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楊祁峰,男,1959年生,漢族,中共黨員。現任甘肅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推廣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甘肅省農牧廳主管科技和種植業工作的副廳長,甘肅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2年1月,畢業于甘肅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獲農學學士學位。
1992年,破格晉升為高級農藝師。
1995年,擔任甘肅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
1998年,破格晉升為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
社會兼職:
1. 中國農技推廣協會常務理事。
2. 中國農用塑料應用技術學會理事。
3. 《中國農技推廣》編委。
4. 《中國農業信息》編委。
5. 第二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6. 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第五屆委員。
7. 甘肅省作物學會副會長等職務。
8. 甘肅省抗震救災專家委員會生產恢復組組長。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資料更新中……
培養研究生情況: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甘肅省農牧廳項目:旱作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創新集成與應用,2003-2011。
2. 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西部小麥苗情診斷關鍵指標與方法,2011。
資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資料更新中……
發明專利:
1 全膜雙壟溝播種方法 楊祁峰; 張成榮; 熊春蓉; 張雷; 孫多鑫; 岳云; 牛建彪; 段禳全; 朱永永; 鄭有才; 王彩斌; 劉生瑞; 馬海河【中國專利】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2010-09-08
2 雙壟溝地膜一年兩用的方法 楊祁峰; 熊春蓉; 孫多鑫; 岳云; 張成榮; 張雷; 段禳全; 朱永永; 鄭有才; 王彩斌; 劉生瑞【中國專利】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2010-09-08
論文專著:

在國內各大刊物發表論文30余篇,主編或參編書籍8部。
出版專著:
1. 《作物栽培學研究方法》,甘肅民族出版社,1998年4月。
2. 《甘肅省種植業職業技能鑒定培訓教材》,甘肅省種植業職業技能鑒定站,2004年。
3. 《農作物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01月。
4. 《雙低油菜栽培技術》,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01月。
資料更新中……
發表論文:
1 油菜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研究和示范(英文) 楊祁峰; 陳其鮮; 熊春蓉; 趙小文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會議】第十二屆國際油菜大會論文集 2007-03-01
2 甘肅發展旱作農業的思路和技術體系 尚勛武; 楊祁峰; 劉廣才; 朱永永 甘肅省農牧廳;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會議】中國作物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2007-11-01
3 油菜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研究和示范(英文) 楊祁峰; 陳其鮮; 熊春蓉; 趙小文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會議】第十二屆國際油菜大會論文集 2007-03-01
4 旱地籽瓜全膜覆蓋壟上溝播技術土壤溫度效應研究 劉生學; 王彩斌; 劉廣才; 楊祁峰; 林淑敏 甘肅省會寧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華園西甜瓜開發研究所 【期刊】現代農業科技 2010-01-20
5 種植密度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籽粒灌漿及產量的影響 張文斌; 楊祁峰; 牛俊義; 孫學保; 牛芬菊 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榆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期刊】甘肅農業大學學報 2010-04-15
6 旱地籽瓜全膜覆蓋壟上溝播技術的降水利用效率 劉廣才; 楊祁峰; 劉生學; 王彩斌; 林淑敏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會寧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甘肅華園西甜瓜開發研究所 【期刊】作物雜志 2010-06-15
7 密度對全膜雙壟溝播不同品種玉米干物質積累及分配的影響 張永祥; 楊祁峰; 牛俊義; 張雷; 牛芬菊; 李德仁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農牧廳; 甘肅農業大學; 榆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期刊】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10-09-10
8 甘肅省旱地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研究與應用進展 李來祥; 劉廣才; 楊祁峰; 趙小文; 朱永永 甘肅省天水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9-01-10
9 從會寧縣小雜糧生產談小雜糧綠色食品的發展 楊祁峰; 岳云; 柴宗文; 李世成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雜糧作物 2009-02-15
10 旱地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增產效應研究 孫學保; 楊祁峰; 牛俊義; 張文斌; 牛芬菊 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榆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期刊】作物雜志 2009-06-15
