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礦山測量、“三下”開采、土地復墾、生態修復、地質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研究與技術推廣工作。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煤炭部“六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塌陷區造地復田綜合治理研究。
2. 國家農業開發項目:唐山市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示范工程。
3. 采煤塌陷區景觀再造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研究.
4. 國家863項目:采礦塌陷區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
5.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礦區復墾關鍵技術開發及示范應用。
6. 國家“十一五”課題:采煤沉陷區土地復墾與農業生態再塑技術開發與應用。
7. 國家“十一五”課題:采煤沉陷區土地復墾地基處理與工程建設技術開發。
8. 國家“十一五”課題:煤礦塌陷區復墾環境監測與評價技術研究。
9. 國家“十二五”課題:典型礦業城市受損生態系統恢復技術及示范。
10. 國家“十三五”課題:東部草原區大型煤電基地生態修復與綜合整治技術。
研究成果:
他提出了礦山測量和“三下”采煤專業向采煤塌陷區土地治理利用與生態修復方向拓展的戰略思路,開拓了我國礦區土地復墾、生態修復與治理利用技術新領域;
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技術研究,提出了采煤塌陷區土地復墾利用的基本途徑與技術,奠定了我國采煤塌陷區土地復墾技術體系的基礎,在后續主持完成的國家“863”、科技支撐、各部委與企業課題研究中,拓展了采煤沉陷區農林景觀復墾、城市建筑建設、人工濕地修復“三大技術體系”;
創建了采煤沉陷區土地復墾理論、土壤剖面構建、動態沉陷區預治理、區域尺度農業生態景觀構建技術為一體的平原礦區采煤沉陷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解決了采煤塌陷區復墾土壤重構與農業生態景觀構建等技術難題;
揭示了煤炭開采沉陷地表殘余變形規律,提出了區域采動穩定性概念、評價方法及控制技術,創建了采煤沉陷區探測、地基加固、抗變形結構一體化的城市建筑群(低層、多層、中高層、高層)抗變形技術體系,實現了采煤沉陷區直接建設高層建筑群的技術突破;
揭示了采煤塌陷區土地利用演變與礦業城市發展規律,提出了煤炭開采與人工濕地構建協調規劃技術、塌陷區人工濕地水資源保護與維系技術、塌陷區城市濕地植被景觀與服務功能開發技術,解決了礦業生態宜居城市發展建設關鍵技術問題。
發明專利:
1 用于檢測礦區污染水的再懸浮模擬裝置 戴文婷;卞正富;李樹志;葛冬梅;董霽紅 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專利 2015-09-21 2016-01-20
2 一種采空區殘余變形相似材料模擬試驗加水裝置 李樹志;白國良;高均海;魯葉江;田迎斌;閆建成;郭友紅;李幸麗;衛穎哲 中煤科工集團唐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專利 2015-08-21 2015-12-23
3 一種采煤塌陷區建筑用地混填復墾方法 李樹志;高均海;劉金輝;田迎斌;白國良;高榮久;姜升;魯葉江;郭友紅;李幸麗;韓晶磊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唐山研究院 中國專利 2009-12-09 2010-05-26
4 一種礦區厚煤層開采沉陷區就地取土復墾方法 李樹志;高均海;魯葉江;郭友紅;韓晶磊;李幸麗;田迎斌;白國良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唐山研究院 中國專利 2009-12-17 2010-05-19
5 平原礦區厚煤層開采塌陷地動態預復墾方法 李樹志;周錦華;高均海;魯葉江;郭友紅;李幸麗;湯小林;黃永忠;韓晶磊;天迎斌;韓永斌;姚寶志;邱文雙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唐山研究院 中國專利 2007-11-02 2009-05-06
