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新人物百科 > 農林科技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沈佐銳,男,籍貫浙江嘉興,1944年出生于貴州遵義,1967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生物物理專業,80年代在北京農業大學昆蟲學專業攻讀研究生學位,并先后赴比利時、美國兩度留學,1983年獲碩士學位,1988年獲博士學位;1983年起在北京農業大學任教,歷任植保系系主任(院長)、圖書館館長、校園網專家組組長,現為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昆蟲生態學、害蟲綜合治理和植保信息技術研究,指導博士生40余名、碩士生50余名和3名博士后,發表論文200余篇,獨立或合作編寫專著10余部,并應邀在國內各省市自治區做過相關報告,經常應邀出國組織、參加學術會議或講學,足跡達美國、比利時、日本、波蘭、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德國、英國、俄羅斯、南非、韓國、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老撾等。

工作及學習經歷:

1962年9月-1968年8月 北京農業大學 生物物理專業(學士)。

1971年9月-1978年12月 遼寧省朝陽制藥廠 抗菌素工藝技術員。

1979年1月-1980年8月 遼寧省微生物研究所 技術員。

1980年9月-1983年8月 北京農業大學 植保系昆蟲學專業(碩士)。

1982年9月-1983年8月 比利時Gembloux農學院 計算機與統計學系(聯合培養)。

1983年9月-至今 留校任教,歷任植保系主任、圖書館館長兼支部書記。

1985年9月-1988年5月 北京農業大學 植保系昆蟲學專業(在職博士)。

1986年1月-1987年7月 美國Auburn大學 農學院昆蟲學系(聯合培養)。

教學情況:

為碩士生講授學位課“昆蟲生態學”,為博士生講授 “數學生態建模與農業信息技術概論”、“植物醫學導論”、“進化生態學”等課程。

社會兼職:

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委員,農業部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網絡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植保咨詢專家,國際農業生物學中心(CABI)植保咨詢顧問,亞太地區高速網絡技術組織(APAN)成員,亞洲農業信息技術協會(AFITA)副主席,國際生物數學統計學會(International Biometric Society)理事,印度昆蟲學會刊物ENTOMON編委。中國科學院蟲鼠害綜合防治重點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農業局農業信息技術顧問,遼寧省農業及農村科學技術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青島市農業科技咨詢專家,陜西省楊凌高科技農業開發實驗區信息技術顧問;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人類生態與生態健康專業委員會主任、生態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數學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農業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生態學報》責任編委;中國植物保護學會農業病蟲害測報專業委員會委員、植保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植物保護》雜志編委;中國昆蟲學會昆蟲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委員、Entomologia Sinica和Insect Science雜志編委;中國農學會農業計算機分會副理事長;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應用分會理事、中國電子學會敏感技術分會理事、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環境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農業部第五屆科技委員會委員等。

科學研究:


在國家版權局登記獲準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證書16件,獲得3項發明專利和1項實用新型專利。創建的 IPMist實驗室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從事植保信息技術研究的科技實體。

曾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國家973基礎研究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博士點基金項目、農業部和教育部項目,以及北京市、天津市等地方科研項目,以及IDRC PanAsia等國際合作研發項目。研究領域覆蓋五個方面。

無公害蔬菜生產的生態學機制和高新技術應用研究:

以保護地蔬菜和花卉為主要對象,以溫室生態系統健康理論為基礎,研究溫室內蔬菜生產的生態過程分析和優化問題。研究開發了溫室環境數字式監控系統、蔬菜工廠化生產專家系統、溫室生態系統健康監測呼叫系統等。

害蟲測報和植保風險分析的理論和新技術研究:

將昆蟲種類分子鑒定、計算機視覺、田間小氣候數據自動采集、GIS和GPS與網絡傳輸技術等綜合應用于害蟲快速準確預測預報;正與農業部科技推廣中心、草原處、山東省、新疆等地植保站合作,建立害蟲測報網絡系統;對農業害蟲監測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混沌診斷,探討農業害蟲發生的可預測性;研制了天氣模擬模型調控的生態智能氣候箱,并用于昆蟲種群動態的自動建模和隨機化建模,以及進行農業有害生物的風險分析。

計算機視覺和昆蟲數學形態學的研究和開發:

昆蟲數學形態學是一個新興分支學科,其技術研究包括昆蟲圖像數字化、昆蟲圖像處理、昆蟲圖像識別;其理論研究包括昆蟲圖像的解釋和理解,昆蟲數學形態學與昆蟲分類學等的分支學科的關系;其應用研究包括:昆蟲形態自動測量、昆蟲種類自動鑒定,田間微小昆蟲的自動計數,農業病蟲害遠程診斷,赤眼蜂工廠化生產中質量自動檢測等。

昆蟲分子生態學的理論和應用:

研究赤眼蜂的分子鑒定、分子生態學和分子進化,麥蚜地理種群的遺傳關系分析、時空分布和跨地區遷移規律,煙粉虱生物型鑒定及其防治,花薪甲的分子鑒定、生態學及其防治,節肢動物體內共生菌Wolbachia的資源分布及其在生防上的利用等。

農業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

研究開發的植檢害蟲多媒體信息管理系統和植檢害蟲輔助鑒定多媒體專家系統已在國內60多個主要口岸檢疫局推廣應用,先后兩度獲得全國動植物檢疫系統的科技進步二等獎。“信息技術在蔬菜生產中的應用”獲得2001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林果病蟲害防治技術專家系統的建立與應用”獲得2003年年度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的教育部211工程“中國農業大學校園網和圖書館自動化建設”項目驗收結果優秀。主持的教育部211工程“Internet植保鏡像系統建設”項目已結題驗收。主持的教育部211工程“新世紀網絡教學系統建設(昆蟲學)”項目圓滿結題。目前正在組織研究生學位課《昆蟲生態學》全國教學網絡。

課題項目:

1. 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項目:“新外來入侵植物黃頂菊的防控技術研究”(No.200803022);

2. 國家科技部863項目“大田作物病蟲害智能診斷技術系統研究與應用”子課題:“小麥病害智能診斷技術與設備研究”(No.2007AA10Z237-01);

3. 國家科技部863項目“數字農業信息采集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子課題:“微小昆蟲自動計數系統研究”(No.20003AA209010);

4. 國家科技部863項目“農業病蟲害網絡化遠程診斷技術研究與示范”子課題:“農業病蟲害網絡化遠程診斷平臺技術研究及應用” (No.2002AA243031);

5. 國家科技部863項目“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子課題:“蔬菜花卉病蟲害的智能化控制技術” (No.2001AA245021);

6. 國家”863”高科技項目:“農業害蟲鑒定系統的研究開發”(No.863-306-ZD05-02-3)

7. 國家科技部973項目“農林危險生物入侵機理與控制基礎研究”子課題:“ESR系統建立與大豆疫病入侵風險評估研究”( No.2002CB111405-3);

