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科技計劃 > 文章正文

“十五”期間,星火計劃國家財政撥款資金從每年3900萬元增加到1億元。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計劃總投資1103.4億元,其中自籌資金637億元,申請銀行貸款378.2億元,解決農村就業人口202.5萬人,預計項目完成后,可新增產值4827.5億元,新增利稅1048.1億元,節創匯173.7億美元,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和區域經濟發展。

  (一)通過明確目標,提高能力,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農村勞動者
  “十五”期間星火科技培訓工作思路做了重大調整:培訓目標從單純農村適用技術推廣向提高農民科技致富能力的轉變;培訓內容從強調數量型生產技術培訓,向質量效益型技術和非農就業技能培訓擴展;培訓方式從傳統的課堂教學向課堂教學、遠程培訓和田間指導多種方式的綜合運用轉變;培訓的組織推動從批準培訓班的組織方式,向以提高地方的積極性和發揮創造性為重點的培訓工作總體推動方式轉變;培訓的資源從星火計劃系統的單打獨斗,向以科技部門內部培訓資源整合為基礎,強化部門聯合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多渠道力量的集成轉變。

  “十五”期間通過認定50個國家級星火培訓基地、支持629所星火學校和開發大量的農業智能專家系統和適應“三農”需要的遠程培訓課件,培訓能力得到了加強。如浙江省麗水市建成了一個具有2000個培訓點,能覆蓋全市9個縣(市、區)194個鄉鎮80%的村和60%的專業大戶的農村科技遠程教育網絡體系。

  在明確培訓目標,完善培訓體系,提升培訓能力的基礎上,全面推進星火科技培訓專項行動鄉鎮企業、農村青年帶頭人遠程科技、基層科技管理干部、外向型等五項科技培訓工程,各地涌現了許多新的培訓模式。如陜西省的“星火科技專家大院模式”,浙江省、四川省的“培訓券模式”,安徽、湖北等省的“定單培訓模式”,河北省“一村一名大學生”農村人才培訓模式和廣東省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部門協作模式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十五”期間,通過星火科技培訓工作的開展,每年培訓農民超過1500萬人次,在推廣大量先進適用技術的同時,強化農民非農就業技能培訓,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和非農就業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探索了農村科技服務的新模式,形成了一支廣泛參與的農村科技服務大軍
  “十五”期間,國家層面星火計劃支持了包括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模式、區域成果轉化中心等在內的各類農村科技服務組織900個。星火計劃引導帶動下,各地培育星火科技專家大院、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等中介數千個,基本形成了遍布全國,同時覆蓋農村各行各業的多元化農村科技服務網絡體系。如浙江省在欠發達鄉鎮推廣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一批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項目,幫助鄉村建立各類農民專業技術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陜西省寶雞市建成了34個各具特色的農業專家大院,引進農業專家近百人;廣東省建立了29個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投入6.2億元,帶動農戶123,365戶,農民增收6.3億元;甘肅省積極推進院地、院企科技合作,與省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多種形式的聯合協作關系;山西省實施“農村技術承包計劃項目”,以評獎鼓勵為手段,把大量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向全省廣大農民推廣。多元化的農村科技服務模式的創新,把大批科技人員引入農村生產一線,改善了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的環境。如湖北省的“優質油菜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廣東省的“優質雞集聚產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山東省的“蔬菜聚集產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示范”、云南省的“花卉聚集產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和陜西省的“蘋果聚集產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示范”等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工作,不斷增強全省農村科技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優勢產業科技競爭力,有力促進了基層農村科技發展,推動農村經濟增長。

  (三)縮小了數字鴻溝,推動了農村信息化進程
  星火農村信息化科技行動實施以來,通過構建了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和星火110科技信息貢獻和服務平臺建設,使農村信息化網絡覆蓋到全國大多數區域。如安徽星火網網站擁有注冊會員43000人,涉農企業859家,日均點擊率在10000次左右,累計促成網上交易額達40多億元,服務涉及全球36個國家和地區。河南省鄭州市通過利用電視上網這一農村信息化新途徑,建設了基于電視和機頂盒的農村信息化網絡,使農民利用電視在家順利實現上網。甘肅省搭建了“電腦農業”和“數字河西”的業務應用體系,建立了一批市縣級星火服務網絡系統和農業技術數據庫,培訓了一批農業信息化技術隊伍,初步形成了對農業信息的收集、發布及專業服務體系。

  農村信息化工作開發了服務“三農”的專家系統和大量的課件資源,為實施遠程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礎,推進了農民知識化進程。如上海市五年來完成了共計98部、片長總計逾1500分鐘的相關農業、科技方面電視專題片的拍攝和制作。制作、刻錄1500張左右各類DVD、VCD及多媒體光盤;北京市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上所制作了十大類共1000多項、總容量超過150GB農業實用技術多媒體課件,同時還制作了大量的市場信息和第三產業相關的技能培訓課件。山東省建設了包括科技成果、實用技術、農業專家等十余個專業數據庫和220余個農業多媒體課件,開發了番茄、黃瓜、西瓜、大白菜等多個實用性很強的農業專家系統。這些工作增強了信息服務能力,提高了信息服務的有效性。

