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劉奕清 ,男,1964年12月出生于四川,漢族,中共黨員。現任重慶文理學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長/學科辦主任,重慶市專業技術二級崗位教授。他榮獲科學中國人2017年度人物、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重慶市高層次特殊人才支持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重慶市首席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重慶市高等學校“十三五”市級園藝學重點學科帶頭人、特色植物種苗工程重慶高校創新團隊帶頭人、重慶市生姜科技專家大院首席專家、重慶市現代特色效益農業調味品產業技術體系生姜育種栽培技術崗位科學家、感動重慶十佳教師等榮譽稱號。他創立了生姜“苗繁種”理論與技術,建成第一個國家無菌種姜繁育綜合標準化示范區;育成國內目前僅有的兩個抗姜瘟病菜姜新品種渝姜1號和渝姜2號,并被列入重慶市促進鄉村振興100個農業主導品種;發明了以姜瘟病為靶向的網隔栽培模式與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為姜瘟病世界性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兼任重慶市植物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科技特派員協會副理事長、重慶市園藝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理事、重慶市特色植物種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特色植物產業重慶市2011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經濟植物生物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劉奕清教授領銜團隊20余名博士教授從事生姜等特色植物細胞工程種苗理論與豐產技術研發推廣30余年,在園藝學特色蔬菜生姜領域保持國際領先水平。主持承擔國家星火計劃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重慶市重大專項、重點攻關、創新平臺、創新團隊、重點學科、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等項目30余項。他領銜創建了重慶永川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示范基地、國家"種苗云港?星創天地"科技成果孵化平臺,培養家庭農場和種植示范農戶345戶。
劉奕清教授創立生姜“苗繁種”理論與生產應用技術體系,發明了無菌苗工廠化繁育與苗繁種技術,形成以無菌苗繁育為核心的種姜高效快繁技術體系,改變了“姜母”繁育種姜的傳統模式,建成第一個國家無菌種姜繁育綜合標準化示范區,使生產種帶菌率由35%降至1%,用種量比常規種減少35%。育成國內目前僅有的兩個抗姜瘟病菜姜新品種渝姜1號和渝姜2號,并被列入重慶市促進鄉村振興100個農業主導品種,已成為秦巴山區和三峽庫區、武陵山區及渝西地區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特色效益產業,正在糧經結構調整優化中發揮重大作用。發明了以姜瘟病為靶向的網隔栽培模式與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創造了千畝示范片連續6年姜瘟病發生率低于5%,增產20.5%的高產記錄。方智遠院士、鄒學校院士等專家認為,成果為姜瘟病世界性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農民送予他“姜軍”教授。
劉奕清教牽頭制定生姜地方標準4項,獲授權發明專利9項,出版《植物組織培養與種苗產業化研究》、《觀賞植物學》等專著和教材3部,發表論文在《Carbohydrate Polymers》、《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和《園藝學報》、《植物生理學報》等100余篇,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重慶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1項,對園藝學特色蔬菜生姜產業的科技發展與進步有重大意義。
劉奕清教帶領團隊科技特派員長期在巫溪、開州、豐都、黔江等貧困山區進行科研創新與科技培訓服務,生姜新品種及配套關鍵技術在長江上游重慶、四川、云南、貴州、海南等5省市廣泛應用,累積面積達93萬畝,新增就業崗位30萬個,帶動農戶增收180億元,取得重大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教育經歷:
1982.09-1986.07 西南大學(原西南農業大學)本科、學士。
1991.09-1994.06 西南大學(原西南農業大學)研究生、碩士。
2012.03-2015.06 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博士。
工作經歷:
1986.07-2004.06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原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主任、副研究員。
2004.07-2006.11 重慶文理學院生命科學系研究員。
2006.12-2015.12 重慶文理學院花卉研究所所長、教授。
2010.11-至今 重慶市特色植物種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12.01-2016.01 重慶文理學院林學與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
2016.03-至今 重慶文理學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長、教授。
社會兼職:
1、中國林業學會桉樹專業委員會委員。
2、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理事,2016.05-2021.04。
3、重慶市植物學會副理事長,2012.11-2018.04。
4、重慶市科技特派員協會副理事長,2017.06-2022.05。
5、重慶市園藝學會常務理事,2016.07-2021.06。
6、重慶市植物保護學會常務理事。
7、重慶市風景園林學會常務理事。
8、重慶市花卉協會常務理事。
9、永川區科協副主席。
主講課程:
花卉學 專業必修課 5 5 600
觀賞植物 專業必修課 3 4 460
植物組織培養 專業選修課 3 1 137
園林植物遺傳育種 專業選修課 2 2 146
承擔的實踐性教學:
花卉學 專業必修課 2 4 600
花卉組織培養 專業選修課 2 1 137
觀賞植物 專業必修課 2 4 460
主持的教研課題:
1、主持重慶市高校市級園林花卉學教學團隊建設,2008-2011
2、主持重慶市高等學校高級精品課程《花卉學》建設,2007-2010
3、主研重慶市教委《園林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項目,2008-2011
4、主研國家級和市級特色專業——園林專業建設項目,2008-2012
5、主研重慶市教委教育改革項目“園林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2008-2010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園藝蔬菜育種栽培。
科研成果:
劉奕清教授帶領團隊20余名博士、教授先后主持承擔國家和省部級重大、重點項目30余項,領銜創建重慶永川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示范基地、國家“種苗云港•星創天地”孵化平臺,領銜創建生姜等20種園藝植物細胞育苗工廠化生產技術體系,育成國內第一個竹根姜鑒定新品種‘渝姜1號’和鮮食無筋菜姜新品種‘渝姜2’號,創立生姜"苗替種"理論與生產應用技術體系,揭示“網隔栽培”隔離土傳病害傳播流行機制,建立了國內第一個竹根姜脫毒種姜繁育標準化示范區,制定生姜地方標準4項,獲授權發明專利9項,出版專著教材3部,發表論文70余篇,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重慶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1項。
1、國家星火計劃重大項目, “重慶現代設施農業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示范”,2013G811002,主持,已驗收合格。
2、重慶市科技支撐重大專項項目,“森林工程現代苗木設施繁育技術與配套產品研發”,CSTC,2009,主持,已驗收合格并獲成果登記(成果登記證編號:渝科成字2012Y331)。
3、重慶市科技集成示范重大項目,“生姜脫毒種苗繁育產業化”,Cstc2013fesf80005,第二主持,已驗收合格并獲成果登記(排名第一,成果登記證編號:渝科成字2017Y120)。
4、重慶市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生姜病原分子檢測及無病原種苗繁育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CSTS,2009AB1077,主持,已驗收合格并獲成果登記(成果登記證編號:渝科成字2011Y044)。
5、重慶市科委科技攻關項目,“重慶速豐桉引種選育及克隆育苗研究”,CSTC,2006AC1061,主持,已驗收合格并獲成果登記(成果登記證編號:渝科成字2008Y041)。
6、重慶市科技創新平臺專項,重慶市特色植物種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CSTC,2010CB1012,主持,已驗收合格。
7、重慶市高校優秀成果轉化資助項目,“竹根姜脫毒姜種 GAP 栽培關鍵技術轉化與產業示范”,KJZH14216,主持,已驗收合格。
8、重慶市高校優秀成果轉化資助項目,“桉樹新品種工廠化育苗技術轉化與示范”,KJZH08216,主持,已驗收合格并獲成果登記(成果登記證編號:渝科成字2011Y045)。
品種認定:
1、“渝姜2號”品種證,2017年重慶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鑒定(渝品審鑒2017009),個人排名第一。
2、“渝姜1號”新品種證,2014年重慶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鑒定(渝品審鑒2015015),個人排名第一。
3、“鄧恩桉”林木良種證,2011年重慶市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林木良種證編號:渝R-ETS-ED-003-2011),個人排名第一。
4、2007年度“巨尾桉DH3229” 林木良種證,2007重慶市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林木良種證編號:渝R-SC-EU-001-2007),個人排名第一。
5、2008年度巨桉無性系WLEG-17” 林木良種證,2009年重慶市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林木良種證編號:渝R-SC-EG-007-2008),個人排名第一。
發明專利:
1 連接配件(土地柵板) 鄒勇;姜玉松;黃科;蘭建彬;劉奕清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7-04-13 2017-10-20
2 一種藍莓栽培用組合支架 廖欽洪;劉奕清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7-08-15 2017-10-20
