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新人物百科 > 農林科技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彭繼福,男,1952年出生,湖南永順縣人,中國共產黨員。現任永順縣旱糧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永順縣農業局副局長,湖南繼福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4年5月任永順旱糧研究所所長。

社會任職: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旱糧新品種的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承擔國家、省、州的數十項旱糧科研課題和上百項科技計劃項目。

1. 南方高蛋白優質飼用玉米雜交種選育和輕簡栽培技術研究。

2. 糧飼兼用高產玉米新品種福單2號選育與推廣。

資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先后選育出“湘玉1號”、“湘玉10號”、“永科5號”、“永科6號”、“湘永單3號”、“福單1號”、“福單2號”等玉米新品種。

1. “湘永單2號”,1998年通過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

2. 雜交玉米新品種隆玉6號(永科6號) 彭繼福; 彭德召; 王軍; 彭云; 符江龍; 田雨; 向太宏; 涂林生; 楊建國 【科技成果】湖南省永順縣旱糧研究所 2006-02-17

3. 優質雜交玉米新品種“湘永單3號” 彭繼福; 彭德召; 王軍; 彭云; 符江龍; 向太宏; 田雨; 涂林生; 謝捷君 【科技成果】湖南省永順縣旱糧研究所 2007-02-13

論文專著:


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

出版專著:

資料更新中……

發表中文論文:

1 雜交玉米新品種湘永單3號的選育 王軍; 彭云; 彭德召; 田雨; 彭明; 彭繼福 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 永順縣旱糧研究所; 湘西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期刊】湖南農業科學 2010-12-15

2 雜交玉米新品種福單2號的選育 彭繼福; 彭德召; 王軍; 彭云; 田雨 永順縣旱糧研究所 【期刊】作物研究 2010-09-15

3 中遲熟、廣適性大穗型玉米雜交種永科5號的選育 彭繼福; 王軍 永順縣旱糧研究所; 永順縣旱糧研究所 湖南永順; 湖南永順 【期刊】作物研究 2006-03-30

4 玉米新品種永科5號的特征特性與高產配套栽培技術 王軍; 彭榮; 彭繼福 永順縣旱糧研究所; 永順縣旱糧研究所 湖南永順; 湖南永順 【期刊】湖南農業科學 2006-03-27

5 雜交玉米新品種永科6號的選育 彭繼福; 彭德召; 王軍; 彭榮; 符江龍 永順縣旱糧研究所; 永順縣旱糧研究所 湖南永順; 湖南永順 【期刊】湖南農業科學 2006-07-27

6 湘永單3號制種高產穩產技術要點 田雨; 王軍; 彭繼福 湖南省永順縣旱糧研究所 【期刊】種子世界 2007-09-15

7 湘玉10號的選育與推廣 彭繼福; 張志愿; 隆榮偵 湖南省永順縣旱科所;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種子公司; 湖南亞華種業股份公司 湖南永順; 湖南吉首; 湖南長沙 【期刊】作物研究 2001-09-30

8 雜交玉米新組合湘永單2號的選育與應用 彭繼福 永順縣旱糧研究所 【期刊】湖南農業科學 1995-06-10

資料更新中……

榮譽獎勵:


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湘西州首屆“科教興州突出貢獻獎”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被老百姓譽為“湘西的袁隆平”。

1. 1999年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

2. 2002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3. 200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4. 2006年獲湘西州首屆“科教興州突出貢獻獎”。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一:


一位在山區科研38年的“包谷王”——記全國勞模永順縣旱糧研究所所長彭繼福

被武陵山區農民譽為“包谷王”的永順縣旱糧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彭繼福,從1972年到永順縣麻岔金溝灣旱糧制種基地學習開始,在大山區旱糧科研基地里一干就是38年。38年來,彭繼福一直潛心旱糧研究和新品種選育、推廣工作,先后承擔了國家、省、州的數十項旱糧科研課題和上百項科技計劃項目,選育的雜交玉米品種推廣面積達6000多萬畝,累計為農民增收逾38億元。他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湘西州首屆“科教興州突出貢獻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以一項項凝結心血的科研成果,譜寫了壯麗的人生華章。

