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賁,化學工程、能源工程教授,博士生導師。
1959年9月起在石油工業部撫順石油一廠工作, 1975年6月起在中石化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原石化部洛陽煉油設計研究院)工作,1986年4月調入華南理工大學。1992年1月晉升為教授,1993年6月被評聘為博士導師,并開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8-1993年任化學工程研究所傳熱與節能研究室主任,1995-2001年任廣州過程能量綜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技術總監;2000-2005年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高效節能的關鍵科學問題”首席科學家。現任強化傳熱與過程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華南理工大學天然氣利用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能源研究會熱力學與工程應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系統工程學會過程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能源網專家委員會成員,廣州市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廣東油氣商會專家,中國建筑業協會建筑節能專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中國房地產商會能源高級顧問,國際設計與過程科學協會(SDPS)資深會員(Fellow); <石油化工>、<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石化技術與應用>編委;政協廣東省第八、九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長期從事化學工程、能量系統優化、火用經濟學、寂態熱動力學等方面的教學、科研與工程開發;創立了過程系統“三環節”能量流結構理論和綜合優化的系統方法;提出了建筑物復合能量系統和分布式冷熱電三聯供能源系統集成建模和優化的策略方法,組織開發了相應的軟件。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它縱向科研項目十余項;多次組織、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應邀做專題報告,出版專著和參編著作8部,發表論文300余篇,被三大索引收錄100余篇次。完成包括石化節能、分布式能源和建筑節能、天然氣領域利用、能源循環經濟等的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項目60余項,為企業創效益數億元。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80余名。先后獲省部級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獎9項(其中一等獎3項);還獲得1993年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1年廣東省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獎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分子稱號;2002年被選為廣東省普通高校十大師德標兵;2004年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稱號。2006被評選為“博燃風云榜”年度“十大代表人物”。
主要學術成就
在石化企業節能方面: 
代表性成果:“過程工業能量系統綜合優化及在石油石化行業中的工程應用”榮獲 2006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主要內容:
1、在過程系統能量流結構與火用(Exergy,又稱有效能,這是一個熱力學術語,表征能量的質量或品位,以其作功能力來量度)分析理論的基礎上,研究建立了嚴格的過程系統能量流結構數學模型;建立了火用經濟學用于復雜系統的分析、計價和優化的實用方法。
2、研究建立了從單元—子系統—系統全局三個層次進行過程系統分析,和逐層次分解協調優化的理論和策略方法,以及在過程工業中的實際應用步驟。
3、根據能量系統優化及節能改造工程中換熱子系統優化的需要,研發了換熱器優化選型軟件HEADO、換熱網絡合成與結構調優軟件ODHEN及換熱網絡彈性分析軟件HENFA。
4、提出了過程工業中有代表性的石油石化行業蒸汽動力系統集成建模策略,領導開發了有核算、模擬和優化功能的石化企業蒸汽動力系統運營軟件,和煉油廠計劃排產與能量綜合協同優化軟件PlanOpTech。
5、建立了在三環節理論指導下,針對變化生產條件下煉油企業用能系統通過管理和操作運行模擬優化實現節能降耗的系統方法。
