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新人物百科 > 土木建筑工程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專利、標準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社會任職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張國強,湖北天門人,博士,湖南大學教授,土木工程和建筑學學科博士生導師,湖南大學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級建筑安全與環境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建筑安全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8年獲得碩士學位,1995年獲得博士學位。

1988年開始,擔任湖南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職務。

2000年擔任土木工程學科博士生指導教師,2010年擔任建筑學學科博士生指導教師。

1995年開始,陸續擔任湖南大學環境工程系副系主任、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研究院副院長、科學技術研究院處長等職務。

1997年開始,陸續到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加拿大Concordia大學、美國Missouri大學、美國Wisconsin大學、丹麥Aalborg大學、英國Brunel大學、印度BV大學等進行訪問和合作研究。

教學和指導研究生:

1. 主持的課程“可持續建筑技術”被評為湖南省精品課程。

2. 《可持續建筑技術》批準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3. 2008年獲得湖南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

4. 指導畢業博士研究生16名(土木工程(暖通)15名,建筑學1名),碩士研究生78名。

5. 正在指導博士研究生18名(土木工程(暖通)10名,建筑學8名),碩士研究生22名。

6. 指導畢業的3篇研究生論文獲得優秀論文獎:

1) 郝小禮,湖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 王林,湖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3) 陽麗娜,湖南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7. 指導畢業的碩士生中,5人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香港大學、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等海外高校獲得博士學位,10人在浙江大學、重慶大學、湖南大學等國內高校獲得博士學位。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1. 綠色建筑設計理論。

2. 通風節能理論和技術。

3. 多能源區域供冷技術。

4. 節能減排評價和推廣技術。

5. 工業和建筑節能改造技術。

主持的重要科研項目(國際合作、國家級項目和其他重點項目):

1.正在進行的項目:

1. Ventilative Cooling, 國際能源機構IEA ECBCS Annex 62,2014-2017。

2.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Efficient Buildings and Districts: Optimization and Automation, 國際能源機構IEA ECES Annex 31, 2014-2017。

3. 綠色建筑通風節能技術集成與示范應用,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專項項目,2014-2016。

4. 節能減排評價與推廣平臺,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項目,2014-2015。

5. 湖南省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財政部、住建部支持項目,2008-2015。

6. 綠色低碳小區節能減排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2011-2014。

2.已經完成的項目:

7.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n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歐盟Asia-Link項目(460,000EURO),2004-2007。

8. System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Dynamic Chararcteristics of Absorption Chillers,香港城市大學基礎研究基金項目(17,8000HKD),1997-1998。

9. 集中供冷住宅小區能源管理系統的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加拿大CCUIPP基金資助項目,2000-2001。

10. 建筑材料污染物散發過程數學模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1-2003。

11. 建筑蓄熱與自然通風的耦合理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4-2006。

12. 村鎮低品位能源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課題,2006-2010。

13. 居住區風環境與室內自然通風關鍵技術研究,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二級課題,2006-2010。

14. 居住區及其環境的規劃設計研究(8萬元),國家十五攻關項目(分項),2002-2004。

15. 大氣懸浮顆粒物對建筑圍護結構穿透機理的數學模擬,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項目,2004-2006。

16. 長沙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國家級示范城市技術支撐,財政部、住建部項目,2010-2012。

17. 株洲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國家級示范城市技術支撐,財政部、住建部項目,2009-2011。

18. 湘潭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國家級示范城市技術支撐,財政部、住建部項目,2011-2013。

19. 衡東縣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國家級示范縣技術支撐,財政部、住建部項目,2009-2011。

20. 建筑可持續發展技術與教育, 國家教育部高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項目,2002-2006。

21. 湖南省建筑節能集成技術研究與示范,湖南省重點科研項目,2007-2009。

科研成果:

1、適合于南方地區的小區集中供冷供熱集成技術研究,張國強,湖南大學,2005-12-26。

2、南方地區民用建筑室內環境影響機理及集成控制技術研究,張國強,湖南大學,2006-01-01。

 

發明專利:


1.獲得的授權專利(26項)

