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新人物百科 > 材料科學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潘鼎,男,漢族,1943年4月出生。東華大學材料學學科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始終堅持在科研第一線,腳踏實地、不斷開拓、勇于創新,在科研成果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高性能纖維及增強復合材料、化學纖維及成型理論、化學纖維成形理論(濕法紡絲及干濕法紡絲)、高性能纖維(PAN基及RAYON基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理論及應用。

承擔的科研情況:

先后主持了十余項國家及部級科研任務,獲得各項獎項近十項。主持了國防重大軍工科研項目"300Kg/年粘膠基碳纖維擴試線"的研制,為我國燒蝕型粘膠基碳纖維填補了空白,解決了我國重大戰略材料粘膠基碳纖維的嚴重短缺問題,為我國新型戰略彈頭防熱層材料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積極投身于我國軍工部門急需的另一項目:"聚丙烯腈碳纖維原絲基礎理論"的研究。他承擔了上海市科委科學技術發展基金項目"干噴濕紡聚丙烯腈碳纖維原絲纖維結構性能的基礎研究",同時承擔了上海市重大科研項目"PAN基及RAYON基高效環保型活性碳纖維"的研究。他還作為863項目子課題"PAN原絲紡絲張力在線測試系統的研制"的顧問參與項目研究。作為領銜人物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高性能碳纖維制備中若干基礎問題的研究"已經獲得成功(科研經費350萬元)。

1、干噴濕紡聚丙烯腈碳纖維原絲纖維結構性能的基礎研究,上海市科委科學技術發展基金項目;

2、PAN基及RAYON基高效環保型活性碳纖維的研究,上海市重大科研項目;

3、PAN原絲紡絲張力在線測試系統的研制,863項目子課題;

4、高性能碳纖維制備中若干基礎問題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

科研成果:

獲得國家級二等獎一項、省部級以上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三項、三等獎四項,獲社會力量科技一等、特等獎三項;

1、“硝酸一步法聚丙烯腈原絲”獲國防科委科技成果二等獎;

2、“化學纖維成型理論和結構性質的研究”獲國家教委二等獎;

3、 榮獲“全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00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4、“航天級高純粘膠基碳纖維(RCF)的研制”獲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發明專利:

1 一種瀝青碳泡沫材料的制備方法 呂永根; 王鵬; 楊常玲; 秦顯營; 辛誠; 曾凡龍; 舒練兵; 潘鼎 東華大學 2007-11-07

2 凹凸棒土納米粒子改性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原絲及制備方法 陳大俊; 尹晗; 王軍泉; 陳惠芳; 羅偉強; 張清華; 潘鼎 東華大學 2008-08-20

3 一種多孔瀝青基炭微球的制備方法 呂永根; 楊常玲; 潘鼎 東華大學 2005-01-05

4 一種多孔酚醛樹脂基炭微球的制備方法 呂永根; 楊常玲; 潘鼎 東華大學 2005-01-05

5 一種負載金屬的脫醛炭質吸附劑及其制備方法 榮海琴; 潘鼎; 曾凡龍; 呂永根 東華大學 2005-06-29

6 一種催化脫醛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榮海琴; 潘鼎; 曾凡龍 東華大學 2005-06-29

7 大孔徑活性碳纖維的制備方法 曾凡龍; 潘鼎; 陳惠芳; 劉占蓮; 呂永根; 李包順; 榮海琴 東華大學 2005-06-29

8 一種活性碳纖維吸附材料的制備方法 吳琪琳; 張志海; 潘鼎 東華大學 2006-04-26

9 一種異形PAN基碳纖維原絲的制備方法 曾小梅; 武永濤; 胡娟; 房弈; 張幼維; 趙炯心; 潘鼎 東華大學 2007-02-28

10 高溫殺病毒口罩 潘鼎; 曾凡龍; 陳惠芳; 胡菊芳; 全崇華; 李包順; 李恩光 東華大學 2004-06-30

11 碳纖維前驅體聚丙烯腈纖維的預氧化方法 呂永根; 宋云鵬; 楊常玲; 秦顯營; 周吉松; 邴雪飛; 潘鼎 東華大學 2008-09-10

12 高強度大長徑比陶瓷噴絲板及制作方法 李友寶; 寇華敏; 潘鼎; 勵永平; 潘裕柏; 陳惠芳; 勵才勛; 張慶青; 郭景坤; 孫興偉; 李包順; 高建 寧波東聯密封件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東華大學 2009-06-17

