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吳承照,男,1964年11月出生,安徽合肥人,博士。現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高級規劃師,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歷:
2004年美國猶他大學訪問學者。
2007年至2008年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訪問學者。
資料更新中……
社會任職:
1. 國際公園與游憩管理協會會員。
2. 中國地理學會旅游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3.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員。
4.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會員。
5. 高校旅游教材編委會委員。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講授的主要課程 |
課程名稱 |
課程類別 |
周學時 |
屆數 |
每屆學生人數 |
風景游憩學 |
理論課 |
2 |
4 |
100名 |
旅游經濟學 |
理論課 |
2 |
4 |
100名 |
專業英語(下) |
理論課 |
2 |
5 |
125名 |
旅游規劃概論 |
理論課 |
2 |
3 |
70名 |
風景旅游區總體規劃 |
實踐課 |
8 |
5 |
140名 |
實踐性教學:
1.教學實習:自96年以來先后帶領7屆學生開展冠豸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仙島湖生態旅游區總體規劃、嶗山西麓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嶗山西麓風景恢復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西湖風景名勝區旅游影響調查、天仙河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等教學實習活動,共24人。
2.課程設計:96級、97級、98級冠豸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99級池州市齊山白沙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00級安徽馬鞍山市江心洲總體規劃,01級天仙河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共150人。
3.畢業設計:96級嶗山西麓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97級微山縣環城水系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98級嶗山西麓風景恢復區控制性詳細規劃,99級壽縣山水城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00級天仙河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共18人。
教學研究:
參與吳長福教授主持的校級重點教改項目《教學思想的傳承》,負責一項子課題《風景園林學教育思想與教學方法研究》2005-2006。
教學表彰:
2003年獲韓國龍教育獎二等獎。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景觀游憩學、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遺產保護利用與管理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2項,主持橫向科研項目60多項。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黃山風景區旅游開發的地學研究,本人負責子課題,“黃山風景區旅游環境容量研究”,1991年完成。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風景旅游資源時空籌劃理論與實踐,承擔一項子課題,1999.1-2001.12。
3. 溫州市甌海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 1996.7-12,項目負責,評審通過。
4. 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旅游發展規劃研究,1999.5-10,項目負責,評審通過。
5. 蘇州市人民政府:吳縣市環太湖風景旅游區區域規劃(中法合作),1999.9-2000.6,項目負責,評審通過。
6. 連城縣人民政府:冠豸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1999.7-2000.5,項目負責,評審通過。
7. 連城縣人民政府:連城縣旅游發展規劃,1999.7-2000.5,項目負責,評審通過。
8. 陽新縣人民政府:千島湖生態旅游區總體規劃,2000.7-2001.3,項目負責,評審通過。
9. 城陽區人民政府:嶗山西麓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2000.9-2001.4,項目負責,評審通過。
10. 新鄭市人民政府:新鄭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1.9-12,項目負責,評審通過。
11. 仙居淡竹森林旅游規劃設計,2001.6-12,項目負責,評審通過。
12. 麗江城市概念規劃國際招標項目:麗江旅游發展研究,2002.3-5。
13. 微山縣濱湖1000米綠帶規劃設計,2002.10-2003.4,項目負責,評審通過。
14. 微山縣城環城水系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2002.1-12,項目負責,評審通過。
15. 微山縣微園規劃設計,2002.3-6,項目負責,評審通過。
16. 鄭州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 (中德合作),2002.3-2003.3,項目負責,評審通過。