11 甘肅省鮮食玉米生產現狀與發展建議 周德錄; 朱永永; 楊祁峰; 陳其鮮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甘肅農業科技 2009-07-20
12 旱地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在甘肅省旱作農業中的應用 李來祥; 楊祁峰; 劉廣才; 張成榮; 趙小文 甘肅省天水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榆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期刊】現代農業科技 2009-09-10
13 不同覆膜方式對糧飼兼用玉米田土壤溫度的影響 楊祁峰; 岳云; 熊春蓉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9-09-10
14 旱地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增產效果研究 劉廣才; 楊祁峰; 李來祥; 段禳全; 朱永永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天水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通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期刊】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9-11-15
15 旱地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水分高效利用機理研究 楊祁峰; 劉廣才; 熊春蓉; 張成榮; 朱永永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榆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期刊】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0-01-15
16 加快產業化進程 推進新農村建設 趙小文; 楊祁峰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甘肅農業 2006-12-15
17 關于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論述 趙小文; 楊祁峰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甘肅農業 2006-12-15
18 種植密度與施氮量對麥茬復種飼料油菜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響 楊瑞吉; 馬海靈; 楊祁峰; 牛俊義 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 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應用生態學報 2007-01-30
19 以色列農業產業化及對甘肅省的借鑒作用 趙小文; 楊祁峰; 李榮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甘肅蘭州;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蘭州; 甘肅白銀 【期刊】甘肅農業科技 2007-01-20
20 現代農業技術及其經濟性分析 趙小文; 楊祁峰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蘭州;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蘭州 【期刊】甘肅農業科技 2007-02-20
21 甘肅省油菜產業現狀及發展思路 陳其鮮; 楊祁峰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蘭州; 甘肅蘭州 【期刊】甘肅農業科技 2007-07-20
22 甘肅發展旱作農業的思路和技術體系 尚勛武; 楊祁峰; 劉廣才 甘肅省農牧廳;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農業科技與信息 2007-08-10
23 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 楊祁峰; 孫多鑫; 熊春蓉; 張成榮; 王天華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蘭州; 甘肅蘭州 【期刊】中國農技推廣 2007-08-25
24 旱地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土壤水分效應研究 劉廣才; 楊祁峰; 李來祥; 樊廷錄; 趙小文; 朱永永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天水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 【期刊】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8-11-10
25 不同覆膜方式對隴東旱塬玉米田土壤溫度的影響 楊祁峰; 岳云; 熊春蓉; 孫多鑫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08-11-10
26 小麥/玉米間作優勢及地上部與地下部因素的相對貢獻 劉廣才; 楊祁峰; 李隆; 孫建好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土肥所 蘭州 【期刊】植物生態學報 2008-03-30
27 不同覆蓋模式對旱作馬鈴薯生育期及土壤含水量的影響 鄭有才; 楊祁峰 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安徽農業科學 2008-07-10
28 甘肅省優質專用小麥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楊祁峰; 柴宗文; 李福; 岳云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農牧廳 【期刊】甘肅農業科技 2008-07-20
29 甘肅發展旱地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主要模式 劉廣才; 楊祁峰; 段禳全; 趙小文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通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期刊】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8-09-15
30 雙低油菜華協1號青飼效果的研究 牛菊蘭; 楊祁峰; 滕懷淵; 彭志云; 毛應誠 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武威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山丹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甘肅蘭州; 甘肅蘭州; 甘肅涼州; 甘肅山丹 【期刊】草業學報 2003-02-28