13 一種強度大于0.3GPa的大孔活性碳纖維的制備方法 吳琪琳; 嚴成; 蔡則田; 榮海琴; 潘寧; 潘鼎 東華大學 2009-01-07

論文專著:


論文專著:

出版、發表一百余篇論文、著作。

發表論文:

1 炭纖維原絲用丙烯腈/衣康酸單甲酯共聚物的制備及熱性能 陳桂蓮; 巨安奇; 徐洪耀; 潘鼎; 陳惠芳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2010-02-15

2 工藝條件對粘膠基活性碳纖維比表面積與收率的影響 倪朝暉; 潘鼎; 季濤 產業用紡織品 2009-02-25

3 硫酸尿素催化體系對黏膠纖維熱解行為的影響 趙旭晨; 陳惠芳; 王二軻; 潘鼎 宇航材料工藝 2009-02-15

4 凝膠紡聚丙烯腈原液的流變性能 馬彩霞; 杜衛平; 秦宗益; 潘鼎 合成纖維 2009-03-25

5 聚丙烯腈碳纖維的產業化及裝置 呂永根; 王華平; 潘鼎 高科技纖維與應用 2009-04-15

6 成形條件對PAN原絲微孔結構及熱性能的影響 董瑞蛟; 趙炯心; 張幼維; 吳承訓; 潘鼎 合成纖維工業 2009-06-10

7 超臨界流體制備中間相瀝青泡沫炭及其導熱性能研究 辛誠; 呂永根; 楊常玲; 潘鼎 化工新型材料 2009-08-15

8 堿金屬鹽對黏膠基活性炭纖維表面大孔形成的影響 張志海; 吳琪琳; 蔡則田; 嚴成; 宋華溢; 潘鼎 新型炭材料 2009-09-15

9 PAN/DMSO溶液凝膠化行為的流變學研究 譚連江; 葉武; 陳惠芳; 潘鼎 合成技術及應用 2009-06-28

10 紡絲成形工藝和條件對PAN原絲中孔隙的影響 梁藝樂; 趙炯心; 張幼維; 潘鼎 合成技術及應用 2009-09-28

11 PAN基碳纖維原絲梯級凝固成型的研究 梁藝樂; 王威; 閻晉; 張德剛; 趙炯心; 張幼維; 潘鼎 材料工程 2009-11-15

12 PAN基碳纖維原絲的高錳酸鉀改性(英文) 劉水平; 譚連江; 潘鼎; 陳彥模 材料工程 2009-11-15

13 水對PAN/DMSO/H_2O的流變行為和原絲性能的影響 杜衛平; 馬彩霞; 陳惠芳; 秦宗益; 潘鼎 宇航材料工藝 2009-10-15

14 噴絲頭長徑比對PANCF原絲性能的影響 王二軻; 莫迪; 陳惠芳; 潘鼎 合成纖維工業 2009-10-10

15 模板法中孔炭材料的制備與表征 欒廣貴; 劉振輝; 榮海琴; 潘鼎 炭素技術 2006-02-28

16 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PAN纖維中的DMSO含量(英文) 曾小梅; Jan Ellinger; 張幼維; 趙炯心; 潘鼎 合成纖維工業 2006-06-10