1. 殷維,張國強,鄒聲華,郝小禮,真空層與對流層組合型節能窗及其安裝使用方法(發明),ZL201110426081.8,2014

2. 張國強,肖堅,徐峰,周晉,房間空調器能耗測試方法(發明),ZL2011 1 0032229.X, 2013

3. 張國強,郭永輝,周晉,吳加勝,直接膨脹式地源熱泵儲液控制方法(發明),ZL 2009 1 0044728.3,2011

4. 周晉,郭永輝,王海標,李洪強,張國強,吳加勝,一種高落差長配管熱泵空調系統的回油控制方法(發明),ZL 2010 1 0123086.9,2011

5. 張國強,陳偉煌,張泉,周晉,周軍莉,殷維,開窗行為計數裝置及其記數方法(發明),ZL 2008 1 0143608.4,2010

6. 張國強,殷維,吳加勝,周晉,自然通風自動推拉窗及其控制方法(發明),ZL 2008 1 0143651.0,2009

7. 張國強,徐峰,謝冬明,周晉,一種可收放式屋面遮熱裝置的控制方法(發明),ZL 2008 1 0031336.9,2009

8. 張國強,楊偉,周晉,林漢柱,一種直接膨脹式地源熱泵的回油控制方法(發明),ZL 2008 1 0143017.7,2009

9. 張國強,解明鏡,劉苑佼,周晉,一種裝配式屋面隔熱裝置(發明),ZL 2008 1 0031335.4, 2009

10. 陳友明,張國強 ,一種多元閉路土壤源水—水熱泵系統(發明),ZL 2007 1 0034949.3,2009

11. 周晉,張國強,張鵬,屋面遮熱裝置(發明),ZL 2008 1 0031334.X,2009

12. 林漢柱,張國強,林宣軍,組合式水源熱泵中央空調(發明),ZL 2004 1 0047106.3,2008

13. 韓杰,郭宇翔,劉政軒,陶川,張國強,太陽能公交車站噴霧照明系統(實用新型),ZL 2014 2 0214673.2, 2014

14. 秦鴻杰、劉政軒、張國強、張虎,特殊的太陽能與地源熱泵聯合制熱水系統(實用新型),ZL 2013 2 0373986.8,2013

15. 張國強、劉政軒、石洋溢、康書碩、秦鴻杰、張虎,新型智能化的地源熱泵聯合太陽能制熱水系統(實用新型),ZL 2013 2 0840836.3,2013

16. 張國強、石洋溢、劉政軒、康書碩、秦鴻杰、張虎,可自控的雙熱水箱地源熱泵輔助太陽能制熱水系統(實用新型),ZL 2013 2 0840905.0 ,2013

17. 張國強,郭永輝,李洪強,張泉,周晉,徐峰,一種多元土壤水-水熱泵空調系統(實用新型),ZL 2009 2 0065868.4,2010

18. 張國強,吳加勝,韓杰,彭建國,張泉,周晉,徐峰,一種基于冷熱源塔的水環熱泵空調系統(實用新型),ZL 2009 2 0065869.9,,2010,

19. 盧繼龍,張國強,陳友明,周晉,徐峰,一種太陽能輔助地表水水源熱泵裝置(實用新型),ZL 2009 2 0065864.6,2010

20. 周晉,李林,李斌,張國強,徐峰,一種地源直接耦合型熱泵多聯機組(實用新型),ZL 2009 2 0065865.0,2010

21. 周晉,徐峰,劉偉,張國強,一種屋面遮熱裝置(實用新型),ZL 2008 2 0053184.8,2009

22. 張國強,解明鏡,劉苑佼,周晉,一種裝配式屋面隔熱裝置(實用新型),ZL 2008 2 0053185.2,2009

23. 張國強,劉苑佼,謝冬明,劉 偉,周 晉,一種屋面遮熱裝置(實用新型), ZL 2008 2 0053190.3,2009

24. 周海兵,熊君放,趙 波,張國強,羅立新,周 晉,一種建筑墻體傳熱系數檢測裝置的熱箱(實用新型), ZL 2008 2 0158854.2,2009

25. 劉運武,熊君放,周 晉,張國強,一種具有表面熱反射層的隔熱磚(實用新型)ZL 2008 2 0158856.1,2009

26. 陳友明,張國強,多元閉路土壤源水-水熱泵系統(實用新型),ZL 2007 2 0063271.7,2008

27. 陳友明,張國強,地下土壤熱傳導特性現場測試裝置(實用新型),ZL 2007 2 0063270.2,2008

2.編制的標準

28. 工業建筑暖通空調設計規范(國家標準)(參編)

