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新人物百科 > 海洋科學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王桂堂,男,1964年8月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6年畢業于南京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

1989年和1995年分別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理學碩士和理學博士學位。

1995-1997年在日本東京大學農學部做博士后研究。

2000年9月在捷克科學院寄生蟲學研究所進行合作研究。

2002年10月赴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訪問研究。

2003年6-9月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太平洋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做訪問研究。

2003年被聘為研究員。

2004年被聘為博士導師。

社會兼職:

1. 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

2. 中國水產學會理事。

3. 中國水產學會魚病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4. 中國動物學會寄生蟲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5.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病蟲害災情預測與防治”專家組成員。

6.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技術咨詢專家組成員。

7. 全國動物衛生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

培養研究生情況: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一直從事寄生蟲學和魚病學研究。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青年科學家小組項目、中科院方向性項目(課題)、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湖北省科技攻關重大項目、武漢市青年科技晨光計劃項目等,曾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973”項目、“863”項目、中科院重大項目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杜父魚駝形線蟲的種內分子變異及種群遺傳學研究。

科研成果:

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和武漢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

1、鱖魚河鱸錨首吸蟲的病原生物學與種群生態學研究,1999年獲省部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2、中國淡水魚類粘孢子蟲的研究,2000年獲中國科學院二等獎。

論文專著:


在國內外共發表研究論文8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收錄,參編著作2部。

出版專著:

《淡水魚病防治彩色圖說》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6

資料更新中……

發表論文:

英文:

1. Gao, D., Wang, G.T., Chen, X.T. & Nie, P. 2009. Metallothionein-2 gene from the mandarinfish 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1855): cDNA cloning, tissue expression,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C: Pharmacology Toxicology and Endocrinology. 149: 18–25

2. Chen, X.T. & Wang, G.T. 2008.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genes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7 (6): 811-81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3. Moravec F., Nie P. & Wang, G. T. 2008. Redescription and systematic status of Neocapilaria phoxini Yu et Wang, 1994 (Nematoda: Capillariidae). Folia Parasitologica, 55: 316-318.

4. Li, W.X., Wang, G.T. & Nie, P. 2008. Genetic variation of fish parasite populations in historically connected habitats: undetected habitat fragmentation effect on populations of the nematode Procamallanus fulvidraconis in the catfish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Th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94(3): 643-647.

5. Li, W.X., Wang, G.T., Wu, S.G., Yao, W.J. & Nie, P. 2008.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nematode Procamallanus fulvidraconis and trematode Genarchopsis goppo in yellowhead catfish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in Liangzi lake of Hubei Province, China.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32 (1): 195-20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6. Gao, D., Wang, G.T., Xi, B.W., Yao, W.J. & Nie, P., 2008. A new species of Allocreadium (Trematoda: Allocreadiidae) from freshwater fishes in the Danjiangkou Reservoir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94(1): 176-180.

7. Wu, S.G., Wang, G.T. Xi, B.W., Gao, D. & Nie, P. 2008.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Camallanus spp. (Spirurida: Camallanidae) in fishes from China based on its rDNA sequences. Th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94 (3): 731-736.

8. Gao, D., Wang, G.T., Xi, B.W., Yao, W.J. & Nie, P. 2008. Seasonal dynamics of Micracanthornhynchina motomurai (Acanthocephala: Rhadinorhynchidae) in three cyprinids from the Danjiangkou reservoir.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32(1): 1-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9. Song, Y., Wang, G.T., Yao, W.J., Gao, Q. & Nie, P. 2008. Phylogeny of freshwater parasitic copepods in the Ergasilidae (Copepoda: Poecilostomatoida) based on 18S and 28S rDNA sequenc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102: 299-306.

10. Wu, S. G., Wang, G. T., Gao, D., Xi, B. W., Yao, W. J. & Liu, M. L., 2007. Occurrence of Camallanus cotti in greatly diverse fish species from Danjiangkou Reservior in central China. Parasitology Research, 101: 467-471.

11. Wu, S. G., Wang, G. T., Xi, B. W., Gao, D. & Nie, P., 2007.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maturation cycle of Camallanus cotti (Nematoda: Camallanidae) in the Chinese hooksnout carp Opsariichthys bidens (Osteichthyes: Cyprinidae) from a reservoir in China.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147: 125-131.

12. Urabe, M., Ogawa, K., Nakatsugawa, T., Nakai, K., Tanaka, M. & Wang, G., 2007.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of two bucephalid trematodes collected from freshwater fishes in the Uji River, Kyoto, Japan. Parasitology international, 56: 269-272.

