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新人物百科 > 旅游學家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羅茲柏,男,1956年生,重慶沙坪壩人。重慶市人大代表,重慶旅游學院(重慶師范大學與重慶市旅游局共建)院長、教授,重慶旅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旅游管理學碩士點負責人、碩士生導師,重慶“十一五”重點學科旅游管理學帶頭人。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2年畢業于華東師大地理系。

1994年起任地理旅游系副系主任。

1995、1996年參加了國家旅游局與世界旅游組織合作舉辦的兩屆“教育教育者”國際研修班學習,獲世界旅游組織頒發的結業證書。

1996年被四川省教委作為高校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培養項目首批選送的國內高級訪問學者,到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管理學博士點進行了國際經貿及旅游管理的訪學一年。

1997年11月在天津中國旅游管理干部學院參加了國家旅游局組織的旅游飯店總經理培訓班學習,獲國家旅游局頒發的飯店總經理崗位資格證書。

2003年7月至8月被重慶市教委選送到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進行了為期一個半月的學習培訓。

社會兼職:

1、教育部旅游管理高職教指委委員。

2、重慶市地理學會旅游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

3、重慶市市場營銷與策劃學會副會長。

4、《世界旅游》China(北京-香港)期刊顧問。

5、《旅游科學》(上海)學術期刊特聘編委。

6、中國旅游未來研究會理事。

7、中國高校市場學研究會理事。

8、上海市教委“旅游資源與文化發展創新基地”特聘咨詢專家。

9、重慶市總商會旅游同業公會高級顧問。

10、重慶旅業控股集團公司獨立董事。

11、世界休閑組織中國分會常務理事。

12、重慶市旅游經濟發展顧問團高級顧問。

13、重慶市旅游協會副會長及旅游教育分會會長。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主要講授世界經濟地理、市場營銷學、旅游市場營銷學、旅游地營銷等本專科主干課程及旅游營銷管理、旅游學基礎理論研究等碩士研究生課程。

培養研究生情況: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區域旅游開發與營銷、旅游學與旅游地理、旅游高等教育。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主研以各級各類旅游開發、規劃、策劃為主的課題三十多項(包括8個區市縣的旅游發展規劃)。

1、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資助項目:重慶都市形象與旅游開發,2002。

2、國家科技部與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課題:長江三峽庫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2000。

3、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旅游管理2004、2005、2006年度重點課題:《中國出境旅游發展年度報告》中的“重慶出境旅游城市報告”。

科研成果:

《重慶都市形象與旅游開發》被國內評審專家評價為“對都市形象與旅游開發所作的具有開創意義的專項旅游研究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發明專利: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主、參編以旅游專業為主的著作十七部,其中主編6部(包括教育部規劃教材兩部)。

出版專著:

1、《旅游市場營銷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中國旅游地理》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0

3、《旅游開發與規劃》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4、《旅游策劃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中國旅游地理(第2版)》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1

資料更新中……

發表論文:

1 論"大區域旅游觀"與大三峽旅游整體開發 羅茲柏 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 重慶 【期刊】中國發展 2004-12-30

2 略論自然環境與市場營銷的關系 羅茲柏 重慶師范學院地理系、旅游系 【期刊】重慶工業管理學院學報 1996-08-15

3 高等教育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研究 羅茲柏; 羅有賢 重慶師范學院旅游系 【期刊】旅游學刊 1997-12-30

4 本科旅游管理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設計再研究 羅茲柏; 羅有賢 重慶師范學院旅游系 【期刊】旅游學刊 1998-12-30

5 鄉村旅游發展及其核心價值體現問題初探 齊曉波; 羅茲柏 重慶旅游學院 【會議】海峽兩岸觀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海峽兩岸觀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2-09-01

6 新10年中國旅游發展趨勢預測 中國旅游未來研究會課題組 課題組成員:陳仙波、范家駒、李明德、劉德謙、羅茲柏、王洪濱、張輝 課題報告執筆:劉德謙 【報紙】中國旅游報 2010-12-15

資料更新中……

榮譽獎勵:


1、2007年重慶師范大學名師。

2、“高等教育旅游管理專業建設的開拓性研究與實踐”,2001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一:


大學城旅游,準備好了嗎?——專訪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院長羅茲柏

COLLEGE TOWN TOURISM:ARE YOU READY?—INTERVIEW WITH MR. LUO ZIBAI, DEAN OF CHONGQING TOURISM COLLEGE

近段時間,重慶大學城將建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消息被國內多家媒體關注。雖然中國大學城不少,將旅游發展納入大學城自身發展規劃的也不少,但是明確提出要把大學城建成4A級景區,重慶大學城卻是第一個。重慶大學城是否真的已經具備了建立成熟景區的能力?如果大學城旅游成真,在包裝定位上跟傳統景區又會有什么差別?

4A還是個概念

重慶大學城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虎溪鎮和陳家橋鎮,地處中梁山脈與縉云山脈之間,規劃面積33平方公里,人口50萬左右,建設總投資約300億元。計劃入駐高校15所,目前已經有包括重慶大學、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解放軍后勤工程學院、重慶師范大學、重慶醫科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等14所高校正式入駐。周邊還擁有郭沫若故居、馮玉祥故居等景點。

在重慶大學城官方網站上我們可以看到如下介紹:“重慶大學城是西部新城率先啟動的第一個功能片區,以教育科研為主,是重慶市重要科教文化基礎設施項目和重點工程。按照‘五城’(教育城、科技城、人才城、文明城、生態城)、‘四化’(現代化、國際化、網絡化、生態化)的理念打造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大學城。” 由于大學城所在地在山城地貌中難得的平坦、開闊,因此,重慶大學城對于重慶來說不僅是一個容納了15所高校的集中區域,更是重慶市城市拓展的一個新方向。在重慶市的發展規劃中,西部新城還包括有10平方公里的第三產業服務中心和中央商務區、為大學城配套的14平方公里的西永科技產業園、5平方公里的土主現代物流園、10平方公里的旅游觀光區等。

自2005年開始有大學正式入駐來,由于大學城擁有的獨特人文資源和秀美景觀,逐漸成為了重慶市民以及外地游客觀光游覽的新景點。不久前,重慶大學城所在的沙坪壩區旅游局局長廖建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該區將圍繞大學城科教文化優勢,有效整合、利用大學城其他資源,把重慶大學城打造成集科教、文化、生態為一體的旅游城。而關于重慶大學城將建成4A級景區的報道更是引起了全國多家媒體的關注,不過當記者向重慶大學城管委會求證時,重慶大學城管委會委員、接待處主任王玲表示,這還僅僅是一個“目標性的遠景規劃”,是大學城管委會與沙坪壩區旅游局在工作中碰撞出的一個想法,還沒有具體的實施步驟。沙坪壩區旅游局的相關工作人員也表示,雖然提出了發展大學城旅游的遠景規劃,但是真正實施起來還需要時間。

“就重慶大學城而言,發展旅游還是很有優勢的,但目前還需要時間,4A級景區目前還是一個概念。”作為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院長,羅茲柏主持并參與了沙坪壩區旅游局“旅游西進”的相關規劃,其中,有關大學城的旅游規劃即是其中的一個內容。

重慶師范大學的新校區同樣位于大學城內,校園內擁有風景秀麗的“桃山”、“李山”,每到周末或者節假日,很受前來大學城休閑、觀光的游客青睞。羅茲柏認為,重慶大學城地勢開闊,與老城區山城地貌的格局非常不同,集中了十五所各有特色的高校,緊鄰新興科技產業園,無論是在生態環境、建筑景觀、還是人文景觀方面都有著不錯的基礎。同時,雖然地處正在開發的新城區,具有天然的田園風光,但是由于隧道、輕軌、地鐵等交通設施的開通或興建,使其與原來老城區的距離并不遠,“可以說,大學城目前已經具備了旅游、參觀的基本條件。”