31 飼用雙低油菜華協1號營養成分含量動態及營養價值研究 楊祁峰; 滕懷淵; 牛菊蘭; 梁智; 呂經邦; 毛應誠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 武威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山丹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甘肅蘭州; 甘肅蘭州; 甘肅武威; 甘肅山丹縣 【期刊】草業學報 2003-04-30
32 稀土肥料對馬鈴薯增產效果的對比試驗 楊祁峰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蘭州 【期刊】中國馬鈴薯 2005-12-25
33 表征土壤肥力主要指標的研究進展 楊瑞吉; 楊祁峰; 牛俊義 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 甘肅蘭州; 甘肅蘭州 【期刊】甘肅農業大學學報 2004-02-29
34 白銀地區水澆地春小麥最適群體動態指標的研究 牛俊義; 楊祁峰 甘肅農業大學農學系;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甘肅農業大學學報 1996-01-30
35 隴中引黃灌區小麥產量結構指標及調控技術的研究 張金文; 楊祁峰; 牛俊義 甘肅農業大學農學系;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甘肅農業大學學報 1996-07-30
36 春小麥地膜覆蓋穴播栽培技術增產效應分析 楊祁峰; 張金文; 牛俊義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農業大學農學系 【期刊】甘肅農業大學學報 1997-07-30
37 地膜穴播小麥開花后干物質積累分配及籽粒灌漿特性分析 楊祁峰; 熊春蓉; 吳正強; 牛俊義; 張金文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甘肅農業大學農學系 【期刊】甘肅農業科技 1997-01-20
38 穴播地膜小麥栽培技術 楊祁峰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期刊】農業科技與信息 1998-07-15
榮譽獎勵:

1. 1987年,獲省政府“《中部地區旱農綜合栽培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稱號。
2. 1990年,獲省農委、省農業廳“地膜覆蓋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
3. 199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4. 1993年,獲“中國地膜覆蓋栽培研究會先進個人”稱號。
5. 1993年,獲全國農技中心“《甜菜高產高糖綜合栽培技術推廣》項目先進工作者”稱號。
6. 1994年,獲國家科委、農業部、外國專家局“三北”稱號地區“水稻旱育稀植技術推廣先進個人”稱號。
7. 1995年,獲農業部實施貧困地區“‘溫飽工程’先進個人”稱號。
8. 1996年,獲省農業廳“實施糧食增產技術先進個人”稱號。
9. 1998年,獲“甘肅省優秀專家”稱號。
10. 1998年,獲全國農技中心“全國小麥地膜覆蓋綜合配套技術試驗研究和推廣先進工作者”稱號。
11. 2003年,獲省人事廳“全省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12. 2004年,獲中國農學會“全國農業科普先進工作者”稱號。
13. 2005年,獲農業部“全國科技入戶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14. 2005年,獲全國農技中心“全國農技推廣先進工作者”稱號。
15. 2006年,獲農業部“全國農業職業技能開發先進工作者”稱號。
16. 2007年,獲農業部“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稱號。
17. 2001年、2003年、2006年、2007年,四次獲省農牧廳“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18. 2003年、2006年、2008年、2009年,四次獲省直機關工委“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19. 2008年,獲農業部“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稱號。
20. 2009年,獲感動甘肅“‘2008十大隴人’驕子”稱號。
21. 2011年,獲廣河縣人民政府“廣河縣榮譽市民”稱號。
媒體報道:

楊祁峰:科技讓農民增收渠道更寬
沒想到自己的很多時間是在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中度過的。 參加工作不久,我就對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有了切身體會。改革開放前,我在甘肅武威插過兩年隊,親眼看到傳統農業耕作收獲甚微。恢復高考后,我考入甘肅農業大學農學系,1982年畢業后分配到甘肅省農牧廳工作。對小麥條銹病的防治是我第一次接觸農業技術推廣。
1985年,我在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從事旱作農業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受技術條件,我們當時主要的做法僅限于“三耕三耱”、農作物倒茬、增施肥料、選抗旱作物品種等傳統技術。1989年,我們開始在旱作農業區推廣地膜玉米,這一做法為糧食增產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到1992年,全省的地膜玉米已經達到了180萬畝。
在地膜玉米取得成功后,我們從1994年開始推廣地膜穴播小麥。雖然產量上去了,由于成本較高,出現了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經過對地膜覆蓋技術10多年的積累和探索,我們在2003年研究出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這一技術使旱作農業區的抗旱由被動抗旱轉向主動抗旱。種植玉米比相同條件下的半膜平覆增產35%以上,種植馬鈴薯比露地栽培增產30%以上。2005年起,我們在全省大面積示范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2008年,共完成推廣面積289.52萬畝,受益農戶達65.31萬戶。這項技術的推廣,不僅可以解決山旱地區農民的口糧問題,而且還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每畝地產生的3000公斤玉米秸稈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大量的飼草料,使每畝地的純收入達到1600元。
如今,甘肅省9000多名農業技術人員常年活動在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我的親身經歷不就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業技術發展的一個縮影嗎?