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①《濟寧市采煤塌陷地治理規劃》高峰、蔡德水、李樹志,煤炭工業出版社,2018年8月。
②《采煤沉陷區土地復墾技術》,李樹志等,煤炭工業出版社,2014年12月。
③《礦區生態破壞防治技術》,李樹志等,煤炭工業出版社,1998年4月。
發表論文:
1我國采煤沉陷區治理實踐與對策分析 李樹志 煤炭科學技術 2019-01-15 ,EI檢索
2我國轉型煤礦井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新方向探討 劉峰; 李樹志 煤炭學報 2017-09-15 ,EI檢索
3 礦業城市生態建設規劃與沉陷區濕地構建技術研究及應用 李樹志; 刁乃勤 礦山測量 2016-06-15
4 廢棄煤礦資源再利用及生態修復現狀問題及對策探討 劉明; 李樹志 礦山測量 2016-06-15
5 采煤沉陷區城市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李樹志 煤礦開采 2016-04-15 ,EI檢索
6 近郊采煤沉陷積水區人工濕地構建技術——以唐山南湖濕地建設為例 魯葉江; 李樹志 金屬礦山 2015-04-15
7 河下淺部開采區地表防治水措施研究 段紅志; 魯葉江; 李樹志 礦山測量 2014-10-15
8 我國采煤沉陷土地損毀及其復墾技術現狀與展望 李樹志 煤炭科學技術 2014-01-21 ,EI檢索
9 礦山測量研究所近六十年來發展回顧與展望 李樹志 礦山測量 2013-12-15
10 基于巖體破裂規律的下沉系數變化 張廣偉; 李鳳明; 李樹志; 鄧喀中 煤炭學報 2013-06-15
11 鉆孔電視探測技術在采空區注漿效果檢測中的應用 李樹志; 李學良 煤礦安全 2013-03-20
12 EH-4電導率成像系統在采空區注漿效果檢測中的應用 李學良; 李樹志; 侯金波 煤礦安全 2012-11-10
13 東部平原礦區不同培肥處理對復墾土壤特性的影響 魯葉江; 李樹志; 張春娜 中國農學通報 2012-02-15
14 采煤沉陷區復墾景觀格局分析 郭友紅; 李樹志; 高均海 礦山測量 2012-02-15
15 煤矸石回填地基的環境效應研究 李樹志; 白國良; 田迎斌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011-12-15 ,EI檢索
16 急傾斜煤層偽斜開采圍巖變形規律數值模擬 刁乃勤; 郭立穩; 李樹志 河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11-25
17 采動地基注漿加固治理技術研究 李學良; 李樹志; 李鳳明 金屬礦山 2011-11-15
18 水下開采對壩體安全影響及防護措施 李學良; 李鳳明; 李樹志 煤礦安全 2011-10-10
19 老采動區覆巖裂隙發育特征及活化機理研究 白國良; 李樹志; 高均海 煤礦開采 2010-10-15
20 建筑物荷載對老采空區地基穩定性影響研究 李鳳明; 李樹志; 白國良 煤礦開采 2010-06-15
21 不同年度復墾土壤微生物研究 郭友紅; 李樹志; 高均海 安徽農業科學 2010-06-01
22 平原礦區采煤沉陷地復墾耕地生產力評價 李樹志; 高均海; 魯葉江; 苗偉; 田峰 礦山測量 2010-02-15
23 復墾方法對礦區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高均海; 李樹志; 郭友紅; 苗偉; 田鋒 礦山測量 2010-02-15
24 東部高潛水位采煤沉陷區破壞耕地生產力評價研究 魯葉江; 李樹志; 高均海; 韓晶磊; 田迎斌 安徽農業科學 2010-01-01
25 就地取土復墾土壤剖面構建技術研究 魯葉江; 李樹志; 高均海 礦山測量 2009-10-15
26 采動影響下等效連續介質水巖耦合數學模型及應用 白國良; 梁冰; 李樹志 煤炭學報 2009-04-15
27 采煤塌陷區景觀演變特征研究 郭友紅; 李樹志; 高均海 礦山測量 2009-04-15
28 塌陷區矸石充填復墾耕地覆土厚度的研究 郭友紅; 李樹志; 魯葉江 礦山測量 2008-06-15
29 開采沉陷耕地損壞機理與評價定級 李樹志; 魯葉江; 高均海 礦山測量 2007-06-15
30 采煤塌陷區景觀生態再造技術 李樹志; 高均海 選煤技術 2006-12-30
31 塌陷地復墾土壤特性變異研究 李樹志; 高榮久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 2006-10-30 ,EI檢索
32 中國煤炭開采土地破壞及其復墾利用技術 李樹志 資源·產業 2000-07-30
