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專著:

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部。
出版專著:
《RemoteSensingoftheChangingOceans》Springer2011年出版
發表中文論文:
1 衛星遙感監測中國海域的葉綠素含量和赤潮分布 韋桂峰; 唐丹玲 暨南大學水生生物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第一屆中國赤潮研究與防治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4-08-01
2 中國南海海域的有害藻華(HAB)以及相關海洋環境的分析 王素芬; 唐丹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第一屆中國赤潮研究與防治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4-08-01
3 南海西北部夏季葉綠素濃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對海洋環境的響應 趙輝; 唐丹玲; 王素芬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LED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LED實驗室 【中國會議】中國海洋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 2005-09-01
4 衛星遙感監測中國海域的葉綠素含量和赤潮分布 韋桂峰; 唐丹玲 暨南大學水生生物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海洋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 2005-09-01
5 基于聚類與回歸方法的臺風災情統計評估 魏章進; 隋廣軍; 唐丹玲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信息學院;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期刊】數理統計與管理 2012-10-26 11:25
6 熱帶氣旋登陸概率的Logistic 模擬 魏章進; 唐丹玲; 隋廣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信息學院;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生態環境遙感研究中心;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期刊】數理統計與管理 2011-07-01 09:14
7 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源地、強度及其關聯性的統計研究 魏章進; 唐丹玲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信息學院;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生態環境遙感中心 【期刊】數理統計與管理 2011-05-22
8 臺風災害綜合影響與防御措施研究——以“莫拉克”臺風為例 陳和; 隋廣軍; 唐丹玲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期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11-07-30
9 一種臺風災情綜合評估模型及應用 陳仕鴻; 隋廣軍; 唐丹玲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期刊】災害學 2012-04-20
10 熱帶氣旋登陸概率的Logistic模擬 魏章進; 唐丹玲; 隋廣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信息學院;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生態環境遙感研究中心 【期刊】數理統計與管理 2012-05-22
11 臺風災害與地區經濟差距:粵省證據 隋廣軍; 唐丹玲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期刊】改革 2012-06-15
12 臺風災情評估及方法綜述 魏章進; 隋廣軍; 唐丹玲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信息學院;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生態環境遙感中心 【期刊】災害學 2012-10-20