17 活性碳纖維對甲醛吸附轉化性能的研究 榮海琴; 呂永根; 吳琪琳; 潘鼎 合成纖維 2006-06-25

18 碳纖維用PAN原絲超聲波水洗新技術 劉世昌; 陳惠芳; 潘鼎 宇航材料工藝 2006-12-30

19 H_2O對PAN/DMSO紡絲溶液流變學性質的影響 唐乃杰; 陳惠芳; 潘鼎 宇航材料工藝 2006-12-30

20 不同纖維素原絲及其制備的炭纖維的分形比較 陳宇晗; 吳琪琳; 潘鼎 炭素 2006-09-21

21 補強前后粘膠基炭纖維中的分形 陳宇晗; 吳琪琳; 潘鼎 炭素 2006-09-21

22 水對PAN-DMSO溶液流變性能及紡絲成形的影響 曾小梅; 趙炯心; 武永濤; 張幼維; 吳承訓; 潘鼎 合成纖維工業 2006-10-10

23 干濕法制備異形PAN原絲及其力學性能的研究 武永濤; 趙炯心; 曾小梅; 潘鼎 合成技術及應用 2006-12-28

24 超級電容器用活性炭纖維的研制(Ⅰ活性炭纖維的強度與比表面積) 劉志玲; 李包順; 潘鼎 炭素 2006-12-21

25 Polynosic基活性炭纖維的制備 富宇; 曾凡龍; 潘鼎 炭素 2006-12-21

26 催化處理Lyocell纖維在熱解過程中的結構與性能變化 吳琪琳; 龔靜華; 張志海; 潘鼎 新型炭材料 2007-03-30

27 凝膠紡絲法制備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原絲的研究 沈端; 潘鼎 石油化工技術經濟 2007-04-25

28 拉伸對異形聚丙烯腈原絲截面形狀的影響 武永濤; 曾小梅; 趙炯心; 房奕; 潘鼎 合成纖維工業 2007-06-10

29 中國復合材料的發展與展望 潘鼎; 曾凡龍; 榮海琴 玻璃鋼 2006-09-20

30 碳纖維復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 林德春; 潘鼎; 高健; 陳尚開 玻璃鋼 2007-03-30

31 干濕法PAN纖維截面成形條件的研究 曾小梅; 張冠; 胡娟; 趙炯心; 張幼維; 潘鼎 合成纖維工業 2007-12-10

32 濁點滴定法研究PAN-DMSO-H_2O體系的相行為 胡娟; 曾小梅; 董瑞蛟; 張幼維; 趙炯心; 吳承訓; 潘鼎 合成纖維工業 2008-08-10

33 超臨界流體制備中間相瀝青泡沫炭 王鵬; 呂永根; 辛誠; 楊常玲; 舒練兵; 潘鼎 炭素技術 2008-06-15

34 丙烯腈-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與熱性能研究 周吉松; 呂永根; 王小華; 楊常玲; 潘鼎 合成技術及應用 2008-12-28

35 PAN/DMSO/H_2O溶液的流變學性質 徐海峰; 杜衛平; 譚連江; 陳慧芳; 潘鼎 合成技術及應用 2008-12-28

36 聚丙烯腈紡絲原液三元體系的流變行為 馬彩霞; 秦宗益; 潘鼎 合成纖維 2008-12-25

37 石油瀝青對乳化法煤瀝青基炭微球的改性機理(英文) 薛運偉; 楊常玲; 呂永根; 榮海琴; 王鵬; 潘鼎 新型炭材料 2008-03-15

38 聚丙烯腈/凹凸棒土紡絲溶液的流變行為 王軍泉; 陳惠芳; 陳大俊; 潘鼎 合成纖維 2008-04-25

39 國產炭纖維灰分現狀及產生機理的分析 強杉杉; 潘鼎 炭素 2008-06-15

40 超臨界條件對瀝青泡沫炭結構的影響 王鵬; 呂永根; 秦顯營; 辛誠; 楊常玲; 潘鼎 炭素 2008-06-15

41 2-甲基-2-丁烯二酸單甲酯的合成及其與丙烯腈二元共聚的表觀競聚率的測定 楊俊鋒; 陸國林; 譚久青; 黃曉宇; 陳惠芳; 潘鼎 化學學報 2008-07-28

42 聚丙烯腈原絲的凝固成形與相分離研究進展 董瑞蛟; Keuser Marcus; 趙炯心; 張幼維; 吳承訓; 潘鼎 合成技術及應用 2008-06-28

43 粘膠基活性碳纖維新工藝研究 曾凡龍; 潘鼎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 2003-10-20

44 干-噴濕紡聚丙烯腈纖維拉伸工藝研究 朱巋立; 潘鼎 合成纖維工業 2003-04-15

45 不同線密度粘膠原絲及其碳纖維的結構性能對比 吳琪琳; 潘鼎 合成纖維工業 2003-10-15

46 二次拉伸對干濕法PAN原絲結構性能的影響 陳方泉; 高健; 陳惠芳; 潘鼎 合成纖維工業 2003-12-15

47 光催化再生粘膠基活性炭纖維研究 徐昌曦; 曾凡龍; 黃永秋; 潘鼎 合成纖維工業 2003-12-15

48 聚丙烯腈/二甲基亞砜溶液的流變學性質 陳方泉; 陳惠芳; 潘鼎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2005-05-28