  農村信息化解決了農村信息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使農村經濟發展搭上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快車。陜西省涇云實業公司在涇陽縣建立的云陽蔬菜批發市場在2002年實現了市場交易信息化,使云陽市場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產地。浙江省衢州市農科網積極開展網上訂單和網上招商,實現網上訂單14081萬元,引進投資22235萬元。鄭州市截止2005年上半年共實現農村信息化用戶1198戶,帶動1261戶,輻射周邊地區23000多戶,直接受益農民達56.3萬人。北京市利用遠程教育系統開展農業生產知識和生產技能的推廣在郊區全面普及,已有近50萬人次的農民通過郊區信息服務平臺受益。

  (四)培育了區域特色支柱產業,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
  “十五”期間,星火計劃以提高鄉鎮企業核心競爭力為重點,通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規模以上鄉鎮企業的創新示范,開發新技術、新產品,解決行業共性技術難點,提高了鄉鎮企業整體科技創新能力、產業帶動能力和對農民就業增收的吸納帶動能力,促進了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如河北省在“十五”期間對10個國家級星火區域性支柱產業和40個省級區域性支柱產業進行了重點培育。目前全省有30多個星火區域性支柱產業產值超億元。

  依托當地區位和各種資源優勢,通過優化配置資源,強化科技投入,培育和發展星火技術密集區,建設星火產業帶是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效途徑。在星火技術密集區的帶動下,全國出現了“一縣一業、一鄉一品”產業集群的發展。廣東103個專業鎮,2004年產值達到3200億元;浙江、福建等地塊狀經濟蓬勃發展。北京市十渡鎮星火密集區對鎮域拒馬河沿岸進行了大規模的環境整治,開發旅游農業,建設民俗村、觀光采摘園、休閑垂釣園等項目,取得了一定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4年陜西蘋果產量首次躍居全國第一位;咸陽市2004年的5個星火技術密集區實現國內總產值244億元,固定資產總投入107.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8.3億元。甘肅省河西走廊星火產業帶建設以來,在河西走廊六市共組織實施科技項目369項,投入項目資金共91919萬元,經過兩年建設,成效明顯。重慶市圍繞三峽庫區“三農”問題、產業“空虛”和移民問題,以特色、優勢產業為基礎,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重點,以龍頭企業為載體,將在重慶庫區沿長江兩岸,建設由多個產業集群組成的三峽庫區星火產業帶。

  (五)轉化了一批先進實用技術成果,加快了農村技術進步
  “十五”星火計劃緊緊圍繞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優勢農產品的升級和區域內經濟發展中的關鍵問題,推廣了對行業或產業發展具有重大作用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超過6000項,加快了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如河南省先后實施了“豫麥34大面積示范與產業化開發”、“鄭麥9023大面積示范與產業化開發”等一批星火計劃項目,加快了優質小麥的生產,發展成為全國優質小麥面積最集中面積最大的地區。山東省蘋果高光效樹型改造綜合配套技術的推廣,使示范基地改型果樹當年畝產達到2432公斤,每畝較對照(未改型)增加效益5050元。通過36個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使其成為農業高新技術擴散中心和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基地,轉化、示范和推廣了大量的農業科技成果。

  (六)促進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村脫貧致富
  “十五”期間,科技部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與各有關部門、各地方政府、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緊密配合,以大別山、井岡山、陜北地區的55個貧困縣以及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為重點,以星火科技富民為目標,對科技扶貧開發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通過深入調研,制定扶貧規劃,依托貧困地區資源優勢,大力開展培訓,普及了科技知識,引入和大規模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試點示范,集中科技力量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內引外聯,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和較大規模的區域性支柱產業群;積極推廣培育和扶持了一批科技服務中介組織、農村科技服務新型模式,支持貧困地區信息網絡建設,加快了貧困地區農村信息化建設。

  科技扶貧開發工作極大提高了老區人民學科學、用科技的熱情,提高了農民應用科技脫貧致富的能力,顯著增強了革命老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都得到了顯著提高,為老區人民的脫貧致富,做出了巨大貢獻。僅2003年在六個定點扶貧縣就舉辦各類培訓班33期,培訓人員6135人次。使這些縣的絕對貧困人口已從2000年的40多萬人下降到2003年的32萬人;大別山、井岡山和陜北地區都已基本解決溫飽問題。今天,大別山區的蠶桑、茶葉、板栗、中藥材,井岡山區的筍竹、水禽、優質水果,陜北地區的棗、杏、果、菜,已成為當地主要支柱性產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2001年科技部、商務部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共同啟動了“中國信息通訊技術扶貧能力建設”項目,通過在陜西省榆陽等五個縣市的試點示范,縮小了城鄉數字鴻溝,加快貧困地區科技進步,拓展了農民增收致富的空間。

  (七)建立東西部科技協作機制,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通過增加西部星火項目比重,建設星火西進示范縣,提高西部農村青年素質等行動,加強了宏觀指導和特色項目引導,大力開發與示范易為群眾掌握的技術產品,推廣了一大批先進和適用技術,建立了定期的東西交流機制,使東西合作由自發、分散、無序和小規模轉變為有組織、成規模、有效率的工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引進了技術、信息、資金、設備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形成若干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特色產品和特色產業,并壯大其規模和形成品牌,推動西部地區傳統農業升級改造。同時培養了一大批具備科技知識的青年農民,喚起了西部廣大農民的科技意識,增強了農民市場意識,為西部經濟發展提供了合格的人力資源。西部地區科技水平的顯著提高,增加了西部經濟發展動力,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沒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