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新人物百科 > 地球科學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專家信息

李思田,教授,1934年11月出生于河北高陽,1956年畢業于北京地質學院并留校任教,1983年被聘任為教授,1986年評為博士生導師。并在中國地質大學京、漢兩校授課,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年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沉積盆地與沉積礦產研究所所長。是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力學學會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被聘擔任兩個國際期刊“The Island Arc”(顧問編委,已換屆)和“Geofluids”雜志編委。曾任多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委及國家科技進步三大獎評委。

主要成就:

四十余年來,李思田教授長期致力于沉積盆地與能源資源地質的研究和教學,對我國陸上和海域數十個盆地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在盆地分析、沉積體系、陸相層序地層及能源資源預測方面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對東北、內蒙和鄂爾多斯等地區煤資源的聚集規律及預測做出了貢獻;對我國東部及海域含油氣盆地動力學、盆地熱流體與油氣成藏等前緣領域的研究上,取得了創新性成果,并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

上世紀70年代初,為解決東北工業區煤炭供應的緊缺,李思田參加了燃料部“東北煤田預測”大型研究項目,帶領科研集體對東北及內蒙中生代盆地及煤聚集規律開展了研究,加上后續項目,歷時近十年,揭示了盆地的斷陷成因及其區域性分布規律。在霍林河、阜新、元寶山等三大煤炭基地率先進行了整體性分析,闡明了同生構造和沉積體系對富煤帶展布的控制,建立了新區預測的理論基礎。他考察了岱海等七個現代斷陷湖盆,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斷陷盆地演化和沉積體系配置的模式,并成功應用于煤及儲層預測。基于一系列典型盆地研究的經驗,他和團隊總結概括出的盆地分析研究思路和方法體系被許多產業部門應用。這一階段的開創性的探索成果先后獲國家和省科技大會獎、地礦部科技成果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其代表性專著《斷陷盆地分析與煤聚集規律》獲國家優秀科技出版物二等獎。李思田教授從大區域地球動力學背景研究盆地形成和分布規律,在地跨中、蒙和俄羅斯外貝加爾地區的200萬Km2廣大范圍內,分析了裂陷作用的地球動力學性質,首次劃分出200多個含煤、含油氣盆地組成的晚中生代東北亞斷陷盆地系,揭示了150Ma以來發生于東北亞洲最為重要的次變格運動。此成果是對斷陷盆地多年研究的理論升華。論文發表于《中國科學》等刊物,并在國際大陸裂谷會議上宣講。

80年代中期,李思田教授從神木—榆林地區特優質煤資源的發現,預見到鄂爾多斯可能成為我國未來較潔凈能源的最重要基地,遂帶領一批師生進行了預研究。之后,全心投入了地礦部重點攻關項目“鄂爾多斯盆地煤聚集規律及其與油氣的成因聯系”。作為該項目的負責人之一,他致力于項目整體構思和組織實施,同時還承擔了以神木大煤田為中心的重點課題,探索了在大型陸相盆地條件下進行層序地層和沉積體系研究的理論與方法體系。精細古地理重建,揭示了優質富煤單元與湖泊三角洲沉積體系的成因關系及其分布規律,為我國最重要的優質動力煤基地的長遠勘探、開發提供了地質依據。他直接從事研究的課題獲部科技一等獎。部分成果作為特邀報告1989年在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湖泊分會宣讀。

李思田教授在陸相盆地研究上的成果得到了國外同行的重視,1993年在牛津大學以鄂爾多斯盆地沉積體系研究為主題講學,主持者國際沉積學會主席Reading贊揚他的研究特點是精細的沉積學研究與盆地整體分析的出色結合。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李思田教授被 推薦為非海相沉積學和盆地分析兩個專題會議的主持人,1996年應邀在科羅拉多礦院以VAN TUYL講座名義作了“鄂爾多斯陸相層序地層及深切谷沉積”學術報告。

面對國家對油氣資源的需求的急迫形勢,上世紀90年代與勝利石油局合作,以找尋隱蔽圈閉為目標進行了以高精度陸相層序地層為主的整體性研究,提出了大型斷陷湖盆的層序構成模式,揭示了儲集砂體在層序地層格架和同生構造系統中的配置規律,成功地指導勘探其方法并得到廣泛推廣。以勝利石油局為首的合作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當前世界找油氣難度日益增大,更需要新理論指導,李思田教授將研究集體的工作集中于沉積盆地動力學及盆地流體等當代前沒領域。他們與海洋石油總公司及科研院所共同組織了多學科科研集體,選擇南海這一最佳天然地質實驗室為基地,在兩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研究中,經十年奮戰,對南海北部重要的含油氣盆地的沉積、構造、熱流體活動和深部背景進行了動力學分析;從當代地球動力學理論做出了新解釋,提出了以深部控制為主的盆地動力學模型;在異常高壓與高溫條件下含烴熱流體的幕式突破的機理、輸導系統及成藏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研究集體于國際著名刊物上發表的論文系列在國際同行中有較重要的影響,以中國海棠石油部公司為首工同完成的《南海北部大陸邊緣盆地分析與油氣聚集》和《南海北部大陸邊緣盆地油氣成藏動力學研究》兩部大型專著是十年奮戰的綜合成果。