心系百姓,忘我奮斗,全心投入旱糧科研

彭繼福,1952年出生于永順縣高峰村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寒,飽受饑餓之苦。1972年,他來到永順縣麻岔金溝灣旱糧制種基地學習實踐,走上了艱辛的旱糧研究之路。

幾間破爛不堪的小平房、一彎不平整的土地是當時旱科所的全部家當,水要挑,柴靠撿,沒有電,沒有儀器,沒有資金,一切都那么原始。面對如此艱苦的工作環境,彭繼福風趣地說:在這樣的環境里工作,才能磨煉人,才能出成果。白天,他參加播種、育苗、補苗、施肥,觀察、記載。晚上,整理材料,總結經驗。1983年,組織部門準備調他擔任鄉長,他沒有去。1990年春,中國科學院長沙農業現代化研究所的旱糧專家安教授看中了彭繼福的才能,想調他到省城工作,想到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的父老鄉親,他婉言謝絕。2000年湖南亞華種業想高薪聘請他,他說他的根在湘西,他的情在山村,他只想為家鄉人民多做點事。

1994年,彭繼福在海南島育種,他父親因病住院,家人幾次打電報要他回家,但他無法中斷正著手的研究,只是含淚給父親寄回一封長信。

勇于探索,敢為人先,旱糧科研碩果滿枝

  

從走進旱糧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彭繼福就在旱糧科學領域里刻苦鉆研,1984年5月,被任命為旱糧研究所所長。當時雜交玉米種全是北方的,不適應在南方種植,其抗性差、品質差、產量不高。彭繼福打破常規,大膽設想,積極探索,率先提出了“中熟、中稈、果穗大、粒行數多、品質好、抗性強”的育種技術路線,首創“地方品種×外引群體”雜種優勢利用模式。通過苦干實干,他在老師劉所長的基礎上,于1987年研究出湖南省第一個審定的玉米品種“湘玉1號”,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

1987年底,他從羊峰鄉毛土坪農家玉米品種中篩選出“毛白11”自交系,與外引“7164”進行配組,效果相當突出,高抗旱、耐瘠、產量高、品質好、適應性強,單產增加50公斤以上,1993年被湘西州審定命名為“湘永單2號”,1998年通過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命名為“湘玉10號”,現為武陵山區推廣應用面積最大的當家玉米品種。2000年以來又先后選育出“永科5號、永科6號、湘永單3號、福單1號、福單2號”等5個玉米新品種。

彭繼福一方面忘我地搞科研,另一方面想方設法推廣新品種。他的足跡踏至湘鄂川云桂渝6省市80多個縣,無償為當地農民提供種子和技術。他大力實施“所育、南繁、北制”工程,在湘西、海南、重慶巫山、甘肅武威等地建立繁育基地5000余畝。他選育的雜交玉米新品種,使玉米單產由200多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到2009年底,已在湘鄂川云桂渝等6省80多個縣市廣泛種植,推廣面積達6000多萬畝,累計新增糧食總產300余萬噸,新增產值逾38億元。武陵山區到處流傳著:田里栽袁隆平的,地里種彭繼福的。

頑強拼搏,爭創一流,譜寫發展新篇章

一直以來,由于旱科所科研經費匱乏,經濟實力不強,為把新品種盡快推向市場,早日受益百姓,彭繼福果斷決策,以128萬元高價將“永科6號”品種生產經營權轉讓給湖南隆平高科種業集團,刷新了南方玉米新品種轉讓的歷史記錄,拓寬了品種開發推廣的途徑。2003年彭繼福融資500萬元組建了湖南繼福種業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被認定為湖南省高新技術企業,并在國家商標局成功注冊“繼福老大哥”商標,2006年被恩施州種子協會和種子管理站評為誠信品牌,2007年被評為湖南省著名商標。目前,該所投資120萬元在縣城新建了科研綜合大樓,投入50萬元在高坪擴建了高標準的科研基地,投入80多萬元收購了連洞糧點,并改建成高標準的種子倉儲加工中心,永順縣旱糧研究所已成為武陵山區一流的農業科研機構。

