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怎樣認識傳統文化?怎樣理解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的關系?怎樣在建設文化大省的進程中科學運用傳統文化的力量?……省委副書記蔡東士日前在《人民日報》撰文,結合時代發展與時代精神,詳細論述了上述問題。今天本報對此文予以全文轉載。
論點選摘
□傳統文化可以為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提供有益的啟示,其中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強調精忠報國、舍生取義,強調自強不息、艱苦創業,強調見利思義、推己及人,強調與人為善、誠信待人。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然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整合社會力量、協調利益矛盾的重要作用,值得繼承和弘揚。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家文化,在中國綿延相傳兩千余年,甚至影響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強大的兼容性、柔韌度和滲透力。
□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遺產。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而獨特的中華文明,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傳統文化。這一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和英雄才俊,使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得以延續,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得以維系。今天,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傳統文化中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成果,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安邦治國、品德修養、成就事業等方面,給我們留下了大量可資借鑒的寶貴遺產。如天下為公、報效祖國,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有容乃大,勤勞勇敢、艱苦奮斗,崇德重義、修身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等,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追求和諧,崇尚和美。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和諧問題很早就受到眾多先哲的關注,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要義。比如,儒家提出“禮之用,和為貴”、“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講“知和曰常”,墨家提倡“非攻”、“兼愛”,法家主張制定和實施法律以維護社會穩定等。這些思想雖然帶有歷史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追求和諧的精神。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固然要發揮今天人們的聰明才智,但也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尋找智慧。傳統文化可以為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提供有益的啟示,其中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
見利思義,推己及人。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增強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以及開拓創新精神。但市場本身也存在著負面效應和消極因素,容易出現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見利忘義、損人利己、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等現象,這些都是社會和諧的腐蝕劑和社會矛盾的催化劑。如何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同時又有效防止市場的負面效應,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強調精忠報國、舍生取義,強調自強不息、艱苦創業,強調見利思義、推己及人,強調與人為善、誠信待人。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然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整合社會力量、協調利益矛盾的重要作用,值得繼承和弘揚。
兼容并蓄,有容乃大。中國傳統文化深深扎根于中華大地,對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教育以及社會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的文明成果,不僅保存在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文物古跡、典章制度中,而且滲透到我們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中。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家文化,在中國綿延相傳兩千余年,甚至影響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強大的兼容性、柔韌度和滲透力。儒家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其他形態如詩詞、戲曲、小說、音樂、繪畫、建筑、民俗甚至日常語言的滲透和影響無處不在。一些道德規范、名言警句,在群眾中膾炙人口、深入人心。這是我們發揮傳統文化積極作用的良好群眾基礎。今天,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的相互激蕩,面對市場經濟的雙重效應,面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只要我們引導得力、措施得當、運用得法,優秀傳統文化對人們修身立德、積極進取,揚善抑惡、提高素養,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途徑
中國共產黨人歷來十分重視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繼承。毛澤東同志非常珍視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他指出,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時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義的東西,其中也有人民的東西,反封建的東西。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遺產。毛澤東同志把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條件,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必須使馬克思主義帶有“中國的特性”,具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他經常借用中國傳統典籍中的典故、成語或警句,如“實事求是”、“愚公移山”、“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等等來表達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內涵。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樣具有鮮明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國情、中國文化相結合而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既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等等,都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關于天人合一、民為邦本、講信修睦、先義后利等思想精華。因此,深入學習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同弘揚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結合起來。弘揚傳統文化,應努力體現時代特征和時代要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推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點在青少年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未來社會的主體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生力軍。青少年的整體素質特別是思想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和諧社會建設和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近年來,廣東省按照黨的十六大精神,在建設文化大省的進程中,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弘揚新時期廣東人精神,努力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
增強青少年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興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傳統文化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廣東省努力把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文化發展戰略和國民教育的全過程,統籌規劃,全面部署。在黨組織和黨員中開展“有理想、有責任、有能力、形象好”教育活動,在全社會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活動,在高校教師中開展“崇教厚德、為人師表”主題教育活動,在大學生中開展“立志、修身、博學、報國”教育活動。堅持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課程中充實傳統文化如重要典籍、唐詩宋詞、中國書法、戲曲等方面的內容,使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教材,同時強化禮儀文化的訓練和熏陶,增強青少年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興趣。
借鑒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成功做法。深入挖掘和整理傳統文化的積極成果,并結合時代發展,注入時代精神。組織專家學者編輯解釋傳統文化的名言警句,編寫《中華道德名言精粹》、《廣東人精神叢書》,出版面向社會各階層特別是青少年的國學教育通俗讀本等。重視家庭的言傳身教和社會的潛移默化作用,通過舉辦誦詩讀經、戲曲欣賞、書畫展覽、禮儀學習等活動,使青少年從小就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極大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