防治鞘翅目林業害蟲研究初報。中國生物防治19(2):91-92。
177. 王四寶、樊美珍、李增智、黃勇平,2003。松褐天牛天敵微生物的研究進展。昆蟲知識40(4):303-307。
178. 王四寶、鮑丙芳、樊美珍、李增智,2003。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蟲生真菌群落結構及物種多樣性。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劉杏忠、殷幼平、黃勃主編),第五卷。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北京。91-96頁。
179. 王濱、李農昌、樊美珍、李增智,2003。白僵菌油劑與溴氰菊酯混合超低量噴霧防治馬尾松毛蟲。中國森林病蟲22(3):15-18。
180. 胡加付、李農昌、李增智、樊美珍,2003。白僵菌無紡布菌條生產技術的研究。中國森林病蟲22(3):1-3。
181. 王濱、樊美珍、李增智,2003。真菌殺蟲劑劑型的研究與應用。農藥快訊(10):19-20。
182. 王濱、聶英奇、李增智、樊美珍,2003。白僵菌在土壤中宿存的數量、毒力及產孢量變化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0(1):40-43。
183. 張心團、馬振聲、樊美珍、李增智、趙和平,2003。抗腫瘤真菌藥物的研究進展。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0(4):462-465。
184. 黃勃、李世貴、李春如、樊美珍、李增智,2004。柱孢綠僵菌和綠色綠僵菌分類地位的研究。菌物學報 23(1):33-37。
185. 李春如、明亮、樊美珍、李增智,2004。擬細羽束梗孢(新組合)─擬細蟲草的無性型(英文) 。菌物學報23(1):165-166.
186. 王四寶、劉競男、王成樹、樊美珍、李增智。2004。皖大別山區蟲生真菌群落多樣性研究。應用生態學報15(5):883-887。
187. 王四寶、劉競男、黃勃、樊美珍、李增智。2004。大別山地區蟲生真菌群落結構與生態分布。菌物學報23(2):195-203。
188. 丁德貴、李增智、樊美珍、王濱,2004。球孢白僵菌種群在松林中的寄主轉移及遺傳多樣性對松毛蟲持續控制的影響。應用生態學報15(12):2315-2320。
189. 王四寶、黃勇平、張心團、劉云鵬、樊美珍、李增智,2004。松褐天牛成蟲高毒力病原真菌篩選及林間感染試驗。中國森林病蟲23(6):13-16。
190. 丁曉娟、胡豐林、樊美珍、李增智,2004。不同菌株白僵菌代謝產物對大鼠肝線粒體單胺氧化酶的抑制作用研究。生物學雜志21(3):37-39。
191. 孟艷瓊、丁德貴、杜永都、樊美珍、李增智,2004。蠟蚧輪枝孢酯酶同工酶活性與菌株毒力相關性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1(2):135-138。
192. 張新團、趙和平、樊美珍、李增智,2004。松墨天牛生物學特性的研究進展。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1(2):156-157。
193. 李春如、彭凡、樊美珍、李增智,2004。中國被毛孢RCEF0273培養工藝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1(4):460-465。
194. 柴新義、李農昌、樊美珍、李增智,2004。白僵菌半固體平板培養的工藝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1(3):335-339。
195. 李春如、陳安徽、王蒙、樊美珍、李增智,2005。柱形蟲草及其紫色野村菌無性型。菌物學報24(1):14-18。
196. 李春如、夏成潤、林英任、樊美珍、李增智,2005。臺灣蟲草的被毛孢無性型新種及其對黃粉蟲的侵染研究。菌物學報24(3):349-355。
197. 陳曉琳、樊美珍、李增智,2005。古尼蟲草小孢變種無性型原生質體制備及再生條件的研究。菌物學報24(4):533-538。
198. 王四寶,周弘春,苗雪霞,樊美珍,李增智,司勝利,黃勇平,2005。松墨天牛觸角感器電鏡掃描和觸角電位反應。應用生態學報 16 (2) :317-322。
199. 王四寶,劉云鵬,樊美珍,苗雪霞,趙雪球,李增智,司勝利,黃勇平,2005。不同誘捕技術對松墨天牛的誘捕效果。應用生態學報 16 (3):505-508。
200. 王濱、丁德貴、樊美珍、李增智,2005。白僵菌生物防治林中蟲生真菌群落結構分析。應用生態學報 16 (12):16(12):2357-2360。
201. 胡加付、李農昌、樊美珍、李增智,2005。白僵菌固態發酵試驗研究。微生物學通報32(6):20-25。
202. 丁德貴、樊美珍、李增智、杜永部,2005。接種式施放白僵菌防治馬尾松毛蟲技術方案的灰色決策。中國生物防治21(2):95-98。
203. 胡家付、繆凱、柴守權、駱有慶、李增智,2005。用酯酶同工酶分析白僵菌的林間擴散能力。中國生物防治21(4):238-241。
