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1.Morita Equivalence and Its Generalizations(GSM,No.2) 作者:汪明義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2001
2.代數中的Frobenius結構 作者:汪明義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2005
3.大學理念與實踐 作者:汪明義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發表高等教育管理學論文:
1. 汪明義,大學: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陣地,《人民日報》,2010年5月7日理論版。
2. 汪明義,把握大學組織特征,辦好民辦高等教育,《中國高等教育》,2010年第8期。
3. 汪明義,新建本科院校內涵發展探索,《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3-9。
4. 汪明義; 郭平,理念引領 深化改革 加快發展——宜賓學院2010年工作主題解讀; 宜賓學院學報 2010年第1期。
5.汪明義,提高辦學水平與校長的責任,《中國高等教育》,2009年24期,11-13。
6. 柴永柏、汪明義,高等藝術院校學科設置與學位建設的思考,《中國高等教育》,2009年第6期,29-31。
7. 汪明義,大學的第四功能,《宜賓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1-6。
8. 汪明義,宜賓學院跨越式發展之路初探,《宜賓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1-4。
9. 汪明義,確立“為地方發展提供支撐”的辦學理念是宜賓學院發展的戰略選擇,《宜賓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1-3。
10. 汪明義,當前民辦高校存在的問題探悉,《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42-47。
11.汪明義,劉立新,論藝術院校專業設置的原則,《藝術教育》,2008年第12期,5-6。
12. 汪明義,民辦高校高層管理模式探索,《科學中國人》,2007年12期,110-112。
13. 汪明義,重視科學研究是迅速提升一個大學品質的重要策略,《科學中國人》,2007年5期,96-100。
14. 汪明義,淺論獨立學院的建設與管理,《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62-65。
15. 汪明義,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加快四川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科學發展觀與四川新跨越》,共青團四川省委編(2005年),37-42。
16.汪明義,李詠梅,論大學之“大”,《中國教育改革》,第48期, 2004年,30-34。
17.高林遠,汪明義,公辦大學改制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需要, 《中國教育改革》,第40期, 2004年,3-5。
18.汪明義,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高?茖W研究的管理工作,《科學中國人》,2004年11月, 25-27。
發表代數學方面的論文:
1.Mingyi Wang & Guo Zhao, On maximal injectivity,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Vol. 22, no.6(1995), 1451-1458.(SCI收錄)。
2.Mingyi Wang, QcF-coalgebras; SEAMS.(2004)28:129-135.
3.Guo Zhao&Mingyi Wang, Some notes on maximal injectivity , 四川大學學報,第42卷第5期,859-866(2005年).
4. 汪明義,羅榮,PFP-模與H-有限生成模,四川大學學報,第45卷第1期,10-16(2008年)。
5.Mingyi Wang, Tilting comodules over semi-perfect coalgebras; Algebra Colloquium, vol.6, no.4(1999), 462-472.(SCI收錄)
6.Mingyi Wang &ZhixiangWu, Conoetherian coalgebras; Algebra Colloquium, vol.5, no.1(1998), 117-120.(SCI收錄)
7.Mingyi Wang, Some co-hom functors and classical tilting comodules, SEAMS,vol.22(1998),455-468
8.對∏-凝聚環的一些討論, 浙江大學學報, Vol.32, no.6(1998), 666-670。
9.汪明義,于增海, 模的嵌入問題,數學年刊,18A,no.1(1997),1-4(權威核心期刊)
10.吳志祥,汪明義,QF-環的特征,數學年刊,19A,no.3(1998),379-384.(權威核心期刊)