8. 國家科技部973項目“病蟲害災變預警及生態調控的基礎研究”子專題:“麥蚜生態與預測預報研究”(No.TG2000016210);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麥長管蚜生殖模式與遷飛路線的微衛星標記認證及相關遺傳問題研究”(No.30671374);

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赤眼蜂體內共生菌Wolbachia 的微生態學干預研究”(No.30471166);

1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甘藍夜蛾赤眼蜂生防效力的生態風險評估研究”(No.30370961);

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分子位點和數學形態學的昆蟲系統發育研究”(No.30270186);

1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田間昆蟲抽樣調查自動計數研究”(No.39840004);

1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蔬菜植保風險分析的初步研究”(No.39870493);

1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害蟲隨機優化管理風險分析的昆蟲種群模型研究”(No.39470126);

1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害蟲治理系統生態經濟分析綜合軟件” (No.3880571)

17. 國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設施園藝主要病蟲害預警系統及環保型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2007BAD57B02);

18. 國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重大病蟲害區域性災變監測與預警新技術”(No.2006BAD08A01);

19. 國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入侵物種風險評估與早期預警技術”子課題“水果果實害蟲風險評估與控制預案研究”(No.2006BAD08A15);

20. 國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關項目:“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技術研究” (No.2001BA50PB0);

21. 國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關項目“農業生產信息技術咨詢服務系統的研究與開發”子課題:“植物保護與病蟲害防治遠程查詢系統”(2001BA513B40);

22. 國家科技部“九五”科技攻關項目“農業信息化技術研究”子專題:蔬菜害蟲識別與防治決策支持系統(96-019-01-02B-02);

23. 國際項目(Proposal of the ICT RnD ): “ICTs serve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a prototype county”;

24. 瑞典國際基金IFS資助項目:“Distribution of Wolbachia in major Trichogramma wasps in China and horizontal transfer of Wolbachia symbionts between Trichogramma wasps” (No.C/3257-1);

25. 加拿大IDRC及新加坡PanAsia 的R&D國際合作項目:“北京市蔬菜生產信息咨詢服務網絡系統BJ-FarmKnow的開發應用”;

26. 博士點項目:“利用Wolbachia提高赤眼蜂生防效能的研究”(No.20020019013);

27. 博士點項目:“昆蟲形態特征的數學模型與蔬菜害蟲輔助鑒定系統研究”;

28. 國家教育部“211”工程CERNET網絡建設項目:“植保鏡像系統的建設”(No.211-G2-09-13);

29. 國家教育部項目“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八大主干網和重點學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子專題:“重點學科信息資源擴容--植保信息資源系統”(211-2004-02-14);

30. 國家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中央財政專項:“農業數字博物館建設”;

31. 天津市重大農業科技合作項目:“設施農業信息技術集成與應用”(No.04040)。

論文專著:

主要專著和教材:

《昆蟲生態學及害蟲防治的生態學原理》、《植物醫學導論》、《農業電子信息技術與應用》、《中國植物檢疫性害蟲圖冊》、《水果果實害蟲》等。

發表論文:

1983年以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200余篇。

代表性論文:

1.Shen, Z. R., 1992.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models and expert systems to aid the control of crop pests in China.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2.Shen, Z. R. and Y. Luo, 1993. Insect and phytopathogen population models ramdomized with a stochastic weather simulator, Polish Ecological Studies 19(1-2): 59-72.

3.Luo, Y., Shen Z. R. and S. M. Zeng, 1993. Risk analysis of disease epidemics on wheat by simulation studies. Agricultural Systems.

4.Li, Z. H., Shen Z. R., Yang M. H., Zheng J. Q., and J. Li. Computer-aided technology for regional pest management towards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1: 37-43, 1998.(通訊作者)

5.喬曉軍, 沈佐銳,陳青云,魏超,2000. 農業設施環境通用監控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北京:農業工程學報,16(3):77-80,(EI) (通訊作者)

6.高靈旺、 沈佐銳、李志紅,2000. 計算機軟件技術的發展與植保應用軟件開發. 農業工程學報,16(2):32-35,(EI) (通訊作者)

7.Gong P., Shen Z. R., 2002.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a Wolbachia endosymbiont in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Progress of Nature Science, 12(5):86-89. (通訊作者)

8.Wang, Y. Q., Shen Z. R., 2002.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the Merkin Enzyme Reaction System. Journal of Biological Systems, Vol.10,No.2 167-182.

9.Cheng, D. F., Wu, K. M, Tian, Z., Wen, L.P. and Z. R. Shen, 2002.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 of migration data form digitised display of a scanning entomological radar. Computer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35:63-75. *

10.Wu, X. X., Li, Z. X., Hu, D. X., and Z. R. Shen, 2003.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populations of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by analyzing ribosomal ITS1 sequence.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3(4): 276-281.

11.Li, Z. X., Li, Z. and Z. R. Shen, 2004. Using 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 2 sequences to re-examine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several cryptic Trichogramma species (Hymenoptera: Trichogrammatidae). European Journal of Entomology. 101 (3): 347-358. (通訊作者)

12.zheng-Xi Li, Jing-Jiang Zhou, Zuo-Rui Shen and Lin Field. 2004.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putative odorant-binding proteins in the malaria mosquitoes, Anopheles gambiae and A. arabiensis. Science in China (C) 47(6): 567-576.(EI)

13.Zheng-Xi Li, Dun-Xiao Hu, Yue Song and Zuo-Rui Shen. 2005. Molecular differentiation of B biotype from other biotypes of Bemisia tabaci (Homoptera: Aleyrodidae) based on 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 1 sequ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Entomology 102(2):293–297.

14.Guo, W., Shen, Z. R., Li Z. X. and L. W. GAO, 2005.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genetics of the grain aphid Macrosiphum miscanti (Takahashi) in relation to the geographic distance and gene flow.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5 (11): 1000-1004. (通訊作者)

15.Li, D. X., Shen, Z. R., 2006. Assessment of sublethal effects of clofentezine on life-table parameters in hawthorn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viennensis). Experimental and Applied Acarology. 38 (4): 255-273. (通訊作者)

16.Li, D.X., Shen, Z. R., 2006. Effects of pesticides on the functional response of predatory thrips. Scolothrips takahashii to Tetranychus viennensis,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130 (5): 314-322. (通訊作者)

17.張建偉, 王永模, 沈佐銳, 2006. 麥田蚜蟲自動計數研究. 農業工程學報, 22(9): 159-163.(EI) (通訊作者)

18.呂昭智, 沈佐銳, 程登發, 姚青. 2005, 現代信息技術在害蟲種群密度監測中的應用, 農業工程學報, 21 (12):112-115. (EI)

19.王鴻斌,張真,孔祥波, 沈佐銳,金幼菊 2005. 油松萜烯類揮發物釋放規律與紅脂大小蠹危害的關系.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Vol.27, No.2:75-81.(EI)

20.Geng, J. H., Shen, Z. R., Song, G. and L. Zheng, 2006. Effect of pollen of regular cotton and transgenic Bt plus CpTI cotton on the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parasitoid wasp Trichogramma chilonis (Hymenoptera : Trichogrammatidae) in the laboratory.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5 (6): 1661-1668. (通訊作者)

21.Li, D. X., Tian, J. and Z. R. Shen, 2007. Functional response of the predator Scolothrips takahashii to hawthorn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viennensis: effect of age and temperature. Biocontrol. 52 (1): 41-61. (通訊作者)

22.Bao, R., Shen, Z. R. and X. L. Wang, 2007. A review of the species of Hagenomyia Banks from China (Neuroptera : Myrmeleontidae). Annales De La Societe Entomologique De France. 43 (1): 45-48.

