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新人物百科 > 生命科學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許瑞明,男,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建)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0年至1984年浙江大學物理系就讀,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4年至1989年美國Brandeis大學物理系就讀,獲物理學碩士、博士學位。

1989年至1991年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物理系,博士后。

1991年至1993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物理系,博士后。

1993年至1996年美國冷泉港實驗室,訪問學者、研究助理。

1996年至2005年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助理教授 、副教授、教授。

2006年至2008年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

2008-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建)主任。

2010年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社會任職: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基因表達與調控的結構生物學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表觀遺傳學的結構機理研究。

2. 生物物理研究所參與基因表達調控的蛋白質復合物的結構研究。

3. 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合成機理及調節過程。

資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

出版專著:

資料更新中……

發表英文論文:

1 J. Han, H. Zhou, B. Horazdovsky, K. Zhang, R.M. Xu , and Z. Zhang (2007) Rtt109 acetylates histone H3 lysine 56 and functions in DNA replication. Science 315, 653-655.

2 Y. Huang, J. Fang, M.T. Bedford, Y, Zhang and R.M. Xu (2006) Recognition of histone H3 Lysine-4 methylation by a domain-swapped double tudor domain of JMJD2A. Science 312, 748-751.

3 H.C. Hsu, B. Stillman, and R.M. Xu (2005) Structural basis for 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 1 protein-silencing regulator 1 protein interaction in epigenetic silencing.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2, 8519-8524.

4 H. Shi, O. Cordin, C.M. Minder, P. Linder, and R.M. Xu (2004)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ATP-dependent splicing and export factor UAP56.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1, 17628-17633.

5 J. Min, Y. Zhang, and R.M. Xu (2003) Structural basis for specific binding of Polycomb chromodomain to histone H3 methylated at lysine 27. Genes & Dev. 17, 1823-1828.

6 H. Shi and R.M. Xu (2003)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Drosophila Mago nashi-Y14 Complex. Genes & Dev. 17, 971-976.

7 J. Min, Q. Feng, Z. Li, Y, Zhang, and R.M. Xu (2003) Structure of the catalytic domain of human Dot1L, a non-SET domain nucleosomal 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 Cell 112, 711-723.

8 J. Min, X. Zhang, X. Cheng, S.I. Grewal, and R. M. Xu (2002) Structure of the SET domain histone lysine methyltransferase Clr4. Nature Struct. Biol. 9, 828-832.

9 Z. Zhang, M.K. Hayashi, O. Merkel, B. Stillman, and R.M. Xu (2002)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BAH domain of ORC1 in transcriptional silencing. EMBO J. 21, 4600-4611.

10 J. Min, J. Landry, R. Sternglanz, and R.M. Xu (2001) Crystal structure of a SIR2 homolog-NAD complex. Cell 105, 269-279.

發表中文論文:

1 線蟲精氨酸甲基轉移酶5(PRMT5)的晶體結構研究 孫力濤; 鮑時來; 許瑞明 ; 龔為民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和發育研究所 【會議】第十一次中國生物物理學術大會暨第九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摘要集 2009-07-12

2 線蟲精氨酸甲基轉移酶5(PRMT5)的晶體結構研究 孫力濤; 鮑時來; 許瑞明 ; 龔為民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和發育研究所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2009-07-15

資料更新中……

榮譽獎勵:


1. 2008年入選國家“千人計劃”。

2. 2010年獲“中國僑界創新人才貢獻獎”。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一:


專訪許瑞明:開啟中國“冷泉港”

25年的美國生活,依然沒有讓他割舍對祖國的那份赤子情懷。

世界生命科學圣地與分子生物學搖籃——美國冷泉港實驗室教授、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這些令許多國內外同行都深感羨慕、尊重和向往的職位,依然沒有留住他。

他,就是許瑞明,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建)主任。

一個信念

1980年,許瑞明考入浙江大學,專業是物理學。本科畢業后,他前往美國開始了自己的求學之路。1992年底,面對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橄欖枝,許瑞明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擇——從事生物物理學研究,開啟了艱難的專業轉舵行程。

3年之后,他從最初的一無所知,成長為全球最優秀的生物學實驗室的助理教授。“記得第一次生物學學術報告時,我只在筆記本上記了幾個名詞。”許瑞明回憶道。

用許瑞明自己的話來說,“雖然在美國呆了25年了,但總覺得是一個暫時的狀態,該為自己的祖國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了”。

