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專著:

發表論文134篇,其中SCI論文12篇,出版英文專著1部。
出版專著:
1、《Engineering Geology, Geomorphology and Geotechnics》 Derbyshire,孟興民,Owen
發表論文:
2021年:
[134]葉偉林,康麗娟,安亞鵬,吳瑋江,孟興民.甘肅永靖焦家村上莊2·28滑坡特點及成因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7(03):369-375+381.
[133]李媛茜,張毅,孟興民,陳冠,曾潤強,岳東霞,郭富赟,戴霜,蘇曉軍,劉旺財,梁懿文,王愛杰.活動構造斷裂帶巨型滑坡活動特性研究——以白龍江流域大小灣滑坡為例[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7(03):360-368.
[132]慶豐,孟興民,郭富赟,趙巖.汶川地震擾動區文縣“8·7”泥石流災害特征分析——以洋湯溝為例[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7(03):376-381.
[131]李媛茜,張毅,蘇曉軍,趙富萌,梁懿文,孟興民,賈俊.白龍江流域潛在滑坡InSAR識別與發育特征研究[J].遙感學報,2021,25(02):677-690.
[130]蘇曉軍,張毅,賈俊,梁懿文,李媛茜,孟興民.基于InSAR技術的秦嶺南部略陽縣潛在滑坡災害識別研究[J].山地學報,2021,39(01):59-70.
2020年:
[129]馬建花,曾潤強,邊世強,楊仲康,孟興民.基于Visual Modflow的河流階地灌溉區地下水模擬分析——以黑臺為例[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56(05):580-586.
[128]張鐳,黃建平,梁捷寧,于海鵬,管曉丹,馬金珠,沈禹穎,鄧建明,黃寧,孟興民,王澄海,李常斌,牟翠翠,鞏杰,張帆宇.氣候變化對黃河流域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科技導報,2020,38(17):42-51.
[127]邊世強,楊云鵬,馬建花,陳冠,曾潤強,張毅,孟興民.黃土斜坡內部水分二維成像研究——以黑方臺羅家坡滑坡為例[J].工程地質學報,2020,28(04):840-851.
[126]趙富萌,張毅,孟興民,蘇曉軍,石偉.基于小基線集雷達干涉測量的中巴公路蓋孜河谷地質災害早期識別[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20,47(01):142-152.
2019年:
[125]C. Hsein Juang⁎, Tom Dijkstrab, Janusz Wasowskic, Xingmin Meng. Loess Geohazards Research in China: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for Mega Engineering Projects [J]. Engineering Geology, 2019:1-10
[124]趙富萌,陳冠,張毅,孟興民,劉義,王彪,王思源.基于SBAS技術的蘭州新區地面沉降監測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55(06):707-715.
[123]張茂省,岳東霞,孫萍萍,孟興民,郭建軍,王東,苗俊霞,鄭續.面向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的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與雙評價——以延安市延川縣為例[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55(03):281-289.
[122]楊仲康,陳冠,陳璽,張毅,孟興民.緩傾黃土滑坡穩定性分析及閾值研究——以廖集村滑坡為例[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55(01):79-84+91.
2018年:
[121]Chen, G., Zhang, Y., Zeng, R.,Yang, Z.; Chen, X., Zhao, F., Meng, X*. 2018. Detection of Land Subsidence Associated with Land Creation and Rapid Urbanization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Using Time Series InSAR: A Case Study of Lanzhou New District. Remote Sensing. 10, 270. DOI:10.3390/rs10020270
[120]Y. Zhang, X.M. Meng*, C. Jordan, A. Novellino, T. Dijikstra, G. Chen, 2018. Investigating slow-moving landslides in the Zhouqu region of China using InSAR time series, Landslides, DOI: 10.1007/s10346-018-0954-8.
[119]M. Schubitz, C. Janssen*, H.-R. Wenk, R. Wirth, B. Schuck, H.-U. Wetzel, X.M. Meng, G. Dresen., 2018. Microstructures in landslides in northwe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reeping displacement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06: 70-85.
[118]Yajun Li, Armitage Simon, Stevens Thomas, Xingmin Meng. Alluvial fan aggradation/incision history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margin and implications for debris flow/debris-charged flood hazard. Geomorphology, 2018:S0169555X18302472-.
[117]趙巖,孟興民,慶豐,劉林通,郭富赟.基于地貌參數的泥石流溝發育階段劃分[J].災害學,2018,33(04):48-52.
[116]陳璽,張毅,陳冠,孟興民,楊仲康,劉林通,趙巖.SBAS-InSAR技術在天水市區地表形變監測中的應用[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 v.54;No.236(02):5-10.
[115]郭富赟,黎志恒,孟興民.群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研究[J].甘肅地質,2018,27(01):57-62.
2017年:
[114]Chen, G., Meng, X. *, Qiao, L., Zhang, Y., & Wang, S., 2017. Response of a loess landslide to rainfall: observations from a field artificial rainfall experiment in bailong river basin, China. Landslides, 1-2: 1-17
[113]Wang S. Y., Meng X. M. *, Chen G., Guo P., Xiong M. Q., Zeng R. Q., 2017. Effects of vegetation on debris flow mitigation: A case study from Gansu province, China, Geomorphology, 282: 64-73.
[112]Qiao, L., Meng, X. M. *, Chen, G., Zhang, Y., Guo, P., Zeng, R. Q., Li, Y. J., 2017. Response of a colluvial landslide in a debris flow valley to rainfall.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14(6): 1113-1123.
[111]Xie, Z. T., Chen, G., Meng, X. M., Zhang, Y., Qiao, L., Tan, L., 201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using weight of evidence,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evaluated by sbas-insar monitoring: Zhouqu to Wudu segment in bailong river basin,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76(8): 313.
[110]楊仲康,陳冠,孟興民,陳璽,張毅,王思源.基于現場滲透試驗的黃土滑坡體入滲特性[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53(03):285-291.
[109]劉林通,孟興民*,郭鵬,趙巖,熊木齊,慶豐,陳璽.基于流域單元和信息量法的白龍江流域泥石流危險性評價[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53(03):292-298+308.
[108]趙巖,孟興民*,鄭嬌玉,慶豐.地貌學在泥石流研究中的應用與理論初探[J].災害學,2017,32(01):43-49.
2016年:
[107]Wang, S.Y., Meng, X.M.*, Chen, G., Guo,P., Xiong, M.Q., Zeng, R.Q., 2016. Effects of vegetation on debris flow mitigation: A case study from Gansu province, China, Geomorphology.
[106]Chen Z.Y., Meng X.M., Yin Y.P., Tom D., Mike W., Janusz W., 2016. Landslide Research in China, 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
[105]Xiong,M.Q., Meng, X,M. *, Wang, S.Y., Guo, P., Li, Y.J., Chen, G., Qing, F., Cui, Z.J., Zhao, Y.. 2016. Effectiveness of Debris Flow Mitigation Strategies in Mountainous Region,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104]R.Q. Zeng, X.M. Meng*, F.Y. Zhang, S.Y. Wang, Z.J. Cui, M.S. Zhang, Y.Zhang, G. Chen. 2016.Characteriz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 on loess slopes using 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 a case study of the Heifangtai Terrace, Northwest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103]趙巖, 孟興民*, 鄭嬌玉, 慶豐. 地貌學在泥石流研究中的應用與理論初探[J]. 災害學, 2016.
[102]趙巖,崔志杰,熊木齊,慶豐,郭鵬,孟興民*.白龍江流域泥石流溝土體滲透特性及其受植被影響[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52(06):728-734.
[101]熊木齊,孟興民,慶豐,郭鵬,崔志杰,曾宇桐.甘肅省隴南市白龍江流域泥石流災害事件與降水特征的關系[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52(03):295-300.
[100]郭富赟,孟興民,陳冠,熊木齊.白龍江流域地貌演化及其對地質災害的影響[J].人民長江,2016,47(07):37-43+49.
[99]謝正團,郭富赟,孟興民*,崔志杰.天水市北山王家半坡滑坡形成機制[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52(01):31-36.
2015年:
[98]Zhang, Y., Meng, X.M. *, Chen, G., Qiao, L., Zeng, R.Q., Chang, J. Detection of geohazards in the Bailong River Basin using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Landslides, 2015, 12: 1-12.