49 Lyocell纖維在低溫熱處理階段的TG-DSC-MS研究 吳琪琳; 張志海; 潘鼎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2005-05-28

50 氮磷(PN)組分催化劑對粘膠纖維熱裂解行為的影響 胡鋒; 陳惠芳; 潘鼎 化工新型材料 2005-05-25

51 PAN濕法紡絲凝固成形中的凝膠化與傳質 汪仁鈞; 吳承訓; 潘鼎 合成技術及應用 2005-06-30

52 刊首語 潘鼎 國際紡織導報 2005-03-10

53 中孔炭材料的制備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欒廣貴; 劉振輝; 榮海琴; 潘鼎 炭素 2005-12-21

54 DMSO濕法PAN纖維截面形狀形成條件的研究 張冠; 趙炯心; 曾小梅; 武永濤; 吳承訓; 潘鼎 合成技術及應用 2005-12-30

55 納米二氧化鈦光催化劑的固化技術 徐昌曦; 曾凡龍; 黃永秋; 潘鼎 化工新型材料 2003-07-25

56 碳纖維的性能缺陷及改進方法 張瑩; 趙炯心; 潘鼎 化工新型材料 2003-08-25

57 碳纖維用聚丙烯腈新型共聚物的制備 駱效雄; 潘鼎 化工新型材料 2003-08-25

58 干濕法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原絲的制備 陳方泉; 陳惠芳; 潘鼎 化工新型材料 2003-11-25

59 粘膠基活性炭纖維的制備 劉占蓮; 潘鼎; 曾凡龍 炭素 2003-09-21

60 Lyocell基炭纖維表面微結構的STM研究 吳琪琳; 潘鼎 新型炭材料 2003-09-30

61 中孔活性碳纖維的研究 劉占蓮; 潘鼎 材料導報 2003-02-15

62 炭材料在醫學領域的應用 吳琪琳; 潘鼎 材料導報 2003-08-15

63 我國活性碳纖維的研究、工業化及前景(Ⅰ) 曾凡龍; 潘鼎 材料導報 2003-09-15

64 我國活性碳纖維的研究、工業化及前景(Ⅱ) 曾凡龍; 潘鼎 材料導報 2003-10-15

65 n-C_7H_(16)/CCl_4熱解處理對粘膠基碳纖維性能的影響 李國榮; 黃永秋; 潘鼎 合成纖維工業 2004-02-15

66 實驗室用脫泡裝置的設計與計算 陳方泉; 徐昌曦; 陳惠芳; 潘鼎 合成纖維工業 2004-02-15

67 兩種銨鹽催化劑和不同活化工藝對粘膠基活性碳纖維的影響 曾凡龍; 潘鼎 合成纖維 2004-03-25

68 細旦粘膠基碳纖維及原絲結構的研究 胡揚; 陳惠芳; 潘鼎 宇航材料工藝 2004-04-30

69 高溫聚合物基PTC復合材料的制備 徐昌曦; 劉劍萍; 黃永秋; 潘鼎 化工新型材料 2004-05-25

70 大孔活性碳纖維的初探 錢明娟; 潘鼎 化工新型材料 2004-06-25

71 干-濕紡聚丙烯腈/二甲基亞砜原液流變性能的研究 王鵬; 潘鼎 化工新型材料 2004-08-25

72 粘膠活性碳纖維預浸劑的熱分解作用及效能評選 曾凡龍; 潘鼎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 2004-10-20

