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观看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日韩在线观看视频黄-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日韩在线观看免费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新人物百科 > 資源環境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汪正祥,男,1966年1月出生,中國共產黨員,環境學博士,現任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琴園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黨委書記。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6年6月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生物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2000年6月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2004年3月畢業于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環境情報研究院生命環境專業,獲博士學位。

2004年至2005年任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環境情報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2004年8月至2006年12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副院長。

2007年1月至今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琴園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黨委書記。

社會任職:

1. 湖北省重點學科“自然地理學”責任教授。

2. 湖北省動植物保護學會常務理事。

3. 湖北省植物學會理事。

4. 湖北省海洋與湖沼學會理事。

5. 湖北省自然保護區評審專家委員。

6. 國際植被學會會員。

7. 日本植物地理與分類研究會會員。

8. 日本生態學會會員。

9. 《中國植被志》編研專家.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本科生、研究生:植物地理學。

本科生:環境科學導論。

研究生:地理科學研究方法。

培養學生情況: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植被生態學、環境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國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湖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等科研課題多項。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0971028):中小尺度區域潛在自然植被預測研究,2010-2012,主持。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770396):水青岡林自然更新關鍵生態過程及微環境影響機制,2008-2010,主持。

3、武漢市人事局重大創新專項:武漢市綠化植物滯塵效率及環境保護林設計,2008-2009,主持。

4、環保部“全國生物物種資源聯合執法檢查和調查專項”子課題:湖北省重點野生植物物種資源調查,2008-2009,主持。

5、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杰出人才項目)(2007ABB002):三峽庫區潛在自然植被預測研究,2007-2009,主持。

6、留學回國人員博士后基金:中等尺度區域潛在自然植被模擬研究,2006-2007,主持。

7、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中國亞熱帶山地水青岡林的生態學研究,2005-2007,主持。

8、國家林業局項目:武漢市濕地資源研究,主持。

9、湖北省林業廳項目:漲渡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規劃,主持。

10、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項目:亞熱帶山地泥炭蘚濕地保護研究,主持。

11、武漢市建委項目:武漢市綠化樹木滯塵力研究及綠化樹種的選擇,主持。

12、七姊妹山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學考察研究,2005,主持。

13、新洲區漲渡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研究,2006,主持。

14、南漳縣漳河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研究,2007,主持。

15、大悟縣羅漢坡狩獵場和京山縣虎爪山狩獵場規劃研究,2008,主持。

16、丹江口市五朵峰省級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研究,2009,主持。

科研成果: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在國內外發表論文50多篇,專著5部。

出版專著:

1《植物地理學實驗與實習指導》汪正祥 華科大出版社 2010

2《湖北漳河源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研究及保護》汪正祥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8

3《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與研究報告》汪正祥 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 2006

4《湖北濕地》汪正祥 湖北科技出版社 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 2006

5《湖北省后河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汪正祥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9

發表中文論文:

1 三官洞狩獵場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研究 范楠楠; 張大威; 汪正祥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期刊】現代農業科技 2011-02-10

2 長柄水青岡幼苗根系構型及動態變化 趙菊花; 汪正祥; 雷耘; 李中強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湖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武漢植物學研究 2010-12-15

3 中國外來入侵動物的分布格局及其與環境因子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王雙玲; 李中強; 汪正祥; 張萌; 徐軍; 劉仁宏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江西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湖北省沙市中學 【期刊】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0-11-15

4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泥炭蘚濕地剖面特征及元素垂直分布規律 毛瑞; 汪正祥; 雷耘; 李中強; 滿金山; 彭宗林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宣恩縣林業局 【期刊】土壤學報 2009-01-15

5 自然保護區庭院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與效益分析——以湖北七姊妹山張記華戶庭院經濟為個案 謝藝; 汪正祥; 雷耘; 李中強; 滿金山; 彭宗林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宣恩縣林業局 【期刊】環境科學與管理 2009-05-15

6 武漢市主要綠化樹種滯塵效應研究 余曼; 汪正祥; 雷耘; 李中強; 譚慶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期刊】環境工程學報 2009-07-05

7 大同市地質災害的分區 賈麗娟; 汪正祥; 鄭凱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新疆師范大學地理科學系 【期刊】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09-09-15

8 湖北省十堰地區種子植物區系研究 趙菊花; 雷耘; 汪正祥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湖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期刊】湖北林業科技 2010-02-15

9 亞熱帶山地亮葉水青岡林的群落分類及物種組成與更新 汪正祥; 雷耘; Kazue Fujiwara; 劉林翰; 薛躍規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環境情報研究院; 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武漢; 橫濱240-8501 【期刊】生物多樣性 2006-01-30