一次偶然回國參加會議的機會,對許瑞明的觸動很大。

2007年4月,中科院召開結構生物學戰略研討會,許瑞明應邀參加了此次會議。此時的他已經在美國冷泉港工作了13年,紐約大學醫學院也有意將他招入門下。“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龔為民研究員在會議期間就對我說,你既然要離開冷泉港,干脆就直接回國,到生物物理所來吧。”許瑞明說。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許瑞明第一次開始認真地考慮回國的問題。

同年12月,由中國和印度兩國的科學院共同組織,在班加羅爾召開了結構生物學研討會。此時的許瑞明還沒有正式回國內工作,但他頂替生物物理所副所長龔為民,率領研究所的科學家代表參加了這個研討會。許瑞明說,“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中科院的正式活動,我代表中科院作了一個特邀報告。”報告的內容是他近幾年所作出的代表性工作,非常精彩。

2008年3月3日,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主任招聘答辯評議會在北京召開,經過答辯評議,許瑞明被聘為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的主任,負責實驗室的籌建工作,這一舉動,更加表明了許瑞明回國的決心。

此前,在海外做到正教授而選擇全時回到中國工作的華裔科學家,在生命科學領域只有王曉東、饒毅等為數不多的幾人,像許瑞明這么一位重量級的領軍人物回歸,影響之大不言而喻。

“或許我不是百分之百能夠取得成功,但只要這是件有意義的事情,值得我花心思認真去做,我就會義無反顧。”許瑞明對回國工作的態度很坦然。

一份情感

許瑞明與中科院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2年前。

1997年,許瑞明第一次來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參觀完分子生物物理學家梁棟材院士的實驗室后,他很吃驚,“條件居然如此簡陋。結晶室是在一個很小的陰暗房間,既沒有空調,也沒有暖氣,屋里的溫度隨著屋外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再怎么說,國外的實驗室起碼都是恒溫的。”許瑞明說。中國1973年已經完成了高分辨率胰島素結構的解構,但20年后,國內依舊在做天然蛋白質,對于許瑞明帶來的國際前沿報告,國內真正理解的人還不多。

“那時大家還在爭先恐后往國外跑,很少有科學家愿意回來工作。但是有人告訴我,1996年饒子和就已決定回清華大學,我在驚訝之余,也對他的果敢行動感到佩服。”許瑞明說,“生物物理所是中國研究結構生物學的大本營,2003年饒子和當所長后,引進了很多國內外人才。我和生物物理所的溝通越來越多,和龔為民等研究員也有了更多的聯系。”

“這份情感更加觸動了我回國的決心。”許瑞明說。

對于普通人來說,許瑞明的研究領域頗為生僻——“表觀遺傳學”。他的研究對于體細胞克隆、誘導多功能干細胞技術、癌癥發生衰老等過程中的機理研究以及針對表觀遺傳調控的藥物研發都有重大意義。

一批人才

要想建設世界一流實驗室,并想比肩美國的冷泉港,人才是關鍵。

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建成后的目標是對所有中國研究人員開放,最終也會對外國研究人員開放。許瑞明說:“我們要全力以赴,做好這個體制改革的試驗品。”

2009年1月,許瑞明“全職”回國。同年,許瑞明入選中組部的第一批“千人計劃”。他在生物物理研究所建立實驗室,帶領青年科研人員和研究生開始他全新的科研事業。

很少有像許瑞明這樣,在擔任副所長職務后,依然將自己的辦公室直接設在實驗室的隔壁,“還是希望花時間在實驗室,做出點工作來,而不是過多地‘涉及’行政工作。”許瑞明告訴《科學新聞》。

每周一、三、五下午的2:30到5點是許瑞明課題組集體交流研討的時間,“只要我在,肯定參加,和學生們一起討論。這對他們的成長有好處。通過交流,互相學習,及時發現問題。”許瑞明說。

“國家給了很高的禮遇,個人要無愧于這種尊重。”許瑞明坦言,“我想大部分人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是,感覺壓力也很大。”

目前,許瑞明和他的同事正在為國家蛋白質科學實驗室招兵買馬。“在5年時間內中科院將花4500萬元建設國家蛋白質科學實驗室,我們初步將在全球范圍內招聘60名頂級的科學家擔任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而這5年的時間,國家每年將在蛋白質科學實驗室投入6000萬元研究經費。”

目前國內提供的條件與國外的差距已經縮小,但很多華人學者都還在猶豫。許瑞明認為,關鍵不在薪酬有多高,更重要的是良好的科研環境和共同的目標,這才是最吸引人才的條件,“在一位優秀的科學家眼里,看中的絕不會只是有錢”。