23.楊紅珍 張建偉 李湘濤 沈佐銳,基于圖像的昆蟲遠程自動識別系統的研究,農業工程學報,2008,Vol.24 No.1:188-192(EI)

24.王永模 沈佐銳(通訊作者) 高靈旺 張國良,Seasonal genetic structure in Beijing populations of the grain aphid 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 an investigation using microsatellites,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2008.43 (1): 97-103 (SCI)

25.劉明輝 沈佐銳 高靈旺 張躍進 王建強 姜玉英,基于WebGIS 的農業病蟲害預測預報專家系統,農業機械學報,2009,第40 卷第7 期:180-186.

26.Wang,Z. Shen, Z.R., Song, Y. LIU, H/\.Y., and LI,Z. Distribution and diversity of Wolbachia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the wheat aphid Sitobion miscanthi (Hemiptera: Aphididae) in China,Eur. J. Entomol. 2009,106: 49–55。(SCI)

其他論文:

1. 大氣CO_2與吡蟲啉對甘藍土壤細菌與微生物生物量C的影響 姚艷紅 戈峰 沈佐銳 生態學報 2010年 第01期

2. 圖像處理技術在植物葉面特征提取中的應用 吳文蔚 高靈旺 王宇菲 沈佐銳 山西農業科學 2009年 第06期

4. 農業病蟲害監測預警信息技術鏈研究與設想 高靈旺 沈佐銳 夏冰 姜玉英 中國植保導刊 2009年 第11期

5. 飼養容器及密度對楊扇舟蛾生長發育和存活的影響 趙若瓊 張瑞春 沈佐銳 陳倩 梁洪柱 田會鵬中國森林病蟲 2009年 第01期

6. Wolbachia在北京地區小菜蛾種群中的感染 宋月 王哲 劉宏岳 沈佐銳 昆蟲知識 2009年 第01期

7. 基于微衛星標記的桃蚜種群寄主遺傳分化 韓明花 王永模 王哲 沈佐銳 昆蟲知識 2009年 第02期

8. Wolbachia在我國不同地理種群的玉米螟赤眼蜂中的分布 劉宏岳 宋月 王哲 沈佐銳 昆蟲知識 2009年 第 02期

9. Wolbachia在玉米螟赤眼蜂內的三重感染(英文) 宋月 沈佐銳 王哲 劉宏岳 昆蟲學報 2009年 第04期

10. 簡單INDEL編碼與其它空位編碼方法的比較 史衛峰 黃大衛 沈佐銳 動物分類學報 2006年 第01期

11. 四種蜚蠊的呼吸信號特征比較 姚青 趙若瓊 沈佐銳 昆蟲學報 2006年 第01期

12. 兩種赤眼蜂對捕食性天敵昆蟲卵選擇性觀察 耿金虎 沈佐銳 張帆 中國生物防治 2006年 第01期

13. 基于Taxokeys的小蠹科昆蟲輔助鑒定多媒體專家系統的構建 李凱兵 高靈旺 沈佐銳 陳克 黃冠勝 李志紅植物檢疫 2006年 第01期

14. 改進型物候模型對越冬代棉鈴蟲羽化始期預測 呂昭智 沈佐銳 田長彥 劉永建 田建華 晉祿生干旱區研究 2006年 第01期

15. 卷蛾赤眼蜂體內共生菌Wolbachia對寄主產雌孤雌生殖行為的影響 項宇 沈佐銳 王偉晶 黃大莊 李瑞軍 昆蟲知識 2006年 第02期

16. 河北省室外觀賞樹種蚧殼蟲種類調查及識別 鄧亞娟 黃大莊 沈佐銳 李文立 中國森林病蟲 2006年 第02 期

17. 首次發現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對我國南亞果實蠅的感染現象 劉銳 李志紅 孫曉 沈佐銳 昆蟲知識 2006年 第03期

18. 塔六點薊馬對山楂葉螨的功能反應 李定旭 田娟 沈佐銳 生態學報 2006年 第05期

19. 基于WebGIS的新疆棉區棉鈴蟲發生期預測 呂昭智 田長彥 沈佐銳 程登發 干旱區地理 2006年 第04期

20. 麥田蚜蟲自動計數研究 張建偉 王永模 沈佐銳 農業工程學報 2006年 第09期

21. 蚜蟲的表型可塑性及其遺傳基礎 陳倩 沈佐銳 王永模 昆蟲學報 2006年 第05期

22. 不同藥劑對山楂葉螨的亞致死效應 李定旭 田娟 沈佐銳 植物保護學報 2006年 第02期

23. 進口植物及植物產品有害生物風險分析 王愛麗 施宗偉 馬小光 沈佐銳 李瑞軍 植物保護 2006年 第04期

24. 微衛星遺傳標記及其在昆蟲種群遺傳學中的應用 王永模 沈佐銳 生物技術通報 2006年 第S1期

25. 麥蚜基因流地理信息系統的研制與開發 國偉 項宇 沈佐銳 唐英章 中國植保導刊 2007年 第02期

26. 貯存溫度和時間對黃粉甲蛹營養物質含量的影響 陳倩 劉冰 沈佐銳 經濟動物學報 2007年 第01期

27. 利用煙粉虱繁育麗蚜小蜂中溫度作用的研究 黃杰 沈佐銳 鄭禮 王玉波 山西農業科學 2007年 第02期

28. 棉鈴蟲監測和預警網絡數據庫的設計與數據建設 呂昭智 王濤 沈佐銳 張建新 馬兵建 新疆農業科學 2007年 第01期

29. 昆蟲數字化博物館的建設 楊紅珍 沈佐銳 劉芳 張建偉 趙若瓊 昆蟲知識 2007年 第03期

30. 一類具有年齡結構的麥蚜-瓢蟲模型的全局分析 王育全 沈佐銳 高靈旺 馬曉光 生物數學學報 2007年 第 01期

31. 毒死蜱和阿維菌素對塔六點薊馬功能反應的影響 李定旭 田娟 沈佐銳 昆蟲學報 2007年 第05期

32. 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自動計數麥蚜可靠性研究 馬健 沈佐銳 金曉華 中國植保導刊 2007年 第06期

