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專著:

發表部分英文論文:
1. S. X. Fang, P. P. Tans, M. Steinbacher, et al. (2016), Observation of atmospheric CO2 and CO at Shangri-La station: results from the only background station located at southwestern China,Tellus B, 68, 28056。
2. Fang S. X., P. P. Tans, Bo Y. et al., Study of atmospheric CO2 and CH4 at LongfengshanWMO / GAW regional station: the variations, trends, influence of local sources / sinks and transport, Science China, 1-10, 2017, doi: 10.1007/s11430-016-9066-3
3. S. X. Fang, P. P. Tans, F. Dong et al., (2016) Characters of atmospheric CO2, and CH4 at the Shangdianzi regional background station in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31, 1-8.
4. T. Luan, S. X. Fang(Corresponding), et al. (2016), Atmospheric molecular hydrogen (H2) at the Shangdianzi regional background station in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45,318-325. Dio:10.1016/j.atmosenv.2016.09.044.
5. S. X. Fang, Tian Luan, et al., (2015), The determination of regional CO2 mole fractions at the LongfengshanWMO / GAW station: A comparison of four data filtering approaches,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16, 36-43.
6. S. X. Fang, P. P. Tans, M. Steinbacher, et al. (2015), Study of the regional CO2 mole fractions filtering approach at a WMO/GAW regional station in China, 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 8, 5301-5313.
7. S. X. Fang, L. X. Zhou, P. P. Tans, P. Ciais, M. et al.,(2014).In-situ measurement of atmospheric CO2 at the four WMO/GAW stations in China.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14, 2541-2554.
8. S. X. Fang, L. X. Zhou, K. A. Masarie, et al.,(2013). Study of atmospheric CH4 mole fractions at three WMO/GAW stations in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8, 4874–4886.
9. S. X. Fang, Y. J. Mu, (2009). NOX fluxes from several typical agricultural fields during summer-autumn in the Yangtze Delta,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3:2665-2671.
10.S. X.Fang,Y. J. Mu,(2007), NOX fluxes form three kinds of vegetable lands in the Yangtze Delta,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41(22): 4766-4772.
發表期刊論文:
[1]梁苗,方雙喜,劉毅,姚波,王勇,馬千里,易游,郭敏銳.基于壓差的二氧化碳垂直采樣分析技術[J].中國環境科學,2019,39(10):4117-4124.
[2]謝文琪,姚波,權維俊,方雙喜,馬志強,周懷剛,董璠,周禮巖,何迪,石慶峰,陳麗曲.北京上甸子大氣本底站氫氟碳化物在線觀測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19,39(12):4941-4949.
[3]蔡博峰,朱松麗,于勝民,董紅敏,張稱意,王長科,朱建華,高慶先,方雙喜,潘學標,鄭循華.《IPCC 2006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2019修訂版》解讀[J].環境工程,2019,37(08):1-11.
[4]孫萬啟,張勇,方雙喜.真空紫外單光子電離質譜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其在揮發性有機物在線分析中的應用[J].分析化學,2019,47(07):976-984.
[5]潘京京,方雙喜,王紅陽,梁苗,孫萬啟,許麗娜.氣相色譜法對本底大氣氧化亞氮濃度的標氣定量方法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18,38(05):1768-1773.
[6]朱松麗,蔡博峰,朱建華,高慶先,張稱意,于勝民,方雙喜,潘學標.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精細化的主要內容和啟示[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8,14(01):86-94.
[7]夏玲君,周凌晞,劉立新,方雙喜,張根.大氣δ~13C紅外光譜分析系統及標定方法評估[J].分析試驗室,2017,36(03):283-288.
[8]程巳陽,安興琴,周凌晞,劉立新,方雙喜,姚波,劉釗.北京上甸子大氣本底站CO_2濃度的源匯區域代表性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15,35(09):2576-2584.
[9]欒天,方雙喜,周凌晞,姚波,劉釗.龍鳳山站大氣CO_2濃度2種篩分方法對比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15,35(02):321-328.
[10]欒天,方雙喜,周凌晞,王紅陽,張根.氣相色譜-脈沖氦離子化檢測法(GC-PDHID)分析大氣中分子氫(H_2)濃度[J].環境科學,2015,36(01):34-39.