[97]Guo, P., Meng, X.M. *, Li, Y.J., Chen, G., Zeng, R.Q., Qiao, L. Effect of large dams and irrig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of China, and the geohazards burden. Proceedings of the Geologists Association, 2015, 126(3): 367-376.
[96]Xue, Y.T. , Meng, X.M. *, Guo P., Li K., Chen G.. The Correla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between Surface Deformation and Landslides by SBAS-InSAR and Spatial Analysis in Longnan Region, China[J]. Open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5, 9(1):867-876.
[95]Xue, Y.T. , Meng, X.M. *, Wasowsk, J., Chen, G., Li, K., Guo P., Bovenga, F., Zeng, R.Q. Spatial analysis of surface deformation distribution detected by 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 in Lanzhou Region,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6, 75(1):1-12.
[94]Xue, Y.T., Meng, X.M. *, Chen, G., LI, K. Direct Measurements of Land Surface Deformation Based on PS-InSARin Lanzhou, China.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5, 744-746: 1684-1688.
[93]Xue, Y.T., Meng, X.M. *, LI, K., Chen, G. Loess Slope Instabi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PS-InSAR Detected and Spatial Analysis in Lanzhou Region, China.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5, 1065-1069: 2342-2352.
[92]殷躍平,孟興民,黎志恒,汪霞.欄目主持人前言[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1(06):756.
[91]曾宇桐,陳冠,李松,龐志剛,孟興民*.蘭州市鳳凰山報恩寺滑坡形成條件及穩定性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1(06):797-802.
[90]倫國星,崔志杰,賈昊冉,孟興民*.蘭州市安寧區鳳凰山上洼子滑坡形成條件及穩定性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1(06):803-808+814.
[89]謝正團,郭富赟,王思源,孟興民,黎志恒.寶蘭客運專線洪亮營隧道滑坡成因機制探討[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1(06):815-822.
[88]熊木齊,郭富赟,崔志杰,孟興民*.甘肅省武都區馬槽溝泥石流特征及其治理工程效應[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1(06):831-836.
[87]趙巖,鄭嬌玉,郭鵬,熊木齊,崔志杰,孟興民*.ImageJ軟件在泥石流固體顆粒分析中的應用[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1(06):877-881.
[86]慶豐,熊木齊,趙巖,郭鵬,崔志杰,孟興民*.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影響——以甘肅省武都區為例[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1(06):894-897.
[85]張文俠,常跟應,孟興民,劉靖朝.甘肅南部滑坡多發區居民對滑坡災害的認知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1(05):107-113.
[84]郭富赟,黎志恒,孟興民.甘肅省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基本問題研究[J].甘肅地質,2015,24(03):11-15.
[83]郭鵬,孟興民*,薛亞婷,熊木齊,趙巖.汶川地震對白龍江流域地質災害的影響——以武都區構林坪為例[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1(03):313-318+326.
[82]曾潤強,王思源,曾宇桐,郭富赟,李松,趙巖,孟興民*.蘭州市皋蘭山鐵三小滑坡形成條件及其穩定性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51(03):339-343+350.
[81]郭富赟,宋曉玲,謝煜,孟興民.甘肅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技術方法探討[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5,26(01):127-133.
[80]郭富赟,桑文翠,黎志恒,孟興民,謝正團.隴南山區國家級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與監測預警示范區構想[J].甘肅地質,2015,24(01):70-76.
[79]郭富赟,孟興民,黎志恒,謝正團,陳冠,何云峰.天水市“7·25”群發性地質災害特征及成因[J].山地學報,2015,33(01):100-107.
2014年:
[78]T. A. Dijkstra*, J. Wasowski, M. G. Winter and X. M. Meng, 2014. Introduction to Geohazards of Central China[J]. 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 2014, 47(3):195-199.
[77]Zeng R Q, Meng X M*, Wasowski J, et al. Ground instability detection using PS-InSAR in Lanzhou, China[J]. 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 2014, 47(4): 307-321.
[76]Chen G, Meng X*, Tan L, et al. Comparison and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models for optimal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zon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 2014, 47(4): 283-306.
[75]Wu W J*, Su X, Meng X M.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Loess Landslides on Loess Terraces at Heifangtai, Gansu Province, China[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4, 694:455-461.
[74]Wasowski J*, Bovenga F, Dijkstra T, Meng X M.. Persistent Scatterers Interferometry provides insight on slope deformations and landslide activity in the mountains of Zhouqu, Gansu, China[M]//Landslide science for a safer geoenvironment.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4: 359-364.
[73]崔志杰,郭鵬,熊木齊,慶豐,張毅,曾宇桐,孟興民*.基于ASTER遙感影像武都區松散堆積物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0(05):739-744.
[72]張毅,譚龍,陳冠,郭鵬,喬良,孟興民*.基于面向對象分類法的高分辨率遙感滑坡信息提取[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0(05):745-750.
[71]孟興民,黎志恒.序言[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0(05):575-578.
[70]郭富赟,孟興民,張永軍,李松,謝正團,熊木齊,郭鵬.甘肅山區城鎮地質災害風險區劃技術方法探討[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0(05):604-610.
[69]郭富赟,孟興民,尹念文,曾潤強,王思源,陳冠,謝正團.甘肅省岷縣耳陽溝“5·10”泥石流基本特征及危險度評價[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0(05):628-632.
[68]曾宇桐,喬良,曾潤強,張毅,陳冠,孟興民*.人工降雨條件下坡積層斜坡入滲與地表徑流監測[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0(05):659-665.
[67]張毅,喬良,曾潤強,陳冠,王思源,孟興民*.基于原位雙環滲水試驗的堆積層滑坡入滲規律[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0(05):666-670.
[66]王思源,曾潤強,喬良,孟興民*,汪霞,崔志杰.松散斜坡上刺槐根系分布特征及其抗拉實驗[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0(05):676-679+686.
[65]汪霞,張洋洋,怡欣,王思源,慶豐,孟興民.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舟曲縣生態承載力空間差異[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0(05):687-691.
[64]喬良,郭鵬,曾潤強,陳冠,李亞軍,孟興民*.甘肅省冶力關國家森林公園地質災害隱患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0(04):477-483.
[63]郭富赟,黎志恒,劉心彪,孟興民.隴東白堊系自流水盆地演化的水文地質意義[J].人民黃河,2014,36(08):15-17+20.
[62]譚龍,陳冠,王思源,孟興民.邏輯回歸與支持向量機模型在滑坡敏感性評價中的應用[J].工程地質學報,2014,22(01):56-63.
[61]譚龍,陳冠,曾潤強,熊木齊,孟興民.人工神經網絡在滑坡敏感性評價中的應用[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0(01):15-20.
2013年:
[60]譚龍, 陳冠, 王思源, 孟興民*. 邏輯回歸與支持向量機模型在滑坡敏感性評價中的應用. 工程地質學報, 2013, 22(1): 56-63.
[59]陳冠,孟興民*,喬良,譚龍,郭富赟,張永軍.“7·22”岷縣漳縣地震地質災害分布、特征及與影響因子間關系分析[J].工程地質學報,2013,21(05):750-760.
[58]孟興民*,陳冠,郭鵬,熊木齊,Janusz Wasowski.白龍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災害研究進展與展望[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3,33(04):1-15.
[57]孟興民*.前言[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9(02):5-6.
2012年:
[56]Dijkstra, T. A.*, Chandler, J., Wackrow, R., Meng, X. M., Ma, D. T., Gibson, A., & Wasowski, J. (2012, June). Geomorphic controls and debris flows—the 2010 Zhouqu disaster, China. In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slides (ISL) and the 2nd North American Symposium on Landslides.
[55]Yue, D. X.*, Zhang, J. J., Guo, J. J., Du, J., Ma, J. H., & Meng, X. M. (2012). An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a Comparison of the Pre-and Post-Disaster Biocapacity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Zhouqu County, China.[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361: 663-670.
[54]Ma, M., Dong, G.*, Chen, F., Meng, X., Wang, Z., Elston, R., & Li, G. Process of paleofloods in Guanting basin, Qinghai Province, China and possible relation to monsoon strength during the mid-Holocene[J].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2,321: 88-96.
[53]Zhang J J, Yue D X*, Wang Y Q, Du J, Ma J H, Meng X M.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of Geohazard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Bailong River Basin[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518-523:5822-5829.