“從前,中國吸引人才的思路是‘只要做得好就進來’,但是現在全然不同了。就像是在下圍棋,戰略布局很重要,先要占據重要的關鍵點,然后連點成線。”許瑞明說。

為了增強實驗室對人才的吸引力,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員不僅拿工資、還能獲得為期5年的經費資助。首次招聘的研究員有2/3將留在國家蛋白質科學實驗室,預計最終研究人數將達100人。

一個“帝國”

許瑞明為做好這個國家實驗室的籌劃和建設工作可謂“全力以赴”。他提出了以英國MRC-LMB和美國冷泉港實驗室這兩家著名研究所為參照目標,吸取它們的運行和管理經驗,凝聚科研方向和人才,營造優秀的學術環境,爭取用5~10年時間把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建設成一所具有國際一流學術水平的科研機構。

2008年4月,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結構生物學中的X射線晶體學講習班成功在生物物理所舉辦。這次講習班是20年來第二次在美國以外的國家舉辦。

X射線晶體學講習班的組織者、著名蛋白質晶體學教授Gary Gilliland對曾與自己同事多年的許瑞明說:“我通過這個研討班孩子們的提問,通過對你所在研究所及實驗室的深入了解,也知道你為什么選擇回國了。”

作為國家實驗室的籌建主任,許瑞明積極組織相關科研和管理人員對實驗室的學科布局、人才引進、研究隊伍建設、科研管理體制等進行全面規劃,形成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的“建設方案”。

2008年秋天,許瑞明組織籌備了一次重量級會議,就是推動冷泉港亞洲國家會議中心在蘇州的建設,開啟了蛋白質國家實驗室同美國頂級生物科學家交流的另一扇門。

當美國冷泉港實驗室負責人詹姆斯•沃森參觀了蛋白質國家實驗室之后,這位“DNA之父”、許瑞明曾經的“老板”也對許瑞明說了一句話:“I now know why you are back。”

同年,許瑞明作為首席科學家組建了一支在表觀遺傳結構機理研究領域有深厚基礎的、在相關領域做出過優秀成績的、充滿活力的青年研究隊伍,并獲得“表觀遺傳學的結構機理研究”的973項目支持。這項工作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表觀遺傳學的分子機理研究,為提高中國生命科學研究創新能力、增強科技整體競爭力作出應有的貢獻。

與此同時,許瑞明還承擔著研究所的科研戰略工作,為科技事業發展出謀劃策,與管理人員一道,認真探討如何加強科研管理工作的創新,把他在冷泉港工作積累的優秀科研管理理念和方法傳授給管理人員。

2008年3月,美國《科學》雜志發表文章稱:去年秋天,放棄紐約大學教授的美好職位,分子生物學家許瑞明回到了中國,他知道自己要為這一舉動付出代價。首先是他的工資會降低,并且要適應北京這個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的生活。但是他無法抗拒幫助建立一個“研究帝國”這樣的機會。《科學》雜志里提到的“研究帝國”,就是中國正在籌建的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重新回到中國,和我在美國的25年相比,顯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為創建中國的“冷泉港”,許瑞明邁出了第一步。

文章來源:《科學新聞》2010年09月16日

媒體報道二:


許瑞明:生命之舟在這里重新起航

“從前,中國吸引人才的思路是‘只要做得好就進來’,但是現在全然不同了。”

“就像是下圍棋,戰略布局很重要,先要占據重要的關鍵點,然后連點成線。”

2008年3月,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發表文章說:在去年秋天,放棄紐約大學教授的美好職位,分子生物學家許瑞明回到了中國,他知道自己要為這一舉動付出代價。首先是他的工資會降低,并且要適應北京這個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的生活。但是他無法抗拒幫助建立一個“研究帝國”這樣的機會。

Science文章里提到的“研究帝國”,是我國正在籌建的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正是華人分子生物學家許瑞明,出任了這個實驗室的主任一職。

2009年,許瑞明入選了國家第一批“千人計劃”。中國20年,美國25年,再次回到中國——在一個輪回之間,諸多異彩紛呈的故事,串起了許瑞明這位華人科學家的人生腳印,已經變成一個特定時代的鏡像。

在美國,許瑞明是冷泉港實驗室教授、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而現在的他,名片上印著“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主任”的字樣。