[11]劉立新,周凌晞,夏玲君,王紅陽,方雙喜.本底大氣CO_2觀測分析過程中QA/QC方法的建立與評估[J].環境科學,2014,35(12):4482-4488.
[12]方雙喜,周凌晞,欒天,馬千里,王紅陽.浙江臨安大氣本底站CO濃度及變化特征[J].環境科學,2014,35(07):2454-2459.
[13]欒天,周凌晞,方雙喜,姚波,王紅陽,劉釗.龍鳳山本底站大氣CO_2數據篩分及濃度特征研究[J].環境科學,2014,35(08):2864-2870.
[14]周凌,姚波,方雙喜,劉立新,王振發.城市排放與輸送對北京上甸子站溫室氣體本底觀測的影響分析[J].氣象科技進展,2014,4(03):49-52.
[15]夏玲君,劉立新,周凌晞,方雙喜,王紅陽,張振波.改進的大氣CO_2、CH_4、N_2O、CO在線觀測FTIR系統[J].環境科學,2013,34(11):4159-4164.
[16]程艷麗,安興琴,運方華,周凌晞,劉立新,方雙喜,許林.中國大氣本底站2000~2009年CO_2濃度變化模擬:Carbon Tracker模式應用[J].科學通報,2013,58(19):1885.
[17]浦靜姣,徐宏輝,顧駿強,馬千里,方雙喜,周凌晞.氣象因素對長三角背景地區甲烷濃度的影響分析[J].環境科學,2013,34(03):835-841.
[18]姚波,黃建青,周凌晞,方雙喜,劉立新,夏玲君,李培昌,王紅陽.大氣CO_2、CH_4、CO高精度觀測混合標氣配制方法[J].環境化學,2013,32(02):307-312.
[19]李鄒,方雙喜,和春榮,楊祿麟,張萬誠,周凌晞.香格里拉本底站大氣CO_2濃度及變化特征初步研究[J].環境化學,2012,31(12):1996-2001.
[20]臧昆鵬,方雙喜,周凌晞,姚波,張芳,劉立新.水汽對光腔衰蕩光譜系統(CRDS)法測定CH_4的影響[J].環境化學,2012,31(11):1816-1820.
[21]方雙喜,李鄒,周凌晞,許林.云南香格里拉本底站大氣CH_4體積分數及變化特征[J].環境科學學報,2012,32(10):2568-2574.
[22]方雙喜,周凌晞,許林,姚波,劉立新,夏玲君,王紅陽.我國4個WMO/GAW本底站大氣CH_4濃度及變化特征[J].環境科學,2012,33(09):2917-2923.
[23]浦靜姣,徐宏輝,顧駿強,周凌晞,方雙喜.長江三角洲背景地區CO_2濃度變化特征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12,32(06):973-979.
[24]汪巍,周凌晞,方雙喜,張芳,姚波,劉立新.北京上甸子站氣相色譜法大氣CH_4和CO在線觀測方法研究[J].環境科學,2012,33(01):8-12.
[25]方雙喜,周凌晞,汪巍,張芳,姚波,許林,劉立新,溫民.氣相色譜法檢測本底大氣N_2O的單一標氣定量方法[J].環境化學,2011,30(05):1030-1033.
[26]方雙喜,周凌晞,臧昆鵬,汪巍,許林,張芳,姚波,劉立新,溫民.光腔衰蕩光譜(CRDS)法觀測我國4個本底站大氣CO_2[J].環境科學學報,2011,31(03):624-629.
[27]臧昆鵬,周凌晞,方雙喜,溫玉璞,姚波,張芳,劉立新.新型CO_2和CH_4混合標氣標校流程及方法[J].環境化學,2011,30(02):511-516.
[28]張芳,周凌晞,劉立新,方雙喜,姚波,許林,張曉春,Kenneth A.Masarie,Thomas J.Conway,Douglas E.J.Worthy,Michele Ernst.瓦里關氣相色譜法大氣CO_2和CH_4在線觀測數據處理分析[J].環境科學,2010,31(10):2267-2272.
[29]方雙喜.鐵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改進[J].化學教學,2010(06):11.
[30]方雙喜,周凌晞,張芳,姚波,張曉春,臧昆鵬,許林,劉立新,溫民,顧帥.雙通道氣相色譜法觀測本底大氣中的CH_4、CO、N_2O和SF_6[J].環境科學學報,2010,30(01):52-59.