73 PAN原絲干濕法紡絲斷裂問題的研究及其計算機計算 高健; 潘鼎; 陳惠芳 合成纖維 2004-12-30

74 n-C_7H_(16)/CCl_4體系CVD-熱解炭的形貌與形成機理 李國榮; 黃永秋; 潘鼎 材料工程 2004-07-25

75 干濕紡PAN/DMSO原液觸變性與大分子纏結機理的研究 王鵬; 潘鼎 合成纖維工業 2004-12-15

76 多元回歸法分析干噴濕紡PAN/DMSO原液流變性能 王鵬; 潘鼎 合成纖維工業 2005-02-15

77 碳纖維強度的WE1BULL分析理論 吳琪琳; 潘鼎 高科技纖維與應用 1999-12-30

78 掃描隧道顯微鏡對粘膠基碳纖維表面微觀結構的研究 胡揚; 潘鼎; 敖明 宇航材料工藝 2002-08-30

79 電化學表面處理對粘膠基碳纖維熱穩定性的影響 黃強; 黃永秋; 鄭成斐; 吳藥鏡; 潘鼎 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12-30

80 活性炭纖維在治理水和大氣污染中的應用 黃強; 潘鼎; 黃永秋 化工新型材料 2002-08-25

81 炭纖維電鍍鎳工藝的研究 田豐; 黃永秋; 潘鼎 炭素 2002-03-21

82 化學氣相沉積熱解炭機理及其化學動力學 楊昕; 陳惠芳; 潘鼎 炭素 2002-06-21

83 進展中的活性炭纖維 劉占蓮; 潘鼎 炭素 2002-09-21

84 缺陷對粘膠基炭纖維強度的影響及補強處理方法 劉海玉; 朱巋立; 潘鼎; 黃永秋 合成纖維工業 2000-04-05

85 碳纖維電化學表面氧化處理效果的表征 韓風; 潘鼎; 黃永秋 高科技纖維與應用 2000-02-29

86 碳纖維的表面處理 吳慶; 陳惠芳; 潘鼎 化工新型材料 2000-03-25

87 電化學表面處理提高碳纖維復合材料界面性能的機理研究 韓風; 潘鼎; 黃永秋 化工新型材料 2000-09-25

88 炭纖維表面處理綜述 吳慶; 陳惠芳; 潘鼎 炭素 2000-09-21

89 裂紋分布與Weibull模數關系的研究 吳琪琳; 潘鼎 新型炭材料 2000-09-30

90 碳纖維表面處理與上漿綜述 吳慶; 陳惠芳; 潘鼎 材料導報 2000-06-15

91 國產粘膠基碳纖維強度的兩種統計分布 吳琪琳; 潘鼎 材料導報 2000-11-15

92 Lyocell纖維與國產粘膠纖維的對比研究 吳琪琳; 潘鼎; 邵惠麗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2001-07-28

93 電化學氧化表面處理提高粘膠基碳纖維的界面粘結性能 韓風; 黃永秋; 潘鼎 合成纖維工業 2001-08-30

94 熱解條件對粘膠基炭纖維(RCF)抗拉強度的影響 楊昕; 陳惠芳; 潘鼎 炭素 2001-12-21

95 高科技碳纖維工業方興未艾 潘鼎; 陳惠芳 紡織信息周刊 2001-10-31

96 粘膠基碳纖維孔洞形成過程的研究 吳琪琳; 潘鼎 材料導報 2001-08-15

97 電化學氧化對炭纖維界面性質的影響 吳慶; 陳惠芳; 潘鼎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2002-03-28

98 粘膠基碳纖維表面結構的STM研究 吳琪琳; 胡楊; 潘鼎 化學研究與應用 2002-04-28

99 PAN碳纖維原絲干濕紡凝固動力學的新模型 丁莉萍; 顧勁華; 潘鼎 復合材料——基礎、創新、高效:第十四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上) 2006-10-15

100 聚丙烯腈碳纖維結構形成與演變機制 呂永根; 呂春祥; 劉杰; 潘鼎 復合材料——基礎、創新、高效:第十四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上) 2006-10-15

101 聚丙烯腈碳纖維原絲原液的熱力學性質 馬彩霞; 顧勁華; 潘鼎 復合材料——基礎、創新、高效:第十四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上) 2006-10-15

102 PAN碳纖維原絲紡絲凝固成形條件對初生絲微細結構的影響 沈端; 顧勁華; 潘鼎 復合材料——基礎、創新、高效:第十四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上) 2006-10-15

103 聚丙烯腈原絲飽和蒸汽牽伸工藝研究 王靈善; 潘鼎 復合材料——基礎、創新、高效:第十四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上) 2006-10-15

