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聶躍平,男,1958年4月生于貴州省獨山縣,博士后,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遙感所非再生資源遙感應用研究室主任、科技處處長,中科院、教育部、國家文物局遙感考古聯合實驗室副主任,十一五大科學工程“貴州500米球反射面射電望遠鏡工程”系統總工程師,貴州在京博士聯系點科技部門召集人。
學習及工作經歷:
1. 1976——1980年,貴州工學院地質系(現貴州大學)學習。
2. 1980年畢業于貴州大學地質系水文工程地質專業;同年分配到貴州省地礦局科研所工作,主要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研究及勘探。
3. 1988年考入南京大學地理系,1990年提前碩士畢業,考上我國著名地理學家任美鍔院士的博士生,從事巖溶地區水文工程地質環境的研究。
4. 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接著又到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攻讀博士后,導師是我國遙感奠基人陳述彭院士,從事環境地質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應用研究。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遙感考古和大型工程遙感的研究工作。
科研項目:
1、 空間信息技術在大遺址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以京杭運河為例),國家十一五支撐項目。
2、 海南省文物普查空間信息平臺建設。
3、 新疆文物普查空間信息平臺建設及古遺址遙感判讀。
資料更新中……
主要成就:
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十一五大科學工程“貴州500米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工程選址,在選址工作中,應用3S技術在貴州巖溶區找到了適合于建造該項目的巖溶洼地,并研究了臺址的工程環境以及工程總體布局和工程建成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等,研究成果已成為該工程三大創新點之一,為該項目的立項提供了科學依據;組織和參加了陜北“統萬城”、貴州遵義“海龍屯”、內蒙古遺址航空普查、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山海關長城和國家十一五支撐項目“空間信息技術在大遺址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以京杭運河為例)”等遙感考古研究項目。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1. 聶躍平,鄧飆等,《遙感技術在大遺址保護中的原理、方法與應用》,科學出版社,2009 。
發表論文:
1. 環境地質遙感 聶躍平 《遙感技術與應用》 1994年 第02期
2. 地震災害潛在損失評價模型分析與研究——以唐山地震為例 常晉義 朱博勤 張淵智 聶躍平 魏成階 《遙感技術與應用》 2002年 第03期
3. 表面水質遙感監測研究 張淵智 聶躍平 藺啟忠 荊林海 張兵 《遙感技術與應用》 2000年 第04期
4. 遙感影像的古長城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尹寧 王長林 聶躍平 楊林 《遙感學報》 2005年 第01期
5. “北京一號”小衛星數據的長城實驗研究 代晶晶 聶躍平 張顯峰 《遙感信息》 2007年 第02期
6. 基于高分辨率遙感數據的長城自動提取實驗研究 代晶晶 聶躍平 《遙感技術與應用》 2007年 第04期
7. 基于SPOT5影像的京杭大運河自動提取研究 于麗君 聶躍平 《遙感技術與應用》 2008年 第02期
8. 偉大的生態文明工程——對中國大運河遺址的再認識 毛鋒 聶躍平 陳述彭 《地球信息科學》 2008年 第04期
9. 基于遙感影像構建大運河沿線土地利用數據庫 林國添 王長林 聶躍平 成弈 《遙感技術與應用》 2009年 第02期
10. 中國遙感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與發展 聶躍平 楊林 《遙感學報》 2009年 第05期
11. 遙感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綜述 鄧飚 郭華東 王長林 聶躍平 《遙感學報》 2010年 第01期
12、中國遙感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與發展 《遙感學報》 聶躍平 鄧飆 2009 第005期
13、空間技術在遙感考古中的應用《文博信息化》 聶躍平 楊林 2006 第03期
14、遙感考古學一門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交叉學科 《中國科學院院刊》 聶躍平 楊林 2005年06期
15、聶躍平,楊林,胡連榮,用“科技眼” 透視秦陵地宮- 科技文萃 2003
16、Nie Yueping,Remote Sensing Archeology in China中國科學院院刊英文版-2006年01期
17、W Changlin,N Yueping,Y Lin,F Xiangtao,Environmental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Heritage