3 一種生姜起壟開溝機 廖欽洪;李會合;劉奕清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7-03-02 2017-09-26
4 種植容器(可拆卸式) 鄒勇;姜玉松;黃科;蘭建彬;劉奕清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7-04-07 2017-09-01
5 一種預防姜瘟病的育苗培養皿 羅潔;黃科;李會合;劉奕清 ;杜孝田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5-01-26 2015-07-29
6 一種用于姜瘟病的生姜采樣取樣器 羅潔;黃科;李會合;劉奕清 ;杜孝田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5-01-26 2015-07-01
7 生姜種植遮陽膜,ZL 201420857214.6, 廖欽洪;陳澤雄;黃科;劉奕清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4-12-31 2015-07-01
8 一種用于獼猴桃多光譜成像的箱體結構 李會合;唐建民;廖欽洪;劉奕清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4-12-31 2015-04-22
9 一種脫毒生姜試管苗(原原種)寬窄行栽培技術,ZL 201410180780.2, 黃科;劉奕清 ;雷貴春;鄒勇;孫向成;何光明;李洪海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4-04-30 2014-07-23
10 竹根姜機械化栽培技術,ZL 201410181075.4,黃科;劉奕清 ;雷貴春;鄒勇;孫向成;何光明;李洪海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4-04-30 2014-07-23
11 紅葉石楠組培苗生根培養基及瓶內生根方法與瓶外生根方法 陳澤雄;劉奕清 ;黃登艷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3-11-01 2014-02-05
12 山茶花組培苗生根培養基 陳澤雄;劉奕清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3-11-01 2014-02-05
13 尾赤桉201-2多倍體育種方法 陳澤雄;劉奕清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3-11-01 2014-02-05
14 金銀花組培苗生根培養基及生根培養方法 陳澤雄;劉奕清 ;婁娟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3-11-01 2014-02-05
15 灰氈毛忍冬渝蕾1號的增殖培養基及其增殖方法 陳澤雄;劉奕清 ;黃登艷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3-11-01 2014-02-05
16 茶樹組培苗生根培養的方法 陳澤雄;劉奕清 ;婁娟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3-11-01 2014-02-05
17 黃精根莖的組織培養基及離體再生方法 陳澤雄;劉奕清 ;黃登艷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3-11-01 2014-01-29
18 紅肉獼猴桃組培苗生根培養基 唐建民;劉奕清 ;陳澤雄;廖林正;黃科;湯玲;袁海英;黃登艷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3-09-29 2014-01-08
19 一種紅葉石楠組培苗生根培養基及其培養方法 唐建民;劉奕清 ;陳澤雄;廖林正;黃科;黃登艷;袁海英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2-09-20 2012-12-26
20 紅肉獼猴桃組培苗繼代增殖培養基,ZL 201210349621.1, 唐建民;劉奕清 ;陳澤雄;廖林正;黃科;黃登艷;袁海英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2-09-20 2012-12-19
21 藍莓組培種苗工廠化繁育方法 黃科;劉奕清 ;湯玲;黃登艷;袁海英;唐建民;陳澤雄;廖林正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2-09-20 2012-12-19
22 灰氈毛忍冬渝蕾1號組培種苗的繁育方法 劉奕清 ;陳澤雄;廖林正;黃登艷;唐建民;黃科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2-03-08 2012-07-18
23 灰氈毛忍冬渝蕾1號種苗的組織培養基 陳澤雄;劉奕清 ;廖林正;黃登艷;唐建民;黃科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12-03-08 2012-07-18
24 竹根姜脫毒組培種苗工廠化繁育方法,ZL201010042068.8, 劉奕清 ;陳澤雄;吳中軍;廖林正;黃登艷;唐建民;黃科 重慶市澳桉花木種植有限公司 中國專利 2010-01-15 2010-09-22
25 巨桉無性系WLEG-17組培培養基 劉奕清 ;陳澤雄;廖林正;呂玉奎;黃登艷 重慶文理學院 中國專利 2009-08-31 2010-03-03
備注:專利名稱 發明人 申請人 來源數據庫 申請日 公開日排序
科研項目:
主持承擔重慶市重大專項、重點攻關課題、國家863計劃子項目、市教委重點科技項目和教改項目30余項。
1、重慶市“十三 五”重點學科建設計劃專項:園藝學,帶頭人,2017-2020。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獼猴桃采后果實應答灰霉病菌發生的關鍵基因篩選及功能解析,31670688,主持,2017-2020。
3、國家星火計劃重大項目:重慶現代設施農業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示范,2013G811002,主持,2013-2016。
4、重慶市農委現代特色效益農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計劃專項:調味品產業技術體系-調味料生姜品種選育及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崗位專家),2007(7),主持,2017-2021。
5、重慶市科委重點攻關計劃項目:生姜病原分子檢測及無病原種苗繁育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Cstc 2009AB1077,主持,2009-2011。
6、重慶市科委重大集成示范項目:生姜脫毒種苗繁育產業化,Cstc2013jcsf80005,第二主持,2013-2016。
7、重慶市教委優秀成果轉化專項:竹根姜脫毒姜種 GAP 栽培關鍵技術轉化與產業示范,KJZH14216,主持,2014-2017。
8、重慶市科委科技創新平臺專項:重慶市特色植物種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Cstc2010CB1012,主持,2010-2011。
9、重慶高校創新團隊建設專項:特色植物種苗重慶高校創新團隊建設,201025,帶頭人,2010-2012。
10、重慶市科技研發基地:重慶市生姜科技專家大院,首席專家,2014-2016。
11、重慶市科技支撐重大專項:現代苗木設施繁育技術與配套產品研發,Cstc 2009AB1122,主持,2009-2012。
12、主持重慶市重大專項森林工程科技支撐:“森林工程現代苗木設施技術與產品開發”,2009-2012。
13、主持重慶市重點攻關課題:“生姜病原分子檢測及無病原種苗繁育體系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2008-2011。
14、主持重慶市高等學校優秀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桉樹新品種工廠化育苗技術轉化與示范”,2009-2010。
15、主持重慶市重大平臺建設項目:“重慶高校園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建設”,2007-2009。
16、主持重慶市科委攻關計劃項目:“重慶速生桉引種選育及克隆育苗研究”,2006-2008。
17、主持重慶市教委重點科技項目:“速生桉體胚克隆及微體快繁技術研究”,2007-2009。
18、主持重慶市秀山紅星中藥材有限公司委托科研項目:“金銀花組培種苗工廠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2009-2011。
19、主研重慶市教委重點科研項目:“山茶花種質資源評價與優良株系體胚克隆繁育研究”,2008-2010。
20、主研重慶市教委重點科研項目:“紫杉二烯合成酶內生真菌克隆轉化技術研究”,2006-2008。
21、主研重慶市教委重點科研項目:“彩葉草組織培養研究”,2007-2009。
22、主持重慶市科技創新能力平臺建設項目:“重慶市特色植物種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3、國家863計劃子課題:“重慶桉樹遺傳轉化與種質創新”。
24、國家星火計劃重大項目:“重慶優勢蔬菜產業化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的子項目“生姜脫毒種苗組培快繁技術集成與產業化”。
25、重慶高校優秀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生姜無病原種苗繁育技術轉化與示范”。
工程中心動態:
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介紹
劉奕清 ,現任重慶文理學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長/學科辦主任,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重慶市高層次特殊人才支持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重慶市高等學校“十三五”市級園藝學重點學科帶頭人、特色植物種苗工程重慶高校創新團隊首席專家、重慶市生姜科技專家大院首席專家、重慶市現代特色效益農業調味品產業技術體系生姜育種栽培技術崗位科學家、重慶市植物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科技特派員協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理事、重慶市特色植物種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特色植物產業重慶市2011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經濟植物生物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感動重慶十佳教師。
劉奕清教授帶領團隊20余名博士教授從事生姜等特色植物細胞工程種苗理論與配套豐產技術研發推廣30余年。先后主持承擔國家自科基金“獼猴桃采后果實應答灰霉病菌發生的關鍵基因篩選及功能解析”、國家星火重大項目“重慶現代設施農業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示范”、重慶重大科技專項“現代苗木設施技術與配套產品開發”、重慶高校優秀成果轉化資助“竹根姜脫毒姜種GAP栽培關鍵技術轉化與產業示范”等30項;獲得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重慶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1項;選育鑒定渝姜1號和渝姜2號新品種2個;制定生姜地方標準4項;獲授權發明專利9項,出版《植物組織培養與種苗產業化研究》、《觀賞植物學》等專著教材3部,在國際權威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IF=4.689)、《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IF=4.165)和國內《園藝學報》等發表論文70余篇。
