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張勇,1969年生于河北宣化。現為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基金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新教授基金等評審專家。兼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金屬間化合物與非晶合金分會理事,副秘書長,非晶合金分會干事長;中國復合材料學會理事;《中國物理學報》和《Chinese Physics》特約審稿人。并擔任了《中國有色金屬學報》,《金屬學報》,《中國科學》等期刊審稿人;外文期刊《Intermetallic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等期刊的審稿人。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1年獲得燕山大學(原東北重型機械學院)學士學位;
1994年獲得北京科技大學碩士學位;
1998年獲得北京科技大學博士學位;
1994年到1998年,在中國核工業總公司202廠實習工作;
1998 – 2000,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博士后;
2000 – 2004,國立新加坡大學,材料系,研究員;
2001-2004,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聯盟, 微米、納米系統加工材料系,SMA研究員;
2004 - 今, 北京科技大學 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教授;
2005 –今, 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1. 高熵合金
2. 大塊金屬玻璃
3. 納米線和MEMS相關材料
4. 能量和信息的存儲和轉化材料
5. 氮化鎵單晶
科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稀土釔提高銅基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的科學問題”;
2.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用Bridgman法制備樹枝晶韌塑化的非晶態塊體合金”;
3. 京科技大學校基金項目“微量稀土元素釔對銅基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的作用機理”;
4. 科技部863項目智能材料及制備工藝方面的“高彈性超細非晶合金絲的制備技術”;
5. 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高熵合金的相形成規律”。
主要學術貢獻:
(1)在2000年發現了少量稀土釔元素可以大幅度提高塊體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該方法隨后在2004年被美國科學家在銅基和鐵基塊體非晶合金中再次被證實。
(2)用“微擾理論”對微量合金化元素對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的作用進行了成功的解釋。
(3)發現了合金偽共晶區的對稱性和合金最佳玻璃形成成分的關系,并用Bridgman方法進行了實驗證明。
(4)用動態力學探針DMA發現了稀土基合金隱藏的玻璃轉變。
(5)采用超聲方法及Greineisen法計算出塊體非晶合金的勢函數和狀態方程。
(6)開展了高熵合金的研究工作,發現共晶類元素使高熵合金的相結構變復雜,包晶類元素使高熵合金的相結構變簡單,高熵合金的力學性能可以用合金化元素大幅度的調節,而對熱處理工藝不敏感。
發明專利:張教授目前已獲得五項國家發明專利的授權、一項美國發明專利的授權。
1. “ 大塊非晶材料”, 張勇, 趙德乾, 潘明祥, 聞平, 汪衛華, 中國發明專利, ZL01118261.X, 授權:2004年2月4日。
2. “Formation of Zr-based bulk metallic glasses from low purity materials by yttrium addition”,Y Zhang, MX Pan, DQ Zhao, WH Wang, US patent No. 6682611B2, Filed: Oct. 30, 2001; Granted: Jan. 27, 2004。
3. “一種噴射沉積成型制備La基大塊非晶合金的方法”,楊濱,劉宗峰,張勇,張濟山,陳國良,中國發明專利, ZL200510086239.6, 授權:2007年3月14日。
論文專著:
張教授在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cta Materialia,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等期刊上文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 SCI論文70 篇,被引用600多次,近十年的H因子為16。一篇關于非晶微成形的文章被《國際非晶學報》評為2008年25篇最熱文章;發表的高熵合金方面的論文被《Nature China》以2007年研究亮點兩次作專題評論,光明日報和科技日報也給予報道。
代表性論文:
1. “Solid Solution Alloy of AlCoCrFeNiTix with Excellent Room-tempera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0, 181904, (2007); Y.J. Zhou, Y. Zhang, Y.L. Wang, G.L. Chen.
2. “Glass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inor yttrium addition in CuZrAl alloy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9, 131904, (2006); Y. Zhang, J. Chen, G.L. Chen, X.J. Liu.
3. “Glass Forming Ability Criteria for La-Al-(Cu, Ni) Alloys”,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352, pp.5482-5486, (2006); Y. Zhang, Y. Li, H. Tan, G.L. Chen, H.A. Davies.
4. “Effect of Ti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oCrCuFeNiTix High- entropy Alloys”, Annals de Chimie-Science des Matériaux, 31(6), pp.699-709, (2006); Y. Zhang, X.F. Wang, G.L. Chen, Y. Qiao.
5. “Metallographic analysis of Cu-Zr-Al bulk amorphous alloys with yttrium addition”, Scripta Materialia, 54(7), pp1351-1355, (2006); J. Chen, Y. Zhang, J.P. He, K.F. Yao, B.C. Wei, G.L. Chen.
6. “Cracking in Be/Al Nd:YAG laser weld”,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41(24), pp.8308-8312, (2006); G.J. Hao, Y. Zhang, J.P. Lin, Z. Lin, Y.L. Wang, G.L. Chen.
7. “Microstructure Control and Ductility Improvement of La-Al-(Cu, Ni) Composites by Bridgman Solidification”, Acta Materialia, 53, pp.2607-2616, (2005); Y Zhang, W Xu, H Tan, Y Li.
8. “Formation and Properties of Zr48Nb8Cu14Ni12Be18 Bulk Metallic Glass” Acta Materialia, 51, pp.1971-1979, ( 2003); Y Zhang, DQ Zhao, RJ Wang, WH Wang.
9. “Optimum Glass Formation at Off Eutectic Composi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Skewed Eutectic Coupled Zone in the La based La-Al-(Cu, Ni) Pseudo Ternary System”, Acta Materialia, 51, pp.4551-4561, (2003); H Tan, Y Zhang, D Ma, Y Li.
10. “Glass-forming ability of Pr-(Cu,Ni)-Al alloys in eutectic system”,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18(3), pp.664-671, (2003); Y Zhang, Y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