從物理學到生物學的跨越

1980年,許瑞明考入浙江大學物理系。在浙大四年的本科學習,他不僅掌握了扎實的物理基礎,還記下了浙大老校長竺可楨的一句話:“你們要做將來的領袖,不僅求得一點專門的知識就足夠,必須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頭腦,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氣概,沉思遠慮、不肯盲從的習慣,而同時還要有健全的體格,肯吃苦耐勞,犧牲自己努力為公的精神。”

1992年底,面對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橄欖枝,許瑞明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之一,即將開啟一片新天地,從事生物物理學研究。

對生物學幾乎一無所知的許瑞明開始了“啃硬骨頭”的經歷。第一次聽取生物學學術報告,許瑞明只在筆記本上記了幾個名詞。做實驗,生物學家一般遵循從克隆,到蛋白質表達提純,再到晶體數據,最后解析結構這樣一個傳統過程。而許瑞明這位擅長數理基礎的理論物理學家卻要完全逆著順序來,從他能夠入手的“解結構”環節開始,倒退到蛋白質的表達提純。

三年之后,他從一位生物學的“高中畢業生”,成長為冷泉港實驗室這個全球最優秀的生物學實驗室的助理教授。

對于普通人來說,許瑞明的研究領域頗為生僻——“表觀遺傳學”。他和他的團隊對于各種組蛋白修飾酶的催化機理、底物特異性、酶活性的調控的結構和功能進行探索,對修飾后的組蛋白識別和染色質的高級結構的建立和維持的結構基礎進行研究。他的研究對于體細胞克隆、誘導多功能干細胞技術、癌癥發生衰老等過程中的機理研究以及針對表觀遺傳調控的藥物研發都有重大意義。許瑞明是這方面研究最早的核心成員之一。

回國:“我會義無反顧”

許瑞明說,雖然在美國呆了25年了,但總覺得是一個暫時的狀態,該為中國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他第一次與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接觸已經是12年前的事情。

1997年,許瑞明第一次來到生物物理所,在他的最初印象中,這里只是一個荒涼的北郊園區。他參觀了梁棟材先生的實驗室——這位中國大牌科學家的實驗室,條件居然如此簡陋:結晶室是在一個很小的陰暗房間,既沒有空調,也沒有暖氣,屋里的溫度隨著屋外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再怎么說,國外的實驗室起碼都是恒溫的。”許瑞明感慨萬分,中國1973年已經完成了高分辨率胰島素結構的解構,但20年后,國內依舊在做天然蛋白質,對于許瑞明帶來的國際前沿報告,國內真正理解的人還不多。

“那時大家還在爭先恐后往國外跑,很少有科學家愿意回來工作。但是有人告訴我,1996年饒子和就已決定回清華大學,我在驚訝之余,也對他的果敢行動感到佩服。”許瑞明說,“生物物理所是中國研究結構生物學的大本營,2003年饒子和當所長后,引進了很多國內外人才。我和生物物理所的溝通越來越多,和龔為民等研究員也有了更多的聯系。”

“2007年4月,中科院組織了一次香山會議。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我第一次認真地考慮回國的問題。”

饒子和是這次會議的主持者,中科院的很多領導與會,希望聽聽大家一些好的發展建議。“這時我在美國冷泉港已工作了13年,紐約大學醫學院正想招聘我。龔為民會上對我說,‘你既然要離開冷泉港,干脆就直接回國,到生物物理所來吧’。”

促成許瑞明下定決心回國的,有四位重要人物。

一是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路甬祥是許瑞明母校浙江大學的老校長,許瑞明在美國始終關注這位德高望重的戰略科學家的動向。路甬祥接任中科院院長之后,知識創新工程一系列大刀闊斧、卓有成效的改革,成為吸引許多學者回國效力的前奏曲。

二是他的同行饒子和。饒子和就任生物物理所所長的4年任期中,為生物物理所建立的國家戰略高地引進了一大批優秀的可用之才。在業界早就富有盛名的許瑞明,自然成為饒子和“名單”上不可或缺的一員大將。

三是許瑞明在美國Brandeis大學的同學,現任中科院副院長的李家洋。李家洋在美國做了一屆博士后就回到中科院工作。許瑞明對自己要回國這樣一個重要決定,找了李家洋這位老朋友商量。李家洋介紹了自己回國后的經歷,熱切地希望老朋友回國工作。

四是現任衛生部部長陳竺。2007年4月,時任中科院副院長的陳竺在得知許瑞明有回國的意向后,親自邀請許瑞明吃了頓飯,仔細向他解釋了國內的最新情況。陳竺對他說:“除了生物物理所,全國都在發展。哪怕現在碰到一些困難,將來一定會解決。”

