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張樹春,男,1963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碩士。現任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書記,主任、國家級農業推廣研究員,北林區農業委員會副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2年畢業于黑龍江省畜牧獸醫學校農學專業。
1982年到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
1995年畢業于日本八個岳中央農業實踐大學普通農作物專業。
2002年研修黑龍江大學行政管理學專業并取得了在職研究生證書。
社會任職: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種植業栽培技術、土壤肥料、植檢植保及農業項目開發的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承擔了國家科技入戶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及玉米、水稻標準糧田建設、測土配方施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建設等項目。
1、玉米套種蕓豆技術。
資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1、油豆角產業化及露地西瓜標準化栽培技,2010年獲綏化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大豆高產創建配套栽培技術,2010年獲黑龍江省農業豐收獎二等獎。
發明專利: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出版著作1部。
出版專著:
1《種植業實用技術問答》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發表中文論文:
1 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探索——農業科技合作社 謝永堅; 張樹春; 呂云波; 王貴江 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 綏化市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青岡縣人民政府; 黑龍江省農科院綏化農科所 哈爾濱 【期刊】黑龍江農業科學 2006-11-10
2 我們是如何開展農業科技示范的 張樹春 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黑龍江綏化 【期刊】中國農技推廣 2005-08-25
3 銳勁特防治稻田螻蛄技術 孫興濤; 張樹春; 盧國臣; 王國芹 黑龍江省綏化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綏化 【期刊】現代化農業 2003-07-30
4 黑龍江省馬鈴薯高產、高效限制因素及對策 孫興濤; 張樹春; 王國芹 綏化市農技推廣總站; 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黑龍江綏化 【期刊】中國農學通報 2003-04-30
5 黑土區大豆高產栽培技術 郝天旭; 卜青山; 張樹春; 盧國臣 黑龍江省綏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黑龍江省綏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期刊】大豆通報 1999-09-25
6 黑土區大豆鉀肥最佳用量及肥效研究 鄭貴仁; 卜青山; 梁瑞鳳; 張樹春 黑龍江省綏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黑龍江省綏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期刊】大豆通報 1999-09-25
7 綏化市大豆大面積公頃3500公斤高產技術要點 姜科; 盧國臣; 張樹春; 閆春芳; 李志峰 黑龍江省綏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黑龍江省綏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期刊】大豆通報 2000-03-25
8 大豆應用包衣型生物表面活化劑試驗效果 趙同芝; 郝天旭; 盧國臣; 張樹春; 徐金彪; 郝天巍 黑龍江省綏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黑龍江省綏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期刊】大豆通報 2000-09-25
9 棚室番茄細菌性葉斑病的識別與防治方法 張樹春; 王國芹; 曾祥彬 黑龍江省綏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黑龍江省綏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期刊】農村實用工程技術 2000-08-20
10 大豆葉面噴施液肥試驗示范研究 梁瑞鳳; 張樹春; 鄭貴仁; 徐永武 黑龍江省綏化市土肥站; 黑龍江省綏化市土肥站 【期刊】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2001-05-01
榮譽獎勵:

1. 2008年獲黑龍江省農科院綏化分院與北林區人民政府院區科技共建先進工作者稱號。
2. 2008年至2010年獲黑龍江省農業豐收計劃獎。
3. 2008年至2010年獲綏化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4. 2009年獲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5. 2009年獲黑龍江省院縣共建創新團隊“優秀創新團隊”獎。