11.Mingyi Wang &Yonghua xu, *-modules,co-*-modules and cotilting modules over Noetherian rings; Science in China, vol. 39, no.1(1996), 48-55.(SCI收錄)
12.汪明義,有限生成平坦模的投射性和內射性,數學年刊, 16A, no.6(1995).(權威核心期刊)
13.Fuchang Cheng &Mingyi Wang, Homological dimensional of G-matlis dual modules over semi-local rings; Comm. Alg., vol.21, no.4(1993), 1215-1220.(SCI收錄)
14.Mingyi Wang, Some studies on Pi-coherent rings; Proc. AMS, vol.119, no.1(1993), 71-76.(SCI收錄)
15. GN-環上的對偶模,廣西師范大學學報,vol.9, no.2(1991),11-15。
16. 半局部環上的對偶模及其同調性質,廣西優秀數學論文集,,廣西科協,1991,25-30。
17. 半局部環的內射維數,廣西師范大學學報,vol.10, no.2(1992),28-31。
18.FGT-dimensions,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Sympoposium on Ring Theory, Okayama, Japan(1992), 154-156.。
19. 交換半局部環上廣義Matlis 對偶模的同調性質,四川師范大學學報,vol.16,no.1(1993),14-19
20. 整體維數為1和2的FP環的特征,廣西師范大學學報,vol.12, no.3(1994),14-16。
21.凝聚環上的廣義Morita對偶及Tilting定理,四川師范大學學報,vol.17,no.4(1994),43-49。
22.∏-coherent rings andFGT-injective dimension, SEAMS, Vol.19.no.3(1994), 105-112。
23. Some relations between A and A#H,浙江大學學報, Vol.31(增刊,下)(1997), 265-268。
24.Recent development in Morita equivalence,Patr One西西南交通大學學報(英文版),Vol.7, No.1(1999),9-22。
25.Recent development in Morita equivalence,Part Two, 西西南交通大學學報(英文版),Vol.8, No.1(2000), 4-12。
26.Hopf代數、Yang-Baxter方程和量子群,西南交通大學學報,Vol.35, no.4(2000), 33-37。
27.Quasi-conoetherian Coalgebra,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vol.25,no.6(2002),588-590。
28.關于模的準素分解(I)(II),模糊系統與數學,vol.15(2001),15-20。
29.∏-凝聚環上的余*-模和余Tilting模,四川師范大學學報,vol.26,no.1(2003),33-37。
30.Equivalence and duality between subcategories of modules, 西西南交通大學學報(英文版),Vol.12, No.2(2004),193-196。
31.關于p-平坦模,廣西師范大學學報,vol.22, no.4(2004),36-40。
32.∏-凝聚環的推廣,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vol.28,no.3(2005),278-281。
33.關于零化子內射,四川師范大學學報, Vol.28. no.3(2005), 282-286。
34.關于極大投射模,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 vol.28,no.4(2005),405-408。
媒體報道一:

一個數學博士心中的大學之道
——訪四川音樂學院副院長汪明義教授
2005年底,汪明義教授成功通過四川省組織的“8+3”副廳公選,于2006年2月開始擔任四川音樂學院副院長。
汪明義,1964年生,四川南充人。復旦大學理學博士(1996),浙江大學(1998)、南開大學(2001)數學博士后。曾兼任大連楓葉國際學校校長、西南交通大學教授,2001午起在四川師范大學先后擔任過數學學院副院長、信息技術學院院長、信息科學學院院長、科研處處長,創立校科技青年聯合會并兼任主席近4年。現還兼職在西南財經大學高等教育經濟學方向做博士后研究。
記者:您相繼在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攻讀學位和從事博士后研究,您怎樣看待這幾所學校?其中哪所學校對您影響最深?
汪明義:這幾所學校各有特色:復旦大學有種張揚品質,浙江大學重在求是精神,南開大學的大氣胸懷則更突出。
在復旦,我看到了一個優秀的大學應該給青年人更多的機會。1994年底,我當選博士生工作委員會的主任,向校長建議并成功舉辦了首屆博士生科研工作報告會,現在發展為復旦的“博雅論壇”。在復旦大學期間,我每學期能聽到20多場高水平的講座,從中我受到了很多啟發。現在我也十分注重為學生舉辦各種形式的講座與論壇,讓他們從中受益。
記者:您在四川師大五年先后在四個管理崗位上工作過,其中三個均為行政首長,您怎么看待這幾年的工作?
