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受邀到十余個國家出席國際學術會議、訪問、講學、進行合作研究,是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學者。現在 三個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職務,分別為:
國際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協會 疾病與健康工作組 成員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科聯)國際醫學地質協會理事會 創始理事
泛太平洋環境與健康科學理事會主席團成員
鄭寶山是貴州省第一個受邀對臺灣進行學術訪問的學者。自1993年來已四次訪問臺灣。1994年發起籌辦了在臺灣召開的第一屆海峽兩岸資源與環境地球化學研討會,此后兩年一次分別在臺灣和大陸召開,成為海峽兩岸學者交流的重要渠道。由鄭寶山主持的第六屆會議將于2006年9月在北京召開。在積極發展兩岸學者間的了解和合作的同時,在國際學術活動中,與臺獨分子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鄭寶山是一名在科研工作上卓有成就,關心人民疾苦和社會發展,德才兼備的優秀科學家。自1978年來貴州工作后,鄭寶山同志把他的事業、生命與貴州聯系起來,對貴州地方病的防治和環境問題傾注了全部心血,在氟、砷等元素引起環境污染導致貴州典型地方病的環境地球化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國內外公認的重大成果。
作為課題負責人申請獲得七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項目的研究資助。另外曾擔任一項國家九五攻關項目的專題負責人,一項中國科學院九五重點課題的負責人。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項,貴州省科技攻關項目和貴州省十一五科技專項研究各一項。
作為博士生導師,已培養畢業博士生九人,碩士生兩人,其中一名博士獲中國科學院博士研究生特等獎。仍有在學博士生五人。
現已出版專著三部,其中一本為個人專著,在另一本中擔任第一副主編,還有一本為國際合作著作,以英文出版。發表第一署名論文124篇,非第一署名論文197篇。
鄭寶山在上世紀80年代的研究證明,內蒙包頭地區牲畜的氟中毒是包鋼大氣氟污染造成的,人的氟中毒則是飲用自然形成的高氟地下水造成的,而土壤的蘇打鹽漬化是高氟地下水形成的重要途徑。
90年代在對湖北恩施地方性硒中毒和貴州砷中毒的研究中,鄭寶山研究員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各種不同形態的元素硒以及在煤炭中以正5價狀態存在的砷的有機化合物。
在對貴州黔西南砷中毒的研究中發現了特高砷煤,這種煤炭中的砷的存在形態是世界上首次發現。與美 國學者合作進行了藥物驅砷效果的觀察,研究論文已被引用近200次,對貴州砷中毒的研究與防治有重要意義。
在對新疆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進行調查和研究后,對于中國西部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鄭寶山研究員最新主持完成的一項對我國城市飲水氟濃度與口腔健康關系的研究證實,目前我國城市居民飲水氟濃度普遍偏低。城市居民齲齒的發病率和人均齲齒數隨著飲水氟濃度下降而升高。此項研究為合理用氟,遏止我國齲齒發病率快速上升的趨勢提供了理論依據。
由鄭寶山主持的有關中國煤炭化學成分的國家重點基金項目研究,推翻了長期以來認為貴州煤炭含氟、砷、汞高,導致氟中毒砷中毒和嚴重汞污染的觀點,用科學的數據證明,貴州煤炭平均含氟量低于國內主要煤炭生產省份,砷和汞的平均含量也不高于其他省份。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