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1、《宇宙星球大碰撞》王思潮 李澤平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8-6
2、《天文愛好者新觀測手冊》王思潮 主編 南京出版社 2011-12-1
發表論文:
1 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 王思潮 中國科學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期刊】物理 2009-08-12
2 小行星2036年撞地球? 王思潮; 李良; 李虹 【期刊】今日科苑 2007-04-08
3 月亮是罪魁禍首嗎? 王思潮 【期刊】今日科苑 2002-10-15
4 部分中國普通球粒隕石的熱釋光與熱歷史 陳永亨; 徐敏; 黃榮才; 曹永勛; 單松廣; 王思潮 廣州師范學院化學系;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期刊】廣州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11-30
5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重大事件 王思潮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期刊】物理 1994-06-24
6 江蘇寺巷口沖擊變質隕石的成分特征 張淑君; 王夕岳; 王思潮 江蘇省地質礦產測試應用研究所;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期刊】江蘇地質 1994-03-30
7 泰柏板內外墻的施工 王思潮 安徽省建一公司 【期刊】安徽建筑 1995-02-15
8 彗木相撞預報 張家祥; 汪琦; 楊捷興; 王思潮; 陳協珍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期刊】中國科學(A輯 數學 物理學 天文學 技術科學) 1996-03-15
9 SL9彗星碎塊穿入木星大氣的深度 馬月華; 王益萍; 徐品新; 王思潮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期刊】天文學報 1996-09-30
10 紫金山天文臺 王思潮; 施善蘋 【期刊】南京史志 1996-03-15
11 The prediction of impact of Comet SL9 on Jupiter 張家祥; 汪琦; 楊捷興; 王思潮; 陳協珍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China 【期刊】Science in China; Ser.A 1996-02-15
12 奇特的SL9慧星——及其與木星的碰幢 劉炎; 王思潮 紫金山天文臺 【期刊】華東科技管理 1994-08-22
13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與木星的碰撞 王思潮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期刊】科技與經濟畫報 1994-10-15
14 東臺隕星的分析 王錫岳; 李曉卿; 王思潮 【期刊】天文學報 1974-04-02
15 溧水隕石的物質成分和球粒結構的研究 王夕岳; 張慧敏; 王思潮 江蘇省地質局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期刊】地球化學 1981-12-31
16 首次紅外天文衛星巡天 王思潮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期刊】自然雜志 1984-10-27
17 寧強隕石的化學元素豐度 柴之芳; 毛雪瑛; 馬淑蘭; 王思潮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北京 【期刊】科學通報 1985-08-29
18 用不破壞γ射線譜分析法測定寧強隕石的放射性宇宙成因核素 柴之芳; 蘇瓊; 毛雪瑛; 馬淑蘭; 羅素明; 王思潮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國預防醫學研究中心工業衛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北京 【期刊】科學通報 1985-11-12
19 寧強碳質球粒隕石的初步研究 王思潮 紫金山天文臺 【期刊】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訊 1985-12-31
20 ELEMENTAL ABUNDANCES OF NINGQIANG CHONDRITE 柴之芳; 毛雪瑛; 馬淑蘭; 王思潮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 Academia Sinica; Beijing;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of the Purple Mountain; Nanjing 【期刊】Science Bulletin 1986-01-31