10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蕨類植物區系地理及資源開發研究 張柳; 汪正祥; 雷耘; 方元平; 滿金山; 彭宗林 湖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湖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黃岡師范學院生物系; 宣恩縣林業局; 宣恩縣林業局 湖北武漢; 湖北武漢; 湖北黃州; 湖北宣恩 【期刊】廣西植物 2006-11-30

11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野生保護植物優先保護定量研究 方元平; 劉勝祥; 汪正祥; 雷耘; 滿金山 黃岡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宣恩縣林業局 湖北黃州; 湖北宣恩 【期刊】西北植物學報 2007-02-28

12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及保護對策 方元平; 劉勝祥; 汪正祥; 雷耘; 滿金山; 彭宗林 黃岡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宣恩縣林業局; 宣恩縣林業局 湖北黃州; 湖北宣恩 【期刊】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07-06-15

13 漳河源自然保護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及保護對策 方元平; 汪正祥; 雷耘; 王立志 黃岡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南漳縣林業局 【期刊】生態科學 2008-12-15

14 湖北省近20年生態足跡演化 譚慶; 汪正祥; 雷耘; 李中強; 余曼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武漢 【期刊】生態學雜志 2008-06-15

15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臺灣水青岡林群落學特征研究 何俊; 汪正祥; 雷耘; 李中強; 張柳; 滿金山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湖北省宣恩縣林業局 武漢; 湖北宣恩 【期刊】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6-15

16 鄂西七姊妹山泥炭蘚沼澤植物多樣性 馬廣禮; 雷耘; 汪正祥; 尤冬梅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期刊】武漢植物學研究 2008-10-15

17 天然水杉林的群落分類及演替動態 尤冬梅; 汪正祥; 雷耘; 馬廣禮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湖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期刊】湖北林業科技 2008-10-15

18 中亞熱帶南部與北部的亮葉水青岡林的比較研究——Ⅰ.種組成、結構及更新 雷耘; 汪正祥; 劉勝祥; 劉林翰; 薛約規; Kazue Fujiwara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GraduateSchoolofEnvironmentandInformationScience; YokohamaNationalUniversity; Japan; 廣西桂林 【期刊】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6-30

19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發現亞高山泥炭蘚濕地 汪正祥; 雷耘; 劉勝祥; 方元平; 滿金山; 彭宗林; 張柳; 馬廣禮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黃岡師范學院; 宣恩縣林業局;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武漢; 黃州湖北; 宣恩湖北 【期刊】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9-30

20 不同的水位和埋藏深度對水杉種子萌發的影響 趙菊花; 雷耘; 汪正祥 【會議】第三屆全國植物生態學前沿論壇第三屆全國克隆植物生態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9-09-25

21 不同光照條件對水杉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 尤冬梅; 雷耘; 汪正祥; 馬廣禮 【會議】中國植物學會七十五周年年會論文摘要匯編(1933-2008) 2008-07-01

22 《生態學》雙語課研究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雷耘; 汪正祥; 劉勝祥 【會議】中國植物學會七十五周年年會論文摘要匯編(1933-2008) 2008-07-01

23 學時縮減下的《植物學》教學改革初探 雷耘; 劉勝祥; 汪正祥 【會議】中國植物學會七十五周年年會論文摘要匯編(1933-2008) 2008-07-01

榮譽獎勵: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


山林湖沼覓真知

———訪《中國植被志—水青岡林》編研專家、資環學院汪正祥教授

“雖然這里最高海拔不過1200m,但山陡路滑,正逢暴雨來襲,山上碎石夾雜著泥土,順著千千萬萬道急流滾滾而下,使得這次科學考察活動歷經艱辛,已經有一位考察隊員摔倒骨折送回家了。在艱難的跋涉中,我想,如果山上的這些植被再不保護好,這些山可能都會變成石漠化地區吧!”