33 矸石地基承載力及其確定 李樹志; 劉金輝; 王華國 煤炭科學技術 2000-03-25 ,EI檢索
34 當前煤礦土地復墾工作中應重點研究的幾個問題 李樹志 中國土地科學 1999-03-30
35 關于煤炭行業土地復墾政策的探討 李樹志; 苗建國 礦山測量 1998-08-15
36 加快煤礦土地復墾利用的對策和措施 宋良忠; 李樹志 煤礦環境保護 1997-04-15
37 矸石農業復墾的土壤特性及剖面結構分析 李樹志 煤礦環境保護 1996-08-15
38 煤礦開采沉陷生態破壞綜合防治技術 李樹志 潔凈煤技術 1995-12-15
39 晉華宮礦三斜井斷裂破壞原因分析 李樹志; 戴華陽; 侯敬宗; 丁美 礦山測量 1995-09-30
40 大同礦區巖層與地表移動規律分析 戴華陽; 李樹志; 侯敬宗 礦山測量 1995-06-30
41 煤礦開采沉陷生態破壞綜合防治技術 李樹志 潔凈與空調技術 1995-05-15
42 生物復墾技術 李樹志 煤礦環境保護 1995-04-15
43 生態農業復墾技術 李樹志 煤礦環境保護 1994-02-15
44 煤礦塌陷區的土地復墾技術 李樹志; 孫紹先 煤炭加工與綜合利用 1993-12-27
45 煤礦塌陷區土地復墾技術與發展趨勢 李樹志 煤礦環境保護 1993-08-29
46 矸石地基建筑物沉降分析 李樹志 礦山測量 1993-07-02
47 淺談矸石地基建抗變形建筑物的技術措施 劉金輝; 李樹志 礦山測量 1992-09-30
48 沉陷區矸石分層充填壓實效果影響因素分析 李樹志 礦山測量 1992-09-30
49 我國煤礦土地復墾和塌陷區綜合治理的發展與技術途徑 孫紹先; 李樹志 礦山測量 1991-04-02
50 我國煤礦土地復墾與塌陷區綜合治理的技術途徑 孫紹先; 李樹志 中國土地科學 1990-11-15
51 矸石地基強夯加固機理及其加固深度 李樹志 礦山測量 1990-07-02
52 煤礦(井工開采)土地復墾規劃設計編制深度的規定 孫紹先; 李樹志 煤礦環境保護 1990-05-01
53 第三屆國際煤矸石復田、處理及利用會議情況介紹 李樹志 煤礦環境保護 1990-05-01
54 中國土地學會土地復墾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二次學術討論會在大同市召開 李樹志 煤礦環境保護 1988-03-01
發表會議論文:
1 近郊采煤沉陷次生濕地生態環境演變規律研究 李幸麗; 李樹志; 高均海 2016全國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學術研討會——礦山土地復墾理論、技術、實踐與評價 中國會議 2016-09-25
2 礦業城市生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刁乃勤; 李樹志; 高均海 2016全國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學術研討會——礦山土地復墾理論、技術、實踐與評價 中國會議 2016-09-25
3 采煤沉陷區城市濕地景觀構建技術及實踐 李樹志; 魯葉江 2016全國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學術研討會——礦山土地復墾理論、技術、實踐與評價 中國會議 2016-09-25
4 采煤沉陷區房屋建設關鍵技術與實踐 高均海; 李樹志; 白國良 2016全國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學術研討會——礦山土地復墾理論、技術、實踐與評價 中國會議 2016-09-25
5 大興煤礦N1E 2-3煤層上行開采可行性研究 白國良; 高均海; 李樹志 全國“三下”采煤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12-10-01
6 膏體充填綜采工作面礦壓顯現規律研究 白國良; 高均海; 李樹志; 高飛杰; 楊少輝 2011全國礦山測量新技術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11-07-01
7 建筑荷載作用下老采動區地基變形規律數值模擬研究 白國良; 李樹志; 高均海; 田迎斌 2010全國“三下”采煤與土地復墾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10-10-01
8 中國煤礦山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現狀與發展趨勢 李樹志 2010全國“三下”采煤與土地復墾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10-10-01
