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新人物百科 > 材料科學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人才培養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媒體報道 人生格言

專家信息:

朱賢方,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學位, 廈門大學特聘外籍專家、教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澳大利亞功能納米材料聯合實驗室主任。曾在伊利諾依香檳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曾任美國佐治亞大學助理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特邀海外咨詢評估專家等職。2005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外籍)候選人資格。目前兼任美國AMAC Inter Inc 首席科學家、多個國際和國內核心專業期刊主編、副主編和編委、幾十個期刊(如Appl Phys Lett、Phys Rev Lett.等)審稿專家、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千人計劃及萬人計劃)特邀評審專家、國家科技獎勵(自然科學獎)評審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微納米技術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廈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中心納米研究學科帶頭人、科技部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項目及國際合作重點項目評審專家、中科院《中國未來20年技術預見研究》課題遴選專家等職。傳記被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 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utstanding 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 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和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收錄。

朱賢方教授共發表100余篇論文,相關技術已申請發明專利10項(授權9項),制定國家標準1項。研究得到美國、澳洲、新加坡及中國國家級基金400多萬美元的資助,并獲澳大利亞OPRS Scholarship (第1名), 日本 STA Fellowship等獎勵。 70余次被國際學術會議及美國、澳大利亞、中國著名大學及國家實驗室邀請作學術報告(其中45分鐘國際大會特邀報告5次),40余次出任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主席、分會主席和委員,20余次被邀撰寫材料領域專著章、節及重要期刊綜述文章。在美國、澳洲和中國培養博士后、博士和碩士40余名。

朱賢方教授1986年在中科院開始納米材料研究,是中國為數不多最早開展納米研究科學家和國際功能納米材料領域青年學術帶頭人之一。親歷了納米材料科學和技術研究三個發展階段。在中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和美國著名大學和實驗室從事納米材料設計、制備、改性及納米結構穩定性研究30余年。近20多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阿貢國家實驗室、杰弗遜國家實驗室、佐治亞大學及廈門大學等單位,自行研制新設備,用多種非平衡方法制備出納米粒子、納米膜、納米孔、多孔硅、納米球殼復合結構、納米線和納米管及其宏觀有序陣列結構(多種結構屬首次發現并在能源、環境、通訊等領域有重大潛在應用),同時對各種納米結構穩定性進行了大量系統的電鏡原位和非原位觀察。理論上,朱賢方教授最先提出納米科學屬非平衡、非定型、非線性范疇,非現有物理和數學(包括現有模擬計算)所能描述,而國際上存在著納米研究都是只得借用現有的平衡、定型、線性物理概念和數學工具(包括其近似理論、計算和模擬)來近似描述非平衡、非定型、非線性納米性質的矛盾現象。為此,朱賢方教授首次提出了納米顆粒和納米孔之間的結構性能的反對稱關系和納米正負曲率效應等 “納尺寸(nanosize)”新概念,形成了納米結構亞穩性理論突破。首次提出了“納時間(nanotime)”新概念和相關的廣義聲子軟模和點陣失穩模型,并用之來統一預言和解釋各種能量束(如光子、電子、和離子束)與凝聚態物質交互作用。為能量束在納米尺寸范圍或超快過程中對材料進行加工和改性及納米器件制備提供了理論依據。研究成果得到Nature編委重視和許多位國際知名同行專家重點引用及高度評價。