17. 杭州市政府:杭州市旅游發展戰略研究,2003.7-8。
18. 上海港口管理局:上海水上旅游發展戰略研究,2003.4-6。
19. 鄒城市人民政府:鄒城市田莊公園規劃設計,2003.7-2003.9。
20. 壽縣人民政府:壽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3.9-2004.2。
21. 黃巖富山旅游度假區規劃設計,2002.5-03.12。
22. 高青黃河—大蘆湖生態風情旅游區規劃設計,2002.6。
23. 城陽區人民政府:嶗山西麓風景恢復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項目負責,2003.1-12。
24. 城陽區人民政府委托:嶗山西麓風景恢復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02.9-2004.6,項目負責人。
25. 石林風景名勝區管理局:乃古石林景區規劃設計,2006.4-2007.3,項目負責人。
26. 濟南市人民政府委托:濟南市南部山區保護與發展規劃,2005.7-2007.3,項目負責人。
2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基于風景園林的戶外游憩理論關鍵問題研究,2005.1-2005.12,項目負責人。
28. 登封市人民政府:嵩山風景名勝區山麓地帶資源保護利用規劃,2005.10-2006.6,項目負責人。
科研成果:
1. 人的需要與人居環境――現代城市游憩系統理論建構,1997年第五屆全國青年城市規劃論文競賽(CARDS杯)三等獎。
2. 游憩規劃定性定位與定向,1997年獲經昌城市規劃教育基金會論文競賽佳作獎。
3. 社區游憩與城市半網絡結構,1997年獲金經昌城市規劃教育基金會論文競賽佳作獎。
4. 現代城市旅游規劃技術體系,1998年獲上海科技論壇論文三等獎。
5. 麗江城市發展概念規劃,2003年獲全國優秀規劃設計三等獎。
6. 新鄭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年獲上海優秀規劃設計三等獎。
7. 天仙河風景旅游區總體規劃,2005年獲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院優秀規劃設計二等獎。
8. 十二五上海重大旅游項目開發與空間布局研究,2009年獲上海旅游決策咨詢二等獎。
9. 生態鏈設計與風景環境修復研究,2009年獲上海市風景園林學會論文一等獎。
論文專著:

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主編、參編、主譯著作9部。
出版專著:
1. 《現代城市游憩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98
2. 《現代旅游規劃設計原理與方法》青島出版社 1998
3. 《中國風景園林學》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2002
4. 《國家公園游憩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3
5. 《城市旅游規劃原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
6. 《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5
7. 《景觀與景園建筑工程規劃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
8. 《景觀游憩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0
9. 《區域景觀規劃研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0
發表中文論文:
1 城市生態足跡的地域格局——以義烏市為例 吳承照; 陶聰 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期刊】城市規劃學刊 2010-11-20
2 城市生態命源區特征及其保護策略探討——以濟南市南部山區保護與發展規劃為例 覃盟琳; 吳承照 廣西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研究院;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 規劃師 2010-12-01
3 城市自然保護的內涵、歷程與策略研究 吳承照; 張娜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12-15
4 上海休閑度假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吳承照; 汪劍明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上海市旅游委員會法規處 【會議】區域合作:旅游業轉型和創新的平臺——第十二屆全國區域旅游開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7-09-21
5 自然遺產可持續利用模式與實踐 吳承照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 【會議】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09年會論文集 2009-09-11
6 生態環境預警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動態的評述 陶聰; 吳承照; 石鼎 上海市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會議】自主創新與持續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1) 2009-09-08
7 美國城市自然保護與開放空間的歷史演變 吳承照; 方家 同濟大學建筑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 【會議】城市規劃和科學發展——200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2009-09-12