[31]劉立新,周凌晞,溫民,張芳,方雙喜,姚波.中國4個國家級野外站大氣CH_4本底濃度變化特征[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9,5(05):285-290.
[32]劉立新,周凌晞,張曉春,溫民,張芳,姚波,方雙喜.我國4個國家級本底站大氣CO_2濃度變化特征[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9,39(02):222-228.
[33]周凌晞,劉立新,張曉春,張芳,姚波,溫民,許林,方雙喜.我國溫室氣體本底濃度網絡化觀測的初步結果[J].應用氣象學報,2008,19(06):641-645.
[34]方雙喜,牟玉靜.NO_x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冬小麥農田與大氣間的交換[J].環境科學學報,2006(12):1955-1963.
發表會議論文:
[1]方雙喜; 欒天; 梁苗; 姚波; 劉立新. 我國本底站CO_2觀測數據篩選方法研究[C]. 中國氣象學會.第33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S11 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變化及環境影響.中國氣象學會:中國氣象學會,2016:96.
[2]方雙喜; 欒天; 張根; 姚波; 劉立新. 我國本底站CO_2觀測數據篩選方法研究[C]. 中國氣象學會.第32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9 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變化.中國氣象學會:中國氣象學會,2015:20.
[3]安興琴;程艷麗;運方華;周凌晞;劉立新;方雙喜;許林. CarbonTracker模式反演中國區域大氣CO_2源匯通量[C]. 中國氣象學會.S6 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變化.中國氣象學會:中國氣象學會,2012:43.
[4]劉立新;周凌晞;溫民;張芳;方雙喜;姚波. 我國4個國家級野外站大氣CH_4本底濃度變化特征[C]. 中國氣象學會大氣成分委員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及環境變化分會場論文集.中國氣象學會大氣成分委員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學會,2009:742.
[5]周凌;劉立新;方雙喜;張芳;姚波;溫民;許林;顧帥;臧昆鵬;夏玲君. 中國大陸地區溫室氣體網絡化觀測研究的進展與展望[C]. 中國氣象學會大氣成分委員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及環境變化分會場論文集.中國氣象學會大氣成分委員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學會,2009:752-754.
[6]方雙喜;周凌晞;臧昆鵬;張曉春;張芳;劉立新;姚波;顧帥. 雙通道氣相色譜法觀測本底大氣中的CH_4、CO、N_2O和SF_6[C]. 中國氣象學會大氣成分委員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及環境變化分會場論文集.中國氣象學會大氣成分委員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學會,2009:741.
[7]龐小兵; 李心清; 牟玉靜; 方雙喜; 黃代寬. 長江三角洲地區蔬菜地氮氧化物和氧化亞氮釋放特征的研究[C]. 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2009:510.
[8]劉立新;周凌晞;溫民;張曉春;張芳;姚波;方雙喜;溫玉璞. 我國4個國家級本底站大氣CO_2本底濃度變化特征[C]. 中國氣象學會.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大氣成分觀測、研究與預報分會場論文集.中國氣象學會:中國氣象學會,2007:292.
[9]張芳;周凌晞;張曉春;許林;劉立新;姚波;溫民;方雙喜;溫玉璞. 瓦里關氣相色譜法大氣CO_2和CH_4觀測數據處理及質量控制[C]. 中國氣象學會.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大氣成分觀測、研究與預報分會場論文集.中國氣象學會:中國氣象學會,2007:320.
[10]方雙喜; 牟玉靜; 周凌晞. 長江三角洲地區蔬菜地對N_2O排放的研究[C]. 中國氣象學會.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大氣成分觀測、研究與預報分會場論文集.中國氣象學會:中國氣象學會,2007:284.
科學中國人報道:

捕捉大氣“本色”
——記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研究員方雙喜
2019年伊始,在中國氣象局專題新聞發布會現場,各大媒體持續發問,對《2018年中國氣候公報》和《2017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中的氣候變化原因、溫室氣體減排效果等表現出十足的關心。
身為溫室氣體觀測研究的主要發言人,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研究員方雙喜針對全球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緣由、我國自主碳衛星觀測價值等問題進行了答疑。當被問及“溫室氣體探測在節能減排中有什么作用”時,他的回答簡短卻不失力度:“中國氣象局積極參加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我們的數據對全球公開,與大家共享!