如果不告訴你,你也許認為這段摘自汪正祥教授野外科學考察漳河源的科考日記的文字只是某個游客寫下的旅游經歷;如果你不小心地忽略了其中的“保護”二字,你也許就不能認識汪正祥教授研究工作的全部意義,更不可能真正了解汪正祥教授20年來 “山林湖沼覓真知”的艱辛和執著;同樣,如果你不坐下來仔細閱讀汪正祥教授的研究歷程,你也許不能完全理解汪正祥教授為何能同時擁有兩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研項目和如何沖進國家隊受聘為《中國植被志》之《水青岡林》的編研專家。

留學日本,鐘情環境保護研究

2001年初,汪正祥教授遠赴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環境情報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日本著名的植被生態學家、國際植被學會主席藤原一繪先生學習自然植被的恢復技術與環境保護林的建造,獲環境學博士學位。留學期間,他將研究對象選定為中國水青岡林,每年近兩個月時間回國調查,野外考察的腳步遍布8個省,獲得了100多個樣地的詳細數據,同時與日本、美國等國的植被生態學家合作,對中國的水青岡林進行了系統的生態學研究,完成博士論文《中國的水青岡林植被生態學研究》。博士畢業后,他留校擔任客座研究員,繼續從事東亞水青岡林的比較生態學研究,其部分研究成果在日本權威的《植物地理分類研究》等學術刊物及國際生態學會、國際植被學會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發表后,引起了廣泛關注。

“在日本留學,我學到的不僅僅是生態環境保護的理論與技術,更重要的是嚴謹、認真的學風。這么多年,為了把研究對象搞清楚,我每年至少有兩個月時間翻山越嶺進行野外考察,這既是受這種嚴謹、認真的學風的熏陶,也是一個科學工作者應有的科學態度。只有親自到實地去調查,才能獲得第一手資料,研究結論才有依據,研究成果才有應用價值,盡管野外考察的過程很艱辛很危險。”汪正祥教授說。

留學回國以來,汪正祥教授在野外科學考察、科學研究和服務地方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較多成績,現任我校資源環境學院“琴園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重點學科自然地理學學科責任教授,湖北大學自然保護與生態恢復中心主任,資源環境學院黨委書記。他還有一系列社會兼職:湖北省動植物保護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植物學會理事,湖北省海洋與湖沼學會理事,湖北社會自然保護區評審專家委員,國際植被學會會員,日本植物地理與分類學會會員等。

野外考察,山林湖沼尋覓真知

心系環保腳不停,山林湖沼覓真知。20多年來,汪正祥教授走遍了湖北的山山水水,特別是對湖北西部自然保護區進行了系統調查、研究與規劃。

———先后主持或參與五峰后河自然保護區、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研究工作以及漳河源自然保護區、漲渡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規劃,這對于實現湖北中西部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中國水青岡林進行了系統的生態學研究,同時開展中小尺度區域(三峽庫區)潛在植被預測與恢復研究,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及省部級項目多項,為國家生態敏感區域的生態恢復特別是植被恢復進行科技攻關;———開展了對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先后主持世界自然基金會、國家林業局、湖北省林業廳多個濕地研究項目;———開展了園林植物降塵原理及綠化樹的選育研究,主持了武漢市建委、武漢市人事局重大專項研究項目。

回國5年,其主持的縱橫向研究項目有21項,經費總額達310多萬元,先后在國內外發表論文50多篇,出版專著(合著)4部。

“我的研究工作主要圍繞植被保護與恢復進行,圍繞國家和省市的重要規劃進行,這樣既可以提升團隊地位、擴大影響力,也更能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受到地方政府重視和自然保護區的歡迎。”汪正祥教授說。

“野外科考,意外情況時有發生,每次外出我都給團隊成員先買好保險,背上急救藥特別是蛇藥。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內心充滿了恐懼,在山上走到哪住到哪,有一碗熱飯就很不錯了。為了得到原始數據,我們必須到野外到現場去,數據真實可靠,才能經得起時間檢驗,我們的工作才有價值,我們出的書,寫的報告,才能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視。”汪正祥教授說。

2009年8月,汪正祥教授到竹山考察植被,碩士研究生胡春園是這次野外考察的助手之一。在記者采訪中,她用“艱苦”和“收獲”兩個詞概括了這次經歷。“那天,我們跟著汪老師在山上考察,從上午10點一直走到下午5點,剛好我們這次沒有準備午飯,一天沒吃飯,又累又餓,真的很苦。”胡春園說。而她說的“收獲”,是指看到了以前沒有見過的一些花草樹木和受到了汪正祥教授科學探究精神的熏陶。胡春園介紹,在這次考察中,為收集第一手資料,汪正祥教授不顧山陡危險和螞蟥叮咬,經常走進茅草和樹林中,拍攝到了大量實物圖片,同時也被螞蟥咬傷了。“汪老師的腹部被螞蟥咬傷了,爛了一個多月才痊愈。”資環學院李中強老師說。

李中強老師從事水生生態研究,已承擔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他跟隨汪正祥教授考察過漲渡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植被和道觀河風景區生態旅游資源,對汪正祥教授嚴謹的學風深表欽佩,對他敏銳的觀察力印象深刻。