[52]吳瑋江*, 葉偉林, 孟興民, 等. 武都漢林溝流域古滑坡年齡的14C厘定. 地球科學進展, 2012, 26(12): 1276-1281.
[51]王冬梅,孟興民*,邢釗,趙彩霞,熊木齊,張佳靜.基于RS的武都區植被覆蓋度動態變化及其驅動力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2, 26(11): 95-100..
[50]王冬梅,孟興民*,郭鵬,郭建軍,譚龍.武都區退耕還林前后土地利用的動態變化[J].貴州農業科學,2012,40(11):227-229+233.
[49]鞏杰,趙彩霞,王合領,孫朋,謝余初,孟興民.基于地質災害的隴南山區生態風險評價——以隴南市武都區為例[J].山地學報,2012,30(05):570-577.
2011年:
[48]Yang L*, Meng X, Zhang X. SRTM DEM and its application adva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1, 32(14): 3875-3896.
[47]Wasowski, J. *, Bovenga, F., Nitti, D. O., Nutricato, R., Dijkstra, T., & Meng, X, 2011. Detecting very slow ground movements using PS interferometry in the Lanzhou loess area of Gansu Province, China. Geophysical Research Abstracts Vol. 13, EGU2011-11139, 2011 EGU General Assembly 2011.
[46]Wackrow, R. *, Chandler, J. H., Dijkstra, T., Sanz-Ablanedo, E., & Xingmin, M, 2011. Incidental terrestrial imagery for post disaster spatial data capture of debris flows. IN: Proceedings of Geomorphometry 2011, 7th-9th September, ESRI Campus, Redlands, California, pp.11-14.
[45]陳冠,孟興民*,郭鵬,李亞軍,曾潤強,喬良.白龍江流域基于GIS與信息量模型的滑坡危險性等級區劃[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7(06):1-6.
[43]吳瑋江,葉偉林,孟興民,王宗禮.武都漢林溝流域古滑坡年齡的~(14)C厘定[J].地球科學進展,2011,26(12):1276-1281.
2010年:
[42]夏敦勝,孟興民,趙艷,張家武,劉秀銘.第十屆中國第四紀學術大會在蘭州舉行[J].第四紀研究,2010,30(05):1068.
1990-2009年:
[41]Meng X*, Ma J, Derbyshire E. Application of GIS and Remote Sensing to slope instability assessment in loess terrain as a means of documentation,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C]//EGU General Assembly Conference Abstracts. 2009, 11: 12513.
[40]Meng, X,M*. 2008. Landslide (Geology). Encyclopedia Britannia (大英百科全書).
[39]Derbyshire, E. and Meng, X.M., 2005. Loess. In: Fookes, P.G., Lee, E.M. and Milligan, G. (eds.) Handbook of Engineering Geomorphology. Whittles Publishing, 688-728.
[38]Kemp R A, Derbyshire E, Meng X. A high-resolution micromorphological record of changing landscapes and climates on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during oxygen isotope stage 5[J].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01, 170(1): 157-169.
[37]Derbyshire, E*. and Meng, X.M. (2000) Loess as a geological material. In: Derbyshire, Meng and Dijkstra (eds) (2000) op cit 47-90.
[36]Dijkstra T.A. *, Van Asch, T.W.J., Rappange, F.E. and Meng, X.M., 2000. Loess slope stability modelling. In: Derbyshire, Meng and Dijkstra (eds) (2000) op cit 203-219.
[35]Meng, X.M. *, Derbyshire, E. and Dijkstra, T.A. (2000). Landslide amelioration and mitigation. In: Derbyshire, Meng and Dijkstra (eds) (2000) op cit 243-262.
[34]Meng X*, Derbyshire E, Du Y. Landslide hazard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Gansu Province, China[J]. 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Geologischen Gesellschaft, 2000: 31-47.
[33]Meng, X.M. *, Dijkstra, T.A. and Derbyshire, E. (2000). Loess slope instability. In: Derbyshire, Meng and Dijkstra (eds) (2000) op cit 173-203
[32]Meng, X.M.*, Derbyshire, E, Thompson, D. and Page, N., 2000. Slope instability modelling using GIS in the thick loess terrain of North China. Nature Hazards Special Publication (No. L00.105), 104-107.
[31]ROSE J, Meng X, WATSON C. Palaeoclimate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responses in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over the last 140 ka: evidence from Mallorca, Spain[J].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999, 156(2): 435-448.
[30]Meng, X.M. *, Derbyshire, E. and Kemp, R.A. 1999. QSR Correspondence Reply to Comments on “Origin of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signal in Chinese loes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8, 871-875.
[29]Kemp R A, Derbyshire E, Meng X. Comparison of proxy records of Late Pleistocene climate change from a high‐resolution loess–palaeosol sequence in north‐central China[J]. 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 1999, 14(1): 91-96.
[28]Rose J, Meng X. River activity in small catchments over the last 140 ka, northeast Mallorca, Spain[J]. Fluvial Process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Wiley, Chichester, 1999: 91-102.
[27]Derbyshire, E., Meng, X.M. and Kemp, R.A. 1998.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recent wind-lain dust in north-western China,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ess record. In: Busacca, A. (ed.) Dust Aerosols, Loess Soils and Global Change.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Publication No. MISC0190, 15-18.
[26]Meng, X.M. * and Derbyshire, E. 1998. Landslides and their control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models and case studies from Gansu Province, China. [J].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Engineering Geology Special Publications, 1998, 15(1): 141-153.
[25]Derbyshire, E. Meng, X.M. and Dijkstra, T.A. 1997. Landslides in the Lanzhou region, Gansu Province, China, In: Sassa, K. (e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slide Hazard Assessment, 41-55. Kyoto University,Japan, ISBN 4-9900618-0-2.
[24]Derbyshire E, Kemp R A, Meng X M. Climate change, loess and palaeosols: Proxy measures and resolution in North China[J].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997, 154(5):793-805.
[23]Kemp R A, Derbyshire E, Meng X. Micromorphological variation of the S 1 paleosol across northwest China[J]. Catena, 1997, 31(1):77-90.
[22]Meng, X.M. *, Derbyshire, E. and Kemp, R.A. 1997. Origin of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signal in Chinese loes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6: 833-839.
[21]張世武, 王念秦, 孟興民. 天水椒樹灣滑坡的基本特征及其整治[J]. 甘肅科學學報, 1996, 8(1): 55-60.
[20]Derbyshire, E. and Meng, X.M.. 1995. The landslide hazard in North China: charactersitics and remedial measures at the Jiaoshuwan and Taishanmiao slides in Tian Shui city, Gansu province. In: McGregor, D.F.M. and D.A. Thompson (eds.) Geomorphology and Land Management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John Wiley & Sons,Chichester, 89-104.
[19]Derbyshire E, Meng X, Wang J, et al. Collapsible loess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M]//Genesis and properties of collapsible soils. Springer Netherlands, 1995: 267-293.
[18]Muxart T, Billard A, Andrieu A, Derbyshire, E. and Meng, X.M.. Changes in water chemistry and loess porosity with l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collapsibility in the loess of North China[M]//Genesis and properties of collapsible soils. Springer Netherlands, 1995: 313-331.
[17]Kemp, R.A., Derbyshire, E., Meng, X.M., Chen, F.H. & Pan, B.T. 1995. Pedosedimentary reconstruction of a thick loess-paleosol sequence near Lanzhou in north-central China. Quaternary Research, 43: 30-45.
[16]Derbyshire E, Asch T V, Billard A, and Meng, X.M.. Modelling the erosional susceptibility of landslide catchments in thick loess: Chinese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Jan de Ploey[J]. Catena, 1995, 25(1–4):315-331.
[15]Derbyshire, E., Kemp, R. and Meng, X.M.. Variations in loess and palaeosol properties as indicators of palaeoclimatic gradients across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 China[J].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995, 14(7):681-697.
[14]Derbyshire, E., Keen, D.H., Kemp, R.A., Rolph, T.A., Shaw, J. and Meng, X.M.. Loess-palaeosol sequences as recorders of palaeoclimatic variation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 some problems of correlation in North-Central China[C]//Quaternary Proceedings. 1995, 4: 7-18.
[13]Dijkstra T A*, Rogers C D F, Smalley I J, E Derbyshire, YJ Li, XM Meng. The loess of north-central China: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slope stability[J]. Engineering Geology, 1994, 36(3–4):153-171.