8 上海都市旅游吸引物分類分級系統研究 吳承照; 王婧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 【會議】和諧共榮——傳統的繼承與可持續發展: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0年會論文集(上冊) 2010-05-28
9 風景觀、可持續管理與風景區理論建設研究 吳承照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 【期刊】城市規劃學刊 2008-11-15
10 戶外游憩體驗質量評價研究——以上海城市公園自行車活動為例 吳承照; 馬林志; 詹立 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期刊】旅游科學 2010-02-28
11 中國旅游規劃30年回顧與展望 吳承照 同濟大學景觀學系 【期刊】旅游學刊 2009-01-06
12 生態鏈設計與風景環境修復研究 吳承照; 洪佳文 同濟大學景觀學系 【期刊】中國園林 2009-04-15
13 永恒北川——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項目概念設計 吳長福; 張尚武; 盧永毅; 吳承照; 湯朔寧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 【期刊】城市規劃學刊 2009-05-20
14 上海旅游產業結構健康指數及其應用研究 吳承照; 馬林志 同濟大學景觀學系 【期刊】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4-15
15 國外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研究進展 曹霞; 吳承照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上海 【期刊】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6-01-30
16 國外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研究進展 曹霞; 吳承照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上海 【期刊】人文地理 2006-04-30
17 正負態非等效假說在人居環境規劃中的運用——以登封市發展戰略規劃為例 覃盟琳; 吳承照; 吳志強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期刊】規劃師 2006-08-01
18 以街旁綠地為載體再生傳統民俗文化的途徑——上海蘇州河畔九子公園 吳承照; 曾琳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 同濟大學景觀學系 【期刊】城市規劃學刊 2006-09-30
19 上海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現狀調查與思考 曾琳; 吳承照 同濟大學建筑城市規劃學院景觀系; 同濟大學建筑城市規劃學院景觀系 【期刊】規劃師 2007-01-01
20 加強旅游規劃的語言和詞匯研究 吳承照 博士生導師 【期刊】旅游學刊 2007-03-06
21 基于CPSR規劃模型的風景區環境生態規劃研究——以云南乃古石林景區詳細規劃為例 覃盟琳; 吳承照; 周振宇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 【期刊】中國園林 2008-02-15
22 游憩生態學與旅游規劃 吳承照 上海同濟大學景觀學系 【期刊】旅游學刊 2008-09-06
23 古村落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生態策略——以高遷古村落為例 吳承照; 肖建莉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風景旅游系;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 博士 副教授 【期刊】城市規劃匯刊 2003-07-20
24 風景游賞規劃研究 吳承照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期刊】規劃師 2005-05-25
25 風景名勝區邊緣地帶的類型與特征 吳承照; 徐杰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期刊】中國園林 2005-05-25
26 城市旅游的空間單元與空間結構 吳承照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博士 【期刊】城市規劃學刊 2005-05-20
27 2010上海世博會的旅游戰略地位與對策研究 吳承照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上海 【期刊】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7-01
28 浙江黃巖富山地區旅游開發研究 唐云; 松朱誠; 申洪源; 吳承照; 翁維國 南京大學;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旅游局 湖南衡陽師范學院資源環境與旅游管理系 【期刊】中國市場 2005-09-07
29 PRT學科發展的國際動態與中國的對接 吳承照; 劉莉萍; 曹霞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美國猶他大學公園游憩與旅游系;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上海 【期刊】旅游學刊 2005-12-30
30 立足市場 注重經營 發展差異性旅游 吳承照 同濟大學風景旅游系 副教授、博士上海 【期刊】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3-04-15
31 浙江黃巖富山地區古崩塌地貌發育機制 申洪源; 朱誠; 唐云松; 吳承照; 翁維國 南京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臨沂師范學院地理與旅游系山東臨沂; 江蘇南京; 浙江黃巖 【期刊】山地學報 2003-10-28