29. 通風量測試標準(行業標準)(參編)

30. 時間法空調計量裝置(國家標準)(參編)

31. 湖南省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劉宏成,張國強等)

32. 湖南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劉宏成,張國強等)

33. 湖南省地源熱泵應用技術導則(張國強,韓杰等)

34. 湖南省公共建筑能源審計技術導則(李洪強,黃婕,張國強等)

35.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長沙市實施細則(張國強,李洪強等)

36. 湖南省地源熱泵應用技術規范(張國強,韓杰等,研制中)

37. 湖南省公共建筑節能監測系統技術規程(張國強,王紹源等,研制中)

主要論著(國際刊物和SCI刊物論文、一級學報論文和主要著作):

出版專著:

1. 張國強,徐峰,周晉等,《可持續建筑技術》,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國家級規劃教材

2. 徐峰,解明鏡,劉煜,張國強等,《集成化建筑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3. 焦勝,邱燦紅,徐峰,張國強等,《可持續居住區規劃與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4. 喻李葵,楊建波,張國強等,《智能建筑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5. 張泉,王怡,謝更新,張國強等,《室內空氣品質》,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6. 郝小禮,陳冠益,馮國會 ,張國強等,《可再生能源與建筑能源應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7. 張國強,李志生,《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導論》,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8. Guoqiang Zhang,Xuesong Hou, Jilin Yang, Liwei Tian, Cong Zheng,《Built Environment and Public Health》,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

9. 張國強,陳友明,王漢青,陳煥新,鄒聲華,《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英語》,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

10. 張國強,喻李葵,《室內裝修-謹防人類健康的殺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11. Guoqiang Zhang, Tin-Tai Chow,《Indoor Air Quality, Ventilation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in Buildings》,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1

12. 張國強,柯水洲,高層建筑設備設計,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13. 柯水周,張國強,方厚輝,高層建筑設備施工,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發表國際刊物和SCI刊物論文(46篇):

1. Min Xiao, Yaolin Lin, Jie Han, Guoqiang Zhang ,A review of green ro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40(2014)633–648.

2. Xiao Chen,Guoqiang Zhang,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osed-loop lake water heat pump systems for lakefront buildings in south China climates, 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 6, 033125 (2014).

3. HAO Xiao-li, ZHANG Guo-qiang, Maximum useful energy rate and efficiency of a recuperative Brayton cogeneration plant,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 (2013) 156-163.

4. Wei Yang,Nyuk Hien Wong, Guoqiang Zhang,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uman thermal conditions in outdoor urban spaces in the summer season in Singapore and Changsha,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57(2013)895-907.

5. Xiaoli Hao, Cangzhou Zhu, Yaolin Lin, Haiqiao Wang, Guoqiang Zhang, Youming Chen, Optimizing the pad thickness of evaporative air-cooled chiller for maximum energy saving, Energy and Buildings ,61 (2013) 146-152.

6. Yonghui Guo, Guoqiang Zhang, Jin Zhou, Jiasheng Wu, Wei Shen, A techno-economic comparison of a direct expansion ground-source and a secondary loop ground-coupled heat pump system for cooling in a residential building,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35 (2012) 29-39.

7. Quan Zhang, Jiasheng Wu, Guoqiang Zhang, Jin Zhou, Yonghui Guo,Wei Shen,Calculations on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erflow reversibly used cooling tow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35(2012)424-433.