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全所干部職工干勁十足,不斷創新育種技術,改進品種選育方法,加快育種進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科技成果。新選育的雜交玉米新品種“湘永單3號”2007年2月通過湖南和湖北省品種審定,是性狀最穩定的優質高蛋白玉米品種,2008年獲得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是迄今為止湖南省唯一獲得此項目的玉米新品種。2009年7月28日,湖南省農業廳糧油處組織省內玉米育種、栽培及推廣專家在公司高坪試驗基地對“福單2號”超高產栽培試驗現場測產驗收,“福單2號”平均畝產730.16公斤,刷新了湖南省玉米超高產栽培記錄。眾多品種不斷推陳出新,進一步確立了永順縣旱糧研究所在武陵山區乃至西南地區旱糧品種選育的領先地位。

彭繼福正帶領科研技術人員,進行品質好、產量高的糯、甜玉米等新品種的選育工作。這一批雜交玉米新品種的問世,將為湘、鄂、川、黔、渝地區的山區農民奔小康作出更大的貢獻。

文章來源:《團結網》作者:覃遵奎 向水生 王軍 2010-9-17

媒體報道二:


為了大地的豐收

——記“包谷大王”彭繼福

彭繼福,現任永順縣旱糧研究所所長,是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湖南省種子協會副理事長、湖南省作物學會理事、湘西州科技獎勵評審委員。他癡心于旱糧育種制種事業一干就是38年,他選育的雜交玉米新品種“湘玉1號”、“湘玉10號”、“永科5號”、“永科6號”、“湘永單3號”、“福單1號”、“福單2號”等累計推廣面積達6200多萬畝,累計為農民增收逾38億元,被南方山區農民譽為“包谷王”。他以一項項凝結心血的科研成果,譜寫了壯麗的人生華章,先后榮獲各級表彰獎勵31次,其中國家級表彰獎勵3次,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次,湖南省農業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湘西州科技進步一等獎4次。其個人先后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省優秀共產黨員,湘西州首屆“科教興州突出貢獻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建國50周年大慶時受朱镕基總理的邀請,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大典,得到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上個世紀70年代,農民的生活十分貧困,溫飽問題無法解決。1972年,永順縣在偏遠的麻岔鄉金鉤灣成立旱糧研究所,從農村挑選60多人到研究所學習旱糧制種和栽培技術。初中畢業的彭繼福是其中一員。在饑餓中度過了童年時光,在動亂中度過少年時代的彭繼福,經歷了無數個忍饑挨餓的日子。在他心中一直有個愿望:如果土地上種的包谷砣能長到水牛角那樣大,該多好啊!獲得這一難得的學習機會之后,彭繼福非常勤奮刻苦,很快脫穎而出,成了所里的技術助手。1975年,縣里選送他去州農校學習。畢業后,他放棄留城的機會回到所里,決心在旱糧培育上搞出點名堂。

1984年,這個缺電、缺水、不通公路的旱糧研究所全盤交到了彭繼福手上,時值全國科研場所體制改革,實行大包干,不再下撥科研經費。既要自謀生計,又要保證科研,此時的彭繼福舉步維艱。有人勸他進城,組織上也考慮調他去擔任鄉長。彭繼福都推辭了,他清楚如果自己走了,研究所也就走到頭了。沒有經費,彭繼福發動大家種馬鈴薯、玉米、西瓜。收獲后,他親自運到張家界去賣,一天賣不完,就睡在市場上,第二天接著賣。這樣僅有的一點收入艱難地維持著研究所的運轉。