[12]Dijkstra, T.A.*, Derbyshire, E. and Meng, X.M.. 1993. Neotectonics and mass movements in the loess of north-central China. Quaternary Proceedings(United kingdom), 1993, 93-110.
[11]Zhang, S, Du, Y. and Meng, X.M. 1992.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in Tianshui district.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8(5), 303-307.
[10]張世武,王志榮,孟興民,洪嘉祥.滑坡應急處理初探[J].甘肅科學學報,1992(02):63-66.
[9]孟興民,續永厚,郭濤,張世武.天水市椒樹灣、泰山廟滑坡研究[J].甘肅科學(甘肅省科學院學報),1991(02):36-44.
[8]王家鼎,馮學才,孟興民.黃土斜坡穩定性的模糊信息分析法[J].山地研究,1991(01):33-40.
[7]王家鼎, 馮學才, 孟興民. 黃土斜坡穩定性評價的模糊信息分析[J]. 山地研究, 1991, 9 (1):103-105.
[6]Wang J T, Derbyshire E, Meng X M, et al. Natural hazards and geological process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natural hazards in Gansu Province, China[J]. Quaternary Geology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 Papers submitted to XIII INQUA, 1991, 1991: 285-296.
[5]王家鼎,孟興民,白曉華.砂土滑動液化的初步分析[J].災害學,1990(02):14-18.
[4]孟興民,張世武.皋蘭山三臺閣滑坡特征及形成機理[J].甘肅科學(甘肅省科學院學報),1990(01):48-53.
[3]王靖泰,孟興民,馬金輝,王家鼎,王得楷.甘肅省的自然災害[J].甘肅科學(甘肅省科學院學報),1990(03):29-37.
[2]Derbyshire, E., Meng, X.M. and Dijkstra, T.A. (eds) (2000) Landslides in the thick loess terrain of North-West China. John Wiley & Sons Ltd., Chichester and New York, 288pp.
[1]Meng, X.M. 2000. Review of Information Graphics: A comprehensive Illustrated Reference (by R.L. Harris, 1999, 448pp).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Oxford.
媒體報道一:

在報效祖國中創造人生價值——記優秀共產黨員孟興民
2020-10-15 10:37
孟興民教授1984年畢業于西安地質學院(現長安大學)地質系,1998年畢業于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獲自然地理學專業博士學位。1985-1991年于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991-2012年先后于英國萊斯特大學地理系及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地理系任職。2010年作為蘭州大學“萃英學者”特聘教授引進,先后任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院長、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資源環境學院黨委書記、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孟興民教授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堅定,牢記黨的宗旨、堅持黨的領導。在思想認識和工作實踐上始終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積極貫徹落實學校黨委的各項決定和部署。秉承“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工作作風,無論在什么崗位,也無論負責什么具體工作,都保持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工作熱忱,責任心強、擔當意識強,創新精神足、業務能力強,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學科建設、立德樹人、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貢獻。孟興民教授追求高尚的黨員人格,始終嚴于律己、工作作風踏實。為人正派、清正廉潔,紀律性很強,自覺同一切不正確的思想觀點和不正之風作斗爭,不斷改造自我,提高自己。他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嚴格認真踏實的工作作風、廉潔自律的紀律要求及寬闊的國際視野,得到了蘭州大學師生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贊譽。
2008年汶川地震后,孟興民教授懷揣報效祖國的赤子情懷,為能夠切實發揮個人所學、所長,實現為祖國地質災害研究和防治做出應有貢獻的宏愿,毅然放棄倫敦大學終身教師身份,回國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的科研、教學工作。他在地質災害早期識別、監測預警與防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創性成果,擴大了甘肅省地質災害研究的國際影響力,為國家重大戰略和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同時積極服務于社會民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先后獲得第六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等榮譽,1991年被評為甘肅省優秀共產黨員;1990年被評為甘肅省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 2012年被評為蘭州大學優秀共產黨員,2015年被評為“甘肅省第一層次領軍人才”。
聚焦科技前沿,推動甘肅省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水平顯著提升。孟興民教授作為蘭州大學地質災害研究團隊帶頭人和地質學一級學科負責人,其新組建的環境遙感與地質災害研究團隊,是蘭州大學發展最為迅速的科研團隊之一。長期在我國地質災害高發的黃土高原-西秦嶺地區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在基于InSAR技術的區域地表變形監測、滑坡泥石流啟動閾值、重大地質災害發生機制和風險評價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提出了研究區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區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風險早期判識和綜合工程治理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思路,并建設了多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范基地、野外科學觀測臺站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平臺,具有較高的國際影響力。其中,代表著作《中國西北黃土區滑坡(英文版:Landslides in the thick loess terrain of North-West China)》被國際滑坡界廣為引用。