8. WU Jia-sheng, ZHANG Guo-qiang, ZHANG Quan,ZHOU Jin, GUO Yong-hui, SHEN Wei,A reversibly used cooling tower with adaptive neuro-fuzzy inference system,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19(2012), 715−720.

9. Jiasheng Wu, Guoqiang Zhang, Quan Zhang, Jin Zhou, Yu Wang,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a reversibly used cooling tower under cross flow conditions for heat pump heating system in winter,Energy and Buildings ,43 (2011) 1685-1693.

10. Junli Zhou, Guoqiang Zhang, Yaolin Lin, Hanqing Wang,A new virtual sphere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role of thermal mass in naturally ventilated buildings, Energy and Buildings, 43 (2011) 75-81.

11. Xiaokai Chen, Guoqiang Zhang, Quan Zhang, Hong Chen,Mass Concentrations Of BTEX Inside Air Environment Of Buses In Changsha, China,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6 (2011) 421-427.

12. Yin Wei, Zhang Guo-qiang, Wang Xiao, Liu Jing, Xia San-xian, Potential model for single-sided naturally ventilated buildings in China. Solar Energy ,84 (2010) 1595-1600.

13. Wei Yang, Jin Zhou, Wei Xu, Guoqiang Zhang, Current status of ground-source heat pumps in China, Energy Policy, 38 (2010) 323-332.

14. Wei Yin, Guoqiang Zhang, Wei Yang, Xiao Wang, Natural ventilation potential model considering solution multiplicity, window opening percentage, air velocity and humidity in China,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5 (2010) 338-344.

15. Xu Feng, Xie Mingjing, Zhang Quan, Zhang Guoqiang, Wang Ke, Influence of site selection on natural ventila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6(2010)161-164.

16. Xie Mingjing, Zhang Guoqiang, Xu Feng, Zhou Jin, Zhang Quan, Influence of patio on indoor environment in a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 in summer,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6(2010)165-168.

17. Wei Yang, Guoqiang Zhang, Air movement preferences observed in naturally ventilated buildings in humid subtropical climate zone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53 (2009) 563-573.

18. Liwei Tian, Guoqiang Zhang, Yaolin Lin, Jinghua Yu, Jin Zhou, Quan Zhang, Mathematical Model of Particle Penetration through Smooth/Rough Building Envelop Leakages,Building and Environment,44 (2009) 1144-1149.

19. Zhang Peng, Zhou Jin, Zhang Guoqiang, Wu Yezheng,Generation of ambient temperature bin data of 26 cities in China,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50(2009)543-553.

20. Xiaoli Hao, Guoqiang Zhang, Exergy optimization of Joule-Brayton cogeneration cycl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ergy, 6(2009)34-48.

21. Jie Han, Wei Yang, Jin Zhou, Guoqiang Zhang, Quan Zhang, Demetrios J. Moschandrea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ial thermal comfort under natural ventilation environment,Energy and Buildings, 41 (2009) 139–145.

22. ZHANG Quan, ZENG Li-ping, XIE Geng-xin, ZHANG Guo-qiang, NIU Jian-lei, Impact of human motion on TVOCs inhalation dose under side re-circulated ventilatio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16 (2009) 0599−0607.

23. Anuradha Mishra,N.D.Kaushika,Guoqiang Zhang,Jin Zhou,ANN model for the estimation of direct solar radiation in Indian zo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Energy, 27(2008) 95–103.

24. Liwei Tian, Guoqiang Zhang, Jinghua Yu,Quan Zhang,Jin Zhou,Impact of surface roughness on particle penetration through building envelope leak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Technology and Policy,6(2008)534-542.

25. Hao Yuan, Quan Zhang, Guoqiang Zhang,Ke Wang,The impact of human motion on TVOCs distribution for three ventilation mod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Technology and Policy,6(2008)543-547.

26. Liwei Tian, Guoqiang Zhang, Quan Zhang,D.J. Moschandreas,Junhong Hao,Jianping Lin,Yanhui Liu, The impact of kitchen on concentrations of indoor pollutants in China,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7(2008)377-383.