9 礦山生態保護中的循環經濟技術 李樹志 礦山企業節能減排與循環經濟高峰論壇 中國會議 2010-07-02
10 采煤沉陷區土地復墾研究進展 李樹志; 魯葉江 全國“三下”采煤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08-08-01
11 采煤塌陷區土地復墾技術與應用 李樹志 全國“三下”采煤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08-08-01
12 矸石充填采煤沉陷區復墾建筑用地研究進展 高榮久; 李樹志; 何浩 全國“三下”采煤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08-08-01
13 采動巖體宏觀力學參數估計研究 白國良; 李樹志 全國“三下”采煤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08-08-01
14 兗州礦區塌陷地土壤特性研究淺析 李樹志; 魯葉江; 高均海; 郭友紅 第七屆全國礦山測量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07-11-01
15 采煤塌陷對礦區耕地土壤肥力的影響 李樹志; 郭友紅; 魯葉江 第七屆全國礦山測量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07-11-01
16 煤矸石排放對環境影響的防治途徑 王遺南; 李樹志 全國開采沉陷規律與“三下”采煤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05-06-30
17 西部煤炭開發引起的主要生態問題及防治對策 李樹志 中國煤炭學會第六屆青年科技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0-06-30
18 中國煤炭開采土地破壞及其復墾利用技術(英文) 李樹志 北京國際土地復墾學術研討會 國際會議 2000-05-01
19 鄒城市采煤塌陷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英文) 丁克鋒; 包慶軍; 聶靜華; 李樹志; 劉金輝; 姜升 北京國際土地復墾學術研討會 國際會議 2000-05-01
媒體報道一:

誓把舊貌換新顏
——記煤科總院唐山研究院礦山測量研究所所長李樹志
土地復墾是指對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污染等造成破壞的土地以及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供利用狀態或者恢復生態的活動。
長期以來,由于礦產資源開發等生產建設活動,挖損、塌陷、壓占等破壞了大量土地資源。據粗略估算,目前我國各種人為因素造成破壞廢棄的土地約2億畝左右,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0%以上,其中因采礦破壞的土地面積達8790萬畝。據有關資料介紹,國外土地復墾率一般為70%-80%,而在中國的一些地區土地復墾率還不到10%。因此,對于中國這個土地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加強土地復墾工作,對于有效緩解人地矛盾,改善被破壞區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安定團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李樹志,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環境保護技術領域的開拓者和學科帶頭人,我國煤炭行業知名的復墾和環境專家。他提出了礦山測量和三下采煤專業向礦山生態重建與水土保持方向拓展的戰略思路,開拓了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及水土保持技術新領域,為我國礦區土地復墾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土地復墾研究的領路人
李樹志1982年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至今,一直奮斗在礦區復墾科研與咨詢工作的第一線。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不僅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讓他的榮譽之樹結出了最耀眼的果實。