204. 丁德貴、李增智、樊美珍、杜永部,2005。不同酯霉型球孢白僵菌株系及相同酯霉型株系經寄主轉移后毒力變化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2(1):1-4。
205. 周權、黃勃、李世貴、王濱、胡豐林、彭凡、李增智,2005。綠僵菌ACC30104菌株的分子鑒定。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2(1):5-7。
206. 汪章勛、黃勃、周權、樊美珍、李增智,2005。粉擬青霉不同菌株生物學特性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2(1):8-11。
207. 鐘石、蔡守平、胡豐林、樊美珍、李增智,2005。四種破碎方法對古尼蟲草內含物提取的初步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2(1):81-86。
208. 杜宇、樊美珍、李增智,2005。雞腿菇胞外多糖發酵條件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2(3):323-327。
209. 劉云鵬、夏成潤、王四寶、趙學球、蔡守平、李增智、樊美珍、倪健,2005。球孢白僵菌無紡布菌劑與引誘劑聯合防治松褐天牛初報。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2(4):415-418。
210. 夏成潤、丁德貴、劉云鵬、李增智、柴新義、樊美珍、倪健,2005。金龜子綠僵菌無紡布與引誘劑結合使用防治短角幽天牛的試驗。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2(4):419-422。
211. 柴新義、樊美珍、李增智、夏成潤,2005。白僵菌不同放菌策略對防治松墨天牛效果的影響。滁州學院學報7(4):113—114。
212. 黃勃、汪章勛、樊美珍、李增智,2006。粉擬青霉類枯草桿菌蛋白酶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序列和蛋白酶分析。菌物學報25(1):48-57。
213. 黃勃、張中、彭凡、樊美珍、李增智,2006. 粉棒束孢幾丁質酶基因cDNA全序列克隆及結構特征分析。菌物學報 25(4):633—638。
214. 李春如、陳名君、 王蒙、林英任、 樊美珍、李增智,2006。根足蟲草瑯琊山變種新變種及其無性型被毛孢新種。菌物學報 25(2):163—168。
215. 李春如、南圣姬、耿德貴、樊美珍、李增智,2006。十七種蟲草的子實體培育研究。菌物學報 25(4):639—645。
216. 胡豐林、丁曉娟、 楊成、 李增智、樊美珍,2006。一種白僵菌中MAO抑制劑的分離純化和結構鑒定。菌物學報 25(2):273—277。
217. 陳名君、張中、樊美珍、李增智、黃勃,2006。利用28S rDNA I型內含子研究瑯琊山球孢白僵菌菌株的遺傳多樣性。菌物學報 25(4):559—566。
218. 李旻,王四寶,樊美珍,李增智,黃勇平,2006。森林生態系中球孢白僵茵遺傳多樣性的ISSR分析。遺傳,28(8):977-983。
219. 徐金柱、秦長生、李增智、樊美珍,2006。六種化學殺菌劑對Ma83菌株孢子萌發的影響。中國森林病蟲25(1):4-6。
220. 徐金柱、秦長生、李增智、 樊美珍、 葛飛,2006。綠僵菌無紡布菌條的制作,I,液體種子培養條件。生物學雜志23(3):22-24。
221. 李春如、宗文明、楊成、胡豐林、樊美珍、李增智2006。細腳擬青霉不同菌株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研究。生物學雜志23(2):28-31。
222. 李春如、明亮、楊成、胡豐林、樊美珍、 李增智,2006。幾種蟲草無性型及其相關真菌體外抑制單胺氧化酶活性研究。安徽醫藥10(1):10-12。
223. 李春如、吳茜茜、嚴景華、樊美珍、李增智,2006。幾種蟲草無性型及其相關真菌SOD比較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3(1):90-93。
224. 王濱、丁德貴、樊美珍、李增智,2006。白僵菌生物防治林中馬尾松毛蟲天敵昆蟲群落調查。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3(2):196-199。
225. 陳向陽、鄒運鼎、丁玉洲、畢守東、巫厚長、李增智、林飛雪、汪文俊、田方鑫,2006。不同松樹上松墨天牛和花絨肩甲種群及白僵菌自然寄生率動態。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3(2):200-203。
226. 陳向陽、鄒運鼎、丁玉洲、巫厚長、李增智、林雪飛、汪文俊、田方鑫,2006。松墨天牛及其天敵花絨堅甲種群的三維空間分布格局。應用生態學報17(8):1547-1550。
227. 蔡守平、倪健、趙學球、樊美珍、李增智,2006。N+離子注入球孢白僵菌誘變育種的初步研究,中國森林病蟲,25(6):1—5.