在深入研究典型盆地的同時,他著眼于更廣闊背景,即中國及鄰區環太平洋帶構造演化深部動力過程與盆地的關系,揭示了中國東部和近海新生代盆地演化的多幕裂陷和多幕反轉等動力學特征及對油氣成藏的重要意義。在多年工作基礎上,他與海洋石油總公司合作,主編了中國近海盆地和坳陷分布圖,對盆地和富烴凹陷在板塊構造格架中的分布規律和動力學類型提出了系統認識。成果已被用于海上油氣勘查的戰略性分析,并應邀在31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宣讀了與龔再生教授合作的特邀報告。

李思田教授自1952年進入地質戰線的行列,50多年來始終為地質科研及教育事業勤奮工作,把責任和熱愛作為動力,嚴謹治學、執著追求、不畏艱苦、力求創新,作出了突出貢獻。作為教師,他言傳身教,已指導畢業了博士、碩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共70余名,其中大多數已成為各條戰線上的骨干和新一代學術帶頭人;他的科研集體是一個由一批優秀中青年組成的勇于創新、團結奮進的團隊。李思田教授多次強調他的每一點成績都科研集體共同奮斗的結晶,他說,沒有合作單位的支持,沒有團隊的同心協力,就不可能有這么大的成績。他愛護同志,尊重合作者,他深知一項科研成果的取得凝聚著每一位參與者的心血和智慧,他的謙遜與親和也贏得科研集體和合作單位的尊敬。

科學研究

李思田教授在數十年的研究工作中,以盆地分析和盆地動力學為主線,成功的將它們應用于油、氣、煤等能源資源預測,取得了系統性和有創新性的進展。

主要科研成果:

1.對東北和內蒙古晚中生代斷陷盆地選擇典型對其沉積充填、構造演化進行了系統研究,揭示了富煤帶分布的規律性,并進一步從大區域動力學背景研究盆地的分布規律,劃分出地跨中、蒙、俄包括200多個含煤和含油氣盆地的“東北亞洲晚中生代斷陷盆地系”,揭示了中生代最重要的一期構造變格和大規模的裂陷作用。 

2.以鄂爾多斯大型中生代坳陷盆地為典型,進行了全盆地陸相沉積體系和構造——層序地層研究及古地理重建,闡明了優質富煤單元分布的規律性,其成果也被用于砂巖型鈾礦資源勘查和預測。

3.20世紀90年代,參加了以勝利石油管理局為首的大型項目,進行了陸相斷陷湖盆地層序地層、構造和含油性的整體性研究,揭示了斷陷湖盆背景下沉積體系和儲層在層序格架中的配置規律,為隱蔽油藏的預測和勘探開拓了新領域,并在此基礎上參與了中石化中國東部高精度層序地層學與隱蔽油藏的典型及綜合性研究,隨后又向渤海海域擴展,對渤海灣全盆地富生烴凹陷油氣系統形成的動力背景進行了研究。

4.與中海石油公司密切合作,在南海北部盆地進行了多年研究,在南海大陸邊緣盆地動力學、鶯歌海盆地超壓系統及活動熱流體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認識。

5.對中國及鄰區環太平洋帶新生代盆地形成機制、構造演化及油氣潛力進行了多年研究和追蹤,并與中海油研究中心合作編制了中國全海域新生代盆地及富生烴凹陷分布圖,闡明了大油氣田分布的地質背景。

論文專著

資料更新中…………

榮譽獎勵

1.李思田教授率其科研團隊曾獲國家省部級一等獎4項(3項為第一獲獎者)。

2.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為主要獲獎者之一)、三等獎 1 項。

3.地質礦產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2 項、二等獎 3 項;三等獎 3 項。

4.全國優秀科技出版物二等獎 1 項,部級一等獎3項,部級二等獎4項。

5.1986 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6.1988 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勞動模范”稱號。

7.1990 年國家教委和國家科委授予“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等光榮稱號。

8.1999 年獲李四光地質科技終身榮譽獎。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