18、易貢巨型高速滑坡衛星遙感動態監測 《自然災害學報》 朱博勤 聶躍平
19.Nie Yue Ping,Zhu Bo Qing,FAS/SKA Selection The LT Site in Guizhou Province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 278: 213-218,2001
榮譽獎勵:
1.1993年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2.1993年獲部級三等獎;
3.1997年獲部級優秀軟件二等獎;
4.1999年獲部級三等獎。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

超越平凡的遙感人——記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聶躍平研究員
聶躍平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地質博士,貴州500米射電望遠鏡系統總工程師,中科院、教育部、國家文物局遙感考古聯合實驗室副主任,貴州在京博士聯系點科技部門召集人。
遙感技術,自上世紀60年代初興起,至70年代取得突破性進展,進入航天遙感時代。經過幾十年的迅速發展,目前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資源、環境、水文、氣象,地質地理等領域,成為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
未來,遙感技術無疑將擁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在這大有可為的領域之中,一位勤耕不輟的遙感人吸引了我們的目光,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聶躍平研究員。
投身遙感的有志少年
聶躍平,1958年出生于貴州省獨山縣,度過了一段快樂的童年。
然而,好景不長,時代的車輪滾滾而來,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家庭。文革期間,由于南下干部的身份,父親被污蔑為“走資派”,遭到了揪斗和下放勞動。那時候,聶躍平一邊讀書,一邊為家里砍柴、撿煤,做飯更是經常的事情。
苦難帶給人的是痛苦,更是磨礪和成長。1974年,高中畢業的聶躍平被下放到上道公社(今屬基長鎮)當知青。在那里,兩年的艱苦歲月讓聶躍平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除了積極勞動,只要一有時間,他就趕緊看書學習。煤油燈下熬夜苦讀是那時最平常的生活,常常是眼睛已經累得疲倦不堪還舍不得放下書本。
有志者事竟成。由于各方面表現優異,1976年,聶躍平被推薦到貴州工學院地質系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專業學習。
1980年大學畢業后,聶躍平被分配到貴州地礦局科研所工作。在那里,他親身參與了包括“黔南巖溶研究”、貴州巖溶地區找水、工程地質勘探等大量工作,跑遍了貴州的山山水水,并參與了研究報告的編寫,對黔南巖溶發育的獨特現象有了感觀和理論上的深刻認識,積累了豐富的巖溶地區實際工作經驗和資料,為此后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8年后,而立之年的他考入南京大學,開始攻讀碩士研究生。由于學習刻苦,他在1990年就提前考取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巖溶學家任美鍔院士的博士生,并在貴州巖溶地貌和地下水發育規律研究方面取得了扎實的成果。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的聶躍平又進入中國科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師從我國遙感奠基人陳述彭院士,開始在遙感應用研究所攻讀博士后。
從地面平臺到空間,聶躍平對地學認識的視角煥然一新。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為振興祖國遙感事業而努力奮斗。
500米大射電望遠鏡系統的總工程師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1993年,國家天文臺發起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項目,聯合了全國20多家科研院校參與,并于次年將選址工作的重任交給了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
大干一場的機會終于來了,聶躍平躍躍欲試。
然而,要在國內找到適合做大射電望遠鏡臺址的直徑在300-500米之間的洼地,顯然絕非易事。作為500米大射電望遠鏡系統的總工程師,聶躍平憑著多年在貴州的實際工作經驗和已掌握的遙感技術,開始了艱辛的探索歷程。
鑒于FAST工程概念,應用“3S”(RS、GIS、GPS)技術、現場考察和實地考察觀測等方法,聶躍平在分析我國地形地貌的發育規律后,到貴州進行了為時45天的實地考察和資料收集工作。在此基礎上,他分析了貴州巖溶地貌的發育規律,選定了工作研究區域,提交了關于貴州選址的初步報告,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找到了大量適合于建造直徑200-500m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巖溶洼地,建立起近400個候選洼地的地形地貌形態基本數據庫,并精心地對典型洼地進行了1:1萬精度的三維圖像與球冠狀天線的擬合分析,優選到若干個適合于建造FAST的洼地。同時,他還帶領課題組人員對候選區的電噪環境、氣像、資源環境、工程水文地質及社會發展狀況等進行了分析評價。