汪明義:擔任信息技術學院院長時,當時通過大膽的探索確定的辦院指導思想以及如何貫徹和落實指導思想所采取的措施,現在還值得回味。
信息技術學院的專業涉及了理學、工學、文學、教育學和管理學,是一個按新機制運行的相對獨立的二級學院,管理體制當時也未確定下來,工作上極具挑戰性,我是把她當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大學在辦。
我們通過教育思想大討論確立了“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給青年人機會;基礎寬厚、復合多能、服務祖國和同胞;中西合璧、教育國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辦院指導思想。我想,無論是一個大學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二級學院,擁有先進的辦學指導思想至關重要,它是一切辦學行為的準則,檢驗我們工作的標準。有了這一明確的指導思想,學院的工作在原有基礎上開始了快速的發展。
記者:我們了解到,您的工作涉及到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科研、基礎教學,還分管了若干個新增院系,這些工作對您來說有挑戰性嗎?
汪明義:學科建設的基礎性、實質性工作就是科研,外在的就是研究生教育,該項工作涉及到的學位點與重點學科建設等。在四川師大數學學院任副院長期間,我分管科研與研究生教育,加之自己多年從事研究生的培養和科研工作,對這些工作的各個環節是十分熟悉的。對于新增加院系的工作也不陌生,類似四川師大信息技術學院的工作。
它的挑戰性表現在:(1)工作的角度不同,現在要從更為宏觀的角度思考問題,同時四川師大與四川音樂學院的科研工作無論從基礎、還是重視的程度都是有差異的:(2)作為新增院系工作來講,我要促進個個新增院系的領導們逐漸成為懂教育、重人才、負責任、沒私心、有魄力的全心全意地辦教育的管理者,但這個工作有極大的難度,是極具挑戰性的。
記者:一個非音樂專業畢業的您去音樂學院任副院長,您感到這個跨度大嗎?
汪明義:首先應指出的是,四川音樂學院所涉及的專業早已不僅是音樂了。14個本科專業中有12個藝術類專業,其中僅三個專業為音樂類: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表演,其余涉及美術、舞蹈、戲劇和傳媒。她已是一所綜合性的藝術大學,正如李嵐清同志2005年來學院視察時指出的,“四川音樂學院已具備創辦四川藝術大學的條件了”。
其次,按傳統的觀點,藝術院校的管理者應該是學藝術出身。然而,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高等教育管理不僅是科學,還是職業,高等學校的校院長應該職業化。這種認識基于兩點:其一,高校在組織結構上變得越來越復雜,不是某學科的一個專家每天僅用少部分精力就能勝任的;其二,正如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所言,“以無通才為基礎之專家臨民,其結果不為新民,而為擾民”。
最后,要說的是,我到四川音樂學院就職是通過公選的。四川省的領導也是考慮了我經過了多崗鍛煉,已把高等教育管理作為了自己的專業,在最后競選出來的10個均為非藝術專業的同志中選擇了我。
通過一學期的工作,我沒感到有什么跨度,因為管理是具有很多共性的。當然事先也作了些準備,比如,對國內外的藝術院校進行了一番全面的了解,通讀了幾本比較有影響的《藝術概論》。
記者:請談談近年來您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那些成果。
汪明義:我已將自己的研究工作與管理工作結合起來了,在發表幾篇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習作后,現在正在完成一部專著《大學理念漫談》(從私立或民辦大學的視野)。為什么要從這樣一個視野呢?因為感覺從公辦大學角度不好談,很多公辦大學的領導人會對號入座的,但所涉及到的主要觀點完全適合于公辦大學。
數學研究方面,2001年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一部英文著作《Morita Equivalence and Its Generalizations》后,我又歷時四年完成著作《代數中的Frobenius結構》,已于去年也在科學出版社出版,并被收入現代數學基礎叢書,實現了我開始做數學研究時的一個愿望,目前同行對這兩部著作的反映還不錯;同時也在《數學學報》(英文版)等一些刊物發表多篇論文。
今后較長時間里,我仍會培養數學研究生,只是數量會逐漸減少,慢慢地希望招收高等教育專業的學生。其實,受過良好的數學研究的訓練后,轉移到一些文科類或綜合類學科的研究上是很容易的。成功轉移后,再與數學研究的方法結合起來,就會顯示出自己的多學科背景的優勢。
記者:您認為一所優秀的大學應該具備哪些品質?