6. 2010年獲黑龍江省“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建設”勞動競賽創新能手稱號。
7. 2010年獲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8. 2010年獲黑龍江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程獲“省長特別獎”。
9. 2010年獲黑龍江省農業科技獎。
10. 2010年獲全國農牧漁業廳授予的“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
11. 獲黑龍江省政府第九屆勞動模范稱號。
媒體報道一:

張樹春:把科技真金植入黑土地
28年推廣農業栽培新技術400多項,獲國家、省科技成果獎10多項,直接為農民創造效益近3億元。他提出的“四三二一”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方略,實現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進村入戶,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8%,被省政府授予第九屆勞動模范稱號,他就是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國家農業推廣研究員——張樹春。
1982年,張樹春從學校課堂走進了鄉村田野,成為了一名農業戰線的工作者。為了使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他走遍全區村屯,對全區種植業生產情況開展了詳細的調查研究。摸清了家底,他開始帶領技術人員示范推廣水稻大中棚旱育苗綜合配套高效栽培技術、玉米高產攻關技術等重點農業新技術。辛勤的付出收獲了成功的果實,在北林區,新技術的普及率90%以上,平均每項技術增產增收10%以上,水稻、大豆、玉米三大主栽作物單產都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得到了各級領導、專家和農民群眾的稱贊,張樹春成為全省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三農”的一面旗幟。
成功的喜悅并沒有讓他停下前進的腳步,他參加了一系列重大課題研究。2003年他參加了溫家寶總理政府工作報告議案的修改;2005年承擔了國家大豆科技入戶工程項目,在他的指導下,北林區成立了第一家農業科技合作社——興聚農業科技合作社,這個合作社成為農民走進科研一線的試點。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程序曾曾這樣評價:“在北林區興聚農業科技合作社,我看到了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
科技推廣永無止境。2006年他與省、市政府溝通,引進推廣了3WF-2.6背負式機動彌霧機和W400機引式噴霧機和自走式多功能農田作業機,用于玉米等高稈作物后期病蟲害的防治,使200多萬畝農田受益,降低了農田因病蟲害帶來的損失;2009年他代表全國農技推廣指導員在“第八屆世界大豆研究會”上向世界各國大豆技術專家介紹了北林區大豆產業發展情況。
輝煌的背后,是他辛勤的積累。他苦心鉆研農業技術,先后到日本八個岳中央農業實踐大學和黑龍江大學進修學習,獲得在職研究生證書。2007年他集多年農技推廣工作經驗,主編45.5萬字的《種植業實用技術問答》一書,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這是全省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行業第一本綜合性著作。
由于長年工作田間地頭,他患有嚴重的腰見盤突出,但病痛擋不住他工作的熱情。他帶病堅持工作,先后完成了全國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現場會、全國農業廳(局)長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視察等大型活動的籌備與解說工作,得到與會領導、專家的充分肯定。
文章來源:《綏化日報》2010-06-24
媒體報道二:
“我們種地的主心骨”——記綏化市北林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張樹春
“你不認識我,我可認識你喲。看你常在田間轉悠,給我們農民講種地知識。你講的還真管用,我還看你在電視上你給我們講種田技術,你可是我們種地的主心骨呀!”綏化市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國家級農業推廣研究員張樹春只要一下鄉,就會被農民們團團圍住。當然,他們除了問問題,更多的還要表達自己的感激。
他說自己是個“土專家”。多年來,他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始終堅守在農業生產第一線,指導政府、農民應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贏得廣大農民及各級黨政領導的口碑。可他獲得的獎勵卻一點也不“土”:10多項科研成果先后獲省部級獎;多次被全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和省農委、省農業技術推廣站評為先進工作者;黑龍江省政府第九屆勞動模范;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遵循他提出的“四三二一”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方略,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進村入戶,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8%,糧食產量實現穩步增長。近幾年,北林區在綏西玉米、綏東和綏北大豆、河莢芯子水稻主產區,開展了標志性工程建設,重點推廣了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示范前瞻性技術,為農戶做較顯著的效果展示,輻射面積達90萬畝,2009年紅旗鄉紅四村的玉米示范園區單產達967.8斤,創全省新高。2009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八屆世界大豆研究會”上,他代表全國農技推廣指導員,以多媒體方式在會議上向世界各國大豆技術專家介紹了“他是如何當好技術指導員”的演講報告 ,贏得了參會者的贊賞。