33. 微衛星標記及其在蚜蟲種群生物學研究中的應用 王永模 沈佐銳 高靈旺 昆蟲學報 2007年 第06期

34. 麥長管蚜在北京地區發生危害風險模擬研究 馬曉光 沈佐銳 植物檢疫 2007年 第04期

35. 基于Web GIS的病蟲害預測預報預警平臺系統 賈啟勇 高靈旺 李志紅 沈佐銳 中國植保導刊 2007年 第09 期

36. 黃粉甲低溫貯存對管氏腫腿蜂發育和繁殖的影響 陳倩 劉冰 高靈旺 沈佐銳 昆蟲知識 2007年 第06期

37. 入侵害蟲紅脂大小蠹的適生區和適生寄主分析 王鴻斌 張真 孔祥波 劉隨存 沈佐銳 林業科學 2007年 第 10期

38. 基于顏色特征的昆蟲自動鑒定方法 劉芳 沈佐銳 張建偉 楊紅珍 昆蟲知識 2008年 第01期

39. 3種菟絲子種子數學形態特征的初步研究 謝敏 沈佐銳 施宗偉 郭瓊霞 高靈旺 潘鵬亮植物保護 2008 年 第06期

40. Wolbachia在我國甜菜夜蛾中的超感染 宋月 王哲 劉宏岳 沈佐銳 生物技術通報 2008年 第S1期

41. 中間寄主貯存溫度和時間對管氏腫腿蜂繁殖的影響 陳倩 梁洪柱 高靈旺 沈佐銳 田會鵬 中國生物防治 2008年 第01期

42. 基于圖像的昆蟲遠程自動識別系統的研究 楊紅珍 張建偉 李湘濤 沈佐銳 農業工程學報 2008年 第01期

43. 有翅型荻草谷網蚜的田間擴散飛行行為 馬健 沈佐銳 金曉華 謝愛婷 昆蟲知識 2008年 第02期

44. 《中國主要蝗蟲及蝗災的生態學治理》書評 沈佐銳 生態學報 2008年 第03期

45. 昆蟲翅脈特征自動獲取技術的初步研究 潘鵬亮 沈佐銳 高靈旺 楊紅珍 昆蟲分類學報 2008年 第01期

46. 適當的保護水平及其研究方法的初步研究 汪瑩 林偉 黃冠勝 梁憶冰 沈佐銳 印麗萍植物保護 2008 年 第01期

47. 黃粉甲蛹低溫貯存時間對管氏硬皮腫腿蜂母代和子代寄生與繁育的影響 陳倩 梁洪柱 高靈旺 沈佐銳 林業科學 2008年 第05期

48. 翅脈的數學形態特征在蝴蝶分類鑒定中的應用研究 潘鵬亮 楊紅珍 沈佐銳 高靈旺 張建偉 趙汗青昆蟲分類學報 2008年 第02期

49. 北京地區亞洲玉米螟種群中Wolbachia超感染 宋月 王哲 劉宏岳 沈佐銳 昆蟲學報 2008年 第06期

50. 三種絹蝶翅脈數字化特征的提取及初步分析 潘鵬亮 沈佐銳 楊紅珍 高靈旺 張建偉 謝敏動物分類學報 2008年 第03期

51. 云南省粉蛉兩新種記述(脈翅目:粉蛉科) 劉志琦 楊集昆 沈佐銳 昆蟲分類學報 2003年 第02期

52. 中國新記錄——囊粉蛉屬及一新種記述 (脈翅目:粉蛉科)(英文) 劉志琦 楊集昆 沈佐銳 昆蟲分類學報 2003年 第03期

53. 數學形態學在昆蟲分類學上的應用研究.Ⅰ.在目級階元上的應用研究 趙汗青 沈佐銳 于新文 昆蟲學報 2003年 第01期

54. 數學形態學在昆蟲分類學上的應用研究.Ⅱ.在總科階元上的應用研究 趙汗青 沈佐銳 于新文 昆蟲學報 2003年 第02期

55. 數學形態學在昆蟲分類學上的應用研究.Ⅲ.在科階元上的應用研究 沈佐銳 趙汗青 于新文 昆蟲學報 2003年 第03期

56. 基于二叉分類推理的昆蟲分類輔助鑒定多媒體專家系統通用平臺TaxoKeys的設計與開發 高靈旺 沈佐銳 劉志琦 馬曉光 昆蟲學報 2003年 第05期

57. 白紋伊蚊對光線與二氧化碳的行為反應 李劍泉 沈佐銳 王麗英 朱威 劉志橋 昆蟲知識 2003年 第04期

58. 鱗翅目昆蟲鱗片的結構發育與眼斑的形成 鐘敏 沈佐銳 昆蟲知識 2003年 第05期

59. 家蟻的危害及控制 李劍泉 沈佐銳 侯建筠 陳建新 昆蟲知識 2003年 第06期

60. 昆蟲圖像幾何形狀特征的提取技術研究 于新文 沈佐銳 高靈旺 李志紅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03年 第03 期

61. 植保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研究進展 沈佐銳 馬曉光 高靈旺 李志紅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03年 第03期

62. 日光溫室番茄長季節生產專家系統的研制 李建軍 沈佐銳 賀超興 張志斌 農業工程學報 2003年 第04期

63. 林果病蟲害防治技術專家系統的建立與應用 王慶雷 沈佐銳 高靈旺 劉春琴 世界農業 2003年 第07期

64. 地統計學軟件在害蟲管理中的應用 呂昭智 包安明 陳曦 馬英杰 沈佐銳 生態學雜志 2003年 第06期

65. 麥長管蚜風險因子隨機模擬研究 馬曉光 沈佐銳 胡伯海 中國農業科學 2003年 第08期

66. 中間寄主對甘藍夜蛾赤眼蜂寄生行為的影響 王衛華 沈佐銳 鄭禮 項宇 植物保護 2003年 第02期

67. 農業病蟲害預測預報上應用的數據采集系統 句榮輝 沈佐銳 植物保護 2003年 第05期

68. 一種計算機昆蟲檢索系統的制作方法 陳乃中 沈佐銳 植物檢疫 2003年 第01期

69. 植保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理論體系的探討 馬曉光 沈佐銳 植物檢疫 2003年 第02期

70. 中國檢疫性有害生物信息管理與輔助鑒定系統的研究(一) 李志紅 張寶峰 沈佐銳 黃冠勝 林偉 植物檢疫 2003年 第05期

71. 中國檢疫性有害生物信息管理與輔助鑒定系統的研究(二) 李志紅 張寶峰 沈佐銳 喻名揚 邵剛 植物檢疫 2003年 第06期

72. Wolbachia的wsp基因在不同蚜蟲體內的PCR擴增 國偉 沈佐銳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 2005年 第03期

73. 不同寄主植物對山楂葉螨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影響 李定旭 侯月利 沈佐銳 生態學報 2005年 第07期