領銜創建重慶永川國家用科技特派員創業示范基地、國家“種苗云港·星創天”地孵化平臺,研發創建生姜、獼猴桃、草莓等經濟植物細胞工程種苗工廠化生產線,集成創新生姜細胞工程繁育“苗替種”理論、“網隔栽培”隔離姜瘟病菌傳播流行技術體系,為重慶農業特色產業鏈生姜、獼猴桃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從事生姜等研發推廣30余年,主持承擔國家自科基金、國家重大項目、重慶重大科技專項等項目30多項,創立生姜“苗替種”理論,揭示“網隔栽培”隔離土傳病菌傳播流行機制,獲得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重慶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1項;選育鑒定生姜新品種2個;制定生姜地方標準4項;獲授權發明專利9項,出版專著教材3部,在國內外權威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植物生理學報》等發表論文70余篇。
二、中心科技特派員活動
2015年達州
2017年永川
2017年榮昌
2017年豐都
學術交流:
1、每年以國家第一批創新創業導師參加科技部人才中心科技創新創業交流培訓5天;
2、每年出席中國園藝學會學術年會和重慶市園藝學會學術研討會;
3、每年出席中國植物大會學術年會和重慶市植物學會學術研討會;
4、每年出席中國生物技術學會和中國生物技術學會植物組培脫毒種苗生產分會研討會;
5、每年出席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學術年會和重慶市植物保護學會學術研討會;
6、每年出席國際植物園大會;
7、2017年8月10-16日將應邀訪問美國康奈爾大學;
8、2018年6月將赴德國洪堡大學交流訪問;
9、2019年將參加歐洲生物技術交流大會。
論文專著:
發表論文60余篇,主編《觀賞植物學》、《觀賞植物》規劃教材2部,出版《速生桉產業化生產與可持續經營》學術專著1部。
出版專著:
1、《觀賞植物》, 劉奕清 ,王大來,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9年8月。
2、《觀賞植物學》, 劉奕清 ,夏晶暉,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年4月。
3、《速生桉樹產業化生產與可持續經》,劉奕清 , 現代教育出版社 2011年。
4、《植物組織培養與種苗產業化研究》,劉奕清 (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
發表期刊論文:
1 外源鈣對低溫脅迫下尾巨桉幼苗生理特性及內源激素的影響 劉國花; 蘭建彬; 劉奕清 ; 朱菁; 鄭春花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7-11-15
2 重慶市獼猴桃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蘭建彬; 寇琳羚; 陳澤雄; 廖欽洪; 李會合; 劉奕清 ; 唐建民 南方農業 2017-08-18 19:06
3 藍莓莖尖脫毒繁育技術的建立 龐敏; 黃科; 劉奕清 ; 王微 江蘇農業科學 2017-07-20
4 KNO3 對獼猴桃組培苗形態及生理特性的影響 黃科; 龐敏; 王立梅; 廖欽洪; 唐建民; 劉奕清 經濟林研究 2017-01-11 10:52 />
5 Chitosan and oligochitosan enhance ginger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resistance to rhizome rot caused by Fusarium oxysporum in storage. 劉奕清 Carbohydrate Polymer, 2016,151:474-479
6 A complex inoculant of N2-fixing, P- and K-solubilizing bacteria from a purple soil improves the growth of kiwifruit (Actinidia chinensis) plantlets. 劉奕清.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16,7:841 (通訊作者)
7 美團外賣在大學校園應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賴海蓉; 金婕雁; 胡艷梅; 錢唯一; 陳夢瑤; 劉奕清 ; 鄧靜; 殷延海 人力資源管理 2016-08-08
8 白姜轉錄組中的SSR位點信息分析 鄒勇; 黃科; 姜玉松; 劉奕清 作物雜志 2016-06-06 16:07
9 生姜中Salmonella enterica的分離與宿主氧化應答 黃科; 李泊寧; 羅潔; 龐敏; 劉奕清 ; 鄒勇 食品科學 2016-04-15
10 栽培模式對竹根姜生長及氮、磷、鉀吸收的影響 孫向成; 鄒勇; 李煥梅; 屈長青; 董清芳; 劉奕清 ; 黃科 中藥材 2016-02-03 09:53
11 藍莓離體快繁及生根特點研究 黃科; 黃琴; 代歡; 劉奕清 ; 鄒勇 經濟林研究 2016-01-29 17:23
12 施硫調節基質pH值對藍莓幼苗生長、養分含量的影響 黃科; 孫向成; 何光明; 熊廷蓉; 劉奕清 ; 鄒勇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1-20
13 Combining an antagonistic yeast with harpin treatment to control postharvest decay of kiwifruit. 劉奕清. Biological Control,2015,89:61-67
14 碳酸鉀活化劑法制備稻殼活性炭的工藝優化 廖欽洪; 李會合; 劉奕清 ; 廖林正 農業工程學報 2015-06-08
15 植物鉀素研究進展 王立梅; 劉奕清 ; 阮玉娟 中國園藝文摘 2015-05-26
16 GC-MS與化學計量學法結合對干姜與高良姜揮發油成分的比較分析 熊運海; 彭小平; 劉奕清 江蘇農業科學 2015-05-25
17 基于CASI高光譜數據的作物葉面積指數估算 唐建民; 廖欽洪; 劉奕清 ; 楊貴軍; 馮海寬; 王紀華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15-05-15
18 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對桑樹離體繁育的影響 黃科; 唐婧; 劉自震; 湯玲; 蒲云紅; 劉奕清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03-25 14:28
19 黃金蒲桃對低溫逆境的生理響應及其抗寒性 蘭建彬; 劉國花; 唐建民; 陳澤雄; 劉奕清 廣東農業科學 2014-08-10
20 茉莉的研究進展 阮玉娟; 劉奕清 ; 王立梅 中國園藝文摘 2014-03-26
21 灰氈毛忍冬工廠化快繁生產體系的建立及再生苗遺傳穩定性的分子鑒定 陳澤雄; 胡凱; 劉奕清 園藝學報 2013-12-25
22 根癌農桿菌介導灰氈毛忍冬遺傳轉化體系的建立 劉國花; 劉奕清 ; 陳澤雄; 劉周江 中藥材 2013-12-25
23 菌根技術在容器大苗培育中的應用前景 唐建民; 朱華明; 劉奕清 中國園藝文摘 2013-10-26
24 不同濃度的鉀、氯離子對團花樹組培燒苗現象的影響 唐建民; 雷貴春; 袁海英; 劉奕清 南方農業 2013-09-15
25 外源脫落酸對鹽脅迫下灰氈毛忍冬幼苗生理特性的影響 朱菲菲; 劉奕清 ; 陳澤雄; 蘭建彬 中藥材 2013-07-25
26 秋水仙素誘導細氈毛忍冬同源四倍體 陳澤雄; 吳林; 劉奕清 植物生理學報 2013,49(4):385-391 (通訊作者)
27 甘氨酸濃度對生姜組培苗氮代謝的影響 廖林正; 朱菲菲; 劉奕清 ; 唐建民; 陳澤雄 中國蔬菜 2013-03-15
28 城市綠地對熱島效應的緩解作用及其研究進展 鄒敏; 劉奕清 ; 先旭東 南方農業 2013-03-15
29 永川城區主要綠化植物的滯塵效應 王建輝; 劉奕清 ; 鄒敏 環境工程學報 2013-03-05
30 秋水仙素離體誘導金銀花多倍體及倍性鑒定 劉奕清 ; 吳林; 陳澤雄; 朱菲菲 中藥材 2012-11-25
31 永川城區主要綠化植物葉片含硫量及相對吸硫量研究 王建輝; 劉奕清 ; 鄒敏; 吳林 安徽農業科學 2012-07-10
32 紅陽獼猴桃快速繁殖體系的建立 朱學棟; 劉奕清 ; 趙榮隆; 袁海英; 吳林 湖北農業科學 2012-06-05
33 生長調節物質及木質化程度對金銀花扦插繁育的影響 廖林正; 周友兵; 吳滌; 黃科; 吳茂力; 劉奕清 北方園藝 2012-02-29
34 2,4-D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對金銀花葉片植株再生的影響 吳林; 劉奕清 ; 陳澤雄; 黃登艷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12-20
35 莖尖脫毒生姜組培苗病原檢測研究 黃科; 劉奕清 ; 陳澤雄; 唐建民 北方園藝 2011-04-30
36 干旱脅迫對琴葉榕生長和生理特性的影響 吳中軍; 張揚; 劉奕清 ; 唐建民 北方園藝 2011-02-15
37 TDZ/NAA對尾赤桉莖段愈傷分化及植株再生的影響 曾靜; 楊曉紅; 劉奕清 ; 陳澤雄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10-20
38 尾巨桉遺傳轉化體系研究 劉國花; 劉奕清 ; 陽佳位; 胡凱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0-09-15
39 四川‘竹根姜’試管種苗產業化生產的技術因素分析 陳澤雄; 劉奕清 ; 黃登艷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8-20
40 產業化背景下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陳澤雄; 劉奕清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8-18
41 紅葉石楠‘紅羅賓’離體再生技術研究 陳澤雄; 劉奕清 ; 黃登艷 北方園藝 2010-06-15
42 紅葉石楠葉片原生質體分離條件的研究 陳澤雄; 劉奕清 ; 黃登艷 湖北農業科學 2010-06-05
43 培養因子及切割工藝對生姜試管苗生長效應的研究 陳澤雄; 劉奕清 ; 黃登艷; 廖林正 中藥材 2010-05-25
44 生姜原原種標準化設施培育技術 劉奕清 ; 陳澤雄; 廖林正; 黃登艷; 羅文彬 北方園藝 2010-04-30
45 不同移栽基質對生姜試管苗生長的影響 吳中軍; 陳澤雄; 劉奕清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4-20
46 生姜脫毒種苗移栽基質篩選及肥水調控研究 劉奕清 ; 陳澤雄; 吳中軍 北方園藝 2010-01-30
47 印度彩葉榕‘紅關公’離體培養體系的研究 陳澤雄; 劉奕清 ; 黃登艷 北方園藝 2010-01-30
48 新世紀重慶桉樹研究進展與發展策略 陳勇; 劉奕清; 唐建民; 陳澤雄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6-18
49 ‘渝茶1號’離體培養及植株再生研究 陳澤雄; 劉奕清 ; 黃登艷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12-20
50 印度橡膠榕離體培養及植株再生研究 陳澤雄; 劉奕清 ; 黃登艷 安徽農業科學 2009-12-10
51 花葉姜離體再生體系的建立 陳澤雄; 劉奕清 ; 黃登艷 北方園藝 2009-08-15
52 重慶地區桉樹無性系引種效果評價 劉奕清 ; 陳澤雄; 廖林正 林業科技 2009-05-25
53 重慶桉樹無性系引種評價與選擇效果 劉奕清 ; 陳澤雄; 劉長春; 廖林正; 雷光祥 桉樹科技 2008-12-15
54 紅葉李離體莖段培養與微體快繁的研究 劉長春; 廖林正; 雷光祥; 劉奕清 安徽農業科學 2008-07-20