27. Xiaoli Hao, Hongxing Yang, Guoqiang Zhang,Trigeneration A New Way for Landfill Gas Utilization and Its Feasibility in Hong Kong,Energy Policy, 36 (2008) 3662-3673.

28. Wei Yang,Guoqiang Zhang, Thermal comfort in naturally ventilated and air-conditioned buildings in hot summer / cold winter climate zone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 , 52 (2008) 385–398.

29. Yongmin Yan, Jin Zhou, Yaolin Lin, Wei Yang,Ping Wang, Guoqiang Zhang, Adaptive Optimal Control Model for Building Cooling and Heating Sources,Energy and Buildings, 40 (2008) 1394–1401.

30. Junli Zhou, Guoqiang Zhang, Yaolin Lin, Yuguo Li, Coupling of Thermal Mass and Natural Ventilation in Buildings,Energy and Buildings ,40 (2008) 979–986.

31. Jie Han, Guoqiang Zhang, Quan Zhang, Jinwen Zhang, Jianlong Liu, Liwei Tian,Cong Zheng, Junhong Hao, Jianping Lin, Yanhui Liu, Demetrios. J. Moschandreas, Field study on occupants’thermal comfort and residential thermal environment in a hot-humid climate of china,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42 (2007) 4043–4050,2007-2009年度最高引用次數論文獎.

32. Xiaoli Hao, Guoqiang Zhang, Maximum useful energy rate analysis of an endoreversible Joule-Brayton cogeneration cycle, Applied Energy, 84 (2007) 1092–1101.

33. Xiaoli Hao, Guoqiang Zhang, Youming Chen, Role of BCH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s prospects in China,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11(2007) 1827-1842.

34. Zhi-Sheng Li, Guo-Qiang Zhang, Dong-Mei Li, Jin Zhou, Li-Juan Li, Li-Xin Li,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lar energy in building industry and its prospects in China, Energy Policy, 35(2007)4121-4127.

35. Guoqiang Zhang,Cong Zheng,Wei Yang,Quan Zhang,Demetrios J. Moschandreas,Thermal Comfort Investigation in Classrooms in Subtropics,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16(2007)1-11.

36. Xiaoli Hao, Guoqiang Zhang, Youming Chen, Shenghua Zou,Demetrios. J. Moschandreas, A Combined System of Chilled Ceiling, Displacement Ventilation and 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2(2007)3298-3308.

37. Quan Zhang, Guoqiang Zhang, Study on TVOCs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nd evaluation of inhaled air quality under a re-circulated ventilation system,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2, (2007) 1110-1118.

38. Youming Chen, Xiaoli Hao, Guoqiang Zhang, Shengwei Wang, Flow meter fault isolation in building central chilling systems using wavelet analysis,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47(2006), 1700-1710.

39. Xiao Chen, Guoqiang Zhang, Jianguo Peng, Xuanjun Lin, Tingting Liu,The performance of an open-loop lake water heat pump system in south China,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6(2006)2255-2261.

40. Lina Yang, Yuguo Li, Pengcheng Xu, Guoqiang Zhang,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of Natural Ventilation in a Two-Zone Building: Part B – CFD Simulations,HVAC&R Research,12(2006)257-278.

41. Yuguo Li,Shuangping Duan,Guoqiang Zhang, Multiple Solutions in a Building with Four Openings Ventilated by Combined Forces,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14(2005)347-358.

42. Lina Yang, Guoqiang Zhang,Yuguo Li,Youming Chen, Investigating Potential of Natural Ventilation Driving Forces for Ventilation in Four Major Cities in China,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0(2005)738-746.

43. Xiaoli Hao,Guoqiang Zhang,Youming Chen, Fault-tolerant Control and Data Recovery in HVAC Monitoring System,Energy and Buildings, 37(2005)175-180.

44. Qi-Hong Deng,Guoqiang Zhang, Indoor Air Environment: More Structures to See?,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39(2004)1417-1425.

45. G.Q. Zhang, L. Wang,L. Liu,Z. Wang,Thermoeconomic Optimization of Small Size Central Air Conditioner,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4(2004)471-485.

