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報》2006年11月2日第二版刊登了質疑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系列文章,振聾發聵。作者和編者以過人的膽識和巨大的勇氣介入敏感的重大的現實問題,披露了所存在的嚴重隱患,值得欽敬,令人感佩。
長期以來,我國在關系國計民生重大工程建設上存在著長官意志的問題,蠻干的問題,瞎指揮的問題。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便是典型之一。在強調民主、法治、科學、和諧的今天,還發生這樣的事情,實在令人驚詫。西線工程上馬完成將嚴重負面影響四川重慶的經濟發展,生態平衡,社會穩定。具體說來便是嚴重負面影響航運、灌溉、發電、養魚、旅游等。川渝的水自己都不夠用。2006年川渝遭遇嚴重伏旱,上千萬人飲水困難,上千萬畝農田龜裂,嚴重歉收。西南頭號重鎮(省府、大軍區和原西南局所在地,擁有500萬人口)成都的母親河岷江斷流。西線工程即使能完成并安全運行,那也是拆東墻補西墻,甚至是剜肉補瘡。屆時必然是長瘡的沒能治好,健全的反而受傷致殘了。
北方缺水應該怎么解決?我認為應該一是大力節水,發展節水工業,節水農業,節水經濟,提倡(用水)節儉生活;二是節制經濟規模,淘汰費水污水的工廠和工程,禁止費水污水的工程上馬;三是大力節制人口,嚴格實行一胎化(全國也應該如此)。缺水是對人而言,人少了自然就不缺水了。四,北方靠海的省市冀魯京津應大力發展海水淡化產業,不要老想到黃河中游去調水,到別的省市區調水,到南方調水。黃河上游流域不缺水,黃河中游流域的水不被下游調走(配額分水也是一種調配),再加上節水、節制人口和節制經濟規模,黃河中游流域也就不缺水了,還有什么必要耗費巨資勞民傷財跨流域調水。
這里不得不多說一下計劃生育的問題。現在不少人又在提倡放寬生二胎的標準,甚至鼓吹普遍可以生二胎。其主要理由是應對老齡化。我認為所謂老齡化問題是杞人憂天。一,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只適合年輕人干的重體力勞動崗位是越來越少了。例如傳統的重體力勞動領域——大田勞作和建筑工地——使用機器的地方和時候越來越多了;二,將來視情況可調高退休年齡,這樣可大大增多勞動人口。例如現在的慣例是男工人男干部男知識分子一般60歲退休;女干部女知識分子一般55歲退休;女工人一般50歲退休。將來人口數量負增長、老齡人口增多后,可調高為:男工人一般60歲退休;男干部男知識分子一般65歲退休;其中的高級知識分子(正高及以上)高級干部(正廳及以上)一般70歲退休;女工人一般55歲退休;女干部女知識分子一般60歲退休;其中的高級知識分子(正高及以上)高級干部(正廳及以上)一般65歲退休。三,發展“銀發”產業,如家政業老年公寓業退休保險業(可逐步把農民納入)。這些新興產業還會成為我國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并提供許多新的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困難。四,兩害相較權其輕。即使將來有點老齡化的問題,但較之人口膨脹甚至人口爆炸,中國人口飆升到15億甚至20億,老齡化那點負面影響和隱患將微不足道。就具體的一個人來說,人口膨脹將使他(她)一輩子都貧窮受苦勞累折壽,而老齡化充其量使他(她)的最后十年有點冷清凄涼。
現在回到主題。西線工程是殺窮(對西南,西部欠發達地區)濟窮(對西北,西部欠發達地區)甚至是殺窮濟富(對黃河中游,為中部中等發達地區;對下游流域,為東部發達地區)。過于有悖社會公平。如果說,三峽工程并未把水調走,對長江上游中游下游都是利大于弊的話;如果說三門峽工程對峽下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有大利,對峽上的黃河中游地區有些弊,對全國來說是利大于弊的話;那么,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對西南人民來說有大弊,對西北人民來說也帶不來什么利充其量有點小利。所以,從代表全體中國人民全民族的根本利益考慮,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可以休矣。
(作者為四川大學歷史旅游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