據羅茲柏介紹,目前到重慶大學城旅游、參觀的游客主要還是以市民、散客為主,尚未出現團隊客人。同時,由于重慶大學城代表了重慶發展的新方向,因此到大學城參觀、視察的各級政府官員也非常多,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到重慶訪問時就專程到大學城重慶師范大學新校區進行了參觀。再有則是到各個高校進行參觀學習的專業人員。“可以說,目前的重慶大學城更具有‘休閑觀光性’和‘專門游覽性’。”

異于傳統游覽景區

國外的大學大多是沒有圍墻的大學,因此自然不存在參觀上的障礙。但是國內封閉式的大學卻曾出現過游客參觀與校園管理發生矛盾的問題。前幾年,北京大學曾經因為到校參觀游覽的游客過多,而對社會關上了大門,引起了社會輿論的論爭。因此,當大力發展大學城旅游的聲音出

現時,同樣出現了反對的聲浪。他們的理由是:大學畢竟是教學、科研單位,如果將大學發展為景區,隨著游客人數的增多,必將會影響到大學的日常工作,帶來管理上的困難。

“我認為不能將北大、清華遭遇的模式套用到一般大學城的旅游上來。”羅茲柏表示,北大和清華由于在中國的特殊地位,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特殊人文意義的旅游景點,但是對于一般的大學城而言,發展旅游顯然并不意味著就要將大學城打造成一個專門用于大眾游覽的景區。“大學城的旅游發展并不應該按一般的景區旅游來對待,它有著自己特定的市場。”羅茲柏認為,相對于九寨溝、峨眉山等傳統景區來說,大學城并不是一個大眾化的、專門的游覽地,而僅僅是一種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因此,大學城的旅游也應該放在“大旅游”的層面上去規劃和考慮。“大學城旅游應該是城市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是一種功能性的旅游資源,與工業旅游、農業旅游并列,是伴隨著休閑、文化活動產生的一種旅游形態。”因此,大學城旅游在客觀上不太可能出現一般旅游景點整天游人如織的情景。也正因如此,“大學城的旅游市場,并不適合、也不應該過度地朝大眾旅游的方向去引導、包裝。”

同時由于多數大學城在規劃建設時就已經把開放性、資源高度整合性等作為大學城興建的目標,所以很多大學實際上也已經開始效仿國外,由封閉型大學變成了沒有圍墻的大學,以往宏偉、森嚴的校門更多的由一個代表著學校的標志代替,在實際上也不可能把游客拒之門外。

“大學作為重要的社會公共文化設施、機構,對于文化觀光活動肯定應該支持,這是一個前提。當然,在具體的問題上,可以協調解決。”“如果能夠效仿國外大學設立校園‘開放日’,或者開展更多的活動、表演,就能更好地增進學校和社會的交流,發揮校園的文化功能。”

并非無為而治

既然不同于一般的傳統游覽地,那么是否建好基礎設施后,大學城就可以完全采取“無為而治”的方法去管理呢?

“我認為,提出把重慶大學城建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更多的是一種服務和管理上的標準。”羅茲柏表示,由于大學城一般占地面積很大,所屬景點又多,非常需要對游客在吃、住、行、游等方面提供服務、指導。“目前對于重慶大學城而言,要發展旅游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應該設立游客接待中心,為游客提供必要的導游咨詢服務。”

而在餐飲、住宿等配套設施方面,由于人流量的增加,也必然會導致相關需求的增大,因此同樣需要加大這方面的投入。部分反對者反對發展大學城旅游,理由之一就是這樣會使有限的高校餐飲、住宿設施更為緊張。對此觀點,羅茲柏認為解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即學校一般不應在校園內承擔商業性旅游接待服務,而是一方面可交給周邊外圍服務機構解決,另一方面也可通過學校相關專業、相關部門以產學結合、校企結合的形式,在周邊或專門的區域興辦旅游接待服務機構來解決,這樣也不會存在給學校帶來什么負擔,反而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同時,這些服務接待機構也應該具有共享性,“‘大學城旅游’并不等于‘大學旅游’,我們應該更多地依托‘城’的功能。旅游產生的最大效益其實在城市。”

來源:《中國飯店》雜志(2009年9月刊)2009-9-15

媒體報道二:


羅茲柏:讓重慶不再成為旅游驛站

“黃金周”之后,國內著名旅游網站“攜程網”評選出行人氣最旺的城市,重慶排名第八。有數據顯示,全市共接待旅游者717.7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2.56億元。其中過夜旅游只有167.78萬人次,而一日游高達550萬人次。3倍多的差距,讓人不得不正視擁有豐厚旅游資源的重慶,只能作為旅游過境地的尷尬。

近日,記者采訪了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院長羅茲柏,就重慶發展都市旅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都市旅游定位不明

《時代信報》:網上被熱捧的《2007十一旅游50大都市排行榜》上,重慶名列全國11位。但旅游的焦點景區仍然集中在小三峽、大足石刻等周邊景點,都市旅游熱門景點中僅解放碑上榜,重慶仍只是不少外地游客的驛站。這樣的結果,是不是由于重慶在都市旅游方面挖掘不夠?

羅茲柏:可以這樣說。重慶是一座在都市旅游中可以大有作為的城市,但目前挖掘不夠。重慶都市旅游最大的亮點是依托半島山城、兩江環抱的優勢,但除了景觀之外,還應該重視有巴渝風情、時尚氣息的休閑活動。不僅吸引游客游覽觀看,還要停下來休閑感受,而這個亮點沒有很好地凸現。

《時代信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

羅茲柏:目前,重慶還沒有成為真正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發展到成熟階段,是以散客旅游為主的。能否吸引游客,更加取決于一個城市的獨特氣質。造成這種情況很大一個原因是,重慶都市旅游定位不明確。

重慶城應該說在世界上都是特色突出的,完全可以打造成國際特色都市旅游目的地。首先從依托地理的景觀優勢來看,重慶是一座雄奇豪放的山水組合城市。它是國內最著名的山城,但山城并不能完全凸現它的旅游魅力。香港也是山城,它是山海組合的城市,而重慶是山江組合,江水環抱的一個半島城市。不僅雄奇,而且有親水性。我是這樣定位的,重慶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半島山城。

《時代信報》:這個定位聽上去很讓人震撼。

羅茲柏:如果是泛泛說山水城市,人家會想到桂林,重慶能跟桂林比秀嗎?有人說重慶是山水園林城市,說到園林,能跟蘇、杭比美嗎?那重慶的特質是什么呢?首先是雄奇豪放,然后才是不失秀美,它是一座綜合性的城市。用半島山城來概括是比較適合的,足以突出個性、彰顯魅力。

打造一座立體山水城

《時代信報》:我們在宣傳城市時,好像單一地突出了山城和江城的概念,而忽略了山水的整體組合包裝。那具體來說,應該怎么整體性打造?

羅茲柏:首先讓游客欣賞半島美景。像兩江游、在朝天門遠眺南岸、南濱路放眼渝中半島,這都是必游景點。另外,可以發展江北、南坪兩座大橋附近的濱江路觀賞點,多角度欣賞這座城市。從一個點延伸至一段,在游客心中勾勒出半島山城的整體印象。

除此之外,還應該深入內部,引導游客感受重慶的立體交通,比如索道、輕軌、大扶梯。重慶人習以為常的交通工具,往往最能讓外地人興奮,讓其深刻感受到重慶是立體的山城。但目前的狀況是:這些交通工具在都市旅游中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對于逐利的旅游社來說,便宜的票價無利可圖,所以并未在一日游中設置、引導和強化立體城市的概念。

《時代信報》:說到交通工具,有人曾提出把過江輪渡保護性開發成旅游景點。

羅茲柏:我非常贊成。另外,還有一件很能體現重慶特色的交通工具在城市發展中被毀掉了,我建議恢復一段作為旅游景點———那就是纜車。纜車在重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前,木質纜車根據地形順勢而修,梯級式座位非常有特色。現在重慶的纜車已經寥寥無幾,并且失去了原始的味道。其實,一座城市除了它的現代氣息外,歷史也是不可磨滅的。旅游不僅僅是追求時尚,還有回歸過去,不斷在追逐未來和回歸歷史中游走。

香港就保留了一段工業時代的叮當車(有軌電車),雖然車內是木制的座位,還沒有窗戶,反映的卻是當時香港的氣息和文化。這恰恰是吸引游客的地方。

《時代信報》:除了交通工具以外,重慶還有沒有值得恢復的景點?