孟興民教授首次提出了對高山峽谷區泥石流災害的治理應“順應自然規律”、以“疏導”和“生態修復”為主的措施與方案,引起學術界的強烈反響,系列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2015年在CCTV10《地理中國》中的“黑方臺的秘密”中講述了黑方臺灌溉水通過優勢通道的下滲機制,解開了黑方臺灌溉水下滲之謎;在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領域,運用時序InSAR技術識別和監測甘肅南部滑坡、潛在不穩定斜坡和新構造活動,首次獲得蘭州、天水、甘肅白龍江流域等地毫米級地表動態變形結果,圈定了地質災害危險區,建立了潛在滑坡早期識別與預測技術方法體系。孟興民教授還具有開放的視野與取長補短的品質。初來蘭大時,地質災害領域的設備器材也較為局限,只能開展一些基礎的土工實驗。他發現這個情況后就著手改善這種局面,這些年間,實驗室的設備多了,器材多了,做實驗的同學也更多了,團隊的成果也越來越多,形成了這種良性循環。作為團隊負責人,他負責購置了大大小小的設備儀器,包括三維激光掃描儀,高密度電法儀,輕型貫入設備,剪切儀等。極大地增多了對地質災害點的全方位研究,提高了團隊的研究水平。通過與省內各單位密切合作,相互交流學習,推動了甘肅省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水平顯著提升。解決防災減災實際問題,始終奔波于一線。孟興民教授注重“產-學-研-用”緊密結合,通過與國家和地方防災減災部門有效銜接與深入合作,實現了團隊研究成果與防災減災工程項目的對接,促進了防災減災的有效實施,為國家節省投資30多億元,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其中,基于時序InSAR的地表變形監測與滑坡泥石流隱患早期識別方面取得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已直接應用于甘肅省白龍江流域、臨夏、天水、蘭州等地區區域地質災害調查、早期預警和防災減災規劃,為政府實施有效的監測預警提供了重要依據。團隊自主開發的“白龍江流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和“甘肅南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在甘肅南部汛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中成功應用。同時,孟興民教授作為甘肅省科技廳自然災害搶險救災科技專家組組長,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主持和參與了多次的搶險救災工作。2012年5月10日,定西市岷縣發生特大雹洪泥石流災害,他作為甘肅省科技專家組組長于第一時間帶領甘肅省相關專家赴岷縣參與災害的應急搶險工作;2013年7月22日,定西市岷縣、漳縣發生6.6級地震,他作為甘肅省科技專家組組長在地震災害發生1小時后即帶隊奔赴災區開展工作;2013年7月27日,隴南市文縣發生4.5級地震,他作為甘肅省科技專家組組長在岷縣災區開展抗震救災5天之后,又帶隊趕赴文縣開展調查和重要災害隱患點的險情排查工作;2018年7月12日,甘南州舟曲縣南峪鄉江頂崖發生大型滑坡,他作為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專家組成員第一時間赴舟曲縣開展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2018年8月9日,蘭州市北環路大沙坪入口至天源九號北側護坡發生山體滑坡,他作為蘭州市國土資源局專家組成員第一時間趕赴災害現場,負責對滑坡形態進行持續監測;2018年8月下旬,臨夏州臨夏縣韓集鎮北側山體大面積蠕滑,他作為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專家組成員第一時間趕赴臨夏縣韓集鎮災區開展應急處置工作;2019年2月28日,臨夏州永靖縣鹽鍋峽鎮焦家村所在地黑方臺發生高位黃土滑坡災害,他組織蘭州大學地質災害團隊,與甘肅省自然資源廳和應急廳專家組一起趕赴現場勘查。2019年7月,甘南州舟曲縣東山鄉下莊村的牙豁口滑坡復活,并有滑坡堵塞岷江的風險,孟興民教授帶領團隊在第一時間趕往現場開展滑坡監測工作。2020年7月,隴南市文縣等地發生泥石流災害,他組織團隊成員深入災情前線,排查災害隱患點共計百余處,保證了眾多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他先后參與20余次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和災害治理工作,先后撰寫了多個災害調查報告,為相關部門的科學救災和災害治理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多次向中共甘肅省委辦公廳提交災害防治建議報告并被采用,受到省委省政府、科技廳、自然資源廳的多次表揚、獎勵及主流媒體報道。

重視學科人才培養,致力于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平臺。孟興民教授自任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院長以來,關心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個人發展。他深入學生宿舍,詢問同學們生活中和學習中的難題,致力于幫助同學們客服困難,贏得人生。在每年的本科生野外教學期間,他都前去慰問看望在外地實習的教師和學生,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實習地點,孟興民教授總是要抽出時間挨個地點都走一遍。在走訪中他發現一年級的新生野外實習存在經費不足等問題,第一時間向學校反映情況,也得到了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在地礦學院班子領導的努力下,地礦學院規劃制定了環祁連山實習路線,提高了同學們的實習熱情,激發了學習地質知識的興趣,也大幅改善了實習師生的生活質量。在平川慰問看望大二的實習師生時,同學們反映宿舍電路老化,沒法充電,住宿條件也一般,在實習忙碌一天后也沒辦法洗澡。這兩個問題讓孟興民教授十分的痛心,他說一定想辦法為同學們解決這些問題。由于情況復雜,他親力親為,從協調經費,制定解決方案,再到具體的實施,都親自過問。不久,同學們的宿舍里電路翻新了,充電問題徹底解決,同學們可以用電腦和手機在宿舍學習了。又過了一段時間,平川實習基地也新建的學生澡堂正式投入使用,前來的師生終于可以在忙碌一天后洗個熱水澡了。同時,他也收獲了地礦院全體師生的肯定和感謝。
在團隊的人才培養方面,他首先激發每個同學的科研熱情,方向不設限,范圍不設限,堅定地支持每個學生的研究,還建議同學們多和團隊里的英國學生交流學習,練習英語口語,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也經常關心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號召留學生多學漢語,多練漢語,做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做中外友誼的橋梁。他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國內外的學術會議,開闊視野,把握前沿。也鼓勵和支持學生交流訪學,找差距,補短板,不斷提高團隊研究水平,為師生創造更好地發展平臺。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助力“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孟興民教授積極推動甘肅省地質災害研究國際交流合作工作,申請并獲批建設了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治甘肅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遵循“請進來,走出去”原則,與歐美國家國際一流的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全面合作關系,已與英國拉夫堡大學,樸茨茅斯大學,英國地質調查局等高校和單位開展了廣泛的實質性合作,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聯合培養博士生/后5名,主辦6次國際會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甘肅省在國際地質災害研究領域的影響力。同時采用聯合研究、人員培訓等形式,幫扶“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家,通過與巴基斯坦COMSATS大學聯合開展的中巴經濟走廊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危險性評價等研究工作,將科技推廣應用,查明了滑坡災害隱患點,地表沉降點,冰川消退點,具體的研究成果也已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在人才培養方面,為巴基斯坦培養博士研究生4名,為中巴經濟走廊安全建設和運營提供了科技支撐和儲備人才,也為“一帶一路”倡議順利實施貢獻了“甘肅力量”。
蘭州大學學報報道:

大地“醫生”孟興民
2016年1月,蘭州與西寧之間的高家灣隧道處發生巨型滑坡災害,滑坡長940米,寬600-992米,厚度約100米,總量達到9.32×107m3,導致隧道嚴重變形。
災害發生后,全國約200多位地質專家前去勘察定性,最后專家們一致給出的結論是“隧道改道”。但是,隧道改道的成本卻高的嚇人。
我校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教授孟興民得知此事后,立即趕往現場查看,滑坡的復雜程度是這位“久經沙場”的地質專家都不曾遇到過的,“看完我整個人就糊涂了”。
接下來,每天白天往現場跑,晚上做夢還在“治理滑坡”,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兩三個月,通過對野外現象的不斷總結和思考,孟興民終于在隧道不改道的前提下解決了該難題。
滑坡災害“四連問”
其實每一次滑坡災害發生后,都有四個問題需要專業人員在最短的時間內斬釘截鐵地回答:
這個滑坡還滑不滑了?
滑坡下游的群眾需不需要疏散?
可不可以通臨時公路?
該滑坡能不能治理?
“這四個問題的回答絕不能含含糊糊,領導不是專門從事災害專業的,老百姓也不懂,國家養著我們科研人員就是在這種關鍵時候發揮作用的,我們必須要通過監測、堪察、分析判斷,得出有十足把握的結論報告給省委省政府,這是要負責任的,但這個責任我們必須負”,孟興民說道。
在甘肅省氣象部門發布的《甘肅省2018年夏季氣候概況》中顯示:“今年夏季,甘肅降水量303.5毫米,偏多43%,為1961年以來最多”。連綿不絕的雨水使素有“十年九旱”“干燥少雨”等標簽的甘肅似“江南水鄉”,這在帶來綠意蔥蔥的同時也催生了天災頻頻。
乘沖鋒舟趕往監測點(舟曲南峪)