74. 常規棉花粉和轉Cry1Ac+CpTI棉花粉對擬澳洲赤眼蜂繁殖和存活的影響 耿金虎 沈佐銳 李正西 鄭禮 生態學報 2005年 第07期

75. 微孢子蟲歸類于真菌的評論 萬永繼 沈佐銳 菌物學報 2005年 第03期

76. 美洲大蠊呼吸信號特征分析 姚青 沈佐銳 李振宇 孟鳳霞 寄生蟲與醫學昆蟲學報 2005年 第03期

77. 昆蟲種群動態模擬模型 句榮輝 沈佐銳 生態學報 2005年 第10期

78. 高溫沖擊對柞蠶卵繁殖赤眼蜂的影響 耿金虎 沈佐銳 李正西 張帆 中國生物防治 2005年 第04期

79. 利用柞蠶卵繁殖的松毛蟲赤眼蜂的適宜冷貯蟲期和溫度 耿金虎 沈佐銳 李正西 張帆 昆蟲學報 2005年 第06期

80. 現代信息技術在害蟲種群密度監測中的應用 呂昭智 沈佐銳 程登發 姚青 農業工程學報 2005年 第12期

81. 有效積溫Sine函數擬合模型及其應用 呂昭智 田建華 沈佐銳 田長彥 王濤 生態學雜志 2005年 第12期

82. 人工神經網絡在蚊蟲自動鑒定中的應用(英文) 李振宇 周祖基 沈佐銳 姚青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 2005年 第04期

83. 淡色庫蚊Culex pipiens pallens的電磁行為學效應 李劍泉 沈佐銳 王麗英 陳建新 朱威 寄生蟲與醫學昆蟲學報 2003年 第04期

84.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遠程咨詢服務系統的開發及有關的政策建議 沈佐銳 喬曉峰 王忠輝 李志紅 高靈旺 沈思遙計算機與農業.綜合版 2003年 第04期

85. 基于web視頻點播系統下的流媒體制作方法研究 張榮群 潘海聚 沈佐銳 計算機與農業.綜合版 2003年 第 09期

86. 世界農藥管理概況及發展趨勢研究 劉亞萍 楊永珍 沈佐銳 農藥科學與管理 2003年 第08期

87. 亞致死劑量殺蟲劑對異色瓢蟲繁殖力的影響 王小藝 沈佐銳 徐文兵 盧健 應用生態學報 2003年 第08期

88. 農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與害蟲綜合治理 耿金虎 沈佐銳 植保技術與推廣 2003年 第11期

89. 二氧化碳對白紋伊蚊的引誘作用 李劍泉 沈佐銳 劉志橋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 2003年 第03期

90. 黑楊萎蔫枝葉對棉鈴蟲生殖行為的影響 郭線茹 原國輝 李為爭 馬繼盛 沈佐銳 植物保護學報 2003年 第 02期

91. 棉蚜預測預報網絡數據庫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呂昭智 沈佐銳 田長彥 植物保護學報 2003年 第03期

92. 甘藍夜蛾赤眼蜂對幾種重要農業害蟲寄主卵的選擇性 王衛華 沈佐銳 鄭禮 項宇 中國生物防治 2004年 第01期

93. 生態系統健康理論與評價方法探析 沈文君 沈佐銳 王小藝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04年 第01期

94. 外來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技術 沈文君 沈佐銳 李志紅 農村生態環境 2004年 第01期

95. 微衛星DNA標記技術及其在昆蟲學上的應用 國偉 沈佐銳 生物技術 2004年 第02期

96. 美國農藥使用標簽分類管理的研究 沈佐銳 劉學 農藥科學與管理 2004年 第04期

97. 微衛星DNA的多態性及其應用 國偉 沈佐銳 生物技術通訊 2004年 第02期

98. 棉蚜體內感染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的分子檢測 國偉 沈佐銳 微生物學雜志 2004年 第02期

99. 淺議農藥毒性分級 劉紹仁 沈佐銳 農藥科學與管理 2004年 第05期

100. 基于短信息的溫室生態健康呼叫系統 句榮輝 沈佐銳 農業工程學報 2004年 第03期

101. 瘧蚊Anopheles gambiae和A.arabiensis嗅覺結合蛋白基因的鑒定和表達譜分型 李正西 沈佐銳 L.Field 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 2004年 第03期

102. 環境因子與小動物的自動監測系統 句榮輝 沈佐銳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04年 第02期

103. 診斷引物應用于我國三種重要赤眼蜂分子鑒定的研究 耿金虎 李正西 沈佐銳 昆蟲學報 2004年 第05期

104. 昆蟲學相關電子期刊資源簡介 王雁 沈佐銳 昆蟲知識 2004年 第05期

105. 溫室作物生態健康智能監護系統(GH-Healthex)的研制與測試 盧健 沈佐銳 農業工程學報 2004年 第05 期

106. Wolbachia在我國廣赤眼蜂種群內的感染 鐘敏 沈佐銳 昆蟲學報 2004年 第06期

107. 麥蚜遷飛的研究進展 國偉 沈佐銳 中國農學通報 2004年 第06期

108. 掃描昆蟲雷達實時數據采集、分析系統 程登發 吳孔明 田喆 文麗萍 沈佐銳 植物保護 2004年 第02期

109. 三葉蟲茶的安全性毒理學評價 文禮章 沈佐銳 藏雪冰 胡怡秀 中國食品學報 2004年 第02期

110. 不同地理種群麥長管蚜微衛星位點的遺傳多態性 國偉 沈佐銳 龔鵬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 2004年 第05期

111. 油松萜烯類揮發物釋放規律與紅脂大小蠹危害的關系 王鴻斌 張真 孔祥波 沈佐銳 金幼菊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5年 第02期

112. 林果病蟲害防治技術專家系統的建立與應用 王慶雷 沈佐銳 劉春琴 高靈旺 李志紅 王茹芳農業網絡信息 2005年 第03期

113. 植檢害蟲多媒體信息系統的初步研究 喻名揚 沈佐銳 李志紅 農業網絡信息 2005年 第03期

114. 昆蟲不連續氣體交換 姚青 沈佐銳 昆蟲學報 2005年 第02期

115. 基于Tensor Voting的蟻蛉翅脈修補 左西年 劉來福 王心麗 沈佐銳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年 第02期

116. 寄生于龍眼裳卷蛾的微孢子蟲一新種(微孢子蟲門,布雷孢蟲科) 萬永繼 劉仁華 沈佐銳 動物分類學報 2005年 第02期

117. 衛生害蟲物理防治中電磁技術的應用前景 李劍泉 侯建筠 沈佐銳 曾曉芃 寄生蟲與醫學昆蟲學報 2005 年 第02期

118. 北京市蔬菜生產管理信息系統BJ-CABBAGIS的研制 李志紅 沈佐銳 楊銘華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1999年 第 03期

119. 植保信息軟件技術及其軟件產品 沈佐銳 李志紅 高靈旺 喬曉軍 植物保護 1999年 第06期

120. 虛擬現實技術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 沈文君 趙春江 沈佐銳 郭新宇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2年 第05期

121. 數學形態特征應用于昆蟲自動鑒別的研究 趙汗青 沈佐銳 于新文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02年 第03期