全球公開、數據共享,像這樣的觀測公報,中國氣象局每年都會發布,實時跟進大氣環境的狀態,并將最新的數據及分析成果向公眾分享。原因無他,因為這支科研隊伍是中國氣象研究的“國家隊”,是世界氣象組織在中國境內觀測的唯一執行機構。以成果惠及社會,他們的研究為國家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撐,指導了人類生產生活的有序發展!拔覀兊挠^測方法、標準和流程與國際接軌,我們的數據包括精度都是國際認可的!痹谘芯窟^程中,對于新方法和技術的創新,方雙喜表現得格外自豪。
深耕大氣觀測研究多年,他和其他科研人員一樣,雖嘴上說著“感覺工作永遠也忙不完”,但還是用大把的時間來填補科研攻關這個無底洞。想著是為國家服務,能夠推動領域發展,方雙喜沒有怨言,埋頭研究創造性的方法、技術及系統,用它們捕捉大氣最真實的“顏色”,為國內氣象觀測領域再添濃墨重彩!
溫室氣體本底觀測
——最大限度地“還原”大氣的本來面貌
大氣本底觀測,是涉及有關大氣化學組分及其物理特性檢測與研究的活動。簡單來說,就是在調查較少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大氣各成分的濃度,所以一般而言,大氣本底觀測站也就在人類活動和污染源相對較少的地區落腳。
從發展歷史來看,國外的大氣本底觀測興起于1950年前后,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較早意識到大氣環境的變化,對其中的化學組分和物理特性等進行了連續性的跟蹤記錄。1968年—1975年,大氣本底污染監測網絡、全球環境監測系統等也在多個國際組織的支持下被先后建立,為全球及區域氣候變化、環境變化與預測留下寶貴的資料。而在我國,早期的大氣本底觀測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歷經了幾代人幾十年的努力,基礎數據積累和觀測標準制定等方面才取得較大的進展。
起步晚,并且國內大多沿用“自下而上”溫室氣體排放調研模式,因此在方雙喜看來,推動本底觀測發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他認為,本底觀測新方法和技術的開發至關重要,是實現行業發展的必要途徑!艾F階段,國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對不同行業排放情況調查后的估算,比如說,調查一個火力電廠燒煤多少,大約排放多少溫室氣體,全國又有多少個這樣的火力電廠。這就造成了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去各行業調研需要的時間長,人力和物力耗費巨大。”方雙喜指出,本底觀測恰好能避免當前面對的諸多問題,通過精確地觀測大氣環境中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等,從而實時了解到它們大范圍的、均勻的濃度變化,進而估算出各類溫室氣體的排放情況。當然,本底觀測也面對諸多問題,需要不斷努力去突破。
中國氣象局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首先在青海瓦里關站開展溫室氣體觀測,后陸續在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黑龍江龍鳳山、云南香格里拉、湖北金沙和新疆阿克達拉6個區域大氣本底觀測站開展溫室氣體的聯網觀測,分別代表京津冀、長三角、東北平原、云貴高原、江漢平原和北疆地區的大氣本底特征。幾十年的發展間,如今中國氣象局的4個大氣本底站已經被列入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觀測計劃,按照嚴格的觀測規范和質量標準開展觀測!扒嗪M呃镪P站作為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觀測計劃的31個全球大氣本底觀測站之一,也是目前歐亞大陸腹地唯一的大陸型全球本底站,它的觀測資料已進入溫室氣體世界數據中心和全球數據庫,用于全球溫室氣體公報,并用于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等的多項科學評估!
與此同時,正是在國內溫室氣體聯網觀測逐漸成形的時期,方雙喜也完成了從武漢大學環境科學系到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再到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各個學習及研究階段,由基礎的夯實到獨當一面開展研究工作。后來,因為工作調動,他正式加入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將前期開展的溫室氣體觀測進行了更為深入、系統的研究。
他說,本底觀測對方法、技術及標準的要求更為嚴苛,需要感應到大氣環境微小的變化。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內,方雙喜不僅要持續觀測,摸清國內溫室氣體各成分濃度變化數據及發展趨勢,還需要不斷革新溫室氣體本底觀測的方法和技術,以達到更精準的觀測目的。
主動“摸清家底”
——在評估我國履行國際協定及開展國際談判中掌握話語權
在交談中,方雙喜不止一次提到“摸清家底”的重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是“摸清家底”呢?