6、建立了以除氧軟水為介質,以工藝物流---熱媒水---低溫熱阱兩個換熱網絡間協調優化、設備強化,和熱媒水循環系統優化設計和優化調節為主要內涵的、自適應的全廠大系統低溫熱回收利用技術。
項目特點:
1、針對各種不同物流、不同的工藝過程,按照三環節理論方法建立嚴格的能量流結構模型,結合火用經濟學方法,采用各種模擬優化技術;同時又容許發揮人的工程經驗和創新作用,實現從初步方案到工程設計的能量優化。
2、具有對于其它方法和成果的廣泛的包容性,允許采用各種最優化技術或方法如夾點技術方法;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和軟件,包括ASPEN+,PRO/II等通用軟件,和HEADO,ODHEN 等自主開發的軟件;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針對復雜系統,采用在單元過程和設備、局部子系統以及系統全局三個層次上分解協調優化的方法;化繁為簡,再綜合集成;有效地實現了復雜系統的全局優化。
4、不斷從現有工程實際中發現優化改進的潛力,分析、凝練出共性科學問題,在理論研究成果基礎上集成建模求解,形成實用方法和相應軟件。是我國過程工業能量系統自主創新的理論和技術。
應用推廣情況:
已應用于30多個工程咨詢、分析評價、可行性研究、基礎設計、直至改造工程、運行優化等不同深度的項目,取得了顯著的節能降耗、提高經濟效益的優化結果。目前已完成并已投產的有多家石化企業的十幾個項目。僅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就為企業累計創造經濟效益7.03億元人民幣,并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在分布式能源和建筑節能方面:
提出了分布式冷熱電三聯供能源系統和建筑物能量系統集成建模、創新和優化的策略方法,組織開發了相應的軟件和工程應用。參加了建設部和中國房地產商會組織的生態住宅評估工作。2003年6月起,主持制訂了“廣州大學城區域能源規劃研究”,包括大學城800萬m2建筑的節能設計標準,與11萬冷噸的區域集中供冷配套的120 MW分布式能源站的工程技術方案,向大學城內20萬大學生和5萬居民提供電、空調冷水和生活熱水服務。規劃了5 km2深圳華僑城、4.5 km2的廣州蘿崗中心區分布式能源系統。并且提出了當前中國條件下必須實行規模化的分布式能源與天然氣產業協同發展的戰略。
在天然氣優化利用方面:
組織領導了我國引進LNG的高效利用和下游市場開拓前沿課題的研究開發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深圳發改局委托項目“深圳LNG生態化工園區的規劃”,已于2006年5月18日在北京通過了發改委主持的最終評審,并獲得高度評價:“該項目對我國LNG的資源利用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路―-LNG中輕烴的化工利用、冷能的梯級利用和用于工業園區的冷熱電三聯供能源系統,使LNG的綜合效益得以提高,可降低天然氣供應成本,將促進我國天然氣下游市場的開發,對全國LNG接收基地的建設具有示范意義” 。并申請了兩項中國專利。深圳市和海南省正在同中海油密切合作按照規劃建議積極推進LNG化工園區的立項、建設。
制訂了我國首個LNG冷能利用--我國第二個LNG項目:福建260萬噸/年LNG站線項目,和首個LNG衛星氣化站---福建德化站LNG冷能利用項目規劃。將化學工程學科和能量系統優化研究開發成果用于這一新的領域,提出了采用冷媒循環解決LNG汽化與冷能利用時間和空間不同步的難題。結合當地產業發展規劃,制訂了空分、冷傭發電、廢輪胎粉碎、冷庫等多個冷量用戶梯級利用的規劃,申請了2項中國發明專利。兩個項目均已通過了專家評審驗收。
此外,還為深圳大鵬LNG 公司進行了下游供氣質量標準研究;并正與廣州煤氣公司、加拿大西港創新公司、澳大利亞科廷理工大學等合作,積極推動LNG汽車,天然氣管道壓力能利用,小型液化裝置開發等方面的研究開發。
在能源循環經濟方面:
主持建立了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與基于時間鏈的“生命周期分析法(LCA)”互補的,基于空間鏈的“全方位評價法(GSA)”,豐富了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領導課題組對我國造紙、煉鋁、鋼鐵、LNG、分布式能源等產業鏈布局存在的問題和對策進行了相應的全方位評價研究。并已完成了“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循環經濟規劃之蘿崗中心區能源規劃”, “東莞石龍(始興)產業轉移工業園循環經濟建設”等項目。此外,作為廣東省循環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顧問,參與了多項有關循環經濟的文件、規劃的討論修改,和多個廣東省循環經濟示范項目的評審等工作。
單位地址:廣州五山,華南理工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 203室
郵政編碼: 510640
電子郵件: cehuaben@scut.edu.cn ;LNG@scut.edu.cn
網頁: http://www2.scut.edu.cn/ngcenter/
http://www2.scut.edu.cn/chem_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