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前段時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其中提到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結合工作實際,請您談談如何理解會議精神?
張彥博: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門研究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這體現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黨中央對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極大關心。如何實現好、維護好和發(fā)展好黨中央這一重要決策,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意義。作為此次會議中強調的、要大力加強的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之一——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實施者,我們既感到鼓舞和鞭策,更感到責任和重托。
文化共享工程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將中華優(yōu)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通過工程網絡體系,以互聯網、衛(wèi)星網、有線電視/數字電視網、鏡像、移動存儲和光盤等方式,實現優(yōu)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它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城鄉(xiāng)基層群眾文化服務的創(chuàng)新工程。它對于打破落后地區(qū)信息閉塞的狀況,縮小“數字鴻溝”,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工程自2002年實施以來,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尤其是在農村群眾中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贊譽它為“德政工程”、“創(chuàng)新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在5年發(fā)展實踐中,不僅工程自身發(fā)展壯大,而且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服務模式,尤其是在共建共享中與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等其他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形成合力,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創(chuàng)造出了公共文化服務新的格局和機制。
記者:作為一項重大的公益性文化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對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具有什么作用?
張彥博:在深入學習和貫徹中共中央政治局對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思想之際,我想結合我們的工作實際,從兩個方面來談一下文化共享工程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作用。
豐富的資源內容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資源建設從文化共享工程開始之初即被定為核心內容。我們始終認為信息資源的數量與質量是任何時期確保文化共享工程生命力的最重要指標。提高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是加強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關鍵一環(huán)。當前要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資源,逐步增加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總量,逐步改變城鄉(xiāng)之間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現象。
文化共享工程自2002年起步至今,數字資源總量已達到58TB。其中我們中心自身整合加工了8TB的數字資源。這些資源中大部分是文化部所屬各系統的優(yōu)秀表演劇目、電子書刊、專題知識講座和國產優(yōu)秀影視作品等,其中也包括我中心自建的一些專題資源庫。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要把文化共享工程作為農村文化建設重點工程之一,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件大事。在此期間,我們重點在致富增收、適用技術、技能培訓、防病治病、法制教育和道德素質培養(yǎng)等諸多方面加大向廣大農村的資源投放量,受到了農民朋友由衷的歡迎;同時我們也注重在未成年人素質教育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組織了一批適合少年兒童觀賞的數字文化資源,豐富孩子們的假期文化生活;另外,我們將少數民族資源建設從探索推向實踐,加大投入,建立了一批符合少數民族基層群眾需要的實用資源。
完善的服務網絡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保障。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在短短5年內,依托全國各級公共圖書館,鄉(xiāng)鎮(zhèn)、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區(qū)文化室,已建成各級中心、支中心和基層服務點8188個(截至2007年3月31日),包括1個國家中心,33個省級分中心,1822個市縣支中心,2191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基層服務點,3032個村、社區(qū)基層服務點以及1109個學校、企業(yè)、部隊等服務點;同時通過共建共享方式與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合作,共建基層服務點分別超過20萬個和19萬個,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國的服務網絡,努力實現“數字文化村村有”的戰(zhàn)略目標。文化共享工程自身在全國培養(yǎng)建立了約7800人的專職、兼職工作隊伍。這種遍及全國的服務網絡及專兼職隊伍構成了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體制和運行體制,體現了政府主辦、社會參與、功能互補、運轉協調的特色優(yōu)勢。完善服務網絡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力保障。
記者:那么下一步的工作目標和重點是什么?
張彥博:按照中央關于大力推進文化共享工程建設的要求,我們確定了“十一五”期間的工作目標:以數字資源建設為核心,以基層服務網點建設為重點,以多種傳播方式為手段,以共建共享為基本途徑,到2010年,基本建成資源豐富、技術先進、服務便捷、覆蓋城鄉(xiāng)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努力實現“村村通”。我們要按照中央政治局召開的“研究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會議中強調的要創(chuàng)新文化服務方式、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服務技術、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等要求,有重點分階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抓緊抓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