13. Gao, Q., Chen, M.X., Yao, W.J., Gao, Y., Song, Y., Wang, G.T., Wang, M.X. & Nie,P. 2007. Phylogeny of diplozoids in five genera of the subfamily Diplozoinae Palombi, 1949 as inferred from ITS-2 rDNA sequences. Parasitology, 134: 695–703.

14. Wu, S. G., Moravec, F., Wang, G. T. & Nie, P., 2006. First description of the male and redescription of the female of Philometra clavaeceps Dogiel and Akhmerov, 1959 (Nematoda: Philometridae), a parasite of east Asian cyprinid fish. Th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92(2): 380-384.

15. Li, W.X., Wang, G.T., Yao, W.J. & Nie, P. 2006.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occurrence and maturation of the nematode Procamallanus fulvidraconis in the yellowhead catfish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in Liangzi Lake of Hubei Province, China.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30 (3): 339-34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6. Wu, S.G, Wang, G.T., Li, W.X. & Nie, P. 2005. A preliminary study on phylogeny of nine species of philometrids in China.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29 (5): 571-57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7. Zeng, B.P., Liao, X.H., Nie, P. & Wang, G.T. 2005. Monthly changes of the metacercarial cyst infrapopulation of the digenean, Centrocestus formosanus in the gill lamellae of the mosquito fish.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29 (6): 705-70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8. Li, W.X., Wang, G.T., Yao, W.J. & Nie, P., 2005. Seasonal dynamic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digenean Phyllodistomum pawlovskii (Trematoda: Gorgoderidae) in the bullhead catfish, Pseudobagrus fulvidraco, in a lake of China. Th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91(4): 850-853.

19. Luo, D., Chen, X., Fang, W., Wang, G., 2004. Phiometroides buirnurensis n. sp. (Nematoda: Philometridae) from cyprinid fishes in the Buir Nur lake on the border of China and Mongolia. Th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90(4): 813-816.

20. Moravec, F., Nie, P. & Wang, G., 2004. New data on the morphology and systematic status of Spinitectus petrowi and Spinitectus gigi (Nematoda: Cystidicolidae) parasitic in catfishes in central China. Folia Parasitologica, 51: 346-358.

21. Moravec, F., Nie, P. & Wang, G., 2004. Redescription of Camallanus hypophthalmichthys Dogel and Akhmerov, 1959 (Nematoda: Camallanidae) and its first record from fishes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90(6): 1463-1467.

22. Huang, Y.Q., Wang, G.T., Chen, X.X. & Li, W.X. 2004. Microscopic structural studies on the thymus of the bullhead catfish Pseudobagrus fulvidraco.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3 (2): 236-24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3. Wang, G.T. 2003. A note on the monthly changes of Dollfustrema vaneyi in the digestive tract of the mandarin fish, Siniperca chuatsi.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27 (1): 108-109. (In Chinese)

24. Moravec, F., Nie, P. & Wang, G.T., 2003. Some nematodes of fishes from central China, with the redescription of Procamallanus (Spirocamallanus) fulvidraconis (Camallanidae). Folia Parasitologica, 50: 220-230.

25. Wang, G.T., Yao, W.J., Gong, X.N .Wang, J.G. & Nie, P., 2003. Seasonal fluctuation of Myxobolus gibelioi(Myxosporea) plasmodia in gills of the farmed allogynogenetic gibel carp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1(2):149-153.

26. Huang, Y.Q., Wang, G.T., Sun, J. & Chen, X.X. 2003. Purification and molecular weight determination of serum immunoglobulin from Pseudobagrus fulvidraco.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27 (6): 654-656. (In Chinese)

27. Luo, H.Y., Nie P., Yao, W.J., Wang, G.T. & Gao Q., 2003. Is the genus Digramma synonymous to the genus Ligula (Cestoda: Pseudophyllidea)? Evidence from ITS and 5’ end rDNA sequences. Parasitology Research. 89:419-421.

28. Luo, H.Y., Nie P., Zhang, Y.A., Yao, W.J. & Wang, G.T., 2003.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 populations of the cestode 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 (Cestoda, Pseudophyllidea) as revealed by eight microsatellite markers. Parasitology. 126:493-501.

29. Moravec, F., Nie, P. & Wang. G., 2003. Observations on some acanthocephalans of fishes from Hubei Province, central China. Acta Soc. Zool. Bohem. 67: 213-224.

30. Moravec, F., Nie, P. & Wang. G., 2003. Some trematodes and cestodes of fishes mainly from Hubei Province, central China. Acta Soc. Zool. Bohem. 67: 161-174.