汪明義:我一直認為,在外界制度環境一定的情況下,優秀的大學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一所好大學必須有一個思想解放、富有遠見、敢為人先的大學領軍人物,如當年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清華大學的梅貽琦、浙江大學的竺可楨、南開大學的張伯苓和復旦大學的馬相伯以及原華中工學院的朱九思等。
(2)一所好大學要有“大愛”的胸懷,既然要鼓勵創新,就要允許科學家們自由的探索,允許他們失敗,他們才有冒險的勇氣去自由地探索,因為自由是創造的源泉。
(3)一所好大學應該具備“囊括大典、網羅眾家、學術自由”的大學涵養,教授應該“三教九流”,近親繁殖不可能產生好品質的大學。
(4)一所好大學應該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創造而不是分配,即學術權力應大于行政權力,行政權力的績效應體現在教師卓有成效的教學和科研、學生卓有成效的學習和科研上。
無論是理論還是現實的實踐表明,上述四個條件是產生、引進和留住大師的條件和基礎。
(5)一所好大學應該有一批德高望重、造詣精深、誨人不倦的大學教授,這是核心要素。大學的功能就是知識的創造、傳授和應用,這些是由教授去完成的,所以學校應該匯聚優秀的人才,并為他們創造條件,讓他們毫無后顧主憂地去自由創造。
(6)一所好大學必須貫徹通才教育理念,才會人才輩出。我國最早主張并實施通才教育的教育家是梅貽琦,他提出“知類通達、通重于!钡慕逃枷。他執掌清華大學時,培養了楊振寧、李政道等一批學貫中西、文理兼通的大師;同時,也為清華學子畢業后各展其能、各盡其所奠定了堅實基礎。
(7)一所好大學,其學生應該來自世界各地,大學應該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留學生所占比例應該成為衡量大學優秀與否的重要考量指標。
(8)一所好大學應該有崇尚學術、潛心學問、美化人生的大學氛圍。大學培養人才的途徑主要有課程和環境氛圍,課程易于移植,而環境需要長期營造,各大學人才培養的差異性也主要表現于此。青年學者肖川曾描繪了這樣一種氛圍:“大學的靜謐、安寧、幽雅與古樸陶冶著人們閑適與安詳的心境,喧嘩與騷動不屬于大學,急功近利、追求時尚不屬于大學。因為只有在晶瑩明澈靜謐安詳的氛圍中,才能開啟幽閉的思緒,放飛囚禁的情愫”。
(9)一所好大學應該有設施先進、資料豐富的圖書館,那是學生與教授最喜歡的聚集地。大學是人類知識的儲藏地,盡管網絡可以解決很大一部分問題,但紙質的資料永遠也不會過時,尤其是早些時期的資料。
(10)一所好大學應有向不良現象發出疾呼的勇氣、引領社會文明之先的豪氣,告訴社會需要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社會;應該是批評和創造的前沿、追求真理的民主機構、工業社會的“軸心組織”。
上述是我心中的大學之道,許多觀點只能在工作中逐步實現。我很欣賞這樣的格言:用智慧的雙眼去分辨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哪些是暫時或永遠都不能改變的,然后用我們的胸懷去接納那些永遠或暫時不能改變的,用我們的勇氣、智慧和意志努力地去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在工作中,用誠信約束自己,用愛心對待別人,用智慧的結晶去回報社會,讓生命釋放出無限的光芒!也希望我們的時代能造就更多的蔡元培、梅貽琦、竺可楨、張伯苓和馬相伯,讓上個世紀前半葉的那種人才輩出、大師云集、群星燦爛、風云際會的氣象不斷涌現!