深入一線,突破“最后一公里”
為了使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張樹春走遍全區村屯,邀請省、市技術專家與我區農技干部認真分析,廣泛開展討論,從市場和生產兩方面入手,組織干部職工帶頭深入農業生產一線,對全區水稻育苗生產現狀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調查,他以超前的眼光和過人的勇氣,在秦家、雙河、五營等水田鄉率先示范推廣水稻大中棚旱育苗綜合配套高效栽培技術。作為課題主持人,他巡回于村屯,親手示范、操作、指導,走到哪里講到哪里,提出了《水稻高臺大棚集中育苗技術》、《水稻高臺大中棚建設及標準生產技術規程》等相關建議,并針對生產中存在的低溫、多濕等不利因素,適時提出《水稻生產技術意見》,為水稻奪豐收奠定了基礎,從此,拉開了北林區水稻大棚育苗生產的序幕。僅2006年北林區新增大棚1萬棟,推廣面積達70.2萬畝,水田高臺大中棚育苗達到80%,平均增產6.7%,公頃增產稻谷502.5公斤。
2008年,在區政府組織下,他踏上了“取經”之路,到全國蔬菜生產基地——山東壽光考察學習蔬菜生產技術,他實地看,虛心學,把壽光生產無公害蔬菜的“真經”帶回了北林。他并沒有把壽光的經驗技術拿來就用,而是薦書給政府,對全區蔬菜產業發展規模和市場經濟前景進行分析,集中全體技術干部的聰明才智和實踐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從土壤的處理、品種的選擇、肥料的應用、農藥的使用、生產過程的管理等各個環節,針對北林區制定標準規范,宣講給農民,取得理想效果之后才在農戶中推廣。在永安鎮廂黃三蔬菜專業村,在29棟千米大棚的基礎上增至現在的40棟;紅旗鄉紅五村的趙強家一棟240平方米的溫室和1000平方米的大棚已建起;太平川團結村改小棚育蔥苗為大棚育蔥苗,現已發展了11棟。
六統一分,創新科技發展之路
農業如何發展,在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引導農業結構調整,是擺在每位農業工作者案頭的一個時代命題。而張樹春作為一名農技推廣戰線上的工作者,對此有獨到的見解。在技術推廣工作中,他經常以技術是否可行、示范效應是否好、群眾是否滿意來嚴格要求自己。2003年,看到興福鄉聚寶村大豆繁育戶數比較多,他開始思索如何更好地為他們提供服務,實現小生產和大市場的對接問題。他多次與農業部大豆首席專家韓天富教授和省農委科技處溝通,與種植大戶張德山商議,由推廣中心為合作社提供全程技術指導服務,成立農業科技合作社。2005年,“興聚農業科技合作社”成立,把分散的農戶在保持產權獨立的前提下組織起來,實行“六統一分”規模化管理經營模式,在全省農技推廣系統率先走上了農技推廣產業化發展之路。截至目前,該合作社已有入戶社員267戶,入戶面積4800畝,實現畝產375斤,平均價格3.90元/斤,平均畝支出126元,平均畝節本35元,畝效益535.3元,總節本16.8萬元,總效益257萬元。農業部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專家組組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程序曾深刻地說:“在北林區興聚農業科技合作社,我看到了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
編書著說,只為更多人受益
多年來,他始終把做好農業預警預報工作作為工作的重點。在病蟲害多發季節,他與科技人員一道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踏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縝密細致的工作使農民群眾免受災害損失。2006年的低溫寡照等不利氣候條件致使北林區水田發生嚴重病害,特別是稻瘟病發生給全區水稻安全生產和農民的增收帶來了嚴重的威脅,他帶領北林區植保、水田兩支助農服務隊深入田間,第一時間掌握田間動態,起草了《加強水稻田間管理的緊急通知》、《切實抓好水稻稻瘟病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及時通過08998125移動短信平臺、農技110等迅捷的方式,用通俗易懂、實用、實效等技術指導農民,向農民提供服務。近兩年,在他的建議下,引進了植保新技術12項,農藥新品種30余個,解決了稻瘟病、大豆菌核病、大豆根腐病、馬鈴薯晚疫病、馬鈴薯黑脛病大發生的問題。在新技術推廣中,同時并重推廣了新藥械。2006年與省、市政府溝通,引進推廣3WF-2.6背負式機動彌霧機和W400機引式噴霧機,得到了省政府的支持,給予了政府補貼,發放1400臺。又推廣了自走式多功能農田作業機,主要用于玉米等高稈作物后期病蟲害的防治,如玉米蚜蟲等。新藥械的應用,使200萬畝農田受益,降低了農田因病蟲害帶來的損失,央視7套和黑龍江省電視臺先后給予了專題報道。集多年的實踐經驗,按農民所需他作為主編,編著了45.5萬字的《種植業實用技術問答》一書,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該書采取一問一答式,讓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這也是全省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行業第一本綜合性著作。他除了在學術上獲得豐碩成果外,也贏得了老百姓的一致擁戴。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29年在基層推廣前線兢兢業業、踏踏實實、默默奉獻的他,一切以農民的利益為重,好像春雨滋潤著老百姓的心坎、田間,為北林區農技推廣工作奉獻著自己。“人人心里有桿秤,老百姓就是那秤桿上的星”。黑土地養育了他,他正在全身心地報效著這片熱土。
文章來源:《黑龍江日報》記者:王秀玲 王楠楠 2010年12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