55 高溫和干旱脅迫對尾巨桉幼苗生理特性的影響 劉奕清 ; 陳澤雄; 楊婉晴 園藝學報 2008-05-25
56 桉樹的美化生態功能及園林應用 劉奕清 ; 婁娟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12-18
57 尾巨桉幼苗對低溫脅迫的生理生化反應 劉奕清 ; 李會合; 陳澤雄 福建林業科技 2007-12-15
58 在專業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培養高素質園林文化人才 劉奕清 ; 張祖榮; 張紹斌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2-15
59 金富獼猴桃離體培養與植株再生的優化研究 劉長春; 陳澤雄; 龔雪芹; 劉奕清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10-20
60 銀葉合果芋離體培養與快速繁殖研究 徐安輝; 劉奕清 ; 陳澤雄; 劉長春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10-15
61 卡特蘭葉片原生質體分離條件的研究 陳澤雄; 劉奕清 ; 丁茂倩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8-15
62 低溫脅迫對尾巨桉幼苗細胞膜透性的影響 劉奕清 ; 朱建勇; 陳澤雄 林業科技 2007-07-25
63 蔗糖對黃金合果芋試管苗生長及生理的影響 劉奕清 ; 劉長春; 徐安輝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6-15
64 渝桉1號的單芽莖段培養與植株再生研究 楊帆; 劉奕清 ; 徐安輝; 劉長春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4-15
65 人工濕地子系統生態植物景觀構建的研究 婁娟; 劉奕清 生態經濟 2007-02-28
66 利用柑橘莖段誘導不定芽改進微芽嫁接技術的研究 陳澤雄; 劉奕清 ; 婁娟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2-20
67 花卉學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建設探討 劉奕清 ; 婁娟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12-30
68 黃斑橡膠榕離體再生體系的建立 劉奕清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6-11-30
69 重慶西部速生桉樹可持續發展戰略探討 劉奕清 ; 劉長春; 徐安輝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10-18
70 營養液的組成及理化性質對紅榕生長的影響 劉奕清 ; 王大平; 楊勇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8-30
71 套袋對夏橙果實綠斑病發生及果實品質的影響 王大平; 劉奕清 ; 李道高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8-30
72 黃金合果芋水培營養液的優化體系研究 劉奕清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6-30
73 人參榕播種育苗技術關鍵 劉奕清 ; 王大平; 熊運海 種子 2006-04-25
74 ‘T13’號桉樹再生體系的建立 劉奕清 中國種業 2006-04-15
75 觀音蓮屬組培苗的移植與管理技術 劉奕清 農業科技通訊 2006-03-17
76 富貴竹的貯運保鮮與霉菌控制 張碧波; 劉奕清 林業實用技術 2006-03-15
77 金脈單藥花的水培技術研究 劉奕清 林業實用技術 2006-03-15
78 10種殺菌劑對夏橙綠斑病病藻的毒力測定 王大平; 劉奕清 ; 李道高 湖北農業科學 2005-12-30
79 茶樹插穗生根過程中內源激素動態變化 姚永宏; 吳全; 李忠林; 鄧祖玲; 彭萍; 劉奕清 ; 孟元祥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12-30
80 夏橙生長期果實套袋對采后貯藏品質的影響 王大平; 劉奕清 ; 李道高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12-30
81 硝酸銀對出口水培富貴竹霉菌的控制效果 劉奕清 農業科技通訊 2005-11-17
82 出口富貴竹的加工與水培工藝流程 張碧波; 劉奕清 林業實用技術 2005-11-15
83 花燭離體培養與植株再生的優化研究 劉奕清 ; 王大平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10-30
84 水楊酸對黃花梨采后衰老和膜脂過氧化的影響 王大平; 劉奕清 ; 朱鈞; 朱建勇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10-30
85 紅掌阿力安娜的組培快繁技術研究 劉奕清 中國種業 2005-10-15
86 金錢樹的扦插繁殖育苗技術研究 劉奕清 北方園藝 2005-09-05
87 尾巨桉試管苗移栽基質配方的研究 劉奕清 林業科技 2005-08-30
88 尾巨桉的離體培養和快速繁殖 劉奕清 ; 王大平; 熊運海 園藝學報 2005-08-30
89 金錢樹離體枝條貯藏保鮮試驗效果 劉奕清 北方園藝 2005-07-05
90 蝴蝶蘭離體快繁優化體系研究 劉奕清 ; 熊運海; 王大平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6-30
91 尾細桉的組織培養和快速繁殖 劉奕清 ; 王大平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4-30
92 桉樹組培苗移栽無土基質篩選 劉奕清 林業實用技術 2005-04-15
93 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及影像學表現 徐宏偉; 晁明; 劉奕清 ; 徐風峰; 趙嵩 放射學實踐 2003-09-20
94 右腎上腺原始神經外胚層瘤一例報告 余日勝; 劉奕清 ; 吳瑾秀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2002-09-15
95 胰腺囊腺癌的CT診斷及掃描技術探討 劉奕清 ; 余日勝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 2002-03-15
96 空腸神經纖維瘤病伴腸黏膜多發性潰瘍一例 余日勝; 劉奕清 ; 吳瑾秀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02-02-10
97 茶樹品種抗側多食跗線螨的形態和生化特征 劉奕清 ; 徐澤; 周正科; 謝冬祥; 楊秀和 中國茶葉 2000-02-07
98 發展黔江地區茶葉生產,加快山區脫貧步伐 侯渝嘉; 楊秀和; 胡增旬; 劉奕清 貴州茶葉 1999-12-15
99 茶樹品種抗側多食跗線螨的形態和生化特征 劉奕清 ; 徐澤; 周正科; 謝冬祥; 楊秀和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 1999-06-30
100 高效生物微肥對茶樹生長的影響 劉奕清 ; 徐澤; 謝堃 茶業通報 1996-06-10
101 茶樹品種對側多食跗線螨種群的影響 劉奕清 ; 謝冬祥; 徐澤 植物保護學報 1996-05-15
102 四川機采茶園效益分析 徐澤; 劉奕清 ; 吳全 貴州茶葉 1996-03-15
103 茶樹品種對側多食跗線螨的抗性差異及鑒定方法的研究 劉奕清 ; 謝堃; 凌澤芳; 謝冬祥; 吳蔚文; 錢偉 西南農業學報 1994-12-30
104 茶樹生化指標與抗螨性的相關研究 劉奕清 ; 徐澤; 謝堃; 凌澤芳; 吳蔚文 西南農業學報 1994-12-30
105 茶樹葉片形態特征與抗側多食跗線螨的關系研究 劉奕清 ; 譚和平; 凌澤芳; 吳蔚文 西南農業學報 1994-12-30
106 側多食跗線螨為害對茶樹光合作用的影響 劉奕清 ; 徐澤; 凌澤芳; 謝堃; 吳蔚文; 錢偉 西南農業學報 1994-12-30
107 模糊隸屬度法預測茶跗線螨發生趨勢研究 劉奕清; 魯肅昌; 吳蔚文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1993-03-02
108 模糊隸屬度法預測茶跗線螨發生趨勢研究 劉奕清; 魯肅昌; 吳蔚文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1993-03-02
109 茶跗線螨空間分布型研究(簡報) 劉奕清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1990-05-01
110 茶角蠟蚧的多殺菊酯等藥效試驗 魯肅昌; 劉奕清 茶葉科學簡報 1990-12-31
111 多殺菊酯對茶樹害蟲的防治效果 劉奕清 ; 謝坤 山區開發 1990-06-30
112 來福靈對茶樹小綠葉蟬的防治效果 劉奕清 ; 謝冬詳 山區開發 1991-05-01
113 防治茶跗線螨的新藥試驗 劉奕清 四川農業科技 1992-04-30
114 茶園主要害蟲農藥防治與低容量噴霧法 劉奕清 山區開發 1992-03-01
115 模糊隸屬度法預測茶跗線螨發生趨勢研究 劉奕清 ; 魯肅昌; 吳蔚文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1993-03-02
116 藍莓莖尖脫毒繁育技術的建立 龐敏; 黃科; 劉奕清 ; 王微 江蘇農業科學 2017-07-20
會議論文:
1 黃金合果芋水培營養液的優化體系研究 劉奕清 中國園藝學會第十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 中國會議 2005-11-01
榮譽獎勵:
所獲榮譽:
1. 2018年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2. 2017年國家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科技創新創業人才。
3. 2017年獲批重慶市“十三五”園藝學市級重點學科帶頭人。
4. 2016年獲批重慶市教科文衛體工會“劉奕清勞模創新工作室”。
5. 2016年獲重慶市科委“重慶生姜科技專家大院”首席專家。
6. 2016年獲批重慶現代農業調味品產業技術體系生姜育種栽培崗位專家。
7. 2015年“重慶市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
8.2014年獲重慶市科委“黔江獼猴桃科技特派員團隊”首席專家。
9. 2010年,首屆感動重慶十佳教師獎,感動重慶十佳教師,排名第一,獨創。
10. 2010年特色種苗重慶高校創新團隊帶頭人。
11. 2010年獲重慶市科協等聯合六部門的“講理想、比貢獻”活動科技標兵榮譽稱號。
12. 2009年被授予重慶市人民政府“重慶市第三屆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13. 2008年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14. 2008年重慶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
15. 2008年園林花卉重慶高校教學團隊帶頭人。
16. 2008年重慶高校精品課程帶頭人。
17. 2007年重慶市永川區優秀科技工作者。
18. 2005年12月聘任為正高級職稱(其中,2005年12月被聘為研究員,2006年12月被聘為教授),至2017年12月滿12年。
所獲獎勵:
1、2017年度,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實用技能型”卓越園林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排名第五,主研。
2、2013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特色苗木良種選育及現代設施繁育體系創建與應用,排名第一,主持。