2003年回國后,在廈門大學朱賢方教授繼續延伸和拓展他在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納米研究,研究更加強調前瞻性、實用性、潛在應用前景及與不同學科交叉。他先后主持承擔有(973)納米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科技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專項基金、科技部中澳科技合作特別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光電信息材料重大研究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納米重大研究專項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福建省科技項目重大專項等項目共有22項。在這些項目資助下,他帶領課題組首先自行研制新設備,成功制備出一系列新納米結構,實現了低維納米結構可控有序生長和有機無機納米級復合及其功能化。尤其是他利用廈門大學和清華大學電鏡平臺,進一步全面系統深入研究了納米管、納米線等一系列新型納米結構的穩定性和納米加工,進一步證實了他早期發現的“納尺寸(nanosize)”效應和“納時間(nanotime)”效應同樣存在于各種新的納米結構,他提出的相關新概念能解釋所有納米不穩定性現象,包括現有文獻中現有理論所不能解釋納米不穩定性現象。 因此, 他提出的概念能直接揭示被現有文獻(尤其是近期Nature、Science、Phys Rev Lett、Chem Rev、Nano Lett等期刊)報道的納米研究所忽略的最本質、最關鍵的納米科學問題,并能予以全新、更全面的解釋。與此同時,研究還確立了納米制備、加工、焊接、組裝和修飾等一系列工藝參數,從而進一步為新一代納米器件精確設計、可控制備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和工藝條件。研究成果被視為納米物理重大進展,2012年作為科學新聞發布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主辦的EurekAlert!全球最大新聞中心, 2018年被Nanoscale雜志封面報道。因為上述研究成果,朱賢方教授被國際著名Pan Stanford Publishing出版公司邀請撰寫一部題為“Concepts in Nanosize and Nanotime: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英文專著。

朱賢方教授熱愛祖國,多年積極參與和推動祖國的教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利用自己在國內和國外均有長期學習、工作獨特經歷和廣泛的學術聯系及對中西方文化、教育、科研差異的深刻理解,長期推進中澳中美科技、教育的交流發展和人才聯合培養,并切實展開全方位的合作。2003年回國后,朱賢方教授率先與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ARC)國家功能納米材料中心簽署長期合作協議,在廈門大學創建了我國目前在功能納米材料前沿領域唯一的中國-澳大利亞功能納米材料聯合實驗室,打造了一個由院士、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及碩士生組成的研究團隊(包括10余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澳大利亞聯邦教授院士組成的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形成了一個有特色的、多學科交叉的納米研究國際合作和研究生聯合培養(尤其是聯合授予博士學位)平臺。主要從事以發展新一代納米器件和納米技術為背景的低維納米結構穩定性、可控制備、加工、組裝及功能化研究。 同時,朱賢方教授與美國依利偌大學香檳分校納米技術實驗室和美國AMAC International Inc 簽署了長期合作協議。并與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哈佛大學工程應用科學部、依利偌大學香檳分校電子計算機工程和材料系、密執根大學納米束加工實驗室等建立了穩固的學術合作和交流關系。另外與國內多所著名大學實驗室有項目合作研究。 朱賢方教授突出國際合作成果被列為中澳科技合作“30年30個最成功故事”之一,重點推選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澳大利亞-中國科技周上展示。同時被編入澳大利亞政府2011年出版的《Australia-China: Beyond Tomorrow - Research and Innovation》。澳大利亞總理和中國科技部部長等為國際合作成果做了專門題詞。

教育經歷:

1996/04 - 2000/02,Australian National Univ,電子材料工程,博士

1983/09 - 1985/12,東北工學院,金屬材料,碩士

1979/09 - 1983/07,東北工學院,金屬材料,學士

工作經歷:

2003/08 - 至今, 廈門大學,物理系,教授

2002/08 - 2003/08,Univ of Georgia,物理天文系,助理教授

2002/02 - 2002/08,Jefferson Lab Applied Research Center,高級研究員(Senior Researcher)

2000/02 - 2002/02,Univ of Illinois U-C, DOE Frederick Seitz Materials Research Lab,博士后

1995/10-1996/04,National Univ of Singapore, 機械與生產工程系,訪問學者

1992/12-1995/10,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納米實驗室,副研究員

1987/12-1992/12,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納米實驗室,助理研究員

1985/12-1987/12,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內耗與固體缺陷開放實驗室,實習研究員

聯系方式:

單位地址:361005 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大學中國-澳大利亞功能納米材料聯合實驗室

電子信箱:  zhux@xmu.edu.cn

個人網頁: http://pmee.xmu.edu.cn/tech/zhuxianfang.htm

實驗室網頁 (under construction): http://home2.xmu.edu.cn/lldnm/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