32 歷史城鎮發展的文化經濟分析——以平遙古城為例 吳承照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期刊】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6-30
33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設計圖解——《國家公園游憩設計》評介 吳承照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期刊】中國園林 2003-12-25
34 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教學體系與方法探研 李瑞冬; 吳承照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上海 【期刊】規劃師 2004-01-25
35 浙江黃巖富山地區旅游開發研究 唐云松; 朱誠; 申洪源; 吳承照; 翁維國 南京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衡陽師范學院資源環境與旅游管理系湖南衡陽; 江蘇南京; 浙江黃巖 【期刊】衡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4-10-30
36 景觀資源量化評價的主要方法(模型)——綜述及比較 吳承照; 曹霞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上海 【期刊】旅游科學 2005-02-28
37 現代城市旅游規劃技術體系 吳承照 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期刊】城市規劃 1999-10-09
38 旅游區游憩活動地域組合研究 吳承照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研究所 【期刊】地理科學 1999-10-30
39 游憩效用與城市居民戶外游憩分布行為 吳承照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期刊】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9-12-30
40 辛勤開拓 碩果累累──記著名城市規劃師董鑒泓教授 吳承照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風景園林旅游系 【期刊】規劃師 1999-06-25
41 游憩活動地域組合研究 吳承照 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期刊】中國園林 1999-10-25
42 游憩與景觀生態理論研究──在紹興市中心城綠地系統規劃中的綜合應用 吳承照; 劉濱誼 同濟大學風景旅游系; 同濟大學風景旅游系 【期刊】城市規劃匯刊 2000-01-20
43 福建冠豸山丹霞地貌成因及旅游景觀特色 朱誠; 俞錦標; 趙寧曦; 李剛; 吳承照 南京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 同濟大學風景旅游系 【期刊】地理學報 2000-11-23
44 閑暇理論與開發策略 吳承照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期刊】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03-30
45 風景園林研究進展——'99國際公園及康樂設施管理協會亞太地區會議綜述 吳承照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研究所 【期刊】中國園林 2000-06-25
46 風景旅游規劃的三元結構——來自澳大利亞自然公園的啟示 吳承照; 薛海旻; 張杏林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蘇州吳縣市規劃局 【期刊】城市規劃匯刊 2001-05-20
47 從感性規劃向數字規劃進軍 吳承照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上海 【期刊】旅游學刊 2001-11-18
48 歷史城鎮可持續發展機制和對策——以平遙古城為例 阮儀三; 吳承照 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 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 【期刊】城市發展研究 2001-05-30
49 離散型度假區規劃研究——嶗山旅游度假區規劃探索 吳承照; 薛海旻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蘇州市吳中區規劃局 【期刊】規劃師 2001-12-25
50 福建連城賴源洞穴系統研究與旅游開發探討 李剛; 俞錦標; 朱誠; 吳承照 南京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 同濟大學風景旅游系 南京 【期刊】中國巖溶 2001-12-25
51 旅游規劃的性質與方法 吳承照 同濟大學 【期刊】城市規劃 1994-05-09
52 旅游規劃的性質與方法 吳承照 同濟大學 城市規劃博士生 【期刊】城市規劃匯刊 1994-06-15
53 西歐城市游憩規劃的歷史、理論和方法 吳承照 同濟大學 【期刊】城市規劃匯刊 1995-08-15
54 海南旅游發展與投資研討會紀實 陳傳康; 吳承照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 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 【期刊】人文地理 1995-06-30
55 濱海景觀游憩開發的潛力評價與結構規劃——以日照市濱海景觀為例 吳承照 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期刊】同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5-12-30