(出處:《科學中國人》2006年第十期)
媒體報道二:

一位改革受益者的改革
2010-07-20 瞭望東方周刊
宜賓市委書記、市長已先后受邀到宜賓學院進行演講,在表態政府支持宜賓學院決心時,甚至表示,只要是支持學院的改革和發展,就不怕踩了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紅線。
《望東方周刊》記者康正 | 四川宜賓報道
盡管已經觸及敏感區域,宜賓學院的決策層,仍計劃在2010年度秋季開學時,推出迄今國內高校中第一個“差生班”。
“沒有什么好隱諱的,我們就是要把一些成績差、能力欠的學生專門組班,讓他們從邁進大學第一天起,接受我們的專門訓練!6月24日,頭一天剛剛送走本屆畢業生的宜賓學院院長汪明義,在他的辦公室告訴《望東方周刊》,這個計劃醞釀已久,假期會進一步細化方案,9月開學,鐵定執行。
“當然名稱會避開‘差生班’這樣的叫法,可能叫‘勵志班’,也可能叫‘加強班’。”汪明義說。
質疑現行高教課程設置
包括課程設置在內的“差生班”運作流程,暫被校方保密。而在生源“選拔”方案上,汪明義僅表示,學生的高考成績只會是一個參考,更多的決定因素直接來自于校內組織的面試以及學生自身的求學意愿。
汪明義也不避諱帶有明顯“實驗”色彩的“差生班”運作邏輯,“我們要驗證高校教育中的兩個信念問題。”就學校而言,“差生班”要印證,只要科學設計課程和培訓,大學教育是完全可以把批量“差等生”變為“優等生”的。而就學生自身而言,“差生班”試圖幫他們證明,只要勤奮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實際上,計劃當中的“差生班”,不過只是這所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大學為洗刷高校教育理念設下的一個反證。在此之前,針對2009級新生,宜賓學院已經先期選擇在五個院系中,分別組建運營了五個“優等生班”—— 碩勛勵志班。
張鵬是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2009級“碩勛勵志班”的團支書。這個班總共40名學生,張鵬說,全部都是在2009年秋季入學時,被校方選拔進班的。
“軍訓一結束,學校就開始通知報名,然后一個一個面試!睆堸i和班上大多數同學的經歷是一樣的,“面試很簡單,好像主要問的都是個人興趣方面的問題!
2009年國慶收假后,張鵬正式坐在碩勛勵志班學習。不久,他發現,不但課時進度和課目安排與同級普通班完全兩樣,就連同一個老師對同一課程章節的講解深度也有出入。
“同樣是講解單極放大器,老師在普通班的課堂上,一般只演示電流經過放大器得到放大的事實就行了,但在我們的課上,就要把放大器拆解開來,一環一環講電流放大的過程和原理!
碩勛班同學羅永強則告訴《望東方周刊》一些細節,隨著課時推進,班上同學往往自發制作各種小電器,而這在普通教學計劃里是沒有要求的,“像我們在宿舍里用的功放等小玩意,都是同學自己土制的!辈痪们,學校組織電子競賽,碩勛班38個學生報名參加。
“培養濃厚的學習氛圍和興趣,這就是我們搞碩勛班的目的之一。”汪明義說,學校正是想用五個碩勛班來驗證,只要大刀闊斧地改革現行課程,培養較好的學習氛圍,不管一流大學還是二流大學,都能走出一流人才。
顯見,宜賓學院“差生班”和碩勛班推出背后的潛臺詞,是對現行高校教育課程設置乃至培養方法的全面質疑。
經常曠課的一名學生留校任教
改革實驗不止在教學層面,行政層面人事任用制度革新也在宜賓學院破天荒地展開。
現任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的賀繇,年僅38歲。2009年以前的10多年中,他正循著高校管理人員職位升遷的固定通道,一路摸爬滾打。
賀繇1996年大學畢業后,進入宜賓高等?茙煼秾W院(宜賓學院的前身)的物理系工作,埋頭工作了6年,2002年,他考上了四川電子科技大學的研究生,獲得脫產深造的機會。
2005年,賀繇學成回到宜賓學院,不久就趕上了教育部對學院本科教學工作評估,他開始獲得在物電學院建實驗室的任務,并先后出任實驗室主任、實踐教學教研室主任,之后又轉為物電學院的教學秘書。
2009年10月份,賀繇在學校內網上看到一份通知,學校一次性拿出26個管理崗位進行公開競聘。
11月初,經過前期審核和篩選工作后,公開競聘正式進行。從早上8點開始,競選人員被全部集中在圖書館裙樓B座201室,每個人被點到名后,需要經過一段長逾80米的廓道進入A座201室,接受評委提問。
“評委有學校邀請的省委組織部人員以及校領導和一些專家,問題都很具體。”賀繇向本刊記者回憶,當時評委給他的問題是,現在國內有的大學提出大學生畢業論文可以不做了,讓他談談看法。