盡管如此,彭繼福一天也沒有放棄科研。當時山區農民種植的玉米,主要是本地的品種,平均畝產不足200公斤。后來從北方引進了雜交玉米,但適應性不強,產量很低。彭繼福擔任所長后,他決心選育出適合本地種植的雜交玉米新品種。設想一提出來,別人都笑他異想天開。一沒技術,二沒經費,缺電缺水缺柴火,連基本生存都很難。但彭繼福認定的事,不管多么困難,他都能以常人無法想象的毅力去克服。他帶領技術人員不分晝夜,對長期以來收集的600多個品種進行篩選,作為育種基礎材料種在10畝試驗地里。為掌握第一手資料,從苗期的觀察記載,到人工套袋授粉、收獲,他都重點把關、親自操作。為節省錢,每天晚上他用牛皮紙做成上千個標簽,在微弱的煤油燈下寫出百余份雜交授粉方案。夜里困了,就從掛在墻上的串紅辣椒中摘下一顆,放進嘴里干嚼趕瞌睡。有一次,彭繼福的愛人來到試驗基地,剛進門,看到他長長的頭發蓋住了兩個耳朵,下巴尖瘦尖瘦的,眼睛也深深地陷進了眼窩,心酸了。看到他嚼辣椒趕瞌睡時,妻子含著眼淚說:“那串辣椒,我明天要帶回去。”第二天清早,妻子回家了,但那串紅辣椒還掛在墻上。妻子的理解和支持,給了他戰勝困難的力量。秋收后,他又馬不停蹄地趕往海南三亞育種基地,對這些品種進行加代繁育,直到第二年3月才回家。彭繼福在海南島育種期間,父親病危住進醫院,家里打電報催他回來,可他無法中斷手中的研究,便含淚給父親寫了一封長信,表達內心的愧疚和思念。

一年沒出成果,兩年沒出成果……冷嘲熱諷不斷地“砸”過來了:“人家科班出身的都沒搞出名堂,你一個土包子能有什么作為啊?”“我們天天種西瓜、種馬鈴薯賣點錢,都被你這樣往海南跑掉了。”……彭繼福推崇顧炎武的名言“以興趣始,以毅力終”,面對這些冷嘲與誤解,絲毫沒有放棄心中的信念。

經過三年五代的直交選育后,彭繼福開始了復雜的品比實驗與區域試驗。玉米授粉時是他最忙碌的時段,每天地里露水一蒸發,他便鉆進了像蒸籠般的苞谷地里,開始了一天的勞作。下午四點左右,他才進屋捂捂被曬脫皮的手臂,刨兩口午餐,便又跑到地里給沒吐絲的玉米套袋子去了,晚上則是通宵達旦地埋頭苦寫配組方案……

十年砥礪磨一劍。在1987年玉米區域試驗中,彭繼福的“湘玉1號”以“果穗大、行數多、籽粒偏硬、抗病性、抗倒性強”等顯著優勢而表現突出,并一舉創下畝產350多公斤的歷史紀錄。為了這一天,彭繼福整整盼了15年!

就在這年年底,彭繼福從一戶農家優質玉米中篩選出“毛白11號”自交系與外地的7164進行配組, 此次配組因有先前的經驗,效果十分突出。新品種抗旱、耐瘠、產量高、品質好、適應性強,每畝增產40公斤以上,1993年被州政府命名為“湘永單2號”,同年獲得州科技成果一等獎。為了證實和提高“湘永單2號”的優良水平,彭繼福帶領同事分別深入武陵山區的銅仁、恩施、咸豐、鶴峰、利川、宣恩、桑植、龍山、花垣等地的上千農戶家里,無償送去種子和技術,進行廣泛的示范性種植。

湖北省利川市元堡鄉朝陽村村民李萬丙,清楚地記得1993年的一天,他正在路邊種玉米。這時從一輛農用車上走下一人,送給他一袋玉米種子。包裝上印著“湘永單2號”,落款是“湖南永順旱科所”。李萬丙多年用的都是本地的“恩單2號”,于是對這外地的種子沒放在心里。第二天,李萬丙將買來的“恩單2號”種子都種上后,惟獨山坳里那塊5、6分地還差種子,這時,他想起了昨天那包湖南的種子。于是“湘永單2號”在最貧瘠的那小塊地上扎根了。

轉眼間就到了收成的季節,冷落在山坳里的那塊玉米令李萬丙大吃一驚。這塊地上的玉米不僅棒子粗壯,顆粒飽滿,就連這一帶玉米常染的紋枯病、大小斑病一株也沒染上。第二年,李萬丙換掉了種植多年的“恩單2號”,改種“湘永單2號”,當年的收成竟高達畝產400多公斤,比以前的“恩單2號”高出了100多公斤。后來,李萬丙才知道,當年送給他種子的那人就是彭繼福。