122. rDNA-ITS2應用于赤眼蜂分子鑒定的研究 李正西 沈佐銳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02年 第05期

123. 擬水狼蛛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 李劍泉 沈佐銳 趙志模 羅雁婕 生態學報 2002年 第09期

124. 亞致死劑量殺蟲劑對異色瓢蟲捕食作用的影響 王小藝 沈佐銳 生態學報 2002年 第12期

125. 幾種民間藥用蟲茶浸提液對微生物的影響研究 文禮章 譚周進 沈佐銳 微生物學通報 2002年 第06期

126. PCR為基礎的分子技術檢測沃爾巴克氏體的研究進展 龔鵬 沈佐銳 遺傳 2002年 第02期

127. 隨機天氣發生器的可視化編程及其將來在農業生態學上的應用 馬曉光 沈佐銳 中國農業科學 2002年 第 12期

128. 運用軟件工程學原理開發農業軟件 劉月仙 沈佐銳 李志紅 蔡新顏 北京農業科學 2002年 第03期

129. 農業害蟲輔助鑒定與防治咨詢系統的研制 劉月仙 沈佐銳 蔡新顏 計算機與農業 2002年 第01期

130. 四種殺蟲劑對桃蚜和異色瓢蟲的選擇毒性及害蟲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的協調性評價 王小藝 沈佐銳 農藥學學報 2002年 第01期

131. RAPD方法用于區分中國煙粉虱的生物型(英文) 吳杏霞 胡敦孝 李正西 沈佐銳 Entomologia Sinica 2002年 第03期

132. 基于診斷引物的赤眼蜂鑒定和檢測技術(英文) 李正西 沈佐銳 Entomologia Sinica 2002年 第03期

133. 黑楊萎蔫葉片揮發性物質的成分分析 郭線茹 原國輝 羅梅浩 馬繼盛 沈佐銳 植物學通報 2002年 第05 期

134. 昆蟲種群發育數量動態的模擬模型及其應用 趙中華 沈佐銳 植物保護學報 1999年 第01期

135. 植檢害蟲圖文信息及鑒定輔助系統PQ-INFORMIS的研制與應用 王之嶺 沈佐銳 耿秉晉 陳洪俊 王懿君 植物保護學報 1999年 第03期

136. 環境因子對溫室白粉虱攜播側多食跗線螨的影響 吳杏霞 胡敦孝 沈佐銳 昆蟲學報 2000年 第S1期

137. 冷藏條件對瓢蟲存活的影響 楊俊成 沈佐銳 昆蟲學報 2000年 第S1期

140. 殺蟲劑脅迫對農業生態系統的風險 王小藝 沈佐銳 世界農業 2000年 第12期

141. “綠十字預測博士”軟件系統LSZ98簡介 高靈旺 胡伯海 沈佐銳 計算機與農業 2000年 第03期

142. 城市郊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生態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 沈佐銳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2000年 第05期

143. 三種瘤背豆象幼蟲酯酶同工酶的比較研究 李鶴 施宗偉 沈佐銳 昆蟲知識 2001年 第01期

144. 攜播螨與昆蟲 胡敦孝 沈佐銳 昆蟲知識 2001年 第02期

145. 農業生態系統健康評估方法研究概況 王小藝 沈佐銳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01年 第01期

146. 幾種圖象分割算法在棉鈴蟲圖象處理中的應用 于新文 沈佐銳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01年 第05期

147. 昆蟲數字圖像的分割技術研究 于新文 沈佐銳 農業工程學報 2001年 第03期

148. 溫室白粉虱自動計數技術研究初報 沈佐銳 于新文 生態學報 2001年 第01期

149. 赤眼蜂rDNA-ITS2克隆測序及蜂種特異引物設計 李正西 沈佐銳 中國生物防治 2001年 第02期

150. 分子標記用于赤眼蜂分子監測的研究 李正西 沈佐銳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 2001年 第01期

151. 昆蟲種群動態非線性建模理論與應用 趙中華 沈佐銳 生物數學學報 2001年 第04期

152. 甜菜夜蛾成蟲對黑楊萎蔫葉片揮發性物質的觸角電位反應 郭線茹 李為爭 原國輝 陳智 馬繼盛 沈佐銳華北農學報 2002年 第03期

153. Wolbachia屬共生細菌及其對節肢動物生殖活動的調控作用 龔鵬 沈佐銳 李志紅 昆蟲學報 2002年 第02 期

154. 赤眼蜂分子鑒定技術研究 李正西 沈佐銳 昆蟲學報 2002年 第05期

155. 我國麥蚜體內的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的檢測 龔鵬 沈佐銳 李志紅 昆蟲知識 2002年 第03期

156. 米縞螟的生物學特性 文禮章 李有志 沈佐銳 昆蟲知識 2002年 第03期

157. 異色瓢蟲的應用研究概況 王小藝 沈佐銳 昆蟲知識 2002年 第04期

158. 昆蟲遠程鑒定方法 陳乃中 王龍文 陳克 周勵治 施宗偉 沈佐銳昆蟲知識 2002年 第04期

159. 山楂葉螨、蘋果全爪螨及其捕食性天敵生態位的研究─—營養生態位 秦玉川 沈佐銳 黃可訓 趙玉珍 生態學報 1994年 第01期

160. 單頭蚜蟲黃瓜花葉病毒的檢測(英文) 周士軍 沈佐銳 李懷方 管致和 Entomologia Sinica 1994年 第02 期

161. 蘇云金芽胞桿菌殺蟲晶體蛋白 CryⅣD基因在無晶體突變株中的克隆和表達 宋敦倫 沈佐銳 陳亞華 劉子鐸 喻子牛 Entomologia Sinica 1995年 第03期

162. 北京地區早熟甘藍一代菜粉蝶防治指標研究 藍建東 蔡寧華 魏德忠 沈佐銳 廣西植保 1996年 第01期

163. 農業綜合發展中的生態學機遇 沈佐銳 中國科學基金 1997年 第01期

164. 國際植保信息技術發展現狀 沈佐銳 植物保護 1997年 第03期

165. 麥豆連作田套種油菜對大豆害蟲及其天敵的生態效應 夏桂平 沈佐銳 安徽農業科學 1997年 第01期

166. 昆蟲數學形態學研究及其應用展望 沈佐銳 于新文 昆蟲學報 1998年 第S1期

167. 昆蟲學多媒體信息獲取與處理方法的初步研究 張星 沈佐銳 昆蟲學報 1998年 第S1期

168. 農作物重大害蟲發生規律研究與“九五”趨勢分析 胡伯海 沈佐銳 昆蟲學報 1998年 第S1期

169. 中國虱■屬一新種和二新記錄種(■目:虱■科) 李志紅 沈佐銳 李法圣 張寶峰 昆蟲學報 1998年 第S1 期

170. 田間麥蚜圖象的邊緣檢測研究 于新文 沈佐銳 昆蟲學報 1998年 第S1期

171. 英特網與昆蟲學研究的信息資源 趙中華 沈佐銳 張星 昆蟲知識 1998年 第02期

172. 北京地區蔬菜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喬曉軍 沈佐銳 蘇紅田 北京農學院學報 1998年 第04期