13 衛星遙感珊瑚礁白化概述 潘艷麗; 唐丹玲 遙感與海洋生態環境研究中心(RSMEE); 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生態學報 2009-09-15
14 臺風災害的經濟影響及其防御系統建設——以臺風“莫拉克”為例 隋廣軍; 唐丹玲; 陳和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期刊】國際經貿探索 2010-02-25
15 臺風引起南海海表面降溫的位置變化特征 楊曉霞; 唐丹玲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海洋生態環境遙感中心;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熱帶海洋學報 2010-07-15
16 南海赤潮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與南海環境關系的綜合分析 王素芬; 唐丹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期刊】海洋通報 2010-10-15
17 大亞灣浮游植物群落結構變化及其對水溫上升的響應 郝彥菊; 唐丹玲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生態環境學報 2010-08-18
18 南沙群島部分島礁的Landsat7 ETM~+圖像觀察 潘艷麗; 唐丹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與遙感研究室 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廣東廣州 【期刊】熱帶海洋學報 2007-01-30
19 南中國海北部大亞灣水溫和赤潮的變化(英文) 余景; 唐丹玲; 王素芬; 練建生; 王友紹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遙感與海洋生態環境學科組;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 廣東 廣州;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遙感與海洋生態環境學科組; 廣東廣州;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Marine Science Bulletin 2007-10-15
20 南海西北部夏季葉綠素a濃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對海洋環境的響應 趙輝; 唐丹玲; 王素芬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LED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LED實驗室 廣東廣州; 廣東廣州 【期刊】熱帶海洋學報 2005-11-30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

我的眼睛只望著你——記海洋生態遙感學專家唐丹玲博士
“見到掩不去的藍色憂郁/不知那是你的眼睛還是我的淚水/發現你眼中絲絲的紅潮/我擔憂你是因為疲竭或是對我的思念/哦,讓我輕吻你的眼睛/在你的耳邊低唱,邀你休息”
……
“這是我惟一的使命/去感受你,理解你,愛你,只遙遙的/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直到我的生命終止/這是我唯一的愿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能回到你的懷抱/讓你的愛緊緊相擁”。(唐丹玲《我的眼睛只望著你》(原文為英文:My eyes are only on you)。
唐丹玲博士是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杰出人才“和“百人計劃成員”,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海洋生態遙感中心負責人、博士生導師、曾任復旦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海洋生態衛星遙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提到遙感,大多數人總是會聯想到家庭常常用到的遙控器,其實那不是一回事。所謂海洋遙感,簡單說就是利用傳感器對海洋進行遠距離非接觸觀測,以獲取海洋景觀和海洋要素的圖像或數據資料。唐博士所從事的海洋水色衛星遙感就是海洋遙感的一種,是利用衛星傳感器獲得的海洋表層水體光譜等信息,來研究海洋現象或海洋過程的年輕科學技術。她的研究對象是海洋環境和生態,主要是通過衛星遙感數據提取海洋水體葉綠素、海水溫度等海洋信息,分析海洋環境變化、海洋健康、魚情、監測赤潮等。其中監測赤潮是她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