104 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原絲濕法紡絲拉伸的研究 曾小梅; 胡娟; Zimmerhackl Philipp; 武永濤; 張幼維; 趙炯心; 潘鼎 復合材料——基礎、創新、高效:第十四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上) 2006-10-15

105 X射線小角散射對黏膠基碳纖維微孔分形的研究 譚連江; 陳宇晗; 潘鼎 復合材料——基礎、創新、高效:第十四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下) 2006-10-15

106 聚丙烯腈紡絲原液在熱可逆凝膠化過程中的流變行為 馬彩霞; 秦宗益; 潘鼎 第十五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 2008-07-24

107 凝膠法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原絲的制備 葉武; 譚連江; 潘鼎 第十五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 2008-07-24

108 高錳酸鉀改性PAN原絲的預氧化研究 譚連江; 葉武; 潘鼎 第十五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 2008-07-24

109 聚丙烯腈碳纖維凝膠紡凝固成型機理研究 徐海峰; 馬彩霞; 潘鼎 第十五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 2008-07-24

110 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原絲凝固成型與相分離 董瑞蛟; M.Keuser; 曾小梅; 張幼維; 趙炯心; 吳承訓; 潘鼎 第十五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 2008-07-24

111 PAN原絲成形過程中的雙擴散和截面形狀的形成 曾小梅; 張冠; 趙炯心; 張幼維; 吳承訓; 潘鼎 第十五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 2008-07-24

112 PAN/DMSO體系濕法及干噴濕法紡絲可紡性的研究 王二軻; 陳惠芳; 潘鼎 第十五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 2008-07-24

113 燃氣舵艙艙體貼層模壓成型工藝理論研究 唐波; 潘鼎; 左鋮 第十五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 2008-07-24

114 凝膠化理論初探及PANCF原絲的凝膠法紡絲 潘鼎 中國復合材料學會增強體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2009-12-17

115 一種新型的纖維素基碳纖維材料的研制 吳琪琳; 潘鼎 第四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1-10-01

116 試制一種表面富含大孔的新型粘膠基活性碳纖維 吳琪琳; 顧書英; 張志海; 潘鼎 第五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Ⅲ 2004-09-01

117 環氧基復合材料纖維纏繞的熱化學模型 吳海峰; 潘鼎 復合材料力學現代進展會議論文集擴展摘要 2005-05-01

118 DMSO法PAN基碳纖維原絲凝固成型機理的初步探討 曾小梅; 張幼維; 趙炯心; 潘鼎 2005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 2005-10-01

119 H_2O對PAN/DMSO紡絲溶液流變學性質的影響 唐乃杰; 陳惠芳; 潘鼎 2005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 2005-10-01

120 環氧基復合材料纖維纏繞成型固化的熱化學模型 吳海峰; 潘鼎 中國復合材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5-08-01

121 高錳酸鉀改性對PAN原絲制備碳纖維的影響 馬利哲; 呂永根; 吳海峰; 潘鼎 中國復合材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5-08-01

122 PAN原絲飽和蒸汽牽伸傳熱機理研究 王靈善; 潘鼎; 劉小妮 中國復合材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5-08-01

123 Polynosic基活性碳纖維的制備 富宇; 曾凡龍; 潘鼎 第20屆炭—石墨材料學術會論文集 2006-09-01

124 超級電容器用活性炭纖維的研制(第一報 活性炭纖維的強度與比表面) 劉志玲; 李包順; 潘鼎 第20屆炭—石墨材料學術會論文集 2006-09-01

125 PAN原絲飽和蒸汽牽伸傳熱機理研究 王靈善; 潘鼎; 劉小妮 復合材料技術與應用可持續發展工程科技論壇論文集 2006-10-01

126 環氧基復合材料纖維纏繞成型固化的熱化學模型 吳海峰; 潘鼎 全國首屆青年復合材料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2007-01-01

127 不同牽伸條件下粘膠基碳纖維拉伸強度的Weibull分布模型(英文) 吳琪琳; 吳敏; 潘鼎 第六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10) 2007-11-01

128 聚丙烯腈濃溶液熱致凝膠化的流變研究 馬彩霞; 閆偉霞; 張莉; 秦宗益; 潘鼎 中國化學會、中國力學學會第九屆全國流變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 2008-09-01