經過10多年的艱辛探索,聶躍平和課題組人員經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和綜合論證,終于在幾百個洼地中篩選出最適合建造該望遠鏡的平塘大窩凼洼地。2006年,500米大射電望遠鏡系統工程被列為國家“十一五”十大科學工程。該望遠鏡直徑為500米,探測能力為120億光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好望遠鏡探測能力的若干倍。它的建成將使天文學有更大的發現,為尋找地外理性生命、探索宇宙的起源帶來更大的機會;其所在地也將成為世界天文中心,給當地的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機遇。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聶躍平要為遙感技術的進步而不懈努力,無悔付出。
為考古事業打造“第三只眼”
遙感考古,顧名思義,就是以遙感數據為基礎資料而進行的考古研究工作。它能夠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古遺址的分布信息,已逐漸成為考古勘察,特別是大型遺址前期勘察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程序,被稱為考古事業的“第三只眼”。目前,它主要用于考古遺跡的分布調查和預測、地上地下古遺跡的存在性及分布格局探測、古遺跡的空間制圖、古遺跡及所在環境的虛擬復原。
為了打造這不平凡的“第三只眼”,聶躍平付出了很多。
作為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國家文物局成立的遙感考古聯合實驗室副主任,自2001年走馬上任至今,他便憑著深厚的專業基礎和對學科發展的準確把握,積極發揮各部門的優勢力量,實現強強聯合,多次承擔起國家重大遙感考古科研項目。同時,廣泛運用現代遙感技術,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考古研究工作和國際合作,逐步形成有影響力的國家級遙感考古研究中心及國際遙感考古學術交流基地,提交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為國家培養出遙感考古高級專業人才,為我國考古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實踐才是硬道理,聶躍平用事實證明了遙感技術的不平凡。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后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筑。長期以來,人們就想摸清長城的具體長度、位置和空間展布情況。但是,由于長城分布的跨度大,地形地貌復雜,加之有的地段已被埋沒,難以得出統一的結論。因此,國家文物局擬應用遙感技術對長城進行一次全面的普查;作為古代中國人創造的偉大工程,京杭大運河是華夏民族給世界留下的一筆寶貴文化遺產。近年來,在文物部門、有關專家和有識之士的努力下已制定出京—杭運河的申遺計劃。因此,對1740公里長的運河河道、周邊環境進行現狀研究和歷史演變研究,為制定保護規劃方案提供科學依據成為當務之急。考慮到大運河的本底跨度大以及運河文化遺產的多樣性,遙感技術成為首選;內蒙古各種文化遺址豐富,但由于面積廣大,許多遺址都分布在沙漠、草原深部和無人區,要用地面調查的方法對這些遺址進行調查很難達到普查效果。2002年,使用北京科源輕型飛機實業有限公司制造的藍鷹AD——200輕型飛機,對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及陜北的古城址、遺址進行了航空攝影考古勘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該飛機結構比較簡單,體積小,質量輕,可以方便快速的拆裝,用普通卡車即可運輸,這樣可以就今作業。同時對飛機起飛、降落的場地要求低,平坦的草地、公路等均可,要求跑道也比較短,給普查工作帶來極大方便……
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是聶躍平進步的法寶,他發現,遙感考古在大遺址考古中優勢明顯,比如覆蓋范圍大、光譜范圍大、時空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強、穿透能力強,能夠實現考古文物的無損探測等等。近10年來,實驗室承擔了國家支撐項目“空間信息技術在大遺址保護中的應用研究”等大量國家和地方項目。目前,正在配合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開展新疆、海南的遙感考古普查。同時,研究所還在全國文物系統中積極推廣遙感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成立了新疆、內蒙、陜西、浙江、江蘇、河南等下屬的11個遙感考古工作站,并對工作站技術人員進行了技術培訓。
為考古事業打造“第三支眼”,聶躍平永遠義無反顧。未來,他一定會不斷完善和提高遙感技術,為中華文明探源和我國重要遺址的保護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為學科發展而奮斗的道路上,聶躍平是勤耕不輟的遙感人。我們期待,他在遙感領域做出更加驕人的成績。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09-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