由于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干擾加劇,自然環境受到破壞,海洋赤潮越來越嚴重。唐博士十分關注海洋自然災害,傾心研究這些海洋環境問題,并以飽滿的激情創作了一些有關海洋環境的英文詩。她的每一首英文詩都有網友翻譯成不同的中文版本,“My eyes are only on you”正是其中一首。在詩中,“海洋水色衛星”也許就是細心多情的“我”,而那一片美麗深邃的海洋就是那位溫婉幸福的姑娘。
唐博士就是在這樣的詩情畫意中快樂的享受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快樂的奔向海洋
“你的臂膀是我幸福的港灣/在那里建立了我舒適的家園/你的脊背是我廣闊的沙灘/在那里我憧憬著夢想/你的心是我的海洋/在那里我乘風揚帆……”(唐丹玲《你的眼睛是我的藍天》(原文為英文:Your eyes are my blue sky)。
“雖然我經歷了很多坎坷,但是一路走來我都很快樂。”
從五六十年代走過來的人,回憶起過去的時候一般都會“憶苦思甜”,講“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是如何的挨餓,“文化大革命”時期是怎樣的動蕩,“上山下鄉”又是怎么的艱苦,如何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唐丹玲對這些歷史名詞自然不會陌生,她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來到人間,中小學幾乎正好在“文化大革命”度 過,母親歸僑,父親右派,后來又經歷了“上山下鄉”……似乎趕上了所有的“不逢時”,但是她卻用她那顆善于發現美的心去感受自己的那段生活。于是,在那個艱苦的“接受再教育”的日子里,你總是會看見一個面目清秀,體態修長的小姑娘,背著畫板在山坡上、田野里、小路旁用她的筆定格她的生活。于是那個動蕩的年代也留給她一抹抹絢麗的色彩,一幅幅美麗的畫。
如果你發現了生活的美,那么你的生活就會一直美下去。幾年后,國家恢復了高考,唐丹玲考入了華僑歸僑的最高學府暨南大學,在那里先后取得了現代生物學專業學士和水生生物專業碩士學位。1987年她碩士畢業留校任教,講授生物學、微生物學、海洋微生物、海洋環境學等課程。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唐丹玲和同事們到粵北山區連南瑤族自治縣考察,感受到那里瑤胞的貧苦生活和當地豐富資源的自然,覺得幫助他們是一個科學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而自己又有農村工作生活的經歷,于是主動請戰去連南工作,希望用自己的知識去幫助瑤胞,為改變瑤山的落后面貌盡一己之力。
連南瑤胞山區的生活和工作無疑是艱苦的,但是她卻從來沒有退縮過,連南山里的一草一木,瑤山人的一顰一笑,在她看來都是生活的恩賜,她用自己的那顆發現美的心體驗著瑤山中那些別人找不到的工作中的快樂。
這個叫唐丹玲的年輕學者來到瑤山,走遍了瑤山的溝溝坎坎。為了建設瑤山她多方奔走,幫助籌集資金……慢慢地,第三代調味粉的工廠投產;滿山遍野的山楂黃柏、無花果等中藥資源相繼開發;瑤山人學會“靠山吃山”,旅游業也慢慢發展起了……
她在瑤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深深的感動著瑤山人,她們給了她一個任何物質都比不上的禮物——唐木丹玲子——一個地地道道的瑤家名字。玲子一直很珍惜這個充滿了瑤山人感情的名字,無論在她的履歷上,還是國際交往的簽名中,你都會看到這樣一個名字“唐丹玲/唐木丹玲子”。而玲子的英文是 Lingzis。Lingzis也許是一種美麗的深海魚吧。
1993年,連南舉行了人民代表大會,會上一致選舉三十剛出頭的唐丹玲為副縣長,成為該縣學歷最高、年紀最輕的也是全省罕見的女性縣級領導人。唐丹玲本可以就這樣趁熱打鐵的在仕途上大展拳腳,可是,她有一個深深埋在心里的理想,那就是繼續深造自己喜愛的海洋生物學。于是她謝絕了各方面懇切的挽留,含著熱淚辭別了瑤山,于1994年考入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就這樣,唐丹玲三次“上山下鄉”。第一次是高中畢業后的“知識青年”,第二次是瑤族山區的“副縣長”,而第三次就是留學海外的“洋插隊”。
在攻讀海洋生物專業博士期間,她更加關注海洋與環境問題。后來她遠渡重洋來到美國的南佛羅里達大學,師從知名海洋遙感學者Frank Muller Karger,在那里她就像海綿那樣吸取科學知識,勤于耕耘,勇于探索。她先后獲得過美國太空總署(NASA)獎學金和太空研究學會(USRA)特別獎學金,到NASA和百慕大生物研究站訪問和深造學習。百慕大生物研究站是世界上許多知名海洋生物學家學習過的地方,在那里她接觸了更多的海洋和遙感知識,為她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獲得博士學位后,她又跟隨美國羅德島大學國際著名海洋學家Dana Kester教授作海洋環境的博士后研究。之后她來到日本的東北大學和“日本太空發展總署”(DASDA)從事了近4年的海洋遙感教學研究,完全投身海洋。