2018年7月12日上午8時,甘南州舟曲縣南峪鄉江頂崖發生大型滑坡地質災害,該滑坡長680米,寬210米,厚度約35米,總量達到500萬立方米,大量坡積物順緩坡阻斷大部分白龍江河谷,導致滑坡上游水位上升,淹沒了部分村莊和道路。如果該滑坡繼續滑動,完全堵斷白龍江,形成堰塞湖,將對上游舟曲縣城和下游隴南市等地造成更大威脅。
險情訊息傳來,孟興民急忙開始準備,通知團隊,裝載設備,以最快的速度、作為第一組到達的專家,趕赴到了災害現場,“中間有一段路被沖毀了,我們繞路走的,到達已是14日凌晨1點多”。
晚上雨中監測(舟曲南峪)
瓢潑大雨下個不停,坡體上碎石累累、裂縫縱橫,坡體存在隨時塌陷的風險,在其他專家一致認為“此時上坡很危險”的時候,孟興民扛著30多斤的三維地下成像儀堅持爬上了坡,“孟老師爬山一貫都很快,我們年輕小伙子都追不上他,這次也不例外。坡那么滑,他連滾帶爬地就上去了,他著急嘛”,孟興民團隊的青年教師陳冠說道。執意上坡,孟興民主要是為了查看滑動面,“這次的滑動面很特別,是發黑的,跟以往見過的都不太一樣”,陳冠進一步解釋。
滑動面發黑,就意味著坡體里面存在某種高溫物質,或者滑坡的發生性質跟往常的不太一樣,“發生性質的不同會導致后面的治理措施完全不同,所以這個鑒定必須要準確”。
孟興民用三維地下成像儀給坡體做了個“CT檢查”,“用它能探測出滑坡下面是什么樣、滑動面在什么位置”,但它的安裝使用有著十足的風險:“我們需要把它安裝在滑坡體上,還要縱橫交錯布很多線,當時滑坡還存在局部變形,而且也存在滑坡復活的可能性,萬一滑坡動了,人又剛好在坡上安裝或者監測,那就完蛋了”。
萬幸的是,一切都安然度過。
滑坡體勘探設計(舟曲南峪)
孟興民確定了滑坡的性質,也得出了“這個滑坡可以治理”的結論,“這樣就回答了第四個問題”。在后續的治理中,孟興民與其他專家一起提出了用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把滑坡“釘住”的設計思路,“這個設計思路也通過了,剩下的就是由地質環境監測院拿出設計方案,然后具體操作”。
盡管如此,還有前三個問題急切地等待著孟興民的答案。
勘察現場(舟曲南峪)
在滑坡體對面的山坡上找個合適的位置,架上三維激光地形掃描儀,周期性地監測滑坡的穩定性,“就是看這個滑坡有沒有繼續移動,移動了的話移動了多少,這是最基本的問題,我們專業的說法叫變形”。是否變形,需要連續10天24小時不間斷的監測,在這10天之中每隔3至4個小時就要取一次數據,每天向指揮部匯報一次,人自然是要寸步不離地“蹲守”在儀器旁。
現場分析監測數據(舟曲南峪)
從14日凌晨到達現場開始,孟興民便和團隊成員冒著暴雨堅守在監測點附近,“我們要做的是測量滑坡的穩定性,孟老師就要根據我們的數據對滑坡進行定性,并且弄清楚滑坡是怎么形成的。那天晚上雨特別大,大概有20毫米左右每小時,孟老師是爬著上山,然后滑著下山去給指揮部匯報的”,陳冠回憶起當晚的情形還歷歷在目。
初步的監測結論讓大家稍微松了一口氣:滑坡沒有太明顯的變形。這便肯定地回答了前三個問題:基本不滑了、暫時不需要疏散、可以通臨時公路。但是在徹底穩定之前,監測不能中斷,那根緊繃的弦依然不能有絲毫松懈。
指導野外監測工作(舟曲南峪)
四個問題全部得到了回答。接下來,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就根據這個答案安排部署后續的救災搶險工作。
給出這樣的答案,孟興民是將關乎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責任義無返顧地扛在了自己的肩上:“我們是專業人員,這個責任我們不扛,誰扛。解決實際問題,是我從小的理想”。
合影留念(舟曲南峪)
理想,并非當老師
聊及專業,孟興民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從來就不想學地質,更從來沒想過干地質工作”,此言一出,引來孟興民自己和采訪現場其他人一片笑聲。“我那時候第一想當警察,第二想當醫生,自小對解決實際問題的、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比較感興趣,就想學這一類的專業。我始終認為你感興趣的東西就是你的能力所在,興趣和能力是劃等號的,到現在我給學生們也這么講”。
1963年9月,孟興民出生于甘肅武威,1980年參加高考時,因為當時“警察學校只有中專沒有大學”,不甘心放棄大學夢的孟興民只能放棄警察夢。
離家不遠處是一支地質隊的駐地,因工作關系,孟興民父親與地質隊有較多交往,自然對地質工作有了些許了解,“我小時候身體不太好,體弱多病,父親就覺得學個地質,跑跑野外,身體就會好了。還有一個原因是他了解到地質人員的工資比較高”,又是笑聲一陣。
在父親的堅持下,孟興民填報高考志愿時,第一志愿報了西安地質學院地質系,第二志愿才報了蘭州醫學院。西安地質學院的順利錄取使孟興民與蘭州醫學院失之交臂但又“殊途同歸”,一個是望聞問切給人看病,一個是尋蹤追跡為地“看病”,無論哪個,都是救死扶傷、排危解難,也都承載了孟興民“就喜歡解決實際問題的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的理想愿望。“如果當時被蘭州醫學院錄取,那我與蘭大的緣分就更早了”,孟興民這般笑言。
初到西安地質學院地質系求學,孟興民并沒有太多的激動,尤其是當他發現所學內容和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時,他選擇了掉頭離開。“幸而”當時“放棄上大學就不讓再參加高考”的政策,“挽留”住了一位“妙手仁心”的地質專家。
從剛開始的逃避學,到后來的硬著頭皮學,再到后來變成了如饑似渴學,孟興民漸漸地“咂摸”出了地質這門學科的“芳香味美”,“越學越有學頭,越學越有意思,就真的把我的興趣調動起來了”。
有興趣“伴讀”,有努力“作陪”,取得優異的成績自是不在話下。
1984年大學畢業,成績優異的孟興民被通知留校任教。
當老師、站講臺、三寸粉筆、兩鬢青霜、把知識從這一個“存儲端”“復制”到另一個“存儲端”,這個教書育人的職業固然光輝閃耀,但卻與孟興民“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愿望相去甚遠,他失望極了:“我從小就不喜歡當老師,就喜歡在實踐中解決問題”。
在實踐中解決問題,成了打在孟興民身上深深的烙印。
以實習生的身份“熬”了一年,孟興民最終也沒能喜歡上教師這個職業。1985年,孟興民毅然辭去了西安地質學院的教職,離開母校回到家鄉,在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找到了一份“從事滑坡研究、防治與治理工作”的工作。
這一下,孟興民才有了“走上正道”的興奮喜悅與躍躍欲試,跑野外,出現場,翻山越嶺,爬坡過坎,一個地質人的日常在孟興民身上一一呈現。
理想,風雨同行
地質人的日常自然包括生命危險。
1990年8月,天水市焦石灣泰山廟發生滑坡災害,滑坡體東西長67米,南北寬176米,面積約1萬平方米。已在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工作了5年的孟興民被任命為處理此次滑坡災害的負責人。滑坡下游6000多名群眾的疏散在當時來說是非常棘手的問題,“既然人員難以疏散,那我們就想辦法一個是阻止,再一個是預警”。
根據孟興民和4位同伴的設計,將一根根木棍頂在滑坡下方,以此來阻止滑坡的持續下滑,同時在滑坡前沿放置了標尺,“當時的措施很簡陋,如果繼續下滑碰觸到了標尺,我們就要拉響警報”。
是夜,大雨瓢潑,電閃雷鳴。盡管滑坡不再下滑,但承受不住巨大壓力的木棍一根根地在折斷,“不斷聽到咔嚓咔嚓的聲音”。住在招待所的孟興民輾轉難眠。半夜三點,再一聲通天徹地的響雷之后,孟興民爬了起來,摸到隔壁同伴們的房門口,敲門、喊叫,都沒能驚醒熟睡中的同伴。孟興民翻窗跳了進去,叫醒了同伴。
“這會外面雨特別大,我要上山去看,我來就是告訴你們一聲,想去的就跟我走,不想去的繼續睡覺”,孟興民對睡眼惺忪的4位同伴如是說道:“我此去可能無回”。竟像是訣別。
等不及同伴們反應,孟興民獨自一人穿著雨衣、拿著手電,奔山上而去。
爬到半山腰的孟興民無意間回頭一看,山下4束微弱的手電光透過雨幕照上山來,漆黑的夜里,孟興民的心里瞬間亮堂堂的,“當時就特別感動,真的特別特別感動”。
最終,孟興民活著回來了,滑坡也設計治理了,但是這樣生死一線的經歷于地質人而言實屬家常便飯,“這是這個職業的特點,也是它的職責所在”,說此話時孟興民一臉輕松,但他轉而有點后怕地說道:“不過那次在白龍江流域的事情特別驚險,如果反應慢一點,我就是蘭州大學的罪人了”。
白龍江流域,因為地形高差較大導致流域上游的高海拔地區溫度低、下游的河谷地帶溫度高,大氣中水汽在上游凝固下雨,而在河谷地帶干熱少雨,使得河谷地帶植被生長狀況較差、植被覆蓋率低,“是典型的干熱河谷”。
2012年5月11日,孟興民帶領團隊師生十余人在白龍江流域的深溝里勘測,忽而一陣冷風從上游方向傾瀉下來,他警覺地抬頭看去,只見上游方向一片烏云籠罩,孟興民下意識地叫道:“大家快跑”。一行人使出渾身力氣,撒腿朝岸上跑去,“我們剛剛上岸,泥石流就從我們眼前洶涌而下,前后也就幾十秒”。
回憶起這樣心有余悸的事,團隊青年教師曾潤強歷歷在目:在2018年7月12日江頂崖滑坡的勘察現場,后壁的落石滾落下來,砸在了研究生祁天君的腿上,“落石的滾落速度很快,他腿被砸青了。幸虧落石不是很大,加上他躲得快,要是砸到腦袋上,后果就不堪設想了”。
從1985年在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從事災害防治工作以來,這樣的有驚無險和死里逃生,孟興民團隊的幾乎每一個人都經歷過,問及家人是否反對,孟興民坦言:“家人知道這個工作的屬性就是這樣子,也了解我對這項工作的熱愛程度,所以還是支持的”。
理想,當一名好老師
1991年,在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突出的工作表現為孟興民贏得了前往英國萊斯特大學地理系做博士后的機會,“主要從事甘肅黃土滑坡與防治及黃土區氣候變遷的研究”。
1992年,孟興民“轉戰”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地理系做博士后,“主要從事中國黃土滑坡、濕陷、氣候變遷、風塵環境,地中海海岸變化的研究等”。
