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和諧 > 文章正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岳頌東提出,實施積極的就業方針,當前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有效降低勞動參與率,建立階段性就業制度,組織好農民工進城務工

  據預測,今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7%。如何正確認識今年的就業形勢?實施積極的就業方針具體應從哪些方面入手?記者日前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岳頌東。

  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分析今年的就業形勢,岳頌東提出,一方面我們應該看到,2004年我國的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城鎮新增勞動力仍將保持在1000萬人左右的規模。隨著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部署,吉林省、黑龍江省將效仿遼寧省加快國企下崗未實現再就業人員“并軌”過程,為此,失業人員將比2003年有所增加,城鎮登記失業率還可能上升。另外,2004年依然是高校擴招后畢業生增長的一年,大學畢業生數量增加68萬人,增幅達32.1%,城市大學生和青年的就業問題將更加突出。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采取各種措施加以解決,這將會使農民工進城務工的數量得以增長,雖然2004年對農民的農業稅費呈減少趨勢,但是仍可以促進進城務工隊伍的增長。

  另一方面,岳頌東又提出,雖然2004年就業形勢總體十分嚴峻,但是仍應看到有利因素:一是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問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二是從2002年起我國進入了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周期,這為增加就業機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三是各地對積極的就業政策制定了配套的實施辦法,這些操作性很強的措施將對2004年的就業產生促進和保障作用。四是大學生就業政策進一步明確,體制障礙逐漸被打破,為促進大學生就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實施積極的就業方針

  就業是民生之本,繼續實施積極就業的方針,結合今年的特殊情況,岳頌東認為具體應從四個方面著手:

  岳頌東提出,首先應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沒有充分的就業,人民的生活難以穩步提高。我們在實施經濟發展戰略時,應當牢記我國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還必須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走科技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并舉的方針。特別是在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更要正視眾多勞動者綜合素質偏低的現實,不能一味仿效東部,提出超越本地客觀條件的產業升級目標,可考慮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制造業。同時發揮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大力發展中小型企業。要充分發揮用工機制靈活的優勢,大力發展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可以吸納社會不同層次、不同素質的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其次,岳頌東認為應當控制勞動力供給數量,減緩其增長速度,降低勞動參與率。從長遠看,要繼續堅持低生育水平的人口發展戰略。從近期看,未來幾十年的勞動力供給規模大局已定,要減少失業人口,重點是減少勞動參與率。可以采取以下幾項措施:一是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延長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的年限,推遲青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齡,減少勞動力有效供給;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免除勞動力脫離就業崗位的后顧之憂。長期以來,就業始終與社會保障制度密切相關,失業就意味著失去一切,這是下崗職工不愿意脫離企業的根本原因。如果建立完善的獨立于企事業單位之外的面對全社會的社保制度,可以有效降低勞動參與率;三是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當家庭總收入達到一定程度時,必定會減少家庭一部分成員的勞動供給,更多地選擇閑暇。我國與世界許多國家相比,勞動參與率偏高,因此適當降低勞動參與率也是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建立階段性就業制度,對非正規就業進行正規管理也是當務之急。岳頌東認為,應建立階段性就業制度,鼓勵自主就業。大力推行臨時工、小時工、季節工、短期合同工等多樣化彈性就業形式。目前非正規就業疏于正規性管理,難以依法建立勞動關系,勞動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因此,應通過社區勞動服務組織對非正規就業進行有效的管理,加強勞務市場建設,提供轉崗、求職信息服務,強化供求對口的職業培訓,方便勞動糾紛的仲裁,總之,通過建立階段性就業制度,完善勞動力市場,擴大勞動力的需求,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

  最后,岳頌東還提出,農民工進城務工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也是我國城市化步伐中的必然趨勢。農民工以親朋鄉里為紐帶,在城市還是一個弱勢群體,尤其是勞動力在市場上處于供過于求的宏觀背景下,更應當做好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組織工作,切實維護農民工自身合法權益。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