228. 胡加付、繆凱、董振林、韓斌、樊美珍、李增智,2006。利用白僵菌防治松褐天牛的試驗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3(3):332-336。
229. 李春如、黃勃、南圣姬、林英任、樊美珍、李增智,2006。具抗癌活性的RCEF0718蟲草菌株的鑒定研究。萊陽農學院學報23(4):263-267
230. 朱虹、劉俊龍、李婧梅、李增智、樊美珍,2006。木霉菌的生防效果與菌株生物學及生化指標的相關性。中國森林病蟲25(2):1—3。
231. 李增智,2007。中國蟲生真菌應用50年簡史。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4(2):203-207.
232. Hajek, A., T. Dubois, J. Lund, M. Smith, L. Bauer, and Z. Z. Li, 2007. Developing Fungal Bands for Control of Asian Longhorned Beetle,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in the U.S.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34(2):149-156.
233. 趙學球、蔡守平、王四寶、王林、樊美珍、李增智,2007。球孢白僵菌釋放后在森林系統中定殖及持續控蟲作用的證據。菌物學報26(1):84—88。
234. 黃勃、陳名君、王四寶、李增智、樊美珍,2007。分離自小蠹蟲的白僵菌屬一中國新記錄種。菌物學報26(1):139—142。
235. 李春如、左登平、南圣姬、蒲順昌、樊美珍、李增智,2007。高雄山蟲草及其細腳擬青霉無性型。菌物學報26(2):217—220。
236. 胡豐林、李增智,2007。蟲草及相關真菌的次生代謝產物及其活性。菌物學報26(4):607—632。
237. 丁德貴、樊美珍、孟艷瓊、夏成潤、李增智,2007。應用球孢白僵菌菌條持續控制松褐天牛效果的分子評價。應用生態學報18(3):564-568。
238. 陳名君、黃勃、王蒙、吳仕振、樊美珍、鄒運鼎、李增智,2007,樼鹕较x生真菌物種多樣性和季節變化。應用生態學報18(9):2075—2079。
239. 李娜、檀根甲、 楊維來、 李增智、 劉淑芳、侯曉丹,2007。蘋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的篩選及控病效果。核農學報21(1):20-24。
240. 徐金柱; 何雪香; 秦長生; 李增智,2007。綠僵菌無紡布菌條制作工藝。中國生物防治23 (2):147 – 150。
241. 彭凡、黃勃、周根土、特木欽、王瑛凱、李增智,2007。蟲生真菌在準格爾旗沙棘木蠹蛾上的流行。經濟林研究25(4):38—40。
242. 劉淑芳、檀根甲、李娜、侯曉丹、李增智,2007。蘋果采后炭疽病高效拮抗菌的篩選與應用。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4(1):111-116。
243. 張玉波、王曉蕾、 樊美珍、王林、 李增智,2007。馬尾松林生態系中蟲生真菌及其寄主的多樣性和消長動態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4(3):342—347。
244. 張玉波、劉玉軍、謝翎、李增智,2007。一株玫煙色擬青霉生長曲線、適溫和最佳pH值的研究。安徽農學通報13(10):30—31。
245. 胡豐林、陸瑞利、黃勃、李增智,2008。一種被毛孢(Hirsutella sp.)培養液中自由基清除劑的分析、分離和制備。微生物學報48(8):1035~1041。