李樹志承擔并完成了煤炭部“六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塌陷區造地復田綜合治理研究”,這是我國第一個復墾研究項目。他首次提出了煤礦塌陷治理基本途徑,并在隨后的課題研究中完善和拓展了煤礦塌陷區復墾和生態重建途徑,形成了煤礦塌陷區治理技術和理論體系;在開采損害防治、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理論和實踐方面做了開創性工作;首次提出塌陷區矸石、粉煤灰充填和回填地基加固處理技術,具有創新性并有很大實際工程應用價值。
他組織完成了國家農業開發項目“唐山市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示范工程”,其成果使復墾技術途徑在國內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在北京國際復墾會議成員來到唐山現場參觀時,與會的國內外專家給予了李樹志高度評價。
隨后李樹志將工作熱情投入了“采煤塌陷區景觀再造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研究”中,將開采損害防治學和景觀生態學理論結合為一體,從礦區景觀生態恢復和景觀重建的角度,實現了大面積區域性采煤塌陷區的景觀生態再造,并提出了在景觀生態恢復的同時,實現塌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技術體系,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近期,作為負責人,李樹志承擔了國家863項目“采礦塌陷區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目前已經順利結題并獲得了省部級獎勵。他用高新技術研究土地復墾,主要解決礦區水、土及生態環境污染問題,使復墾技術有了新的突破。
目前,作為主要負責人,李樹志正承擔著國家“十一五”課題——“采煤沉陷區土地復墾與農業生態再塑技術開發與應用”、“采煤沉陷區土地復墾地基處理與工程建設技術開發”和“煤礦塌陷區復墾環境監測與評價技術研究”——該項目是由煤炭、冶金和有色金屬行業共同承擔的項目,目前進展順利,在推動土地復墾技術和環境保護技術方面有重大意義。
另外,李樹志還參與了國家《土地復墾規定》、《土地復墾條例》、《土地復墾技術標準》、《土地復墾方案編寫規程》等相關政策的制定及煤炭行業《環保發展規劃》的起草,從軟科學研究方面推動了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行業的發展。在該專業領域所提出的工程技術理論均已在開灤、兗州、淮北、皖北等礦區進行了應用和推廣,推動了我國煤炭資源開采與采煤塌陷治理、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新型礦區建設的技術進步,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巨大。
礦區變了,才是真正的成功
李樹志從來就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他要把研究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現實,他要用礦區的變化說話。
據估算,我國約有2億畝廢棄土地,而且因礦山開采破壞的土地仍以每年3-4萬公頃的速度增加。中國人均占有耕地僅為世界人均量的37%,這是一組失衡的數字。應用科學的復墾方法,就可以將60%以上的廢棄地復墾為耕地,從而緩解我國耕地緊張的情況。
山東鄒城不僅是我國著名的兗礦所在地,更是一座景觀、園林、漁業、農業協調發展的新型礦區。但是,曾經的鄒城由于大面積地下采煤形成采空區,進而引起了地面沉降和陷落,使村莊、鐵路、橋梁、管線等遭受破壞,農田變成了塌陷積水區或者斜坡地,降低了產量、有的區域甚至絕產等。鄒城遍地的荒草和積水讓李樹志深感責任重大,他決心將這一片荒夷好好治理。他提出因地制宜的原則,利用“挖深墊淺”等復墾技術進行塌陷區的整體規劃。為了保證施工質量及復墾效果,他長期在現場指揮,廢寢忘食、嘔心瀝血,幾次因過度的勞累心臟病突發暈倒在現場。經過李樹志的努力,終于給鄒城換了一副新的模樣。鄒城礦區的成功復墾也成為了全國的礦區復墾工作典范。