31. Wang, G., Lapatra, S., Zeng, L., Zhao, Z. & Lu, Y., 2003. Establishment, growth, cryopreservation and species of origin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cell lines from white sturgeon,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Methods in Cell Science, 25: 211-220.

32. Wang, G.T., Li, W.X., Yao, W.J. & Nie P. 2002. Mortalities induced by the copepod Sinergasilus polycolpus in farmed silver and bighead carp in a reservoir. 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 48(3): 237-239.

33. Wang, G.T., 2002. Seasonal dynamics and distribution of Philometroides fulvidraconi (Philometridae) in the bullhead catfish, Pseud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Journal of Fish Diseases, 25(10): 621-625.

34. Luo, H.Y., Nie, P., Zhang, Y.A., Wang, G.T. & Yao, W.J., 2002. Molecular variation of 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 Yamaguti, 1934 (Cestoda: Pseudophyllidea) in different fish host species based on ITS rDNA sequences. Systematic Parasitology, 52: 159-166.

35. Li, W.X. & Wang, G.T. 2002. Regulation of parasites on host population: a brief review.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26 (5): 550-554. (In Chinese)

36. Moravec, F. & Wang, G.T., 2002. Dentiphilometra monopteri sp. n. (Nematoda: Philometridae) from the abdominal cavity of the swamp-eel Monopterus albus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88: 961-966.

中文:

1 水體pH脅迫對異育銀鯽皮質醇激素和非特異性免疫的影響 李文祥; 謝駿; 宋銳; 鄒紅; 吳山功; 王桂堂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水產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 水生生物學報 2011-03-15

2 秀麗隱桿線蟲經福爾馬林處理后上調表達基因的分析 陳星桃; 王桂堂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2010-01-15

3 丹江口水庫馬口魚腸道寄生蠕蟲群落結構 習丙文; 王桂堂; 吳山功; 高典; 鄒紅; 姚衛建; 聶品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2009-03-15

4 梭形紐帶屬在中國新紀錄及矢梭形紐帶絳蟲再描述(絳蟲綱,鯉蠢目)(英文) 習丙文; 王桂堂; 吳山功; 聶品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動物分類學報 2009-07-15

5 有關錨頭鳋病防治的幾個問題 王桂堂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期刊】科學養魚 2009-10-10

6 黃顙前駝形線蟲發生和成熟的季節動態 李文祥; 王桂堂; 姚衛建; 聶品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武漢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2006-05-30

7 兩個新的桃花水母形態度量學參數的建立及其在種類區分上的應用 高謙; 張立強; 姚衛建; 王桂堂; 李文祥; 聶品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武漢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2007-01-30

8 丹江口水庫三種鯉科魚類寄生木村小棘吻蟲的季節動態 高典; 王桂堂; 吳山功; 習丙文; 姚衛建; 聶品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2008-01-15

9 秀麗隱桿線蟲抗性基因研究進展 陳星桃; 王桂堂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2008-12-15

10 黃顙魚河鱸源吸蟲和黃顙前駝形線蟲的季節動態和頻率分布 李文祥; 王桂堂; 吳山功; 姚衛建; 聶品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武漢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2008-03-15

11 鱖消化道內寄生范尼道佛吸蟲月份變化的初步觀察 王桂堂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漢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2003-01-20

12 黃顙魚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純化及分子量的初步測定 黃艷青; 王桂堂; 孫軍; 陳孝煊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 武漢; 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2003-11-20

13 食蚊魚鰓上臺灣棘帶吸蟲囊蚴內種群的月變化 曾伯平; 廖翔華; 聶品; 王桂堂 湖南文理學院生命科學系;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常德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2005-11-20

14 中國9種嗜子宮線蟲系統發育的初步研究 吳山功; 王桂堂; 李文祥; 聶品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2005-09-20

15 魚用核酸疫苗研究進展 謝海俠; 聶品; 王桂堂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武漢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2004-01-20

16 黃顙魚胸腺顯微結構的觀察 黃艷青; 王桂堂; 陳孝煊; 李文祥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漢 【期刊】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2004-04-30

17 寄生蟲對宿主種群的調節 李文祥; 王桂堂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武漢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2002-09-20

18 中華鱉工廠化養殖技術Ⅱ中華鱉病防治藥物的分類、選購與使用 姚衛建; 王桂堂; 陳英鴻; 雷思佳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生物應用工程系 【期刊】水利漁業 2000-05-25

19 放射孢子蟲在中國的首次發現 (英文) 王桂堂; 姚衛建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2000-03-20

20 四種牛首科吸蟲染色體的觀察 王桂堂; 唐嘉玉; 王偉俊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2000-05-20

21 范尼道佛吸蟲的生活史研究 王桂堂; 王偉俊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2000-11-20