46. T.T.Chow, G.Q.Zhang, Z.Lin, C.L.Song, ANN Model of a Direct-fired Absorption Chiller System for Energy Evalu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1(2003),52-59.

47. T.T.Chow, G.Q.Zhang, Z.Lin, C.L.Song, Global optimization of absorption chiller system by genetic algorithm and neural network, Energy and Building,1(2002)103-109.

發表中文重點刊物論文(14篇):

48. 曾麗萍,張泉,張國強,碳納米管/二氧化鈦/殼聚糖催化薄膜光催化活性及苯降解機理,環境工程學報 2013 (04) pp.269-275

49. 蔡博,康書碩,李洪強, 董文靜, 韓杰,張國強,基于天然氣基分布式能源系統智能建筑能源物聯網研究,工程熱物理學報 2012 (12) pp.35-39

50. 周軍莉,胡艷,張國強,自然風非穩態特性及其對室內環境的影響,科技導報 2012 (13) pp.64-70

51. 金熙,徐峰,張國強,自然的應變——華中湖區農村住宅被動式節能設計研究,裝飾 2012 (10) pp.125-126

52. 鄒俐輝,張泉,曾麗萍,張國強,二氧化鈦/碳納米管/殼聚糖薄膜的制備及對苯的降解性能,環境工程學報 2012 (01) pp.276-280

53. 陳曉,張國強, 林宣軍, 林漢柱,夏熱冬冷地區閉式湖水源熱泵系統的運行特性分析,太陽能學報 2010 (11) pp.78-83

54. 陳小開, 張國強, 戴金財,轎車內苯系物的質量濃度特征,汽車工程 2010 (11) pp.83+88-92

55. 殷維,張國強,徐峰,吳加勝,自然通風設計通用流程初探,建筑學報,2009年,No.5,p77-80

56. 張國強,解明鏡,徐峰,中國可持續建筑領域教育的分析與改革,建筑學報,2009,No.9,p56-59

57. 徐峰,張國強,解明鏡,以節能為目標的集成化建筑設計流程,建筑學報,2009,No.11

58. 陳曉,張國強,彭建國,林宣軍,林漢柱,開式地表水源熱泵在湖南某人工湖的應用研究.制冷學報,2006,No.3,p10-13

59. 劉志強,湯廣發,張國強,風冷熱泵蒸發器結霜的動態分布參數模型仿真研究,制冷學報,2002,No.3,P59

60. 周天泰,林章,宋春玲,張國強,用神經網絡辨識直燃式溴化鋰系統模型,制冷學報,2001,No.1,P35-42

61. 張國強,龔光彩,Fariborz Haghighat,范運湘,陳在康,能源、環境與空調制冷,制冷學報,2000,No.3,P1-6

榮譽獎勵:


1.個人榮譽

1. 2013,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者。

2. 2012,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

3. 2009,人事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4. 2002,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

5. 2011,湖南省“十一五”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

6. 2010,湖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7. 2002,湖南大學首屆“黃志勇優秀青年教師獎”。

2.科研獎勵

8. 2013,廣東省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一等獎(排4)。

9. 2006,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1)。

10. 2006, 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一等獎(排1)。

11. 2006, 華夏建設科技一等獎(排12)。

12. 2006, 華夏建設科技三等獎(排2)。

13. 1999,湖南省建設科技進步二等獎(排8)。

14. 1996,機械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排6)。

15. 1996,機械部科技進步三等獎(排2)。

3.論文獎勵(第一作者均為本人指導的博士、碩士生)

16. 2013,中國建筑學會優秀論文獎(解明鏡,張國強等)。

17. 2012,湖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殷維,張國強等)。

18. 2011,湖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郝小禮,張國強等)。

19. 2009,重慶市期刊好作品二等獎(李志生,張國強等)。

20. 2008,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Most Cited Paper(韓杰,張國強等)。

21. 2007,重慶市期刊好作品三等獎(李志生,張國強等)。

社會任職:


1. 國際學術兼職:

1. 加拿大Concordia大學兼職教授。

2. 美國Missorui大學兼職教授。

3. 英國London South Bank大學訪問教授。

4. 國際可持續建筑協會(iiSBE)理事。

5. 國際刊物Building and Environment(IF2.371)編審委員會委員。

6. 第四屆室內空氣品質、通風與建筑節能國際學術會議主席(2001)。

7. 第一屆、第二屆室內環境與健康國際學術會議主席(2002,2004)。

8. 可持續建筑教育國際研討會主席(2007)。

9. 第五屆住宅建筑能源與環境國際學術委員會暨第三屆建筑環境與健康國際學術會議主席(2009)。

10. 20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學術委員會委員。

11. 20余份國際學術刊物審稿人。

2. 國家級學術兼職

12.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

13.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室內環境與健康分會副理事長。

14.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熱能動力分會副理事長。

15. 中國建筑學會暖通空調分會理事。

16. 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節能服務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17.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筑與節能專業委員會委員。

18.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委員會理事。

19. 中國建筑業協會建筑節能專業委員會委員。

20. 建設部智能建筑專家委員會青年研究組成員。

21.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工程智能設計分會建筑智能化技術專家。

22. “中國空調制冷網”(www.ChinaHVACR.com)主編。

23. 《建筑熱能通風空調》(www.ChinaBEE.org)雜志主編。

24. 《中國制冷空調暖通年鑒》主編。

25. 《可持續建筑系列教材》主編。

26. 《暖通空調》雜志編審委員會委員(2001-2004)。

27. 《建筑熱能通風空調》雜志編審委員會委員。

28. 《制冷空調與電力機械》雜志編審委員會委員。

29. 《制冷與空調》雜志編審委員會委員。

30. 《中國建設信息-空調制冷》雜志編審委員會委員。

31. 全國優秀博士論文評審專家。

3.省市學術兼職

32. 建筑安全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33. 廣西區建筑節能與新能源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34. 重慶大學出版社《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系列教材》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

35. 湖南省地源熱泵產學研結合創新平臺主任、首席專家。

36. 湖南省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產學研結合創新平臺首席專家。

37. 湖南省建設科技與建筑節能協會副會長。

38. 湖南省制冷學會副理事長。

39. 湖南省土木建筑學會常務理事。

40. 湖南省土建學會暖通空調專業委員會高級顧問。

41. 湖南省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專家委員會專家。

42. 長沙市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專家委員會專家。

媒體報道:


眼看世界 胸懷湖大——訪土木院副院長張國強教授

與土木工程學院眾多的教授和老師們一樣,他總是勤勤懇懇工作,只為能在第一時間盡量多地獲取國內外建筑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相關的研究成果和資料,同時也為能帶領一批本科生、碩士以及博士研究生而努力。他在自己的領域中,辛勤地墾荒,他就是張國強教授。

在學術領域的實事求是,使建筑節能深入發展,他是勤懇的岳麓書生;

在實踐上大膽地敢為人先,讓技術真正融入于生活,他是科學改革的開拓者;

在教育中不斷摸索、不斷創新,兢兢業業地投入于教育,他是湖大教學的良師!

在建筑節能路上,愈走愈明朗

“眼光要長遠一點,不要著急,只要眼光和定位合適,總有一天會有別人理解你的。”臨別時,張國強教授這樣告誡筆者。其實,這正是他實現自己的理想路途上的所得所想。

作為土生土長的湖大學子,張教授從本科生開始就在學習湖南大學,直到1995年,在暖通專業博士生畢業。經過幾年的努力,1998年,他創建了的中國空調制冷網,該網站致力于向大眾提供暖通各個方面信息,至今還保持著每日上萬的點擊量,這恰恰達到了網站建立的初衷:跨越地域的限制向大眾提供暖通方面的前沿信息。之后他前往加拿大,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加拿大Concordia 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當時建筑節能和室內環境檢測這個概念一直在我的腦中,包括以后在歐洲對西方建筑的考察使得我漸漸理解了這個概念,回國后自然而然的選擇堅持這個方向,”張國強教授向我們解釋到。