173. 棉花苗期棉蚜的二項式抽樣設計及其精度分析(英文) 張光美 沈佐銳 趙中華 Entomologia Sinica 1998 年 第01期

174. 數學形態學在田間蚜蟲圖象處理中的初步應用 于新文 沈佐銳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1998年 第S3期

175. 負二項分布與昆蟲種群空間格局分析的研究現狀 沈佐銳 生物數學學報 1992年 第01期

176. 三種禾谷類蚜蟲取樣方法的研究 L.BARIDEAU P.DAGNELIE G.LATTEUR 沈佐銳 北京農業科學 1983年 第 05期

177. 談談昆蟲生態學中的數學模型(一) 沈佐銳 昆蟲知識 1985年 第05期

178. 談談昆蟲生態學中的數學模型(二) 沈佐銳 昆蟲知識 1985年 第06期

179. 用Peason Ⅲ型曲線擬合菜蚜種群空間分布型的初步研究 沈佐銳 管致和 P.Dagnelie J.Deltour 生態學報 1985年 第04期

180. 回歸方程的兩種置信區間 沈佐銳 植物保護 1985年 第03期

181. 數據的正態性及病蟲害調查資料的變換 沈佐銳 植物保護 1985年 第05期

182. 植物保護基本知識 第五講 電子計算機及其在植保科學中的應用 沈佐銳 河北農業科技 1985年 第05期

183. 菜蚜種群抽樣理論的蒙特卡洛試驗研究 沈佐銳 管致和 J.Deltour P.Dagnelic 昆蟲學報 1986年 第04 期

184. Ridit分析法簡介 沈佐銳 植物保護 1986年 第02期

185. 菜蚜種群空間格局動態的分析 沈佐銳 管致和 生物數學學報 1986年 第01期

186. 風洞在昆蟲學研究中的應用 沈佐銳 植物保護 1987年 第01期

187. 美國植物保護生物科學研究的新動向(上) 沈佐銳 世界農業 1987年 第08期

188. 美國植物保護生物科學研究的新動向(下) 沈佐銳 世界農業 1987年 第09期

189. 美國昆蟲學教育中的計算機輔助教學 沈佐銳 高等農業教育 1988年 第06期

190. 三言兩語 沈佐銳 植物保護 1988年 第05期

191. 基于微衛星標記的桃蚜種群寄主遺傳分化 韓明花 王永模 王哲 沈佐銳 昆蟲知識 2009年 第02期

192. Wolbachia在我國不同地理種群的玉米螟赤眼蜂中的分布 劉宏岳 宋月 王哲 沈佐銳 昆蟲知識 2009年 第02期

193. Wolbachia在玉米螟赤眼蜂內的三重感染(英文) 宋月 沈佐銳 王哲 劉宏岳 昆蟲學報 2009年 第04期

194. 圖像處理技術在植物葉面特征提取中的應用 吳文蔚 高靈旺 王宇菲 沈佐銳 山西農業科學 2009年 第06 期

195. 基于WebGIS的農業病蟲害預測預報專家系統 劉明輝 沈佐銳 高靈旺 張躍進 王建強 姜玉英農業機械學報 2009年 第07期

196. 農業病蟲害監測預警信息技術鏈研究與設想 高靈旺 沈佐銳 夏冰 姜玉英 中國植保導刊 2009年 第11期

197. 大氣CO_2與吡蟲啉對甘藍土壤細菌與微生物生物量C的影響 姚艷紅 戈峰 沈佐銳 生態學報 2010年 第01 期

198. 植保信息咨詢服務系統:農學科技信息服務的成功嘗試 沈佐銳 高靈旺 中國教育網絡 2005年 第Z1期

199. 環境溫度對熊蜂體溫的影響 李振宇 馮夏 沈佐銳 耿金虎 糧食安全與植保科技創新 發表時間:2009-10 -27

榮譽獎勵:


 

1.于2008年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第一名)。

2.于2003年榮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二名)。

3.于2001年榮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一名)。

4.于1992年榮獲政府特殊津貼。

5.于1991年榮獲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辦公室聯合授予的“中國有突出貢獻的博士”稱號。

6.榮獲國家計算機著作權16項(其中6項為第一完成人)。

7.榮獲國家專利4項(第一完成人)。

媒體報道:


 

沃土中的希望——專訪中國農業大學沈佐銳教授

來源:科學中國人

據世界糧農組織(FAO)估計,世界農作物病蟲害造成的自然損失率為30~40%。在我國,如果不加以防治,每年由于農業病蟲危害造成的糧食損失可高達1.5億噸以上;而經過有效的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每年可挽回損失1/2到2/3的損失。為了有效地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就必須有效地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監測和預報。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農業大學沈佐銳教授著手計算機在植物保護上的應用這個課題時,我國的病蟲害監測預報手段還很落后,監測預報的實效性差,預報的準確率低,技術惠及的覆蓋面窄,這諸多因素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的發展進程。

為改變這種現狀,沈佐銳教授及其帶領的中國農業大學團隊與各級植保部門和農科院植保所、信息所等單位密切結合,進行了20多年堅持不懈的研究探索。

鐵肩擔重任

上世紀80年代初是“十年動亂”之后百廢待興的歷史時期。那時我國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的技術體系存在諸多薄弱環節:田間調查缺乏標準,手查目測費力費時,主觀性強,代表性差;監測數據傳輸是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容易失誤;預報方法單一,準確度低;以紙質文件或廣播通知的方式發布預報信息,不能及時準確地到達廣大農村,進入農戶……同時,我國地域廣袤,各地農業生產環境和作物種植制度差異大,病蟲害種類多,生產經營分散,農民素質較低,大部分農業生產者不能識別農作物病蟲害種類和掌握發生動態。而植保專家又遠離農村,很難給予農民及時的指導。特別是西部地區,這一問題尤為突出。就是到今天,這依然可以說是我國的國情。

農作物病蟲害是農業的重大自然災害,而準確監測預警和及時發布預報信息則是科學防控的基礎。為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環境生態安全,我國政府始終把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作為重點工作。近年來,農業部在強調“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的同時,又強調“綠色植保”和“公共植保”的實施。我國雖然已經建立起由中央、省、縣三級機構組成的病蟲監測預警的組織體系,但是在技術手段上仍然難以滿足生產的需求,難以適應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全球化趨勢的需要。

為了大地的豐收,為了碩果累累的秋天,沈佐銳教授帶領一支產學研相結合的團隊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勇挑重擔,肩負起《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網絡平臺建設及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的科研使命。