56 都市旅游的理論和實踐探討─—上海都市旅游國際研討會綜述 陳傳康; 吳承照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 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期刊】地理學與國土研究 1996-02-23
57 游憩規劃的定性、定位與定向 吳承照 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研究所 【期刊】城市規劃匯刊 1997-12-15
58 從風景園林到游憩規劃設計 吳承照 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期刊】中國園林 1998-10-25
59 古村落——社區旅游綜合體規劃研究 吳承照 同濟大學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會議】地理教育與學科發展——中國地理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2-11-01
60 城市化 工業化沖擊下風景名勝區邊緣地帶保護策略研究 吳承照 同濟大學建筑城市規劃學院風景科學與旅游系 【會議】城市規劃面對面——2005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下) 2005-09-01
61 生態鏈設計與風景環境修復研究 吳承照; 洪佳文 同濟大學景觀學系 【會議】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200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2008-09-01
榮譽獎勵:

1.1997年獲第五屆全國青年城市規劃論文競賽(CARDS杯)三等獎。
2.1997年獲金經昌城市規劃教育基金會論文競賽佳作獎。
3.1998年獲上海科技論壇論文三等獎。
4.2003年獲全國優秀規劃設計三等獎。
5.2003年獲上海優秀規劃設計三等獎。
6.2003年獲韓國龍教育獎二等獎。
7.2005年獲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院優秀規劃設計二等獎。
8.2009年獲上海旅游決策咨詢二等獎。
9.2009年獲上海市風景園林學會論文一等獎。
媒體報道:

用世界的語言 講中國的故事——同濟大學建筑城市規劃學院吳承照教授訪談
吳承照,1964年生,安徽合肥人。同濟大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景觀游憩學、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遺產保護利用與管理研究。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著作6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2項,主持橫向科研項目60多項。2009年獲得上海市優秀規劃設計一等獎一項,四川省優秀規劃設計一等獎一項,上海市風景園林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一項,上海市旅游決策咨詢成果二等獎一項。2004年美國猶他大學訪問學者,2007年-2008年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訪問學者。
一個缺失專業,還是一種理想生活?1997年7月,一場全球城市規劃界的盛會——首屆世界規劃院校大會(WPSC)在上海同濟大學的召開,令一個中國大學缺失的專業浮出水面——游憩。
海德格爾的一句話在今天被用得熟濫,“人,詩意地棲居”——在城市要詩意地棲居,離不開游憩。在世界范圍內,風景旅游正逐漸取代鋼鐵成為占世界第一位的產業,基于游憩發展的國民健康戰略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內,旅游業、信息業和房地產業,已經成為三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此時,游憩專業已呼之欲出。
1993年博士生期間,吳承照教授就開始了對游憩學的研究,98年他出版了中國城市游憩系統專著《現代城市游憩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綜合了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地理學、建筑學、城市規劃學等學科的思想、理論和方法”,志在推動游憩學在中國的發展。
為人類創造豐富多樣的戶外生活空間,引導促進人類社會健康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進。帶著這樣美好的愿望,他將自己所有的熱愛和精力,以一種深沉的感情,致力于風景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管理研究,規劃設計出許多社會認同的作品。吳承照教授在景觀游憩學、景觀與旅游規劃設計、自然遺產保護與管理等領域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為我國該領域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發展游憩學 創詩意健康棲居環境
吳承照教授最早接觸游憩一詞的是1991年,他還在開展風景區研究。查閱文獻時,對國外文獻中頻繁出現的recreation一詞感到很好奇,但認識很模糊,recreation怎么翻譯,中文什么詞能準確表達recreation的內涵?與國內普遍使用的旅游一詞有沒有區別?國內當時存在的多種譯法,也激發了他的研究興趣。
吳承照真正對游憩學的研究則是1993年從博士生期間開始的。通過對城市規劃理論的系統學習,他發現早在1933年雅典憲章就提出游憩是城市四大功能之一,但我國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及規劃實踐中,游憩處于次要、附屬的位置上,人們更多關注的是交通、居住、產業空間,而對城市居民的戶外活動與交往卻關注很少;博士期間,導師董鑒泓、阮儀三等教授對其博士論文的指導,更讓他認識了對城市休閑游憩研究的重要性。