1998年,博士后出站的孟興民在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正式開始任教,原本不喜歡當老師,卻終究沒“逃脫”當老師的“宿命”,“據我所知,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人站在英國的講臺上當老師的是非常少的”,孟興民說道。
接下來的3年,被孟興民稱作“痛苦的過程”。
帶有濃重家鄉口音的英語口語,不被學生認可的教學水平,成為阻礙孟興民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老師的最大障礙,更別說“好老師”了,也是這3年里孟興民花大氣力解決的問題。
為了說一口標準的英語,孟興民起早貪黑勤學苦練;為了提高教學水平,孟興民再沒有將一絲精力花費在寫論文上,“所以自1998年之后,我就再沒有論文發表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孟興民的付出自是有成效的,英語口語水平提高了,學生評教分數打高了,2000年被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任命為本科一年級負責人。
盡管如此,自己的教學水平離孟興民心中的目標還差好大一截,他沒有放棄琢磨和提升,“我這人就這樣,什么事沒做到我自己滿意之前,就是有挑戰性的,就要千方百計去把它做好”。
在孟興民看來,一位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上,“就是要想方設法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是引導學生‘找著吃’,無論哪里的學生,對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都不會感興趣。我一直強調,興趣所在就是能力所及”。
引導學生自己“找著吃”,這是孟興民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法寶:“每個人都有自己探索的需求,我把教學問題提出來,相當于給了學生一個挑戰,學生自己就會想辦法去解決”。
野外實習時,孟興民帶著學生前往英國中部一個海岸。對于海岸的保護問題,相鄰兩郡持截然相反的觀點:一個主張保護,一個主張順其自然。孟興民將這樣的實際問題拋給了學生,“我就要求學生拿出自己的觀點來,并且要有證據能支撐你的觀點。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學生查閱的資料、翻閱的書籍,遠遠比我指定和想象的多,然后他們再回頭來回答這個問題,論據就很充分了”。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結論并不是孟興民關注的焦點,而引導促進學生獨立學習思考的能力,才是他拋出問題的目標所在。
這便是孟興民眼中的教學:不僅僅是語言上的灌輸,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形成一種探索精神。一旦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學習潛力激發出來了,學習就不再是被動的,學生會覺得通過解決這個問題體現出自身的價值,而且將來走出校門,學生會借助所學知識進行自我判斷,自我探索,“這個時候想阻止學生學習都阻止不了”。
這樣堅持了近10年,孟興民的教學水平又得到了一次鑒定和認可:2007年,孟興民被評為倫敦大學的優秀教師。“倫敦大學優秀教師本來就不多,而且據我掌握的情況,我有可能是第一個獲得這個榮譽的中國人”。
獲評優秀教師,帶給孟興民喜悅的同時也帶去了一絲失落:“突然覺得教師這個工作沒有太多挑戰性了”。
孟興民用10年的時間成就了一名好老師,卻也因為成為了一名好老師而失去了繼續從事教師職業的興趣和斗志。
理想,魚和熊掌兼得
尋覓一個更有挑戰性的工作是自獲評優秀教師之后孟興民一直心心念念的事情。多方考量、比較之后,孟興民把目光投向了國內、投向了家鄉甘肅,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曾經在英國一起工作過的蘭州大學陳發虎教授。
2008年,在陳發虎教授的舉薦下,孟興民以“萃英特聘教授”的身份來校工作。
似乎,這與他對事業的一貫追求南轅北轍,與他離開英國、回到中國的初衷背道而馳,畢竟蘭州大學教書育人的天然職責使他來校工作時,同樣是以教師的身份。
既來之,則安之;既為之,則優之。
教學生、帶團隊、培養學科后繼之人,是教師的本份;潛心科學研究、發揮專業特色、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則是科研工作者的職責所在。來校工作已逾10年,孟興民既做到了恪守本份矢志不渝,也做到了堅守職責不忘初心。
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較強的溝通交流能力,對事業的高度忠誠,高超的專業水平,這是孟興民對學生的要求,對研究生尤其如此。團隊協作總好過單打獨斗;在災害現場,與當地居民充分有效的溝通交流不僅可以安定民心,還能獲取當地人“很樸素但很有用”的經驗判斷;對事業的絕對忠誠才能從心底里熱愛防災減災工作,也才能有為這項事業獻身的精神;“最后才是專業水平”。
“其實這并不是我自己的提法,在英國無論是公司招聘員工,還是大學招錄學生,都是這四個要求,我挺認同的,也就用在了我對學生的教育管理中”。
解決實際問題,則是孟興民自始至終一以貫之的追求,越是有挑戰性的工作,越是能激發他的斗志,“就像我們遇到的一些地質災害的病態,我去一看很簡單,就沒有太大鉆研的興趣,而那種復雜的讓我一時半會摸不著頭緒的,就會鉆研得有滋有味”。
自到蘭州大學工作以來,孟興民多次參與了甘肅省的地質災害應急處理工作:
2012年5月10日,定西市岷縣發生特大雹洪泥石流災害,他作為甘肅省科技專家組組長第一時間帶領甘肅省相關專家赴岷縣參與災害的應急搶險工作;
2013年7月22日,定西市岷縣、漳縣發生6.6級地震,他作為甘肅省科技專家組組長在地震災害發生1小時后即帶隊奔赴災區開展工作;
照看受傷隊員(隴南)
2013年7月27日,隴南市文縣發生4.5級地震,他作為甘肅省科技專家組組長在岷縣災區開展抗震救災5天之后,又帶隊趕赴文縣開展調查和重要災害隱患點的險情排查工作;
2018年7月12日,甘南州舟曲縣南峪鄉江頂崖發生大型滑坡,他作為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專家組成員第一時間赴舟曲縣開展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
滑坡現場監測(北環路大沙坪)
2018年8月9日,蘭州市北環路大沙坪入口至天源九號北側護坡發生山體滑坡,他作為蘭州市國土資源局專家組成員第一時間趕赴災害現場,負責對滑坡形態進行持續監測;
2018年8月下旬,臨夏州臨夏縣韓集鎮北側山體大面積蠕滑,他作為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專家組成員第一時間趕赴臨夏縣韓集鎮災區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赴現場與當地管理部門共同調查滑坡情況(永靖)
田間調查新災情(永靖)
滑坡剖面測量(永靖)
無人機測量(永靖)
物探—高密度電法儀器布設(永靖)
攜帶儀器到現場采集數據(永靖)
2019年2月28日,臨夏州永靖縣鹽鍋峽鎮焦家村所在地黑方臺發生高位黃土滑坡災害,他組織蘭州大學地質災害團隊,與甘肅省自然資源廳和應急廳專家組一起趕赴現場勘查。
時而箭步登山,時而急速下坡,時而舉目遠眺,時而伏地觀察,時而凝重沉思,時而討論分析,在災害現場的孟興民忙的這般分身乏術,只為快速有效地將每一次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
理想,徹底解決泥滑之災
于孟興民而言,徹底解決泥石流和滑坡災害,才是他最終追求的目標。
泥石流的治理一直是業界未能完全攻克的難題。目前常規通行的治理辦法是攔擋,但孟興民認為攔擋并非最好、最徹底的辦法:“攔擋就是把所有的物質都攔在溝里,這樣一年年積累下來,相當于把能量聚集起來了,一旦攔擋壩垮塌,將是大災難,尤其像白龍江這樣山大溝深坡度陡的流域。對于那種坡度小的流域攔擋是可行的”。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在舟曲白龍江流域的實驗,孟興民提出了疏通加生態修復的治理思路。
不攔擋,即為疏通,“當然這僅適用于那些流量規模小的小溝,流下來的物質能夠被白龍江消化掉”。
在孟興民看來,以增加植被為主要措施的生態修復才是長久之計,刺槐因其生命力頑強、根系向下的生長能力強且抗拉強度高等特點受到了孟興民的青睞。在過去的10年間,團隊在白龍江流域的構林坪、段河壩和清水溝三條支流種了3000多株刺槐作為實驗,“見到了一點效果,但離我們的預期還遠遠不夠,我覺得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經費有限,種植面積太小,如果從上游就開始種的話效果可能會更好,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這種能量很高的泥石流溝還需要綜合其他的治理方式,這個我們正在研究”。
就在采訪的幾天前,孟興民帶著團隊成員前去考察了四川龍山斷裂帶高位泥石流,這是一個“懸掛”在城市上面長達兩三千米的溝,“我帶著大家去就是想提出新的治理思路,然后看能不能獲得專利,然后再去治理”。
滑坡的治理,實則為滑坡的預警,日常監測是預警的必備手段。就目前來說,監測存在兩大難題,其一,用于監測的儀器很多,但哪個對滑坡最敏感卻不得而知。確定最敏感的儀器不僅可以降低監測成本,而且能夠極大地提高預警的準確度;其二,監測能夠采集得一系列數據,但從這些數據中尋找到規律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掌握了規律就掌握了準確預警的時間,“就像鈴鐺一樣,會制造的廠家很多,關鍵在于什么時候去敲這個鈴鐺,國際上也沒有明確的界定,這就是我們所要研究的”。