這些年來,彭繼福相繼培育出“永科5號”、“永科6號”、“湘永單3號”等玉米新品種。“湘永單3號”通過湖南、湖北兩省品種審定,其蛋白含量高達13.30%,刷新了國家審定品種蛋白含量新紀錄,并獲得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是我省第一個獲此項目的玉米品種。現已在武陵山區大面積種植,被專家稱為山區最具潛力的更新換代新品種。這年12月,彭繼福獲得湘西州首屆“科教興州突出貢獻獎”。

更令人振奮的是2009年7月28日,省農業廳糧油處組織省內玉米育種、栽培及推廣專家在永順高坪試驗基地,對玉米新品種“福單2號”超高產栽培試驗現場測產驗收,“福單2號”平均畝產730.16公斤,刷新了湖南省旱地玉米超高產記錄。“福單2號”已通過省品種審定,即將通過國家品種審定,進一步確立了永順縣旱糧研究所在武陵山區乃至西南地區旱糧品種選育的領先地位!

作為科研人員,彭繼福無疑是優秀的,為了科研,他可以數十年如一日,心無旁騖、癡心不改。而作為丈夫與父親,彭繼福卻連及格都達不到。1990年的一天,兒子彭明遇到一道數學難題,問在一旁工作的彭繼福:“爸爸,單位是什么?”彭繼福脫口而出:“旱科所!”話一說完又繼續埋頭工作。“我是說數學里的單位啦!”兒子繼續糾纏。半晌,彭繼福都未吭聲,彭明的眼淚啪嗒啪嗒直往下掉。

1993年夏天,永順縣遭遇了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位于縣城南門橋的彭繼福家剛好處于城內的低洼處。剛從山西制種基地回來的彭繼福心里一心想著工作,一下車便徑直去了縣農委匯報。工作人員好奇地問:“你家住哪里啊?”“南門橋附近。”他答道。工作人員聽后“噌”地站起來,大聲叫道:“你家那邊正被大水淹,你還不趕快回去?”他趕緊跑回家里,水已漲到臺階上,就急忙和愛人一起收拾東西往天樓上轉移。只過幾分鐘,大水就淹過窗戶,一家人出不去了。他趕快把愛人和兩個兒子送到天樓上。水越漲越高,他就將瓦揭掉,在旁邊鄰居的幫忙下,一家人剛爬到鄰居家的陽臺上躲避,兇猛的洪水無情地吞噬掉這座小木房。一場虛驚過后,彭繼福突然想到試驗基地的包谷,就將收拾房屋的事情丟給愛人和小孩,急忙趕往基地。試驗地的玉米植株倒伏許多,他趕忙組織職工和附近群眾進行搶扶,飯都顧不上吃,用3000多根竹木棒將1.8畝的玉米材料重新撐起來,一直忙到晚上8點。這時,他才想起妻子和兒子連個睡的地方都沒有啊?他心里頓時涌起了無限的牽掛。想起妻子自己搭梯子整修電燈線摔傷腿的情景,想起父母重病時念兒的呻吟,這位鐵骨錚錚的土家漢子,流下了兩行欠疚的淚珠!

2001年,當初問爸爸“單位”是什么的彭明要考大學了,從不關心兒子學習的彭繼福站了出來,語重心長地說:“湘西的農業科研人才不多,我希望你能選擇這條路,好為農民做貢獻!”今天,早從湖南農業大學畢業的彭明,已是州農科所的一名研究員,已經發明了一項國家專利的他和父親一樣,正承擔著玉米科研的重任。

現在武陵山區到處流傳著一句口頭禪:“田里栽的是袁隆平的,地里種的是彭繼福的。”39年來,彭繼福帶領永順旱科所開發出“福單2號”等8個新品種,使玉米單產由200多公斤提高到730多公斤。到2010年底,已在武陵山區80多個縣市廣泛種植,推廣面積達6000多萬畝,累計新增糧食總產300余萬噸,新增產值逾38億元。