此后在博士論文寫作及教學、國外訪學、規劃設計實踐中,吳承照反復思考并不斷梳理,系統得出了游憩一詞的雙重涵義:一是哲學層面上的概念,同健康、文明、精神、社會文化、經濟發展聯系在一起,強調游憩的意義與價值,這一層面很多學科都在研究;二是物質層面上的概念,同活動、環境、設施聯系在一起,可規劃、可設計、可運作、可管理,這一層面同風景園林、國家公園、遺產保護利用規劃與管理等學科密切相關。
吳承照教授還指出,國際上圍繞游憩形成兩支隊伍:一是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以不同層次專業、學術研究機構、規劃設計機構為載體,二是政府管理、各類社會組織及俱樂部,游憩產業穩步快速發展。游憩學是門跨學科、多層次、內涵豐富的綜合性學科,其社會目標是積極倡導戶外運動社會的健康發展,創造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文明和充滿生活情趣的城市。從IFPRA,IFLA,ASLA研究成果以及美國一些大學PRT系專業設置來看,戶外游憩是游憩學的主流研究方向,而這一方向的核心就是自然資源保護利用與管理的綜合研究,現在國內一些學者介紹的LAC,ROS,VERP,VIM等理論就是這一領域的重要理論。
關于游憩和旅游,吳承照教授解釋到:“旅游的本義說的是人通過一些交通工具,經歷一定的時間后達到一個其他的地方去觀光游賞,而游憩的概念說的是人閑暇時間內的活動,是更加直接、緊密的和人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有一個公式能非常形象地說明旅游和游憩的關系:旅游系統=游憩+支持系統。這里的支持系統,說的就是交通、住宿等旅游的輔助系統。本質上,旅游就是到其他的地方去游憩,游憩才是最根本的問題,是問題的實質和關鍵。”
美國的游憩從一個世紀前的社區運動就開始了,其動力來自于居民自發與民間社會組織,經久不衰;中國呢?吳承照教授批評到:“我們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動力來自于政府的推動,具有時段性,其廣度和深度都還遠遠不足。現在的房地產建設,片面地重視氣派和招攬性,其有些做法是明顯錯誤的,是對游憩概念的誤解和漠視。須知一個好的居住環境并不等于大面積的草坪和綠化。”
游憩到底有多重要? 一個不能為市民生活空間作出系統合理安排的城市規劃不是一個好的規劃,一個不能滿足市民游憩需要的城市不是一個好的城市,一個不能引導、激發市民開拓積極的生活方式的城市必然走向衰落。游憩與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游憩形態正是衡量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吳承照教授進一步解釋。他還舉例說明:“早在古羅馬時期,曾有‘面包+閑暇’的生活,正是因為人們無法駕馭閑暇時間,只能靠消極的斗角活動打發時光,才最終導致了古羅馬的滅亡。”游憩與社會發展、政治穩定密切相關。
我國的游憩學發展并不樂觀。60年以來,我國一直處于城市化進程中,以城市建設為主旋律,風景區建設也是以休療養與觀光發展為主線,在這期間有部分學者在規劃設計實踐與理論研究中積極探索、思考游憩問題,引進一些國外游憩理論,但總體上并沒有形成系統的游憩理論和游憩規劃設計方法論,在國家層面上缺少系統的游憩規劃設計技術標準。無論是城市游憩系統規劃還是城市開放空間系統規劃均沒有納入法定的規劃程序中。目前的狀況是既沒有教材也沒有標準。
游憩理論應用于中國,體現在旅游規劃、風景規劃、城市規劃幾個方面,吳承照所在的同濟大學較早開展了這方面理論與實踐研究。風景規劃上,從單純的風景觀賞轉向生態風景體驗,強調可持續利用,旅游規劃強調基于游憩需求的地域景觀特色提練、體驗規劃與可持續服務系統的建立,城市規劃強調生活多樣性空間的保護與創造,上海南京東路與歷史街區保護利用均融入了游憩的概念。游憩空間一般分基本空間與體驗空間兩類,現在有關體育運動的基本空間設計標準基本同國際標準接軌,如籃球場、網球場、游泳池等,但有關露營、野餐、健行等在我國日益興起的戶外游憩活動缺少相關規劃設計標準,體驗空間標準基本空白。“當前我們需要研究以至解決兩大問題:一是游憩思想與理論同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城市規劃設計的緊密結合,融為一體,如同生態思維、審美思維一樣,形成風景園林師的游憩思維,拓展風景園林學科視野與基礎,為實現為生活而設計的理想奠定根本基礎,積極推進城市開放空間系統規劃研究與實踐;二是針對我國遺產地游憩需求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突出矛盾,探討保護利用與管理一體化的可持續規劃方法。”吳承照進一步呼吁。
愛撒北川 為了永恒的記憶
“5•12”大地震使綿陽市北川縣這個曾經山清水秀的人間桃源遭受毀滅性破壞,成為地震中人員傷亡最集中的地區。北川老縣城因存在巨大地質安全隱患,新縣城被迫另行選址。但北川地震遺址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更是北川人民不舍的精神家園,這里承載了太多的記憶和牽掛。為保留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地震災害實物見證,北川老縣城將建成北川地震遺址博物館。
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是“5•12”汶川大地震后的四大地震遺址保護建設項目之一。吳承照教授作為“四川北川地震遺址博物館概念設計”這一歷史性課題的主要成員之一,對北川縣城地震遺址特征、遺址價值和遺址生態安全系統進行了全面評估,為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建設的總體構思和設計策略奠定了基礎,同課題組一起形成遺址博物館的概念設計方案。
方案以北川縣作為大地震重災區而遭受的巨大災難為背景,結合北川縣境內地震破壞嚴重、災害類型全、工程破壞類型全等基礎特征依據,對北川縣域地震遺址加以保留、保護,以留存大災難的記憶、展現人類愛的力量以及人對自然的再認識為出發點重新加以規劃整合,建立一個對死難者加以紀念,并作為全人類經歷特大自然災害見證的遺址博物館,以此進一步實現對生命的思考和尊重、對亡者的追思和悼念、對生者的安慰和寬容、對現在的把握和感悟及對未來的努力和憧憬等精神領域的功能外延。
該系列方案提出一種針對特殊集合化紀念性遺址博物館的設計理念,建立一個具有整體性和突出建設重點的保護重建框架,并形成多學科支撐的綜合工作模式。
