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青波公開向外界透露,在秦始皇陵的“封土”之上發現瓦片,瓦片堆積凌亂,靠近頂面的臺階上瓦片較多。這一考古新發現為楊鴻勛先生長達50年的有關秦始皇陵上曾經存在建筑的觀點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在今天陜西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綠樹掩映中至今埋藏著一個舉世矚目的“未解之謎”,這就是修建于距今2227年的秦始皇陵。 兩千多年前,歷史上第一位統一中國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用12年時間,傾舉國之力,征用70多萬工匠,修建了這座神秘的陵寢。事后,他殺掉了所有的工匠,使這座皇陵的真面貌成為一個流傳兩千多年的神話。 經考古測定,此處地下沉睡著一個回字形的宮殿。地面則覆蓋著一個倒扣的斗狀封土層,底部是個近正方形,邊長約5米左右,高115米,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與考古價值。 然而,這一學界公論引起了一位年輕人的注意。曾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鴻勛先生發現,這個覆斗形的封土并不符合排水原理,也不符合同時期的建筑理念。 楊鴻勛經過長達近50年的研究,驚訝地發現,原來秦皇陵地上部分可能是一個土木大金字塔,而且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不僅如此,沉睡在地下的地宮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 楊鴻勛觀點 1.宮墻有三道。 2.秦始皇陵地上是“九層之臺”。 3.“封土”上有土木大金字塔。 秦皇陵的“墳頭”做成“覆斗形”違背建筑原理引發思考 很多人在去秦始皇陵之前,都會想像它有多么雄壯。結果來到當地,往往失望地發現:面前就是一個大土堆。上面種滿了樹,參觀的人只是通過一條甬道走上去,感覺平平無奇。根本看不出原來的歷史輪廓。 這個“土堆”被考古學家們稱為“封土”,也就是民間常說的“墳頭”。 如果坐著飛機俯視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它是一個正方形的錐體,所以美國人把它叫做“黃土金字塔”。通過解放初期20世紀50年代的老照片可以發現,更早的照片更清楚,它是非常明顯的階梯形。大階梯有三層,盡管兩千多年的水土流失,它仍然呈一個階梯式的、沒有尖頂的方錐體。 在中國考古界,關于秦始皇陵一直延續著前人的觀點,認為在現在看到秦始皇陵地面上“封土”是建造秦始皇陵后,把挖掘地宮的土夯筑在陵墓之上形成的三層臺階,其目的是保護秦始皇的陵墓不被偷盜。 1956年,一位20多歲的年輕人來到了這片神秘的土地———民間傳說中的秦始皇陵。他就是剛剛從清華大學建筑學系畢業的楊鴻勛。他被組織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擔任學部委員梁思成的助手及以梁思成為主任的建筑理論與歷史研究室秘書;出于對中國古建筑的濃厚的興趣,他向梁思成先生請求到西安、咸陽等古建筑比較多的地方進行實地考察。 站在一望無邊的秦始皇陵的平坦的“封土”堆上,建筑學出身的楊鴻勛腦海里產生了一個疑問? “封土”在民間俗稱墳頭,為了方便排水,墳頭一般都做成圓錐狀。但是,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在自己的陵墓上修建的“覆斗形封土”從建筑學角度考慮,平頂的高臺建筑并不利于日后的排水,難道當時秦始皇陵的設計人員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嗎? 壘封土困難重重,修建目的始終困擾楊鴻勛 正當楊鴻勛站在秦始皇陵的土臺上面思考著問題的時候,正巧遠處一位年紀挺大的老頭兒抽著一個大煙袋在曬太陽。楊鴻勛便上前請教,沒想到,老人向他講述了千百年來當地口耳相傳的修陵歷史。 楊鴻勛問那個老人,這么大的土包,周圍這么一大片平地,也沒大坑,這個土是哪兒來的呀?老人告訴他,在一個村子有一個大魚塘,那個大魚塘就是當年修建秦始皇陵挖土形成的。 相鄰兩個村子的距離,土是怎么弄過來的呢? 老人告訴他,既不是用車推,也不是用肩挑。而是通過“人體傳送帶”運輸過來的。“一字長蛇陣。一個人挨著一個人地排長隊,手遞手,這么傳遞筐籃。這個效率要高多了,勞動強度也減少了,省得每個人走那么長的路挑著土,不算遺撒也挑不多。”老人說。 那么,土運來以后就可以直接打夯嗎? 老人說不可以,必須把土過一遍篩子。“當時在工地上支起好多大篩子,把這些土倒在篩子里面篩。同時,工地上還支起了很多大鍋,因為必須把土炒熟了才能打夯。整個工地烏煙瘴氣,大劈柴燒火,大鍋翻炒,炒熟了以后再運去打夯。”老人形象的描述讓這兩千多年前的景象仿佛又出現在了楊鴻勛面前。 這里的土和其他地方不同,是蒙古風吹過來并沉積下來的馬蘭黃土,非常細膩。本來用不著過篩子,直接打夯土就行了。但是由于要修最高統治者的陵墓,所以建筑要求高,土里有時候含著少量的雜質都不能要,必須全部篩出去之后才能用。 另外,在建筑學上,把土炒熟也是一種工程質量的保證,因為黃土里面有螞蟻,有各種昆蟲的卵,這是絕對不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