21 COSMOGENIC RADIONUCLIDES OF NINGQIANG CHONDRITE FROM NONDESTRUCTIVE GAMMA-RAY SPECTROMETRY 柴之芳; 蘇瓊; 毛雪瑛; 馬淑蘭; 王思潮; 羅素明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 Academia Sinica; Bei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Hygiene; Chinese Prevention Medicine Centre;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of the Purple Mountain; Nanjing 【期刊】Science Bulletin 1986-01-31
22 寧強隕石的化學元素豐度和宇宙成因核素的初步研究 柴之芳; 毛雪瑛; 馬淑蘭; 王思潮; 蘇瓊; 羅素明; 莊世杰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中國預防醫學中心工業衛生研究所; 冶金工業部冶金地質所 北京 【期刊】世界地質 1986-12-31
23 寧強碳質球粒隕石的巖石、礦物特征研究 王錫岳; 張慧敏; 王思潮; 吳月珍 地礦部南京綜合巖礦測試中心; 中國科學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期刊】巖石礦物學雜志 1987-12-31
24 寧強碳質球粒隕石可溶有機質初步研究 史繼揚; 王道德; 向明菊; 王思潮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期刊】地球化學 1992-04-01
25 能夠防止隕石砸中地球嗎 王思潮 人民日報 2013-02-19
26 能夠防止隕石砸中地球嗎 王思潮 人民日報 2013-02-19
27 小行星會不會撞地球? 王思潮 光明日報 2011-08-02
28 預報太陽風暴不再遙遠 王思潮 黑龍江日報 2000-07-20
29 衛星相撞可能另有原因 王思潮 江蘇科技報 2009-02-26
30 積極應對“天地大沖撞” 王思潮; 李良; 李虹 【報紙】中國礦業報 2007-03-13
31 太陽系外發現地球“兄弟” 汪曉東; 王思潮 人民日報 2007-04-26
32 太陽系外首次發現“水行星” 汪曉東; 王思潮 人民日報 2007-07-13
33 太空上演四個星系大碰撞 汪曉東; 王思潮 人民日報 2007-08-09
34 人類發現宇宙最大行星 汪曉東; 王思潮 人民日報 2007-08-10
35 如何阻擊“天外殺手”? 汪曉東; 王思潮 人民日報 2007-08-30
36 開普勒望遠鏡升空隨想錄 王思潮 中國國家天文雜志 2009-5
媒體報道:

專訪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
圖為1981年7月24日四川廣漢觀測UFO的手繪圖。
1971年9月26日18時58分至19時07分,揚州北部邗江縣槐泗公社的紀翔和揚州南部施橋鎮的陶思炎,分別獨立地在兩地同時驚異地觀測到一次奇異的天象,一個滿月大小的螺旋狀發光物出現在西北夜空,這個發光物靜懸在夜空,無聲,仿佛在挑戰著人類的智慧。自此開始,30多年間,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一直堅持對于UFO的探究。今年7月20日,我國首次“UFO科學探索論壇”將在上海舉辦,記者近日對組織者之一的王思潮教授進行了專訪。
百萬人目擊兩次UFO
1981年7月24日22時33分至52分和1995年7月26日22時0分至25分,我國有十多個省、直轄市都目擊了這兩次大規模的UFO事件,“幾乎是大半個中國”,目擊者上百萬人之眾,其中就有紫金山天文臺的好幾位天文工作者。王教授說,紫金山天文臺先后分別收集到70多份和50多份目擊報告,隨后對部分目擊者作了進一步的科學調查。這些目擊報告大多數是真實可信的,并且可以相互驗證。
1981年7月24日晚的螺旋狀UFO,從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陜西北部交界地區上空,飛至新疆南部地區上空,飛行距離約2000公里。王思潮教授描述說,“首先,看到在夜空中有一團發淡淡光的,形狀跟云一樣的物體,一直向西飄動。到了甘肅省永昌地區上空時,就變成月牙狀了,近看像耳朵一樣。在半空中懸著突然轉起來,慢慢甩起尾巴,很奇特。”王教授說,月牙狀亮光隨著旋轉一明一暗,明亮時特別亮,并轉出螺旋狀光帶,同時向西飛行。這次螺旋狀UFO整體向西緩慢移動,愈來愈大,令人驚訝。“比滿月直徑大十幾倍二十倍,非常壯觀。”
“當時我們收集到很多報告,很多目擊者畫了很漂亮的畫,可以說不同地方畫的畫相互可以驗證。”從某一個角度看,就像光一樣,換一個角度看就像一團蚊香。
UFO比想象的小得多
針對以上兩次UFO事件,王思潮教授從大量的目擊報告和科學調查筆錄中,分別選取了38份和26份質量較高者,分析計算了這兩次UFO的飛行高度、速度與其他物理參數。 1981年螺旋形UFO飛行高度為大概650公里,后半段的運動速度約為1.6公里/秒。1995年7月26日晚的扇形UFO飛行高度為1460公里左右,飛行速度僅為0.29公里/秒。