246. 胡豐林、陸瑞利、黃勃、李增智,2008.。一種被毛袍菌絲體中抗腫瘤活性組分的分離純化和液質聯用分析。菌物學報27(3):431-438。
247. 左登平、李春如、黃勃、何亞瓊、樊美珍、李增智,2008。臺灣蟲草及其無性型關系的分子確證,菌物學報27(2):224-229。
248. 何亞瓊、胡豐林、王利、李春如、樊美珍、李增智,2008。一種被毛孢菌絲體中抗腫瘤活性組分的分離純化和液質聯用分析。菌物學報27 (3):431—438。
249. 陳名君、周娜、李增智、黃勃,2008。普可尼亞屬中國一新記錄種,菌物學報27(3):455—458。
250. 李春如、陳安徽、左登平、樊美珍、李增智,2008。蟲草及其近緣屬兩個新記錄,菌物學報,27(3):464—468。
251. 左登平、李春如、陳名君、黃勃、何亞瓊、樊美珍、李增智,2008。根足蟲草瑯琊山變種及其無性型關系的分子確證,菌物學報27(3):469—473。
252. 施明珠、陶蘇丹、鐘石、李有貴、李增智、計東風,2008。β-蛻皮激素對蛹蟲草液體培養菌絲體生長及代謝產物的促進作用(英文)。菌物學報27(4):559—566。
253. 劉玉軍、張龍娃、何亞瓊、王濱、丁德貴、李增智,2008。櫟旋木柄天牛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篩選。昆蟲學報51(2):143—149。
254. 黃勃、王四寶、金偉、樊美珍、李增智,2008。家蠶灰僵病病原的鑒定。蠶業科學34(2):257—261。
255. 施明珠、李有貴、李增智、鐘石、胡桂燕、計東風,2008。家蠶蛾油對蛹蟲草液體發酵培養的影響。蠶業科學34(1):166—168。
256. 檀根甲、李增智、薛蓮、李麗,2008。枯草芽孢桿菌和丙環唑對采后蘋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激光生物學報17(2):245—250。
257. 呂丁丁、李增智、王成樹,2008。蟲生真菌分子致病機理及基因工程改造研究進展。微生物學通報35(3):443—449。
258. 劉玉軍、侯奎、王濱、陸榮、劉小娟、李增智,2008。黃山球孢白僵菌野生種群流行菌株的28S rDNA Ⅰ型內含子分析。中國生物防治24(2):116—121。
259. 朱新燕、李增智、樊美珍、鮑素敏、楊震元,2008。3株環鏈擬青霉固體培養條件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5(1):38—41。
260. 趙文琴、樊美珍、丁德貴、李增智,2008。釋放菌株與宣城放菌區流行菌株營養親和群的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5(1):33—37。
261. 蒲順昌; 李春如; 汪小艷; 黃勃; 樊美珍; 李增智, 2008.。高雄山蟲草無性型-細腳擬青霉原生質體制備及其再生的初步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5 (3) :421-425。
262. 檀根甲、李增智、薛蓮,2008。蘋果果實中幾種生化物質的含量與抗采后炭疽病的關系。植物生理學通訊 43(5):857—860。
263. 謝翎、陳紅梅、樊美珍、湯強、李增智,2008。利用大米固態發酵生產球孢白僵菌的工藝優化。食品與發酵工業34(10):85—88。
264. 李娜、檀根甲、李增智,2008。蘋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生物學特性的研究。激光生物學報17(1):64—69。
265. 黃德見、胡豐林、徐莉、王金彬、樊美珍、李增智,2008。雙梭隔梭孢中天然色素的提取分離和高分辨液質聯用分析。分離與提取34(11):167—170。
266. 李增智、王濱、丁德貴、樊美珍,2009。微生物防治的策略與害蟲的可持續控制。生物防治創新與實踐(楊懷文主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北京。13—27頁。
