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至15日,由中國演出家協會、云南省文化廳和麗江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08中國(麗江)國際演出交易會在云南麗江舉辦。與前六屆相比,本次演出交易會是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達到600余人,其中有很多演出業的新面孔。交易會上,記者感受到無論是主題論壇、專題座談、項目推介,還是區域性的聯盟會議,都傳遞出一股這樣的氣息:在演出市場上摸爬滾打了多年的一些演出單位,正通過內部結構變革、外部深度合作等方式,有意識地跨步走在做大做強的道路上。
演藝集團謀求上市
今年年初,民營文化企業杭州金海岸娛樂有限公司經過10余年的發展壯大,將企業重組為杭州金海岸文化傳媒(集團)股份公司,旗下有娛樂演藝連鎖產品、特色旅游演藝產品、巡演項目產品、電視演藝產品四大類文化演藝產品和16家金海岸連鎖企業及獨立項目公司。目前,該集團正與美國美商聯訊風險投資有限公司合作,謀求在境內外成功上市。
該集團下屬的獨立項目公司——北京金海岸百藝聯合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程翔在《建立演藝產業鏈,鑄造企業新格局》的發言中說,有限公司模式已不能適應企業專業化、規模化、科學化的發展,如今,金海岸集團建立了以戰略管控為主的集團公司管理模式:統一財務和資本運營、價格體系,統一人事管理和連鎖企業的管理模式,統一連鎖企業的基本演藝模式,統一“金海岸演藝大舞臺”品牌和宣傳策劃,統一發展連鎖企業和創新開發市場的投資戰略。
有效管理機制的建立,使金海岸集團連鎖經營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企業建立起了自己的資源供應網絡,演員資源、節目信息、服裝、道具、制作團隊都可以進行大范圍、低成本的調動。這一體系的建立也為集團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具有一定規模和品牌效應的基礎上,他們制定了3年發展30家、5年發展60家連鎖大舞臺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醞釀聯盟經濟實體
從2005年開始相繼成立的中國北方劇院(場)聯盟、西部演出聯盟和長三角演藝聯盟,在打破行政區域限制、降低演出項目運營成本等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次演出交易會上,北方劇院(場)聯盟“盟主”、遼寧省演藝集團董事長李長青說,早在2006年聯盟的工作會議上,他們就提出在務實做事的基礎上,力爭把聯盟做大做強。本著“干線做長、支線做密”的原則,該聯盟的成員已經由成立之初的6家擴展到目前的“9+3”結構,地域上也擴大到了山東、浙江、湖北、安徽等省份。
李長青認為,有規模才有市場,現在該聯盟通過信息溝通、分賬式合作,成員之間已經結成松散型聯盟關系。但是,一年幾場演出的巡演并不能體現聯盟組織的價值,應該對聯盟的內部合作模式進行調整,創建新的聯盟體制,比如,是否可以在國有資產不變的前提下,成員之間通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成立北方劇院(場)聯盟的經濟實體,或以項目為依托,共同投資、開發成立單個項目實體,建立起自有品牌的商業模式,共同打造區域內的文化品牌,并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寬發展空間。
與北方劇院(場)聯盟一樣,西部演出聯盟也正在考慮成員結構的調整和擴充,以適應運作演出項目時地域上點、線連接的需要。本次演出交易會期間,西部演出聯盟同時召開了上半年的工作會議。各聯盟成員在匯報了2007年的演出情況和2008年的演出計劃后,又推薦了準備發展的新聯盟成員的候選名單。
“我們不會給西部演出聯盟丟臉。”記者聽到好幾位該聯盟成員說出同樣的話。聯盟這個松散型組織,在他們的心目中,有著很重的分量。有人提議,聯盟成員可以采取股份制合作的形式共同投資制作演藝項目,引起大家的共鳴。盡管從西部整體情況看,西部的演出市場不均衡,西南比西北活躍,有些地區受多種因素制約演出很少,但來自西北部的聯盟成員并未顯示出消極態度。大家積極思考如何通過聯手增強市場主體能力,并在演出產業的上中下游尋找著捆綁式的深度合作機會,他們的戰略發展目光已穿越了西部區域。
規劃覆蓋全國的票務平臺
今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部等九部委出臺了《關于構建合理演出市場供應體系,促進演出市場發展繁榮的若干意見》,其中,第9條提出“建立統一的票務平臺。推動全國文化體育電子售票系統的建立,打造統一的涵蓋文藝演出、體育等領域的政府公共票務平臺……”這得到北京春秋永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波的積極響應。
他說,作為一家演出業的專業票務公司,他們一直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欲在現有技術系統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覆蓋全國的票務銷售網絡平臺,目前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成果。在他們的規劃中,一個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票務系統平臺應該包括非常強大的功能和非常良好的擴展空間。
楊波還分析了未來技術發展的趨勢,例如移動電子商務,現在電信運營商已經開始進行3G網絡的測試,預計到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3G無線寬帶網絡將會大規模地在全國范圍內應用,屆時在手機上查詢演出信息、訂購門票、利用手機錢包支付是必然要發展的業務。在這一點上,他們已經與國內外的電信運營商及移動商務部門建立了戰略合作的關系,共同對這個領域的技術與商務應用進行研究、探討和開發,為下一步公司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以“四化”助推企業升級
“我們現在可以說是演出大國,但不是演出強國。”文化部市場司副司長庹祖海在發言時說,我們應當有這樣的志向和目標,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演藝強國。
如何實現演藝強國的目標?庹祖海認為,必須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這對于政府來說,要搞好規劃和服務,以推動演出產業的發展。對于演出行業協會來說,要進一步發揮服務政府和演出企業的作用,并有效地代表和維護會員的利益。對于演出單位來說,要致力于“四化”建設——市場化、信息化、現代化和國際化。
他說,我國演出業的市場化程度還不高,在市場主體方面,2000多家國有文藝表演團體的改革問題還沒有能夠全面推開,如果不能實現轉企改制,就還不是一個完全的市場主體;而六七千家民營演出團體中相當一部分還處在走江湖謀生階段,也談不上正規、獨立的市場主體。面對這樣的現實,要實現市場化,就必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并推動民營演出團體的發展壯大。同時,在演出創作和經營方面,要加強市場觀念。
“建立在數字化和網絡化基礎上的信息化,已經是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基本趨勢,演出業的發展必然要走信息化產業發展的道路;要建立演出單位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運作機制的現代化;還要進行國際化經營,這已經成為演出產業經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庹祖海強調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