“同舟共濟海讓路, 號子一喊浪靠邊, 百舸爭流千帆競, 波濤在后岸在前”, 這是彭繼福最愛唱的幾句歌詞。作為在旱糧研究事業上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過了39個春秋的彭繼福, 如今雖然年逾半百,但他并沒有滿足于現有的成績。他決心“咬”定旱糧研究不放松,努力尋求旱糧研究的新突破,再出令人驚喜的新品種,為推進山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媒體報道三:


金色豐碑 --記全州優秀共產黨員、永順縣旱糧研究所所長彭繼福

他39年如一日,全身心地撲在研究上,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難關,攻破了一座又一座堡壘,收獲了一個又一個碩果。他,就是全國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永順縣旱糧研究所所長--彭繼福。

1972年,永順縣在麻岔金鉤灣成立了旱糧研究所,從農村挑選60多人學習旱糧制種和栽培技術。彭繼福有幸成為其中一員。1984年,這個缺電、缺水、交通不便的旱糧研究所全盤交到了彭繼福手上。

當時山區農民種植的玉米,主要是本地的品種,平均畝產不足200公斤。他帶領技術人員不分晝夜,對長期以來收集的600多個品種進行篩選,作為育種基礎材料種在10畝試驗地里。為掌握第一手資料,從苗期觀察記載,到人工套袋授粉、收獲、考種,他都重點把關、親自操作。為節省錢,每天晚上他用牛皮紙做成上千個標簽,在微弱的煤油燈下寫出百余份雜交授粉方案。夜里困了,就從墻邊掛的那串紅辣椒中摘下一顆,放進嘴里干嚼趕瞌睡。

多年無數次的試驗研究,彭繼福首次喜摘苦拼的碩果。“湘永單1號”在連續3年省州區域試驗中,產量年年列居第一位,畝產達到350公斤,1987年通過了湘西州和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定名為“湘玉1號”,是我省審定的第一個雜交玉米新品種。

1989年,彭繼福將新選育出的“毛白11”自交系與“7164”進行配組,效果十分突出,比其他雜交玉米品種每畝增產40公斤以上,1993年湘西州審定命名為“湘永單2號”。為了“湘永單2號”在武陵山區開花結果,他除了在本省繼續開展試驗研究,還帶領幾個同事深入武陵山區的銅仁、恩施、黔江、宜昌等地,走進農戶家里,給他們無償送去種子和技術,進行示范種植。

彭繼福的旱糧科研成功了,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包谷王”。在談到成功的背后時,他感到欠家人的太多太多。1993年,永順縣遭遇“7?23”特大洪災。這天上午,他剛從西北制種基地回來,正在縣農辦匯報工作,當他回到家里,家里已經進水,就急忙和愛人一起收拾東西往天樓上轉移。只過幾分鐘,大水就淹過窗戶,他趕快把愛人和兩個兒子送到天樓上。水越漲越高,他就將瓦揭掉,在旁邊鄰居的幫忙下,一家人剛爬到鄰居家的陽臺上躲避,房屋就被洪水沖垮了。

2000年以來,彭繼福相繼培育出“永科5號”、“永科6號”、“湘永單3號”等玉米新品種。“湘永單3號”通過湖南和湖北省品種審定,其蛋白含量高達13.30%,刷新了玉米品種蛋白含量新紀錄,并獲得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是我省第一個獲此項目的玉米品種。

2009年7月28日,省農業廳糧油處組織專家對玉米新品種“福單2號”超高產栽培試驗現場測產驗收,平均畝產730.16公斤,刷新了湖南省旱地玉米超高產記錄。“福單2號”2010年通過湖南省品種審定,現已申報國家品種審定,進一步確立了永順縣旱糧研究所在武陵山區乃至西南地區旱糧品種選育的領先地位。

39年來,彭繼福帶領永順旱科所一班人勇于探索,自主創新,已開發出“福單2號”等8個新品種,到2010年底,已在西南地區80多個縣市廣泛種植,推廣面積達6000多萬畝,累計新增糧食總產300余萬噸,新增產值逾38億元。

文章來源:《團結報》2011-06-27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