羅茲柏:一些非常好的歷史建筑在城市進程中不可避免地被破壞掉了,比如臨江門一帶的老房子。現在政府也意識到這點,適度包裝了石板坡片區,但是規模都不足以反映重慶鼎盛時期的歷史文化。

下半城道門口附近白象街的白象會所,是重慶開埠時期修建的4層建筑,簡直太漂亮了!那一塊完全應該進行保護性開發,讓老百姓遷出來,在建筑中可以做一些參觀、購物點,發揮它的旅游功能。下半城要整體保留一大片是不可能的,但選取最精華的地帶風貌,保存基本建筑格局是很有必要的。

營造遠東歷史名城氛圍

《時代信報》:除了自然景觀外,重慶在人文歷史景觀挖掘上有什么不足?

羅茲柏:重慶是影響世界的遠東歷史名城,這點挖掘得更不夠。真正知道重慶歷史意義的人大多是學者和上層人士,普通老百姓了解并不夠深入。而重慶歷史上,唯一能進入世界視野的,就是作為遠東反法西斯指揮中心的二戰時期。有學者提過,莫斯科、倫敦、華盛頓、重慶4座英雄之城在二戰期間作為抗戰指揮中心積聚了世界的目光,二戰之后莫斯科、倫敦、華盛頓延續了輝煌,而重慶卻從其中消失了。這非常可惜。重慶是影響世界的遠東歷史名城的概念沒有得到很好的認知和張揚。

《時代信報》:這塊旅游資源怎么挖掘?

羅茲柏:要有景點支撐,但更重要的是氛圍。很多景點在打抗戰文化牌,我很害怕,擔心打造出來的景點很新。紅巖革命紀念館修葺一新,甚至很時尚,失去了原本的韻味。抗戰文化景點的打造需要的是適度包裝,保留歷史風貌不讓其衰敗就行。

除了對抗戰遺跡加以保護,更重要的是氛圍的營造。很簡單,只需要系統地為景點加上明顯中英文標牌,一些簡單的文字介紹,就完全可以營造氛圍。這段光輝、正面的歷史形象完全可以大抒特抒。個別標志性的建筑完全可以獨立包裝,甚至可以重建做舊,比如老上清寺轉角的圓形房屋,有濃郁的抗戰時期特征,可惜后來被拆掉了。

抗戰時期的重慶其實是戰時中國的縮影,名人文化等資源完全應該利用起來為都市旅游服務。

我想說的是,自然景觀是很重要的,但沒有人文歷史景點,不足以支撐一座城市的重量。

應專設信息服務中心

《時代信報》:你說到的內容中,有的旅游部門也有注意,但是效果仍然不明顯。

羅茲柏:這是因為重慶旅游的信息服務做得不好。很多城市會通過短信平臺把各自的特點和歷史文化景區在第一時間傳達到游客處。如果去成都,會收到“熊貓之鄉歡迎你”;到四川內江,會收到“歡迎來到國畫大師張大千的故鄉”,游覽哪里一目了然。重慶在這塊做得很差。

另外,重慶市內缺乏區別于路標、且統一有序的旅游標識。這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都市旅游的發展。最大的旅游載體是都市,沒有任何一個景區可以達到都市旅游人流的規模。因此,在城市港口集散地應該建立公共信息服務中心,免費發放旅游宣傳品、地圖,并建立咨詢中心。上海、成都都有這樣的游客接待集散中心。

拿香港來說,政府專門歸納出上百個游覽項目做成旅游手冊供游客選擇。上面不僅有自然風景,也包括香港獨有的街景、傳統。它會讓你去乘雙層電車在山路中觀賞城市,讓你注意路兩邊的江湖醫生,流動的書攤、飲食、夜市等。這些不經意的街頭閃光,為都市旅游增加了實質的內容。重慶應該資源整合,深度發掘。而這個工作應該由政府來完成,不是交給某個企業。

來源:《時代信報》2007年10月15日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