3、 2013年度,重慶市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政產學研用”協同培養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實踐與探索,排名第四。
4、2011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桉樹新品種工廠化育苗技術轉化與示范,排名第一,主持。
5、2009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重慶速生桉引種選育及克隆育苗研究與應用,排名第一,主持。
6、2008年度重慶市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重慶速豐桉引種選育及克隆育苗研究。
7、2008年度重慶市永川區科學技術成果轉化一等獎,速生桉引進與克隆育苗研究及推廣。
媒體報道一:
重慶文理學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長劉奕清
13年潛心研究攻克生姜“癌癥”
劉奕清(左二)在田間指導生姜種植和管理技術。(受訪者供圖)
7月17日,原本約定好接受采訪的重慶文理學院教授劉奕清臨時作為科技特派員趕往黔江指導生產,好在重慶日報記者提前趕到了永川,在他出發前完成了采訪。
即便是采訪過程中,劉奕清也很忙碌:時而作為導師指導登門的學生完成課題,時而作為重慶文理學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長處理公務,時而作為生姜專家接受其他區縣科委的電話咨詢。
前不久,劉奕清因為培育出脫菌生姜在生姜領域作出突出貢獻而當選“科學中國人2017年度人物”,這讓他在教師、專家、科技特派員等身份外又多了一層光環。在這些身份中,劉奕清最看重的,卻是村民送給他的“姜軍”稱號,他笑著說:“有一種馳騁‘姜’場的感覺。”
一次交談后,他與生姜結下不解之緣
2005年春夏之交,永川區科委領導、永川區南大街街道黃瓜山村黨總支書記叩開了劉奕清的門。
當年,黃瓜山村姜農種植的生姜大面積感染上姜瘟病,幾近絕收。而劉奕清當時在植物組培快繁技術研究方面小有名氣,他們想從這里找到防治姜瘟病的“藥方”。
盡管學的是農學,但從細分學科上來看,劉奕清對生姜并無特別研究。他一經了解才發現,這里面有太多的學問可做。
一方面,生姜是西南地區的重要調料品種,是多個區縣的優勢特色產業,市場潛力巨大。另一方面,一畝生姜的產量約7000-8000斤,產地價每斤2元多,畝產值達到2萬元,是其他經濟作物的好幾倍,更是助農增收的重要產業。
然而,由于是無性繁殖作物,生姜在長期田間營養繁育留種過程中,其體內浸染并積累了多種病毒和病原物,導致產量和品質下降,尤其是姜瘟病,每年都給姜農帶來重大經濟損失。
“姜農們完全是看天吃飯,憑運氣。”劉奕清說,生姜的經濟價值雖高,但一旦暴發姜瘟病,后果不堪設想。姜瘟病號稱生姜“癌癥”,一旦暴發就幾乎是成片死亡,絕收是常事。而且從幾率上看,大概每3年就要暴發一次,這讓姜農“想種又怕種”。
“劉教授,我們來的目的就是希望您能研究一下如何讓生姜脫菌,降低發病幾率,讓村民們的收入更穩定一些。”區科委領導說。
“好,我答應你們,這個事情我會研究到底。”略加思索后,劉奕清作了承諾。
為了這一承諾,他一干就是13年。
從實驗室到田間,他攻克生姜病害防治三大難關
生姜脫菌,這是個世界性難題。因為生姜屬于小品種作物,從事生姜科學研究的人并不多,所以不少預防手段都是缺失的。
劉奕清決定從源頭入手,先找到病根。他帶著團隊,先是在重慶永川、榮昌、江津、璧山、潼南等生姜產區做調查研究,然后又去了山東萊蕪、湖南鳳凰等地,搜集各地的姜種,對生姜病原物分子進行檢測。
幾個月下來,劉奕清算是對生姜病害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生姜的病挺多,炭疽病、葉斑病、莖基腐病等雖然都會讓其減產,但一般不會造成姜苗死亡,唯獨姜瘟病實在沒法預防和挽救。”
怎么辦呢?劉奕清確定了技術路線。
首先是從姜種上提取莖尖分生組織。“姜瘟病菌的傳播速度沒有生姜長勢快,所以尖端是沒有被感染的,我們就把這一小塊組織提取下來,放到培養皿里培養。”劉奕清介紹。
培養皿里有生姜所需要的養分,生姜開始快速繁育,長出一株株小苗。之后,這些小苗被移栽到工廠化的溫室環境進行培育,約45天后再移入田間。
“我們的原理是增強姜種在母體里的抵抗力和防疫力,從而達到抗病的效果。”劉奕清說,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碰了幾次壁。
一是在擴繁時發現葉片發黃;二是葉片呈玻璃化、透明狀;三是移栽到田間后,仍會小概率發生姜瘟病。
“第一個問題,我們發現是因為模擬陽光強度過高,對植株產生了傷害,后來通過調低光照強度解決了問題;第二個問題,經查是培養皿里的生長激素過高引起的,我們及時調整了鹽分和透水度;針對第三個問題,我們發明了網隔栽培新技術。”劉奕清解釋,網隔栽培新技術是他受“非典”防治技術的啟發而發明的——通過開溝機將土壤隔成一個個小塊,這樣即使土壤帶病菌,也不會造成姜苗大面積死亡,可把損失降至最低。
通過上千次實驗,劉奕清培育了不帶病菌的“渝姜1號”“渝姜2號”,并通過網隔栽培新技術隔絕了土壤傳播,取得了初步成功。
西南4省市大規模推廣種植,帶動農戶增收180億元
“一般的學術研究到此就宣告結題了,發個論文,領個獎,后面生產應用的實際效果如何,和專家們就沒什么關系了。”劉奕清說,但是他認為,既然生姜脫菌的課題本身就來源于實踐,就要一竿子插到底,和田間種植結合起來。
劉奕清說,因為他原本以為被姜瘟病困擾的村民們會欣然接受新品種,然而大多數卻持觀望甚至懷疑態度。劉奕清決定再次上陣,到田間開展應用研究。
“運用市科委、市農委和市教委的各個項目資金,我們在永川區五間鎮建立起了3000平方米的現代農業眾創空間和成果孵化平臺,讓村民們親眼看到脫菌種姜的經濟效益。”劉奕清介紹,以往每粒種姜大約能長出1斤左右的菜姜,價格4元左右,而經過改良的脫菌種姜可以長出1.5斤到2斤菜姜,按照目前市場價格,脫菌菜姜產地價格賣到4元/斤,平均畝產8000斤,每畝銷售收入可達3萬元以上,比傳統種植方法多出1萬多元。
漸漸地,劉奕清培育的脫菌種姜得到了姜農們的認可。“種了脫菌種姜后,我每畝地的純利潤比過去翻了一番!”永川姜農王天才笑著說,自己從2011年開始試種脫菌種姜,增收達到了200%。
目前,脫菌種姜不僅成為黃瓜山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而且已在全市大規模種植推廣,渝姜1號、2號已占重慶本地產生姜的一半以上,在云南、貴州、四川等地推廣種植面積達90萬畝,帶動農戶增收180億元。
“土壤是最好的保鮮庫,也是農業科研最好的試驗場。”下一步,劉奕清準備著手研制姜瘟病的疫苗和標準化、機械化種植技術,讓更多農民受益。
原文鏈接:重慶日報 http://www.cqrb.cn/content/2018-07/22/content_160806.htm
媒體報道二:
他研發的“脫菌姜”,帶動農戶增收180億元
2018-07-11 00:00:00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本報記者 雍 黎
劉奕清(左一)在田間和農戶一起收獲新品種姜受訪者供圖
特有范兒
創立生姜“苗替種”理論與生產技術體系,育成國內目前僅有的兩個鑒定菜姜抗病品種渝姜1號和渝姜2號;建成了國家“種苗云港·星創天地”現代農業眾創空間和成果孵化平臺,帶領科技特派員團隊在巫溪、奉節、豐都、彭水等貧困山區進行科研創新與科技培訓服務;菜姜新品種在重慶、四川、貴州等地推廣應用面積達93萬畝,帶動農戶增收180億元……
近日,因在園藝學特色蔬菜生姜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屢獲殊榮的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重慶文理學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長劉奕清教授當選“科學中國人2017年度人物”。
大學教授治好了“姜瘟病”
七月的重慶正是生姜收獲的季節,剛剛從北京領獎歸來的劉奕清立即趕赴永川區黃瓜山、五間鎮查看1500畝姜田的收獲情況。“生姜不耐澇,這段時間重慶多雨,就怕菜姜爛在地里。”劉奕清說,過去10多年來,他每周都要下姜田好幾次,其中五間鎮的實驗田來得最多。
劉奕清是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重慶市“十三五”規劃園藝學重點學科帶著頭人,他與生姜結緣還要緣于2007年5月永川黃瓜山鄉村旅游區出現的“姜瘟”現象。
永川區南大街黃瓜山村有著種植生姜的傳統,是遠近聞名的“姜鄉”,黃瓜山生姜一直以來也以其脆嫩爽口而走俏市場。不過對于當地的姜農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姜瘟病”,生姜一旦染上此病,收成至少降低三成。當年,永川區科委和村委會看到辛苦種植的菜姜大面積腐爛,立即找到了文理學院劉奕清教授。
“為了解決姜瘟難題,我們團隊去了榮昌、江津、潼南、梁平、豐都等地方考察、搜集資料。”劉奕清說,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研究,他們最終發現,由于生姜是無性繁殖多年生作物,在長期營養繁殖留種的過程中,體內會感染并積累多種病原物,從而導致種姜帶菌率高、種性退化而引起大面積腐爛死亡。
了解到原因后,劉奕清帶領團隊對生姜病原物分子進行檢測,在實驗室里進行脫菌種姜的繁育。經過兩年數千次實驗,2008年成功培育出脫菌種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發現了菜姜的巨大經濟價值,在當地相關部門的幫助下,他們開始向當地農戶推廣菜姜的種植技術。
新品種純利潤翻一番
2009年,劉奕清與企業家李洪海研究員合作,創辦了重慶市天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永川區政府和重慶文理學院支持下建成了菜姜組培種苗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劉奕清介紹說,脫毒種姜首先在實驗室里進行組培,然后從實驗室中轉移到溫室馴化煉苗,用無菌苗繁種技術代替傳統“姜母”繁種,從而生產出的種姜帶菌率由原來的35%降低至1%,恢復了母種優良特性,增強了抗病能力。科技人員現場指導農戶種植,確保農戶增產增收。
“以往每粒種姜種大約能長出1斤左右的菜姜,價格4元左右。”劉奕清告訴記者,經過改良的脫菌種姜可以長到1.5斤到2斤菜姜,產值增加到6元/窩。
按照目前市場價格,脫菌菜姜產地價格賣到8元/公斤,平均畝產4000公斤、畝銷售收入3萬元以上,種植戶至少凈賺1萬多元。
“種了‘脫菌種姜’后我每畝地的純利潤比過去翻了一番!”永川姜農王天才笑著說,一棵傳統的生姜種苗,可產出0.5公斤菜姜,價格為8元/公斤左右。從2011年開始,他開始試種“脫菌種姜”,同樣是一棵種苗,則可產出0.75—1公斤菜姜,價格為12元/公斤左右,增收達到了200%。
超1.6萬戶農戶增收致富
重慶市科委農村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脫菌種植的黃瓜山菜姜不僅成為黃瓜山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而且已在全市進行大規模種植推廣。近5年,劉奕清及團隊在巫溪、奉節、豐都、彭水、黔江、梁平、永川、潼 南、榮昌等地應用渝姜1號、渝姜2號及脫菌種姜技術。2018年,渝姜1號、渝姜2號被列入重慶市促進鄉村振興100個農業主導品種,已成為巫溪、奉節、彭水等國家級貧困縣精準扶貧脫貧特色效益產業,正在糧經結構調整優化中發揮積極作用。
劉奕清及團隊還制定了生姜地方標準4項,獲授權發明專利9項,出版專著教材3部,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0余篇;菜姜新品種在重慶、四川、貴州等地推廣應用面積達90萬畝,帶動農戶增收180億元。團隊間獲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重慶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
“能幫助農戶脫貧致富是我最開心的事。”劉奕清自豪地說,如今,他們的脫菌種姜在重慶多地得到應用推廣,還有一部分出口到日本和東南亞地區,培養科技示范戶345戶,帶動從事種苗種植和開發的農戶超過1.6萬戶。
原文鏈接:科技日報 2018年7月11日 他研發的“脫菌姜”,帶動農戶增收180億元
媒體報道三:
厲害了!袁隆平、屠呦呦曾獲過的獎,永川這個人也得了!