就這樣,唐丹玲博士像從海浪里跳躍出的一滴水,只是一瞬就又重新回到了海的懷抱。從此在她的世界里就只有那一片蔚藍。
讀懂大海的心
海是有生命的,她有著同我們人類一樣的喜怒哀樂,也會生病……她時而微波蕩漾,時而掀起波浪;時而一片蔚藍,時而紅潮暗涌……因此我們會遇到臺風、海嘯、赤潮……我們曾經因為這些而怨恨大海,嘆息大海帶給我們的損失。或許那只是大海的小脾氣,只要你能讀懂她,一切就會變得和諧起來。唐丹玲博士就是一個讀大海的人,她就像一顆美麗的海洋之心,通過海洋衛星遙感,去讀懂大海的心情。
她聆聽大海。唐丹玲博士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漁業災害監測和預警信息系統”項目的粵方首席科學家。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學共同承擔,科學家們充分利用海洋觀測技術、衛星遙感技術、圖像處理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和網絡技術等各種創新性信息系統,致力于水質參數、赤潮和海面溢油的監測和預警。評議組專家認為項目基于WEB網絡進行環境信息的在線分析、可視化和發布,實現了數據共享、模型共享以及知識的在線生成和共享,可支持不同層次用戶在線準實時地獲取個性化定制環境信息。該系統不僅可以應用于職能部門建立海水水質、海面溢油等環境信息的生成和發布系統,方便各級用戶得到最新環境信息;也可以用于政府建立輔助決策支持平臺,應對環境災害;還以用于科研教育部門的災害機理學習和監測模型研發等方面。這個系統可以在網上發布一些自然災害的預警信息,有助于治好香港和廣東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漁業災害“頭疼癥”。
她品讀大海。隨著全球氣候環境變化,自然災害及其給人類帶來的損失越來越嚴重。臺風災害在我國南方尤為突出。唐丹玲博士領導的一支優秀研究隊伍——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目前正致力于“基于衛星遙感的華南沿海臺風及生態效應檢測和災害評估”的研究。這個項目集合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氣象局熱帶氣象研究所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重要研究力量,在臺風的檢測和預報、海氣相互作用、近海和海岸帶生態環境變化與響應、災害經濟評價、危機管理等幾個方向進行研究,并推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結合。團隊經過幾年的努力,在臺風氣象和臺風驅動下海洋動力學的衛星遙感以及精細數值預報、水團強烈運動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臺風風暴潮對海岸帶生態環境成災成害機理,以及臺風生態災害評價理論和方法等方面都取得進展和突破,編寫了《環境遙感災害監測與危機管理》。最近,他們提出的“臺風災害的經濟政治影響和完善防御系統的政策建議”受到社會的關注。
她與大海交朋友。唐丹玲博士的研究都已經取得了讓人驕傲的成績,但她并沒有停止前進,她來南海海洋研究所后,組建了“海洋環境生態遙感中心”,凝聚了研究所的生態和遙感力量,共同承擔研究項目。她又繼續承擔了“熱帶氣旋及其年際變化對南海海洋初級生產力的影響”和“臺風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結構變化及影響機理研究”等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要海洋研究項目,在臺風及其生態效應方面提出新的系統研究理論。
唐丹玲博士不停的忙碌著,她的研究之樹不時的開出艷麗的科技之花,而她自己也成了一朵傳遞著海洋心情的浪花。朋友幫她作了網頁“玲子灣” (英文:Lingzis Bay) (http://lingzis.51.net/index.html),也許是大海的一個美麗小灣。
心系中國海
生態是沒有國界的,任何一個國家的生態系統都是與周邊環境發生交叉影響的,全球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到每一個國家。我們都要考慮用一種世界性的眼光,著眼于全球的生態狀況,以及它的發展方向,而不是只顧及某一個國家的“特殊情況”。唐博士總是這樣強調。
只要你打開唐丹玲博士的網頁相冊,那些跳動的色彩和異域的風情就會馬上在你的視野中暈染開來,一張張,一幅幅,都鮮活的記錄著她游走于不同國家時的工作和生活。雖然國家是不同的,國家之間有著明顯的界限;但是海水是流動的,整個世界共享著一片蔚藍。