來源:《中國養殖網》2008年10月06日
媒體報道二:

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者 農業技術推廣的領頭雁
----記甘肅省農技推廣總站站長楊祁峰同志
孜孜以求 獻身農技
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他懂科技、愛科技、獻身于科技。他立足于自己的本職崗位,把應有的工作熱情、先進模范和科技帶頭作用充分發揮在業務工作當中。積極投身于我省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和一系列先進實用技術的引進、試驗和示范推廣中,常年深入基層、搞調研,抓推廣,組織科技培訓,幫助解決農民在實現增產增收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實施重大農業科技推廣項目。
1990年,他在靖遠東灣鄉瓜園村蹲點,負責示范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技術,傳統的水稻種植每畝田插秧4萬多穴,而他要給農民示范推廣的旱育稀植技術要求每畝田只插2萬多穴。這種事農民們從沒聽說過,認為是瞎折騰。但大伙兒看他與村民們一樣下地干活、流汗,慢慢地村里一些好學上進的年輕人接受他的指導,結果當年水稻收獲后一測產,采用新技術的示范田比用傳統技術種植的稻田多產稻谷200公斤左右。從此大家對這個年輕人佩服不已。那年中秋由于工作忙,他留在村上沒有回家,晚上許多村民拿出專程從城里買來的西瓜、啤酒,炒好了熱菜,聚在一起跟他過節。看著那么多樸實厚道的農民臉上露出的豐收笑臉,他被深深感動了,從此以更加高漲的熱情一無反顧地投身到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中。
自1995年擔任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以后,他與班子成員一道,帶領全站干部職工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及農牧廳對全省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科技發展所做的安排部署,注重調查研究、科技創新和產業開發,突出科技項目的帶動,在全省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積極開展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和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試驗和示范推廣工作,在旱作農業、農業先進實用技術與新技術推廣、農業產業化生產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制訂與示范、農業科技示范場建設及農業技術推廣體制與機制創新、農技推廣員職業技能鑒定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由他組織實施的地膜覆蓋技術自80年代開始示范推廣以來,面積逐年擴大,覆蓋作物逐步拓寬。目前,已經成為我省抗旱生產、農民增產增收的主要措施,2007年推廣面積達到1400多萬畝,其中玉米種植基本上實現了地膜化,干旱半干旱地區地膜小麥、地膜谷子等也達到了100多萬畝。突出的成績,顯著的效益,使他主持的《旱地玉米模式化栽培技術》、《甘肅省地膜小麥穴播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先后分別獲得了全國農牧漁業“豐收計劃”一等獎,主持的《甘肅省“溫飽工程”—貧困地區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推廣》項目在全省9個地區,45個貧困縣推廣地膜覆蓋玉米496.22萬畝,平均畝增產玉米186公斤,總增產玉米9.24億公斤,使226.25萬戶農戶解決了溫飽,獲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在扶貧工作上的突出表現,1995年他被農業部評為先進個人,2001年單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扶貧開發先進集體。
組織開展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多年來基本實現了網不散、線不斷,為提高科技生產水平,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發揮了突出作用, 2000年,在省財政支持下,在定西市安定區饞口鎮指導農技中心嘗試建立了我省第一個跨鄉鎮區域性農技推廣站,為當地發展馬鈴薯產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由于他的堅持和努力,8年后,我省跨鄉鎮區域性農技推廣站現在已達到了130多個,使全省基層農技推廣體制創新走在了全國前列,為實現全省農技部門科技創新、機制創新探索出了一條新途徑。組織開展的職業技能鑒定、農技110熱線及示范場建設等在西北五省區也處于先進水平。
2001年,他選擇古浪縣海子灘為試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致富新路子,推廣麥后復種飼料油菜種植技術,使以往夏收后空閑的土地充分利用了起來,畝產飼草近萬斤。同時,又研究提供了青貯技術,為農民發展畜牧養殖業創造了條件。目前這一國內領先技術正從甘肅走向西北各省區。
圍繞無公害農業的發展和優質農產品等新的農業科技課題,他積極引導全省農技系統轉變工作思路,大力開展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的研究、制訂和示范。2001—2003年,組織全省農技推廣部門先后制定出臺了地膜小麥、馬鈴薯、大蔥、大蒜、大白菜、胡蘿卜、洋蔥等作物無公害生產技術標準20多項,有力地支持了我省無公害農業的發展。
他抓住農業工作的特點,每年利用一半的時間,深入基層、田間開展調查研究、技術指導,組織實施項目和技術培訓,足跡踏遍了甘肅的山川。2004年4月他率領科技服務小組赴平涼、慶陽兩市送科技下鄉15天時間,對所轄的9個縣區、21個鄉鎮、85個行政村進行了科技服務指導。在田間地頭,他手把手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深入農戶訪貧問苦,苦口婆心地給農民講解先進栽培技術,受到農民的高度贊揚。
2005年,他又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的理念謀劃農技推廣事業,以求真務實的作風狠抓農技措施的落實,以開拓創新的精神推動農技推廣工作”的思路,帶領全省農技推廣部門,正在為完成今年的各項任務而努力工作著,在農技推廣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方式創新、技術創新等方面積極探索著。
