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是人類文化自覺歷程中質的飛躍。
“文化”的本質是“人化”。“文”這個漢字,它的起源是一個由線條相互交叉而組成的,象征萬物互相融合,有裝飾花紋的內容豐富的字。“化”字則是“人”和“七”的會義,“七”即回首從人之意,所以“化”字是一個意為引導人重改行善的字。故“文化”固定下來后,就具有“物縱橫而無亥,引導人從善”的含意。正像王蓬詩句“文化有余戒事略”所闡明的,其意是學問進步、社會開化。“文化”的英語Culture,詞源是拉丁語中的Cultus,該詞的原義中有“耕作”的意思。這個詞源有人們在自然界中勞作,從中取得收獲的意思。英國文化人類學創始人泰勒1871年將文化定義為“人的整個生活方式的總和”。歷史證明,文化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起的根本作用,首先在于滿足于人類最基本的需要。文化將動物的人變為創造的人、組織的人、思想的人。從種系發生上來說,人生而有文化,文化生而要發展。人類就這樣建立起一個嶄新的文化環境,反過來又讓自己再適應于不斷發展的文化環境。文化由相關的機構制度系統起作用。
“和諧文化”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的戰略文化。“和諧”一詞指的是以人為核心的兩種以上不同要素的協調、結合、融合與發展。文化的價值則體現在社會理想、政治結構和經濟體制中,通過人們和諧的合作和制度的作用而發揮功能。和諧文化的提出表明文化問題工具化的新趨勢,它預示著人們對文化的理解已經發生了新變化。和諧文化的價值,即經濟、社會、政治、道德和精神利益的共享及合理的分配的方式;換言之,追求共同幸福的目的,是人類解放的主要條件。沒有一次同進步有關的人類活動會脫離和諧文化而實現。荷蘭哲學家C·A·馮·皮爾森的《文化戰略》一書,為和諧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頗有價值的文化哲學框架。作者為該書中文版撰寫的引言指出:中心議題在于,“文化”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文化必須變得更有動態性,更注重未來取向。就是說,應該采用新的廣義的定義,即文化是按人的意圖對自然或自然物進行轉化的人類全部活動的總和。這是一種現代化的科學界說。說到底,“和諧文化”就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文化。
我國歷史上產生過不少有關和諧文化的思想。比如,孔子說過“和為貴”;墨子提出了“兼相愛”、“愛無差等”的理想社會方案;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狀態;《禮記·禮運》中描繪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樣一種理想社會;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務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社會;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要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這些思想中最精華的內涵,即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和諧文化。“和諧文化”是中華民族自我發展和追求和諧生活的精神支柱,宏揚“以人為本”的“和諧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發展的必然。
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勾畫了美好社會的藍圖,闡明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文化發展戰略。我們黨清醒地把握住了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方位和黨的歷史方位,清醒地把握住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的新的文化自覺,也反映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執政能力、執政方略、執政方式的新的文化自覺。我們黨作為在13億人口的大國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自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重大戰略任務,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充分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要求,同時也體現了我們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作風和品質,體現了我們黨正視和解決現實問題的勇氣和智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關系到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施“和諧文化”發展戰略工程,其核心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文化自覺,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時代性的意義。所謂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說過,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我們從事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理所當然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和要求,應當從現在的具體事情做起,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貫穿到我們的各項工作中去。簡言之,堅持“以人為本”,需要自覺做到胡錦濤同志反復倡導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是“和諧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實踐內涵。
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從思想上和制度上克服“官本位”。官僚主義作風,要害是脫離群眾、做官當老爺。官僚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國封建社會形成的“官本位”意識。所謂“官本位”意識,就是“以官為本”,一切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都有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種“官本位”意識,流傳了幾千年,至今在我國社會生活中仍然有很深的影響。一些共產黨員和黨的領導干部,也自覺不自覺地做了這種“官本位”意識的俘虜,于是跑官、買官、賣官的現象出來了;弄虛作假,虛報浮夸,騙取榮譽和職位的現象出來了;明哲保身,不思進取,但求無過,一切為了保官的現象出來了;以權謀私現象出來了。當前,“官本位”意識的要害,就是對黨和國家的事業不負責,對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負責任,只對自己或親屬或小集團負責。其危害極大。因此,對于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官本位”意識,必須狠狠批判和堅決克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效實施“以人為本”為核心內涵的“和諧文化”發展戰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