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從事醫學臨床、教育、科研工作消化道外科疾病(胃結直腸、肛腸、便秘)診治(外科手術、診斷儀器)。
科研工作:
一、基礎研究:
1. 動物模型:兔慢性便秘、結腸冗長、直腸前突。
2. 兔結腸置管(或置泵):經盲腸(闌尾)順行灌洗。
3. 兔結腸曠置術。頑固性便秘結腸曠置術前后Cajal細胞表達的實驗研究(江西省自然基金:0540148)(評為優秀項目)。
4. 便秘與自然科學(化學與物理)的關系研究。頑固性便秘家兔結腸中MMP-2與IV型膠原的實驗研究(江西省衛生廳科技項目編號:20081073)。
5. 全結腸氣鋇雙重同步排糞造影。
二、臨床研究:
1. “胃幽門括約肌再造術”。
2. 結腸曠置(或次、全切除)綜合手術(便秘外科診治指南2007-4)。攺良直腸前突修補出:(肛管整形、pph術修補;經腹(置網片)修補術、)盆底重建術綜合治療。2009-4舉辦“全國醫學繼續教育”研討會。現經多年手術治療單純、混合性、以及伴發癌腫的頑固性便秘行“擴大性Dixon”術式等創新術式,2010年12月4日省衛生廳、省科技廳組織鑒定”。
3. 闌尾殘端‘Z’字包埋術、堵源截流法治療復雜性肛瘺、“帶蓋”結腸造口術的臨床應用、超低位腸肛結-結吻合法臨床應用。改良‘克氏環切’APPH和PPH術、肛管外注射治療痔病“一針四步法”、三腔二囊管在肛腸外科中的應用。
三、醫療儀器和其他項目研究:
1. 直腸系膜化療對直腸癌淋巴微轉移的實驗研究;直腸系膜內注射5-FU緩釋劑的實驗研究。
2. 電子乙狀結腸鏡綜合治療儀。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1. 國家火炬計劃項目:“持握式一次性乙狀結腸鏡”。
2. 省重點科技支撐項目:“肛腸病癥圖像自動識別與診斷計算機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3. 江西省衛生廳項目:“胃幽門括約肌再造術”。
4. 江西省衛生廳項目:“結腸曠置與綜合外科術治療頑固性便秘的臨床研究”。
5. 江西省衛生廳項目:“結腸內外固定術治療頑固性便秘的實驗研究”。
6. 自然基金項目:“頑固性便秘結腸曠置術前、后Cajal細胞表達的實驗研究”。
7. 自然基金項目:“直腸系膜化療對直腸癌淋巴微轉移的實驗研究”。
8. 科技廳項目:“持握式乙狀結腸鏡(推廣項目)”。
9. 科技廳項目:“持握式一次性乙狀結腸鏡計祘機成像系統研究”。
10. 科技廳項目:“肛腸病癥圖像自動識別和診斷系統”。
11. 科技廳(重大項目):“持握式一次性乙狀結腸電子綜合診治儀”。
12. 教育廳項目:“肛管外注射治療痔病‘一針四步法’”。
13. 國家火炬計劃項目:“持握式一次性乙狀結腸鏡”。
科研成果:
1. “持握式乙狀結腸鏡”、“胃幽門括約肌再造術”、“外科治療便秘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實驗研究共三項課題通過省衛生廳、省醫藥總公司鑒定:國內先進;省自然基金課題結題優秀。
2. “一次性乙狀結腸鏡多功能鏡芯”專利轉讓合同簽定。
3. “持握式一次性乙狀結腸電子綜合診治儀”參加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2007參加香港回歸10周年“創新香港展覽”。
4.彭洪云, 肛管外注射治療痔病“一針四步法”. 江西省,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12-05-15.
5.彭洪云, 外科治療頑固性便秘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江西省,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10-12-04.
6.胡錦輝, 端粒酶及其亞單位在乳腺腫瘤組織中的表達及分析.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醫院,2010-09-02.
7.彭洪云, 頑固性便秘家兔結腸曠置術前后Cajal細胞表達的實驗研究. 江西省,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07-05-01.
8.彭洪云, 胃幽門括約肌再造術. 江西省,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05-12-23.
發明專利:
獲國家專利權12項。
[1]彭洪云. 肛管手術多功能擴張器[P]. CN202113479U,2012-01-18.
[2]彭洪云. 防漏腸造口袋[P]. CN202105064U,2012-01-11.
[3]彭洪云,湯文連,潘長海,徐愛忠. 一次性乙狀結腸鏡多功能鏡芯[P]. CN2832047,2006-11-01.
[4]彭洪云. 一次性肛塞墊[P]. CN2803422,2006-08-09.
[5]彭洪云,羅春妹. 一次性二腔氣囊膽道探管[P]. CN2652426,2004-11-03.
[6]彭洪云,湯文連,辛林. 持握式一次性乙狀結腸鏡[P]. CN2527224,2002-12-25.
[7]彭洪云. 一次性乙狀結腸鏡[P]. CN2151717,1994-01-05.
[8]彭洪云. 液態牙潔劑刷[P]. CN2115687,1992-09-16.
[9]溫時才,彭洪云,李友生,劉蓮芳,翁志清. 多功能影像演示儀[P]. CN2081541,1991-07-24.
[10]彭洪云. 多功能深部手術帶線鉗[P]. CN2065469,1990-11-14.
[11]彭洪云. 持握式伸縮型直-乙狀結腸鏡[P]. CN87207404,1988-10-05.