勤奮鑄華章

我國的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網絡平臺,是以“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監控信息系統”為核心的、世界同類網絡平臺中規模最大的、用戶群最廣的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網絡平臺。基于這個平臺的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數字化系統,集中解決了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中數據采集傳輸、分析預測和預報發布3大環節中的瓶頸問題,將整個業務流程按“種類識別→數據采集→數據傳輸→數據管理→數據分析→預測結果→預報發布”分布,集成了數據庫技術、標準化網站群技術、地理信息技術、計算機視覺技術、移動終端交互技術、衛星定位技術、微衛星分子標記技術,研究解決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業務流程各環節中的難點和關鍵問題,提高監測預警的自動化程度、信息資源共享率和利用率,實現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信息的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傳輸、可視化發布和病蟲害遠程診斷,使我國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的科技水平全面提升和大幅度跨越。同時,創建了植保信息技術的新分支學科,使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的現代化建設人才不斷成長。

大浪淘沙,只有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科技成果才是我們需要的“真金”。沈佐銳團隊的這項成果先后榮獲省部級一等獎3次,二等獎3次,大大促進了我國農作物病蟲數據采集的智能化、自動化,不但實現了病蟲害識別的便捷化、普及化,還推動了病蟲預測的精細化、實用化,并促進了病蟲監測預警的標準化、信息化,為農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癡心謀發展

為農業發展殫精竭慮,為植保事業兢兢業業,沈佐銳教授將自己的人生與“農”字已然融為一體。

記者:您和您的團隊是如何開始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監控信息系統研究的?

沈佐銳:我本科時候學的是生物物理,研究生時學習了計算機應用。因此,當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多媒體功能日益完善時,將計算機技術用于病蟲害防治領域似乎也是水到渠成。

記者:對這一科研成果,行業內是如何看待的?

沈佐銳:20年來,我們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如何把信息技術應用于病蟲害監測預警與防治咨詢。這項成果在國內植保界是得到公認的,也得到了國際學界的認可與好評。2006年,我受邀就ICT(信息與通信技術)在IPM技術推廣上的應用成果到美國農業部和幾個主要從事農業科研教育的大學做報告。2007年,美國派代表團到中國訪問,了解IPM技術的推廣情況,先后到達北京、成都、上海等多個地區,對這一技術成果給予高度評價。2008年,這一成果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記者:最初的一些技術創新,都是怎樣產生的呢?

沈佐銳:我簡單說一下。我們都知道,農作物病蟲害的監測預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數據來源,不妨以此為例。為了調查農作物病蟲害情況,基層植保工作者必須親自下到田間地頭,不但效率低,還非常辛苦。現在,我們已經研究出幾種方法部分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微小昆蟲田間調查自動計數、紅外光柵掃描昆蟲計數、植物葉片自動分析、基于PDA+GPRS的病蟲害數據采集系統、傳感器+GPRS的田間氣候數據采集器和分子生物學+GIS的微小昆蟲遷飛路徑分析系統。

記者:這一成果的應用對植保行業有怎樣的意義?

沈佐銳:這一成果在全國植保系統的推廣,將全面提升全國植保行業的水平。它不僅可用于病蟲害的監測預警,還能擴展出新的功能,指導病蟲害防治工作。

我們知道,病蟲害的防治有一定的時機,錯過了時機,就會用大量的農藥,還不一定能挽回損失。而及時監測預報,不但能減少農藥用量,挽回經濟損失,還能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綠色植保。因此,將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用于病蟲害防治,對于農業生產實踐大有裨益。這也是我們開展這一課題的初衷。

實實在在地解決一些農業生產中的問題,始終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記者:有人說,農村技術條件落后,你們如何完成資料收集、信息傳遞等整個過程呢?

沈佐銳:其實,農作物病蟲害監控信息系統是通過與各級植保站的合作來實現整個流程的。從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到各省植保部門,再到下面的鄉鎮,都配備了比較先進的植物保護輔助設施,有利于我們的信息采集。然后,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發布的信息可以保證農民能夠在第一時間收到植保信息,避免或者減少農業病蟲害損失。改變了以往病蟲害預防不及時,預防信息發布不及時等弊端。

從行政群體走到社會群體,再到農民家門口,是我們的基本技術思路。

記者:除了這一系統,您帶領團隊還開展過哪些項目?

沈佐銳:我們開展的項目其實很多。比如用于蔬菜生產的專家系統軟件,就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非常實用。北京郊區農民在蔬菜生產中早已應用了這一軟件,它圖文并茂,可以進行網絡查詢和指導,效果非常不錯。這項成果曾被國際組織報道,并獲得2001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記者:目前,您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哪些方面呢?取得了怎樣的進展?

沈佐銳:上述項目主要是針對四級植保站這樣的專業隊伍的,他們裝備較好,人員素質較高,能夠很快采用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現在,隨著我國信息和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擴展到農村,我們正把主要精力轉移到研究如何將科研成果直接送達農民手中,一些項目,包括3G為三農服務等,已經開展起來。過去,為了向農民推廣植保新技術,我們常常是下到農村去搞宣傳,給農民發放資料,但影響面小,效果一直不太理想。現在,我們已經走出實驗室,與中關村的科技創新型公司相結合,利用數據融合技術,將互聯網與電話網(固話和移動)相結合,直接解決農民在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個性化問題,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通過這項技術,農民就可以將固定電話、手機,直接打到呼叫中心。他們提出的問題會保存在網絡數據庫里,之后系統會通過數據庫把問題發送給相關專家。很快,專家的解決方案就會通過語音或文字的形式回答農民。當然,這要跟電信運營商密切合作,我們力爭達到這樣的目標:“不改變農民現有的獲取信息的習慣,不增加農民的一分錢負擔,就讓農民得到很好的信息服務。”

作為大學教授,應該教學和科研并重。我講授昆蟲生態學25年了,“二十五年磨一劍,霜刃嘗試幾度新。”這是我套用唐朝詩人賈島的詩句,描述我編寫研究生教材《昆蟲生態學及害蟲防治的生態學原理》的過程。我認為,教材的編寫絕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它應該是在教學和科研實踐中不斷探索而有所斬獲的創新過程。最近,我帶的研究生少了,終于可以分出一部分精力將這部教材定稿。該書的內容共計18章,近80萬字,分為三篇,上篇討論昆蟲生態學基礎理論,在綜述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分述昆蟲與植物、昆蟲與昆蟲、昆蟲與微生物的關系,以及處于如此復雜關系之中的昆蟲生態對策。中篇從綜述農林生態系統及其害蟲開始,沿著“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綜合防治”的思路,闡述害蟲防治的生態學原理。下篇介紹昆蟲生態學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包括:種群空間格局與農田昆蟲調查,種群動態分析與單種群基本模型,種間相互作用模型與農林生態系統分析,生態信息學與植保信息技術概論,生物信息學與昆蟲分子生態學概論。該教材剛剛由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出版,我計劃再用兩三年時間繼續加工,使之成為精品。

農業是充滿希望的沃土。

那里,生長著沈佐銳教授和同伴們的希望與夢想。

希望,在沃土中成長。

夢想,在汗水中閃光!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