賀繇以自己院系專業為例回答,電子專業的就業,看的還是學生電子電路的設計能力,“如果學生畢業時能做一個電路設計,并寫出完整的設計報告,實際上就達到畢業論文的要求了,沒必要非得再寫一篇畢業論文。”
賀繇此次通過競聘,獲得了現在的崗位,職別也上升了一級。
實際上,據本刊記者了解,盡管這次公開競聘還只是宜賓學院內部的一次小范圍嘗試,但首先在四川高校中間造成震動。以后經過媒體報道,在至今仍鮮見干部公開競聘的全國高校范圍內都形成影響。
汪明義對這次公開競聘頗為稱道,“競聘程序還不是很完善,選出來的干部也未必都稱職,但我們搞這么一次,就是要給大家傳遞一個信號,學校會千方百計讓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冒’出來。”
汪明義說,不止是干部任用要“唯才是舉”,學校老師的任用上更要打破陳規陋習。物電學院一名學生經常曠課,畢業考試幾門課都不及格,但這位學生卻在教育部舉辦的2009年度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拿了一等獎,“我們直接請他留校任教,未及格的課我們給他組織補考。”
改革不怕觸及紅線
改革甚至觸及到“不痛不癢”的細枝末節。
賀繇還記得,2009屆學生畢業時,時任物電學院教學秘書的他,被院長突然“襲擊”,“臨到6月23號畢業生離校只有兩天了,學院緊急通知各院,新上任的汪明義院長要求給畢業生一個一個授學位。”
以往,宜賓學院和當前中國大多數高校一樣,在授位一節上,采取代表授位的辦法,每個班派幾個代表,集中授位。所以,各院系僅常備20套左右學士服,F在院長要求一個一個授位,面臨的困難就是學士服不夠的問題。
賀繇告訴《望東方周刊》,后來,他靈機一動把各院系的學士服集中起來,然后供各個院系輪流組織授位,“院長后來在會上跟我們講,授位是個很莊重的事情,能夠增加畢業生對于母校,以及對學習知識的認同感!
汪明義向本刊記者解釋,之所以這樣強調一個在很多人看來都無關痛癢的授位細節,皆出于自己決意革新陳舊的高校教育理念。
今年46歲的汪明義,本身是個教育奇才,他一人先后獲得浙江大學、南開大學、西南財經大學3個博士后,專業更橫跨文理。2005年底,從四川師范大學科研處處長位置上成功通過四川省組織的副廳級干部公選后,汪于2006年開始擔任四川音樂學院副院長,2009年1月被正式任命為宜賓學院院長。
《望東方周刊》曾密切關注此次四川公選,并長時間跟蹤報道公選官員。主導宜賓學院改革的汪明義,正是四川政改的受益者。
汪明義主政宜賓學院不久,正逢全國高校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汪明義在一次會上,拋出了幾個問題,“大學是什么,大學干什么,大學怎么干!
然而,有人認為,大學搞了幾十年,這些問題已經沒有探討的必要。“不久,中央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面向全國征詢意見和建議,包括‘中國到底要辦什么樣大學’的哲學問題!蓖裘髁x說,借助這股東風,學院內部開始正視辦學理念的問題,把“世界著名大學”的專題影視資料搬到內網上去,供大家拓寬視野,同時又給領導和老師人手發一本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雷克·博克寫的《回歸大學之道—— 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
事實上,正是因為有了這一系列關于大學理念的反思和探討,宜賓學院決策層才得以在之后推動前述一系列校政改革。
宜賓學院黨委副書記劉維鴻,在6月25日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坦承,在2009年錢學森之問、溫家寶之痛引發對于高校教育的大規模批判之后,中國高校過去的辦學理念弊端已經顯露無遺,“如果還沿著老路子往下走,肯定只有死路一條,但盡管這樣,那些一流大學、知名大學想轉身卻比較困難,而我們這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調頭容易,就得趕緊搶抓機會一步一步改起!
值得關注的是,在宜賓學院此次改革熱潮當中,頻顯地方政府的身影。
3月29日,《四川省教育廳、宜賓市人民政府共建宜賓學院協議》正式簽訂生效。宜賓市委書記、市長已先后受邀到宜賓學院進行演講,在表態政府支持宜賓學院決心時,甚至表示,只要是支持學院的改革和發展,就不怕踩了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紅線。
(本文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