2004年他以敏銳的眼光,勤奮的工作,開始了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在全省的試驗示范推廣,在他的帶領下,這項技術不斷得到創新和完善,2006年發展到12萬畝,在大旱之年表現出了明顯的集雨保溫抗旱增產效果,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省財政大力投資推廣這項技術。2007年在全省32個旱作農業縣示范種植48.9萬畝,比半膜玉米平均畝增產150.8公斤,增產30%,被省委書記陸浩稱為“旱作農業的革命”,省科技廳組織省內外專家進行了鑒定,該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8年迅速擴大種植,面積達到289.5萬畝。有10個省區組織技術人員前來學習這項技術,在全國產生了強烈影響。
辛勤耕耘 碩果累累
幾分汗水、幾分收獲,作為本專業、本學科學術技術帶頭人,他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譜寫了一曲感人的科技推廣樂章。他先后主持、組織和承擔實施的省部級及國家重點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和推廣項目達20多項,并取得了多項成果,為農業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和甘肅農業的豐收做出了貢獻,先后獲部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5項,地廳級獎5項。2003年被省人事廳評為“引智工作先進個人”,2004年被中國農學會評為“全國農業科普先進工作者”。2003年、2006年兩次獲甘肅省省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2005年獲農業部科技入戶先進個人和農業職業技能開發先進工作者兩項表彰。2006年獲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標兵”稱號。
他重視業務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在科技論文方面,先后在《草業學報》、《甘肅農業大學學報》、《甘肅農業科技》和《甘肅農業》等科技雜志上發表了《甘肅省旱災發生情況及防御措施》、《隴中引黃灌區小麥產量結構指標及調控技術的研究》、《春小麥地膜覆蓋穴播栽培技術增產效應分析》等十多篇論文。撰寫了《作物栽培學研究方法》、《農作物地膜覆蓋栽培技術》、《雙低油菜栽培技術》和《甘肅省種植業職業技能鑒定培訓教材》等著作。對我省地膜覆蓋、旱作農業等技術的普及推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楊祁峰同志二十多年如一日,熱愛自己的崗位,以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作風,以一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者無私奉獻的精神,在農業技術推廣這塊綠野上辛苦地耕耘著,兢兢業業地為我省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無私奉獻著。
來源:《甘肅播報》2008年9月27日
媒體報道三:

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楊祁峰同志被評為“感動甘肅2008‘十大隴人驕子’”
在踐行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楊祁峰同志獲得省委省政府“感動甘肅□2008十大隴人驕子”稱號。2009年1月13頒獎典禮上,當主持人念到楊祁峰同志的名字時,全場掌聲一片。共產黨員、研究員楊祁峰同志是我省農業科技戰線的杰出代表,更是農技推廣戰線、旱作農業的領軍人物。他的當選不僅是全省農技推廣人的榮耀,更是全省“三農”工作者的榮耀,是時代的典型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楊祁峰的身上,透著的都是旱作農業的氣息,在農技推廣戰線的二十六個春秋,長期與農業、農民打交道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情系農民,獻身于我省農業科技推廣事業,他的經歷就是我省旱作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經過對地膜覆蓋技術10多年的積累和探索,在2004年,他和全省農業工作者一起在全省示范推廣 “全膜雙壟溝播”的旱作農業技術,并不斷創新和完善。2006年發展到12萬畝,在大旱之年表現出了明顯的集雨保溫抗旱增產效果,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2007年在全省32個旱作農業縣示范種植48.9萬畝,比半膜玉米平均畝增產150.8公斤,增產30%,被省委書記陸浩稱為“旱作農業的革命”,省科技廳組織省內外專家進行了鑒定,該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8年迅速擴大種植,面積達到289.5萬畝。
他先后主持、組織和承擔實施的省部級及國家重點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和推廣項目達20多項,取得了多項成果,為農業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和甘肅農業的豐收做出了貢獻,先后獲部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5項,地廳級獎5項。1995年他被農業部評為先進個人,2003年被省人事廳評為全省“引智工作先進個人”,2004年被中國農學會評為“全國農業科普先進工作者”,2003年、2006年兩次獲甘肅省省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2005年獲農業部科技入戶先進個人和農業職業技能開發先進工作者兩項表彰,2006年獲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標兵”稱號,2008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他重視業務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先后在《植物生態學報》、《干旱地區農業研究》等科技雜志上發表科技論文24篇。撰寫了《作物栽培學研究方法》、《農作物地膜覆蓋栽培技術》、《雙低油菜栽培技術》和《甘肅省種植業職業技能鑒定培訓教材》等著作。
楊祁峰同志二十多年如一日,熱愛自己的崗位,以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作風,以一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者無私奉獻的精神,在隴原大地上辛苦地耕耘,兢兢業業地為我省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無私奉獻。為全省農業科技的推廣普及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做出了艱苦的努力,用他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譜寫了一曲曲感人的樂章。當選感動甘肅□2008‘十大隴人驕子’當之無愧,他將繼續感動甘肅農業。
文章來源:《甘肅農業信息網》2009年1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