榮譽獎勵:


1、獲2001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殊榮;

2、2002年被教育部評定并推薦為"提名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3、200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4、被評為2001-2003年度上海市勞動模范。

媒體報道:


堅定的信仰 畢生的追求——訪東華大學潘鼎研究員

用來生產紡織品的原料中,以棉、麻、絲、毛的歷史最悠久。但是天然資源畢竟有限,因此,化學家開始研究,利用價格更便宜、來源更豐富的原料來紡紗織布,它們便是化學纖維。

1664年,英國人R.胡克在他所著的《微晶圖案》一書中,首次提到人類可以模仿食桑蠶吐的絲而用人工方法生產紡織纖維。經過200多年的不斷探索,終于在1891年首次用人工的方法工業生產了化學纖維,由此開始了化學纖維工業的歷史。

潘鼎研究員致力化學纖維事業四十余年,潛心于化纖成形理論、尤其是高性能纖維領域碳纖維及其原絲制備、工程化及應用技術的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擔國防科工委重大、“973”、“863”、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等項目近20余項,造詣頗深,取得了多項具有原創性、實用性重大成果。

他作為負責人之一開創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聚丙烯腈碳纖維(PANCF)原絲制備技術、首次提出原絲成形新思路;主持研制并長期穩定生產自主產權的洲際導彈防熱層關鍵材料——粘膠基碳纖維(RCF)。為我國導彈武器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成為我國碳纖維領域的著名專家,并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一等獎等十余項重大獎勵。發表論文100多篇,培養40余名博士、碩士研究生。

他在我國化學纖維科學領域里兢兢業業的奮斗著,科學研究帶給他的不僅僅是那些光彩奪目的成就榮譽,更多的是一種深入靈魂的幸福與滿足。

攻克洲際導彈彈頭防熱層關鍵材料,為發展導彈武器作出重要貢獻

RCF是洲際導彈彈頭防熱層關鍵材料。其性能、品質直接關系到飛行的質量及成敗。國際上,只有美、俄兩國擁有該材料制造技術,但長期實施技術封鎖。直至1990年“核制裁”的最后關頭,原攻關方案依然久攻未克,成上天計劃最后攔路虎之首,軍委及國家領導人予以高度重視。在國家計委國防司、紡織部、航天部支持下,他毅然勇摘此“重中之重”請戰牌。

除時間緊、資料少、要求高(為美、俄優項指標的集成,但關鍵指標相互制約,難以兩全)外,對于碳絲質量有絕對影響的原絲,國內僅有為國外(采用木槳粕)早已否定的棉漿粕簾子線,且原料來源混雜又未建立質量指標。他首先研究并確立了纖維截面、內應力、沸水收縮等關鍵指標,促使原絲質量獲得本質性改善。

在熱處理中原絲主鏈醚鍵受熱易斷,絲束強度驟降難以連續運行;原絲炭含量過低,產物RCF強度差、得率低;裂變排出產物不僅3~4倍于產品量,且易凝聚滴落絲束或堵塞排氣系統,對生產正常運行構成嚴重威脅,這些是RCF生產的三大致命要害。他采用國內首創的稀緯帶技術及溫度譜的巧妙設置,解決了零強度點的逾越問題;用有機、無機混合型催化體系(優于美、俄的單一催化劑)及空氣介質低溫熱處理技術同時解決了強度、得率偏低問題;用兩段排焦技術解決了大容量排焦問題;設計制造了箱管結合式熱處理爐、高溫碳化爐、高效焚燒爐、張力自動控制裝置等七項創新設備?鄳鹚哪辏J過強度、得率、斷絲、毛絲、排焦五大關,研制成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航天級RCF,并編制了該產品的國軍標,其強度比原碳布路線提高300%~400%,與號稱“世界頭牌”的俄產品相比,其含碳量、純度指標明顯呈優,碳-酚醛復合材料的抗拉、彎曲強度、斷裂伸長率分別超過28%、30%、150%,小發動機燒蝕率降低27%。