不僅農業復墾在我國的地位十分重要,建設用地的復墾工作也不能忽視。城市的發展導致急需建設用地,在保證18億畝耕地紅線的前提下,建設用地就顯得更加寸土寸金。采用土地復墾技術通過對采煤塌陷區、資源枯竭礦山進行地貌恢復和生態恢復,實現土地資源有效利用,是破解土地瓶頸問題的途徑之一。李樹志致力于礦區土地復墾,已為國內其他多個地區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尤其是城市與工業發展用地問題。
如今的唐山南湖生態城,可謂是綠樹成蔭、湖水清澈、景色宜人,看著眼前這一切,誰能相信這里以前竟然是一片面積多達20平方公里的塌陷區呢。開灤這個有著上百年采煤史的城市,也因此變成了一個人跡罕至、雜草叢生,城市生活和建筑垃圾隨意傾倒,污水任意排放的大垃圾場。從1994年開始,李樹志帶領唐山研究院為南湖區的整治提供了技術服務和支持,對沒有建設價值的采沉區、垃圾場、廢棄地進行了全面的綜合整治,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多年的塌陷區生態化建設,不但美化了城市,而且帶動了開灤的城市建設發展和棚戶區的改造,形成了著名的唐山南湖生態城。原來的塌陷區現在已經是唐山的綠心,是融合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為一體的多功能區域,是城市形象和內在精神的典型代表,是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諧型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示范區。
河南省焦作市,在塌陷區復墾工業園區投資3億元后才發現該區不適宜復墾建設用地,這讓整座城市的復墾工作成了一個燙手的熱山芋,清華大學等相關工作單位都無一愿意承擔后續工作。面對挑戰,李樹志沒有退縮,而是帶領唐山研究院迎難而上,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科研工作者應有的擔當。他為該區提供采空區地基穩定性評價、采空區處理、抗變形設計等一條龍服務,解決了技術難題。焦作市現已建成30萬平方米工業園區。這次的復墾效果,讓李樹志及其唐山研究院的實力等到了社會的肯定,也引來了各方人員的關注。甚至有很多其他礦區的公司、政府人員參觀了典范礦區后慕名前來求助,希望能夠進一步開發利用采煤沉陷區。李樹志總能讓他們滿意而歸,客人總是說“李所長真是厲害!”。
接下來的日子,李樹志的復墾工作更是捷報頻傳,喜報連連。
安徽省淮北市采煤塌陷區治理方面,與有關單位協作,已建立商品住宅區6個,工礦企業10多個,最高建筑物達19層,總建筑面積約100萬平米。
山西省晉城市、長治市等礦區的塌陷地建設抗變形建筑達20余萬平方米。
……
李樹志就像一位最優秀的魔術師,總是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總是能夠向廢棄的土地要效益。
已經取得了成功的李樹志一點也不敢懈怠,因為他知道還有很多的土地復墾難題在等著他解決,還有很多很多的廢棄土地在等著他來改變……
每每想到那些土地復墾后的樣子,李樹志的微笑就會從心底漾出來,充滿每個角落。
李樹志 煤科總院唐山研究院礦山測量研究所所長,煤炭系統技術拔尖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先后被聘為國家發改委采煤塌陷綜合治理項目評估專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鑒定專家,國家環保總局特聘環評報告評審專家,國土資源部特聘土地復墾方案評審專家,國家煤礦環保培訓中心客座教授,煤炭行業環境保護專業咨詢專家組成員,主要負責國內重大復墾方案及環保方案、地質災害治理方案等的評審、論證、驗收工作;擔任土地學會理事兼土地復墾分會副秘書長、煤炭學會開采損害鑒定委員會和環保專業委員會及礦山測量專業委員會委員。
主編《礦區生態破壞防治技術》專著,參加編寫專著2部,《煤炭百科全書》環保卷編委和主要撰稿人。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國際會議8篇,多篇為EI檢索。主持編寫“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等多種項目的論證報告、可研報告、專題報告。先后主持和參加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多項獲得省部級獎勵。
(出處:《科學中國人》2010年第二期
媒體報道二:

唐山勞模李樹志:用科技力量改善礦區生態環境
來 源:唐山文明網
發表時間:2014-12-19