對溫室氣體本底觀測來講,需要摸清的是全國范圍內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濃度變化情況,并將觀測獲得的第一手數據資料進行分析、整合、匯總。這些帶有明顯實效性和地域特征的信息,不但可以服務于我國碳源匯認識,還能服務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耙郧岸际菄鈱<宜鸭覈鴿舛扔^測數據,人家說什么就是什么,這讓我們國家在國際談判過程中很被動,F在把‘家底摸清’,我們有了自己的觀測數據作為參考!狈诫p喜說,觀測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高質量的數據,這些數據最終要為國家決策或外交提供支撐,在國際談判中發揮作用,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
以氫氣為例,在世界不斷推廣新能源的當下,它在大氣環境中的增長尤為急劇!皻錃馐谴髿庵袃H次于甲烷的還原性氣體,雖然不是直接的溫室氣體,但在大氣中可大量消耗OH自由基,導致大氣甲烷這一重要溫室氣體的壽命增長,因而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間接溫室氣體!狈诫p喜解釋說。而在世界相關國家先后簽約《蒙特利爾議定書》和《京都議定書》后,限制或減少二氧化碳、甲烷和鹵代物等溫室氣體就被各國列入發展規劃當中。這也就意味著,作為清潔能源的氫氣,倘若使用起來毫無節制,甚至出現政策性刺激排放等情況,十分危險。
“雖然氫氣能源的使用能大量減少因化石燃料燃燒導致的溫室氣體等的排放,但由于泄漏及不完全燃燒等原因,大量氫氣也會排放到大氣中,可間接增加大氣中甲烷總量,在平流層中,過量氫氣氧化成的水蒸氣可改變平流層溫度以及臭氧反應平衡。因此,大氣中過多的氫氣勢必會影響全球大氣光化學過程,甚至可能導致全球生態環境等的重大變化!狈诫p喜表示。
于是,在充分調研國內外氫氣濃度觀測發展狀況時,方雙喜帶領團隊以已有的氣相色譜分析系統為基礎,開發新的技術和方法,優化流程、擴展分析內容等,實現對我國多個本底觀測站氫氣濃度的高質量分析。其中,基于研發的氫氣濃度高精度分析系統,已經獲得規范化的標氣設置、運行方法和流程,精度甚至比國際同類系統更高。與此同時,在獲得觀測數據的基礎上,他們還深入研究我國7個本底區域大氣氫氣濃度特征和變化趨勢等內容,探明區域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對觀測的氫氣濃度的影響,進而為評估我國溫室氣體源匯動態變化提供了科學依據,填補我國在這一方面的觀測研究空白。
除此之外,在進行氧化亞氮的觀測研究中,方雙喜考慮到它的特性及各種人為或自然影響因素,結合國際經驗與國內領域發展勢態,針對我國現有4個國家級本底站(青海瓦里關、浙江臨安、北京上甸子、黑龍江龍鳳山)的大氣氧化亞氮觀測系統,進行觀測數據的處理流程和質量控制方法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高精度、高準確度、可與國際媲美的本底大氣氧化亞氮觀測資料。
現階段國內雖然有一些氧化亞氮在線觀測方面的研究,但是主要集中在污染區域或者通量觀測,而我國本底區域大氣氧化亞氮濃度長期觀測研究尚未見報道。同時,方雙喜指出:“即便在本底區域,溫室氣體觀測濃度其實也不能百分百代表實際情況或者大氣混合均勻的情況。比如說,當你正在觀測的時候,有車輛經過或者附近有焚燒,這時候的數據可能不準確。我們就需要將數據標記、處理結合,排除季節、區域位置及突發性不確定因素造成的影響,做到有效地選取、篩分!