[12]彭洪云. 折疊式胃腸手術鉗[P]. CN87201217,1988-06-29.
論文專著:

參與編寫《現代外科理論與臨床》、《急診學》、《實用中醫新技術集粹》等醫學教材或著作。
出版專著:
1、《實用中醫新技術集粹》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993
2、《現代外科理論與臨床》
3、《急診學》
發表中文期刊論文:
[1]曾麗娟,張華,彭洪云,彭向東.基于支持向量機的肛腸病癥識別算法研究[J].計算機仿真,2013,30(11):343-346.
[2]彭洪云,李凱,方路.低位直腸癌經肛尾介入直腸系膜內注射5-氟尿嘧啶緩釋劑的新輔助化療實驗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7(07):2941-2944.
[3]潘長海,彭洪云.周期素A和CDK2在結直腸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江蘇醫藥,2011,37(13):1568-1570+1613.
[4]王春林,彭洪云,辛林.家兔結腸置管沖洗治療頑固性便秘的實驗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13):2036-2037.
[5]彭洪云,辛林,沈威,方路,徐愛忠,王春林.全結腸氣鋇雙重排糞造影的臨床應用[J].結直腸肛門外科,2008,14(06):394-397.
[6]彭洪云.高舉“持握”火炬 創新科研道路——記“持握式乙狀結腸鏡”四十年發展歷程[J].中國科技獎勵,2008(09):40-41.
[7]李凱,彭洪云.直腸癌原位小鼠模型的研究進展[J].結直腸肛門外科,2008(02):138-140.
[8]徐愛忠,彭洪云,汪慶余,方路.頑固性便秘結腸曠置術前、后Cajal間質細胞的家兔實驗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08):565-566.
[9]徐愛忠,彭洪云,方路,潘長海,李凱,蘆春花,羅榮華.家兔頑固性便秘模型的建立[J].結直腸肛門外科,2007(02):65-67.
[10]徐愛忠,彭洪云.Cajal間質細胞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6(24):2432-2435.
[11]徐愛忠,彭洪云.慢傳輸型便秘病因研究進展[J].結直腸肛門外科,2006(02):125-128.
[12]方路,彭洪云,高燕,鄒書兵.結腸曠置綜合外科治療頑固性便秘[J].江西醫藥,2006(01):7-8.
[13]潘長海,彭洪云.Cyclin-CDKs-CKIs調控系統與大腸癌關系的研究進展[J].大腸肛門病外科雜志,2005(02):163-167.
[14]潘長海,方路,彭洪云.先天性膽總管囊狀擴張伴中腸旋轉不良1例[J].大腸肛門病外科雜志,2005(01):77.
[15]潘長海,彭洪云.乙狀結腸鏡的臨床應用及進展[J].大腸肛門病外科雜志,2004(04):306-310.
[16]辛林,彭洪云.大腸癌PDGF和VEGF基因mRNA的表達研究[J].大腸肛門病外科雜志,2002(01):24-28.
[17]彭洪云,辛林,鄔林泉,方路,溫曉茂.頑固結腸慢傳輸性便秘16例的臨床分析[J].大腸肛門病外科雜志,2001(01):22-24.
[18]彭洪云,謝敏,王夢龍,鄔林泉,胡小云,婁思源,蔣筱強,劉勇.畢氏Ⅰ式胃切除幽門括約肌再造術[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0(06):705-706.
[19]彭洪云,熊本京.“帶蓋”結腸造口術的臨床應用[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1999(03):20.
[20]彭洪云,謝敏,王夢龍,鄔林泉,婁思源,蔣筱強,劉勇.胃大部切除幽門括約肌再造術臨床研究和應用[J].江西醫學院學報,1998(04):63-65.
[21]彭洪云,熊本京,婁思源.瘺管移位術治療復雜性高位肛直腸瘺(摘要)[J].大腸肛門病外科雜志,1998(03):138.
[22]彭洪云,胡祖謀,吳碩壽.闌尾殘端“Z”字包埋9例[J].江西醫藥,1988(05):470.
[23]彭洪云.介紹一種實用新型的醫療器械——“喉鏡型”乙狀結腸鏡[J].浙江腫瘤通訊,1987(02):213-214.
[24]彭洪云.從“化學平衡”規律看中醫“陰陽平衡”的科學性[J].山西中醫,1987(03):5-7.
[25]吳碩壽,彭洪云.原發性胃惡性淋巴瘤并霉感染一例報告[J].實用癌癥雜志,1986(04):56-57.
[26]彭洪云.原發性胃惡性淋巴瘤[J].實用癌癥雜志,1986(02):33-36.
[27]彭洪云.介紹一種實用新型的醫療器械——“喉鏡型”乙狀結腸鏡[J].實用腫瘤學雜志,1986(02):19.
發表會議論文:
[1]彭洪云. 超低位結—肛吻合法臨床應用[C].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西醫結合大腸肛門病研究新進展——第十屆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大腸肛門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2004:361-362.
[2]彭洪云. 超低位腸肛結——結吻合法臨床應用[C].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分會肛腸外科學組、日中大腸肛門病學術交流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學術會務部、中華醫學會對外聯絡部.第九屆中日大腸肛門病學術交流會暨2004’中國肛腸外科論壇論文匯編.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分會肛腸外科學組、日中大腸肛門病學術交流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學術會務部、中華醫學會對外聯絡部:中華醫學會,200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