2007年12月,由中國和印度兩國的科學院共同組織,在位于班加羅爾的印度科學研究所里召開了結構生物學研討會。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印度國家科學院副院長M. Vijayan、印度科學研究所所長P. Balaram等出席了開幕式。

“因為研討會的交流項目是結構生物學,雖然我還沒有正式回國內工作,但我頂替生物物理所副所長龔為民,帶了研究所的八九名科學家參加這個研討會。”許瑞明說,“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中科院的正式活動,我代表中科院作了一個特邀報告。”

2008年3月3日,許瑞明在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主任招聘答辯評議會上進行了答辯。

此前,正教授的華裔科學家全時回到中國工作,在生命科學領域只有王曉東、饒毅等為數不多的人,像他這么一位重量級的領軍人物回歸,影響之大不言而喻。 “或許我不是百分之百能夠取得成功,但只要這是件有意義的事情,值得我花心思認真去做,我就會義無反顧。”許瑞明的回答很沉穩。

“我知道你為什么回來了”

2008年4月底,冷泉港實驗室結構生物學中的X射線晶體學講習班成功在生物物理所舉辦。這次講習班是20年來第二次在除美國之外的國家舉辦。

X射線晶體學講習班的組織者、著名蛋白質晶體學教授Gary Gilliland耳聞目睹之后,對自己過去多年的同事、現已出任蛋白質國家實驗室主任的許瑞明說:“我通過這個研討班孩子們的提問,通過對你所在研究所及實驗室的深入了解,也知道你為什么選擇回中國了!”

2008年秋天,中國收獲了奧運會金牌總數第一的殊榮之時,許瑞明正忙著組織籌備一次重量級的會議:推動冷泉港亞洲國際會議中心在蘇州的建設,開啟蛋白質國家實驗室同美國頂級生物實驗室交流的另一扇門。

2008年10月下旬,冷泉港實驗室負責人詹姆斯•沃森應邀來到北京,在參觀了蛋白質國家實驗室之后,這位“DNA之父”、許瑞明以前的“老板”也對許瑞明說了一句話:“I now know why you are back。”——幾乎和Gary Gilliland是同樣的感觸。

20年前,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詹姆斯•沃森曾經訪問中國;20年后,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樣的奇跡,只有在中國才能發生。

站在吸納一流人才的高度

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是我國生物科學領域最早準備籌建的實驗室之一。國家實驗室建成后,將對所有中國研究人員開放,最終也會對外國研究人員開放。許瑞明說:“我們要全力以赴,做好這個體制改革的試驗品。”

中科院在過去的5年中已經投資2億元,為這個籌建中的國家實驗室配備了相關的儀器設備。“對我們至關緊要的下一步,是需要高水平的研究人員。”許瑞明如是說。他打算面向海內外科研單位公開招聘實驗室的第一批60名課題組長。

目前國內提供的條件與國外的差距已經縮小,但很多華人學者都還在猶豫。關鍵不在薪酬有多高,更重要的是良好的科研環境和共同的目標,這才是吸引人才的最有利條件。許瑞明說:“在一位優秀的科學家眼里,看中的絕不會只是有錢。”

許瑞明的這盤棋,已在干細胞和分子層面布了點,這是兩個極端,接下來他考慮的是,引進幾位優秀人才,做生化、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把這兩個極端銜接起來。“從前,中國吸引人才的思路是‘只要做得好就進來’,但是現在全然不同了。”許瑞明說,“就像是下圍棋,戰略布局很重要,先要占據重要的關鍵點,然后連點成線。”

蛋白質國家實驗室籌建的過程肯定不乏叢生的荊棘和艱難的考驗,但許瑞明堅信,隨著一批杰出學者的聯翩而來,實驗室一定會不負眾望,達到預期的建設目標。

“重新回到中國,和我在美國的25年相比,顯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為創建中國的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許瑞明邁出了第一步。

今年將度過45歲生日的許瑞明已經“全職”、“全時”回國工作。他最為精彩的生命之舟的歷程,才剛剛拉響汽笛起航。

許瑞明,1984年畢業于浙江大學物理系,1989年獲美國Brandeis大學物理系博士,后在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物理系從事博士后研究,1996~2005年任冷泉港實驗室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6~2008年擔任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2008年入選國家“千人計劃”,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并擔綱籌建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文章來源:《科學時報》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