李中強老師介紹,2008年底,汪正祥教授帶領團隊在道觀河考察時意外發現了數量不少的小天鵝,汪正祥教授立即拿起相機拍照,認為這很可能是在武漢濕地首次發現小天鵝,后來的鑒定印證了這一最初判斷。

“汪老師是一位很嚴謹的學者,每次外出考察,他都事必躬親,經過論證后制定詳細的方案,親自帶隊考察。在考察道觀河風景區時,發現了一種二級保護粗梗蕨類植物。為了找到群種分布情況,汪老師一直沿著河邊追查到底,走了很遠的路。”李中強老師說。

野外調查危險,室內鑒定研究同樣艱辛,也需要扎實的基本功。“為了準確鑒定標本,汪老師工作到晚上12點以后是常態。”胡春園說。

服務湖北,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從2008年開始,汪正祥教授所帶領的團隊的研究工作受到國家環保部的關注,環保部重點物種資源調查項目開始對他連續資助,每年的調查報告都受到環保部專家組的高度評價。今年他們將開展廣西石灰巖山地植被的調查。

“雖然我們的研究范圍仍在擴大,但我們科技服務的重點仍是湖北,武漢兩型社會建設及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建設應該有我們的身影!”汪正祥教授對此充滿著自信。

2005年受宣恩縣政府委托,主持了七姊妹山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學考察研究; 2006年主持了新洲區漲渡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研究; 2007年主持了南漳縣漳河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研究;2008年主持了大悟縣羅漢坡狩獵場和京山縣虎爪山狩獵場規劃研究; 2009年主持了丹江口市五朵峰省級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研究,同年他們建立了湖北植物物種數據庫。

李中強老師介紹,汪正祥教授帶領的團隊還參加了一些國家重點工程生態評價工作,如主持了神農架機場、武當山—神農架公路部分地段生態旅游評價,為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服務。“任何建設都不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保護與開發同步。”汪正祥教授說。

在談到七姊妹山的科考經歷時,汪正祥教授告訴記者:“我和團隊成員走遍了七姊妹山的溝溝坎坎,1個多月啊,很累很累!但學生跟著我們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受到了科學精神訓練。這次考察,一個是發現了大片原始的臺灣水青岡林,這是國家二級保護的樹種,在大陸只有浙江有一小片;另一個是發現了大片亞高山泥炭蘚濕地,這在亞熱帶也十分罕見。在環保部主持的七姊妹山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評審會上,我們的發現引起了評審專家的高度關注,七姊妹山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得全票通過。散會的第一時間,保護區負責人就從北京打電話告訴我們。我們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保護區的大力支持,目前正在進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水青岡林自然更新關鍵過程及微環境影響機制》的實驗樣地就設在七姊妹山,他們幫我照看樣地,記錄數據非常負責,我很放心!”

汪正祥教授不僅致力于生態植被的研究,也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自然保護區原住民的生存,力圖找到自然保護區與原住民和諧共處、和諧發展的最好方式,從文化、文明角度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案。為當地服務,實地考察是必做的功課。

汪正祥教授雖然患有高血壓和椎間盤突出病,有時爬山很艱難很痛苦,但每次他都帶隊參加,為學生做表率,受到學生敬佩。

走進國家隊,受聘《水青岡林》編研專家

《中國植被志》是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被與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牽頭的國家重大研究項目。2009年9月,汪正祥教授受聘為《中國植被志》編研專家,承擔第一卷《水青岡林》的編研任務,這是汪正祥教授的研究躋身國家隊的一個重要標志之一。其標志之二,是同時擁有 《水青岡林自然更新關鍵過程及微環境影響機制》和《中小尺度區域潛在自然植被預測研究》兩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研項目。標志之三,是由環保部牽頭,多個部委參與協調的國家專項“全國重點生物物種資源調查”項目對汪正祥教授帶領的團隊進行著持續資助。

談起《中國植被志》的啟動編研,汪正祥教授很有感慨:“日本植物只有5、6千種,但其編寫的《日本植被志》卻有10卷,6000多頁,加上附表有1人高,日本學者談起他們的植被資源狀況如數家珍。而中國有植物3萬多種,但家底不清,80年代編寫的《中國植被》只有1300頁,現在到了啟動《中國植被志》編研的時候了。雖然這一鴻篇巨著工程浩大,可能到我退休都不可能全部出齊,就像去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 《中國植物志》,那是幾代植物分類學家的心血啊!我們研究植被生態學的,也總得為后代留下點什么啊!”

文章來源:《湖北大學報》2010年3月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