1998年按國家安排,將關鍵技術無償轉讓給中科院煤化所,四個月后噸級線成功投產,2003年國防科工委支持東華大學擴建了3噸/年生產新線,迄今為止兩單位共為航天部門提供了約15噸(產值近億元)合格產品。已被用于現役及高新工程后續的所有有關型號,每一發的成功飛行,與RCF的堅實保障是密不可分的。RCF技術的攻克,使我國成為RCF世界第三大國、為我國殺手锏武器的更新換代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此,獲得了國家、部委多項獎項。

研制成功PANCF國產原絲,提出改善CF性能的新理論

早在1967年,他就與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合作,開始了國內最早的PAN 原絲研究。硝酸一步法原絲是一項完全屬于我國知識產權的技術。具有純度高、性能好、環化放熱低等優點,十分適合碳纖維制造的需要。但有易水解、轉化率低及易爆問題。作為中、小試驗負責人之一,他對體系的安全性、原絲的得率及均勻性的提高、水解度的降低等技術的研究獲得成功。為PANCF原絲的工程化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1982~1998年近二十年間,從第一發進入太平洋的X-5導彈打響開始,百余噸硝酸法原絲制得的碳絲通過了洲際導彈的各項前期試驗,用于XX-2捆火箭的發動機噴管、喉襯、端頭、端頭帽等以及衛星支架桁條、儀器艙等產品,90年前后均得到軍方定型。原絲的研制成功,使我國導彈復合材料研究的起步,提前了20~30年,贏得了極其珍貴的“核試驗”時間。為此國家、部委給予了多次嘉獎。

研究生期間,他師從我國著名化纖專家錢寶鈞教授,國內首次瞄準國際最新的干濕法紡絲技術,對該法成形機理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所發表論文被國外多次引用。近年來,在航天極RCF全盤穩定生產后,他又為解決PANCF的瓶頸問題,主持了多項國家、省部級的重點基礎理論課題,對PANCF原絲成形機理及技術進行了大量研究。通過體系擴散動力學研究,結合溶液熱力學的理論探討,發現傳統的濕法紡絲中,相分離亞穩態的存在是造成大孔及皮芯結構不勻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以熱致變等多因素致變凝膠化為依據的凝膠紡絲新思路:既可避免皮芯結構差異,又可獲得只有微孔(利于氧擴散)的理想原絲。此見解已被實驗驗證,并在項目中期驗收中,被以師昌緒院士為首的國內頂尖專家組肯定,認為有望以超越國外先進產品的生產方式得到優質原絲。

努力開發碳纖維的軍民兩用產品,為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成績

他80年代就利用碳纖維的電性能,研制了非能源自放電式“JXQ系列靜電消除器”,分別在紡織、印刷、化工、軍工等行業獲得大量應用,獲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捌呶濉逼陂g,他以民用腈綸為原料,開展了預氧化纖維織物的研究,創造性地嫁接流化床技術解決環化集中放熱、用化學絡合提高產品強度、以超大牽伸紡紗新方法提高產品可紡性,獲得了性能好、價廉的預氧化織物,在煉鋼、消防、油田、軍事等領域被大量推廣應用。SARS病毒肆虐期間,他用自行研制的介孔活性碳纖維氈大量制成醫用防毒口罩,并專門研制了專利產品陷阱式加熱口罩。為抗擊非典病毒作出了貢獻。他還用活性碳氈研制了高性能輸血濾血片,迄今為止已為用戶提供了幾百萬片產品。連云港鷹游集團公司在他的指導下,不到一年時間迅速建立起12K,500噸原絲、200噸民用碳絲的生產線,現已規模投產。安徽宿州佳力奇碳纖維有限公司在他的幫助指導下,大力提高質量,開發新產品,生產出廉價、質優的活性碳纖維氈新產品,2006年產值達1690萬元。

潘鼎研究員為人誠懇,謙虛謹慎,治學嚴謹,勇于創新,無私奉獻.他被授予上海市勞動模范稱號并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是老一輩專家學者可以信賴的接班人。

科學研究,是個天堂與地獄交織于一身的神奇領域。經歷過地獄的煎熬才會擁有對天堂的體會,堅持到最后的人必定是幸福的。對于潘鼎研究員來說,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起點,每一天都累計著勤勉與歷練,衷心的祝愿他能為我國高性能纖維科學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來源:《科學中國人》2008年04期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