厲害了,
重慶文理學院劉奕清教授
獲評“科學中國人2017年度人物”啦!
6月29日,由《科學中國人》雜志社主辦的“‘與創新同行’論壇暨科學中國人(2017)年度人物盛典”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本次活動共評出百余位“科學中國人2017年度人物 ”。重慶文理學院特色植物研究院、學科辦主任劉奕清教授因在園藝學特色蔬菜生姜領域的突出貢獻當選“科學中國人2017年度人物 ”。
來自全國人大、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領導、院士和嘉賓等共500余人齊聚現場,共同見證了科學中國人(2017)年度人物頒獎盛況。
“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始于2002年,如今已連續成功舉辦十五屆,推出了一大批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優秀科學家、科教管理者和科技型企業家,現已成為科技界有重要影響力的活動之一。
至目前,共有包括楊振寧、吳孟超、施一公、潘建偉,楊利偉等數百位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科技型企業家獲得年度人物。
劉奕清教授為什么能獲評
“科學中國人2017年度人物”?
劉奕清教授/博士是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領銜團隊在園藝學特色蔬菜生姜領域保持國內外領先水平。主持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和省部級重大專項、重點攻關、創新平臺、創新團隊、重點學科等項目30余項。
他創立生姜“苗替種”理論與生產應用技術體系,育成國內第一個竹根姜鑒定新品種‘渝姜1號’和鮮食脆嫩生姜新品種‘渝姜2’號。揭示“網隔栽培”隔離土傳病害傳播流行機制,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國家級竹根姜脫毒種姜繁育標準化綜合示范區。
他創建重慶永川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示范基地、國家"種苗云港•星創天地"科技成果孵化平臺,獲得國家級獎勵2項,省部級榮譽獎勵10項。
他帶領科技特派員團隊長期在貧困山區進行科研創新與科技培訓服務,生姜新品種及獼猴桃、藍莓等細胞種苗在重慶、四川、貴州等地推廣應用面積達30萬畝,帶動農戶增收35億,成果轉化推廣產生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顯著。
他制定生姜地方標準4項,獲授權發明專利9項,出版專著教材3部,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0余篇; 獲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重慶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1項。
原文鏈接:永川微發布 2018年7月4日 重慶文理學院劉奕清教授獲評“科學中國人2017年度人物”
媒體報道四:
劉奕清教授培育成功速生豐產桉
本報重慶9月19日電(記者張國圣)3000畝、2萬畝、3萬畝……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劉奕清教授利用克隆技術培育的速生豐產桉的種植面積就增加了10倍。根據已經接到的訂單,明年至少要超過5萬畝。
劉奕清是重慶高校園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重慶文理學院花卉研究所所長。作為重慶市的重點實驗室,重慶高校園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成立還不到兩年,但“適生性”極強的研究成果,已經使其成為對各個區縣極具吸引力的科技磁場。
速生豐產桉是實驗室的第一個拳頭產品。劉奕清說,選育速生豐產桉,主要基于兩個考慮,一是重慶亟須速生豐產工業原料林樹種,二是重慶絕大部分為山地,土壤瘠薄,退耕還林任務艱巨。
劉奕清帶領課題組先在實驗室里選育良種,然后通過在區縣試種篩選確認,從而建立了速生豐產桉無性快繁克隆技術體系。他們選育的品種特別適應在重慶高山坡地生長,不僅有效解決了這些地方“年年種樹不見樹”的困境,而且在同樣的成長期還能提供比其他品種多一倍的工業原材料。永川、江津、榮昌等區縣的訂單紛至沓來,位于三峽庫區的豐都縣還提出了未來3年栽培15萬畝的計劃。在百萬畝速生豐產林工程中推廣速生豐產桉,也列入了重慶市發展規劃。
建設最好的實驗室,開發最先進的技術,目光卻始終緊盯腳下的土地。這樣的思路,為重慶高校園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開辟了產學研快車道。實驗室擁有國際先進的技術設備,并按國內植物組織培養的最高標準進行環境凈化潔凈程度控制。如此先進的實驗室,研究課題卻全部來自田間地頭。據劉奕清介紹,實驗室現在還在同時選育30多種經濟植物,都緊扣農業產業化需求,無刺花椒、方竹、獼猴桃、七彩山茶花等品種,剛走出實驗室,就成了各個區縣爭搶的對象。
來源:《光明日報》2007年09月20日
媒體報道五:
媒體報道六:
媒體報道七:
永川區科協劉奕清:把科研教學之根扎入巴渝大地
一棵樹綠了70萬畝荒山,一棵樹延伸出眾多的產業!無論是成渝高速、渝萬高速,還是渝黔高速,透過玻璃窗,你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有一種樹挺拔直立,郁郁蔥蔥,隨處可見。這就是我國著名桉樹專家、園林花卉學家、重慶文理學院生命科學系教授、永川區科協副主席劉奕清同志針對川渝地區地質、土壤、氣候條件“量身定制”的“重慶速生桉”——“渝桉1號”、“渝桉2號”。
據重慶市政府發布的數據,2009年,重慶市共種樹800萬畝,其中栽植的100萬畝速生林中,由劉奕清“擔綱”的重慶文理學院優質種苗繁育示范基地提供的速生林種苗,就占了30多萬畝。劉奕清以其嚴謹治學、勇于首創的當代科教精神,積極投身“森林重慶”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創新實踐,把科研教學之根扎入巴渝大地,譜寫了一曲“面向市場搞科研,扎根土地促增收”的時代紅歌。
坐得板凳十年冷 潛心育成“重慶桉”
劉奕清教授,重慶文理學院生命科學系教授,重慶市永川區科協副主席,重慶市特色植物種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重慶高校園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中國林學會桉樹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植物組培脫毒快繁專業委員會理事,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重慶市園林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市花卉協會常務理事,重慶市高校園林花卉教學團隊建設帶頭人,重慶市第三屆先進工作者,重慶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重慶文理學院優共產黨員、優秀教師,重慶市永川區農村科普帶頭人。
回顧劉奕清25年來從事園林花卉育種、組織培養、營養調控的科研與教學歷程,可以看到他情系“三農”、致力科研的清晰足跡。
1986年,劉奕清從西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畢業,分配到四川省農科院茶業研究所,從事茶樹育種栽培研究工作。
2001年,劉奕清到福建閩北地區參觀考察,發現當地的速生桉種植很“火”。何不把速生桉引種到重慶?回到重慶,劉奕清興奮地尋求相關部門的支持與合作,卻吃了閉門羹——有關權威專家認為,重慶不適宜發展速生桉。劉奕清的倔勁一下子就來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就是要研究出適合重慶種植的速生桉來!”