當時還沒有建筑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并且中國還沒有多少人能夠意識到在建筑方面節能。在一片不解聲中,張教授首先看準建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正如他所說的“做自己認為有意義和喜歡的事,努力一定會在某一天見到收獲,心態好就不會有什么困難了”。張教授還風趣地把建筑可持續發展政策稱為高于國策的“球策”,“國策是可以改變的,但可持續發展是全球都必須堅持的,可以說是球策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年的精心準備,在2001年由他主持召開的“第四屆室內空氣品質、通風與建筑節能國際學術會議”在長沙市隆重召開,會議邀請到來自澳大利亞的國際建筑節能領域眾多專家,共包括來自30多個國家12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這是中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與建筑可持續相接觸,是建筑節能的先聲,所以張教授真的不愧稱作中國建筑節能“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經過一系列的學術會議,他豐富了自己的見解和認識,逐漸明確發展的方向,而通過主編《建筑熱能通風空調》和《中國制冷空調暖通年鑒》,他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2006年,建筑可持續開始被采納,來自北京的連續6個項目,給了他足夠的肯定,他在建筑節能上踏出一道通途。

大刀闊斧,行在長沙

自2008起,張教授開始注重研究的實際應用,他認為只有將理論的研究與實際結合,切實的給大眾帶來好處才能算是真正的有用。

“在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很困難的,想是實現建筑的可持續要建立一個實際應用涉及各個領域,并不是全部的人能夠理解和支持。”但是經過兩年的努力,他和他的團隊從各個專業的綜合到建筑節能在各個環節的優化方案以及與政府、教育部門的聯系上都取得了可喜的進步。這樣,他和自己的團隊已經為湖南省建筑節能做好了相應的規劃和規范,同時長沙市部分建筑的能源計量和監管工作已經落到實處。其中,最令他欣慰的是,通過自己團隊的努力,協助株洲成為了“建筑可持續示范縣”,使株洲市獲得了國家鼓勵實行建筑可持續的補助資金6000萬元。

“我們提倡四節一環保,所謂四節是指節地節水節材節能,有了政府在約束和鼓勵上發展可持續的支持,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張國強進一步說道,“在長沙市做的建筑可持續,最主要的是對既有建筑的監管和合理改造,之后是開再生能源建筑的應用,這就需要規劃和規范了。”

談到自己對于建筑可持續的理解,張國強教授饒有興致地談了起來。他說,建筑不外乎為人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但是人們在建造、裝修和使用建筑物時無意識的浪費了很多能源。“怎么把已有的低成本的東西有效地結合起來,這是我們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他不無憂慮的說。

經過近幾年大刀闊斧的建設,張教授逐漸摸索出一條有效的道路,如果有可能的話,這種經驗將在全國范圍內試用并優化。

心系教育,一生的追求

“只有大眾能夠不計眼前經濟長遠的看待節能建筑并且有一種責任感,建筑可持續才能夠起到實際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在教育上重視對大學生在責任、知識、態度方面上的培養,”張教授站在師長的角度上強調說。作為專家他的擔心不言而喻,同時獲得過教育部“高校青年獎”的他也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為了更便于學生出國深造,2000年他發起了湖南大學—加拿大Concordia大學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國際合作辦學項目,至今已有20余名學生在加拿大獲得學位。而在2001年到2003年,在歐盟項目的“跨學科的可持續建筑教育體系”支持下,張國強就領導中心組織國內51家單位的100余名專家教授編寫了“可持續建筑系列教材”,完善了土木建筑領域的可持續發展。今年他領導中心教授的“可持續建筑技術”還獲得了湖南省金品課程的佳譽,他在可持續建筑上的理解和思想更為廣泛的傳遞給學子,他一直堅信,只有教育搞好了才會有可持續建筑未來更大的發展。

在建筑節能持續發展的今天,張教授眼看世界緊跟世界的步伐,大刀闊斧地改革創新。作為昔日的湖大學子,依然有著“此時、此地、此身”的報負,續寫書院學子“千百年楚材導源于此 近世紀湘學與日爭光”的嶄新篇章。

文章來源:《湖大新聞網》2010-05-31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