因此,選取已被納入世界氣象組織世界全球大氣觀測計劃的4個國內本底站,即海瓦里關、浙江臨安、北京上甸子和黑龍江龍鳳山本底站,方雙喜帶領團隊以國家級本底站現有氣相色譜法大氣氧化亞氮觀測系統為基礎,結合雙層梯度觀測、地面風局地影響等手段,深入研究了氧化亞氮濃度變化特征異同點和影響因素。“我們的目的第一步是提出合適的數據處理方法流程,第二步是要認識國家本底站的氧化亞氮變化趨勢,結合人為排放、環境輸送等情況,從定性的關系來分析它們與濃度變化的關系”方雙喜對每一步的工作了然于心。他們旨在初步探明本底站觀測成果反映的全球和區域代表性,為在我國開展大氣氧化亞氮源匯機制研究提供經驗和基礎數據。
創新煥發科研活力
——溫室氣體觀測方法、技術及系統的躍升
1992年,我國首個溫室氣體本底觀測站在青海瓦里關山建成。當時,不論是系統的安裝還是觀測用到的方法,都是“舶來品”,要依靠國外專家的“手把手”指導。之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雖然逐步建立完善的溫室氣體系統網絡、管理體系,但絕大多數溫室氣體高精度探測裝備長期依賴于進口,F有自主溫室氣體測量技術和設備效率、精度,無法滿足評估碳減排的迫切需求。
區域間的大氣環境存在差異,國際間的大氣環境差異則更為明顯。方雙喜表示,由于這種差異,必須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適應性開發!皾舛炔灰粯,觀測要求和指標也就不一樣。另外從經濟的角度來說,進口設備的價格高昂,同時還得考慮運行維護的成本等!币虼,從投身工作到2011年,方雙喜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觀測方法、技術和系統的開發,實現從無到有的技術突破,從有到新的變革發展。
埋頭鉆研,他一手建立起多個創新型的溫室氣體本底觀測系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當屬在青海地區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作為設備的主要開發人,方雙喜到觀測站現場親自架構、調試系統,整整40天,因為高原反應睡不著覺、洗不了澡!澳菚r候,方圓幾十里沒有人煙,做飯都得靠自己。青海當地的技術值班人員兩個人一班崗,每隔10天換一次,我最高興的就是看著汽車遠遠地開過來,送走兩個人,再聽聽新來的講點兒新鮮事!狈诫p喜回憶道。
他基于多目標溫室氣體測量技術搭建的系統不容小覷。除了安裝成本和運行成本都相對較低,對比國外產品的單項濃度觀測,它可以實現二氧化碳、甲烷等多個氣體濃度觀測。盡管過程艱辛,甚至有人不理解,問方雙喜“你一個博士生畢業,干嘛天天弄這種東西受罪”,他還是選擇堅持下來。在他看來,國內氣象觀測領域研究需要有人來做,圍繞國家需求解決問題、提供服務!盁o論有沒有項目支持,我都會去做。”
方雙喜這樣說的,也確實這樣做了。他最早跟著導師學東西,再結合一些國際上的經驗和本土科研人員的調研數據,花了幾年時間用來琢磨新方法、新技術。任何一項創新性的理論和方法研究都需要時間,于是在近6年的磨礪當中,沒項目資金支持還鮮有論文發表,方雙喜只能咬牙挺著!皬牧愠霭l,確實有很多困難要突破,再加上國內溫室氣體觀測方法研究沒有借鑒,就自己一步步地摸索!
近年來,方雙喜研發的技術方法和系統不斷獲得新突破,同時他還參與了多項國家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為大氣觀測分析方法、數據處理流程等樹立下領域標桿。他先后投入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研究之中,在觀測主機系統、樣品前后處理系統、數據質控處理系統等層面開展創新性工作,促進了本土溫室氣體觀測應用系統的更快、更好發展。由他領銜團隊集成的溫室氣體本底觀測系統,被國家生態環境部、國家海洋局等多個單位機構引進使用。研究成果備受肯定,方雙喜說,這是他一直以來最期盼的。“如果哪一天我退休了,我希望,提到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觀測這一塊工作,人家能想到方雙喜這個人。這就是對我工作最大的認可。”
目前,方雙喜仍舊將工作重心放在開展大氣本底觀測上。除了針對高效系統的研發,他還積極嘗試新方法,利用采樣器搭載氣球裝置進行溫室氣體廓線直接采樣觀測,為我國碳衛星遙感提供直接觀測數據校驗。他表示,國家減排和綠色發展任重而道遠,科學還是為國家決策服務的,“國家既然把擔子交給了我們,我們就要盡最大努力,義無反顧地提供科技支撐和有價值的服務”?
專家簡介:
方雙喜,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研究員。兼任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溫室氣體綜合信息計劃成員、編寫專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方法學指南主要作者。他致力于溫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觀測研究多年,在溫室氣體測量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系統研發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及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專項等研究任務,相關成果服務于包括生態環境部等多個機構,推動了領域內方法開發和標準制定,同時為國家決策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撐。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9年5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