267. 謝翎、陳紅梅、蒲順昌、湯強、李增智、黃勃,2009。球孢白僵菌熱休克蛋白基因Bbhsp70的cDNA及上游序列克隆與分析。菌物學報28(2):283—288。
268. 陳名君、 劉玉軍、 周娜、 樊美珍 、李增智、 黃勃,2009。馬尾松純林蟲生真菌群落組成及優勢種生態位研究。菌物學報28(4):521-527。
269. 徐金柱、黃勃、秦長生,2009. 球孢白僵菌線粒體序列分析及系統進化樹構建(英文)。 菌物學報28(5):718—723。
270. 謝翎、陳紅梅、湯強、蒲順昌、李增智、黃勃,2009。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球孢白僵菌熱休克蛋白基因hsp70在幾種脅迫條件下的表達。菌物學報28(6):806—812。
271. 王曉蕾,葛駿,王濱,丁德貴,杜用部,李增智,2009。球孢白僵菌自然流行病與馬尾松毛蟲種群的相互關系。中國生物防治,25(1):16—19。
272. 葛駿, 王曉蕾, 王濱, 丁德貴, 杜用部, 李增智,2009。球孢白僵菌所致馬尾松毛蟲種群自然流行病的時空動態。中國生物防治,25(2):129—133。
273. 楊震元、趙軍、郝蕾蕾、黃德見、黃勃、李增智,2009。用GFP基因標記法研究金綠僵菌在玉米根際的定殖動態。中國生物防治,25(3):215—219。
274. 陸瑞利、胡豐林、黃勃、李春如、李增智,2009。一株蛹擬青霉(Paecilomyces militaris)深層發酵產物中抗腫瘤活性物質分析。微生物學報49(10):1332—1340。
275. 陳名君、劉玉軍、周娜、樊美珍、李增智、黃勃,2009;矢ι较x生真菌物種多樣性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36(4):564—567。
276. 施明珠、李有貴、鐘石、李增智、計東風,2009。保幼激素Ⅲ對蛹蟲草液體發酵生長代謝的調控作用。科技通報25(1):114—119。
277. 章能勝、王金彬、胡豐林、汪小艷、王小董、李增智、樊美珍,2009。玫煙色擬青霉中過氧麥角甾醇的高速逆流色譜法分離純化及質譜分析。食品與發酵工業35(6):14—17。
278. 周娜、陳名君、黃勃、李增智,2010。引起蜘蛛流行病的紫色野村菌種群異質性。菌物學報29(1): 37—43。
279. 榮躍文、徐莉、汪小艷、李春如、樊美珍、李增智,2010。高雄山蟲草無性型細腳擬青霉的核型分析。菌物學報29(1): 31—36。
280. 陳珊珊、郝蕾蕾、周娜、李增智,2010。球孢白僵菌羧基轉運蛋白基因RNA干擾的沉默效應。菌物學報29(2): 279—284。
281. 徐金柱、黃勃、李增智,2010。球孢白僵菌單孢子分離株在繼代培養過程中菌落局變的遺傳分析。菌物學報29(2): 285—293。
282. 蔣婧婧、馬忠友、李佳麗、劉振邦、黃勃、李增智,2010。重要蟲生真菌萊氏野村菌芽生孢子的形態發生。菌物學報29(3): 340—346。
283. 榮躍文、李春如、樊美珍、李增智,2010。擬青霉屬蟲生真菌核型的脈沖電泳分析。菌物學報29(3): 373—378。
284. 趙軍、楊震元、張勝利、李增智,2010。幾種微膠囊適宜加工材料與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的相容性。中國生物防治26(1): 40—46。
285. 劉玉軍、陳名君、湯強、王濱、黃勃、李增智,2010。馬尾松毛蟲種群球孢白僵菌自然流行病流行菌株的異質性。中國生物防治26(2): 138—142。
286. 朱虹、單淑芳、李增智、樊美珍,2010?嚅瑑壬婢捌浯x產物的殺蟲活性。中國生物防治26(1): 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