地震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既是體現全民意愿的國家行為,也是所在地災后物質與精神家園重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其實并不是單個的博物館。和以往的博物館不同的是,地震遺址博物館占地面積達20多平方公里,是一個由地震博物館及綜合服務區、縣城遺址保護區及次生災害展示與自然恢復區組成的綜合功能體。這樣一個功能綜合體,在我國博物館建造史上尚沒有先例。
大地震使數萬條生命在瞬間被剝奪了生的權利,更多的人則是經歷了生死的真正磨難與洗禮,在給人們帶來巨大心理沖擊的同時,也將激發起人們對于生命意義及真諦的思考,拋卻自私、虛偽、無妄的東西,去感悟和重新詮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而尊重生命也就是對人生意義和價值最好的詮釋。作為地震遺址博物館,其所關注和展示的內容也應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及人文精神。
2009年2月底,《永恒北川——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策劃與整體方案設計》最終完成,并由上海市政府送交綿陽市。有關專家認為,該方案設計的完成,為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建設工作的進一步推進和深入開展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無痕,對北川傷痛的回憶也將最終轉化為對北川未來的期許。隨著災后重建工作的展開,北川人也將樂觀、勇敢地放眼未來,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國家的扶持,建設一個全新的北川。而遺址博物館在見證北川地震災難的同時,更應當體現對于未來的關注,展現北川人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展望,成為北川人創造未來努力的起點。
保護風景資源 促進和諧發展
斑斕山石,奔騰河流,幽閉靜水,先祖傳承下地球上所有的美景,但我們卻無法將美麗延續。這是一個急速發展的時代,資金快速流動,觀念快速變換。但并非所有的變化都如繁星替代晚霞般優雅美麗。對地球生存環境的關愛和保護,不僅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人類發展歷程中不可缺少的心靈凈化器。吳承照教授在保護生態環境的道路上不遺余力地貢獻著。
“風景區農業轉型的現實性與風景資源保護的緊迫性需要統一協調,通過農業產業結構的生態化、市場化、景觀化調整,形成市場導向的生態農業景觀,促進風景資源保護。”在風景資源保護上,吳承照有著獨到的見解。
他努力探索農業轉型與風景資源保護的規劃設計途徑,如何將生態化發展的理念落實到生態養殖園規劃設計與實際建設中,建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產業生態群落、生態系統管理、生態鏈節點生態設計策略等生態養殖園策劃、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
傳統農耕文化作為風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化、現代化、市場化浪潮中面臨變異與更新的挑戰,風景區三農發展的現實性與風景資源保護的緊迫性能否協調統一?在風景區邊緣地帶通過農業產業結構的生態化、市場化、景觀化調整,形成市場導向的生態農業景觀,促進風景資源保護。
以合肥紫蓬山風景區為例,吳承照教授向我們解釋了農業轉型與風景資源保護的規劃設計途徑。紫蓬山生態養殖園位于合肥市西郊,紫蓬山風景區邊緣地帶,低山丘陵地貌類型,占地面積137公頃,水塘遍布,現狀有大量水稻梯田,以傳統農耕為主,在《紫蓬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中定位為田園農業區。園區既定目標是建成為全國三大龜類養殖研發基地,大的用地性質未變,但農業景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我國以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2%左右的人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國家穩定的首要問題,立體化、設施化、信息化、生物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在世界上實行生態管理的農業用地約1055萬公頃,歐盟國家的平均生態農業用地面積占農業用地總面積的3.7%,盡管比例不高,但代表了世界農業發展方向,在我國農業發展戰略中也是把生態農業園作為我國農業生態系統發展的主要方向,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生態養殖園是生態農業園的一種類型,其基本內涵是從養殖生態系統合理化入手,通過生態工程與生物措施強化生物資源的再生能力;通過養殖業與衍生產業復合系統建設,優化產業生態群落結構,提高養殖園的綜合效益。吳承照教授在紫蓬山風景區邊緣地帶發展生態養殖園規劃中,把水稻田改造為養龜塘,首先是農業景觀的變化,對于風景區來說,更重要的是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包括傳統民居文化、水稻生產文化、田園景觀肌理等,通過傳統民居文化要素的保留以及田園景觀肌理的延續、水稻生產文化的展示來實現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
“風景區內傳統農耕文化向現代養殖文化的轉變,涉及到風景區理論、政策等更深、更高層次上的問題,如何正確認識市場經濟下風景區三農發展?制定什么樣的風景政策引導風景區三農發展?是我國風景名勝區面臨的嚴峻的現實問題。”吳承照教授如是說。
最后吳承照教授寄語,祝愿我國風景園林學科理論與方法論建設上一個新的臺階,解決國民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的能力與發言權進一步增強,學科地位進一步提升。他的心永遠深深地寄托于這片土地,就像成熟的麥穗,扎根在土地,腰彎向土地。
文章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0-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