22 養殖魚類的防疫策略及健康管理 王桂堂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期刊】中國動物保健 2000-06-15

23 關于牛首科吸蟲的分類地位(吸蟲綱:復殖目:牛首科) 王桂堂; 王偉俊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漢 【期刊】動物分類學報 2001-12-30

24 中華鱉工廠化養殖技術Ⅲ.疾病預防及健康管理 姚衛建; 王桂堂; 陳英鴻; 雷思佳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生物應用工程系 【期刊】水利漁業 2001-03-25

25 中華鱉工廠化養殖技術Ⅰ.親鱉產卵和鱉卵孵化試驗 姚衛建; 王桂堂; 魏端正; 雷思佳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生物應用工程系 武漢 【期刊】水利漁業 2001-05-25

26 魚類寄生毛細科線蟲-新屬新種的研究 余儀; 王桂堂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1994-03-20

27 武陵山地區魚類寄生桿咽屬線蟲兩新種 王桂堂; 余儀; 伍惠生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1994-09-20

28 魚類寄生線蟲伍氏屬鳠伍氏線蟲新屬新種的研究 余儀; 王桂堂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漢 【期刊】水生生物學報 1992-12-30

29 鯉科魚類寄生頭槽絳蟲核糖體DNA間隔序列的比較研究 羅海燕; 聶品; 王桂堂; 姚衛建; 高謙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魚類寄生蟲學及免疫學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魚類寄生蟲學及免疫學實驗室 【會議】中國動物學會第六屆全國青年寄生蟲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 2000-08-01

30 異育銀鯽粘孢子蟲病的季節動態及藥物治療 王桂堂; 姚衛建; 聶品; 汪建國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會議】中國動物學會第八次全國寄生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1-07-01

31 一株特異性抗圓形碘泡蟲單克隆抗體及其制備方法 魯義善; 聶品; 汪建國; 王桂堂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3-06-25

榮譽獎勵:


2003年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獲得者。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


北京青年報就桃花水母保護問題采訪我所專家

北京青年報2009年7月6日登載《桃花魚保護區該不該建》一文,轉載如下。

桃花魚保護區該不該建

文/李鵬

“一些媒體對桃花水母的報道有些過分了,說它是‘活化石’、‘水中大熊貓’,都是名不副實的。”

湖北發現大量桃花水母

最近,號稱“水中大熊貓”的桃花水母再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這一切始于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于丹教授及其研究生的一次意外發現。位于湖北鄂州的梁子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武漢大學一個重要的野外科研基地,6月24日上午,于丹的研究生進行每月一次的下湖調研時,發現在梁子湖錢江大湖區水域中有大量桃花水母,大的直徑大約在1厘米左右,分布在10余平方公里面積內。而后的調研發現這里的桃花水母密度相當大,一般為每平方米300~1000只,最大密度為每平方米分布約5000只。于丹的一個同事告訴《北京科技報》,于丹和他的研究生以前在梁子湖也曾零星見過桃花水母出現,但在國內外的報道中,像梁子湖這么大的湖泊,如此大面積、高密度地出現桃花水母還非常罕見。

桃花水母是全球唯一生活于淡水水體的水母類群,目前,科學界很多人也認為它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它們誕生于約5.5億年前,因此被稱為“水生生物的活化石”。由于桃花水母的最長存活時間僅有1~2個月,活體罕見,也極難制成標本和進行人工繁殖培養,有很多人也稱其為“水中大熊貓”。在2002年3月于四川都江堰召開的“中國紅色名錄”研討會上,桃花水母已被列為“極危動物”。

是否實施保護引發爭議

現在梁子湖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這么大數量的桃花水母究竟要不要實施特殊保護。

“完全沒有必要實施特殊保護,我并不認為它是一種瀕危類群,目前桃花水母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廣泛分布。”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桂堂研究員告訴《北京科技報》,現在人們對桃花水母的認識已經步入了誤區。

在中國最早引起的關注是湖北秭歸長江邊三個水潭的桃花水母。 在秭歸縣歸州鎮境內長江北岸,原秭歸縣城腳下不遠處,有鴨子潭、天音潭和牛臥潭三個水潭,自古以來,這里就因為桃花水母名聞天下。并且早在明朝萬歷三十七年,《歸州志》中有“桃花魚”的記載,這也是世界上關于桃花水母最早的記錄。