在這一方面,孟興民經過多年對白龍江流域1400多條溝的監測研究,已經有了初步的結論,“但要真正達到應用的程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像新研發的藥物一樣,也需要臨床試驗好幾年才敢正式投入使用”,畢竟一旦預警錯誤,造成的損失或許會遠遠大于發生災害本身所造成的損失。
媒體報道三:

訪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院長孟興民
中國甘肅網1月12日訊 鑫報分析團隊提出的以蘭州為中心半徑200公里建立黃河上游水土保持示范區的方案,不僅在“兩會”上引起眾多代表的熱烈討論,同時也受到了甘肅眾多專家學者的強烈關注。就如何建立黃河上游水土保持示范區的問題,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孟興民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制定以蘭州為中心黃河上游水土保持示范區規劃,應該在進行生態修復的同時綜合考慮經濟和民生因素,具體實施時一定要‘以人為本’。另外,由于水土保持示范區面積較大,可以先選擇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區域設立水土保持示范點,然后以點帶面全方位推動示范區的發展。這樣,不僅能迅速發展示范區內的水土保持工程,還能建立一批可以推廣的水土保持成功模式。”
記者 顏晨
專家簡介
孟興民,男,1963年9月出生,1984年畢業于西安地質學院地質系。1992-1997,在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地理系擔任研究助理、研究員,1997以后擔任該學院地理信息系統主管。主要從事中國黃土滑坡與防治及黃土區氣候變遷的研究。2008年被聘為蘭州大學翠英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作為引進人才回國工作。現擔任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院長、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按地質特點決定具體措施
在一個地區實施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須準確把握示范區內地質的構造和特點,然后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治理措施。孟興民指出,“以蘭州為中心半徑200公里內的區域,具有黃土高原的典型地質地貌特點。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的重要體現,就是在流水的不斷侵蝕下,松軟的黃土地支離破碎。其中完整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面被稱作‘塬’,例如甘肅東部著名的董志塬。經過流水的侵蝕切割,‘塬’被分割為長條狀塬地,便成了人們口中的‘黃土梁’。梁地再被溝谷切割,就會形成被稱作‘峁’的形狀有如饅頭的黃土山丘。”針對這種情況,孟興民認為,示范區內的水土流失治理,必須按照每個區域地質地貌的不同特點,來確定具體的治理措施。
由于黃土高原特殊的地質構造,不斷承受河水沖刷的河邊斜坡的治理,自然成為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之一。斜坡松軟的土壤被水侵蝕,就會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災害。對此,孟興民表示,“在示范區內,水土流失的重要來源就是河岸邊的黃土斜坡。因此,在植被修復等生態建設活動中,必須選擇合理的噴灌方式,以避免對斜坡的破壞。采用漫灌的方式會使水大量浸入斜坡坡體,會直接影響坡體的穩定,嚴重時會直接導致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所以必須采用噴灌方式。由于噴灌的蒸發量比較大,應該做好技術規劃,用在晚上進行噴灌等方法,來減少水的蒸發。”
建立可推廣的成功模式
孟興民認為,水土保持示范區的任務和目的,不僅是治理水土流失和打造生態屏障,還必須建立可以推廣的水土保持成功模式,如此才能真正體現示范意義。“首先,示范區要扭轉黃河上游地區長期以來植被數量質量持續下降的問題,并增加地區的植被覆蓋率。接下來,是通過生態修復的建設和林木草地植被的恢復,減輕風力和水力對土壤的侵蝕,直接制止土壤的流失,并以坡改梯工程和淤泥壩工程,來推動基本農田的建設。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逐步調整示范區內農村的經濟結構,從而實現示范區內廣大區域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要建立水土保持的成功模式,就必須根據示范區的具體情況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孟興民認為,“在示范區內各個地域,繼續開展大規模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淤地壩建設工程、斜坡改梯田工程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在坡度較陡的地方,實施全面的封山育林育草措施。由于黃河上游和黃土高原的地形破碎,氣候也較為干旱,必須加強對天然降水的利用。針對水土保持示范區內水土流失與干旱并存的現狀,利用最新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天然徑流調控技術,在示范區不同類型區域實施天然降水資源化的攔蓄措施,并建立大量的集雨水窖。這些措施,可以使示范區的水土保持跨入一個全新的快速發展階段。隨著治理速度不斷加快,規模不斷擴大,就可以真正解決示范區的水土流失和生態退化問題。”
以點帶面體現示范作用
以蘭州為中心半徑200公里的示范區,面積達到12萬多平方公里。對此,孟興民表示,由于水土保持示范區面積較大,在具體建設時應該采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先選擇一批具有不同地貌的典型區域,作為示范點來開展水土保持工程。隨著示范區建設的深入,這些示范點會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推動整個示范區水土保持建設。同時,只有在各種不同環境下做好水土保持的示范,才具有典型意義和推廣的價值。
要確定合適的示范點,就必須詳細分析蘭州及周邊的地質地貌。孟興民指出,“以蘭州為例。階地就是由于地殼上升,河流下切沖刷形成的階梯狀的地貌。蘭州盆地及周邊的階地保存完整,在黃河階地中十分典型。目前,蘭州城區建成區面積為2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二級、三級和四級階地是蘭州市主要的建成區用地和城郊農業用地。河灘和部分一級階地近年來也逐漸成為城建用地和城郊農業用地,雁灘地區就是很好的例子。市區外圍的黃土梁是主要的旱作糧區和畜牧區,靠近城市的一些用地已逐步開發為綠化區和旅游度假區,如公園、度假村等。而蘭州周邊的山地則是蘭州市的林區和畜牧業基地。應該注意到,越是往北降水量就越低,越是往南降水量就越高,這種不同的氣候條件造成了不同的地形和生態環境。”
“正是蘭州及周邊地區多樣復雜的地質地貌,為示范點提供了合適的選擇。比如蘭州南邊的黃土梁地區,西邊的黃土丘陵區,蘭州市區的各級黃土階地等。建立起這樣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示范點,就意味建立一批成功的水土保持模式,對黃河上游的水土保持起到示范作用。”就水土保持示范點的具體位置,孟興民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整體規劃要“以人為本”
以前有某些水土保持工程,就是由于制定規劃時缺乏全面的考慮而功敗垂成。孟興民告訴記者,“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寧夏西吉縣實施了‘2605’造林種草項目,其實就是以減少耕地犧牲糧食生產為代價,來換取生態環境的好轉。造林種草的面積達到了10萬公頃以上,占到全縣面積的三分之一,被譽為‘世界最佳人工造林’。然而好景不長,由于忽視了當地農民的生產和經濟來源問題,沒有抓好基本農田的建設,隨著項目的結束和糧油供應的終止,當地農民迫于生計開始砍樹毀草,如今殘存的林地草地不足2萬公頃。”孟興民表示,在制定水土保持示范區規劃的時候,應該吸取這類教訓,在進行生態修復的同時綜合考慮經濟和民生因素,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這樣才能使示范區的生態建設持久的發揮作用。
毋庸置疑,建立水土保持示范區的根本目的,還是改善生態環境和發展地區經濟。孟興民認為,“根據21世紀初形成的水土保持新理念,示范區應該重點促進生態的自我修復,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恢復和創建水土保持示范區的生態環境時,必須注意發揮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路。具體來說,就是在針對不同氣候地質條件進行科學規劃,做到因地制宜。在示范區這種干旱半干旱地區,就應該重點發展耐旱耐寒灌木,努力恢復原生植被。水土保持示范區的整體規劃和具體措施一定要考慮各種因素,包括自然、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絕不能忽視基本農田建設等經濟民生問題。在關鍵措施的選擇與配置、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上,都要與當地的生態環境條件、經濟社會基礎、人口文化等相適應,使示范區真正成為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保障。”
來源:《中國甘肅網》 作者:顏晨 2011-01-12