2002年,劉奕自己掏錢從福建買回了100株尾巨桉種苗,散植于永川南瓜山、茶研所基地、陳食蓮花村等地,但是,種植失敗了。
2004年下半年,劉奕清從重慶茶葉研究所調到了重慶文理學院任教。學院十分重視劉奕清正在進行的重慶速生桉研究,把“重慶速生桉引種選育及克隆育苗研究”作為重慶市文理學院生命科學系的重點科研課題。
2005年,重慶文理學院投資300余萬元建成了國內一流實驗室,投資設立了重慶市高校園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重慶文理學院花卉研究所,劉奕清任研究中心主任和花卉研究所所長。隨后,又成立了“重慶速生桉引種選育及克隆育苗研究”項目組,由劉奕清任項目組長和首席專家。
學院就是最大的“后臺”,領導的重視就是最大的鼓舞,自此,劉奕清開始放開手腳從事自己的研究了——帶領課題組成員在田間選育優樹、在實驗室進行優良單株組織培養與植株再生克隆,通過在區縣試種篩選確認,探索建立速生豐產桉樹的無性系快繁克隆技術體系。
科研治學,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耐力和定力。科研教學實驗工作是單調而枯燥的,劉奕清卻自得其樂。他主動放棄周末和節假日,把所有的時間全部“泡”進了實驗室或育苗棚。為了能夠找到優良的株系進行克隆實驗,劉奕清帶著學生曾經一天跑了8次種植基地;實驗需要在顯微鏡下進行細胞誘導,難度極大,新繁育的幼苗存活率低,為了找出有效的幼苗培育方法,他在實驗室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2007年,“重慶速生桉引種選育及克隆育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劉奕清選育克隆的無性系桉樹新品種——“渝桉1號”通過專家認定,速生桉引種、選育及克隆育苗研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2008年,針對三峽庫區瘠薄土地和特殊氣候條件研發的“渝桉2號”成功通過品種認定,獲得重慶市人民政府和永川區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劉奕清也因此被業內專家稱為“重慶桉發展第一人”和“重慶桉之父”。
科教艱辛不尋常 促農增收科普忙
科學技術的研究成果必須轉化運用,才能更大程度地實現其科技價值。“渝桉1號”、“渝桉2號”樹苗的研究成果就如劉奕清精心養育的女兒,“呱呱落地”還不行,必須走出實驗室,植入市場的土壤,方能顯示出科技的力量,才能把“女兒”嫁給好人家。
如今,“重慶桉”一樹走川渝,在重慶和四川的種植面積超過70萬畝,其中的甘甜辛苦,只有劉奕清和他的科研教學團隊最清楚。
2009年9月的一天。一陣急促的電話響起:“喂,是劉教授嗎?我是江津中山古鎮的,我們栽的速生桉種苗不知什么原因,這兩天突然葉子發黃,就像要枯死的樣子。”對方很著急。劉奕清心里在犯疑惑,他告訴對方,別著急,我們明天就趕過來。
第二天早上七點,劉奕清便帶著他們的隊友一行四人驅車前往中山鎮太和村。
雨后初晴。到了中山鎮太和村,狹窄崎嶇的機耕道泥濘濕滑,劉奕清實驗室的車根本進不去,無奈之下,他們只得換乘一輛農用四輪車繼續往前趕。農用車一路顛簸,劉奕清一行心都懸到嗓子眼上了。走著走著,農用車也開不動了——前面的路車子進不去。沒有辦法,劉奕清他們只好棄車步行,足足走了3個多小時,到了太和村時已是下午4點多鐘了。現場查看,提取了所施肥料、土壤樣本50多種,到江津城里已經是晚上9點過了。
返回學院,通過化驗分析,劉奕清他們找到了讓人哭笑不得的答案。原來是因為當地農民覺得這個新品種在市場上太俏了,為了讓“速生桉”早日見效,擅自把常規施肥量加大了2倍以上,致使溫度太高,離根系太近,從而造成桉樹“燒苗”。后來,他們多次進行了回訪,幫助解決技術難題。而今,太和村的速生桉已是郁郁蔥蔥,長勢喜人。
農戶們拔苗助長的教訓,讓劉奕清深感科普在促農增收中的重要性。為此,他發揮兼任永川區科協副主席的優勢,和同事們采取培訓、會議、宣傳欄、科技咨詢、現場指導等方式廣泛宣傳和普及科學技術。近3年來,共召開各種會議宣傳普及科學技術38次,辦宣傳欄20期,舉辦各類優質種苗扦插、組培、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集約化管理等各類培訓61次,參訓人數達1100多人次,開展科普講座15次,受訓人數達1560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戶345戶,帶動從事種苗種植和開發的農戶超過1.6萬戶,每年帶動110萬人次從事植樹造林和科學育苗工作。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深入基地調查研究,對學院科研產業化、科普公益化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鼓勵進一步擴大規模,提高科技含量,積極拓展市場,與社會多交流,為新農村建設和重慶森林城市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劉奕清教授的先進事跡,先后被《當代黨員》、《重慶日報》、《永川日報》等報道,在全市各界引起廣泛關注和普遍贊譽,成為原始創新引領全民創新的典型范例。
科研辛苦不尋常,勤耕細作結碩果。截至2009年,劉奕清建成了西南地區最大的組培種苗生產車間,率先在重慶地區引種并進行桉樹規模化繁育。由劉奕清研發的“重慶桉”僅在川渝兩地的種植面積就突破70萬畝,每年帶動70萬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年經濟總收益7億元。
同時,該苗木基地生產的成材林每立方米每年可放出氧氣1.62噸,吸收二氧化碳1.83噸,為“森林重慶”、“農戶萬元增收”工程特別是在三峽庫區的固沙固土、防止水土流失、減少地質災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經濟和生態效應。
扎根土地搞教學 助推發展課堂寬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在劉奕清的科教生涯之中,他的目光一直沒有從農村這片土地上移開,這片土地就是他廣闊的教學講臺。
在總結自己的研究經歷和成果時,劉奕清說:我研究的課題來自來自農村,來自市場。劉奕清負責攻關的重慶市重點課題“生姜病原分子檢測及無病原種苗繁育體系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的選定,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永川區南大街辦事處黃瓜山村幾百戶村民有著種植生姜的傳統,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是遠近聞名的“姜鄉”,黃瓜山生姜一直以來也以其脆嫩爽口而走俏市場。
2008年7月的一天,該村黨總支書記申希泉找到劉奕清,硬是拉著他要到黃瓜山去,幫他們村解決 “爛姜”的問題。村民王成功有20多年的種姜經驗,可謂“老把式”了,然而他家的生姜卻爛了不少。其實“爛姜”(姜瘟病)問題在黃瓜山村種姜人眼里,是個老大難了,一直沒有辦法解決。望著王成功憨厚、樸實卻有些無奈的臉,劉奕清爽快地說,一定從根本上破解黃瓜山村生姜種植中的“爛姜”難題。
除了永川黃瓜山,榮昌盤龍鎮、潼南雙江鎮、豐都包鑾鎮也盛產生姜,且都“先天不足”:生姜抗病能力弱,易發姜瘟病。為了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場適應能力,劉奕清和重慶文理學院花卉研究所的專家們赴榮昌、潼南、豐都等地,采集母本資料,進行攻關研究——生姜病原物分子檢測及脫毒種苗的繁育體系研究,解決生姜病原菌難題,提高抗逆性,實現優質高產。目前該課題研究已經取得成功,即將在重慶市進行大面積推廣,為“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再添新項目。
金銀花是秀山縣的一大傳統產業。但種苗缺乏,跟不上規模發展的需要,成為制約該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2009年,秀山縣政府決定,大力發展金銀花產業,將種植規模擴大到30萬畝。為此,該縣委縣政府委托劉奕清的實驗室進行選育克隆育苗優良種苗,進行工廠化繁育種植。
中午一兩點,太陽大,植物表面帶菌少,這時采集的母本資料最好。去年七八月間,正值酷暑季節。劉奕清和隊友們深夜坐火車,早上7點左右到達秀山,匆匆用過早餐,便趕往與貴州隔河相望的偏遠的秀山縣隘口鎮。步行兩三個小時上山,頂著烈日采集資料,中午在附近農戶家吃飯。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劉奕清他們就先后前后十余次到隘口,每次收集資料30多份。實驗——失敗——再實驗……通過5次反復實驗,終于成功繁育出了300多個再生植株,預計明年可以實現工業化生產。
通過工廠化繁育種植,解決了種苗稀缺問題。同時,劉奕清還受托,幫助重慶市秀山紅星中藥材開發有限公司建組培生產車間1100平方米,種苗基地500多畝,年產種苗可達2000多萬株。
近年來,劉奕清率領他的科研教學團隊先后主持國家農科轉化計劃項目“三峽庫區桉樹優良新品種工廠化繁育與示范”、重慶市攻關計劃項目“重慶速生桉引種選育及克隆育苗研究”等項目15個,主研國家級特色專業園林專業建設、重慶市園林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等項目7項,獲省部級成果獎的達3項,鑒定成果6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劉奕清先后主編《觀賞植物》(高職高專十一五規劃教材)等教研教材3部,以第一作者在《園藝學報》、《植物保護學報》、《農業生物技術學報》、《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
面向市場搞科教,搞好科教興產業。如今,劉奕清教授和他的實驗室的40多名研究人員,正在選育符合重慶農業產業化需求的30多種經濟植物,在產、學、研三位一體的發展道路上闊步向前!
來源:《永川區科協》2011-01-13
媒體報道八:
訂單飛進實驗室
一棵棵樹綠了一座座荒山,一棵棵樹延伸出眾多的產業!
桉樹專家劉奕清面向市場搞科研、搞好科研興產業,他研究培育的無性系“重慶桉”(“渝桉”系列) 以及獼猴桃、脫毒生姜等,目前是供不應求。一些企業主和專業大戶追到重慶市永川區黃瓜山——重慶文理學院花卉研究所實驗室,預訂自己需要的物種。那真是——
6月12日,筆者來到位于重慶市永川區南大街辦事處代家店村的重慶市高校園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重慶文理學院速生桉科技成果產業基地,一排排整齊的育苗棚,一片片嫩綠的速生桉種苗,吸引著我們;幾十個民工正在移植幼苗地里鋤草,給種苗揭膜、澆水……“森林工廠”一片忙碌景象。
在黃瓜山上,在衛星湖畔,七八米高的速生桉豐產林覆蓋了往日光禿禿的山坡,綠意盎然,生機一片。這些速生桉就是重慶文理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中國農業生物科技協會副主席、中國桉樹學會理事、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碩士生導師劉奕清潛心研究培育的“渝桉1號”。
“自2006年開始,速生桉樹苗銷售年年增長,訂單不斷飛進我們的實驗室,樹苗已銷往四川的瀘州、宜賓等近10個市縣,重慶的20余個區縣,目前川渝兩地已栽種‘重慶桉’40多萬畝。”劉奕清在他的實驗室辦公室里,不無自豪地告訴筆者。
“倔性子”迷上速生桉
1986年,劉奕清從西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畢業,分配到四川省農科院茶業研究所,從事茶樹育種栽培研究工作。1994年,重慶農科院與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開展院縣合作,設立了海南分院,劉奕清被派往海南分院園藝研究所工作。在海南工作雖然不到1年的時間,但對劉奕清的事業卻是一個大的轉折:“過去從實驗室到實驗室的‘純學者’理念被沖破了,我開始關注產業、關注市場,更加注重學術研究與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機結合”。
1996年,劉奕清赴廣東東莞德星無菌植物有限公司進修學習,專修植物組培及細胞育種。
談到迷上速生桉,劉奕清說:純屬偶然。
2001年,劉奕清應朋友之邀到福建閩北地區游玩,發現當地的速生桉種植很“火”。何不把速生桉引種到重慶?回到重慶,劉奕清興奮地尋求相關部門的支持與合作,卻吃了閉門羹——有關權威專家認為,重慶不適宜發展速生桉。
劉奕清的倔勁來了:“我就是要研究出適合重慶種植的速生桉來!”