秭歸人也把桃花水母當成吉祥物,美其名曰“桃花魚”,并把它與屈原、王昭君一起作為本地的驕傲。然而2003年6月三峽工程開始蓄水以后,鴨子潭、天音潭和牛臥潭三個水潭就不復存在。當時,很多人認為,這里的桃花水母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保護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王桂堂說,他們曾經在湖北秭歸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桃花水母研究。“2003三峽大壩要進行蓄水,很多人一直在呼吁,要對桃花水母進行妥善保護。后來三峽建委就將‘秭歸縣桃花水母搶救性保護研究’這個課題交給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要求我們論證桃花水母的種類和分布,它在中國到底是稀有類群還是非稀有類群。”

“水中大熊貓”名不副實

2006年4月28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完成了這個項目的結題報告并通過驗收。但是該所的研究結論卻給很多桃花水母的愛好者和保護者潑了一盆涼水,“我們的調查研究發現,桃花水母在我國廣泛分布,在我們所調查的20多個省市區中,都已經發現了它們的蹤跡。并且這種東西在長江中到處都有,三峽蓄水以后,我們在三峽水庫的很多庫叉中都發現了桃花水母的蹤跡。秭歸的鴨子潭、天音潭和牛臥潭三個潭在冬季的枯水期水質比較清,所以比較容易看見,實際上在整個長江里面,每年都有桃花水母,只是長江里的水一般都很渾,一般很難看到桃花水母的身影。”

王桂堂指出,他們這個研究團隊在經過研究并詳細查閱了國外的有關資料后得出了兩個結論。第一,桃花水母并不是中國特有的物種,而是在世界范圍內廣有分布;第二,桃花水母在中國的分布非常廣泛,并不是只有幾個地方有,其他地方沒有。因此,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們認為,沒有必要對桃花水母實施特殊的保護。

王桂堂認為,現在很多媒體對桃花水母的報道并不科學。“一些媒體對桃花水母的報道有些過分了,說它是‘活化石’、‘水中大熊貓’,都是名不副實的。”

“現在有些科學家認為有這樣兩個理由導致桃花水母必須要受到保護。一是認為,它是目前地球上現存的最為古老的生物。首先,這個觀點是錯誤的。我想學過生物的都應該知道,地球上最為古老的動物應該是單細胞動物,絕對不是多細胞動物,原生動物絕對比它要古老。有人說它誕生于5.5億年以前,還有的說在10多億年以前,這是沒有任何依據的。我不知道他們是怎么判斷桃花水母的出現年代的。從生物的進化我們可以了解到,動物在最初的進化過程中由原生動物即單細胞動物開始,從單細胞發展到多細胞。但也不是說單細胞變成多細胞時就全部變成了桃花水母,比如,還有海綿類動物。在生命的進化樹上,從生命的科學表我們來推斷,水母是進化史上的一個盲支,它不會再進化成別的東西,所以對于它誕生的年代我們目前是沒有辦法準確推斷的。另外,桃花水母沒有骨本結構,沒有留下任何化石,這也為推斷它的具體年齡帶來了巨大的難題。現在我們根本就無法知道它究竟是在什么時候誕生的。”

桃花水母帶來生態危害

現在在國內,一些地方已經建立起了桃花水母保護區,還有很多地方有人正在呼吁建立。“我認為這完全是在浪費錢財,桃花水母就目前來看,除了科學研究價值以外,并沒有其他什么實質性的價值,既沒有保護價值,也沒有經濟價值,該不該為之建保護區需要仔細考慮。” 王桂堂說。

此外,王桂堂還有一種擔心,“這個東西也許今年在保護區出現,但是明年,或者在10年以內,它在保護區再也不出現了。如果是這樣,為其建立保護區還有什么意義?”

針對桃花水母最近在湖北梁子湖幾十平方公里的地方出現,王桂堂說他現在擔心的是它會給梁子湖的生態帶來危害,它的大量出現會對水中的一些浮游動物,甚至魚苗有危害。因為它是以浮游動物甚至小魚苗為食的。“2003年,我到浙江蕭山去考察那里的桃花水母,發現那里一個池塘的桃花水母密度非常大,用網子一撈,就可以撈上一桶,但是里面魚苗一條都沒有。由于桃花水母在池塘中的密度太大,讓整個池塘里面缺氧,它自身的死亡率也很高,而這破壞了池塘的生態環境。”

不過王桂堂也表示,如果是做桃花水母的有關生物學研究,倒是還挺有意思和價值的。他們研究發現,只要在有淡水的地方,桃花水母就有可能出現,但年年出現的地方還不是很多。在秭歸這個地方,桃花水母倒是年年出現,然而這個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在全國其他的一些地方,年年都出現桃花水母的情形都比較少。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他們目前還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桃花水母的出現究竟有什么規律?目前還是一個謎。

來源:《北京青年報》2009-076-06第C4版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