研究人員是靠什么“通天之術”計算出這些UFO的高度和速度的呢?王教授解釋說,在我國有很多水平較高的天文愛好者隊伍,一些目擊報道是天文愛好者觀測出來的。“他們從小喜歡看星座,出現奇特現象,他們觀測后把不明飛行物在星座位置標出來。我們就可以通過球面天文方法,根據他畫的情況,通過經度、地理緯度,我就可以推算出高度、飛行方向。”王教授笑稱,這有點像初中、高中學過的三角一樣,雖然地球是一個球體,計算過程比較難,但可以通過科學方法算出來。
UFO飛行器到底有多大?“比你想象的小得多。”王思潮教授推測說,可能只有幾平方米,但是我們看到的可能有幾百平方米,“就像一個人抽煙一樣,煙霧可以轉很大很大,但煙頭很小。”
不少其實是“飛行動物”
經過多年的研究,王思潮教授將UFO分為十多種,其中5種能用已知的自然或人為現象解釋,包括火流星狀、光斑狀、亮星群狀、飛棒狀和飛棍狀UFO。
1997年2月15日11:30左右,當時在山東省西南邊,有居民在半夜看到一個火球從東邊緩緩飛過來,火球帶一個尾巴,很大,之后變成一個大火球“拖”著兩三個小火球,并伴隨著很強的爆炸聲音。最后搞清楚就是隕石降落,但在當地居民口里,就成了“不明飛行物”。
“還有一次是在2001年的時候,當時南京有一個居民寫信給我,那時候是7月份,天氣很熱,他在頂樓上乘涼,看到天空有些發光點飛過去,他就趕快畫畫,把東西南北畫出來。后來又看到一次,也是一個發光點,他很奇怪,也搞不清楚,就寫信給我們。我說已經出現過兩次了,你把望遠鏡放在身邊,如果第三次出現,你就拿望遠鏡對著看,果然第三次發現了,是飛鳥,像人字形一樣飛過去。亮星群狀多數是夜間飛鳥群飛過城鎮上空,反射燈光造成的。”
而在國內外都曾多次拍攝過的,速度極快的“飛棍”,北京有一個UFO的研究人員,他下決心去抓這個飛棍,拿一個網抓起來,后來發現是一只飛蛾,但是攝像機拍的時候,速度不一樣,有點延遲效應,就變成了棍狀的。所以,從事UFO研究一定要小心,“我們一般選取不明飛行物研究至少要多點觀測,才能夠得到一些比較可靠的資料。”
UFO如何克服地心引力
王思潮教授說,目前有7種UFO現在還難以用已知的自然或人為現象解釋。這包括螺旋狀、扇狀、光團狀、球狀閃電、空中怪車、飛碟狀、懸停的紡錘狀UFO,其中螺旋狀、扇狀、光團狀UFO可能與外星智慧生命的飛行器有關。
“從1981年和1995年兩次UFO的基本特征,可以判斷這可能是特殊的空間飛行器,它一面飛行一面噴射大量的細小顆粒和氣體物質,當它旋轉時就形成螺旋狀UFO。”王思潮教授解釋說,在1995年那次,他們算了一下,高度1460公里,速度是每秒0.29公里,加減0.05;1981年的那次,算出高度是654公里,速度也算出來,每秒1.6公里。這兩次的速度都可以說是很慢很慢的!”
“按道理,這么低的飛行速度在空間是會掉下來的,神五飛船在空中為什么會轉了不掉下來,就是因為速度很快。”王教授指出,這種飛行器可能有反引力的奇異特性。
王教授說,人類所能看見的物質和難以看到的暗物質,都是受萬有引力支配的。直升機空中懸停只能在高度為十幾公里以下的對流層,這里空氣較稠密,直升機的螺旋槳旋轉時,將空氣往下噴射。向下噴射的噴流給直升機以反作用力,使之與重力(地球引力)平衡,從而能使直升機懸停半空。而這兩個不明飛行物飛行在距地面650公里和1460公里的空間,那里大氣十分稀薄,而且觀測表明它們也沒有向下噴射物質。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很難懸停或以極低速度持續平飛而不隕落。因此,這種飛行器可能有反引力的奇異特性。“人類現在尚未掌握反引力的高科技。所以我認為它們有可能是與外星智慧生命有關系的特殊空間飛行器。”
研究停滯只因太罕見
我國對于不明飛行物的研究,從1947年6月24日美國的阿羅德發現不明飛行物開始。盡管對于UFO的研究已經過去了60年,但是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原因主要還是UFO實在是太難得一見。王思潮教授說,目前我國對于UFO的研究主要已經達到可以“定性半定量”的分析。
王教授告訴記者,過去,對于不明飛行物的研究一般停留在對“定性”的判斷。“來了一個現象,估計一下什么情況,判斷一下是不是,就過去了。這樣定性的判斷按照現在科學來講是不夠的,一定要有定量的分析。”王教授說,過去很長時間內,我國對于不明飛行物的研究停留在對數據資料定性的判斷上,由于不明飛行物太罕見,僅僅靠幾次的觀測資料遠遠不夠。
對于1981年和1995年兩次UFO,由于有充分翔實的目擊報告,所以專家已經進行了定量分析。他們選擇了不同地點幾十份目擊報告,通過球面、三角推算出高度,高度誤差是多少。“通過定量分析,得到重要的參數,可以進行最新的研究。”王教授說,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專家公布計算方法,公布原始資料,公布1995年的定量目擊報告后,其他地區的科學家根據他們公布的原始報告,可以再去調查當時情況是不是這樣。
此外,王思潮教授介紹說,目前,我國在觀測方法上開始有新的嘗試。過去,要想觀測不明飛行物是很困難,它來無影去無蹤,等你把望遠鏡打開它已經消失了。但是,現在我們可以利用新的辦法,用一些像素比較高的數碼相機就可以直接拍攝。
[揚子晚報網] 2007-07-16
其他媒體報道:2011年10月9日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流行無限》大型人物專訪節目稱他為與“天外來客”打交道的人,網址見:http://news.cntv.cn/20111009/114892.shtml。
資料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