2002年,劉奕清自己掏錢從福建買回了100株尾巨桉種苗,散植于永川南瓜山、茶研所基地、陳食蓮花村等地,但由于缺乏管理,種植失敗了。
憑著一股子倔勁,2003年,劉奕清又從福建買回了500株尾巨桉種苗進行試驗試種。2004年,劉奕清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合作伙伴——重慶市永華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永華,雙方合作在永川三教鎮新觀音村建立了“新觀音速生桉試驗林”,種植了尾葉桉、巨桉等20余個品種100畝,進行對比試驗種植,以便選出優良株系進行研究。
潛心克隆“重慶桉”
2004年下半年,劉奕清從重慶茶葉研究所調到了重慶文理學院任教。學院十分重視劉奕清正在進行的重慶速豐桉研究,當即下撥了科研經費,并把“重慶速豐桉引種選育及克隆育苗研究”作為重慶市文理學院生命科學系的重點科研課題。2005年,重慶文理學院投資300余萬元建成了國內一流實驗室。隨后,又投資設立了重慶市高校園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重慶文理學院花卉研究所,劉奕清任研究中心主任和花卉研究所所長。
2005年,重慶文理學院成立了“重慶速生桉引種選育及克隆育苗研究”項目組。他帶領課題組成員在田間選育優樹、在實驗室進行優良單株組織培養與植株再生克隆,然后通過在區縣試種篩選確認,探索建立速生豐產桉樹的無性系快繁克隆技術體系。
一邊搞教學,一邊搞科研,劉奕清鉚足了勁。在他的生活中沒有周末,課余時間他都“泡”進了實驗室或育苗棚。為了能夠找到優良的株系進行克隆實驗,劉奕清帶著學生曾經一天跑了8次種植基地;實驗需要在顯微鏡下進行細胞誘導,難度極大,新繁育的幼苗存活率低,為了找出有效的幼苗培育方法,他在實驗室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2007年,“重慶速豐桉引種選育及克隆育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劉奕清選育克隆出的無性系桉樹新品種——“渝桉1號”通過專家認定,速生桉引種、選育及克隆育苗研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三峽庫區土地貧瘠,氣候條件差,為了適應庫區森林工程建設需要,改善庫區生態環境,劉奕清帶著他的團隊深入庫區,采集土壤、地質、氣候資料,在進行“渝桉1號”無性系快速繁殖研究的同時,著手研究培育耐旱、耐寒、抗病、適應性更強的新品種。2008年,“渝桉2號”成功通過品種認定。
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
“喂!你好,劉教授嗎?我們這里的坡地和荒山很多,想種‘渝桉1號’,你可以給我們提供樹苗嗎?”
這樣的電話,劉奕清最近每天都要接好幾個。有的企業主和專業大戶甚至專程跑到實驗室找劉奕清預訂“重慶桉”或其它物種。
2005年,香港重慶理文紙業公司落戶永川。于是,以永川為中心,輻射川渝的紙用樹、紙用竹的種植迅速火了起來,給適于造紙的速生桉帶來了巨大的工業原材料市場;2008年,重慶“森林工程”建設的全面啟動,更為“渝桉1號”、 “渝桉2號”的推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2007年,四川省瀘縣石橋鎮農豐村巨桉銀海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劉冬組織合作社的代表,數次來到劉奕清教授的實驗室和他擔綱的速生桉產業基地考察。經過反復求證,銀海專業合作社吃了“定心丸”,決定引種50萬株速生桉,發展5000畝經濟林,直接向理文造紙提供工業原料。目前,該合作社購買了30萬株速生桉樹苗。劉冬告訴筆者:“按現在的市場價,成材速生桉可買500多元/噸,而且6年即可成材,生長快、周期短、見效快。而本地桉樹最高只能買到420元/噸,至少10年才能成材。種速生桉劃算得多。”
璧山縣振興鎮農民李燦宏2006年種了500畝“渝桉1號”,目前高度已經達到10米,長勢喜人。他已預訂了再發展500畝“渝桉1號”樹苗。永川勝利路辦事處居民肖乾亮種植了600畝“渝桉1號”……越來越多的農民接受了“渝桉1號”、 “渝桉2號”。
科學技術的研究成果必須轉化運用,才能更大程度地實現其科技價值。而“渝桉1號”、 “渝桉2號”的大面積極推廣的后面,就有著一批產業公司在助推。
重慶市澳桉花木種植公司就是重慶市文理學院創設的科技成果轉化與運用的“孵化器”。該公司重點致力于“渝桉1號”、“渝桉2號”的市場拓展。
四川宜賓搏融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是“渝桉1號”、 “渝桉2號”的引種“大客戶”。 2008年,該公司出手便購買了200多萬株桉樹苗,在四川合江、高縣、蘭溪、長寧、沐川等地種植達2萬畝。
2006年以來,“渝桉1號”樹苗已經廣泛拓展市場,且市場份額呈逐年增長勢頭。2006年,銷售5萬多株; 2007年,銷售1000多萬株;2008年,僅銅梁縣就簽下了1000多萬株的大單; 今年,達成供銷協議2000多萬株,已經買出1000多萬株。目前,“渝桉1號”、 “渝桉2號”樹苗已經覆蓋渝西除潼南外的所有區縣;重慶主城區巴南、北碚、渝北、九龍坡也相繼下單,引種速生桉樹苗;重慶三峽庫區的涪陵、豐都、長壽、忠縣等區縣引種1000多萬株,面積10萬畝,全重慶推廣面積已達30萬畝以上。四川瀘州、宜賓等市縣客戶也紛至沓來。“重慶桉”可謂“一樹走川渝”,種植面積已超過40萬畝。
據劉奕清介紹,重慶文理學院花卉研究所速生桉組培車間每年可培育出速生桉種苗2000萬株,可滿足20萬畝土地的綠化需要。按重慶每年栽植100萬畝速生林計算,劉奕清的團隊可滿足全市速生林種苗需求量的20%以上。
以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短短幾年,“重慶桉”便迅速走俏市場。劉奕清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從經濟效益看,速生桉可作造紙原料、纖維材、板材等,可讓土地每畝每年增值1000元,按40萬畝計算,每年即可讓40萬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每年可實現經濟總收益4億元,與此同時,在種樹、管樹、伐樹過程中,還將為當地農民提供大量的務工收入;從生態效益看,每立方米的成材林每年可放出氧氣1.62噸,吸收二氧化碳1.83噸;從社會效益看,速生桉在固沙固土、防止水土流失、減少地質災害等方面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按照訂單搞科研
永川黃瓜山土質、氣候條件好,當地種植的生姜品質優良,遠近聞名。然而,黃瓜山生姜抗病能力弱,易發姜瘟病。針對這種狀況,永川區科委委托劉奕清和重慶文理學院花卉研究所的專家們進行攻關研究——生姜病原物分子檢測及脫毒種苗的繁育體系研究,解決生姜病原菌難題,提高抗逆性,實現優質高產。該課題研究已經取得成功,今年將進入田間試驗,2010年可望大面積推廣。
2006年以來,劉奕清和他擔綱的花卉研究所,先后受多家公司、業主委托,進行獼猴桃無菌脫土研究、山茶花培育技術研究等委托項目研究。橡膠榕、紅葉石楠等彩色樹種引進、選擇、評價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基本形成了植物快速繁育、生長體系。
劉奕清說:“產、學、研互動共進,瞄準市場,找準產業對接點,將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是我們一直堅持的科研方向。”
近年來,由劉奕清主持的國家農科轉化計劃項目“三峽庫區桉樹優良新品種工廠化繁育與示范”、重慶市攻關計劃項目“重慶速生桉引種選育及克隆育苗研究”等15個項目中,獲省部級成果獎的達3項,鑒定成果6項。
目前,劉奕清教授和他的實驗室的40多名研究人員,正在選育緊扣農業產業化需求的30多種經濟植物,他們那面向市場搞科研、搞好科研興產業的發展道路,定將越走越寬廣。
來源:《永川日報》2009年06月29日
媒體報道九:
重慶:特色農業科研成扶貧開發重要推動力
來源:新華網 關鍵字:種苗;特色農業;農業發展;扶貧開發工作;金銀花 作者:韓振 2011-12-06 20:43
新華網重慶12月6日電(記者韓振)邊遠山區的扶貧開發一直是個難題,受自然條件的影響,這里很難發展規模傳統農業。重慶在扶貧開發工作中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通過科研解決了特色農業的種苗繁育、種植等技術難題,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推動力。
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屬于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地處武陵山區。這里荒山荒坡資源豐富,不適合發展傳統農業,但卻非常適合種植中藥材金銀花,且種植金銀花較之發展傳統農業效益更高。2008年,秀山縣提出打造30萬畝金銀花基地。然而,當時重慶周邊乃至全國范圍內金銀花種苗稀缺,種苗成為阻礙農戶增收的最大難題。
2009年,秀山縣與重慶文理學院花卉研究所暨重慶市特色植物種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委托該中心進行金銀花種苗繁育。特色種苗研究中心專家經過研究,不但繁育出抗病害能力更強的脫毒種苗,可以在總量上滿足該縣的種苗需求,更使每株種苗的價格下降30%左右。據統計,今年秀山縣金銀花種植戶,戶均收入達到4240元。
據特色種苗研究中心主任劉奕清教授介紹,與秀山的金銀花項目合作,只是該研究中心眾多特色農業研究項目的一個縮影,目前該研究中心已經解決了金銀花、藍莓、生姜等為主的特色植物種苗繁育及種植難題,可以為貧困地區的特色農業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
科技成果必須通過轉化才能落地生“金”。記者了解到,重慶各區縣政府都在采取各種措施推動成果轉化。特色種苗研究中心所承擔的重慶種苗科技城項目,甚至進入了永川區政府的“十二五”農業發展重大項目。除此之外,還在土地、資金、人才以及能源等方面獲得永川區科委、科協等相關部門的支持。
重慶市扶貧辦產業發展處處長孫元忠稱,目前重慶的扶貧開發模式日益多元化,但根據貧困山區的自然條件引入科技因素,發展特色農業促農增收一直是工作重點,伴隨著武陵山區的扶貧開發日益受到重視,特色農業科研的推動作用將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