在1998年到2000年間,她在美國羅得島大學作博士后研究,2000年到2004年,唐博士在日本等地參與國際海洋水色衛星遙感項目的研究。通過長期的研究,她提出中國南海西部風致上升流引起越南沿岸夏季藻華的形成機理,對赤潮的海洋動力學機理提出了新的認識,對提高赤潮的預報, 預警和防治能力有重要意義。她的系列論文被美國地球物理協會(AGU)選為亮點論文,并給予專題評論和推薦。
印度洋也是唐博士研究的重點區域之一。“我是一滴水/閃爍著金色的陽光/在好望角的波濤里誕生/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親吻凝成了我的生命……”(唐丹玲《我是一滴……》(原文為英文:A drop of…)。她的詩總是能形象貼切的詮釋她那些比較抽象的工作。印度洋是連接亞洲、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同時,印度洋北部是全球季風活動最強烈的地區之一。該區域的氣候變化對亞洲大陸,尤其是南亞和東亞具有重要影響孟加拉灣和赤道東印度洋海域,是南海夏季風的主要氣流通道和水汽來源,對我國和東亞區域的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影響,與南海的生態環境變化也有其關聯性。
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的那一年, 唐博士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成員”,回國后立即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遙感分析2004年南亞大海嘯對印度洋葉綠素時空分布的影響”,與國際知名學者Ramesh P.Singh等教授開展了密切的合作。
唐丹玲博士還多次召集組織國際學術會議,包括“印度洋和海洋災害(海嘯)研究國際研討會”系列,印度、斯里蘭卡等南海和印度洋周邊國家的著名專家學者從四面八方趕來齊聚研討會。會議內容涉及印度洋生態及環境研究的各個主要領域,是南海海洋研究所三期創新印度洋研究的重要起點。
多年來,隨著研究、出海、國際合作、會議,唐博士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一些國家的著名科研機構曾邀請她留下來,給她提供先進的科研條件。但是就像巴金說的一樣“我愛我的祖國,愛我的人民,離開了她,離開了他們,我就無法生存,更無法寫作。”唐博士說:“做研究可以心無國界,但是作為科學家心中必須裝著祖國。”
也就這樣,唐丹玲三次與“海歸”相關。唐博士的母親在海外生長,早年海歸參加祖國建設;唐副縣長瑤族山區工作多年后,回歸到海洋研究領域;唐博士在國外留學僑居多年后,又再次海歸回國。
在異國生活時,她在詩中寫到:“我是這樣的孤寂/好像要永遠漂泊于異地/我找不到自己/因為我的心沒有隨我在一起/直到我發現了那心泉/突突噴發的是我的心跳不已/那是遙遠家園的清清河溪/化成了心泉融進我的心底……”(唐丹玲《心泉》(原文為英文:Fountain)。
正是因為懷揣著這樣一顆拳拳的赤子之心,唐丹玲海歸后帶領國內科研人員組建團隊,申請研究課題,她還培養了大量國內外科研人材,包括南海所的首位外籍博士和首位外籍博士后。在唐丹玲的指導下,她的學生們在科研領域嶄露頭角,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先后在地球物理研究,海洋生態進展等國際刊物發表了多篇論文,其中有關海嘯的論文獲得“自然•中國”的專題評論。他們將成為我國新興的海洋科研力量,像唐博士一樣滿懷激情的為海洋科學發展做出貢獻。
于是在許多國際海洋科學大會上,我們聽到一位瀟灑自如的中國女科學家的精彩主題發言特邀報告,或主持會議……
于是在許多國際研究項目,包括聯合國“千年生態評估”和“全球環境展望”項目中,我們看到一位身著旗袍的中國學者的組織與參與……
于是印度洋大海嘯后,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組織的實地災情考察隊伍中,我們看到一位女中國學者的積極與認真……
于是在出海考察隊伍中,我們看到一位倔強的中國女隊員的果敢與堅強……
于是,在“第9屆全球海洋遙感大會”(PORSEC2008)上, 我們看到大會主席是一位打著精美藍色領帶的中國女學者。她成功組織了這個國際海洋遙感研究最高層次的國際科學大會,來自世界50多個國家的400多名海洋遙感科學家相聚工作,深入討論海洋科學與全球環境變化問題……
她先后獲得“扎耶德全球環境獎”(The Zayed Award,2005)證書和“國際海洋服務獎”(PACON International 2007)等。
2009年,她被授予“全國3•8紅旗手”……
這就是唐丹玲,一個執著于海洋的中國女性。她總是一襲修身的長裙,一頭齊腰的亮發,一副不老的容顏,一顆年輕的心。作為一個女性,她有颯爽的身姿和高貴的氣質;化成一位詩人,她有著豐富的情感和細膩的筆觸;轉眼間她變成了一位來自大海深處的使者,為我們傳遞著大海的信息……
文章來源:《科學中國人》201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