近30年來,他帶領科研團隊一直潛心研究、開拓采煤塌陷區土地復墾、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技術,讓無數個人跡罕至、雜草叢生的采煤塌陷區,變成生態農業園區與城市“綠心”,成為融合現代農業、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和當代文明于一體的多功能區域;他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首席專家,煤炭系統技術拔尖人才和青年標兵,曾獲唐山市勞動模范稱號。
他就是中煤科工集團唐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礦山測量所所長——李樹志。由于在土地復墾與采煤學科的發展和技術進步中的突出貢獻,李樹志被評為全市2013年度科技創新拔尖人才。
刻苦鉆研孜孜不倦
作為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環境保護技術領域的開拓者和學科帶頭人,多年來,李樹志在科學技術上鉆研的腳步始終不曾停下。
上世紀80年代初,他創造性地提出了采煤塌陷區造地復田設想,在我國率先開展了“煤礦塌陷區造地復田綜合治理技術”專題研究。
1992年,他帶領團隊結合煤礦企業生產需求開展相關研究,并將研究重點轉移到采煤塌陷區建筑復墾技術方面,深入開展塌陷區用于擴大工業場地、復墾煤礦“三產”建設用地與搬遷壓煤村莊用地等建筑復墾技術與理論研究,取得了許多創新性成果。
2001年國家將土地有償使用費和土地出讓金用于土地整理與復墾后,李樹志又帶領測量所員工結合承擔的土地復墾與土地整理項目,引進了環境、生態、土壤、植被、遙感等方面人才,加強了采煤塌陷區農林生態復墾、土壤剖面構建與景觀構建技術研究。
2006-2011年間,作為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礦區復墾關鍵技術開發及示范應用》首席科學家,主持完成了其中的《采煤沉陷區土地復墾與農業生態再塑技術》《采煤沉陷區地基處理與工程建設技術》2個課題,同期還主持完成了全市重點項目《濕地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關鍵技術》。2012年,這3個項目的科研成果均被列入國家科技部《科技惠民計劃先進科技成果》。
目前,他帶領的科研團隊承擔著國家“十二五”科技計劃課題——《典型礦業城市受損生態系統恢復技術及示范》。
科研成果碩果累累
對專業孜孜不倦的追求,換來的是科研成果的累累碩果。
其中,李樹志主持完成的《采煤沉陷區土地復墾與農業生態再塑技術》應用于高潛水位平原礦區采煤塌陷土地的農業復墾和生態重建。該研究成果先后在淮北市、鄒城市、我市古冶區等地區應用,得到應用單位的認可和專家的好評,獲經濟效益3.79億元,對實現礦區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采煤沉陷區地基處理與工程建設技術》成果主要應用于老采空區上方相關工程建設,解決了礦業城市發展建設用地的瓶頸制約問題和我國老采空區綜合探測技術的難題等等。目前,在焦作、開灤、平頂山等礦區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僅2012、2013兩年就使9650畝采煤塌陷區得到建設利用,為成果使用單位及當地政府新增經濟效益48.52億元。
針對我國創建新型能源生態宜居城市的需要,他帶領測量所員工加強采煤沉陷區濕地構建技術研究,主持完成的《礦區濕地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關鍵技術研究》等技術研究成果,為我國礦業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生態文明與宜居城市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項目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達13.97億元。
此外,為解決唐山市城市發展建設用地瓶頸制約問題,他組織完成了《高潛水位礦區采動地基穩定性評價技術研究與應用》《閉坑礦山工業場地及周邊塌陷區開發利用研究》等;針對唐山市高潛水位采煤沉陷區開發建設中的采動地基穩定性評價技術問題,將理論研究、數值分析和工程應用相結合,形成高潛水位礦區采動地基穩定性評價技術。該技術在我市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近兩年,為41個采動區建設項目進行了評價,使3930畝采煤塌陷區得到建設利用,新增經濟效益19.6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